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伴随着感知觉、记忆、思维、想像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的心理特征。有指向性和集中性的特点。指向性表现为对出现在同一时间的许多刺激的选择;集中性表现为对干扰刺激的抑制。它的产生及其范围和持续时间取决于外部刺激的特点和人的主观因素。 | | 注意钻研业务 | | 要注意,法律必须得到忠实的执行 | | 留意。谓把心神集中在某一方面。《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论》:“《易》之为术,幽明远矣,非通人达才孰能注意焉。”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海叙不遇》:“盘中卼臲不自定,四座亲宾注意看。” 明 宋濂 《<太古正音>序》:“时天子方注意郊社宗庙之祀。”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四章:“这样的人在农村里是少见的, 道静 不由得对他注意起来。” | | 重视;关注。《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 唐 白居易 《与希朝诏》:“自首领已下,卿宜等第给付,其部落家口等远经跋涉,宜稍安存,以劝归心,用副注意。”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吏部二·考察留用》:“留臺省当謫者数人,其所注意则仅 钱给事 ,及御史 张似渠 等三四人而已。” | | 注意,通常是指选择性注意,即注意是有选择的加工某些刺激而忽视其他刺激的倾向。它是人的感觉(视觉、听觉、味觉等)和知觉(意识、思维等)同时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指向和集中(对其他因素的的排除)。
注意有两个基本特征,一个是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有选择的反映一些现象而离开其余对象。二是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
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伴随着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的心理特征。有指向性和集中性的特点。指向性表现为对出现在同一时间的许多刺激的选择;集中性表现为对干扰刺激的抑制。它的产生及其范围和持续时间取决于外部刺激的特点和人的主观因素。 注意(attention)
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有选择的集中。注意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特征。人在注意着什么的时候,总是在感知着、记忆着、思考着、想象着或体验着什么。人在同一时间内不能感知很多对象,只能感知环境中的少数对象。而要获得对事物的清晰、深刻和完整的反映,就需要使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指向有关的对象。人在清醒的时候,每一瞬间总是注意着某种事物。通常所谓“没有注意”,只不过是对当前所应当指向的事物没有注意,而注意了其他无关的事物。 | | 注意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有一系列功能。
(一)选择功能
注意的基本功能是对信息选择,使心理活动选择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与当前活动任务相一致的各种刺激;避开或抑制其他无意义的、附加的,干扰当前活动的各种刺激。
(二)保持功能
外界信息输入后,每种信息单元必须通过注意才能得以保持,如果不加以注意,就会很快消失。因此,需要将注意对象的一项或内容保持在意识中,一直到完成任务,达到目的为止。
(三)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
有意注意可以控制活动向着一定的目标和方向进行,使注意适当分配和适当转移。 | | (一)过滤器模型
过滤器模型是英国心理学家布卢德革特提出的。他认为,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但个体的神经系统在同一时间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是有限的,需要过滤器加以调节,使中枢神经系统不致负担过重。
(二)衰减模型
该模型是美国心理学家特瑞斯曼提出的,认为注意之外的信息传递通道没有被关闭,而是衰减。
四、注意的生理机制和外部表现
(一)注意的生理机制
注意从其发生来说是有机体的一种定向反射。
(二)注意的外部表现
人在注意某个对象时,常常伴有特定的生理变化和外部表现。主要有:
适应性运动;
无关运动的停止;
呼吸运动的变化;
注意表现为心理活动的一种积极状态,它具有选择的功能,也就是使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的方向性;注意还具有保持的功能,即感觉记忆的材料必须经过注意才能进入短时记忆,如果不加注意,它就会很快消失。此外,注意还有对活动进行调节和监督的功能。
五、注意的种类
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以及抑制努力程度的不同,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
(一)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是:刺激物的特点和人本身状态。
(二)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做一定努力的注意。引起有意注意的条件和方法有以下几种。
加深对活动目的、任务的理解
培养间接兴趣
合理的组织活动
用坚强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三)有意后注意
指有自觉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也称为随意后注意。通常是有意注意转化而成的。例如在刚开始做一件工作的时候,人们往往需要一定的努力才能把自己的注意保持在这件工作上,但是在对工作发生了兴趣以后,就可以不需要意志努力而继续保持注意了,而这种注意仍是自觉的和有目的的。 | | (一)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在同一对象环境或同一活动上的注意持续时间。狭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广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活动上的时间。
(二)注意的广度
注意灯光度就是注意的范围,是指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影响注意光度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知觉对象的特点,二是个人知觉活动的任务和知识经验。
(三)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注意的分配对人的实践活动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四)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指注意的中心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上去。
注意的品质包括:注意的范围,即一瞬间意识能把握的事物的数量;注意的稳定性,即注意能否较长时间地集中于某一事物上;注意的转移,即注意能否根据需要较快地从一事物转移到另一事物上;注意的分配,即能否同时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事物上。 | | 1、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里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一般成人能同时把握4—6(3-7)个没有意义联系的对象。注意的广度随着个体经验的积累而扩大。同时,个体的情绪对注意的广度也有影响,情绪越紧张,注意广度越小。
2、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个体在较长时间内将注意集中在某一活动或对象上的特性。与之相反的注意品质是注意的分散。个体的需要和兴趣是注意稳定性的内部条件;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是注意稳定的外部条件。
3、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心二用”,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不同的对象的特点。如一边看电视,一边打毛衣。注意分配的条件是,同时进行的活动只有一种是不熟悉的,其余活动都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
4、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注意的转移要求新的活动符合引起注意的条件。同时,注意的转移与原先注意的强度有关。原先的注意越集中,转移就越困难。 | | 一、静视——一目了然
1、在你的房间里或屋外找一样东西,比如表、自来水笔、台灯、一张椅子或一棵花草,距离约60厘米,平视前方,自然眨眼,集中注意力注视这一件物体。默数60~90下,即1~15分钟,在默数的同时,要专心致志地仔细观察。闭上眼睛,努力在脑海中勾勒出该物体的形象,应尽可能地加以详细描述,最好用文字将其特征描述出来。然后重复细看一遍,如果有错,加以补充。
2、你在训练熟练后,逐渐转到更复杂的物体上,观察周围事物的特征,然后闭眼回想。重复几次,直到每个细节都看到。可以观察地平线、衣服的颜色、植物的形状、人们的姿势和动作、天空阴云的形状和颜色等。观察的要点是,不断改变目光的焦点,尽可能多地记住完整物体不同部分的特征,记得越多越好。在每一分析练习之后,闭上眼睛,用心灵的眼睛全面地观察,然后睁开眼睛,对照实物,校正你心灵的印象,然后再闭再睁,直到完全相同为止。还可以在某一环境中关注一种形状或颜色,试着在周围其他地方找到它。
3、建议你然后再去观察名画。必须把白己的描述与原物加以对照,力求做到描写精微、细致。在用名画作练习时,应通过形象思维激发自己的感情,由感受产生兴致,由兴致上升到心情。
这样,不仅可以改善观察力、注意力,而且可以提高记忆力和创造力。因为在你制作新的心中的形象的过程中,你吸收使用了大量清晰的视觉信息,并且把它储藏在你的大脑中。
二、行视——边走边看
以中等速度穿过你的房间、教室、办公室,或者绕着房间走一圈,迅速留意尽可能多的物体。回想,把你所看到的尽可能详细地说出来,最好写出来,然后对照补充。
在日常生活中,眼睛像闪电一样看。可以在眨眼的功夫,即01~04秒之间,去看眼前的物品,然后回想其种类和位置;看马路上疾驶的汽车牌号,然后回想其字母、号码;看一张陌生的面孔,然后回想其特征;看路边的树、楼,然后回想其棵数、层数;看广告牌,然后回想其画面和文字。所谓“心明眼亮”,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锻炼视觉的灵敏度,锻炼视觉和大脑在瞬间强烈的注意力,而且可以使你从内到外更加聪慧。
三、抛视——天女散花
取25块到30块大小适中的彩色圆球,或积木、跳棋子,其中红色、黄色、白色或其他颜色的各占三分之一。将它们完全混合在一起,放在盆里。用两手迅速抓起两把,然后放手,让它们同时从手中滚落到沙发上,或床上、桌面上、地上。当它们全部落下后,迅速看一眼这些落下的物体,然后转过身去,将每种颜色的数目凭记忆而不是猜测写下来。检查是否正确。
重复这一练习10天,在第10天看看你的进步。
四、速视——疏而不漏
取50张7厘米见方的纸片,每一张纸片上面都写上一个汉字或字母,字迹应清晰、工整,将有字的一面朝下。也可用扑克牌。取出10张,闭着眼使它们面朝上,尽量分散放在桌面上。现在睁眼,用极短的时间仔细看它们一眼。然后转过身,凭着你的记忆把所看到的字写下来。紧接着,用另10张纸片重复这一练习。每天这样练习三次,重复10天。在第10天注意一下你取得了多大进步。
五、统视——尽收眼底
睁大你的眼睛,但不要过分以至于让你觉得不适。注意力完全集中,注视正前方,观察你视野中的所有物体,但眼珠不可以有一点的转动。坚持10秒钟后,回想所看到的东西,凭借你的记忆,将所能想起来的物体的名字写下来,不要凭借你已有的信息和猜测来作记录。重复10 天,每天变换观察的位置和视野。在第10天看看你的进步。
数秒数的过程一般会比所设想的慢。你可以在练习前先调整一下你数数的速度。一边数一边看着手表的秒针走动,1秒数1下,在1分钟结束的时候刚好数出“60”,也可以1秒数2~3下。 | | 1850年代到1920年代
在詹姆士的时代,只有一种研究注意的方法:内省法。在注意研究方面的成就很少, 尽管西格蒙德弗洛伊德、Walter Benjamin和Max Nordau都认为这是智力研究的主要领域。例如,这一时期一个主要的争论是是否可能同时注意2个事物(注意的分配)。一些人觉得他们做不到,另一些人说他们可以。没有实验,解决这个争论是不可能的。
1920年代到1950年代
从1920年代到1950年代,注意的领域仍相对不活跃。这时心理学的主流是行为主义。
1950年代至今
在1950年代,心理学家恢复了对注意的兴趣,当时随着所谓认知革命的到来,主流的认识论从实证主义转变为现实主义 。认知革命承认,像注意这样的无法进行观测的认知过程,也可以作为科学研究的合理目标。
在1990年代,神经科学家开始使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以及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来推想大脑是如何完成注意的任务。由于这些昂贵的设备只能在医院中找到,心理学家寻求与神经科医师进行合作。选择性注意的大脑成像研究的先驱是心理学家Michael Posner(以视觉选择性注意的研究著称)和神经学者Marcus Raichle。他们的研究很快激起了整个神经科学界的兴趣,在此之前,他们还只是关注猴脑的研究。随着这些技术创新的发展,神经科学家对这类结合了认知心理学和大脑成像的新技术的研究日益感到兴趣。虽然认知心理学家很早就使用脑电图的技术来研究选择性注意的大脑机制,但是新技术测量大脑局部活动的能力,恢复了大批研究者的兴趣。这些实验的结果表明与心理学、心理生理学和猿猴 literature的广泛一致。 | | 注意仍然是教育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研究的主要领域。许多詹姆士时代的重要争论仍然没有解决。例如,尽管大多数科学家接受注意可以分配,唯尚未能掌握有力的证据。直至现在,仍没有被广泛接受的较上述詹姆士的定义更为具体的定义。由于缺少进展,使得外界许多人揣测,注意其实是泛指许多没有共同机理的单独的过程。
较为活跃的研究领域,包括寻找引起注意的讯号来源、这些信号对于感觉神经元调节的影响,以及注意跟其他认知过程,如工作记忆的关系。
外显性注意与内隐性注意
注意可以区分为外显性注意与内隐性注意。外显性注意是指直接把感觉器官转向外界刺激来源的动作,而内隐性注意是对几个可能的感觉刺激中的一个产生知觉集中的行为。内隐性注意被认为是一个对感觉全景的特定部分的信号进行增强的神经过程。 | | zhuyi
注意
attention
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有选择的集中。注意可以指向外界事物,也可以指向自己的行动或思想。注意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特性。人在注意着什么的时候,总是在感知着、记忆着、思考着、想象着或体验着什么。
概述 人在同一时间内不能感知很多对象,只能感知环境中的少数对象。而要获得对事物的清晰、深刻和完整的反映,就需要使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指向有关的对象。集中注意的对象总处于意识的中心,而其余的对象则处于“注意的边缘”,或处于注意的范围之外,以致不能被清楚地意识到或不被意识到。所以人在注意时心理活动的范围便缩小了。认知心理学家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把注意看作是一种内部机制,通过注意,有机体能够对影响其行为的刺激物加以选择。
人在清醒的时候,每一瞬间总是注意着某种事物。通常所谓“没有注意”,并不是说对任何事物都没有注意,只不过是对当前所应当指向的事物没有注意,而注意了其他无关的事物而已。
注意表现为心理活动的一积极状态,它具有选择的功能,这就是使心理活动指向于那些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与当前活动相一致的各种刺激,而避开或抑制那些无意义的、附加的、干扰当前活动的各种刺激,也就是使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的方向性。注意还具有保持的功能。即当外界大量信息进入感觉记忆以后,每个信息单元,必须经过注意才能转换成一种更持久的形式而得到保持;如果不加注意,它就会很快消失。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是注意的又一重要功能。在学习活动中,是否能集中注意和是否能根据需要转移注意,对学习效果有很大影响。
人的注意是在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并对实践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注意能使人的感受性提高,知觉清晰,思维敏锐,从而使行动及时、准确,所以它是人们获得知识和提高工作效率的必要前提。注意的方向和强度受客观刺激物特点的影响,也受个人知识经验以及个性特征的制约。人的心理活动常常有选择地集中于对他最有意义的事物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兴趣、气质、性格、信念和世界观等,因而他们注意的方向和紧张度不同,认识事物的范围和深刻程度也就有所不同。
研究概况 19世纪末期实验心理学的建立,促进了人们对注意现象的重视。很多心理学家把注意当作知觉的一个基本方面加以研究。W.詹姆斯、W.B.皮尔斯伯里和E.B.铁钦纳等人都有大量关于注意的著述。20世纪初,行为主义和格式塔心理学的兴起,从理论上排斥了注意的研究。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只应研究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而注意作为一个表明内部心理活动的概念,在科学心理学中不应占有地位。格式塔心理学虽然不否认内部心理活动,但却用神经系统内部固有的“场”的作用,取代了对注意的研究。
近年来,人的注意现象又受到重视,尤其是在知觉心理学中,对注意的研究更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在理论上重新肯定了意识活动,并强调认知过程的主动性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实践中提出了很多与注意有关的问题,如空中交通管制人员不仅面临大量的信息,而且信息的变动也是高速度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常因很小的观察错误而造成严重的损失。要了解这方面的问题,就需要研究人能够把握同时呈现的刺激的数量有多少;人的注意能够从一件工作转向另一件工作的最高速度有多快;以及人对同一事物的注意能够保持的时间有多长等。这些方面也构成了当前对注意研究的主要内容。
注意理论 有关注意的理论主要有过滤说和过滤衰减说。
过滤说 1958年由D.E. | | - : Note that principle is a noun relating to rules of behaviour, Attn. attention, caution, N. B. nota bene, Be careful., Be careful!
- n.: monition, heed, interest, recognition, remark, lookout, mark, eye, note, wariness, observance, observation, watch, attend to, watching, ear, count, regard, look out, cognizance, warning, awareness, attn, attention, look to, advertence
| | - v. faire attention
| | 照顾, 保护, 小心, 照料, 照看 努力, 专心, 试图, 留心, 集中精力, 看到, 注意到 视觉, 视力, 观察, 监视, 看住某人, 看 留意, 仔细观看 探测, 探查, 察觉, 侦查, 发现, 调查, 评述, 评论, 谈论或评论, 看见, 见到, 被看见的人或事物, 瞧 镇定, 使某人, 当心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