|
|
脊椎动物,爬行纲,海龟科。一般长约06米,大者可达16米。头顶有两对前额鳞,上颌钩曲。背面的角质板覆瓦状排列,表面光滑,具褐色和淡黄色相间的花纹。四肢呈鳍足状。尾短小,通常不露出甲外。性强暴,以鱼、软体动物、海藻为食。产于黄海、南海、东海及热带、亚热带沿海。卵可食;角质板可制眼镜框或装饰品;甲片可入药。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
|
玳瑁
别名: 十三鳞、 瑁、文甲、瑇玳
拉丁学名: eretmochelys imbricata
英文名:hawksbill turtle。
玳瑁:龟鳖目海龟科的1种。又称十三鳞。古名瑇瑁,文甲。分布于大西洋、大平洋和印度洋。中国北起山东、南迄广西沿海均有分布。头部有前额鳞2对;吻侧扁,上腭钩曲如鹰嘴。背甲呈心形,盾片如覆瓦状排列,老年个体趋于镶嵌排列。椎盾5片;肋盾每侧4片;缘盾每侧11片,在体后部呈锯齿状;臀盾2片,中间有1缝隙,不相切。四肢桨状,前肢较长大,各具2爪;后肢较短小,各具1爪。尾短小,通常不露出甲外。背甲红棕色,有淡黄色云状斑,具光泽;腹甲黄色。
生活于海洋,以鱼、软体动物和海藻为食。每年7~9月在热带、亚热带海的沙滩上掘坑产卵。卵白色,圆形,革质软壳,孵化期约3个月。背甲盾片入药,具清热解毒、滋阴潜阳等功效,亦可作工艺装饰品。 |
|
属于龟鳖目testudinata ,潜颈龟亚目cryptodira, 海龟科cheloniidae,玳瑁属eretmochelys |
|
含角蛋白及胶质等 |
|
已知其最大的龟壳长近1米, 重27公斤.通常所见的壳长仅60厘米左右,重9-14公斤。背甲共有13块,作覆瓦状排列,所以得名“十三鳞”。成体甲壳为鲜艳的黄褐色,平滑有光泽。尾短,前后肢各具2爪。头、尾和四肢均可缩入壳内。背甲和头顶鳞片为红棕色和黑色相间。颈及四肢背面为灰黑色,腹面几为白色。
背及腹部均有坚硬的鳞甲。头部具前颧鳞甲2对。鼻孔近于吻端。上须钩曲,嘴形似鹦鹉,颌缘锯齿状。背面鳞甲,早期呈覆瓦状排列,随年龄增长而变成平置排列,表面光泽,有褐色与浅黄色相间而成的花纹。中央为脊鳞甲5枚,两侧有肋鳞甲4对;缘鳞甲25枚,边缘呈锯齿状。腹面由13枚鳞甲组成,呈黄黑色。四肢均呈扁平叶状。前肢较大,具2爪,后肢只有1爪。尾短小,通常不露出甲外。 |
|
产卵期3-4月,产卵时,白天爬上沙滩扒穴产卵,坑穴直径约20厘米,深约30厘米,产卵雌龟甲长为60-80厘米。一个产卵期内分三次产卵,每次产卵130-200个。卵球形,壳软,有弹性。卵径约3.5毫米.孵化时间长,约需2个月。初孵出的幼龟背甲未完全坚硬, 但已有覆瓦状排列,龟甲长约40-46毫米。幼龟颈部可自由伸缩,但不能前后左右转动。性凶猛, 属掠食性龟类,捕食鱼、虾、蟹贝等,还兼食海藻。玳瑁强有力的上下颌能粉碎蟹壳,甚至双壳类软体动物的贝壳。幼贝则以海藻为食。 |
|
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的热带、亚热带水域。中国产于西沙群岛、海南岛、广东、台湾、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省沿海地区。 |
|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广东省已建立以保护玳瑁、绿海龟等海龟为主的东港自然保护区。而今玳瑁属珍稀保护动物,禁止捕猎。 |
|
玳瑁作饰品的原料取自其背部的鳞甲,系有机物。成年玳瑁的甲壳是鲜艳的黄褐色。此类饰品易蛀,清代晚期以前制作的玳瑁器至今已很难见到。
汉代的著名诗篇《孔雀东南飞》中就有“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的诗句。 |
|
药材:
本品为近圆形、三角形或多角形的板片,长10~20厘米,厚1.5~3毫米。边缘较薄,中央稍厚。表面呈暗褐色的半透明体。并有暗褐色与乳黄色的花纹,平滑而有光泽;内面密布白色的条纹或斑点,并有纵横交错的沟纹。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角质。气无。以片厚、花纹明显、半透明者为佳。
气味: (甲)甘、寒、无毒。
主治:
1、预解痘毒。用生玳瑁、生犀角各磨汁一合,和匀,取半合温服。一天服三次。在痘疮流行时服此,病未发则内消,病已发则减轻。
2、痘疮黑陷(乃心热血凝所致)。用生玳瑁,生犀角,同磨汁一俣,加猪心血少许、紫草汤五匙,和匀温服。
3、锓风目泪(乃心肾虚热所致)用生青玳瑁、羚羊角各一两,石燕子一双,共研为末,每服一钱,薄荷汤送下。一天服一次。
来源:
龟科动物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 l.背部的甲片。全年均可捕捉。将玳瑁倒悬,用沸醋泼之,其甲片即能逐片剥下,去掉残肉,洗净即得。
用法用量: 1~3钱。多入丸、散剂用。
选方:
①治急风及中恶,不识人,面青,四肢逆冷:生玳瑁五两(捣罗为末),安息香五两(用酒煮似糊,用绢滤去滓),朱砂二两(细研,水飞过),雄黄半两(细研),琥珀一两(细研),麝香一两(细研),龙脑一钱(细研)。上药都研令匀,以安息香糊和丸,如鸡头实大。用童子小便三合,生姜自然汁半合,相合暖过,不计时候,研下三丸。(《圣惠方》玳瑁丸)
②治中风不语,精神冒闷及中恶不语:瑇瑁(镑)、丹砂(研)、雄黄(研)、白芥子各半两,麝香(研)一分。上五味,捣罗为末,再同研匀,别以银石器酒煎安息香一两为膏,和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丸,温童子小便下,不拘时候服。(《圣济总录》玳瑁丸)
③治痘疮黑陷,乃心热血凝也:生玳瑁、生犀角同磨汁一合。入猪心血少许,紫草汤五匙,和匀温服。(《痘疹论》)
④预解痘毒,遇行时服此,未发内消,已发稀少:生玳瑁、生犀角各磨汁一合。和匀;温服半台,日三服。(《灵苑方》)
⑤治迎风目泪,乃心肾虚热也:生碡瑁、羚羊角各一两,石燕子一双。为末。每服一钱,薄荷汤下,日一服。(《飞鸿集》) |
|
玳瑁
(《开宝本草》)
【异名】瑇瑁(《开宝本草》),蝳蝐(《桂海虞衡志》)。
【来源】为海龟科动物玳瑁的甲片。
【动物形态】玳瑁
体长可达1.6米。背及腹部均有坚硬的鳞甲。头部具前颧鳞甲2对。鼻孔近于吻端。上须钩曲,嘴形似鹦鹉,颌缘锯齿状。背面鳞甲,早期呈覆瓦状排列,随年龄增长而变成平置排列,表面光泽,有褐色与浅黄色相间而成的花纹。中央为脊鳞甲5枚,两侧有肋鳞甲4对;缘鳞甲25枚,边缘呈锯齿状。腹面由13枚鳞甲组成,呈黄黑色。四肢均呈扁平叶状。前肢较大,具2爪,后肢只有1爪。尾短小,通常不露出甲外。
栖于温、热带海洋中。以鱼类、虾蟹、软体动物和海藻等为食。分布福建、台湾、海南、西沙群岛等地。
本动物的肉(玳瑁肉)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全年均可捕获。捕得后,将其倒悬,用沸醋浇泼,其甲即能逐片剥下,去净残肉,洗净。
【药材】本品为近圆形、三角形或多角形的板片,长10~20厘米,厚1.5~3毫米。边缘较薄,中央稍厚。表面呈暗褐色的半透明体。并有暗褐色与乳黄色的花纹,平滑而有光泽;内面密布白色的条纹或斑点,并有纵横交错的沟纹。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角质。气无。以片厚、花纹明显、半透明者为佳。
主产台湾、福建及广东海南岛、西沙群岛等地。
【化学成分】含角蛋白及胶质等。
【炮制】刷净泥土,用温水浸软后,切成细丝或研成细粉。
【性味】甘咸,寒。
①《开宝本草》:"寒,无毒。"
②《品汇精要》:"味咸,性寒。"
③《纲目》:"甘,寒,无毒。"
【归经】《本草汇言》:"入手少阴、足厥阴经。"
【功用主治】清热,解毒,镇惊。治热病惊狂,中风,谵语,痉厥,小儿惊痫,痈肿疮毒。
①《食性本草》:"疗心风邪,解烦热。"
②《日华子本草》:"破癥结,消痈毒,止惊痫。"
③《纲目》:"解痘毒,镇心神,急惊客忤,伤寒热结,狂言。"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或磨汁,1~2钱;或入丸,散。
【选方】①治急风及中恶,不识人,面青,四肢逆冷:生玳瑁五两(捣罗为末),安息香五两(用酒煮似糊,用绢滤去滓),朱砂二两(细研,水飞过),雄黄半两(细研),琥珀一两(细研),麝香一两(细研),龙脑一钱(细研)。上药都研令匀,以安息香糊和丸,如鸡头实大。用童子小便三合,生姜自然汁半合,相合暖过,不计时候,研下三丸。(《圣惠方》玳瑁丸)
②治中风不语,精神冒闷及中恶不语:瑇瑁(镑)、丹砂(研)、雄黄(研)、白芥子各半两,麝香(研)一分。上五味,捣罗为末,再同研匀,别以银石器酒煎安息香一两为膏,和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丸,温童子小便下,不拘时候服。(《圣济总录》玳瑁丸)
③治痘疮黑陷,乃心热血凝也:生玳瑁、生犀角同磨汁一合。入猪心血少许,紫草汤五匙,和匀温服。(《痘疹论》)
④预解痘毒,遇行时服此,未发内消,已发稀少:生玳瑁、生犀角各磨汁一合。和匀;温服半台,日三服。(《灵苑方》)
⑤治迎风目泪,乃心肾虚热也:生碡瑁、羚羊角各一两,石燕子一双。为末。每服一钱,薄荷汤下,日一服。(《飞鸿集》) |
|
亦作“瑇瑁”。 (1)爬行动物,形似龟。甲壳黄褐色,有黑斑和光泽,可做装饰品。甲片可入药。 汉 司马相如 《子虚赋》:“其中则有神龟蛟鼉,瑇瑁鳖鼋。” 唐 李白 《去妇词》:“常嫌玳瑁孤,犹羡鸳鸯偶。” 李时珍 《本草纲目·介一·玳瑁》﹝集解﹞引 宋 范成大 《虞衡志》:“玳瑁生海洋深处,状如龟鼋,而壳稍长。背有甲十二片,黑白斑文,相错而成。”
(2)指玳瑁的甲壳。亦指用其甲壳制成的装饰品。《汉书·东方朔传》:“宫人簪瑇瑁,垂珠玑。”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诗之一:“奉君金巵之美酒,瑇瑁玉匣之雕琴。” 唐 施肩吾 《代征妇怨》诗:“画裙多泪鸳鸯溼,云鬓慵梳玳瑁垂。” 清 陈维崧 《菩萨蛮·赠梁陶侣》词:“谁爱紫罗囊,书签玳瑁装。”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一:“﹝ 梅佐贤 ﹞鼻梁上架着一福玳瑁边框子的散光眼镜。” |
|
属于龟鳖目Testudinata ,曲颈龟亚目Cryptodira, 海龟科Cheloniidae,玳瑁属Eretmochelys |
|
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等级: II 级 中国物种红色名录: 极危(CR) CITES等级:附录I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 IUCN等级:极危(2003)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等级] |
|
我国在广东省建立的惠东港口自然保护区就是以保护玳瑁、绿海龟等海龟为主。推断种群的成熟个体数少于50。 |
|
在宝石分类中,玳瑁被列入有机宝石类。其用途广泛,长期以来为人们所喜爱。如何鉴别真伪,
1.强光照射法:将玳瑁在强光或电筒光下投射,真品可见通透的美丽花纹,透明的血丝状深入甲片内,其色斑 呈无数圆点状,如糜子小点聚集一起,形成边界参差不齐的不规则状。仿制品的血丝在表面成片状,斑纹呆板或呈团块状。
2.抛光法:玳瑁片经抛光后呈现一种独特光彩和神韵。仿制品则不具备这一特征。
3.燃烧法:刮削末点燃或以热针触之,真品火烧会有烧焦头发的味道。仿制品则为异味,电木发石酸气味;赛璐珞呈樟脑气味;安全赛璐珞和酪素塑胶则呈醋味。
4.手掂法:玳瑁密度为1.29g/cm3。塑料仿制品为1.05-1.10g/cm3,手感易分出。
5.切片观察法:将玳瑁用温水浸泡软化后,切片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可见红褐色球状颗粒,色斑呈圆形色素小点,具备清晰的斑纹结构。塑料制品具条状,可见界限明显的色带。
6.天然玳瑁与压制玳瑁的区别在于:仿制玳瑁因受热后颜色变深,且有空气泡,呈拉长状。天然玳瑁则相反。
7.拼合玳瑁是为了看去很厚,但从侧面观察,就可见不同片间有色泽区别;用放大镜观之,有粘胶痕迹及气泡残存。
8.玳瑁和牛角的区别,牛角普遍没有玳瑁的花纹,(也就是红黑透明黄夹杂的花斑) ,玳瑁斑光泽好,花纹通透美丽.
9.大的玳瑁片从水中捞出瞬间,水会向四周散开,所以玳瑁能避雾水、风邪。
10.开水加热法:玳瑁经开水煮后,形状可以任意弯曲而不折断,而仿制玳瑁经开水煮后,弯曲易断. |
|
药材:
本品为近圆形、三角形或多角形的板片,长10~20厘米,厚1.5~3毫米。边缘较薄,中央稍厚。表面呈暗褐色的半透明体。并有暗褐色与乳黄色的花纹,平滑而有光泽;内面密布白色的条纹或斑点,并有纵横交错的沟纹。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角质。气无。以片厚、花纹明显、半透明者为佳。
气味: (甲)甘、寒、无毒。
性味:甘寒,平肝镇心,神昏痉厥,热毒能清。
用量:二钱至四钱。
译注:玳瑁味甘,性寒。有镇心安神、平肝熄风的作用,可用于温热病的壮热神昏、说胡话,以及小儿惊风、神昏痉厥抽搐等症。此外,本品还用于热毒痈肿及痘疮内陷,有清热解毒功效。
主治:
1、预解痘毒。用生玳瑁、生犀角各磨汁一合,和匀,取半合温服。一天服三次。在痘疮流行时服此,病未发则内消,病已发则减轻。
2、痘疮黑陷(乃心热血凝所致)。用生玳瑁,生犀角,同磨汁一俣,加猪心血少许、紫草汤五匙,和匀温服。
3、锓风目泪(乃心肾虚热所致)用生青玳瑁、羚羊角各一两,石燕子一双,共研为末,每服一钱,薄荷汤送下。一天服一次。
来源:
龟科动物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 L.背部的甲片。全年均可捕捉。将玳瑁倒悬,用沸醋泼之,其甲片即能逐片剥下,去掉残肉,洗净即得。
用法用量: 1~3钱。多入丸、散剂用。
选方:
①治急风及中恶,不识人,面青,四肢逆冷:生玳瑁五两(捣罗为末),安息香五两(用酒煮似糊,用绢滤去滓),朱砂二两(细研,水飞过),雄黄半两(细研),琥珀一两(细研),麝香一两(细研),龙脑一钱(细研)。上药都研令匀,以安息香糊和丸,如鸡头实大。用童子小便三合,生姜自然汁半合,相合暖过,不计时候,研下三丸。(《圣惠方》玳瑁丸)
②治中风不语,精神冒闷及中恶不语:瑇瑁(镑)、丹砂(研)、雄黄(研)、白芥子各半两,麝香(研)一分。上五味,捣罗为末,再同研匀,别以银石器酒煎安息香一两为膏,和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丸,温童子小便下,不拘时候服。(《圣济总录》玳瑁丸)
③治痘疮黑陷,乃心热血凝也:生玳瑁、生犀角同磨汁一合。入猪心血少许,紫草汤五匙,和匀温服。(《痘疹论》)
④预解痘毒,遇行时服此,未发内消,已发稀少:生玳瑁、生犀角各磨汁一合。和匀;温服半台,日三服。(《灵苑方》)
⑤治迎风目泪,乃心肾虚热也:生碡瑁、羚羊角各一两,石燕子一双。为末。每服一钱,薄荷汤下,日一服。(《飞鸿集》) |
|
daimao
玳瑁
Eretmochelys imbricata;hawksbill
龟鳖目海龟科的 1种(见图玳瑁外形)。又称十三鳞。古名□瑁,文甲。分布于大西洋、大平洋和印度洋。中国北起山东、南迄广西沿海均有分布。头部有前额鳞2对;吻侧扁,上腭钩曲如鹰嘴。背甲呈心形,盾片如覆瓦状排列,老年个体趋于镶嵌排列。椎盾5片;肋盾每侧4片;缘盾每侧11片,在体后部呈锯齿状;臀盾2片,中间有1缝隙,不相切。四肢桨状,前肢较长大,各具2爪;后肢较短小,各具1爪。尾短小,通常不露出甲外。背甲红棕色,有淡黄色云状斑,具光泽;腹甲黄色。
生活于海洋,以鱼、软体动物和海藻为食。每年7~9月在热带、亚热带海的沙滩上掘坑产卵。卵白色,圆形,革质软壳,孵化期约3个月。背甲盾片入药,具清热解毒、滋阴潜阳等功效,亦可作工艺装饰品。
(马积藩) |
|
- : Hawksbill Carapace, tortoise shell, shell of hawksbill turtle
- n.: hawksbill, tortoise
|
|
- n. tortue des fonds marins, à la carapace luisante, jaunâtre rayée de noir, utilisée en bijouterie et en médecine
|
|
玳瑁村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