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 > 漏壶
目录
No. 1
  古代计时仪器。构造为底部有一小孔的桶形容器。内插标竿,称为箭,箭下端有木托,浮在水面上。容器内的水从小孔漏出,箭随水面而下降。根据箭竿上时刻线的指示,便知当时时间。另有一种受水型漏壶,容器底部无孔,而是接受水滴流入,箭竿上浮指示时间。
lòu hú lòu hú
  古时计时器。传世的漏壶为铜制,分播水壶、受水壶两部分。播水壶一般有三个,置于台阶或架上,均有小孔滴水,最下层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划分一百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度,以表示时间
No. 3
  古代利用滴水多寡来计量时间的一种仪器。也称“漏刻”。漏壶中插入一根标竿,称为箭。箭下用一只箭舟托着,浮在水面上。水流出或流入壶中时,箭下沉或上升,借以指示时刻。前者叫沉箭漏,后者叫浮箭漏。统称箭漏。 中国 历史上用得最多、流传最广的是浮箭漏。此外还有一种以沙代水的沙漏。 中国 在 周 朝已经有了漏壶。后来为了提高水流速度的稳定性,逐渐在漏水壶上另加一只或几只漏水壶,形成多级漏壶
No. 4
  【中文词条】漏壶
  【外文词条】clepsydra
  【作者】李鉴澄李迪
  古代利用滴水多寡来计量时间的一种仪器。漏壶按计时方法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观测容器内的水漏泄减少情况来计量时间﹐叫作泄水型漏壶﹔另一种是观测容器(底部无孔)内流入水增加情况来计量时间﹐叫作受水型漏壶。在一些文明古国﹐如中国﹑埃及﹑巴比伦等﹐都使用过漏壶。巴比伦一般使用泄水型漏壶﹔埃及人两种类型都用﹐不过受水型漏壶使用较晚﹐也较罕见。
  中国的漏壶也称刻漏。最早的漏壶是在漏壶中插入一根标竿﹐称为箭。箭下用一只箭舟托著﹐浮在水面上。水流出或流入壶中时﹐箭下沉或上升﹐藉以指示时刻。前者为泄水型漏壶﹐叫作沉箭漏﹔后者为受水型漏壶﹐叫作浮箭漏。这两种类型统称箭漏。另一种是以滴水的重量来计量时间﹐叫作称漏。此外﹐还有一种以沙代水的沙漏。中国历史上用得最多﹑流传最广的是箭漏。
  漏壶的发明时代目前尚无定论。《周礼·夏官》有“挈壶氏”﹐“掌挈壶以令军井”﹐“凡军事县(悬)壶以序聚柝”﹐“皆以水火守之”。“水守”是在壶旁备水﹐需要时往壶里添加﹔“火守”有两方面的意义﹐即夜间用火照明以观察箭上的刻度﹐在冬天又要以火温水﹐防止冻结﹐由这条记载可知﹐在周朝已经有了漏壶。《史记》上曾记载司马穰苴在军中“立表下漏”以待庄贾﹐日中而贾违令不至﹐即被处死刑的事件。由此可见﹐春秋时期漏壶的使用已很普遍了。
  早期的漏壶﹐现已无存。西汉的漏壶现已发现三只﹐是分别在河北满城﹑内蒙古伊克昭盟和陕西兴平发现的。这三只漏壶属于同一类型﹐都是铜制单只泄水型壶﹐大小稍有不同。壶的形状是圆筒﹐下有三足﹐在接近底部的侧面有小孔﹐安装滴水管﹐壶上有提梁﹐梁中央有长方形的孔﹐用以扶箭直立。
  单只泄水型或受水型漏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但是水流速度与壶中水的多少有关﹐单只漏壶随著壶中水的减少﹐流水速度也在变慢。这样﹐就直接影响到计时的稳定性和精确度。后来人们想到在漏水壶上另加一只漏水壶﹐用上面流出的水来补充下面壶的水量﹐就可以提高下面壶流水的稳定性。但这种办法只适用于受水型漏壶﹐因此泄水型漏壶很快便被淘汰了。发明增加补给壶的办法之后﹐人们自然会想到﹐可以在补给壶之上再加补给壶﹐形成多级漏壶。补给壶的使用大概始于西汉末东汉初。东汉张衡已使用二堵即一只漏壶和一只补给壶(不计最下面的受水壶﹐下同)﹐晋代出现了三只一套的出水壶﹐唐初吕才设计了四只一套的漏壶。北宋燕肃又发明了另一种方法。他在中间一级壶的上方开一孔﹐使上面来的过量水自动从这个分水孔溢出﹐让水位保持恒定。燕肃创制的漏壶叫莲花漏﹐北宋时曾风行各地。
  元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的一套漏壶﹐现保存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是三级漏壶。北京故宫博物院中有与此类似的一套清代制的大型漏壶
  据记载﹐称漏的最早制造者是公元五世纪的北魏道士李兰。称漏盛行于唐﹑宋。它的构造是一杆吊著的秤﹐受水壶挂在秤钩上﹐以受水壶里受水的重量计量时间。按李兰的规定﹐流水一升﹐重增一斤﹐时经一刻。也可以把秤杆上的重量刻度改成时刻刻度﹐从而直接读出时刻数。
  沙漏的最早记载见于元代﹐造沙漏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水因气温变化而影响计时精度。其原理是通过流沙推动齿轮组﹐使指针在时刻盘上指示时刻。明初詹希元创制五轮沙漏﹐后来周述学改进为六轮沙漏。但是流沙容易阻塞﹐使用并不普遍。
No. 5
漏壶
  【中文词条】漏壶 也叫水钟,刻漏。
  【外文词条】clepsydra
  古代利用滴水多寡来计量时间的一种仪器。漏壶按计时方法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观测容器内的水漏泄减少情况来计量时间﹐叫作泄水型漏壶﹔另一种是观测容器(底部无孔)内流入水增加情况来计量时间﹐叫作受水型漏壶。在一些文明古国﹐如中国﹑埃及﹑巴比伦等﹐都使用过漏壶。巴比伦一般使用泄水型漏壶﹔埃及人两种类型都用﹐不过受水型漏壶使用较晚﹐也较罕见。
  中国的漏壶也称刻漏。最早的漏壶是在漏壶中插入一根标竿﹐称为箭。箭下用一只箭舟托著﹐浮在水面上。水流出或流入壶中时﹐箭下沉或上升﹐藉以指示时刻。前者为泄水型漏壶﹐叫作沉箭漏﹔后者为受水型漏壶﹐叫作浮箭漏。这两种类型统称箭漏。另一种是以滴水的重量来计量时间﹐叫作称漏。此外﹐还有一种以沙代水的沙漏。中国历史上用得最多﹑流传最广的是箭漏。
  漏壶的发明时代目前尚无定论。《周礼·夏官》有“挈壶氏”﹐“掌挈壶以令军井”﹐“凡军事县(悬)壶以序聚柝”﹐“皆以水火守之”。“水守”是在壶旁备水﹐需要时往壶里添加﹔“火守”有两方面的意义﹐即夜间用火照明以观察箭上的刻度﹐在冬天又要以火温水﹐防止冻结﹐由这条记载可知﹐在周朝已经有了漏壶。《史记》上曾记载司马穰苴在军中“立表下漏”以待庄贾﹐日中而贾违令不至﹐即被处死刑的事件。由此可见﹐春秋时期漏壶的使用已很普遍了。
  早期的漏壶﹐现已无存。西汉的漏壶现已发现三只﹐是分别在河北满城﹑内蒙古伊克昭盟和陕西兴平发现的。这三只漏壶属于同一类型﹐都是铜制单只泄水型壶﹐大小稍有不同。壶的形状是圆筒﹐下有三足﹐在接近底部的侧面有小孔﹐安装滴水管﹐壶上有提梁﹐梁中央有长方形的孔﹐用以扶箭直立。
  单只泄水型或受水型漏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但是水流速度与壶中水的多少有关﹐单只漏壶随著壶中水的减少﹐流水速度也在变慢。这样﹐就直接影响到计时的稳定性和精确度。后来人们想到在漏水壶上另加一只漏水壶﹐用上面流出的水来补充下面壶的水量﹐就可以提高下面壶流水的稳定性。但这种办法只适用于受水型漏壶﹐因此泄水型漏壶很快便被淘汰了。发明增加补给壶的办法之后﹐人们自然会想到﹐可以在补给壶之上再加补给壶﹐形成多级漏壶。补给壶的使用大概始于西汉末东汉初。东汉张衡已使用二堵即一只漏壶和一只补给壶(不计最下面的受水壶﹐下同)﹐晋代出现了三只一套的出水壶﹐唐初吕才设计了四只一套的漏壶。北宋燕肃又发明了另一种方法。他在中间一级壶的上方开一孔﹐使上面来的过量水自动从这个分水孔溢出﹐让水位保持恒定。燕肃创制的漏壶叫莲花漏﹐北宋时曾风行各地。
  元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的一套漏壶﹐现保存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是三级漏壶。北京故宫博物院中有与此类似的一套清代制的大型漏壶
  据记载﹐称漏的最早制造者是公元五世纪的北魏道士李兰。称漏盛行于唐﹑宋。它的构造是一杆吊著的秤﹐受水壶挂在秤钩上﹐以受水壶里受水的重量计量时间。按李兰的规定﹐流水一升﹐重增一斤﹐时经一刻。也可以把秤杆上的重量刻度改成时刻刻度﹐从而直接读出时刻数。
  沙漏的最早记载见于元代﹐造沙漏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水因气温变化而影响计时精度。其原理是通过流沙推动齿轮组﹐使指针在时刻盘上指示时刻。明初詹希元创制五轮沙漏﹐后来周述学改进为六轮沙漏。但是流沙容易阻塞﹐使用并不普遍。
  中国古代用皇帝的年号纪年,用漏壶几时。漏壶的原理是利用滴水的原理是利用滴水多少来计算时间,因此後人称作水钟。上右图漏壶壶身刻有“千篇一律,重川而斤,(西汉成帝)河平二年四月赵”这是至今出土最完整而又有纪年的漏壶
百科辞典
  louhu
  漏壶
  clepsydra
    古代利用滴水多寡来计量时间的一种仪器。漏壶按计时方法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观测容器内的水漏泄减少情况来计量时间,叫作泄水型漏壶;另一种是观测容器(底部无孔)内流入水增加情况来计量时间,叫作受水型漏壶。在一些文明古国,如中国、埃及、巴比伦等,都使用过漏壶。巴比伦一般使用泄水型漏壶;埃及人两种类型都用,不过受水型漏壶使用较晚,也较罕见。
    中国的漏壶也称刻漏。最早的漏壶是在漏壶中插入一根标竿,称为箭。箭下用一只箭舟托着,浮在水面上。水流出或流入壶中时,箭下沉或上升,借以指示时刻。前者为泄水型漏壶,叫作沉箭漏;后者为受水型漏壶,叫作浮箭漏。这两种类型统称箭漏。另一种是以滴水的重量来计量时间,叫作称漏。此外,还有一种以沙代水的沙漏。中国历史上用得最多、流传最广的是箭漏。
    漏壶的发明时代目前尚无定论。《周礼·夏官》有“挈壶氏”,“掌挈壶以令军井”,“凡军事县(悬)壶以序聚柝”,“皆以水火守之”。“水守”是在壶旁备水,需要时往壶里添加;“火守”有两方面的意义,即夜间用火照明以观察箭上的刻度,在冬天又要以火温水,防止冻结。由这条记载可知,在周朝已经有了漏壶。《史记》上曾记载司马穰苴在军中“立表下漏”以待庄贾,日中而贾违令不至,即被处死刑的事件。由此可见,春秋时期漏壶的使用已很普遍了。
    早期的漏壶,现已无存。西汉的漏壶现已发现三只,是分别在河北满城、内蒙古伊克昭盟和陕西兴平发现的。这三只漏壶属于同一类型,都是铜制单只泄水型壶,大小稍有不同。壶的形状是圆筒,下有三足,在接近底部的侧面有小孔,安装滴水管,壶上有提梁,梁中央有长方形的孔,用以扶箭直立。
    单只泄水型或受水型漏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但是水流速度与壶中水的多少有关,单只漏壶随着壶中水的减少,流水速度也在变慢。这样,就直接影响到计时的稳定性和精确度。后来人们想到在漏水壶上另加一只漏水壶,用上面流出的水来补充下面壶的水量,就可以提高下面壶流水的稳定性。但这种办法只适用于受水型漏壶,因此泄水型漏壶很快便被淘汰了。发明增加补给壶的办法之后,人们自然会想到,可以在补给壶之上再加补给壶,形成多级漏壶。补给壶的使用大概始于西汉末东汉初。东汉张衡已使用二级漏壶,即一只漏壶和一只补给壶(不计最下面的受水壶,下同),晋代出现了三只一套的出水壶,唐初吕才设计了四只一套的漏壶。北宋燕肃又发明了另一种方法。他在中间一级壶的上方开一孔,使上面来的过量水自动从这个分水孔溢出,让水位保持恒定。燕肃创制的漏壶叫莲花漏,北宋时曾风行各地。
    元延□三年(公元1316年)的一套漏壶,现保存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是三级漏壶。北京故宫博物院中有与此类似的一套清代制的大型漏壶
     元代三级漏壶
    据记载,称漏的最早制造者是公元五世纪的北魏道士李兰。称漏盛行于唐、宋。它的构造是一杆吊着的秤,受水壶挂在秤钩上,以受水壶里受水的重量计量时间。按李兰的规定,流水一升,重增一斤,时经一刻。也可以把秤杆上的重量刻度改成时刻刻度,从而直接读出时刻数。
    沙漏的最早记载见于元代,造沙漏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水因气温变化而影响计时精度。其原理是通过流沙推动齿轮组,使指针在时刻盘上指示时刻。明初詹希元创制五轮沙漏,后来周述学改进为六轮沙漏。但是流沙容易阻塞,使用并不普遍。
      (李鉴澄 李迪)
    
英文解释
  1. n.:  water clock,  clepsydra,  hourglass,  an ancient device for measuring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