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yrausta nubilalis (hubern).
玉米螟俗名钻心虫,成虫属鳞翅目螟蛾科,是玉米的主要虫害。主要分布于北京、东北、河北、河南、四川、广西等地。各地的春、夏、秋播玉米都有不同程度受害,尤以夏播玉米最重。玉米螟,可发危害玉米植株地上的各个部位,使受害部分丧失功能,降低籽粒产量。
形态特征 成虫黄褐色,雄蛾体长10-13毫米,翅展20-30毫米,体背黄褐色,腹末较瘦尖,触角丝状,灰褐色,前翅黄褐色,有两条褐色波状横纹,两纹之间有两条黄褐色短纹,后翅灰褐色;雌蛾形态与雄蛾相似,色较浅,前翅鲜黄,线纹浅褐色,后翅淡黄褐色,腹部较肥胖。卵,扁平椭圆形,数粒至数十粒组成卵块,呈鱼鳞状排列,初为乳白色,渐变为黄白色,孵化前卵的一部分为黑褐色(为幼虫头部,称黑头期)。老熟幼虫,体长25毫米左右,圆筒形,头黑褐色,背部颜色有浅褐、深褐、灰黄等多种,中、后胸背面各有毛瘤4个,腹部1~8节背面有两排毛瘤 前后各两个。蛹,长15~18毫米,黄褐色,长纺锤形,尾端有刺毛5~8根。
生活习性和危害情况 在四川省一年发生2~4代,温度高、海拔低,发生代数较多。通常以老熟幼虫在玉米茎秆、穗轴内或高粱、向日葵的秸秆中越冬,次年4~5月化蛹,蛹经过10天左右羽化。成虫夜间活动,飞翔力强,有趋光性,寿命5~10天,喜欢在离地50厘米以上、生长较茂盛的玉米叶背面中脉两侧产卵,一个雌蛾可产卵350~700粒,卵期3~5天。幼虫孵出后,先聚集在一起,然后在植株幼嫩部分爬行,开始危害。初孵幼虫,能吐丝下垂,借风力飘迁邻株,形成转株危害。幼虫多为五龄,三龄前主要集中在幼嫩心叶、雄穗、苞叶和花丝上活动取食,被害心叶展开后,即呈现许多横排小孔;四龄以后,大部分钻入茎秆。玉米螟的危害,主要是因为叶片被幼虫咬食后,会降低其光合效率;雄穗被蛀,常易折断,影响授粉;苞叶、花丝被蛀食,会造成缺粒和秕粒;茎秆、穗柄、穗轴被蛀食后,形成隧道,破坏植株内水分、养分的输送,使茎秆倒折率增加,籽粒产量下降。玉米螟适合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育,冬季气温较高,天敌寄生量少,有利于玉米螟的繁殖,危害较重;卵期干旱,玉米叶片卷曲,卵块易从叶背面脱落而死亡,危害也较轻。
防治措施
① 越冬期防治。于冬季或早春虫蛹羽化之前处理玉米秸秆、穗轴、根荐,杀灭越冬幼虫,减少虫源。
② 抽雄前防治。掌握玉米心叶初见排孔、幼龄幼虫群集心叶而未蛀入茎秆之前,采用1.5%的锌硫磷颗粒剂,或呋喃丹颗粒剂,直接丢放于喇叭口内均可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③ 穗期防治。花丝蔫须后,剪掉花丝,用90%的敌百虫0.5 公斤、水150公斤、粘土250公斤配制成泥浆涂于剪口,效果良好;也可用50%或80%的敌敌畏乳剂600-800倍液,或用90%的敌百虫800~1000倍液,或75%的辛硫磷乳剂1000倍液,滴于雌穗顶部,效果亦佳。
④ 人工摘除卵块和田间释放天敌赤眼蜂,也可减轻危害。
【药 名】:玉米螟
【来 源】:为野螟科动物玉米螟的虫体。
【功 效】:凉血止血,清热解毒。
【主 治】:用于热毒泻痢、下痢脓血之证。用于温热病热毒入于血分、发斑、神昏、壮热、烦燥等证。
【性味归经】:苦、咸,寒。入心、大肠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一15条。
【别 名】:玉米钻心虫、玉米髓虫、粟野螟、钻心虫、挖心虫、钻茎虫、箭杆虫(《中国药用动物志》)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我国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江苏、浙江、四川、广西、广东、台湾。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多于春季劈开有虫口的秫秸,取出幼虫,鲜用或用沸水烫死晒干备用。
【考 证】: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 |
|
yumimin□
玉米螟
corn borer
昆虫纲鳞翅目 (Lepidoptera)螟蛾科 (Pyralidae)。又名玉米钻心虫。作物害虫,主要为害玉米、高粱和粟,也为害棉、向日葵、大麻、豆类、甜菜、甘蔗等。常见种类为欧洲玉米螟 (Ostrinianubilalis)和亚洲玉米螟(O.furnacalis)。
特征 成虫雄蛾体长10~14毫米,翅展20~26毫米;黄褐色;前翅内横线为暗褐色波状纹,外横线为暗褐色锯齿状纹,两线之间有 2个褐色斑,近外缘有黄褐色带。雌蛾体长13~15毫米,翅展25~34毫米;体色略浅。卵长约1毫米,宽约0.8毫米,短椭圆形或卵形,扁平,乳白色渐变淡黄。幼虫老熟时体长20~30毫米,淡灰褐或淡红褐色。蛹体长约15~18毫米,纺锤形,黄褐至红褐色。两种玉米螟的主要识别特征为亚洲玉米螟雄性外生殖器抱器腹的具刺区比前边的基部无刺区长,而欧洲玉米螟则较短;刺的平均数目前者多于后者。
分布 玉米螟系世界性分布的害虫。亚洲玉米螟主要分布在亚洲温带、热带以及澳大利亚和大洋洲的密克罗尼西亚;欧洲玉米螟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西北非和小亚西亚。在中国新疆伊宁等地分布的是欧洲玉米螟;而从东北到华南的广大东半部(包括内蒙古南部、山西中部、宁夏南部、甘肃南部和四川),优势种则为亚洲玉米螟,其中不少地区二种混生。
世代、习性和为害 年发生代数因各地气候条件而异。在中国一年可发生1~7代。代数随纬度和海拔升高而减少。多以老熟幼虫在寄主植物的秸秆或穗轴中越冬。成虫夜间活动,有趋光性。雌蛾分泌性信息素,引诱雄蛾交配。中国北方越冬代雄蛾以在麦田潜伏最多,高粱田次之,玉米和粟的田块较少。雌蛾多产卵于叶片背面近中脉处。每雌可产卵10~20块,每块约30粒卵。产卵时对玉米和粟的生长高度有选择性,在50厘米以下的玉米植株上极少产卵。两种玉米螟都以蛀茎为害为主。幼虫有趋向含糖量高的部位取食的习性,□化后多爬入心叶丛中。随着植株的发育和龄期的增大,一般4龄开始蛀茎为害。受害植株因茎秆组织被破坏,影响养分输送、穗部发育和子粒灌浆而减产。玉米心叶期因幼虫咬食嫩叶而表现出的“横排孔”典型症状,习称“花叶”。玉米进入穗期阶段后,幼虫大多集中雄穗苞内为害,抽雄后开始从穗柄处蛀入茎秆,此时遇风就造成“折雄”;为害雌穗时多集中在穗顶花丝基部取食,其后或从穗顶蛀入穗轴,或从穗节上下的茎秆蛀入。高粱受害情况基本同玉米。粟苗主要是幼虫蛀茎造成枯心苗。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光周期是影响玉米螟滞育的主要外因。短日照诱发滞育,长日照则回避滞育,幼虫阶段对光照反应敏感。喜中温高湿,遇高温干燥则发生受遏制,各虫态发生的适宜温度为15~30℃,相对湿度为60%以上。耐寒性强,5龄幼虫的过冷却点平均为-13~-21℃,冬季严寒对它的生存影响甚微。但越冬滞育解除后,如遇春寒可导致幼虫大量死亡。冬后复苏的幼虫需补充水分才能化蛹。成虫羽化要求潮湿条件。雌蛾饮水才能产卵。一般春季雨水充足、湿度高、气温正常的年份玉米螟发生严重。
防治措施 ①选育和种植玉米抗螟品种。②做好预测预报,处理越冬寄主以减少虫源;种植早播诱集田,集中灭卵;改进种植制,恶化食料和落卵条件;玉米心叶末期施用颗粒杀虫药剂如辛硫磷、对硫磷等。③保护和利用天敌。如保护大螟瘦姬蜂、螟虫长距茧蜂和玉米螟厉寄蝇等;繁育、释放玉米螟赤眼蜂,施用白僵菌颗粒剂和苏云金秆菌等。
(陈霈) |
|
- n.: a maize borer
|
|
通知 | 农业部 | 指导意见 |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玉米螟绿色防控指导意见的通知 | |
|
|
亚洲玉米螟 | 欧洲玉米螟 | 田亚洲玉米螟 | 玉米螟赤茧蜂 |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玉米螟绿色防控指导意见》的通知 |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玉米螟绿色防控指导意见的通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