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菌类植物。菌核中医入药,有利水渗湿的功效。 清 王韬 《补尫起废药痼议》:“顾贼一日不灭,则此诸弊政一日不能去,此犹饮鴆汤以疗渴,进猪苓以养生,暂犹不可行者也。”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四·猪苓》。 |
|
即豕零。《庄子·徐无鬼》“豕零也” 陆德明 释文引 晋 司马彪 曰:“一名猪苓。”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四·猪苓》。参见“ 豕零 ”。 |
|
中文名:猪苓
拉丁文名:polyporus
植物学名:polyporus umbellatus fries
别名 豕零、野猪粪、地乌桃。
英文名称:p. hoelen rumph (chuling)
来源 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 (pers.) fries的菌核。
植物形态 菌核呈长形块状或不规则球形,稍扁,有的分枝如姜块,表面灰黑色或黑色,凹凸不平,有皱纹或瘤状突起,干后坚实,断面白色至淡褐色,半木质化,较轻。子实体由菌核内生出,有菌柄及菌盖。菌盖肉质,干后坚脆,圆形。担子短棒状,顶生4个孢子。孢子卵圆形,壁光滑。
生于山林中阔叶树的根际。主产陕西、云南、河南、河北。
采制 春、夏、秋季采挖,晒干或趁鲜切片,晒干。
性状 菌核呈不规则条状、圆块状或扁块状,有的有分枝,长5~25cm,直径3~8cm表面灰黑色、棕黑色,皱缩或瘤状突起。体轻、质硬,断面颗粒性,类白色或黄白色。气微,味淡。
化学成分 含有类似茯苓聚糖的猪苓聚糖、α-羟基-二十四碳酸(α-hydroxy-tetracosanoic acid)、麦角甾醇、生物素(biotin)等。
性味 性平,味甘、淡。
功能主治 利水渗湿。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浊、带下。
释名: 地乌桃。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1、镇心明目,止血生肌。用琥珀一两、鳖甲一两、京三一两、延胡索半两、没药半两、大黄五分,一起熬捣为散。每服二一匙,空心服,酒送下。一天服二次,有特颜色。此方名“琥珀散”。
2、症瘕气块,产后血晕。治方同上
3、初生婴称惊阐。用琥珀、防风各一钱,朱砂半钱,共研为末,以猪乳调二、三分涂入口中。又方:用琥珀、朱砂各少许,全蝎一枚,共研为末,以麦门冬汤调二、三分送服。
4、小便淋沥。用琥珀末二钱、麝香少许,开水或萱草煎汤送服。年老和体虚的人,可用人参汤送服。亦可加蜜调末做成丸子。用赤茯苓汤送下。
5、不便尿血。用琥珀为末。每服二钱,灯心汤送下。
6、坠跌旅伴血。刮取琥青天屑。用酒送服一匙,或加蒲黄亦可。一天服四、五次。
【英文名】 polyporus
【别名】野猪粪
【来源】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 (pers.) fries的干燥菌核。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
【制法】除去杂质,浸泡,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性状】本品呈条形、类圆形或扁块状,有的有分枝,长5~25cm,直径2~6cm。表面黑色、灰黑色或棕黑色,皱缩或有瘤状突起。体轻,质硬,断面类白色或黄白色,略呈颗粒状。气微,味淡。
【鉴别】
(1) 本品切面:全体由菌丝紧密交织而成。外层厚27~54μm ,菌丝棕色,不易分离;内部菌丝无色,弯曲,直径2~10μm,有的可见横隔,有分枝或呈结节状膨大。菌丝间有众多草酸钙方晶,大多呈正方八面体形、规则的双锥八面体形或不规则多面体,直径3~60μm,长至68μm ,有时数个结晶集合。
(2) 取本品粉末1g,加稀盐酸10ml,置水浴上煮沸15分钟,搅拌,呈黏胶状。另取本品粉末少量,加氢氧化钠溶液(1→5)适量,搅拌,呈悬浮状。
【性味归经】甘、淡,平。归肾、膀胱经。
【功能主治】利水渗湿。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浊,带下。
【用法用量】 6~12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备注】(1)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病症,常与茯苓、泽泻等品同用(如五苓散);阴虚者配阿胶、滑石等同用(如猪苓汤)。凡湿注带下,湿浊淋病,湿热泄泻等症,都可配合其它利水渗湿药或清热燥湿药同用。
【摘录】《中国药典》 |
|
猪苓
(《本经》)
【异名】豕零(《庄子》),猳猪屎(《本经》),豕橐(《庄子》司马彪注),豨苓(《韩昌黎集》),地乌桃(《本草图经》),野猪食(《东北药植志》),猪屎苓(《四川中药志》)。
【来源】为多孔菌科植物猪苓的干燥菌核。
【植物形态】猪苓
菌核呈长形块状或不规则块状,有的呈关状,稍扁,表面凹凸不平,棕黑色或黑褐色,有皱纹及窟状突起;断面呈白色或淡褐色,半木质化,较轻。子实体从地下菌核内生出,常多数合生,菌柄基部相连或多分枝,形成一丛菌盖,伞形成伞状半圆形,直径达15厘米以上。菌盖肉质,干后硬而脆,圆形,宽1~8厘米,中部脐状,表面浅褐色至红褐色。菌肉薄,白色。菌管与菌肉同色,与菌柄呈延生;管口多角形。孢子在显微镜下呈卵圆形。
生长在山林中柞树、枫树、桦树、槭树、橡树的根上,性喜松软凸起不易长草的土壤中,雨季常在凸起处生有一茎多头蘑菇状的子实体。分布河北、河南、安徽、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内蒙古及东北等地。
【采集】南方全年皆采,北方以夏、秋两季为多。挖出后去掉泥砂,晒干。放干燥通风处。
猪苓隐生于地下,地上无苗,寻找较困难。据河北经验,凡生长猪苓的地方,其土壤肥沃,发黑,雨水渗透也快,小雨后地面仍显干燥。
【药材】为干燥的不规则的长形块状或近圆形块状,大小粗细不等,长形的多弯曲或分枝如姜,长约10~25厘米,径约3~8厘米,圆块状的直径约3~7厘米。外表面灰黑色或棕黑色,全体有瘤状突起及明显的皱纹。质坚而不实,轻如软木,断面细腻,白色或淡棕色,略呈颗粒状。气无,味淡。以个大、外皮黑褐色光亮、肉色粉白、体较重者为佳。
主产于陕西、河南、河北、四川、云南。甘肃、青海、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湖北等地亦产。陕西、云南产量较大,陕西产者质量最佳。
【化学成分】含麦角甾醇、生物素、糖类、蛋白质。
【药理作用】①利尿作用
健康人口服猪苓煎剂5克,6小时内尿量增加62%,氯化物增加45%,但3克煎剂及临床常用量对人未能证实有利尿作用。以不麻醉的带输尿管瘘犬作实验,猪苓煎剂0.25~0.5克/公斤静脉或肌肉注射表现利尿,口服或静脉注射量低于0.0048克/公斤,则无作用。家兔口服或腹腔注射,需接近人的用量始有效,煎剂、流浸膏2克/公斤则无效。大鼠口服醇提水溶液能增加尿量,但切除肾上腺的大鼠,猪苓煎剂与去氧皮质酮合用,对尿量及盐的排泄并无影响。猪苓含钾量不高(30毫克%),亦不稀释血液,其利尿作用可能由于抑制了肾小管对电解质和水的重吸收。五芩散煎剂(猪苓、茯苓、白术、泽泻、桂枝)静脉注射于犬,在增加尿量的同时增加钠、钾、氯离子的排出,醇提水溶液给大鼠口服亦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其组成药物中以桂枝利尿较显著。
②抗菌作用
猪苓的醇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
【炮制】洗净泥砂,润软切片,晾干。
《雷公炮炙论》:"凡采得猪苓,用铜刀削上粗皮一重,薄切,下东流水浸一夜,至明漉出,细切,以升麻叶对蒸一日,出,去升麻叶令净,晒干用。"
【性味】甘淡,平。
①《本经》:"味甘,平。"
②《药性论》:"微热。"
③李杲:"淡甘,平。"
【归经】入脾、肾、膀胱经。
①《汤液本草》:"入足太阳、少阴经。"
②《药品化》:"入脾、膀胱二经。"
③《本草经解》:"入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
【功用主治】利尿渗湿。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脚气,泄泻,淋、浊,带下。
①《本经》:"主痃疟,利水道。"
②《药性论》:"解伤寒温疫大热,发汗,主肿胀,满腹急痛。"
③《珍珠囊》:"渗泄,止渴,又治淋肿。"
④《医学启源》:"大燥除湿。《主治秘要》云,去心懊憹。"
⑤《医学入门》:"治中暑消渴。"
⑥《纲目》:"开腠理,治淋、肿、脚气,白浊、带下,妊娠子淋,小便不利。"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4钱;或入丸,散。
【宜忌】无水湿者忌服。
①《医学启源》:"猪苓淡渗,大燥亡津液,无湿证勿服。"
②《医学入门》:"有湿症而肾虚者忌。"
③《得配本草》:"目昏、无湿而渴,二者禁用。"
【选方】①治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碎)各一两。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纳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伤寒论》猪苓汤)
②治妊娠从脚上至腹肿,小便不利,微渴引饮:猪苓五两,末,以熟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子母秘录》)
③治痃疟不分新久:猪苓一两,茯苓五钱,柴胡四钱,半夏三钱,甘草一钱,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三碗,煎一碗。未发前服,渣再煎,发后服。(《方脉家宝》)
④治肠胃寒湿,濡泻无度,嗜卧不食:猪苓(去黑皮)半两,肉豆蔻(去壳,炮)二枚,黄柏(去粗皮,炙)一分。上三味捣罗为末,米饮和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丸,食前熟水下。(《圣济总录》猪苓丸)
⑤治子淋:猪苓五两。捣筛,以白汤三合,和方寸匕为一服,渐至二匕,日三夜二,尽,不瘥,宜转下之,服甘遂散。(《小品方》)
⑥治年壮气盛,梦遗白浊:半夏一两,猪苓一两。上半夏锉如豆大,猪苓为末。先将半夏炒令黄色,不令焦,地上去火毒半日,取半夏为末;以一半猪苓末调匀和丸,如桐子大,更用余猪苓末拌丸,使干,入不油砂瓶中养之。每服四十丸,空心温酒盐汤下,于申未间冷酒下。(《济生方》猪苓丸)
⑦治呕吐而病在膈上,思水者:猪苓、茯苓、白术各等分。上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金匮要略》猪苓散)
⑧伤寒口渴。用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各一两,加水四升,煮成二升。每服七合。一天服三次。此方名"猪苓汤"。
⑨通身肿满,小便不利。用猪苓五两,研为还想,每服一匙,熟水送下。一天服三次。
⑩妊娠肿渴(郐、腹皆肿,小便不利)。治方同上。
【名家论述】①《本草衍义》:"猪苓,行水之功多,久服必损肾气,昏人目。"
②《用药心法》:"猪苓,苦以泄滞,甘以助阳,淡以利窍,故能除湿利小便。"
③《纲目》:"猪苓淡渗,气升而又能降,故能开腠理,利小便,与茯苓同功,但入补药不如茯芩也。"
④《本草汇言》:"猪苓,渗湿气,利水道,分解阴阳之的药也。此药味甘淡微苦,苦虽下降,而甘淡又能渗利走散,升而能降,降而能升,故善开腠理,分理表阳里阴之气而利小便,故前古主痃疟。甄氏方主伤寒温疫大热。能发汗逐邪。此分利表阳之气于外也。张氏方主腹满肿胀急痛,心中懊憹,疟痢瘴泻,此分利里阴之气于内也。张仲景治太阳病脉浮、发热、消渴而小便不利者,用五苓散,以止其吐;冬时寒嗽,兼寒热如疟状者,名为痰风,用五苓散以定其嗽。此三法俱重在猪苓,开达腠理,分利阴阳之妙用也。"
⑤《药品化义》:"猪苓味淡,淡主于渗,入脾以通水道,用治水泻湿泻,通淋除湿,消水肿,疗黄疸,独此为最捷,故云与琥珀同功。但不能为主剂,助补药以实脾,领泄药以理脾,佐温药以暖脾,同凉药以清脾,凡脾虚甚者,恐泄元气,慎之。"
⑥《本草述》:"方书有云,湿在脾胃者,必用猪苓、泽泻以分理之也。按猪苓从阳畅阴,洁古所谓升而微降者是,阳也;泽泻从阴达阳,洁古所谓沉而降者是,阴也。二味乃合为分理阴阳。"
⑦《长沙药解》:"猪苓,渗利泄水,较之茯苓更捷。但水之为性,非土木条达,不能独行。猪苓散之利水,有白术之燥湿土也;猪苓汤之利水,有阿胶清风木也;五苓之利水,有白术之燥土,桂枝之达木也;八味之利水,有桂枝之达木,地黄之清风也:若徒求利于猪、茯、滑、泽之辈,恐难奏奇功耳。"
⑧《本草求真》:"猪苓,凡四苓、五苓等方,并皆用此,性虽有类泽泻,同入膀胱肾经,解热除湿,行窍利水,然水消则脾必燥,水尽则气必走;泽泻虽同利水,性亦类燥,然咸性居多,尚有润存,泽虽治火,性亦损气,然润能滋阴,尚有补在。故猪必合泽泻以同用,则润燥适均,而无偏陂之患矣。至于茯苓虽属渗剂,有湿自可以去,然茯则入气而上行,此则入血而下降,且与泽泻利水消肿,治疟止痢等药,审属暑邪湿热内闭,无不借此以为宣导之需,古人已云清利小便,无若此駃,以故滋阴药中,止有泽泻,而不用及猪苓,正谓此耳。但此专司引水,津液易耗,久服多致损目。"
【附方】 猪苓是真菌类多孔菌科植物猪苓菌的菌核,常寄生于枫树、柞树、桦树、椴树等的树干或根部。李时珍说"猪苓淡渗透.....利不便与茯苓同功,但入补药,不如茯苓也。" |
|
猪苓为我国常用的菌类药材,已有2000多年的药用历史,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Pers.)Fries]的干燥菌核,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收载。
猪苓在我国应用历史悠久。早在《庄子》一书中名为"豕零";《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本草经集注》记有:"枫树苓,其皮去黑作块似猪屎,故以名之。肉白而实者佳,用之削去黑皮。"《本草衍义》载:"猪苓,行水之功灵,久服必损肾气,昏入目"。《本草求真》载:"猪苓,凡四苓、五苓等方,并皆用此,性虽有类泽泻,同入膀胱肾经,解热除湿,行窍利水,然水消则脾必燥,水尽则气必走。"(常用中药材) |
|
猪苓在我国分布较广。主要分布于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湖南、四川、贵州、陕西、青海、宁夏。主产于河北赞皇、平山、武安、涉县、阜平、涞源、赤城、蔚县、崇礼、围场、平泉;山西阳曲、文水、交城、沁水、武乡、黎城、介休、灵石、岢岚、五台、应县、霍县、兴县、汾阳、岚县、左权、代县、孟县、吉县、和顺;内蒙古宁城、克什克滕、喀喇沁旗;吉林辉南、集安、通化、柳河、长白、抚松、靖宇、延吉、汪清、敦化、龙井、桦甸;黑龙江双鸭山、穆棱、黑河、铁力、宁安;湖南浏阳、平江;四川灌县、北川、旺苍、洪雅、峨边、屏山、荥经、理县、金川、沐川、天全、茂汶、小金、美姑、平武、南坪、马边;贵州遵义、习水、德江、印江、赫章、威宁;陕西周至、宝鸡、太白、凤县、宁陕;青海湟中、互助、循化、贵德、兴海;宁夏泾源、隆德。(常用中药材) |
|
菌核体呈块状或不规则形状,表面为棕黑色或黑褐色,有许多凸凹不平的瘤状突起及皱纹。内面近白色或淡黄色,干燥后变硬,整个菌核体由多数白色菌丝交织而成;菌丝中空,直径约3毫米,极细而短。子实体生于菌核上,伞形或伞状半圆形,常多数合生,半木质化,直径5-15厘米或更大,表面深褐色,有细小鳞片,中部凹陷,有细纹,呈放射状,孔口微细,近圆形;担孢子广卵圆形至卵圆形。(常用中药材) |
|
猪苓具喜冷凉、阴郁、湿润,怕干旱的特性。在地温5-25℃条件下均生长。西北产区地温在17-19℃时生长良好,10℃时萌发,22℃时子实体开放;华北产区平均地温达9.5℃时萌发,12℃左右时新苓生长膨大,14℃左右时新苓萌发多,个体增长快。土壤含水量在30-50%,PH值5-7腐殖质土、砂壤土,为宜。
猪苓的生活史分担孢子、菌丝体、菌核、子实体四个阶段。担孢子是子实体产生的有性孢子(长卵状椭圆形,一端有尖,无色,平滑,7-10×3-4毫米),萌发后形成初生菌丝体,初生菌丝体质配后产生双核的次生菌丝,诸多次生菌丝紧密缠结成菌核。菌核主要是储存养分,耐高、低温和干旱。在不适宜的条件下,能够长时间保持休眠状态,遇适宜的温度、湿度和营养条件,即可在菌丝体的任何部分萌发产生新的菌丝。一般在3月下旬,表土层5厘米处温度达到8-9℃时,菌核开始生长,菌核体上萌发出许多白色毛点,随着气温的升高,毛点不断长大变厚,形成肥嫩有光泽的白色菌核,逐渐向地表生长。8、9月地温达12-20℃时,菌核生长进入旺盛期,体积、重量迅速增加。菌核色泽从基部到中间由白变黄。此时如遇连阴雨天,空气湿度增高,部分菌核生长出子实体,开放散出孢子。随着地温下降,子实体很快枯烂。10月以后,当地温降至8-9℃时,猪苓停止生长,进入冬眠。翌年春又萌发分生新的菌核。如此年得继生,群体合聚形成一窝。土壤肥沃,营养丰富,菌核大而多,分叉少,俗称"猪屎苓";土质瘠薄,养料不足,结苓小,分叉多,俗称"鸡屎苓"。在外界环境条件极端不利时,猪苓将停止生长,菌核老化,色泽变为深黑色,核体出现大小孔眼,直至腐烂。
猪苓与密环菌的关系,尚须进一步研究。(常用中药材)
生长习性:
猪苓具喜冷凉、阴郁、湿润,怕干旱的特性。(常用中药材)
生长周期:
猪苓为多年生真菌,一般经过2个生长季节即可采挖。 |
|
猪苓多生长在海拔1000-2000米,坡度20-50°的向阳山地、林下,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中。植被多为阔叶次生林,常见树种为柞、槭、橡、榆、杨、柳、竹等。(常用中药材) |
|
(一) 选地整地
选地:选择阴坡林下,肥沃湿润,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
整地:可在选好的树种下,于近根处挖长60厘米、宽50厘米、深45厘米的土坑,或将土地耕翻耙平,开穴待种。
(二)种植方法
培养菌材:选择红青冈、水青冈、椴树、臭椿等树种作菌材,于生新叶前采集直径10厘米左右的树枝或木段,每隔3-5厘米砍成鱼鳞口。密环菌种广泛分布于天然次生林中,于林下采集着生棕红色的菌索作菌种,再将备好的木段与采集的菌材于3、4月间按3∶1的比例相间摆放整齐。然后将切成碎块的幼嫩的密环菌索撒在上面,用腐殖土填空隙覆盖,以不露木段为度,上面再盖一层树叶。按此要求堆积高1米左右,并在四周盖土10厘米左右,上边再盖上树枝、蒿草或树叶即可。天气干旱时应适当洒水保持一定湿度。当年菌材即可培育好,备作翌年使用。
培植种苓选择:采挖野生猪苓作种苓。选单体重15克以上,颜色较浅,呈灰褐色的嫩菌核掰成小块。
培植时间:春秋两季均可。春季于4-5月,秋季于9-10。
培植方法:先将两季整好的坑底部挖松,铺一层树叶,将培养好的菌材按间隔6厘米左右摆于底层,于菌棒间放种苓5-8块,使其靠近密环菌生长较多的鱼鳞口上,再用树叶填充空隙,按此要求每坑栽植2-3层,再覆盖腐殖土,轻度镇压即可。也有的采取在培养菌材的同时栽植猪苓,此法将新材与菌种材相间摆放于坑内,再按上述要求栽植,这样可缩短生产周期。菌材数量视其菌材粗细而定。
(三)田间管理
猪苓生长对土壤水分要求比较严格。春季天气干燥时,要适当浇水。秋季雨水大时,要及时排水,防止积水。夏季气温过高时,要覆盖树枝、蒿草,以降低坑内温度。(常用中药材) |
|
采挖分春、秋两季进行,最好于休眠期采挖,一般10月底至翌年4月初。收获时轻挖轻放,取出色黑质硬的菌核作商品。将色泽淡、体质松软的作种苓继续培养,连续使用3代后,其生长力减退应更换新的野生幼苓种。收获后,除去砂土等杂物,晒干即可。
目前,窒内培养猪苓正处在实验阶段,尚未应用于生产,其方法略。(常用中药材) |
|
猪苓一般用麻袋包装,每件30公斤左右,贮于仓库干燥阴凉处,温度30℃以下,相对湿度65-70%。商品安全水份10-13%。
本品较少霉变,为害的仓虫发现有胸角蕈甲、药材甲、毛薪甲、九节胸角蕈甲、锈赤扁谷蛾等。虫蛀后商品轻泡,偶见霉斑。
储藏期间,应保持整洁卫生,高温季节前,进行环境消毒,减少污染源。有条件的地方密封充氮,使贮藏空间保持在10-15%,二氧化碳15%左右,进行养护。发现霉迹、虫蛀,及时晾晒;严重时用磷化铝、溴甲烷等熏杀。(常用中药材) |
|
猪苓呈条形、类圆形或扁块状,有的有分枝,长5-25厘米,直径2-6厘米。体轻,质硬,略呈颗粒状。表面黑色、灰黑色或棕黑色,皱缩或有瘤状突起,断面类白色或黄白色。气微,味淡。
规格标准:
混等,干货,以表面乌黑,块大体实者为佳。(常用中药材) |
|
猪苓味甘、淡,平,归肾、膀胱经。利水渗湿。治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浊,带下。 |
|
猪苓聚糖1、麦角甾醇、α-羟基廿四碳酸、糖类、粗蛋白等。 |
|
以不麻醉的带输尿管瘘犬作实验,猪苓煎剂0.25-0.5克/公斤静脉或肌肉注射表现利尿;大鼠口服醇提水溶液增加尿量,但切除肾上腺的大鼠,猪苓煎剂与去氧皮质酮合用,对尿量及盐的排泄并无影响;猪苓含钾量不高于30%,亦不稀释血液,其利尿作用可能由于抑制了肾小管对电解质和水的重吸收;猪苓的醇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并研究发现猪苓多聚糖有抗癌作用。(常用中药材) |
|
猪苓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不仅具有利尿和抗菌作用,经研究发现有抗癌作用,需要量将会逐年增加。同时人工栽培猪苓已基本成功。我国森林资源丰富,适宜栽培的土地较多,发展生产潜力很大。
猪苓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野生资源保护工作没有跟上,群众连年采挖,资源越来越少;栽培面积小,单产低,收益少,发展缓慢。因此,应切实加强资源保护工作,指导群众合理采挖;要进一步加强科研工作,研究推广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积极扩大种植面积,逐步形成生产基地,确保医药卫生事业日益发展的需要。(常用中药材)
70年代至80年代生产情况:
猪苓商品来源于野生资源。新中国成立后,列为三类品种,由市场调节产销。40年来,全国猪苓生产不断发展,收购量逐年增加,购销同步增长,属于可以满足供应的品种。
猪苓购销变化不大,呈现相对稳定,逐年上升趋势;虽然1970年收购量有所下降,仍能保证市场需要,未出现过积压和脱销情况。1980年中药材市场放开后,由于价格的变化,猪苓购销大幅度上升,1983年收购127多万公斤,销售70多万公斤,创历史最好水平。(常用中药材) |
|
来源: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Pers.) Fries的干燥菌核。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
性状:本品呈条形、类圆形或扁块状,有的有分枝,长5-25cm,直径2-6cm。表面黑色、灰黑色或棕黑色,皱缩或有瘤状突起。体轻,质硬,断面类白色或黄白色,略呈颗粒状。气微,味淡。
鉴别:(1)本品切面:全体由菌丝紧密交织而成。外层厚27-54μm,菌丝棕色,不易分离;内部菌丝无色,弯曲,直径2-10μm,有的可见横隔,有分枝或呈结节状膨大。菌丝间有众多草酸钙方晶,大多呈正方八面体形、规则的双锥八面体形或不规则多面体,直径3-60μm,长至68μm,有时数个结晶集合。
(2)取本品粉末1g,加稀盐酸10ml,置水浴上煮沸15分钟,搅拌,呈黏胶状。另取本品粉末少量,加氢氧化钠溶液(1→5)适量,搅拌,呈悬浮状。
检查:总灰分 不得过12.0%(附录Ⅸ K)。
炮制:除去杂质,浸泡,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性味与归经:甘、淡,平。归肾、膀胱经。
功能与主治:利水渗湿。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浊,带下。
用法与用量:6-12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
|
(一)概述
别名野猪粪、地乌桃、粉猪苓等。
为多孔菌科多孔菌属植物猪苓 Polyporus umbellatus (Pers.) Fr.[Grifola umbellataPilat] 的菌核。性味平、甘、淡。有利小便,渗湿之功能。近年来发现猪苓有抗癌作用。用于急性肾炎,全身浮肿,水肿,小便不利,热淋,尿急,尿频,尿道痛,口渴,饮水则吐,受暑水泻,黄疸等病症。在我国分布较广,河北、山西、河南、辽宁、吉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甘肃等省均产。陕西省的安康、汉中、商洛、宝鸡、长安、渭南等秦、巴山区有野生。
(二)植物特性
猪苓为担子菌纲多孔菌科,菌丝特化形成菌核。菌核呈长形块状或不规则球形,稍扁,有分枝干姜状,表面灰黑或白色至淡褐色,凹凸不平,有皱纹或瘤状突丰收,干燥后坚而不实,断面呈白色至淡褐色,半木质化。子实体从理于地下的菌核内生出。菌柄往往于基都相连或大量分枝,形成一丛菌盖,总直径达15厘米以上。菌盖肉质,干燥后坚硬而脆,圆形,中央为脐状,表面近白至淡褐色,边缘薄而锐,常常内卷。菌肉薄,白色。菌管与菌肉同色,与菌柄呈延生;管口圆形至多角形,每毫米3~4个。
(三)生长特性
喜肥沃湿润、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萌坡熟地。猪苓在地面下5厘米温度8~9℃时开始生长,15~20℃时生长最适,25~30℃菌丝停止生长,进入短期休眠,或者长出子实体,度过不良环境,以孢子繁衍生息。秋末冬初,地面下5厘米,温度低于8℃又进入冬季休眠期。一年中4~6月和9~10月为猪苓菌丝的活跃生长期。
(四)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
最好选择海拔高度1000~2000米的林下,坡向东南或西南即半荫坡,土层深厚、腐殖多,疏松的砂质壤上。植被物为桦木、橡、槭、桦等林下。
2.繁殖方法
目前人工栽培多栽小猪苓进行繁殖。
3.栽培时间
最好在春季3-4月或秋季7~8月,这时猪苓正度过休眠期进入生长期,密环菌也处在生长期,两者可相互建立良好共生关系。
4.栽培方法
采用坑栽,一般坑深50厘米,长宽各70厘米。林下栽培,既防止破坏森林,又能给猪苓创造适宜的环境和防止水土流失。栽培前首先要培育好密坏菌的菌床或菌材,一般用长有密环菌的朽树根、树枝、树皮作菌种和砍的新树棒(粗约10厘米,长50~60厘米的短节)堆放在坑内,盖土20~25厘米,温度适宜,经过1~2个月即可使用。也可使用培育好准备栽天麻的菌材,或栽过天麻尚未腐烂又没长杂菌的老棒来栽培猪苓。一窝用5根菌棒,下种菌核0.18千克。栽时选完整无伤的新鲜野生小猪苓,或把猪苓核分成小块,每块大小如核桃一般,用手指压紧使菌核扯断的菌丝断面与菌材紧密结合。一根菌材上可压放苓块7~8个,栽好一根,用腐殖上把四周培好,不留空隙。以此类推,一般只栽一层,最好盖腐殖土20~25厘米,略高出地面,两年后可以采挖。
(五)采收加工
猪苓多年生习性,一两年内产量不高,栽培三四年才是繁殖旺盛时期。收获中要注意表面土层中的菌核。全年都可以采收,以夏秋季采收为好。色黑质硬的称为老核,这就是商品猪苓,也就是第一代第二代猪苓。色泽鲜嫩的灰褐色或黄色猪苓,一般核体松软,可作种核。
在收获时要去老留幼,将已收获的猪苓菌核去杂刷洗,弄得干干净净,然后在日光下自然晾晒,干后即可装运销售。用麻袋或竹箩装,放干燥处保存。
猪苓外皮乌黑光泽,体重,坚实,断面洁白或黄色者为佳。 |
|
名称:
猪苓
汉语拼音:
Zhuling
英文名:
POLYPORUS
基原:
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Pers.)Fries的干燥菌核。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
性状:
本品呈条形、类圆形或扁块状,有的有分枝,长5-25cm,直径2-6cm。表面黑色、灰黑色或棕黑色,皱缩或有瘤状突起。体轻,质硬,断面类白色或黄白色,略呈颗粒状。气微,味淡。
鉴别:
(1)本品切面:全体由菌丝紧密交织而成。外层厚27-54μm,菌丝棕色,不易分离;内部菌丝无色,弯曲,直径2-10μm,有的可见横隔,有分枝或呈结节状膨大。菌丝间有众多草酸钙方晶,大多呈正方八面体形、规则的双锥八面体形或不规则多面体,直径3-60μm,长至68μm,有时数个结晶集合。
(2)取本品粉末1g,加稀盐酸10ml,置水浴上煮沸15分钟,搅拌,呈黏胶状。另取本品粉末少量,加氢氧化钠溶液(1→5)适量,搅拌,呈悬浮状。
检查:
总灰分 不得过12.0%(附录Ⅸ K)。
炮制方法:
除去杂质,浸泡,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性味:
甘、淡,平。
归经:
归肾、膀胱经。
功效:
利水渗湿。
主治:
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浊,带下。
用法用量:
6-12g。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中西药分类:
中药(药材及饮片) |
|
POLYPORUS |
|
猪苓
拼音名:Zhuling
英文名:POLYPORUS
书页号:2000年版一部-259
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Polyporusumbellatus(Pers.)Fries的干燥菌核。春、
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
【性状】本品呈条形、类圆形或扁块状,有的有分枝,长5~25cm,直径2~6cm。
表面黑色、灰黑色或棕黑色,皱缩或有瘤状突起。体轻,质硬,断面类白色或黄白色,
略呈颗粒状。气微,味淡。
【鉴别】(1)本品切面:全体由菌丝紧密交织而成。外层厚27~54μm,菌丝棕
色,不易分离;内部菌丝无色,弯曲,直径2~10μm,有的可见横隔,有分枝或呈结节
状膨大。菌丝间有众多草酸钙方晶,大多呈正方八面体形、规则的双锥八面体形或不规
则多面体,直径3~60μm,长至68μm,有时数个结晶集合。
(2)取本品粉末1g,加稀盐酸10ml,置水浴上煮沸15分钟,搅拌,呈黏胶状。另取
本品粉末少量,加氢氧化钠溶液(1→5)适量,搅拌,呈悬浮状。
【检查】总灰分不得过12.0%(附录ⅨK)。
【炮制】除去杂质,浸泡,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性味与归经】甘、淡,平。归肾、膀胱经。
【功能与主治】利水渗湿。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浊,带下。
【用法与用量】6~12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
|
- : Chuling, Polyporus, Agaric, umbellate pore fungus, grifola
- lat.: polyporus umbellatu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