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院校 : 中国 >江苏 >镇江 >镇江市区 > 江苏科技大学
显示地图
目录
No. 1
  江苏科技大学投诉电话镇江市旅游投诉电话:0511-5237555
  江苏省旅游投诉电话:025-83418185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江苏科技大学始于1933年创办的上海大公职业学校。1952年更名为上海机电工业学校。1953年初,以上海机电工业学校为主体组建上海船舶工业学校。1970年3月迁至江苏镇江,1971年2月更名为镇江船舶工业学校。1978年12月升格为镇江船舶学院。1993年6月更名为华东船舶工业学院。1999年由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所属划转江苏省为主管理。2002年6月,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国防科工委决定共建华东船院。2004年5月,教育部批文同意华东船舶工业学院更名为江苏科技大学
  学校现设有13个教学单位,分别是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技术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南徐学院、数理系、外语系、社会科学系、体育部以及成人教育学院。
  学校现有2个省级重点学科和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个国防科工委重点建设专业、1个省级品牌建设专业、3个省级特色建设专业。有15个硕士点、1个博士研究生培养点,5个工程硕士领域;有37个本科专业,分属工、商、理、文等学科门类。
  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目前学校各类在校学生近18000人,其中,本科学生11371人,研究生288人。建校以来已为国家培养了3万余名毕业生。近四年来,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都在95%以上。
  学校现有教职工1468名,其中专任教师702名。现有正高职称94人,其中共享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部级以上科技专家13人;副高职称319人。有3人被教育部遴选为新一届全国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有3人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学科带头人,3个学科梯队被评为江苏省高校优秀学科梯队,12人被评为省“青蓝工程”跨世纪学科带头人,7人被评为省“333”工程培养人选,26人被评为省部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人获教育部青年教师科研奖励基金,62人获政府特殊津贴。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285人,占40.6%。目前在读博士97人,在读硕士24人,同等学历研究生班110人。
  学校在船舶、机械、计算机、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信息、土木、管理、生物技术等学科形成了40多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在船舶设计与制造技术、轮机工程、船舶自动化与控制技术、企业erp、焊接技术与新材料、工程结构分析等领域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和鲜明的国防科研特色,蚕业及相关生物技术研究居国内领先地位。近五年来,学校实到科技经费1.483亿元,其中:2001年为2850万元,2002年为3357万元,2003年为4203万元。这期间完成国家级项目36项,目前延续在研国家级项目18项。“九五”以来,由我校负责的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0项;共发表科技论文5000余篇。2001年,《ei》收录论文和统计源收录论文在全国1075所高校中排序分别为118位、144位。2002年,《ei》收录论文、《istp》收录论文和统计源收录论文在全国高校中排序分别为85位、126位、154位;同年,学校科技在江苏省百余所高校中的排序为:成果授奖列11位,学术论文列14位,课题经费列16位。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活动,与俄罗斯、乌克兰、印度等国长期开展合作科研,与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开展了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合作办学,与美中教育机构长期合作开办与本科专业教育互通的国际商务证书班以及与国外专业软件公司合作开办培训证书班。
  学校积极转变教育理念与思想,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按照素质教育、能力培养的理念,构建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制订相应的模块化培养计划,不断推进从知识传授为主向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培养素质能力转化的教学改革。现有省级优秀课程13门,“九五”以来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9项,优秀教材奖11项。学生在全国和省大学生数学、物理、力学、英语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竞赛、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奖数量和等级不断提高。2003年获全国“挑战杯”一、二等奖各一项,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一项,有6人、15人、32人分获全国英语竞赛一、二、三等奖,江苏省首届大学生力学创新制作大赛唯一的特等奖。1998年,学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
  学校现有占地总面积1704.78亩,有东、南、西三个校区以及驻上海办事处,是江苏省园林式校园。校舍建筑面积51.42万平方米,其中各类教学用房18.9万平方米。现有800元以上教学科研仪器设备11143台(件),总值9037万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98万册(不含技术标准图书4万册)、电子图书40万册,中外文期刊2027种,文献光盘、网络、镜像站数据库6个。
  学校是连续10年的江苏省文明单位,先后被评为江苏省高校校风建设优秀单位、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安全文明学校、全国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高等学校、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十一次获得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的表彰。
  自1999年学校划转江苏以来,根据省政府对学校提出的要求,确立了立足江苏、面向全国、保持特色的发展战略,从专业结构、培养面向、科技工作诸方面,实现了从为国防工业服务为主到为地方经济服务为主的转变,形成了适应江苏省实施“长三角”沿江开发战略构建区域经济对科技及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的学科体系,为江苏省确定的4个支柱产业和4个优势产业中一半以上的产业培养主专业人才和需求量大的专业人才,为江苏新型工业化和农业(蚕业)现代化的技术创新、新技术推广应用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为适应快速发展的需要,争取多方面的办学支持,学校先后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舰船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与海军政治部签订了培养国防生的协议书,并加强了江苏省造船、电子、机械企业的实质性合作。2003年10月,以江苏省各辖市和全国大型船舶、装备制造、电子企业为主体、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华东船院合作发展委员会正式成立。
  为保持并加强我校为船舶工业服务的办学特色,促进我校各学科资源共享,进一步提高我校为船舶工业发展提供多学科综合支持的能力,根据船舶设计制造技术发展的要求,在学校现有的二级学院中与船舶工业直接相关的学科专业基础上,2004年5月,我校组建了“船舶工业学院”。该学院是跨二级学院的学科群组织,是“江苏省船舶先进制造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的主要学科支撑组织,其宗旨是直接为船舶工业发展提供多学科综合服务。
概述
  江苏科技大学是省部共建的一所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普通高等学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是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始终坚持为船舶工业、国防工业服务,逐步发展成为一所工、管、农、文、理、经、教等诸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坐落于风景秀丽的江南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镇江市,办学历史源自1933年诞生于黄浦江畔的上海大公职业学校,先后经历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上海船舶工业学校等时期,1970年迁至镇江,更名镇江船舶工业学校,1978年升格为镇江船舶学院,1993年更名华东船舶工业学院,1999年江苏省江海贸易学校 并入,2000年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 与学校合并,2004年更名为江苏科技大学。2006年12月,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
  校园历史江苏科技大学的办学历史源自上世纪30年代,其前身是1933年诞生于黄浦江畔的上海私立大公职业学校(1933~1951)。历经了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1952)、上海船舶工业学校(1953~1970,为新中国第一所造船中等专业学校,1970年奉命迁至镇江)、镇江船舶工业学校(1971~1978)、镇江船舶学院(1978~1993)、华东船舶工业学院(1993~2003),2004年更名为江苏科技大学。1999年学校由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划转江苏省管理。1999年江苏省江海贸易学校并入学校,2000年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与学校合并。2002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和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共建我校。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团结奋斗,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经管文诸学科相互支撑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与重视。朱德、王震、费孝通、李岚清、回良玉等国家领导人先后来校视察。1988年张爱萍同志为我校图书馆题写馆名。1993年江泽民同志亲笔为学校题写了“华东船舶工业学院”校名。2003年学校70周年校庆时,李岚清同志题词:“希望你们深化改革,开拓进取,进一步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为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而奋斗”。丁衡高、王荣生、朱开轩、胡彦林、李源潮等国防科工委、 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教育部、海军及江苏省领导同志先后多次来校视察和指导工作。
校园刊物
  学校主办有《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蚕业》、《蚕业科学》等公开出版学术刊物。
校风
  勤奋、严谨、团结、创新,和谐,友爱
校训
  笃学明德、经世致用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王建华党委副书记、校长:王自力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张庆奎党委常委、副校长:葛世伦党委常委、副校长:景旭文党委常委、纪委书记:夏纪林党委常委、副校长:姚寿广党委常委、副校长:郭锡杰党委常委、副校长:许俊华副校长王加友副校级调研员:董师润
校园俯瞰地图
  东校区西校区南校区
  张家港校区
校园硬件设施
  学校现有东、南、西、张家港4个校区以及驻上海办事处(南校区为独立学院),固定资产总值9.35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5938亿元, 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近13000个。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35万册,电子图书53万多种,并建立了多校区联网的图书管理系统。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职工1778名,其中专任教师954名,具有正高职者100余名,副高职者300余名;共享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博士生导师18名,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名,省优秀学科带头人3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项目资助2名,“省333工程”培养人选14名,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4名,省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9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1名,省高校优秀学科梯队4个。2000年以来,获全国优秀教师1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名,全国”巾帼建功”标兵1名,江苏省劳动模范1名,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名,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1名。
招生及生员情况
  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区)和港澳台地区招生,现有各类在校学生2万余人,其中研究生1599人,普通本科生16339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我校设立了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工作办公室,现有554名国防生在读。建校以来,学校已为国家培养了4万余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他们已成为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力量,为船舶工业,国防现代化建设、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院校设置
  学校现设有12个学院(部),47个本科专业及方向, 其中1个国防科工委重点建设专业、1个省级品牌专业、1个省级品牌建设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特色建设专业;有1个博士研究生培养点,27个硕士点,8个工程硕士培养领域,1个农业推广硕士培养领域;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5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设有26个教学实验室(中心),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
教学、科研成就
  学校十分重视教学工作,牢固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坚持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强化教学管理,教育教学质校园风景量不断提高。在近两届省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0项。获省级精品课程(优秀课程)17门,获省多媒教学课件竞赛奖23项。1998年以来,有3名教师在全国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获奖,12名教师在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奖。学校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努力拓宽办学途径,积极开展国际间的教育、科技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海军政治部、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舰船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俄罗斯、乌克兰、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印度、日本等国积极开展合作科研和合作办学。与江南造船集团公司等一批著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建校70周年校庆期间,学校在原董事会的基础上,成立了有100多家单位参加的合作发展委员会。另有多家企业、研究院所与我校共建逆向工程、建筑设计、电子战等实验室,在我校设立英国劳氏、TRIBON、日本常石、中船重工、广船国际、昆船公司等20多个奖学金。
  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连续14年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单位,先后荣获江苏省高校校风建设优秀单位、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安全文明校园、江苏省园林式单位、全国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高等学校、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校历来重视科学研究,形成了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高新技术成果推广应用相互紧密结合的科研工作格局,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863高新技术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以及国防军工课题在内的一批高水平研究课题。2003年以来,学校共承担科研项目1784项,其中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83项;获得科研经费(不含成果转化费)23130.30万元;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发表、交流论文4216篇,其中SCI、EI、ISTP三大检索机构检索论文179篇(2002~2005),核心期刊及国际学术会议论文1631篇;获得授权或公开专利59项,其中发明专利21项,实用新型专利38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励48项。
相关词
镇江华东船院船舶与海洋江科大机械工程学院图书馆应用计算机
协会社团
包含词
江苏科技大学生物技术学院江苏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江苏科技大学图书馆
江苏科技大学计算机协会江苏科技大学数理学院江苏科技大学南徐学院
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科技大学电信学院江苏科技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江苏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