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牌名 : 苏轼 : 饮食 > 永遇乐
目录
《永遇乐 Yong Yule》
诗人: 李清照 Li Qingzhao

永遇乐
永遇乐
永遇乐
  落日镕金,
  暮云合璧,
  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
  吹梅笛怨,
  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
  融和天气,
  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
  香车宝马,
  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
  闺门多暇,
  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
  撚金雪柳,
  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
  风鬟雾鬓,
  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
  帘儿底下,
  听人笑话。
《永遇乐 Yong Yule》
诗人: 刘辰翁 Liu Chenweng

  璧月初晴,
  黛云远澹,
  春事谁主?
  禁苑娇寒,
  湖堤倦暖,
  前度遽如许!
  香尘暗陌,
  华灯明昼,
  长是懒携手去。
  谁知道,
  断烟禁夜,
  满城似愁风雨。
  
  宣和旧日,
  临安南渡,
  芳景犹自如故。
  缃帙流离,
  风鬟三五,
  能赋词最苦。
  江南无路,
  鄜州今夜,
  此苦又谁知否?
  空相对、
  残缸无寐,
  满村社鼓。
《永遇乐 Yong Yule》
诗人: 柳永 Liu Yong

  薰风解愠,画景清和,新霁时候。
  火德流光,萝图荐祉,累庆金枝秀。
  璇枢绕电,华渚流虹,是日挺生元後。
  缵唐虞垂拱,千载应期,万灵敷佑。
  
  殊方异域,争贡琛赆,架巘航波奔凑。
  三殿称觞,九仪就列,韶护锵金奏。
  藩侯瞻望彤庭,亲携僚吏,竞歌元首。
  祝尧龄、北极齐尊,南山共久。
《永遇乐 Yong Yule》
诗人: 苏轼 Su Shi

  长忆别时,景疏楼上,明月如水。
  美酒清歌,留连不住,月随人千里。
  别来三度,孤光又满,冷落共谁同醉。
  卷珠帘,凄然顾影,共伊到明无寐。
  
  今朝有客,来从淮上,能道使君深意。
  凭仗清淮,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泪。
  而今何在,西垣清禁,夜永露华侵被。
  此时看,回廊晓月,也应暗记。
更多诗歌...
请鉴赏:

  辛弃疾 Xin Qiji:永遇乐 Yong Yule
  吴文英 Wu Wenying:永遇乐 Yong Yule
  蒋捷 Jiang Jie:永遇乐 Yong Yule
  晁元礼 Chao Yuanli:永遇乐 Yong Yule
  李清照 Li Qingzhao:永遇乐 Yong Yule
  杨无咎 Yang Mojiu:永遇乐 Yong Yule
  杨无咎 Yang Mojiu:永遇乐 Yong Yule
  史浩 Shi Hao:永遇乐 Yong Yule
  辛弃疾 Xin Qiji:永遇乐 Yong Yule
  葛长庚 Ge Changgeng:永遇乐 Yong Yule
  刘辰翁 Liu Chenweng:永遇乐 Yong Yule
  王仲甫 Wang Zhongfu:永遇乐 Yong Yule
  晁端礼 Chao Duanli:永遇乐 Yong Yule
  郭子正 Guo Zizheng:永遇乐 Yong Yule
  奚岊 Xi Jie:永遇乐 Yong Yule
  危复之 Wei Fuzhi:永遇乐 Yong Yule
  李太古 Li Taigu:永遇乐 Yong Yule
  苏轼 Su Shi:永遇乐 Yong Yule
  辛弃疾 Xin Qiji:永遇乐 Yong Yule
  赵师侠 Zhao Shixia:永遇乐 Yong Yule
  赵师侠 Zhao Shixia:永遇乐 Yong Yule
  刘辰翁 Liu Chenweng:永遇乐 Yong Yule
  奚洖戈 Xi Wuge:永遇乐 Yong Yule
  无名氏 Mo Mingshi:永遇乐 Yong Yule
  无名氏 Mo Mingshi:永遇乐 Yong Yule
  无名氏 Mo Mingshi:永遇乐 Yong Yule
No. 6
  ①词牌名。双调,一百零四字,押仄声韵。也有用平声韵的。
  ②曲牌名。南曲商调、北曲歇指调都有。南曲较常见,字句格律与词牌前半阕相同,也有与全阙都相同的。用作引子。
No. 7
  词牌名。又名《消息》。双调一百零四字。本仄韵, 南宋 人始有用平韵者。
词牌简介
  永遇乐:词牌名。有平韵、仄韵两体,仄韵始于柳永。又名《消息》。
  词牌释义:〔题考〕毛氏【填词名解】云:“永遇乐歇拍调也。唐 杜秘书工小词,邻家有小女名酥香,凡才人歌曲悉能吟讽,尤喜杜词,遂成逾墙之好。后为仆所诉,杜竟流河朔。临行,述﹝永遇乐﹞词决别,女持纸三唱而死。第未知此调,创自杜与否。”所引故事不可考;大抵创自唐之中叶。万氏【词律】引晁无咎【消息】注云:“自过腔,即越调﹝永遇乐﹞。”是此词又为越调也。
  〔作法〕本调一百零四字。首、次为四字对句,不用韵,“清”“山”二字均可仄。第三句为平仄平仄,起仄韵。第四五句亦为四字对句,第一字平仄不拘。第六句五字协韵,与﹝解语花﹞第三句同,惟第四字可拗作仄,此其异耳。第七八句又属四字两句,但不需对偶,而两句第一句及下句第三字,平仄均可通用。第九句六字,协韵,第一字可平。第十句七字,上三字豆,第一字可仄。(此豆有作仄平平或平平平者,均非宜)结句六字,第一字可平,第二字不能作仄。(赵师侠作“缓步阆风仙苑”,不足法)后阕起二句,与前阕第七八句同。第三句六字协。第四句至第十句,均与前第四句至第十句同。结句四字作仄平仄仄,上一下三,定格也。
  词牌子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 · · ·· △ · · · · · △ · ·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
  · · ·△ · · · · △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 · ·△ · · · · ·△ ·
  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
  · · · ·△ · · △ 
  说明: 特别提示:
  上阕第一、二句,第四、五句,第七、八句,下阕第一、二句,常用对仗,当然也可不用,自然灵活掌握。
  上阕第五、六句,可合并作“上四下五”句式。
  上阕及下阕倒数第二句均为“上三下四”句式。
  【注】“·”表示在兼顾音律和谐前提下可平可仄。
经典作品
永遇乐 苏轼
  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2三鼓,铿然一叶3,黯黯梦云惊断4。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5。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6。
  全部注释
  [译文]
  明月如霜般洁白,好风就如同清水一样清凉,清新静谧的夜景真是怡人。弯弯的水渠中,鱼儿跳出水面,圆圆的荷叶上,露珠随风落下。但夜深人静,这样好的美景却无人欣赏。三更鼓声,声声在夜空有力,响彻夜空,一片树叶悄悄落到地上,轻音竟惊断了我的梦。夜色茫茫,再也见不到黄昏时的景色,醒后我寻遍了小园,处处都无痕。
  那长期在外地的游子,看那山中的归路,苦苦地思念着故乡家园。燕子楼空空荡荡,佳人已经不在,空留着那双燕子在楼中的画堂。古今万事皆成空,还有几人能从梦中醒来,只有些怀念旧日情感,不禁惆怅长叹。
  1. 彭城,徐州。燕子楼,白居易《燕子楼三首》序:"徐州故尚书有爱妓曰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尚书既殁,归葬东洛,而彭城有张氏旧第,第中有小楼名燕子,盼盼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余年。"按:白序未言张尚书为谁,一般认为乃张建封,实为其子张愔。
  2. 紞如:击鼓声。
  3. 铿然一叶,此谓夜深人静,故叶落声也觉得是清脆的金石之声。
  4. 梦中惊醒,黯然心伤。梦云,宋玉《高唐赋》谓楚王梦见巫山神女,自称"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此借指梦见盼盼。
  5. 此三句用燕子楼事,颇得后人称赏。曾慥《高斋诗话》:"少游自会稽入都,见东坡。坡问别作何词,少游举'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东坡曰:'十三个字只说得一个人骑马楼前过。'少游问公近作,乃举'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晁无咎曰:'只三句便说尽张建封事'。" 张炎《词源》卷下:"用事最难,要体认着题,融化不涩。如东坡《永遇乐》云:'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用张建封事。……此皆用事不为事所使。"
  6. 此三句作者设想后人面对黄楼凭吊自己时,亦如今日自己之对燕子楼发出感叹。黄楼,徐州之东门城楼,苏轼所改建。
  此词作于元丰元年(1078),时苏轼任徐州知州。
  上片写燕子楼夜间的景色,明月清风,无限清幽,同时也透出一丝寂寞。惊断梦云的鼓声、叶声,行遍小园,却难以重寻梦中景致,也平添几分不安与怅惘。
  下片由此生发感叹,"燕子楼空"三句,历来受到论者赞赏,或谓其简洁得当,或谓其善于融化。而其妙处,更在于它以燕子楼的佳人已无处寻觅作为一个契机,生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无论是张建封、盼盼、白居易,还是今日在此感叹的自己,都只是古往今来一场未醒的梦,其中种种悲欢离合,也不过是不断重复的"旧欢新怨"而已。而他日后人亦将如自己今日凭吊盼盼一般,对黄楼凭吊自己。将想象中凭吊的后人,甚至读词之人,也归入古今如梦之列,值得人再三沉思。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六谓此词:"脱去笔墨畦径间,直造古人不到处,真可使人一唱而三叹。"殊非过誉。
永遇乐 李清照
  落日熔金①,暮云合璧②,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③,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④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⑤盛日,闺门多瑕,记得偏重三五⑥,铺翠冠儿⑦,捻金雪柳⑧,簇带⑨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作者: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辞海》1989年版)
  注释:
  ①落日熔金:落日的颜色好像熔化的黄金。
  ②合璧:象璧玉一样合成一块。
  ③吹梅笛怨:指笛子吹出《梅花落》曲幽怨的声音。
  ④次第:接着,转眼。
  ⑤中州:这里指北宋汴京。
  ⑥三五:指元宵节。
  ⑦铺翠冠儿:饰有翠羽的女式帽子。
  ⑧捻金雪柳:元宵节女子头上的装饰。
  ⑨簇带:妆扮之意。
  赏析:
  这首词通过南渡前后过元宵节两种情景的对比,抒写离乱之后,愁苦寂寞的情怀。上片从眼前景物抒写心境。下片从今昔对比中抒发国破家亡的感慨,表达沉痛悲苦的心情。全词情景交融,跌宕有致。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形成今昔盛衰的鲜明对比。感情深沉、真挚。语言于朴素中见清新,平淡中见工致。
  张端义《贵耳集》:易安居士李氏,赵明诚之妻。《金石录》亦笔削其间。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云:“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已自工致。至于“染柳烟轻,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气象更好。后段云“于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皆以寻常语度入音律。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者难。
  王士祯《花草蒙拾》:张南湖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皆吾济南人,难乎为继矣!
  刘辰翁《须溪词》《永遇乐·璧月初晴》小序:“余自辛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李调元《雨村词话》: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直参片玉班,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①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③。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④。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⑤。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⑥。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注 释]
  ①京口:古城名,三国孙权曾在此建都,后迁建业于此置京口镇,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市。北固亭:一名北固楼,在镇江城北 的北固山上,下临长江。南朝梁武帝萧衍执政时曾改名为北顾亭。
  ②孙仲谋:是吴大帝孙权的字,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君主。这两句是说:千百年来江山依旧,却无外寻找像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了。
  ③舞榭歌台:歌舞的楼台。榭:高台上的建筑物。风流:这里用作的业绩。这两句是说,当年的繁华盛况和英雄业绩都
  随着时光的流逝,在风吹雨打中消失了。
  ④寻常巷陌:普通街巷。寄奴:南朝首位皇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他生长在平常人家,后做了东晋的首席将领,怀着私念出兵北伐,先后灭南燕、 后燕、后秦,一度收复洛阳,长安等地,官至相国,封守王,后推翻东晋,自立为帝。这三句是说刘裕的住过的地方,现在已成了斜阳草树中的普通街巷。
  ⑤想当年三句:赞扬了刘裕北伐中原的气概和成就。
  ⑥元嘉:刘裕的儿子,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242—253)。草草:指刘义隆北伐准备不足,草率出兵。封:古代在山上筑坛
  祭天的仪式。这里指“封山”。狼居胥:山名,一名“狼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郊,毗邻甘肃。汉代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封山而还,后来就把“封狼居胥”作为开拓疆土,建立战功的代称。赢得:剩得,落得。
  仓皇北顾,在仓皇败退后,回头北望追兵,宋文帝有“北顾涕交流”诗句记此次失败,本想建立战功,结果却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反击之下,落得个大败而还,北顾追兵,仓惶失措。
  ⑦四十三年:此词写于开禧元年(1205)作者出守京口时,上距词人绍兴三十二年(1162)南归,已四十三年。扬州路:指
  今江苏扬州一带。这三句是说:四十三年后的今天,登亭遥望扬州一带,当年抗金烽火,记忆犹新。
  ⑧可堪:犹“岂堪”、“那堪”,即怎能忍受得了。堪,忍受。佛狸祠:450年十月,拓跋焘率兵反击王玄谟,王玄谟所部大败奔溃。北魏军兵分五路从黄河沿岸开始长驱南下,反攻刘宋。十二月初,北魏远征军陆续到达长江北岸。拓跋焘所部驻军长江北岸瓜步山(在今江苏六合东南)在山上修建一座行宫,后称佛狸祠白佛狸即拓跋焘的小名。神鸦:飞来吃祭品的乌鸦。社鼓:社日祭神的鼓乐声,旧俗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这三句是说,当地百姓竟在佛狸祠下迎神赛社,一片太平景象,真有不堪回首之感。 此句是在用拓跋焘来影射金国的完颜亮。
  ⑨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善用兵,晚年被人陷害而出奔魏国,后秦攻赵,赵王想再用廉颇,怕他已衰老,派使者去探看。 廉颇的仇人郭开贿赂了使者,要他回赵后说廉颇的坏话,使者回赵后,就捏造廉颇虽然年老,饭量还很大,但—刻儿工夫就拉了好几次屎。赵王听后认为廉颇已经不中用了,便不去召他回赵。事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三句是说,作者是老当益壮,以廉颇自比,期望能得到重用,为国效劳,但又有谁来给予重视和关怀呢?
  [译 文]
  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却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寄奴曾住过的地方。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竖利,配备精良,气势好像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四十三年过去了,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谁还来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创作 背景]
  南宋时,主战派势力总居下风,因此,有很长一段时间,辛弃疾都在江西乡下赋闲,不得重用。后来,宰相韩侂胄用事,重新起用辛弃疾。但这位裙带宰相是有目的的,就是急于北伐,起用主战派,以期通过打败金兵而捞取政治资本,巩固在朝势力。精通兵法的辛弃疾深知战争决非儿戏,一定要做到知己知彼,他派人去北方侦察后,认为战机未成熟,主张暂时不要草率行事。哪知,韩侂胄却猜疑他,贬之为镇江知府。北固亭是京口(镇江)名楼,登楼可望已属金国的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可以想像,辛弃疾在京口期间,肯定不止一次登楼,登楼之时,定有几多感慨存诸心中,蓄积起来,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吐之为是词。
  [赏 析]
  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辛弃疾在京口任镇江知府时年六十五岁,登临北固亭,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之作。这首词用典精当,有怀古、忧世、抒志的多重主题。江山千古,欲觅当年英雄而不得,起调不凡。开篇即景抒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两位著名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对他们的英雄业绩表示向往。接下来讽刺今日用事者(韩侂胄),又像刘义隆一样草率,欲挥师北伐,令人忧虑。老之将至而朝廷不会再用自己,不禁仰天叹息。其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北方已非我有的感慨,最为沉痛。
  [说 明]
  这是辛弃疾于开禧元年(1205)六十六年岁,任镇江知府时,登上京口北固亭后所写。词人面对锦绣河山,怀古喻今,抒发志不得伸、不被重用的忧愤情怀,全词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
  上片怀念孙权、刘裕。孙权坐镇东南,击退强敌;刘裕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收复失地,气吞万里。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就是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
  下片引用南朝刘义隆冒险北伐,却招致大败,反而被北魏拓跋焘的军队反攻到了长江北岸。用历史事实,忠告朝郯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草率从事,接着用四十三年来抗金形势的变化,表示词人收复中原的决心不变,结尾三句,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杨慎在《词品》中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评价是中肯的。
  本词运用了五个典故。
  孙仲谋——怀念英雄,表达收复失地的理想。
  寄奴——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佛狸祠——今昔对照,不堪回首。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借古讽今,批归纳全诗。
  廉颇——自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永遇乐 刘辰翁
  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
  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
  江南无路,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釭无寐,满村社鼓。
  刘辰翁词作鉴赏
  此词抒发了作者眷念故国故都的情怀。写于宋德宗景炎三年,即帝昺祥光元年。此时临安已沦陷,南宋政权也濒临灭亡,这首词是作者在旅途中写成。
  “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起首用景语渲染气氛,并点明词中景物所处的时日,着重之处在于“春事谁主”这个主题。“璧月”,有“满月如璧”句(宋何偃《月赋》),月如玉璧之洁白、晶莹、圆满,以璧玉咏元宵之月,极为生动传神;月明则云淡,天青云色一体难分,故曰“黛云”,炼字亦考究。
  这些都是元宵节时常见的景象,也是春夜里惹人爱怜的事物。但如今谁是这美好春天事物的主人呢?发此一问,字字千钧直截了当地楔入词的主题;紧接着“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从“禁苑”、“湖堤”二词看,可知写的是南宋都城临安;从“前度”(源出刘禹锡“前度刘郎今又来”之典)一词看,可判断词人在故都沦亡后还重来过。“娇寒”、“倦暖”,词人主观感受的写照;似乎“禁苑”、“湖堤”在词人看来都只觉有娇弱、倦乏之感。“遽如许”三字,好像从词人心底喷涌而出,字字玑珠,表示了事态变化之速,词人每想到此便心情异常沉重,从字里行间可见词人自哀痛之情。
  写到这里,词人突然宕开一笔,追忆起都城临安往昔的繁华:“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此处描绘出昔日上元之繁华,如今却总是懒于与友人携手同游。“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谁料今日上元,元军宵禁,想游也不可得。“风雨”两字前加一“愁”字表明担心其夕有风雨,尚未即有风雨也;再加“似”字,则竟是本无风雨,而灯夕却冷落不堪,是由于人事所致。今非昔比,主题进一步得到深化。
  接下去,又叙起李清照当年情事:“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写李清照南渡后,常忆起宣和年间的汴京旧事,每生物是人非,家国不在的感慨。她因国破、家亡、夫死而倦于梳妆,即使是逢元宵节,也是“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只能以哀愁的小词自慰,这是人间最苦之事。
  刘辰翁时而写李清照,时而写自己,时而又叙起李清照当年。作者词中用清照身份、情事、心绪说明的正是他自己,“赋词最苦”,一语双绾,二人皆然。
  词的结尾,刘辰翁又写到自己:“江南无路,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釭无寐,满村社鼓。”当时,抗元战争仍在江南一带进行,词人家在庐陵,欲归不得。他怀念家中的亲人,不免要像杜甫身陷长安时那样低吟“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一类诗句,以抒郁闷之情,但不知亲人们是否知道?词人无法入睡,只好对着残灯发愁,此时满村传来社祭的鼓声。元宵夜之社鼓,是农村于新春祈求丰年举行的常例仪式。感慨良多!
  作者可以说是辛派词中的佼佼者。在这首词中作者融汇了种种复杂的感情,笔锋达间,情感真切,因此可以称之为宋词有力量的殿后之作。虽当时有人刘辰翁过分赞美,但总起来讲作者仍不失为一名宋词的佼佼者。
永遇乐 苏轼
  孙巨源以八月十五日离海州,坐别于景疏楼上。既而与余会于润州,至楚州乃别。余以十一月十五日至海州,与太守会于景疏楼上,作此词以寄巨源。
   长忆别时,景疏楼上,明月如水。美酒清歌,留连不住,月随人千里。
  别来三度,孤光又满,冷落共谁同醉?卷珠帘、凄然顾影,共伊到明无寐。
  今朝有客,来从濉上,能道使君深意。凭仗清淮,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泪。
  而今何?西垣清禁,夜永露华侵被。此时看、回廊晓月,也应暗记。
  苏轼词作鉴赏
  这是一首怀人词,是为寄托对好友孙巨源的怀念而作。当时,东坡已至海州,想起与巨源润州相遇,楚州分手的往事,不由心有所动,遂作此词。
  上片由设想巨源当初离别海州时写起,以月为抒情线索。首三句写景疏楼上饯别时“明月如水”:“美酒”三句写巨源起行后明月有情,“随人千里”;下六句写别来三度月圆,而旅途孤单,无人同醉,唯有明月相共,照影无眠。几种不同情景,层深递进。但这都是出自词人的想象,都是从对方月下的心理感受上落笔,写得极有层次,形象逼真,情景宛然。词人这样着力刻画,表面上是映托巨源,实际上是写词人自己怀人之思。
  过片三句点破引发词人遥思之因,有客从濉上来,捎带了巨源“深意”,遂使词人更加痴情怀念。“凭仗”三句,又发奇想。淮河发源于河南,东经安徽、江苏入洪泽湖,其下游流经淮阴、涟山入海。此时孙巨源汴京,苏轼海州,友人泪洒清淮,东流到海,见出其念我之情深;自己看出淮水中有友人相思之泪,又说明怀友之意切。举目所见,无不联想到友情,而且也知道友人也必念到自己。淮水之泪,将对方之深意,己方之情思,外化为具体形象,设想精奇,抒情深透。“而今”以下六句,又翻进一境,再写意想中景象,回应上片几次点月,使全篇浑然圆妥,勾连一气,意脉层深。“夜永”句设想巨源西垣(中书省)
  任起居舍人宫中值宿时情景,长夜无眠,孤清寂寞,“此时看、回廓晓月”,当起怀我之情,刻画更为感人,有形象,有情思。词人不说自己彻夜无眠,对月怀人,而说对方如此,仍是借人映己。最后“也应暗记”,四字可谓神来之笔,这里有人有我,深细婉曲,既写到了巨源的心理,又写出了自己的深意,是提醒,也是确信巨源会“暗记”往日的情景,二人绵长情思,具见言外。
  此词以离别时的明月为线索抒写友情,艺术上别具一格。全词五次写到月:有离别时刻之月,有随友人而去之月,有时光流逝之月,有陪伴词人孤独之月,有友人所望之月。词之上片以写月始,下片以写月终,月光映衬友情,使作品词清意达,格高情真。
相关词
辛弃疾宋词中国文学
包含词
永遇乐·春情永遇乐梅子
永遇乐洞天永遇乐夏至
永遇乐霜词永遇乐五日
永遇乐同前永遇乐春情
永遇乐玩雪永遇乐送春
永遇乐再和永遇乐三和
永遇乐绿阴永遇乐四首
永遇乐消息永遇乐梅赠客
永遇乐重明节永遇乐客答梅
永遇乐赋梅雪永遇乐·璧月初晴
永遇乐·投老空山永遇乐·明月如霜
永遇乐·长忆别时永遇乐·落日熔金
永遇乐寿叶枢密永遇乐春暮有怀
永遇乐寄鹤林靖永遇乐己未元夕
永遇乐冬日席上永遇乐宿鸥盟轩
永遇乐秋夜有感永遇乐章史君席上
永遇乐为张安国赋即越调永遇乐端午
永遇乐赠雍宅璨奴永遇乐次韵吊青楼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次稼轩北固楼词韵
永遇乐·次韵辛克清先生永遇乐(消息)
永遇乐(三和)永遇乐(四首)
永遇乐(送春)永遇乐(春暮有怀)
永遇乐(冬日席上)永遇乐(绿阴)
永遇乐(梅赠客)永遇乐(客答梅)
永遇乐(春情)永遇乐(玩雪)
永遇乐(再和)永遇乐(同前)
永遇乐(赠雍宅璨奴)永遇乐(秋夜有感)
永遇乐(为张安国赋)永遇乐(洞天)
永遇乐(夏至)永遇乐(寿叶枢密)
永遇乐(霜词)永遇乐(重明节)
永遇乐(次韵吊青楼)永遇乐(章史君席上)
永遇乐(寄鹤林靖)永遇乐(梅子)
永遇乐(五日)永遇乐(宿鸥盟轩)
永遇乐(赋梅雪)永遇乐 乙己中秋风雨
永遇乐(己未元夕)永遇乐七夕和刘随如
永遇乐探海次时斋韵永遇乐为洛滨横山作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次韵辛克清先生
永遇乐乙己中秋风雨永遇乐和钱处和上元
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永遇乐·徐州梦觉,北登燕子楼作
永遇乐(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消息(同前自过腔,即越调永遇乐端午)
永遇乐(蔡州移守颍昌,与客会别临芳观席上)永遇乐(送陈仁和自便东归。陈至上饶之一年,得子甚喜)
永遇乐(为洛滨横山作)永遇乐(寄怀张敏叔、程致道)
永遇乐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永遇乐(次稼轩北固楼词韵)
永遇乐(学士兄筑室南山拒梗峰下,与西山相对。因生日,以词见意)永遇乐(和钱处和上元)
永遇乐(初夏独坐西山钓台新亭)永遇乐(用前韵呈张仲宗、苏粹中)
永遇乐(戏赋辛字送十二弟赴调)永遇乐(次韵辛克清先生)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探海次时斋韵)
永遇乐(旧上声韵,今移入平声)永遇乐(余方痛海上元夕之习,邓中甫适和易安词至,遂以其事吊之。)
永遇乐(余方痛海上元夕之习,永遇乐(甲午走笔和岳大用梅词韵)
永遇乐(为卢显文家金林檎赋)永遇乐(陪程金溪跃马用其韵)
永遇乐(七夕和刘随如)上海永遇乐服饰鞋业有限公司
永遇乐学士兄筑室南山拒梗峰下与西山相对因生日以词见意永遇乐陪程金溪跃马用其韵
永遇乐次稼轩北固楼词韵永遇乐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
永遇乐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永遇乐初夏独坐西山钓台新亭
永遇乐用前韵呈张仲宗苏粹中永遇乐旧上声韵今移入平声
永遇乐余方痛海上元夕之习邓中甫适和易安词至遂以其事吊之永遇乐余方痛海上元夕之习
永遇乐甲午走笔和岳大用梅词韵永遇乐为卢显文家金林檎赋
消息同前自过腔即越调永遇乐端午永遇乐寄怀张敏叔程致道
永遇乐蔡州移守颍昌与客会别临芳观席上永遇乐送陈仁和自便东归陈至上饶之一年得子甚喜
永遇乐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永遇乐戏赋辛字送十二弟赴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