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海洋哺乳动物(marine mammals) |
|
海洋哺乳动物是哺乳类中适于海栖环境的特殊类群,通常被人们称作为海兽。是海洋中胎生哺乳、肺呼吸、恒体温、流线形且前肢特化为鳍状的脊椎动物。我国现有各种海兽39种。都是从陆上返回海洋的,属于次水生生物。属游泳生物。 |
|
包括鲸目、海牛目和鳍脚目。
①鲸目。全水栖,形似鱼;长可达30多米;皮肤裸露,仅吻部有少许刚毛,皮下脂肪肥厚;前肢鳍状,后肢退化,尾肢为游泳器官;眼小,视力差,觅食和避敌主要靠回声定位;头顶有鼻孔1~2个;有肺2叶,营呼吸作用;无外耳壳,外听道细小,但感觉灵敏,且能感受超声波;乳房一对;胚胎时期都有齿,但须鲸类的齿在出生时变为须,齿鲸类终生有齿。分3个亚目,已知90余种。
②海牛目。全水栖,纺锤形;皮厚,毛稀疏;颈短,有缢纹,颈椎互相分离;前肢鳍状,后肢缺失,仅保留腰带骨;无背鳍,尾鳍宽大扁平;臼齿咀嚼面平坦;胃多室,肠长,植食性,主食海藻;行动缓慢,好群居。分3科,其中大海牛科已于18世纪灭种,仍保存海牛科和儒艮科共4种。
③鳍脚目。半水栖,似陆兽;密被短毛;头圆,颈短;四肢呈鳍状,前肢保持平衡,后肢为主要游泳器官;趾间有蹼;鼻和耳孔均有活动瓣膜,潜水时都关闭;口大,周围有大量触毛,有不同型牙齿;听、视、嗅觉都灵敏,具水下声通讯和回声定位能力。 |
|
海洋哺乳动物同时具有陆生高等哺乳动物及水生动物特征。
①体型。纺锤形或流线型。分属半水生生物和全水生生物。前者如海獭和北极熊,似陆上兽类;后者如鲸类和海牛类,似鱼。
②肺呼吸。
③体温。依靠皮下厚脂肪层或很好的毛皮保温。
④繁殖。多数1年1胎、1胎1仔,有的3年1胎。哺乳期半年至一年,初生仔较大,幼兽随母兽时间较长。 |
|
海洋哺乳动物分布在南北两极到接近赤道的世界各海洋中,以北大西洋北部、北太平洋北部、北冰洋和南极的水域为多。含脂肪层厚且含脂肪量高,可供食用、提炼多种油脂化学工业用品及做润滑油。内脏可制作肠衣和提取药品。皮可制革。经驯养后均可成为观赏动物。 |
|
haiyang buru dongwu
海洋哺乳动物
marine mammals
体呈流线形、前肢特化为鳍状、体温恒定、胎生哺乳和进行肺呼吸的海洋脊椎动物。又称海兽。它们都是由陆上返回海洋的,属于次水生生物。一般包括鲸目、鳍脚目、海牛目的所有动物,以及食肉目的海獭(Enchydralutris)和北极熊 (Thalarctor maritimus)。鲸目动物(如鲸、海豚)和海牛目动物(如儒艮、海牛)终身栖息在海里,为全水生生物;而鳍脚目动物(如海豹、海狮)需要到岸上进行交配、生殖和休息,食肉目的海獭和北极熊仅在海中捕食和交配,为半水生生物。生活在河流和湖泊中的白暨豚(Lipotes vexillifer)、江豚(Neophacaena phocaenoides)、贝加尔环斑海豹(Pusasibirica)等,因其发展历史同海洋相关,也被列为海洋哺乳动物。
研究简史 人们早先曾把鲸类称为“大鱼”,把海牛和儒艮称为“美人鱼”。后来发现这些动物具有兽类的特点,又叫它们为“水兽”。18世纪,林奈和拉马克最先给以科学的命名。1958年,V.谢弗发表第一本有关海洋哺乳动物的专著《海豹、海狮和海象》。1965年,R.J.哈里森和J.E.金最先把所有生活在海洋里的哺乳动物归至在一起,撰写成《海洋哺乳动物》。1972和1974年,哈里森《海洋哺乳动物的功能形态解剖学》(2卷)和S.H.里奇韦《海洋的哺乳动物》的出版,标志着海洋哺乳动物的研究进入到生理、生化和实验动物学的新阶段。
中国对海洋哺乳动物的记载很早,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和清代蒋廷锡《古今图书集成》中就有描述。寿振黄等编写的《中国经济动物志·兽类》(1962)列出了中国海洋哺乳动物的系统纲目。60年代以来又有不少新发现,到1978年止,中国已知有30余种鲸类(包括海豚)、4种鳍脚类和1种海牛类动物。研究内容也由分类描述发展到形态解剖、生态和生理方面。
分类 海洋哺乳动物主要包括鲸目 (Cetacea)、鳍脚目(Pinnipedia)和海牛目(Sirenia)。
鲸目 全水栖。体形似鱼,体长从 1米多至30多米。皮肤裸露,仅吻部具少许刚毛。皮下脂肪肥厚,以保持体温并减少身体的比重。前肢鳍状,适于水中游泳。后肢退化,仅剩一对小骨片。有尾鳍,是主要的游泳器官。眼小,视力较差,主要靠回声定位寻找食物和逃避敌害。鼻孔1~2个,位于头顶,俗称喷水孔,是鲸类的重要特点。肺左右两叶,营呼吸作用。无外耳壳,外听道细小,但感觉灵敏,能感受超声波。有乳房一对,胚胎时期都具齿,但须鲸类的齿在出生时变为鲸须,而齿鲸类的齿终生保留。(图1抹香鲸、图2座头鲸)。
鲸目分为3个亚目,现有90余种。
海牛目 全水栖。体呈纺锤形,皮厚而具稀疏的毛。颈短,有缢纹,颈椎互相分离。前肢鳍状,适于水中游泳;后肢缺失,仅保留腰带骨。无背鳍,尾鳍宽大、扁平,是游泳器官。臼齿具平坦的咀嚼面,胃多室,肠长,为植食性动物的特征,主食海藻。行动缓慢,性好群居。
本目动物分 3科,现存两科 4种。①大海牛科(Hy-drodamalidae),在 18世纪时因捕捞过度而灭绝。②海牛科(Trichechidae),尾呈铲形,颈椎 6枚。③儒艮科(Dugongidae),尾呈新月形,颈椎7枚(图3儒艮)。
鳍脚目 半水栖。体形似陆兽,体表密被短毛。头圆,颈短。四肢皆呈鳍状,趾(指)间有蹼,故名鳍脚类。前肢起平衡作用,后肢是主要游泳器官。鼻和耳孔皆具活动的瓣膜,潜水时可将耳、鼻孔关闭。口大,周围有大量触毛,口内具不同型的牙齿。听觉、视觉、嗅觉都很灵敏,在水下具有声通讯和回声定位的能力。
该目包括海狮科(Otariidae)、海象科(Odobenidae)和海豹科(Phoeidae),现有30余种。海狮科具外耳壳和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