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水晶灯笼
目录
水晶灯笼 Crystal Lantern
拼音: shuǐ jīng dēng lóng

用法: 偏正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

解释: 比喻遇事能明察是非的人。

资料来源: 宋·范镇《东斋记事补遗》:“刘随待制为成都通判,严明通达,人谓之水晶灯笼。”

shuǐ jīng dēng lóng shuǐ jīng dēng lóng
  以水晶制作灯笼,内外透明,喻人眼光锐利,洞察隐情,对事物了解极为清楚
No. 3
  刘随待制为 成都通判,严明通达,人谓之水晶灯笼。—— 宋· 范镇《东斋记事补遗》
喻明察事理之人 Yu and perspective of the people
  喻明察事理之人。 宋 范镇 《东斋记事·补遗》:“ 刘随 待制为 成都 通判,严明通达,人谓之‘水晶灯笼’。”《宋史·孙道夫传》:“﹝ 道夫 ﹞遇事明了,人目为‘水晶灯笼’。”
水晶灯笼shuǐ jīng dēng lóng
  【释义】:比喻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
  【出处】:宋·范镇《东斋记事补遗》:“刘随待制为成都通判,严明通达,人谓之水晶灯笼。”《宋史·刘随传》:“随临事明锐敢行,在蜀人号为水晶灯笼。”
成语故事
  宋朝时,有个叫刘随的人,从小就为人正直,当官后也很清廉,看不惯贪赃枉法、收受贿赂之类事情。他看到什么不法之事,无论涉及谁,都直接告诉皇帝。有一次,有个叫钟离瑾的人,花重金买了很多贵重东西,载运到京城汴梁,送给宫中权贵,讨好他们,让他们在皇上跟前帮他说好话升官。这件事让刘随知道了,就在皇帝面前参奏他,让钟离瑾受到了惩处。
  又有一次,当时朝中重臣王钦若死了。他活着的时候,被皇帝看作知己,可是他其实是个两面派,一面讨好皇上,一面贪污受贿。皇帝以为他是个好人,打算给他搞一个塑像,放在道观里封作仙官。刘随对皇帝说:"陛下,您不能这么做。王钦若活着的时候我没来得及启奏您,现在您还要为他塑像,我就不能不说了。王钦若不是什么仙官,而是贪官。"就这样,刘随把王钦若贪污受贿的事全都讲了出来。虽然人已经死了,无法追究,但皇帝也就不再给他塑像了。
  后来仁宗继位,年纪尚幼,就由皇太后执政。皇帝成年后,皇太后对朝政还是很有影响力。可是刘随有什么事情,都是直接向皇帝禀报,从不到太后面前讨好。皇太后一气之下,便逼迫皇帝把刘随贬到蜀郡当官。尽管被降了职,但刘随耿直的脾气还是依旧,有一是一,有二是二。这下子,他在蜀郡便得了一个绰号,叫作水晶灯笼。灯笼是水晶做的,透明,里边点着蜡烛,外边看的清楚,里边什么样外边都知道。
  "水晶灯笼"这条成语,就是形容表里如一,有什么说什么;现在也用来比喻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
英文解释
  1. n.:  Crystal Lantern,  sharp-ey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