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 > 点茶
目录
犹泡茶 I still make tea
  犹泡茶。 宋 蔡襄 《茶录·熁盏》:“凡欲点茶,先须熁盏令热,冷则茶不浮。”《水浒传》第二四回:“ 王婆 一边自点茶来吃了。” 清 卓尔堪 《题昝抱雪塞游图》:“塞上点茶酥酪香,沙中祖帐列红妆。”
指备办茶饭 Tea Food prepared to do that
  指备办茶饭。《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酒自酒,汤自汤,醃鸡不要混腊獐。日下天色且是凉,便放五日也不妨。待我留些整齐的,三朝点茶请姨娘。”
点抹茶食 Fresh Point Green Tea
  点抹茶食。 明 王錡 《寓圃杂记·脂麻通鉴》:“盖 吴 人爱以脂麻点茶,鬻者必以纸裹而授。”
No. 4
  唐、宋时的一种煮茶方法。
  古时,点茶与点汤成为朝廷官场待下之礼,多见于宋人笔记,王国维《茶汤遣客之俗》已有考证,云:“今世官场,客至设茶而不饭,至主人延客茶,则仆从一声呼送客矣,此风自宋已然,但用汤不用茶耳。”又薛瑞兆《元杂剧中的“点汤”》,亦论及宋代情景,认为:“设茶点汤的礼节盛行于宋,并流传到北方的辽金,只是次序更改为‘先汤后茶’(宋张舜民《画墁录》卷一)。这也许是清代端茶送客的始由。但是,这种礼节在当时就已发展到虚伪不堪的地步。宋袁文《瓮中闲评》卷六:‘古人客来点茶,客罢点汤,此常礼也。近世则不然,客至点茶与汤,客主皆虚盏,已极好笑。’”
  点茶法是宋代斗茶所用的方法,茶人自己饮用亦用此法。这时不再直接将茶放入釜中熟煮,而是先将饼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烧水,微沸初漾时即冲点碗中的茶。为了使茶末与水交融成一体,于是就发明了一种用细竹制作的工具,称为“茶筅”。
  到了宋代,中国的茶道发生了变化,点茶法成为时尚。和唐代的煎茶法不同,点茶法是将茶叶末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
  其实,点茶就是把茶瓶里烧好的水注入茶盏中。具体操作是: 在点茶时,先用瓶煎水,对候汤要求与唐代是一样的。而后将研细茶末放入茶盏,放入少许沸水,先调成膏。所谓调膏,就是视茶盏大小,用勺挑上一定量的茶末放入茶盏,再注入瓶中沸水,将茶末调成浓膏状,以粘稠为度。接着就是一手点茶,通常用的是执壶往茶盏点水。点水时,要有节制,落水点要准,不能破坏茶面。与此同时,还要将另一只手用茶筅旋转打击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汤花(泡沫),称之为"运筅"或"击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注水和击拂是同时进行的。所以,严格说来,要创造出点茶的最佳效果:一要注意调膏,二要有节奏地注水,三是茶筅击拂得视情而有轻重缓急的运用。只有这样,才能点出最佳效果的茶汤来。而这种高明的点茶能手,被称之为"三昧手"。北宋苏轼《送南屏谦师》诗曰:"道人晓出南屏山, 来试点茶三昧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点茶,也常用来在斗茶时进行。它可以在二人或二人以上进行,但也可以独个自煎(水)、自点(茶)、自品,它给人带来的身心享受,能唤来无穷的回味。
佛教百科
  【点茶】 (仪式)点者以茶筅点汤,又点冷水于汤也。文公家礼曰:“主妇执茶筅,执事者执汤瓶随之,点茶。盖以神主椟前先设盏托,至是乃注汤于盏,用茶筅点之耳。古人饮茶用末。所谓点茶者,先置末茶于器中,然后投以滚汤,点以冷水。而用茶筅调之,今人烧汤煎叶茶,而此犹云点茶者,存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