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地图 |
|
|
用烘、炮、炒、洗、泡、漂、蒸、煮等方法加工中草药。目的是消除或减低药物的毒性,加强疗效,便于制剂和贮藏,使药物纯净 |
|
耘樵得甘芳,龁啮谢炮制。——苏轼诗 |
|
泛指编制;制定(贬义) |
|
炮制反动纲领 |
|
做,制作 |
|
如法炮制 |
用中草药原料制成药物的过程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with the process of raw materials |
用中草药原料制成药物的过程。有火制、水制或水火共制等加工方法。目的主要是加强药物效用,减除毒性或副作用,便于贮藏和便于服用等。 宋 陆游 《梦有饷地黄者味甘如蜜戏作数语记之》诗:“有客餉珍草,发匳惊絶奇,正尔取嚼齕,炮製不暇施。”《元典章·吏部六·儒吏》:“其性大热有毒,依方炮製可以入药。” 清 赵雨村 《被虏纪略·虎口馀生》:“我这药皆是各省会上好药铺拣选出来,加以炮製,真是黄金难买。” |
|
指烹调。 王士美 《铁旋风》第一部第一章:“老支书又去亲自掌勺……炮制美味可口的手扒肉。” |
处理,办理 Processing, handling |
处理,办理。 沙汀 《防空》:“对于这个惊人事变,若依老太太和太太的主张,是该同农会会长事件一样炮制的。” |
制服;医治 Uniforms; treatment |
制服;医治。《红楼梦》第七九回:“﹝ 夏 家小姐﹞见 薛蟠 气质刚硬,举止骄奢,若不趁热灶一气炮製,将来必不能自竖旗帜矣。” 郭沫若 《洪波曲》第七章五:“所谓‘一个主义,一个政府,一个领袖’就跟三期梅毒上了脑的一样,始终是无法炮制的。” |
泛指编造;制订 Refers to fabricate; development |
泛指编造;制订。如:这个介绍经验的讲话,是他在家里冥思苦想炮制出来的。 |
|
炮制(páo-) : ①用火制、水制或水火共制等方法将中草药原料加工成药物。
②制造;编造:如法炮制|炮制谣言。 |
|
拼音:páo zhì
一、炮制含义:中药材在应用或制成剂型前 ,进行必要加工处理的过程。又称炮炙、修事、修治等。其中炮炙也专指用火加工处理药材的方法。由于中药材大都是生药,多附有泥土和其他异物,或有异味,或有毒性,或潮湿不宜于保存等,经过一定的炮制处理,可以达到使药材纯净、矫味、降低毒性和干燥而不变质的目的。另外,炮制还有增强药物疗效,改变药物性能,便于调剂制剂等作用。中药炮制方法通常分为修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5大类。
①修制:对药物进行纯净 、粉碎和切制的处理方法。纯净是采用手工或机械挑、筛、簸、刷、刮等方法,去掉泥土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以达到清洁药物的目的。粉碎是采用捣、碾、研、磨、锉等方法,改变药物外形,使其符合调剂、制剂和其他炮制法的要求。切制是采用手工或机械切、铡的方法,把药物切成片、段、丝、块等各种形状,以便于药物有效成分的溶出和药物的调剂使用。
②水制:用水或其他液体辅料处理药材的方法。常用的水制法有漂洗、浸泡、闷润等,目的是清洁药物,软化药物,调整药性。漂洗是将药物置于宽水或长流水中,反复换水,以去掉腥味或盐分。浸泡是将药物置于水中浸湿立即取出,或将药物置于清水或辅料药液中,使水分渗入,药材软化,除去药物毒性。闷润是根据药材质地的软硬,用淋浸、洗润、浸润等方法,使药物软化,便于切制饮片。
③火制:将药物经火加热处理的方法。主要有炒、炙、煅、煨等方法。炒是将药物置锅中不断翻动,炒至一定程度。有炒黄、炒焦、炒炭的不同。有便于粉碎加工,并缓和药性的作用。炙是用液体辅料拌炒药物,能改变药性,增强疗效,减少副作用。煅是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药物易于粉碎,充分发挥疗效。煨是用湿面粉或湿纸包裹药物,置热火炭中加热的方法,可减少烈性和副作用。
④水火共制:用水又用火的炮制方法。主要有蒸、煮、等。蒸是利用水蒸汽和隔水加热药物,有增强疗效,缓和药性的作用。煮是将水或液体辅料同药物共同加热,可增强疗效,减低副作用。是将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立即取出,目的是在保存有效成分的前提下除去非药用部分。
⑤其他制法:如制霜、水飞、发酵等,其目的是改变药物原有性能,增加新的疗效,减少毒性或副作用。
中药炮制品是一个复杂的门类,根据中药炮制的方法和工艺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个种类:1、净制品;2、切制品;3、炒制品;4、烫制品;5、煅制品;6、制炭品;7、蒸制品;8、炖制品;9、婵制品;10、煮制品;11、酒制品;12、醋制品;13、盐制品;14、姜汁炙品;15、蜜炙品;16、油炙品;17、水飞品;18、制霜品;19、煨制品;20、提净品;21、干馏品;22、烘焙制品;23、发酵制品;24、发芽制品;25、复制制品;26、特殊制法制品,由于不同的临床用药的需要,对相应的炮制品的要求不同,无论任何一种炮制方法炮制出来的产品统称炮制品。
二、炮制目的:
(1):增强药物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2):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3):改变药性的性能功效,扩大其适应范围
(4):改变药材的某些性状,便于储存和(或)制剂
(5):纯净药材,以保证药材质量和称量准确
(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7):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
三、炮制常用的辅料
(一)液体辅料
常规液体辅料:酒、醋、蜂蜜、食盐水
药汁液体辅料:甘草汁、吴茱萸汁、黑豆汁、姜汁、黄精汁等
特殊液体辅料:米泔水、胆汁、麻油、酥油、羊脂油、鳖血等
(二)固体辅料
矿物类固体辅料:白矾、滑石粉、河砂、石灰、黄土等
食物类固体辅料:稻米、豆腐、萝卜、麦麸等
动物类固体辅料:蛤粉等 |
|
paozhi
炮制
processing of drug
加工处理中药材的方法和技术。古代又称炮炙、修事、修治等。其中炮炙专指用火加工处理药材的方法。中药材经炮制后的成品称饮片。
简史 中国最早的医方《五十二病方》首载炮、炙、燔、 煅、细切、熬、 酒渍等中药炮制方法。《内经》、《神农本草经》也有有关中药炮制的记述。《伤寒论》、《金匮要略》记载了近百种中药炮制方法。如蒸、炒、炙、煅、炮、炼、煮沸、火熬、烧、□咀、斩折、研、锉、捣膏、酒洗、酒煎、苦酒煮、水浸、汤洗等,炮制技术已初具规模。 南北朝刘宋时代雷□撰成 《雷公炮炙论》,是中国第一部炮制专著。书中记载了蒸、煮、炒、焙、炙、炮煅、飞等常用炮制方法,尤其对蒸、煮等法介绍详尽,如蒸法分清蒸、酒浸蒸、药汁蒸;煮法分盐水煮、甘草水煮、乌豆汁煮等,集秦汉至南北朝历代炮制经验之大成,对炮制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等综合性本草代表作,也极大地丰富了中药炮制的内容。宋代官方颁布的《和剂局方》将中药炮制列为法定制药技术,对推动炮制技术的发展和保证中药质量起了很大作用,书中许多炮制方法一直沿用至今。明代陈嘉谟《本草蒙鉴》全面阐述炮制方法、经验及机理,对后世影响颇深。李时珍《本草纲目》虽是综合性本草著作,但其中多设有“修治”一项,先述前人记载,再记当时炮制经验,最后谈及个人见解,就炮制内容而言,远远超过以前的炮制专著,全面反映了明代炮制技术水平,至今仍为中药炮制的重要参考资料。缪希雍《炮炙大法》是明代炮制专书,除介绍《雷公炮炙论》的主要内容外,重点记述了当时所用的具体炮制方法。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发展了中药炮制的炒法,并提出炒炭应注意火候,强调炭化存性问题,为炮制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张□《修事指南》为清代炮制专著,介绍了232种炮制方法,并指出“吴萸汁制抑苦寒而扶胃气,猪胆汁制泻胆火而达木郁,”补充阐发了辅料炮炙的机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全面继承历代炮制经验的基础上,各省市分别制定了《中药炮制规范》。国家药典收载了炮制内容,制定了“中药炮制通则”,使中药炮制技术朝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方向发展。此外,《中药炮制经验集成》、《中药炮制学》、《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等专著的出现,促进了中药炮制理论的整理与研究。现代中药的炮制加工生产日趋机械化。对炮制机理、炮制方法、工艺改革及炮制品规格质量的研究不断深入,促进了传统炮制方法的规范化、现代化和科学化。
目的 中药材大多来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和矿物,属于天然药,必须经过炮制加工才能应用,中药材炮制的目的是:①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烈性或副作用,以确保用药安全。如草乌用甘草、黑豆水煮或蒸,附子用胆巴水漂洗煮熟炮制后均可明显降低毒性;巴豆、千金子攻下逐水作用峻烈,经去油取霜炮制后,可缓和峻下的烈性,姜矾水炮制生半夏、生南星可以消除其刺激粘膜的副作用。②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如延胡索醋制后可增强活血止痛的功能;紫菀、款冬花蜜制后可增强润肺止咳的功能;人参洗净蒸熟晒干成红参后可增强其大补元气、复脉固脱的作用。③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治疗范围。如生首乌补益力弱,仅用于截疟解毒,润肠通便,主治久疟体虚、瘰疬疮毒、肠燥便秘,经黑豆汁拌蒸成制首乌后,功专滋补肝肾、补益精血,涩精止崩,为治疗肝肾不足,精血亏虚,萎黄心悸,头晕眼花,须发早白,遗精崩漏的补虚良药;再如天南星经姜矾水制后称制南星,药性辛温燥烈、功专燥湿化痰,祛 |
|
- n.: processing drugs, cook up, make
- v.: do
- vt.: concoct
|
|
中药 | 医学 | 医疗 | 中医 | 中医词典 | 药学 | 中国 | 国家 | 历史人物 | 药都 | 药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