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 > 潮汕工夫茶
目录
No. 1
  “潮汕工夫茶”之从茶叶转变为茶道的初探所谓的潮汕工夫茶,究竟是指茶还是指茶道呢?
  现在很多人都搞不清楚,很有争议。
  一、从历史、文学记录方面
  在民国之前,所谓的工夫茶是指经过加工的好茶叶。
  清代的蔡爽的《官话汇便览》中有这样的记载。
  到了民国十一年《福建通志》中也有这种说法的记载。
  当年蒋子龙去日本“今日庵”的作客,领略了日本茶道之后,
  有所感受:
  “中国南方的茶馆文化,
  尤其是工夫茶和广东的早茶,
  似乎也应该从理论上总结提高—下,
  特别要提高到艺术、宗教、哲学、道德的高度来认识。
  来加以宣扬……
  什么事一旦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就不—股了。”
  ——这里的所指的工夫茶就是潮汕工夫茶
  到了解放前有个《风报》的编辑定过潮州工夫茶经。
  至此将潮汕工夫茶解释为茶道才刚刚开始。
  二、从民间品茶认识方面
  在旧社会,茶号商贾已经相当繁荣了。
  各茶号,有各的焙茶绝技,
  焙茶师傅们经过一方经心的操作方能焙出上品的茶叶来,
  在当时,这种上品茶就叫工夫茶,
  由于潮汕所焙的工夫茶焙茶技术最出名,
  于是就有了潮汕工夫茶一说。
  由于广大的劳动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所以对他们而言品茶是一种奢侈。
  解放后,各茶号收为国有,焙茶技师被聚中到国营企业中。
  而且当的茶业主要是作出口,
  所以人民大众一般难以品到茶叶。
  到了改革开放所,茶叶售销开始活跃起来了,
  人民大众才开始将品茶作为一种生活习惯普及开来。
  由于缺乏对茶的认识,及以能接解触到上品的茶叶。
  加上文人墨客的宣扬,
  “工夫茶”一语人民大众终于接触了。
  由于缺乏认知、潮汕地区独特的冲泡方式
  加上有识人士把潮汕工夫茶往茶道提升。
  渐渐的,潮汕工夫茶是指茶道,
  就在民间传开了。
  笔者认为潮汕工夫茶原本就是指
  潮汕焙茶技师用特殊方法加工出来的上品好茶。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文化背景的变化,
  渐渐的潮汕工夫茶被艺术化,
  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冲泡方式的茶道。
  所以,笔者认为所谓的潮汕工夫茶是指:
  用潮汕特有的上品好茶,
  结合潮汕独特的冲泡方式,
  所演练的一种冲泡与品尝的人性化的过程。
来谈谈潮汕工夫茶的专用术语
  茶 米
  
  潮州人叫茶叶谓之“茶米”,“茶”与“米”本来是两回车,如今却把它联在一起,是何缘故?这可就难倒了文字学专家了。
  有一说是:茶叶经过糕制之后,紧束如米粒状(这是“铁观音”的特色),故有此称,这种解释是从形象上来说的,也还合理。
  另一种说法是:潮州人嗜茶若命,茶与米不可分。茶之犹米,故日“茶米”。这个说法虽然有点勉强,可是却描出“嗜茶若命”者的形象,也颇为有趣。
  -------------------------------
  冲泡:工夫茶出名的最重要操作。有好茶、好水和珍贵茶具,如不喜冲泡,就会全功尽废。潮汕人总结出一套“高冲低筛,刮沫、淋盖、烫杯、洗杯、筛点。每一步都有讲究。
  ---------------------------------------
  潮汕工夫茶专用术语:
  治器:起火、掏火、扇炉、洁器、候水、淋杯
  纳茶:乌龙入宫
  冲茶:高冲低筛,刮沫.淋罐
  烫杯:烧盅热罐,洗杯(金鸡独立)
  洒茶:高冲低斟,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只点三下又有称为凤凰三点头).讲究:低、快、匀、尽
  洒茶既毕,乘热而饮,林缘接唇,杯面迎鼻,香味齐到,一啜而尽,三味杯底
  此乃:一口为喝 两口饮 三口为品,工夫茶之精华尽献此中
  据说是“味云腴,餐秀美,芳香溢齿颊,甘泽润喉吻,神明凌霄汉,思想驰古今。”神明变幻,工夫茶之三昧于此尽得矣。
  另为在外地冲泡绿茶也有:一杯水 二杯茶,三杯四杯是精华 的说法
  --------------------------------------------------------------------
  茶具
  工夫茶具大体相同,但精粗有别。常用器皿有:
  l、茶壶。俗名“冲罐”,以江苏宜兴紫砂泥制者为佳。最受潮人看重的是“孟臣”、“铁画轩”、“秋圃”、“秋圃”、“小山”、“袁熙生”等。茶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其大小之分,视饮茶人数而定,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等。壶的深浅关系气味:浅能酿味,能留香,不蓄水。若去盖后浮于水中,不颇不例,谓之“水平”,能显示制工精巧均衡。
  2、盖瓯。形如仰钟,有上盖、茶垫。盖瓯出水快、去渣易,潮人也乐意采用,尤其是遇到客多稍忙的场合,往往用它代冲罐。但因口阔,不能留香,因此只能权宜用之。
  3、茶杯。以薄、洁为宜。目前流行的白玉杯为枫溪产,质地极佳。四季用杯,各有色别:春宜“牛目杯”。夏宜“粟子杯’,秋 宜“荷叶杯”,冬宜“仰钟杯”。杯亦宜小宜浅: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
  4、茶洗。茶洗形若大碗,深浅色样各别。烹茶之家,必备三个,一正二副:正洗用以贮浸茶杯,副洗一以贮浸冲罐,一以储存茶渣及杯盘弃水。
  5、茶盘。茶盘宜宽宜平,可容四杯,杯立平稳,取饮方便。
  6、茶垫。形状如盘而小,用以放置冲罐、承受沸汤。
  7、水瓶。水瓶贮水以备烹茶。瓶之造形,长颈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为佳品。
  8、水钵。多为瓷制,款式亦繁,用以贮水,并配椰瓢掏水。
  9、红泥火炉。红泥火炉,一般高六七寸,也有一种“高脚炉”,高二尺余,下半部有格,可盛榄核炭。
  10、砂铫。俗名“茶锅仔”,轻巧美观。
  11、羽扇。用以煽炉。
  12、锡罐。名贵的茶叶应用锡罐贮藏。专茶专罐存放,避免混杂。
  13、茶巾。用以净涤器皿。
  14、茶几。或称茶桌,用以摆设茶具。
  
  功夫茶的特点
  潮州功夫茶,以茶具精致小巧、烹制考究与以茶寄情为特点。据翁辉东《潮州茶经》称:“功夫茶之特别处,不在茶之本质,而在茶具器皿之配备精良,以及闲情逸致之烹制法。”功夫茶一般不用红茶和绿茶,而用半发酵的乌龙、奇种与铁观音,不必要上等茶,茶叶远没有茶具讲究。功夫茶的茶具,往往是“一式多件”,一套茶具有茶壶。茶盘、茶杯、茶垫、茶罐、水瓶、龙缸、水钵、红泥火炉、砂姚、茶担、羽扇等,一般以12件为常见,如12件皆为精品,则称“十二宝”,如其中有8件为精品,或4件为精品,则称“八宝”或“四宝”
  茶具讲究名产地、名厂家出品,精细、小巧,质量上乘,俨然一套工艺品,体现潮州茶文化中的高品味的价值取向。功夫茶的茶壶,多用江苏宜兴所产的朱砂壶,要求“小浅齐老”,茶壶“宜小”,“小则香气氤氲,大则易于散烫”,“独自斟酌,愈小愈佳”;茶杯也宜小宜浅,犹如半只乒乓球,色白如玉,杯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
  功夫茶之功夫,全在茶之烹法,虽有好的茶叶、茶具,而不善冲,也全功尽废。潮州功夫茶的烹法,有所谓“十法”,即活火、虾须水、拣茶、装茶、烫盅、热罐、高冲、盖沫、淋顶与低筛。也有人把烹制功夫茶的具体程序概括为:“高冲低洒,盖沫重眉,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或称“八步法”
  治器——冲茶前的准备工作,从起火到烧开水,冲烫茶具;
  纳茶——将茶叶分粗细后,分别把茶叶装入茶壶,粗者置于底、中者置于中、细者置于上,茶叶不可装得太满,仅七八成即可;
  候茶——讲究煮水,以“蟹眼水”为度,如苏东坡所说,“蟹眼已过鱼眼生”,初沸的水冲茶最好;
  冲点——讲究“高冲”、开水从茶壶边冲入,切忌直冲壶心,以防“冲破茶胆”,茶叶冲散,茶沫溢出,可能把茶冲坏;
  刮沫——冲茶时溢出的白色茶沫,先用茶壶盖刮去,然后把茶壶盖好;
  淋罐——茶壶盖好后,即用开水冲淋壶盖,既可冲去溢出的茶沫,又可在壶外加热;
  烫杯——在筛茶前,先烫杯,一可消毒,二可使茶杯升温,茶不易凉,也能使茶生香;
  筛茶——讲究“低筛”,这是潮州功夫茶的特有筛茶方法,把茶壶嘴贴近已整齐摆放好的茶杯,然后如“关公巡城”般地连续不断地把茶均匀地筛洒在各个杯中,不能一次注满一杯,以示“一视同仁”,但一壶茶却必须循环筛酒以至于尽,即所谓“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潮州功夫茶,不同于一般的喝茶,二者之异首先在于非同一般喝茶那样,大口大杯地喝,而是小杯小杯地品味,品茶之意与其说为解渴,不如说在品味茶之香,在以茶叙情;其次,潮州功夫茶特别地讲究食茶的礼节,待茶冲完,主客总是谦让一番,然后请长者、贵宾先尝,杯沿接唇,茶面迎鼻,闻茶之香,一啜而尽。功夫茶这一套礼仪正是中国传统的“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