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产于西藏的一种大型的野牛或家畜牛;在其背部有短而光滑的毛,在其胸部、体侧、四肢和尾部则有长而卷曲的毛。野牛的毛色黑褐,肩高可达2米,体重可达600公斤 |
|
反刍家畜。亦有野生者。毛多黑褐色或黑白花斑,尾毛蓬生似帚,下腹、肩、股、胁等部密生长毛。耐寒,腿短,在崇山峻岭间善驮运。毛可制披衣、帐篷和绳索,绒可制毡。原产 亚洲 中部山地。是我国 青藏高原 地区主要的力畜。古人取其尾毛以为旌旄,后又以为帽缨。 明 郭登 《甘州即事》诗:“牦牛互市番氓出, 宛 马临关 汉 使回。”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兽二·牦牛》:“牦牛出 甘肃 临洮 ,及西南徼外,野牛也。人多畜养之。状如水牛,体长多力,能载重,迅行如飞,性至粗梗。髀膝尾背胡下皆有黑毛,长尺许。其尾最长,大如斗。亦自爱护,草木钩之则止而不动。古人取为旌旄,今人以为缨帽……《山海经》云:‘ 潘侯之山 有旄牛,状如牛而四足节生毛。’即此也。” 郭小川 《春歌》之一:“ 西藏 的牦牛, 内蒙 的骆驼,早像春风一般巡视过高原和沙漠。” |
|
犛牛:野牛。形状毛尾全同牦牛,但比牦牛大。一说即牦牛。《山海经·中山经》:“东北百里,曰 荆山 ……其中多犛牛。” 郭璞 注:“旄牛属也,黑色,出西南徼外也。”《新唐书·吐蕃传上》:“其宴大宾客,必驱犛牛使客自射,乃敢馈。”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兽二·犛牛》:“犛牛出西南徼外,居深山中野牛也,状及毛尾俱同牦牛。牦小而犛大,有重千斤者…… 唐 宋 西徼诸州贡之。”参见“ 牦牛 ”。 |
|
氂牛:即牦牛。体矮身健,毛长,色多黑、深褐或黑白花斑。耐寒,耐粗饲。尾毛蓬生,可作旌旄。《汉书·郊祀志上》:“ 泰一 所用,如 雍 一畤物,而加醴枣脯之属,杀一氂牛以为俎豆牢具。” 颜师古 注:“西南夷长尾髦之牛也。” 唐 杜甫 《锦树行》:“青草萋萋尽枯死,天马跛足随氂牛。” |
|
哺乳纲,偶蹄目,牛科。反刍家畜。也有野生的。体矮身健,四肢短粗。体毛乌褐色。体侧、颈、胸和腹部密生长毛。主要分布在中国青藏高原。耐饥负重,爬山越岭,号称“高原之舟”。野生牦牛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
|
拉丁语:bos grunniens
英语:yak
牦牛-高原之舟,是西藏高山草原特有的牛种,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牦牛全身一般呈黑褐色,身体两侧和胸、腹、尾毛长而密,四肢短而粗健。牦牛生长在海拔3000米一5000米的高寒地区,能耐零下30℃一40℃的严寒,而爬上6400米处的冰川则是牦牛爬高的极限。牦牛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处的哺乳动物。
牦牛全身都是宝。藏族人民衣食住行烧耕都离不开它。人们喝牦牛奶,吃牦牛肉,烧牦牛粪。它的毛可做衣服或帐篷,皮是制革的好材料。牦牛素有“高原之舟”之称。它既可用于农耕,又可在高原作运输工具。牦牛还有识途的本领,善走险路和沼泽地,并能避开陷阱择路而行,可作旅游者的前导。
野牦牛一年四季生活的地方不一样,冬季聚集到湖滨平原,夏秋到高原的雪线附近交配繁殖。野牦牛性情凶猛,人们一般不敢轻易触动它,触怒了它会以10倍的牛劲疯狂冲上来,有时还会把汽车撞翻。中国牦牛占世界总数的85%,其中多数生长在西藏高原。
因全身密集丰厚的绒毛而得名,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牛种,主要分布在玉树、果洛、海北、海南、黄南州。1983年,全省有498万头,约占全国的42%,全世界的37%。牦牛善走陡坡险道,跋山涉水如行平地,能驮善耕,素称“高原之车“、”冰河之舟”,是产区主要役畜和牧民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牦母牛一般泌乳期为150——180天,每头牛产奶量450—600公斤,秋后屠宰胴体重110——200公斤,屠宰率为50-60%。
牦牛产品,远销中东地区。1978年以来,活牛销往香港,以肉质细嫩、味美可口、低脂肪、高蛋白、有野味风格而受到欢迎。绒毛是纺织工业的高级原料,将其漂白退成驼色,可替代驼毛织成毛衫、围巾,在大衣呢中掺入牛绒,不仅降低成本,还能使产品挺括,提高质量。现每年出口20多万斤。 |
|
牦牛被称作高原之舟,是西藏高山草原特有的牛种,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牦牛全身一般呈黑褐色,身体两侧和胸、腹、尾毛长而密,四肢短而粗健。牦牛生长在海拔3000米一5000米的高寒地区,能耐零下30℃一40℃的严寒,而爬上6400米处的冰川则是牦牛爬高的极限。牦牛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处的哺乳动物。
牦牛分为野牦牛和家牦牛,野牦牛又叫野牛,学名Bos mutus(Poěphagrt mutrs),英文名wild yak,藏名音译亚归。偶蹄目,牛科,牛亚科、牦牛属。是家牦牛的野生同类,典型的高寒动物,性极耐寒。青藏高原特有牛种,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
野牦牛体形笨重、粗壮,但比印度野牛略小,体长为200—260厘米,尾长约80—100厘米,肩高160—180厘米,体重500—600千克,雄性个体明显大于雌性个体。野牦牛具有耐苦、耐寒、耐饥、耐渴的本领,对高山草原环境条件有很强的适应性。 |
|
中国的牦牛主要生长在青海、西藏,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牛种,牦牛主要分布在玉树、果洛、海北、海南、黄南州。1983年,全省有498万头,约占全国的42%,全世界的37%。 |
|
野牦牛一年四季生活的地方不一样,冬季聚集到湖滨平原,夏秋到高原的雪线附近交配繁殖。野牦牛性情凶猛,人们一般不敢轻易触动它,触怒了它会以10倍的牛劲疯狂冲上来,有时还会把汽车撞翻。中国牦牛占世界总数的85%,其中多数生长在西藏高原。 不过,牦牛有识途的本领,善走险路和沼泽地,并能避开陷阱择路而行,有时可作旅游者的前导。
牦牛能适应海拔3200~4800m,大气压68420.85~55435.28Pa,氧分压14505.43~11679.01Pa,含氧量14.9%~11.44%的生态环境。其胸廓发达,心肺发育指数大,心指数为0.45~0.63,肺指数为0.96~1.40。 寒冷季节,牦牛胸部腹侧下、粗长毛根部着生密而厚的绒毛,借以保护胸、腹内脏器官、外生殖器官、乳房及各关节,以防受冻。据测定,在海拔3800m的草甸草场上日放牧9.5h,牦牛日采食鲜草27.86±1.42kg。在牧草缺乏季节,利用其长而灵活的舌,舐食灌丛、落叶、根茬以及残留在凹处的短草,极耐艰苦,并具有宜于爬山的四肢和似马蹄铁样硬质蹄壳,随处都可攀登自如。 |
|
1.产肉性能 据1980年12月测定,成年阉牦牛(12头)平均体重力373.6±32.8kg,屠宰率53.0%,净肉率42.5%。
2.泌乳性能 据测定(不包括犊牛哺食量),初产母牦牛日平均产乳量为0.68~1kg;经产母牦牛1.38~1.70kg。泌乳期一般为150d左右,年产乳量274kg,乳脂率6.37%~7.2%。
3.产毛性能 年采毛一次,成年牦牛年产毛量为1.17~2.62kg;幼龄牛为1.30~1.35kg,其中粗毛(裙毛)和绒毛各占一半。 粗毛直径为64.8~72.9um,两型毛直径为34.8~39um,绒毛直径为16.8~20.3um;粗毛长度为18.3~34cm,绒毛长度为4.7~5.5cm。
4.役用性能 阉牦牛主要供役用,以驮为主,也供骑、挽用。一般驮货50~100kg,日行20~35km,可连续行走15天以上;最大驮重304.0±75.9kg,相当于平均体重的78.8%,高的可达115.8%。 用作骑乘,单乘日行30~40km。500m骑速1分43秒至2分50秒。跑后15~31分钟,生理状况即可恢复正常。 |
|
公牦牛一岁左右即有性行为,但无成熟精子,两岁性成熟后即可参加配种;2~6岁配种能力最强,以后则逐渐减弱,个别老龄公牦牛有霸而不配的表现。自然交配时公母比例为1:30~40,此时受胎率较高,个别可达1:50~70,利用年龄在10岁左右。母牦牛一般2~3.5岁开始发情配种,个别的在1~1.5岁时有发情表现,有的3~3.5岁才发情配种。在正常年景,个别饲放管理好的母牦牛群,繁殖成活率为60%左右,差的仅30%~40%。母牦牛一年一产者在60%以上,两年一产者约30%左右,双犊率3%,繁殖利用年限一般长达15年。 母牦牛季节性发情,一般在6月中、下旬开始发情,7、8月份为盛期,个别可延至年底。每年4~7月份产犊,4~5月份为盛期,个别可延至10月份产犊。 发情周期平均为21.3天,个体间差异大,14~28天者占56.2%。发情持续期为41~51天。一般在发情12h以后排卵,有的在发情终止后3~36排卵。妊娠期为256.8(250~260)天。牦母牛一般泌乳期为150——180天,每头牛产奶量450—600公斤,秋后屠宰胴体重110——200公斤,屠宰率为50-60%。 |
|
牦牛全身都是宝。藏族人民衣食住行烧耕都离不开它。人们喝牦牛奶,吃牦牛肉,烧牦牛粪。它的毛可做衣服或帐篷,皮是制革的好材料。角可制工艺品,骨头是药材。牦牛素有“高原之舟”之称,它既可用于农耕,又可在高原作运输工具。 牦牛产品,远销中东地区。1978年以来,活牛销往香港,以肉质细嫩、味美可口、低脂肪、高蛋白、有野味风格而受到欢迎。绒毛是纺织工业的高级原料,将其漂白退成驼色,可替代驼毛织成毛衫、围巾,在大衣呢中掺入牛绒,不仅降低成本,还能使产品挺括,提高质量。现每年出口20多万斤。 |
|
1973年在我国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哈溪镇出土了一件硕大的牦牛青铜器。其身高为0.7米,腹径为0.3米,背高为0.51米,角长为0.4米,体重80公斤,是一件保存非常完整的民族文物。这是我国目前出土的第一件以牦牛为造型的青铜器,该器形体结构严谨、准确,造型古拙、质朴,气势雄浑、凝重,雕塑风格概括、逼真,冶炼技术高超,勘称一绝,是我们研究藏族历史、文化、宗教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民族艺术瑰宝。牦牛青铜器
牦牛这一年轻而又古老的动物是藏族先民最早驯化的牲畜之一。它伴随着这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生存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说文》中记载曰:“,西南夷长毛牛也。”《山海经·北山经》中则描述曰:“潘侯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牛,而四节生毛,名曰旄牛”。
牦牛性情温和、驯顺、善良,具有极强的耐力和吃苦精神,对于世代沿袭着游牧生活的藏民族来说,牦牛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高寒恶劣的气候条件下,无论烈日炎炎的盛夏,还是冰雪袭人的寒冬。牦牛均以其耐寒负重的秉性坚韧不拔地奔波在雪域高原,担负着“雪域之舟”的重任。可以说在藏民族的衣、食、住、行当中处处都离不开牦牛,牛乳、牛肉、牛毛,为在世界屋脊上勇敢而顽强地生存下来、历经艰难困苦的藏民族提供着生活、生产必需的资料来源,成为一代代在青藏高原上繁衍生息、发展成长起来的藏民族生命与力量的源泉,牦牛图腾崇拜。
屋顶上供奉的牦牛角
藏族创世纪神话《万物起源》中说:“牛的头、眼、肠、毛、蹄、心脏等均变成了日月、星辰、江河、湖泊、森林和山川等”。这是藏族先民对其所崇拜的图腾牦牛加以神化或物化之后,驰骋其丰富的自然想象能力而产生的必然结果。如今还在安多藏族地区广为流传的藏族神话故事《斯巴宰牛歌》当中讲到:“斯巴最初形成时,天地混合在一起,分开天地是大鹏”。“斯巴牢小牛时,砍下牛头扔地上,便有了高高的山峰;割下牛尾扔道旁,便有了弯曲的大路;剥下牛皮铺地上,便有了平坦的原野”。又说“斯巴宰小牛时,丢下一块鲜牛肉,公鸡偷去顶头上;丢下一块白牛油,喜鹊偷去贴肚上;丢下一些红牛血,红嘴鸭偷去粘嘴上”。“斯巴”(SRID-PA)含义是“宇宙”、“世界”。由此可见牦牛不单纯是藏民族原始的图腾崇拜物。在藏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对牦牛的图腾崇拜不断发展和演化形成了一种既古老而又现代的文化形式枣牦牛文化。由此藏族历史上铸造如此硕大的牦牛青铜器自然与其牦牛图腾崇拜有着必然的联系。无论是藏区保留完整的有关牦牛题材的原始岩画,还是殷商时期雕刻在青铜器皿上的牛头纹饰,包括周朝时期绘制于彩陶上的牛形图案,以及迄今犹存的悬挂于藏族门宅屋顶上的牦牛头骨,甚至包括目前出土的这件举世无双、极为珍贵的牦牛青铜器,它们都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人类的牛图腾崇拜的文化当中。 |
|
牦牛是中国的主要牛种之一,仅次于黄牛、水牛而居第三位。牦牛自古至今是青藏高原牧区的优势种家畜和当家畜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牦牛是牛属动物中,能适应高寒气候而延续至今的珍稀畜种资源,是世界动物中地理分布很有限的少数家畜之一。全世界现有牦牛1400多万头,大都分布在中国青藏高原及其周围海拔3 000m以上的高寒地区。除中国外,与我国毗邻的蒙古、原苏联中亚地区以及印度、不丹、锡金、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家均有少量分布。
我国是世界牦牛的发源地,全世界90%的牦牛生活在我国青藏高原及毗邻的6个省区。其中青海490万头,占全国牦牛总数的38%,居全国第一;西藏390万头,占30%,居全国第二;四川310万头,占23%,居全国第三;甘肃88万头,占7%,居全国第四;新疆17万头,占1.30%,居全国第五;云南5万头,占0.40%,居全国第六。
1983年,全省有498万头,约占全国的42%,全世界的37%。 |
|
野牦牛一年四季生活的地方不一样,冬季聚集到湖滨平原,夏秋到高原的雪线附近交配繁殖。野牦牛性情凶猛,人们一般不敢轻易触动它,触怒了它会以10倍的牛劲疯狂冲上来,有时还会把汽车撞翻。中国牦牛占世界总数的85%,其中多数生长在西藏高原。 不过,牦牛有识途的本领,善走险路和沼泽地,并能避开陷阱择路而行,有时可作旅游者的前导。
牦牛能适应海拔3200~4800m,大气压68420.85~55435.28Pa,氧分压14505.43~11679.01Pa,含氧量14.9%~11.44%的生态环境。其胸廓发达,心肺发育指数大,心指数为0.45~0.63,肺指数为0.96~1.40。 寒冷季节,牦牛胸部腹侧下、粗长毛根部着生密而厚的绒毛,借以保护胸、腹内脏器官、外生殖器官、乳房及各关节,以防受冻。据测定,在海拔3800m的草甸草场上日放牧9.5h,牦牛日采食鲜草27.86±1.42kg。在牧草缺乏季节,利用其长而灵活的舌,舐食灌丛、落叶、根茬以及残留在凹处的短草,极耐艰苦,并具有宜于爬山的四肢和似马蹄铁样硬质蹄壳,随处都可攀登自如。
牦牛体形防寒保暖,体躯紧凑,颈短耳小,皮厚表面积小;汗腺机能极不发达,被毛长度、细度不等且随季节变化,体侧及下部裙毛密而长,可御寒防湿,适宜寒冷气候。胸廓大,心胸发达,气管粗短,红细胞大,血红蛋白含量高,呼吸、脉搏快,适应高原缺氧环境。嘴巴宽大、嘴唇灵活,能啃食矮草;蹄质坚实且有软垫,善走陡坡、沼泽、雪山、激流;性情温顺,反应灵敏,建立的条件反射比较巩固,容易调教;抗病力强、抗逆性强、合群性强、食性广、耐饥渴、耐粗放的饲养管理条件。 |
|
1.产肉性能 据1980年12月测定,成年阉牦牛(12头)平均体重力373.6±32.8kg,屠宰率53.0%,净肉率42.5%。
2.泌乳性能 据测定(不包括犊牛哺食量),初产母牦牛日平均产乳量为0.68~1kg;经产母牦牛1.38~1.70kg。泌乳期一般为150d左右,年产乳量274kg,乳脂率6.37%~7.2%。
3.产毛性能 年采毛一次,成年牦牛年产毛量为1.17~2.62kg;幼龄牛为1.30~1.35kg,其中粗毛(裙毛)和绒毛各占一半。 粗毛直径为64.8~72.9um,两型毛直径为34.8~39um,绒毛直径为16.8~20.3um;粗毛长度为18.3~34cm,绒毛长度为4.7~5.5cm。
4.役用性能 阉牦牛主要供役用,以驮为主,也供骑、挽用。一般驮货50~100kg,日行20~35km,可连续行走15天以上;最大驮重304.0±75.9kg,相当于平均体重的78.8%,高的可达115.8%。 用作骑乘,单乘日行30~40km。500m骑速1分43秒至2分50秒。跑后15~31分钟,生理状况即可恢复正常。
青藏高原牦牛:有野牦牛混群,体形高大,生产性能高,屠宰率52%,净肉率42%,早期生长快;4~5月产乳量最高,6月后产乳量下降,平均日产奶1.25~1.79kg,乳脂率6.37%;产粗毛0.72kg,绒毛0.71kg;阉牛驮运50~100kg,日行30km,乘骑奔跑速度快,达294m/min。
甘肃天祝白牦牛:为我国的珍稀牛种,毛色纯白,价值很高,畅销国内外;体形中等,屠宰率52%,净肉率38%,皮重17kg;6~9月为挤乳期,挤乳期105d,挤乳量81kg,日挤乳0.77kg,乳脂率6.82%;6月剪毛,平均裙毛量2.40kg,抓绒量0.57kg,尾毛量0.48kg,毛纤维中无髓毛占75.80%,粗毛中50.40%无髓,牛毛品质好;阉牛乘骑驮运75kg,日行35km。其它品种均各有特点,既有综合性生产性能,又有其独特的生产性能。 |
|
牦牛的气质属强健不平衡型,表现粗暴、性野、胆怯、易惊,但合群性强,经训练建立的条件反射不易消失,较能听从指挥。因而大群牦牛放牧,一般只需一个放牧员,不易发生丢失。根据牦牛易惊的特性,牦牛群进入放牧地后,放牧员不宜紧跟牦牛群,以免牦牛到处游走而不安静采食。为防止牛只越界和害狼偷袭,放牧员可选择一处与牦牛群有一定距离,能顾及全群的高地进行守护、瞭望。
控制牦牛群使其听从指挥的方法是,放牧员用特定的呼唤、口令声,伴以甩出小石块。用小石块投击离群的牦牛,一般多采用徒手投掷,投掷距离远及数十米。距离较远时也可用放牧鞭投掷。石块的落地,以及它在空中飞行的“嗖嗖”声,和放牧鞭的抽鞭声,都是给牦牛的警告和信号。牦牛会根据石块落地点和声响的来源,判断应该前去的方向。放牧员利用放牧鞭驱使牦牛前进,集合或分散。走远离群的牦牛,听见鞭和飞石的声音,以及落石点,会很快地合群。
牦牛群的放牧日程,因牦牛群类型和季节不同而有区别。总的原则是:“夏秋季早出晚归,冬春季迟出早归”,以利于采食,抓膘和提供产品。
(1)夏秋季的放牧 夏秋季放牧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产乳量,搞好抓膘和配种,使当年要屠宰的牦牛在入冬前出栏,其他牛只为越冬过春打好基础。进入夏秋季后,力争牦牛群早出冬春季牧场,在向夏秋季牧场转移时,牛群日行程以10~15千米为宜,边放牧边向目的地前进。
夏秋季要早出牧、晚归牧,延长放牧时间,让牦牛多采食。天气炎热时,中午让牦牛在凉爽的地方反刍和卧息。出牧后由低逐渐向通风凉爽的高山放牧;由牧草质量差或适口性差的牧场,逐渐向牧草质量好的牧场放牧;可在头一天放牧过的牧场上让牦牛再采食一遍,这时牦牛因刚出牧而饥饿,选择牧草不严,能采食适口性差的牧草,可减少牧草的浪费。在牧草质量较好的牧地上放牧时,要控制好牛群,使牦牛成横队采食,保证每头牛能充分采食,避免乱跑践踏牧草或采食不均而造成浪费。
夏秋季放牧根据安排的牧场或轮牧计划,要及时更换牧场和搬迁,使牛粪均匀地散布在牧场上,同时减轻对牧场特别是圈地周围牧场的践踏。这样可改善植被状态,有利于提高牧草产量,减少寄生虫病的感染。
当定居点距牧场2千米以上时就应搬迁,以减少每天出牧、归牧赶路的时间及牦牛体力的消耗。带犊泌乳的牦牛,10天左右搬迁一次,3~5天更换一次牧地。应按牧场的放牧计划放牧,而不应该赶放好草或抢放好草地,以免每天驱赶牛群为抢好草而奔跑,造成对牦牛健康和牧场的不利影响。
(2)冬春季的放牧 冬春季放牧的主要任务是保膘和保胎。防止牦牛乏弱,使牛只安全越冬过春,妊娠母牦牛安全产仔,提高犊牛的成活率。
冬春季放牧要晚出牧,早归牧,充分利用中午暖和时间放牧和饮水。晴天放较远的山坡和阴山;风雪天近牧,放避风的洼地或山湾。放牧牛群朝顺风方向行进。怀孕母牦牛避免在冰滩地放牧,也不宜在早晨及空腹时饮水。刚进入冬春季牧场的牦牛,一般体壮膘肥,应尽量选择未积雪的边远牧地、高山及坡地放牧,推迟进定居点附近的冬春季牧地放牧的时间。冬春季风雪多,应注意气象预报,及时归牧。
在牧草不均匀或质量差的牧地上放牧时,要采取散牧的方式,让牛只在牧地上相对分散自由采食,以便使牛只在较大的面积内每头牛都能采食较多的牧草。冬春季是牦牛一年中最乏弱的时间,除跟群放牧外,有条件的地区还应加强补饲。特别是大风雪天,剧烈降温,寒冷对乏弱牛只造成的危害严重,一般应停止放牧,在棚圈内补饲,使牛只安全越冬过春。 |
|
- : yak
- n.: grunting ox(=yak)
|
|
- n. yack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