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名词 : 文学写作 : 文艺创作 > 温柔敦厚
目录
温柔敦厚 Gentle
拼音: wēn róu dūn hòu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解释: 温柔温和柔顺;敦厚厚道。原指态度温和,朴实厚道◇也泛指待人温和宽厚。

资料来源: 《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

例子: 依孔子的见解,诗的灵魂是要~”的。★闻一多《诗人的横蛮》

No. 2
  温和宽厚。儒家认为这是《诗经》的基本精神和教育意义之所在◇来也被一派人当作对所有诗作的要求。
No. 3
  温柔:温和柔顺;敦厚:厚道。原指态度温和,朴实厚道。后也泛指待人温和宽厚。
wēn róu dūn hòu wēn róu dūn hòu
  待人接物秉性平和
No. 5
  温和宽厚。儒家认为这是《诗经》的基本精神和教育意义之所在。后来也被一派人当作对所有诗作的要求。《礼记·经解》:“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孔颖达 疏:“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情性和柔。《诗》依违讽諫,不指切事情,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后汉书·方术传序》:“如令温柔敦厚而不愚,斯深於《诗》教者也。” 清 顾炎武 《日知录·直言》:“《诗》之为教,虽主於温柔敦厚,然亦有直斥其人而不讳者。” 聂绀弩 《略谈鲁迅先生的<野草>》:“孔子 曾盛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所以诗以悱恻缠绵、温柔敦厚为主;扩大开来, 中国 的思想,也都以中庸为主。”
No. 6
  发 音 wēn róu dūn hòu
  释 义 温柔:温和柔顺;敦厚:厚道。原指态度温和,朴实厚道。后也泛指待人温和宽厚。
  出 处 《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
  示 例 依孔子的见解,诗的灵魂是要“~”的。(闻一多《诗人的横蛮》)
  用 法 作谓语、定语;指人态度温和。
  近义词 温文尔雅、温情脉脉
  反义词 尖酸刻薄、出言不逊
  中国古代儒家的传统诗教﹐它的提出﹐最早见於《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於诗者也。”这是汉代儒家对孔子文艺思想的一种概括。唐代孔颖达《礼记正义》对此解释说:“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这是就诗歌讽谏的特点来说的﹐体现了对作者写作态度的要求。同时﹐《礼记正义》又说:“此一经以《诗》化民﹐虽用敦厚﹐能以义节之。欲使民虽敦厚不至於愚﹐则是在上深达於《诗》之义理﹐能以《诗》教民也。”这是就诗歌的社会作用来说的﹐既需要运用温柔敦厚的原则﹐同时也必须以礼义进行规范。
  温柔敦厚作为儒家的传统诗教﹐在长期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发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内部﹐运用这一诗教来调整本阶级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合理的。但另一方面﹐由於它规定怨刺必须“温柔敦厚”﹐强调“止乎礼义”和“主文而谲谏”﹐只允许“怨而不怒”地委婉劝说﹐不允许尖锐地揭露批判﹐因而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又常常起著消极的作用。对於这一艺术信条﹐前人曾作过多种解释﹐但很少有人提出过怀疑。直到清初﹐王夫之才在《姜斋诗话》中指出:“诗教虽云温厚﹐然光昭之志﹐无畏於天﹐无恤於人﹐揭日月而行﹐岂女子小人半含不吐之态乎﹖《离骚》虽多引喻﹐而直言处亦无所讳。”认为诗教并不切合实际。其後﹐袁枚也指出:“《礼记》一书﹐汉人所述﹐未必皆圣人之言。即如‘温柔敦厚’四字﹐亦不过诗教之一端﹐不必篇篇如是﹐……故仆以为孔子论《诗》﹐可信者﹐兴﹑观﹑群﹑怨也。不可信者﹐温柔敦厚也”(《再答李少鹤书》)﹐认为诗教并不可信。不过﹐他们的否定并不彻底﹐都未能深刻认识诗教的实质。
  温柔敦厚说除了伦理原则的意义外﹐在後世有时也被引伸为艺术原则﹐例如况周颐《蕙风词话》所提出的“柔厚”说﹐就是如此。词论中的“柔厚”说要求词在艺术表现上要蕴藉含蓄﹐微宛委曲﹔内容上要深郁厚笃﹐既不叫嚣乖张﹐又不浅显直露。这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尽管作为艺术原则的柔厚说﹐最终是以温柔敦厚的伦理原则为规范的。
成语词典
  成语名称 温柔敦厚 汉语拼音 wēn róu dūn hòu 成语释义 温柔:温和柔顺;敦厚:厚道。原指态度温和,朴实厚道。后也泛指待人温和宽厚。 成语出处 《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 使用例句 依孔子的见解,诗的灵魂是要“温柔敦厚”的。
  ★闻一多《诗人的横蛮》
百科辞典
  Wenrou-dunhou
  温柔敦厚
    中国古代儒家的传统诗教。它的提出,最早见于《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这是汉代儒家对孔子文艺思想的一种概括。唐代孔颖达《礼记正义》对此解释说:“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这是就诗歌讽谏的特点来说的,体现了对作者写作态度的要求。同时,《礼记正义》又说:“此一经以《诗》化民,虽用敦厚,能以义节之。欲使民虽敦厚不至于愚,则是在上深达于《诗》之义理,能以《诗》教民也。”这是就诗歌的社会作用来说的,既需要运用温柔敦厚的原则,同时也必须以礼义进行规范。
    温柔敦厚作为儒家的传统诗教,在长期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发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内部,运用这一诗教来调整本阶级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合理的。但另一方面,由于它规定怨刺必须“温柔敦厚”,强调“止乎礼义”和“主文而谲谏”,只允许“怨而不怒”地委婉劝说,不允许尖锐地揭露批判,因而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又常常起着消极的作用。对于这一艺术信条,前人曾作过多种解释,但很少有人提出过怀疑。直到清初,王夫之才在《□斋诗话》中指出:“诗教虽云温厚,然光昭之志,无畏于天,无恤于人,揭日月而行,岂女子小人半含不吐之态乎?《离骚》虽多引喻,而直言处亦无所讳。”认为诗教并不切合实际。其后,袁枚也指出:“《礼记》一书,汉人所述,未必皆圣人之言。即如‘温柔敦厚’四字,亦不过诗教之一端,不必篇篇如是,……故仆以为孔子论《诗》,可信者,兴、观、群、怨也。不可信者,温柔敦厚也”(《再答李少鹤书》),认为诗教并不可信。不过,他们的否定并不彻底,都未能深刻认识诗教的实质。
    温柔敦厚说除了伦理原则的意义外,在后世有时也被引伸为艺术原则,例如况周颐《蕙风词话》所提出的“柔厚”说,就是如此。词论中的“柔厚”说要求词在艺术表现上要蕴藉含蓄,微宛委曲;内容上要深郁厚笃,既不叫嚣乖张,又不浅显直露。这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尽管作为艺术原则的柔厚说,最终是以温柔敦厚的伦理原则为规范的。
        (敏泽)
    
英文解释
  1. n.:  placid
近义词
暗送秋波, 和蔼可亲, 寸步不离, 喜气洋洋, 和颜悦色, 含情脉脉, 脉脉含情, 眉开眼笑, 如影随形, 喜眉笑眼, 喜笑颜开, 喜形于色, 一团和气, 笑容可掬, 温良恭俭, 温情脉脉, 柔情脉脉, 喜见于色
反义词
口轻舌薄, 发愤忘食, 同感身受, 声泪俱下, 妙手回春, 寻死觅活, 不苟言笑, 丹青妙手, 万箭攒心, 庐山真面, 庐山真面目, 庐山面目, 五内如焚, 五内如裂, 五内俱焚, 令人发指, 令人痛心, 开诚布公, 心如刀割, 心如刀绞, 呲牙咧嘴, 咬牙切齿, 哀天叫地, 哀哀欲绝, 哀痛欲绝, 冷若冰霜, 凶相毕露, 出言不逊, 凿壁偷光, 剥肤之痛, 勃然变色, 囊虫映雪, 着手生春, 着手成春, 穿壁引光, 痛定思痛, 痛不欲生, 药到病除, 青面獠牙, 足履实地, 黯然销魂, 起死回生, 肝肠寸断, 金刚努目, 金刚怒目, 暴躁如雷, 横眉竖眼, 正言厉颜, 正言厉色, 死去活来, 死皮赖脸, 死而复生, 本来面目, 悲痛欲绝, 悲恸欲绝, 愁眉不展, 愁眉锁眼, 愁眉苦脸, 手到病除, 怒气冲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