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做出犯法的、应受处罚的事。 触犯法律而构成罪行。《汉书·宣帝纪》:“今百姓多上书触讳以犯罪 者,朕甚怜之。” 宋 司马光 《论不得言赦前事札子》:“臣伏覩今月二十三日手詔,应官吏黎庶犯罪 在赦前者,并依前后勑条施行。”《水浒传》第三七回:“小人是个犯罪 配送 江州 的人,今日错过了宿头,无处安歇。” 洪深 《五奎桥》第一幕:“你们今天所做的事,几乎没有一件不是犯罪 的。” 一、犯罪 的形式概念
犯罪 的形式概念是指从犯罪 的法律特征上描述犯罪 而形成的犯罪 概念,也就是将犯罪 表述为是触犯刑律、具有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例如1810年《法国刑法典》第1条规定:“法律以违警刑所处罚之犯罪 ,称为违警罪;法律以惩治刑所处罚之犯罪 ,称为轻罪;法律以身体刑所处罚之犯罪 ,称为重罪。”这就是犯罪 的形式概念的立法例。
犯罪 的形式概念源于罪刑法定原则,可以说是从罪刑法定原则引申出来的犯罪 概念。犯罪 的形式概念注重的是行为的刑事违法性,将刑事违法性作为区分罪与非罪的唯一标准。犯罪 的形式概念之所谓形式,是指从法律规范的意义上界定犯罪 。因此,犯罪 的形式概念,又可以称为犯罪 的法律概念。法律相对于社会来说,是一种形式的东西,是对某种社会关系或者社会事实的认可。但法律这种形式又具有对于社会关系或者社会事实的规范作用,从而使这种社会关系或者社会事实法定化。在犯罪 问题上,犯罪 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事实,是社会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予以否定评价的行为。但在经刑法规定以前,这种行为尚不具有刑事违法性,不能成为刑法意义上的犯罪 。正是通过刑法的规定,一定的行为才由社会否定评价的行为转换为刑法上的犯罪 行为。由此可见,犯罪 的形式概念具有实体的法律内容。更为重要的是,犯罪 的形式概念赋予犯罪 以刑事违法性,从而为认定犯罪 提供了法律标准,这对于保障人权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可以保证刑法的正确实施。
二、犯罪 的实质概念
犯罪 的实质概念是从犯罪 的社会内容上描述犯罪 而形成的犯罪 概念,也就是将犯罪 表述为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例如1922年《苏俄刑法典》第6条规定:“威胁苏维埃制度基础及工农政权在向共产主义制度过渡时期所建立的法律秩序的一切危害社会的作为或不作为,都被认为是犯罪 。”这就是犯罪 的实质概念的立法例。犯罪 的实质概念不满足于对犯罪 的法律界定,而力图揭示隐藏在法律背后的社会政治内容。犯罪 的实质概念不是把犯罪 当作一种单纯的法律现象,而是首先把它视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与社会的关联上揭示犯罪 的性质。由于犯罪 的实质概念突破法律形式理解犯罪 ,因而它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一种行为为什么会被刑法规定为犯罪 这一具有实质意义的问题。犯罪 的实质概念的确立,将犯罪 置于社会的视野中进行考察,分析了犯罪 与社会结构的关联性,揭示了犯罪 之所以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根据,对于加深对犯罪 这种社会现象的理解显然具有重要意义。
三、犯罪 的混合概念
犯罪 的混合概念,是指形式与实质相统一的犯罪 概念,即在犯罪 概念的规定中,既揭示犯罪 的实质社会内容,又强调犯罪 的法律形式特征,使犯罪 的实质社会内容和法律形式特征统一在同一个犯罪 概念之中。1960年《苏俄刑法典》第7条被认为是犯罪 混合概念的典型立法例:“凡刑事法律所规定的侵害苏维埃的社会制度、政治和经济体系,侵害社会主义所有制,侵害公民的人身权利和自由、政治权利和自由、劳动权利和自由、财产权利和自由及其他权利和自由的危害行为,都认为是犯罪 ”。在这个概念中,既指出了犯罪 的形式特征,犯罪 限于刑事法律所规定的范围,从而明确了犯罪 的刑事违法性。更为重要的是,这个犯罪 概念揭示了犯罪 的实质内容,尤其是揭示了犯罪 的社会危害性。因此,犯罪 混合概念既不同于犯罪 的形式概念,又不同于犯罪 的实质概念。当然,犯罪 的混合概念中,当形式与实质相一致的情况下,犯罪 的认定问题是容易得到解决的。但是,当形式与实质相冲突,例如行为有刑事违法性而无社会危害性或者有社会危害性而无刑事违法性的情况下,是形式特征从实质内容还是实质内容非从形式特征,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我国刑法中的犯罪 概念,是形式与实质相统一的犯罪 的混合概念。我国刑法第13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 ,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这一犯罪 概念是对各种犯罪 现象的理论概括,它不仅揭示了犯罪 的法律特征,而且阐明了犯罪 的社会政治内容,从而为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提供了原则标准。 一、刑事违法性
刑事违法性是指触犯刑律,即某一个人的行为符合刑法分则所规定的犯罪 构成要件。刑事违法性是犯罪 的法律特征,是对犯罪 行为的否定的法律评价。在罪刑法定原则下,没有刑事违法性,也就没有犯罪 。因此,刑事违法性是犯罪 的基本特征。
刑事违法性之违法具有不同于其他违法行为的特殊性。在法理上,违法行为可以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此外还存在诉讼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共同特征违反法律规定,因此,法律规定是违法行为产生的法律原因。而法律规定是各种各样的刑法行为其他部门法的制裁力量,其规范主要由假定与处理两部分构成。例如,“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这一刑法规定,“故意杀人的”是罪状;“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有期徒刑”是法定刑。罪状就是刑法规范的假定部分,法定刑是刑法规范的处理部分。当行为符合刑法所规定的故意杀人这一假定性条件时,就应当处以死刑、无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有期徒刑这一法定刑。在刑法理论上,刑法规范的假定部分规定的是犯罪 构成要件。只有当行为人的行为符合这一犯罪 构成要件时,其行为才构成犯罪 并处以刑罚。因此,刑事违法性之违法并非是指对刑法规范中的假定性条件的违反,而恰恰是符合。显然,刑事违法性之违法是指违反行为刑法规范前提的禁止性规定。例如,刑法关于故意杀人罪的规定,表明刑法禁止杀人。当行为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就是违反了刑法禁止杀人的规定。由此可见,刑法的禁止性规定是内在于刑法规范的,一个人的行为是否具有刑事违法性,应以其行为是否符合刑法所规定的犯罪 构成要件为根据。
二、法益侵害性
法益侵害性是指对于刑法所保护的利益的侵害。这里所谓刑法所保护的利益,就是法益。刑法法益是关涉社会生活的重要利益,对此,我国刑法第13条关于犯罪 概念的规定中作了明文列举,这就是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上述法益,可以分为国家法益、社会法益和个人法益。这些法益被犯罪 所侵害而为刑法所保护,因此,法益侵害性揭示了犯罪 的实质社会内容。
法益侵害行为是刑法明文规定的,因此行为是否具有法益侵害性,应以刑法规定为根据。在这个意义上说,刑事违法性是法益侵害性的前提。一个行为如果不具有刑事违法性,就不可能具有法益侵害性。因此,超越刑事违法性的法益侵害性是不被承认的,这也是罪刑法定原则的必然要求。由此可见,法益侵害性虽然是对犯罪 的实质社会内容的阐述,但它仍然受到犯罪 的刑事违法性的限制。在这个意义上说,法益侵害性是刑事违法范围内的法益侵害性。
法益侵害具有两种情形:一是实害,二是危险。实害是指行为对法益造成的现实侵害,例如故意杀人,已经将人杀死,造成对他人生命法益的侵害。危险是指行为对法益具有侵害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实际损害并未发生,但法益处于遭受侵害的危险状态,因而同样被认为具有法益侵害性,并具有刑事可罚性。在我国刑法中,大多数行为是因为具有法益侵害的实害性而被规定为犯罪 ,例如以发生一定的法益侵害结果为法定犯罪 构成要件的结果犯就是如此。也有少数行为是因为具有法益侵害的危险性而被规定为犯罪 ,这种危险包括抽象危险与具体危险。其中抽象危险是指立法推定的危险,在司法活动中毋须认定,只要具有法律规定的行为既可构成犯罪 。具体危险是指司法认定的危险,如果不具有这种危险,即使存在法律规定的行为也不构成犯罪 。此外,犯罪 的预备行为、未遂行为和中止行为,也都是没有造成法益侵害的实害结果,也是因其具有法益侵害的危险而被处罚。
三、应受惩罚性
应受惩罚性是犯罪 的重要特征,它表明国家对于具有刑事违法性和法益侵害性的行为的刑罚惩罚。犯罪 是适用刑罚的前提,刑罚是犯罪 的法律后果。如果一个行为不应受刑罚惩罚,也就意味着它不是犯罪 。应受惩罚性并不是刑事违法性和法益侵害性的消极的法律后果,它对于犯罪 的立法规定与司法认定具有重要意义。在立法上,应受惩罚性对于立法机关将何种行为规定为犯罪 具有制约作用。某种行为,只有当立法机关认为需要动用刑罚加以制裁的时候,才会在刑法上将其规定为犯罪 ,给予这种行为否定的法律评价。在司法上,应受惩罚性对于司法机关划分罪与非罪的界限也具有指导意义。根据刑法第13条关于犯罪 概念的但书规定,某种行为情节显著轻微的不认为是犯罪 。这些不认为是犯罪 的行为,也是没有必要予以刑罚惩罚的行为。因此,是否具有应受惩罚性也是犯罪 的重要特征。
这里应当指出,应受刑罚惩罚与是否实际受到刑罚惩罚,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某一行为如果缺乏应受刑罚惩罚性,就不构成犯罪 。但犯罪 不一定都实际受到刑罚惩罚。我国刑法第37条规定:“对于犯罪 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这种免予刑事处罚是以行为构成犯罪 行为前提的。这种情节轻微的犯罪 行为虽然具有应受惩罚性,但因其不需要判处刑罚而免予刑事处罚。 一、重罪与轻罪
在所有犯罪 分类中,重罪与轻罪是最经典的一种分类法。这种分类法不仅盛行于大陆法系国家,而且也为英美法系国家所认可。在大陆法系国家,重罪与轻罪的区分来自于1810年《法国刑法典》。除重罪与轻罪外,还有违警罪。在英美法系国家,重罪(felony)作为一类特殊的犯罪 ,具有特定的含义,指某种残酷、凶暴、邪恶或卑鄙的东西。因此,同是重罪与轻罪的分类,在两大法系具有不同的蕴涵。
重罪与轻罪,主要是根据犯罪 的轻重程度划分的,其划分的意义在于实体与程序两个方面:从实体上来说,重罪与轻罪的划分在犯罪 的认定与刑罚的适用上具有一定的意义。例如,未遂犯的处罚范围就与重罪和轻罪有关,重罪的未遂一般都要处罚,而轻罪的未遂只是在法律有规定的场合才予以处罚。刑罚的适用与重罪和轻罪的划分更具有直接关联。例如缓刑,一般来说只能适用于轻罪。从程序上来说,重罪与犯罪 的划分在诉讼程序的选择和管辖级别的确定上都具有一定的意义。例如,在诉讼程序分为普通程序与简易程序的情况下,对于轻罪一般只能适用简易程序。此外,在确定管辖级别的时候,重罪由较高级别的法院管辖,轻罪由较低级别的法院管辖,这也是一般的原则。
我国刑法没有重罪与轻罪的明文规定,但在刑法中存在“犯罪 较轻的”和“处刑较轻的”规定,相对于“犯罪 较轻的”和“处刑较轻的”情形,当然就有“犯罪 较重的”和“处刑较重的”情形。这里的犯罪 较轻与犯罪 较重,并非指不同种犯罪 之间的轻重之分,而是指同一种犯罪 中的轻重之别。例如,我国刑法中的故意杀人罪,分为两种情形:一是基本构成,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有期徒刑;二是减轻构成,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这里的情节较轻的故意杀人罪,就是故意杀人罪中的轻罪。
二、自然犯与法定犯
自然犯与法定犯,是学理上的一种犯罪 分类,这种分类涉及对犯罪 性质的基本认识,因而十分重要。
自然犯与法定犯的区分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法。古罗马法将古希腊伦理学中的恶性理论适用于对犯罪 的理解,确立了自体恶(mala in se)与禁止恶(mala prohibita)两种不同的犯罪 类型。及至近代,加罗法洛在其自然犯罪 的概念中,明显包含古罗马法中自体恶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形成自然犯与法定犯的两分法。在现代大陆法系刑法理论中,自然犯与法定犯的分类被广泛承认,但在两类犯罪 区分的标准上则莫衷一是。在英美法系刑法理论中同样存在类似自然犯与法定狎的分类,但由于分类标准的模糊性,理论上不乏对此否认的观点。我认为,自然犯与法定犯的区分涉及伦理与法律的关系问题。在一般情况下,伦理与法律是统一的,凡是违反法律的,均是违反伦理的,反之则不然。但在违反伦理的程度上,有些重一些,有些轻一些,这也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尤其是在附属刑法日益发达的情况下,某些单纯由于违反法律规则而与伦理无涉的犯罪 逐渐增加。在这种情况,自然犯与法定犯的区分具有一定意义。当然,自然犯与法定犯的区分是相对的,互相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在社会伦理道德演变过程中,环境犯罪 等法定犯越来越具有自然犯的色彩,这就是所谓法定犯的自然犯罪 化。自然犯与法定犯的分类在刑法上具有一定的意义。例如,在违法性意识问题上,故意犯罪 的成立是否要求具有违法性意识,存在各种不同的见解,其中自然犯与法定犯区别论,就是着眼于自然犯与法定犯在犯罪 性质上的区分,主张自然犯故意不需要违法性意识,法定犯的故意则要求具有违法性意识。尽管这种见解未必完全正确,但还是说明由于自然犯与法定犯在性质上的差别,可能影响其构成要件的内容。
三、侵害私法益的犯罪 与侵害公法益的犯罪
在大陆法系刑法理论中,根据犯罪 侵害法益的性质,可以把犯罪 分为侵害私法益的犯罪 与侵害公法益的犯罪 。由于公法益又可以分为社会法益与国家法益,又可以把犯罪 分为以下三类:侵害个人法益的犯罪 、侵害社会法益的犯罪 和侵害国家法益的犯罪 。这是大陆法系刑法理论中最为通行的犯罪 分类法。
侵害个人法益的犯罪 、侵害社会法益的犯罪 和侵害国家法益的犯罪 三分法,最初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法。在古罗马法中,犯罪 被分为公罪和私罪或称公犯和私犯两大类。公罪是指侵害国家法益和社会法益的犯罪 ,其法律后果是刑罚;私罪是指侵害个人法益的行为,最初被看成是个人之间的纠纷,只发生债的关系,被害人只能依据普通程序要求损害赔偿。后来被害人才可以对私罪提起刑事自诉,不过因此而丧失要求损害赔偿的权利。及至中世纪,公罪与私罪的分类被世俗犯罪 与宗教犯罪 所取代。世俗犯罪 是指世俗当局管辖的犯罪 ,包括叛逆罪、犯上罪等。宗教犯罪 是指由教会审判处理的犯罪 ,包括亵渎神灵罪、异端罪等。贝卡里亚将犯罪 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直接地毁伤社会或社会的代表的犯罪 ,即危害国家法益的犯罪 。第二类的侵犯私人安全的犯罪 ,即危害个人法益的犯罪 。第三类犯罪 属于同公共利益要求每个公民应做和不应做的事情相违背的行为,即危害社会法益的犯罪 。在上述三类犯罪 中,第一类和第三类实质上是侵害公法益的犯罪 ,类似于罗马法中的公罪,而第三类实质上是侵害私法益的犯罪 ,类似于罗马法中的私罪。这一犯罪 分类经过刑事古典学派其他刑法学家的发扬光大,成为大陆法系刑法理论中犯罪 分类的通说,并且为大陆法系国家刑法分则体系的建构奠定了基础。例如,1810年《法国刑法典》就是以侵害公法益的犯罪 与侵害私法益的犯罪 作为其刑法分则的基本框架的。它将犯罪 分为两大类,即妨害公法益之重罪及轻罪和妨害私法益之重罪及轻罪,以妨害公法益之重罪及轻罪为刑法分则第一编,以妨害私法益之重罪及轻罪为刑法分则第二编,由此形成刑法分则体系。又如,1871年《德国刑法典》,虽然未将犯罪 分为侵害公法益的犯罪 与侵害私法益的犯罪 ,而是根据侵害国家法益的犯罪 、侵害社会法益的犯罪 与侵害个人法益的犯罪 这样一种概括,建立刑法分则体系。由此可见,侵害公法益的犯罪 与侵害私法益的犯罪 的分类对于刑法分则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刑法没有采用关于没有侵害私法益的犯罪 与侵害公法益的犯罪 的划分法,我国刑法分则体系主要是根据犯罪 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的性质而建构的。但社会关系的性质,其内容同样也可以从侵犯国家利益的犯罪 、侵犯社会利益的犯罪 与侵犯个人利益的犯罪 的角度进行划分。例如,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国防利益罪、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和军人违反职责罪具有侵害国家法益的犯罪 的性质。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和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具有侵害社会法益的犯罪 的性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和侵犯财产罪具有侵害个人法益的犯罪 的性质。由此可见,侵害私法益的犯罪 与侵害公法益的犯罪 之区分,对于正确地理解我国刑法分则体系具有一定的意义。
四、国内犯罪 与国际犯罪
从刑法的一般意义上说,犯罪 指的就是国内犯罪 。当涉及国际刑法的时候,才产生国际犯罪 的问题,国内犯罪 与国际犯罪 的区分才具有理论意义。
国内犯罪 是指违反国内刑法的行为,因而,根据各国刑法可以确定其犯罪 行为。国际犯罪 是指违反国际刑法的行为,由于对国际刑法理解上的差别,国际刑法的范围与种类并不像国内刑法那样具有确定性。通常认为,犯罪 最初都是国内刑法上的犯罪 ,国际犯罪 是从涉外犯罪 、跨国犯罪 中发展起来的,因而国际犯罪 与国内犯罪 有着密切联系。涉外犯罪 是指具有涉外因素犯罪 ,包括主体涉外,例如犯罪 主体是外国人;客体涉外,例如被害人是外国人或者危害的是外国财物;犯罪 地涉外,例如域外犯罪 ,等等。涉外犯罪 虽然具有涉外因素,由于这种犯罪 认定的标准是国内刑法,因而它与国际犯罪 仍然是有所不同的,两者不可混淆。至于跨国犯罪 是指犯罪 跨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度的犯罪 。与此相类似的,还有跨境犯罪 ,指犯罪 跨越两个或两个以上地区的犯罪 。跨国犯罪 的跨国性,使之具有涉外犯罪 的性质,但跨国犯罪 又具有不同于一般涉外犯罪 的特点,即犯罪 行为跨越不同的国度。这种跨国犯的最狭义的表现是隔地犯,即行为实施地与结果发生地分别在两个不同国度,其中一项在本国领域内而形成的跨国犯罪 。从广义上说,犯罪 行为本身在不同国家实施,例如跨国贩运毒品,或者同一犯罪 分别在不同国家实施等。
上述涉外犯罪 与跨国犯罪 现象的存在表明:犯罪 不可能局限在一个国家的域内,随着国际社会交往的增加,必然会出现与各国相关的犯罪 。正是为了维护国际公共秩序,有必要把某些对国际社会的犯罪 视为国际犯罪 。国际犯罪 是从涉外犯罪 、跨国犯罪 中发展起来的。相对于国内犯罪 而言,国际犯罪 具有独立性与依从性。国际犯罪 的独立性,是指国际犯罪 作为一种危害国际社会的犯罪 ,其所违反的不仅是有关国家的国内刑法,而且违反国际社会通过缔结国际公约的形式而制定的国际刑法规范,国际犯罪 也需要在国内刑法中得以确认,这就是所谓国际犯罪 国内化。因此,国际犯罪 又具有对国内犯罪 的依从性。在这个意义上,一个国家刑法中确认的国际犯罪 ,同时必然是其国内犯罪 ,由此可见,国内犯罪 与国际犯罪 的区分是相对的,应当看到两者的密切联系。 新时期犯罪的特点 Features new era crimes 第一,犯罪 率持续“爬高”;
第二,传统的普通犯罪 类型继续恶性发展;
第三,色情犯罪 、毒品犯罪 、黑社会犯罪 等犯罪 现象死灰复燃,恶性发展;
第四,新型犯罪 ,如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走私、金融、税收、知识产权、公司管理秩序、市场秩序等经济犯罪 、计算机犯罪 、恐怖犯罪 等频繁出现,尤其是经济犯罪 ,几乎成了经济领域普遍性的“常态”行为;
第五,变态心理犯罪 数量的增多;
第六,共同犯罪 特别是集团犯罪 与单位犯罪 日益增加;
第七,犯罪 人构成呈现多元化格局;
第八,犯罪 区域扩展,在城市犯罪 增加的同时,广大农村的犯罪 现象也日益突出;
第九,犯罪 形式趋向国际化,同步性越来越强。 fanzui
犯罪
crime
危害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依法律规定应处以刑罚的行为。
犯罪 的阶级性 犯罪 是人类社会出现阶级以后的社会现象,是一定历史阶段中具有强烈阶级性的法律概念。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把侵犯本阶级利益的行为,通过国家权威以法律形式宣布为犯罪 并实行镇压。在奴隶社会,按照奴隶主的法律,奴隶主享有一切权利,可以任意杀死奴隶,不被认为是犯罪 ,而奴隶稍不驯服,就要被指控为犯罪 而遭到严厉镇压。在封建社会,虽然法律规定封建主不能任意杀死农民,但是对农民仍然可以象处理财产一样处理其人身。资产阶级为了求得自己的解放,提出一系列平等原则反对封建的罪刑擅断主义,并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口号来掩盖犯罪 的阶级内容。资产阶级制定了刑法典和大量的刑事法规,以保护有产者,保卫其统治秩序,强迫无产者忍受压榨和奴役,稍有违抗就是犯罪 。在社会主义社会,凡是危害社会而应受刑事制裁的行为,也被认为是犯罪 。但是这种行为所危害的是人民的利益,与一切剥削阶级社会的犯罪 在阶级实质上有着根本的区别。
犯罪 的定义 各国刑事立法给犯罪 下定义主要有3种不同的方法:①按照形式上的要素下定义;②根据犯罪 行为的实质下定义;③折衷实质的和形式的要素下定义。
形式定义,即以行为应判什么刑罚为标准来确定它是否属于犯罪 或犯何种罪。许多资产阶级刑事立法采用这种方法。1810年《法国刑法典》第 1条对犯罪 规定了如下的定义:法律以违警罚处罚的犯罪 ,是违警罪;法律以惩治刑处罚的犯罪 ,是轻罪;法律以身体刑或名誉刑处罚的犯罪 ,是重罪。1975年1月1日生效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刑法典》第12条称:判处1年以上剥夺自由的违法行为是重罪;判处1年以下剥夺自由或罚金的违法行为,是轻罪。美国《标准刑法典》第1.04条规定,该法典或美国其他条例规定的侵害行为,凡可以判处死刑或者监禁的,是犯罪 。上述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主要国家的刑事立法所下的犯罪 定义都没有实质内容。
实质定义,是直接回答为什么这种行为属于犯罪 范畴。它为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刑事立法所采用。1922年《俄罗斯联邦刑法典》第6条规定:“威胁苏维埃制度基础及工农政权在向共产主义制度过渡时期所建立的法律秩序的一切危害社会的作为或者不作为,都认为是犯罪 。”这种犯罪 概念在以后的《俄罗斯联邦刑法典》中只作了编辑上的加工,没有实质上的差别。1980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犯罪 概念的实质规定为:“一切危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危害无产阶级专政制度,破坏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破坏社会秩序,侵犯全民所有的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 。”
折衷实质的和形式的要素下定义,既表述犯罪 行为的实质内容,又从形式上以刑为标准将犯罪 行为区分为犯罪 和刑事违法行为。例如,1978年《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刑法典》第10条(1)和(2)对犯罪 行为作了实质性的解释,即它是一种故意实施的或者是过失实施的行为,这些行为被认为是危害社会的,并且法律规定应予处刑的。这部法典的第11条(1)和(2)又对犯罪 行为作了形式上的解释,规定处2年以上剥夺自由的故意违法行为是犯罪 ,其他所有的违法行为是刑事违法行为。
犯罪 的特征 从中国刑法规定的犯罪 概念看,犯罪 有如下几个特征:①社会危害性。即对国家、集体或公民个人有程度不同的危害。中国刑事立法者根据全国人民的利益,在刑法中规定了8类性质不同的 : guilt, offence n.: offense, (commit) crime, the commission of a crime, do wrong, fall from grace, perpetrate a crime, commit a crime, commit a crime, transgression, perpetration, peccancy, misfeasance, misdoing, misdeed, delinquency, delict, culpa, criminality, Crime, conviction, commitment v.: offend, trespass, commit, sin vt.: seduce, transgress v. commettre un crime 做错事 变性 , 退行性变 , 退化 , 恶化 , 堕落 , 体力或精神 , 降解 , 递降分解 , 变质 , 变坏 , 健康状况 , 质量下降 , 质量变坏 , 变态 , 变形 , 腐败 , 腐坏 , 腐烂 , 倒退 , 回归 , 退步 , 後退 , 回复 , 复归 , 恢复 , 变糟 , 变得令人不愉快 , 变差 , 变分 , 变种 , 变异 , 衰落 , 变小 , 变弱 , 衰败 , 逐渐减弱 法律 刑法 法条 危害国家安全罪 侵犯财产罪 歌曲 电影 电视剧 海盗 行业 人物 走私 汉奸 逃犯 更多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