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 : 戏剧 : 戏曲 : 中国音乐 : 歌曲音乐 > 河南坠子
目录
No. 1
  曲艺坠的通称。
hé nán zhuì zǐ hé nán zhuì zǐ
  曲艺的一种。近代由道情和莺歌柳等衍化而成。音乐属板腔体,表演有单口、对口、群口三种形式,以坠琴、简板等乐器伴奏,节目、曲目丰富
No. 3
  曲艺的一种。 清 末由“道情”和 河南 民歌《莺歌柳》调结合形成,流行于 河南 和邻近各省。表演时,一人或两人说唱故事,边打檀木简板,或一人打简板,一人打单钹或书鼓。伴奏者拉坠琴,并用一种脚踏的梆子打节拍。
历史渊源
  河南坠子的前身是流行于河南的道情和"莺歌柳"两种曲艺形式。从清代末叶开始,两个曲种的艺人逐渐合流,在音乐唱腔等方面互相吸收融合,特别是莺歌柳的伴奏乐器小鼓三弦被改制成坠胡以后,改弹拨乐器为弓弦乐器,伴奏旋律起了根本性的变化,促成唱腔音乐的重大变革,"溜腔"(俗稀"哼弦子",起腔之前使用)的使用就是曲型成熟的表现。新的唱腔和音乐结构的出现,是河南坠子形成的标志,其时约在l900年左右。
  河南坠子在形成过程中,以新鲜活泼的特色,吸引了不少三弦书和山东大鼓艺人参加到改革创造的行列中来,使河南坠子增加了大量曲目,丰富了演唱技巧,促使这一新兴曲种日益成熟,并迅速流传到邻近的山东、安徽。民国初年传入北京,20年代传入天津、上海、沈阳,30年代传入兰州、西安,40年代传入武汉、重庆,香港等地,成为中国流行最广的曲艺形式之一。辛亥革命后,随着男女平等思想的不断深入人心,河南坠子表演开始出现了女性艺人,已知最早的一批女艺人为从开封相国寺出道登场的张三妮和尹凤宝等。她们的出现及家班的形成,使得河南坠子的表演在通常的自拉自唱之外又出现了男拉女唱或男女对唱的方式。不1913年,河南坠子出现了第一个女演员张三妞,随后又出现了乔清秀、程玉兰、董桂枝3位名家。女演员的出现,促使河南坠子扩展了唱腔的音域,改革和丰富了唱腔的旋律,伴奏技巧也有所提高。久河南坠子即传入京津等大城市,影响也随之不断扩大。
  1930年以后,河南坠子进入兴盛时期,在天津形成了乔、程、董3大唱腔流派。乔派以节奏流畅、吐字清脆、唱腔悠扬婉转见长,称为"小口"或"巧口",程派以曲调朴实明朗、唱腔圆润见长,称为"大口",董派以板眼规整、唱腔含蓄深沉见长,称为"老口"。女演员的出现使河南坠子的表演在大城市里的发展趋向短段"唱曲",虽然丰富了唱腔旋律,扩展了唱腔音域,提高了伴奏技巧,但也丢失了长篇说唱的特质与优势。在河南本地,当时比较著名的艺人有擅演"风情书"的赵言祥、擅演《三国》段子的张治坤、号称商丘"四大名演"之一的李凤鸣等,女艺人则有以表演细腻见长的刘明枝、以表演妩媚著称的刘桂枝和以表演豪放夺人的刘宗琴,三人同时以擅演长篇大书著名,时人称为"郑州三刘"。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河南坠子相继传入上海、沈阳、西安、兰州、武汉、重庆和香港等地,成为中国流行最广的曲艺形式之一。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简介
  河南坠子的唱腔音乐可归纳为起腔、平腔、送腔、尾腔 4部分,在主体唱腔进行中,根据唱词中不同句式的格律,使用三字崩、五字嵌、七字韵、巧十字、拙十字、寒韵、滚口白等唱法,产生节奏和旋律上的变异,表现不同的感情。伴奏乐器坠胡独具特色,早期开场时都有即兴演奏的“闹台曲”,热烈火爆,以吸引听众。闹台以后向起腔过渡的乐曲,是速度和力度的缓冲,称为“过板”,现代都改为前奏曲。伴奏的主要部分是“托腔”,是唱腔进行中的模仿性过门,包括乐句中间的对应性过门、乐汇中间的填补性过门、寒韵(悲腔)中间的吟哦性过门。击节乐器有伴奏员使用的脚梆和演员使用的简板、铰子、矮脚书鼓、醒木等。由道情改唱坠子的多用简板,由三弦书改唱坠子的多用铰子,由大鼓改唱坠子的多用矮脚书鼓,醒木多在说唱长篇书目时使用。演唱方式有单口、双口(或对口)、三口(或群口) 3种,并各有适宜的书目。
  河南坠子从酝酿到形成,一直在民间流传,保持着朴素的乡土风味和浓厚的生活气息。长期以来从道情、三弦书、山东大鼓、琴书等曲种移植、继承了大量优秀书目,以后又创编、积累了一些独具特色的书目,有长篇、中篇、短篇 200余种,保存了不少流传悠久的艺术精品,如《借髢髢》、《偷石榴》、《王庆卖艺》、《梁祝下山》等。五四运动以后,以及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都编唱了不少具有进步思想内容和鼓舞群众斗争意志的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整理传统优秀节目、编写反映现实生活的新作,改革音乐、表演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艺人
  20世纪30年代初,年轻的河南坠子女艺人乔清秀(1910—1944)和她的师傅乔利元(后来成为夫妻)从河南到天津行艺。其间,她和乔利元一起充分借鉴和吸收戏曲和曲艺诸曲种的精华,丰富发展了河南坠子的演唱艺术,创造出一套清新优美,别具一格的河南坠子的唱腔音乐,成为30年代雅俗共赏的一个流派,即“乔派”。在天津她获得了“坠子皇后”的桂冠。她的嗓音纯美甜脆,吐字清晰俏丽,以行腔明快、节奏流畅、音区变换自如而被时人称之为“巧口”或“俏口”。与同时在津、京地区行艺的程玉兰、董桂枝形成了三大流派。乔清秀擅演长篇鼓书《杨家将》、《包公案》等,而短篇之《王二姐思夫》、《玉堂春》、《兰桥会》、《宝玉探病》则更受世人喜爱,并有唱片录制传世。
  民国十二年(1923)前后,有车姓男艺人在天桥撂地演唱坠子,因脸上有麻子,人称他“车大麻子”。“一个人自拉自唱,很有滋味,社会的人士喜见奇怪,瞧着他又拉又唱,都听他唱会儿,亦听不出什么意思,看的乐了,扔钱就走。”(见云游客《江湖丛谈》)他每日可挣两三元钱。
  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唱坠子的男女班纷纷来京,争演于天桥爽心园、天华园等杂耍园子,孙家、贾家等茶馆,及露天棚场之中。这一时期有鸳鸯档(按即夫妻二人搭档表演)卢永爱、大老黑夫妻俩尤受欢迎。“卢永爱唱做俱佳,身段好看,表情细腻。大老黑(他名叫任永泰)专会抓哏,形容态度,使人解颐。”(见《江湖丛谈》)女演员姚俊英也是其中的佼佼者,她嗓音甜润,动作潇洒。“地道的河南滋味,唱一句弦儿跟一句的音韵,令人听了真有绕耳三日不断的妙趣。”(见《人民首都的天桥》)她拿手的段子有《小黑牛》、《刘二姐拴娃娃》、《许仙游湖》、《黛玉悲秋》、《剑阁闻铃》等。男女拼档的赵勤堂、赵金兰(后易名李玉芳)生意同样很火,也能叫满堂座儿。
  民国二十一年前后,有河南坠子女演员董桂芝、宗玉兰姑嫂,程玉兰、周玉花及擅唱“武坠子”的男演员王永安等进入北京,除天桥外,也演出于城内各处杂耍园子,以各自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征服了北京观众。程玉兰以曲调朴实明朗、音色圆润柔美见长,人称“大口”坠子;董桂芝以唱腔含蓄深沉、板眼规整有致见长,人称“老口”坠子。她二人与当时往返于京、津被称为“小口”坠子的乔清秀成鼎足之势,分别创立河南坠子三大唱腔流派。程玉兰的代表曲目有《王二姐思夫》、《小黑驴儿》、《小寡妇上坟》等;董桂芝的代表性曲目有《宝玉探病》、《游西湖》、《俞伯牙摔琴》、《徐母骂曹》、《九字图》、《哭祖庙》等,程、董二人对唱的段子有《蓝桥会》、《相府借银》、《玉堂春》等。
  民国二十五年至民国二十七年间,“坠子皇后”乔清秀曾两度晋京,在北平西单游艺社等处作短期演出。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闻名于北京的河南坠子演员,有李雪芳、李玉玲、马忠翠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南坠子演员们积极编演了一批新曲目,宣传新思想,歌颂新生活。姚俊英演唱了《十女夸夫》、《小姐俩摘棉花》等宣传《婚姻法》的作品,周玉花演唱了《考神婆》、《杨发贵摔子》、《魏兵义下江南》等破除迷信、歌颂解放军英雄事迹的作品,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1956年以后,新一代北京河南坠子演员也成长起来,他们在努力继承传统、大力编演新曲目当中,应时代的发展,对河南坠子的音乐、表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尝试。马玉萍、刘慧琴、李少华等,均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马玉萍六岁从师李祥东学艺,1955年进京参加了北京市曲艺团。吐字发音上,在保持坠子河南地方特色的前提下,糅进了京腔京韵;唱腔上,广泛吸收豫剧、大调曲子、京剧、评剧等音乐素材,加以融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她拿手的曲目有《穆桂英指路》、《借髢髢》、《三叫门儿》、《爱个光荣人》、《土地还家》、《姑娘的心愿》、《雨夜变迁记》、《十个大鸡子儿》、《常青指路》等。刘慧琴生于曲艺世家,1956年考入中央广播说唱团,私淑“徐(徐玉兰)派”坠子,学习、借鉴民歌及西洋歌曲的长处及发声方法,对坠子的唱腔、演唱方法进行大胆创新,形成本身独有之特点,曾赴香港演唱。拿手曲目有《偷年糕》、《偷石榴》、《老实人》、《非洲姑娘》等。李少华为地质文工团坠子演员,代表曲目有《王二姐思夫》、《捡棉花》、《喂马记》等。
  郭文秋演唱的河南坠子是以“乔派”为基础,并有所发展。她的声音甜美,清脆,吐字清楚,善唱贯口。她演唱的《偷石榴》感情细腻真挚,准确地把握了小女婿与未婚妻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把小女婿的愚顽,未婚妻的恼怒与哀怨,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观众面前。她更发挥了乔派坠子把乡间曲艺所特有的自然美,与都市曲艺华丽、考究的艺术美相结合的特点,既保持了唱腔浓郁的地方色彩,又唱得酣畅、俏丽,《偷石榴》传唱了半个多世纪,至今仍是曲艺晚会中的保留节目。
  80年代末,又有毕业于中国北方曲艺学校的张楷,1968年在天津曲艺舞台上崭露头角,她的嗓音脆亮,行腔圆润甜美,颇具“乔派”艺术之神韵。她演唱的《黛玉悲秋》、《秋江》等,寓情于声,以情动人,深得观众的赞赏。
  表演方式通常为演员一人左手持筒板击节站唱,有弦师操坠胡及木梆等乐器伴奏。唱腔分别有起腔、平腔、送腔、尾腔四部分。唱词有三字崩、五字嵌、七字韵、巧十字等多种句式。河南坠子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前后流入北京。当时,有艺人刘教宽、周教云等在京演唱。
  郭永章 民间称呼郭永章为“郭瞎子” 山东菏泽人、民间坠子大师。
  郭先生双目失明,唱坠子时自己拉坠胡伴奏,脚打梆子,唱腔高亢酣畅,声情并茂,乡音如醉。其演唱的《罗成算卦》、《吹牛》、《拉荆笆》、《老来难》、《报母恩》、《十大劝》、《龙三姐拜寿》、《吕洞宾戏牡丹》、《郭巨埋儿》等曲目风靡苏、鲁、豫、皖四省,百听不厌。
  郭永章坠子多为劝说世人敬老重义行善,在苏鲁豫皖交接农村城镇都有市场。主要活跃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现在在四省交界地区提起郭永章更是妇孺皆知。
  《罗成算卦》全本唱词
  演唱者∶郭永章 提供者:白今夫
  年年有个三月三
  王母娘娘庆寿诞
  众八仙赴罢了蟠桃会
  王母娘娘便开言
  王母娘娘开仙口
  出言来再叫太白李金仙
  我要你在这里莫久站
  你一到西京古长安
  到长安也不为别的事
  你把白虎收上天
  只因为小小罗成寻短见
  我叫你把他收回还
  李金仙答应说知道
  迈仙足来到仙台间
  他下腰画了一个双十字
  双足站到正中间
  他照着东南指三指
  照着西北画三番
  指三指,画三番
  五色祥云点面前
  点一块红云红似火
  点一块蓝云蓝似天
  点一块黑云如鏊底
  点一块白云赛粉团
  当中间点一块黄云彩
  李金仙站到正中间
  一推云头云未动
  二推云头没动弹
  他照着云头击三掌
  飘飘摇摇起云端
  一驾云头三千里
  三驾云头展九千
  云头展够好几展
  也跟咱凡人走几年
  你看他拨开云头来看
  两眼不住的四下观
  往东看到东洋大海
  往南看到落伽山
  往西看到雷音寺
  往北看到饮马泉
  往上看到灵霄宝殿
  往下看到鬼门三关
  老龙王恋的是东洋大海
  南海大士占的落伽山
  老佛爷占的雷音寺
  大禹他占的饮马泉
  张玉皇他占的灵霄宝殿
  五阎君把守鬼门三关
  怨不着,天下黎民有受不尽的苦
  普天下,三山六水一分田
  你看他驾着云头往前走
  抬头看来到西京古长安
  说长安,道长安
  前面流水后长山
  前边流水出王位
  后边长山出神仙
  有心这样落下去
  失了仙体难归天
  他才摇身只一变
  变了一个算卦的仙
  九莲道巾头上戴
  八卦仙衣身上穿
  腰系丝绦双摆穗
  云袜子道鞋二足穿
  肩膀上扛着一个黄包裹
  毛竹大板拿到手间
  他收住云头拦住雾
  轻轻的落到地平川
  迈开仙足往前走
  城门不远来到跟前
  只见这城门高三丈
  近听城里闹喧喧
  一个垛口一樽炮
  一个旗下一营盘
  大旗底下坐元帅
  小旗底下坐着先锋官
  心有事也不观城头景
  迈仙足进到城里边
  他才来到大街上
  洒洒北里望望南
  大街上也有老来也有少
  还有女来还有男
  心有事也不观大街景
  来到十字街街跟前
  他在此路北没怠慢
  就在路北里摆个卦摊
  有一个招牌上边挂
  你看他朗朗大字写的全
  上写着贵人算卦银十两
  富豪家算卦五吊钱
  查查八字,六两六
  占占课也得个三两三
  孤寡无儿钱不要
  到老饿死倒找钱
  劝君家别嫌俺的卦礼贵
  我能算这生死在眼前
  隔山能算几只虎
  隔海能算他龙几盘
  乌鸦能打俺头上过
  我能算羽毛全不全
  小蠓虫要打我头上过
  我能算几个对来几个单
  咱记下李金仙把卦歌卖
  国公府再说罗成将魁元
  有罗成正在国公府坐
  只觉着眼跳耳热不安然
  出言来也没把别人叫
  连把马童叫一番
  再叫声马童别怠慢
  我叫你赶快备我的马战鞍
  我叫你赶快备我的白龙战马
  我一到外边去转转
  小马童闻听没怠慢
  马棚以内把马牵
  这匹马前搭揪后搭鞍
  三根肚带牢牢拴
  马前马后按三按
  又给这马戴嚼环
  他才备好这匹马
  禀给了八爷得知端
  罗八爷闻听没有怠慢
  他就在大厅里整衣衫
  他正好了衣服没怠慢
  他迈开虎步走得欢
  迈开虎步把厅离
  不大会来到府门间
  他搬鞍认镫上了马
  打马的丝鞭拿在手间
  打马的丝鞭他拿在手
  他照着这马打的欢
  复加三鞭打下去
  那匹马四蹄子翻花一溜烟
  他才催马来好快
  来到十字大街前
  他在此路北来观看
  有一位先生摆卦摊
  有一个招牌上边挂呀
  朗朗大字写的全
  上写着贵人算卦银十两
  富豪家算卦五吊钱
  查查八字,六两六
  占占课也得个三两三
  孤寡无儿钱不要
  到老饿死倒找钱
  有罗成观罢心好恼
  暗地里连把先生怨几番
  长安城有俺的徐三哥
  哪个显你算卦的仙
  我在这里莫久站
  我好回去换衣衫
  我把衣裳来换好
  回来你给我查流年
  你给我查好了两拉倒
  查不好,我跺了你的招牌还撒你的签
  有罗成他这里没怠慢
  把马一勒转回还
  他才这催马来好快
  府门不远就在跟前
  他推鞍离镫下了马
  马童又把马来牵
  咱不说马童接着马
  回来咱再说罗成将魁元
  迈虎步只把府门进
  更衣厅也不远就在跟前
  慌忙忙只把更衣厅进
  他就在更衣厅里换衣衫
  脱下官衣摘官帽
  拣一身破衣裳身上穿
  头戴一顶破毡帽
  身穿着大衫把领翻
  腰系丝绦垂八宝
  关东的小鞋云底盘
  咱不说罗成穿戴好
  暗暗挎上剑连环
  暗暗的挎上清风宝剑
  十两纹银拿手间
  十两纹银拿在手
  慢慢的装到腰里边
  咱不说罗成拾掇齐毕
  迈开虎步走得欢
  慌忙忙只把更衣厅离
  不大会儿又出了府门来到大街前
  顺着大街往前走
  来到十字街跟前
  出言来也没把别人叫
  再叫众人听心间
  再叫声众人闪闪闪
  我到里边查流年
  众人闻听没怠慢
  闪了个胡同三尺三
  罗成一见没怠慢
  你看他迈开虎步走得欢
  罗成紧走两三步
  走上前去把腰弯
  走上前去施一礼
  问了声先生你可安
  李金仙抬起来头来观看
  哦,就知道来了罗成将魁元
  叫军家不在大街来玩耍
  你来到这里为哪般
  罗成就说我想算卦
  不知道卦礼你要多少钱
  先生他这里用手指
  招牌以上写的全
  罗成就说俺不识字
  劳累先生你报给俺
  先生这里暗暗想
  就知道罗成这里找麻烦
  想到这里开了口
  再叫军家听心间
  军家既然想算卦
  把你的生辰八字报给俺
  罗成说,我生在戊午年戊午月
  戊午天干午时间
  先生说,为人能占五个午
  我算你呀,必定朝里居高官
  我算你文官你不是
  在朝中必定是武官
  我算你七岁文来八岁武
  九岁上兵法武艺都学全
  十岁北平探过父
  十一岁你领兵在燕山
  十二岁你夜打过登州府
  一杆枪战杨林兵万千
  十三岁你在山东放响马
  恁弟兄聚义在济南
  十四岁你胶州打过擂
  十五岁你扬州夺过状元
  十六岁你把孟州破
  你招下王金娥来还有胡金婵
  我算你十七岁那一年上
  十七岁你大战过欧牙山
  十八岁你归了顺
  你保着唐王整五年
  保着唐王五年整
  我算你今年就够二十三
  我算你今年就够二十三岁
  你看我算得照先不照先
  只算得罗成哈哈笑
  这先生算卦如神仙
  先生啊,咱查的八字咱不论
  你把我的阳寿给我查一番
  你查我福多大寿多大
  阳寿还该活几年
  先生就说拉倒吧,军家
  算出来阳寿你不耐烦
  罗成就说没妨碍
  俺是孬是好你报给俺
  好!先生说,
  再叫声军家听我慢慢讲
  你听我慢慢的对你谈
  头三年有人给你算过卦
  他算我算都不一般
  他算你活到七十单三岁
  我算你阳寿该活二十三
  一句话算得罗成心好恼
  连把先生骂一番
  咱一没仇来二没气
  你短我的阳寿为哪般
  俺徐三哥算我活到七十单三岁
  好不该阳寿短我五十年
  要不是为的你的年纪大
  恼一恼我揍你一顿拳
  他说着恼来带着怒
  走上前要打李金仙
  李金仙走上前去忙拦住
  再叫声军家别架烦
  叫声军家别架恼
  再不然我好给你再算算
  他算你能活到七十单三岁
  我也能算你七十三
  七十三岁,七十三
  你可就是,有几条大事办的不周全
  小罗成就说啥样的事
  我叫你给我报上一番
  要是报对两拉倒
  报不对你想要活命势比登天
  李金仙就说好好好
  再叫声军家听心间
  头一条,你跟秦琼是姑表弟
  不假!
  后花园里传枪锏
  他的锏法都传完毕
  你背后三枪没传完
  为什么你留着回马三枪整三路
  老天爷还不住折你的寿限
  罗成就说折多少
  先生说折你的阳寿够十年
  第二条,回马枪你挑死了单安子
  耽搁他夫妻青春在少年
  他夫妻也不能成婚配
  老天爷还不住折你寿限
  罗成就说折多少
  先生说折你的阳寿俩五年
  第三条,只因为贾家楼前来结拜
  恁弟兄喝酒就在楼里边
  人家把中指都咬破
  鲜血滴到碗里边
  你不咬中指还不算
  为什么你坐在上首为哪般
  单坐在上首还不算
  你请恁哥哥的头为哪般
  你这一请头不当紧
  老天爷还不住折你寿限
  罗成就说折多少
  先生说折你的阳寿俩五年
  第四条,十六岁你把孟州破
  你招下王金娥来胡金婵
  你招下她俩还不算
  你贪恋鲜花为哪般
  贪恋鲜花不当紧
  老天爷还不住折你的寿限
  罗成就说折多少
  先生说折你的阳寿又够十年
  十八岁你归了顺
  你保着唐王龙一盘
  唐王爷一见心欢喜
  在次金殿封高官
  封你高官你不做
  你叫这唐王爷口噙嚼环身背鞍
  你扶着唐王走八步
  老天爷还不住折你的寿限
  罗成就说折多少
  先生说折你的阳寿又够十年
  折你的阳寿五十岁
  叫军家你掐掐你算算
  怎能不剩二十三
  一句话算得罗成头低下
  他低下头来泪不干
  我想着以前作恶好
  谁知道瞒住人来咋都瞒不住天
  十两纹银拿在手
  再叫声先生卦礼钱
  先生摆手我不要
  我活人不能要你死人的钱
  再叫声军家你都拿回去吧,军家
  权当我灵棚底下给你烧纸的钱
  一句话说的罗成就要走
  李金仙又把他来拦
  再叫军家别架走
  我还有几句没有算完
  我能算你死到何人的手
  我还能算你活几天
  我算你临死还有半月整
  哪一个能保你十六天
  我算你死到苏烈之手
  苏烈手里染黄泉
  只因为苏烈那里下战表
  要与你主争江山
  三王元吉卦元帅
  还是你的先锋官
  先锋官你不愿
  城隍庙里去讨签
  讨一签又一签
  还是你的先锋官
  黄道日不叫你出兵发马
  黑道日子出了关
  只因为,淤泥河里陷住了你白龙战马
  惊动了苏烈加箭穿
  射你一百单三箭
  你七十二箭你染黄泉
  我说这话你不信
  后边又来了一家仙
  后边来个刘先生
  再不然叫他给你再算算
  哄的罗成一扭脸
  李金仙袍袖一摆起云端
  在次云头开仙口
  再叫罗成将魁元
  再叫声罗成你瞎了眼
  你瞎眼咋不认得活神仙
  你把我当作哪一个
  我是恁徐三哥的师父李半仙
  只见他说罢走过了
  大街上闪撇下罗成将魁元
  有罗成慢慢的他回去转
  他坐在大厅泪不干
  我有心一天一天往下唱
  啥时候能唱到半月天
  小罗成正在大厅里坐
  忽听见长安城西门外
  崩叽蹦叽大炮三番
  崩叽蹦叽三声大炮
  苏烈贼领人马反长安
  唐王爷一见心害怕
  他才登了殿金銮
  他才登了八宝金殿
  又宣动了满朝的文武官
  看武官也不管领兵挂帅
  文官的本事更不沾
  他叫这三王元吉卦元帅
  叫罗成他的先锋官
  先锋官他不愿
  城隍庙里去讨签
  讨一签又一签
  还是他的先锋官
  黄道日不叫他出兵发马
  黑道日子出了关
  他才来到两军阵
  他跟苏烈摆战鞍
  有苏烈插花盖顶往下打
  有罗成古树盘根把他拦
  有苏烈前七后八打的好
  有罗成左五右六比人先
  他们在那里来打仗
  没分出谁输谁赢谁占先
  他们打了三天并三夜
  他们各人都把力量添
  你看苏烈那里定巧计
  把马一勒转回还
  有罗成一见那才恼
  苏烈老贼你骂一番
  看今天你上哪里逃
  撵上你想要活命难上难
  拨过马来就要撵
  谁知道中了人家的计连环
  中了人家的连环计
  淤泥河也不远就在跟前
  淤泥河倒有两丈六
  白龙马跃了两丈三
  只见这苏烈一见哈哈笑
  大小三军听心间
  大小三军别怠慢
  我叫恁这里用箭穿
  大小三军没怠慢
  慌忙忙拉弓用箭穿
  只见那射他一百单三箭
  七十二箭染黄泉
  浑身射成筛子底
  白盔白甲血染全
  淤泥河不死罗士信
  谁转白袍保江山
  这就是罗成算卦一个段
  我唱的不好大家提意见
流行
  河南坠子就像豫剧,流行区域到底有多大,一时说不清楚,起码不止于它的名字所限。即以名字所限,常规听众人数也近亿,它的“粉丝”遍布河南城乡。一豫籍学者说,河南坠子的声腔框架已进入大脑皮层深处,成为一种格式或范式,以至于任何一段押韵的文字,像《孔雀东南飞》、《琵琶行》、《长恨歌》、《春江花月夜》等,都可以被装进河南坠子的声腔框架里哼唱出来。河南人,给了坠子最高的忠诚度和最大的热情。对于河南坠子这个黄河边诞生的“河南妞儿”而言,最初的爱、最后的爱都在这里。
  河南坠子一方面走入京津,灌成唱片,借助于当时最先进的传播手段,赢得一部分高端听众的认可,语言学大家刘复、著名作家王蒙都对河南坠子有着深厚的感情;另一方面,坠子如同人参,它的宿根更深地扎在民间。四五十岁朝上的河南人听坠子,多半是在童年的乡下,土得掉渣的坠子调铸就了他们的童年快乐,无论下地割草、放羊,还是上学的路上,他们都会哼着那快乐的坠子调。
  坠子作为承载量巨大的大曲种,曲书目繁多。1951年,原河大教授张长弓先生统计,大部书40种,小段子60种。曲艺史专家张凌怡说:“当时最流行的大部书是这六部,爱听文来《包公传》,爱听武来《水浒兵》;爱听奸是《庞国丈》,爱听忠来唱《刘墉》;又文又武《两块印》,苦辣酸甜《挂红灯》。小段子里大家耳熟能详的有《小黑驴》、《借髢髢》、《偷石榴》等。解放后新编段子中的名篇也有五六十篇。”
  1963年,河南省召开了全国河南坠子艺术座谈会,全国知名的坠子演员都参与了,像甘肃的徐玉兰、山东的郭文秋、北京的马玉萍、天津的曹元珠、西安的刘兰芳等都来了,在郑州观摩演出搞了七八场。著名作家李 看了徐玉兰的《林冲发配》后很激动,马上去要徐的录音带。据会议统计,河南省内职业坠子艺人有3000人,人数在所有曲种中是最多的。
  谈及现状,张凌怡说,目前全省专业的曲艺团队都解散了,演员流散到民间,演唱者虽然还有一部分,但演出已经很困难。至于名家,年事已高,后起者能立在舞台上的也是少而又少。
  曲艺回暖,是个渐进的过程。2006年宝丰马街书会上,姜昆提出要成立一个全国性的河南坠子研讨会,现正在酝酿中。前不久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河南坠子榜上有名。
大师级人物
  唱坠子的大学老师赵铮
  在河南坠子的演唱者中,河南本土的名家很多,其中赵铮和刘宗琴同为大师级人物,但两人的风格截然不同。
  赵铮如今已81岁,腿脚不太灵便。
  赵铮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不到20岁考中了秀才,废科举后父亲考上了保定甲等政法学堂,后挂牌当律师。赵铮的哥哥是曾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的赵,是河南省走出去的著名音乐家。赵铮在河南省立开封艺术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她在校读的是戏剧专修班,学的是斯坦尼斯拉夫体系。这么个洋里洋气的女孩子要当老师,还要教地方戏曲,为了教学,赵铮走进相国寺的书棚坐下了。一个大学老师学坠子、唱坠子,“全国就我一个。”赵铮笑言。
  1951年春节,学校在开封人民会堂举办的晚会上,赵铮演了个小段《摘棉花》,不想掌声雷动,不让下台,赵铮会的坠子少,只好清唱豫剧《花木兰》、《红娘》,连续返场几次。演出结束后,诗人徐玉诺握着赵铮的手说:“赵铮,你豫剧唱得好,我认为不如河南坠子好。豫剧唱得再好那是模仿。坠子你有发展有创造。艺术上要走自己的路。”赵铮说:“这是高人的点拨,这句话能让我记一辈子。”
  赵铮的《摘棉花》讲的是姐俩在地里摘棉花时,争夸自己未婚夫的事。是赵铮在乔派基础上创的唱腔,段子里的人物造型、声音造型是过去从未有过的,赵铮用斯坦尼斯拉夫体系分析演绎,将人物演绎得更细腻、更个性。
  《摘棉花》以其突出的创新性成了赵铮的成名作。1956年,赵铮带此段到北京参加首届全国音乐周,在天桥剧场演出,当时大家都捏了把汗,结果赵铮甩着大辫子走上台,“太阳出来满天霞,五色彩云照南洼。从那村庄里,走过来两个姑娘她们本是小姐儿俩呀。”以一个句式极为自由的小段,用轻快活泼的节奏一气呵成,马上来了个满堂彩。赵铮一炮走红,以音乐周上的“三条辫子”之一而闻名(另两条辫子分别是北京唱《小二黑结婚》的郭兰英和云南唱《绣荷包》的黄虹)。
  《摘棉花》轰动京华,波及全国。上世纪90年代,河南省歌舞剧院成立时,《摘棉花》又被改编为交响乐参加了成立庆典的演出,成为经典之作。
  《双枪老太婆劫刑车》是赵铮河南坠子创作中的第一个中篇,也是赵铮的另一名段。当时歌剧、快板把双枪老太婆描绘成一个一身短打的赳赳武妇,赵铮反复分析后认为:双枪老太婆应该是有文韬、有武略、受过良好教育、有较高文化层次的巾帼英雄。当时也有人质疑。时隔30多年后,《双枪老太婆——陈联诗自述》一书出版,印证了赵铮当年的分析是正确的。这部中篇坠子唱白并重,白多于唱,唱的内容又因故事的需要采用了多种风格,使人物极其生动,体现了赵铮鲜明的创造性。
  1958年,赵铮被划成“右派”,原因是她提了“河南坠子后继无人,创作人才缺乏,演出无阵地”这样一个意见。结果,赵铮被“扫地出门”,当时她只要求把自己的简板带走。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55岁的她废寝忘食地办起了曲艺班,她的想法是:口传心授收徒弟,成效低。要教,就要办班,让他们学系统的知识。1982年,第一届曲艺班收了39人,这也是“文化大革命”之后全国第一个曲艺班。之后又办了两届。“没有这个班,河南坠子上世纪80年代就会彻底断代,有了这个班,还是有问题,学生们90%都改行了。”赵铮说。上世纪50年代赵铮感知到的危机现在终成事实,赵铮感慨老意见仍具现实意义:“现在怎么办呢?还得从培养人才抓起。得培养观众,要有演出阵地。”
  赵铮说:“我是革新派,但后辈要比我更革新才能生存。天阴会晴,天黑会明,我始终对曲艺抱有希望。”
  老坟岗走出的刘宗琴
  1932年,在老坟岗的西一街、西二街、西太康路附近出现了聚仙茶馆、一品香茶馆、老贾茶馆等3个最早的茶馆,茶馆卖茶,艺人卖唱,各挣各的钱。1934年,形成了老坟岗下崖市场,先后出现了5个说书棚,在这儿卖唱的艺人有20多个,比较有名的有刘明枝、刘桂枝、刘宗琴、李元春、于忠霞、汪国宝、王连堂、马素芳、范明显和赵发林。刘明枝、刘桂枝、刘宗琴三人中,刘明枝细腻,刘桂枝妩媚,刘宗琴豪放,她们常搭伙同棚献艺,被人称为“郑州三刘”。
  现在的老坟岗已面目全非,在白老太太的指点下记者走到一条小巷子尽头,发现了废弃的曲艺厅和一处老茶馆,已成危房,应该是上世纪50年代的建筑,曾延续了老坟岗辉煌的曲艺史。
  刘宗琴已经78岁,得过两次脑血栓,轻易不出门了。记者眼中的刘宗琴面色苍白,行动迟缓。她自言记忆力衰退,很多事都想不起来了。昔日风采不再,舞台上粗犷豪放的表演,宽厚遒劲的嗓音都成了怅然的往事。
  刘宗琴是登封大冶镇人。因家庭贫困,8岁时给人当了童养媳。12岁拜河南坠子艺人刘魁为师,学会了几部大书。14岁独闯江湖,在西安、宝鸡站棚演唱,崭露头角。西安的刘喜禄,又教会她《响马传》、《西凉国找父》等长篇书目,1946年她重返河南。
  刘宗琴的书迷遍布城乡。有一次在密县(今新密市)一村庄演出,邻村十几里外的农民手举火把陆续拥向书场。拥挤中一姓丁的老人不慎失足跌进山沟腿骨摔折,村民忙找来门板要送他去医院,老人说:“不去医院,我要听刘宗琴说书。”众人只得把他抬进书场。耳听坠琴高奏,简板连击,刘宗琴粗犷豪放的演唱,丁老汉早忘了疼痛,直到书尽散场,他才去了医院。
  “七分说,三分唱”,刘宗琴的说表功力精深,叙述故事时已达到“说忠臣负屈冤,铁心肠也须泪下……言两阵对垒,使雄夫壮志”的境界。一部《杨家将》,她说了40年,也改了40年。《砸御匾》是其中的精品段子,其中谢金吾夸官路经杨府,砸了杨家的匾,被杨排风痛打一顿,谢要去告状,中间一段十二句的唱十六句词,刘宗琴用“中路坠子”、“乔派坠子”、“河洛大鼓”三种不同风格的唱腔巧妙融会,把谢恼、羞、烦、躁、刁、恶、毒的复杂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她的多部大书录制成盒带后十分畅销。
深泽坠子
  深泽坠子由曲艺河南坠子演变而成。始称“化妆坠子”。 民国三十七年(1948)冬,邯郸地区广平县阎小寨坠子老艺人杜学勤,一次按照书中主要人物形象化了妆,藏在桌围后边,开书时突然钻了出来,引起听众的极大兴趣。艺人们也受到了很大启发。从此,他们便开始化妆演出,由单口、对口说唱发展为多口说唱,并辅之以简单的表演动作。1949年春杜学勤在邯郸地区临漳县郭小屯村,把撂地摊演唱的“化妆坠子”搬上舞台,演出的剧目是《锯大缸》。不久,大名县的李和春、梁大爱,广平县的阎桐梧(艺名破大锣)、齐秀云,冠县的王元山,曲周的宫宪梅,栾城县的罗福成,魏县的魏连香、崔秀珍(艺名九岁红)等坠子艺人也相继登上舞台。
  初期的坠子戏,是以传统坠子书目为基础,略加改动,运用原有的音乐唱腔,套用京剧、河北梆子的锣鼓经,穿上戏曲服装,增设了灯光布景而成,因而称为化妆坠子。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坠子进一步向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借鉴,设置了生、旦、净、丑行当;学了一些表演动作程式,又吸收豫剧、河南曲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唱腔和板式结构,逐渐完成了戏曲化的进程,形成了独立的剧种称北方坠子也就是深泽坠子。
  到1958年7月,河北省已有专业坠子剧团十二个,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邢台市和深泽县坠子剧团。
  坠子戏的传统音乐唱腔有:过板、引子、[平腔]、[大小寒韵]、[五字嵌]、[十字韵]、[快板扎]等。过板,是唱段前的音乐过门,引子,是唱段开始前的引句;[平腔]是坠子戏的主要唱腔,多用于叙述,有慢、中、快三种速度,又有开腔和叙述句之分,开唱句是四句式或两句式;叙述句是两句式。[寒韵]用以表达悲切之情。牌子有[五字嵌]、[十字韵],均作为独立的曲牌,穿插运用于[平腔]之间。[快板扎]用于唱段结束部分。
  主奏乐器为坠琴(也叫坠胡),是由小三弦改制而成的拉弦乐器,面板改皮为木(也有蒙铜板的)。演奏时,多用顿亏、滑奏等手法,音色悠扬动听,表现力极为丰富。其他伴奏乐器尚有二胡、二弦、笛、笙、唢呐、大提琴等。
  深泽坠子的初期剧目,多由坠子书中的中、长篇传统书目改编而成,故多连台本戏。如《海公案》、《刘公案》、《回龙传》、《大宋金鸠计》、《丝绒计》、《双金线》、《双合印》、《王清明投亲》、《二度梅》等。剧本多用唱词叙述剧情,念白不多。唱词一般为七字句、十字句。六十年代之后,坠子戏从其他剧种移植了一批优秀古装戏,也排演了一些新编历史故事戏,如《审诰命》、《杨金花夺印》、《花木兰》、《秦香莲》、《蝴蝶杯》、《杨门女将》等。坠子戏也能较好的反映现代生活,五十年代后期,邢台、深泽两个坠子团都积极地创造和排演了现代戏,在观众中留有印象的剧目是《白毛女》、《血泪仇》、《党的女儿》、《夺印》、《会计姑娘》、《风尘遗恨》、《大路朝阳》、《红旗谱》(根据梁斌同名小说改编的五本连台戏)、《新芽吐秀》等。
  深泽坠子戏用河南方言唱念,唱腔委婉清新、优美动听。艺人非常重视唱功,讲究吐字清晰,句句进入观众耳中。加之,所演故事有头有尾,情节连贯,唱词通俗易懂,所以在农村和城市居民中很受欢迎,有“看了坠子,卖了被子”之说。坠子戏,在三十多年的演出中,足迹涉及北京、天津、济南、太原、开封、郑州、石家庄、保定等大、中城市和广大农村,给群众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目前,河北省仅存深泽县一个专业坠子剧团,而业余剧团和半职业剧团为数尚多。
  2007年深泽坠子与安徽宿州坠子一起申请成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英文解释
  1. n.:  Henan zhuizi
相关词
曲艺传统短段一七辙油求辙江洋辙人物明朝
戏曲演员国粹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戏曲深泽坠子演员坠子戏曲
更多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