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 : 健康 : 地理学教育 : 法学 > 水俣病
目录
No. 1
  典型的公害病之一。因最早在日本熊本县水俣湾附近发现而得名。由含汞工业废水污染水域,汞被底栖微生物转化成甲基汞,经生物浓缩后为人类摄食而引起中毒。是以中枢神经细胞损伤为主的慢性甲基汞中毒。有急性、亚急性、慢性、潜在性等类型。至今无有效疗法。
No. 2
  警告:百度百科之内容不可视作医疗意见。对于具体健康问题,务必咨询执业医护人员。
  水俣病为公害病的一种。1956年左右于熊本县水俣市附近发生,经确认后依地得名。不久,于新潟县发现的新公害病亦称为水俣病。其区别为:前者称熊本水俣病;后者则为第二水俣病或新潟水俣病
  以上两种水俣病,与痛痛病、四日市喘息并列为日本四大公害病。
  名称
  “俣”,日文原作“俣”字。《名义抄》音“疑辅反”、《汉语大字典》释为“‘俣’的新字形”,日语训读“また”。
  “水俣症”一词。其解释若下:“病名。由于工厂排放废水,使有机水银经过海生物分级浓缩,最后使人体累积至一定程度而发病。受害的主要器官为大脑皮质,主要症状有隧道视野、运动失调震颤、语言障碍等。”
  病征
  水俣病实际为有机水银灯中毒。患者手足协调失常,甚至步行困难、运动障碍、弱智、听力及言语障碍;重者例如神经错乱、思觉失调、痉挛,最后死亡。
  发病起三个月内约有半数重症者死亡,怀孕妇女亦会将这种水银灯中毒遗产给胎中幼儿,令幼儿天生弱智。
  原因
  1923年,新日本窒素肥料(由人粪与猪粪于酒窖发酵而产成)于水俣工场生产氯乙烯与醋酸乙烯,其制程中需要使用含汞的催化剂。由于该工厂任意排放废水,这些含汞的剧毒流入河流,并进入食用水塘,转成甲基汞氯(化学式ch3hgcl)等有机汞化合物。
  当人类食用该等水源或原居于受污染水源的生物时,甲基汞等有机汞化合物通过鱼虾进入人体,被肠胃吸收,侵害脑部和身体其他部分,造成生物累积(或生物浓缩,bioaccumulation)。该事件被认为是一起重大的工业灾难。
  50年代初,在日本九州岛南部熊本县的一个叫水俣镇的地方,出现了一些患口齿不清、面部发呆、手脚发抖、神经失常的病人,这些病人经久治不愈,就会全身弯曲,悲惨死去。这个镇有4万居民,几年中先后有1万人不同程度的患有此种病状,其后附近其他地方也发现此类症状。经数年调查研究,于1956年8月由日本熊本国立大学医学院研究报告证实,这是由于居民长期食用了八代海水俣湾中含有汞的海产品所致。
  汞也称水银,是我们常用的温度表里显示多少度的银白色金属,它是一种剧毒的重金属,具有较强的挥发性。汞对于生物的毒性不仅取决于它的浓度,而且与汞的化学形态以及生物本身的特征有密切关系。一般认为,汞是通过海洋生物体表(皮肤和鳃)的渗透或摄含汞的食物进入体内的。
  汞进入海洋的主要途径是工业废水、含汞农药的流失以及含汞废气的沉降。此外,含汞的矿渣和矿浆也是其来源之一。水俣湾为什么会有含汞的海产品呢?这还要从水俣镇的一家工厂谈起。水俣镇有一个合成醋酸工厂,在生产中采用氯化汞和硫酸汞两种化学物质作催化剂。催化剂在生产过程中仅仅起促进化学反应的作用,最后全部随废水排入临近的水俣湾内,并且大部分沉淀在湾底的泥里。工厂所选的催化剂氯化汞和硫酸汞本身虽然也有毒,但毒性不很强。然而它们在海底泥里能够通过一种叫甲基钴氨素的细菌作用变成毒性十分强烈的甲基汞。甲基汞每年能以1%速率释放出来,对上层海水形成二次污染,长期生活在这里的鱼虾贝类最易被甲基汞所污染,据测定水俣湾里的海产品含有汞的量已超过可食用量的50倍,居民长期食用此种含汞的海产品,自然就成为甲基汞的受害者。一旦甲基汞进入人体就会迅速溶解在人的脂肪里,并且大部分聚集在人的脑部,粘着在神经细胞上,使细胞中的核糖酸减少,引起细胞分裂死亡。
  科学试验证实,人体血液中汞的安全浓度为1微克/10毫升,当到达5-10微克/10毫升时,就会出现明显中毒症状。经计算,如果一个人每天食用200克含汞0.5毫克/公斤的鱼,人体所摄入的汞量恰好在此安全范围内。然而,经测定水俣湾的海产品汞的含量高达每公斤几十毫克,已大大超标,此外,人们每天还要搭配其他食品,其中也可能含有一定量的汞,这样全天摄入的总量就更是大大超过安全限度标准了。
  水俣病是直接由汞对海洋环境污染造成的公害,迄今已在很多地方发现类似的污染中毒事件,同时还发现其他一些重金属如镉、钴、铜、锌、铬等,以及非金属砷,它们的许多化学性质都与汞相近,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惕,而另一种“骨痛病”的发生,经长期跟踪调查研究,最终确认这是一种重金属镉污染所致。
  水俣病的遗传性也很强,孕妇吃了被甲基汞污染的海产品后,可能引起婴儿患先天性水俣病,就连一些健康者(可能是受害轻微,无明显病症)的后代也难逃恶运。许多先天性水俣病患儿,都存在运动和语言方面的障碍,其病状酷似小儿麻痹症,这说明要消除水俣病的影响绝非易事。由此,环境科学家认为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污染是环境中的一颗“定时炸弹”,当外界条件适应时,就可能导致过早爆炸。例如在缺氧的条件下,一些厌氧生物可以把无机金属甲基化。尤其近20年来大量污染物无节制的排放,已使一些港湾和近岸沉积物的吸附容量趋于饱和,随时可能引爆这颗化学污染“定时炸弹”。
名称
  “俣”,日文原作“俣”字。《名义抄》音“疑辅反”、《汉语大字典》释为“‘俣’的新字形”,日语训读“また”。
  “水俣症”一词。其解释若下:“病名。由于工厂排放废水,使有机水银经过海生物分级浓缩,最后在人体累积至一定程度而发病。受害的主要器官为大脑皮质,主要症状有隧道视野、运动失调震颤、语言障碍等。”
临床表现
  水俣病实际为有机汞的中毒。患者手足协调失常,甚至步行困难、运动障碍、弱智、听力及言语障碍、肢端麻木、感觉障碍、视野缩小;重者例如神经错乱、思觉失调、痉挛,最后死亡。
  发病起三个月内约有半数重症者死亡,怀孕妇女亦会将这种汞中毒带给胎中幼儿,令幼儿天生弱智。
  先天性水俣病是世界上第1个因水体污染诱发的先天缺陷,是由于甲基汞中毒引起,由于是1953年在日本南部沿海的熊本县水俣湾发生,故以地名称之。当时甲基汞来源于一家氮肥公司,在生产乙醛和氯乙烯过程中,将含甲基汞的废水排入水俣湾,水生生物摄入甲基汞并蓄积于体内,又通过食物链逐级富集,在污染的水体中,鱼体内甲基汞比水中要高万倍,人们因食污染水中的鱼、贝而中毒,3年中死亡40余例。水俣病发生2年后开始出现先天性水俣病。此后日本其他地方也有本病发生。先天性水俣病是母体摄入甲基汞,通过胎盘引起胎儿中枢神经系统障碍,主要临床表现为:严重的精神迟钝,协调障碍,共济失调,步行困难,语言、咀嚼、咽下困难,生长发育不良,肌肉萎缩,大发作性癫■,斜视和发笑。病儿大都在3个月后出现各种症状。病儿家族中没有精神病、痴呆及神经病患者,没有分娩异常情况。其病史的共同特点是,孕妇都吃过甲基汞污染的鱼、贝,病儿家中有64%家属有急性水俣病史。小儿发汞高于母亲发汞20%~30%。脐带血汞高于正常儿。母亲乳汁中甲基汞含量也高。此后有些人出现神经症状,有些人确诊为水俣病。我国也发现松花江及邻近河流渔村儿童有食甲基汞污染的鱼类而影响神经肌肉随意运动功能使握力降低,眼手协调功能下降,记忆力较差等。因此,对含汞废水必须经过净化处理,达到0.05mg/L(按汞计)以下方可排放,地面水及饮用水汞的最高容许浓度为0.001mg/L,粮食为≤0.02mg/kg,薯、蔬菜、水果、牛乳为≤0.01mg/kg,肉、蛋(去壳)、油≤0.05mg/kg,鱼≤0.3mg/kg(其中甲基汞≤0.2)。
流行原因
  1923年,新日本窒素肥料(由人粪与猪粪于酒窖发酵而产成)于水俣工场生产氯乙烯与醋酸乙烯,其制程中需要使用含汞的催化剂。由于该工厂任意排放废水,这些含汞的剧毒物质流入河流,并进入食用水塘,转成甲基汞氯(化学式CH3HgCl)等有机汞化合物。
  当人类食用该等水源或原居于受污染水源的生物时,甲基汞等有机汞化合物通过鱼虾进入人体,被肠胃吸收,侵害脑部和身体其他部分,造成生物累积(或生物浓缩,Bioaccumulation)。该事件被认为是一起重大的工业灾难。
  50年代初,在日本九州岛南部熊本县的一个叫水俣镇的地方,出现了一些患口齿不清、面部发呆、手脚发抖、神经失常的病人,这些病人经久治不愈,就会全身弯曲,悲惨死去。这个镇有4万居民,几年中先后有1万人不同程度的患有此种病状,其后附近其他地方也发现此类症状。经数年调查研究,于1956年8月由日本熊本国立大学医学院研究报告证实,这是由于居民长期食用了八代海水俣湾中含有汞的海产品所致。
  汞也称水银,是我们常用的温度表里显示多少度的银白色金属,它是一种剧毒的重金属,具有较强的挥发性。汞对于生物的毒性不仅取决于它的浓度,而且与汞的化学形态以及生物本身的特征有密切关系。一般认为,汞是通过海洋生物体表(皮肤和鳃)的渗透或摄含汞的食物进入体内的。
  汞进入海洋的主要途径是工业废水、含汞农药的流失以及含汞废气的沉降。此外,含汞的矿渣和矿浆也是其来源之一。水俣湾为什么会有含汞的海产品呢?这还要从水俣镇的一家工厂谈起。水俣镇有一个合成醋酸工厂,在生产中采用氯化汞和硫酸汞两种化学物质作催化剂。催化剂在生产过程中仅仅起促进化学反应的作用,最后全部随废水排入临近的水俣湾内,并且大部分沉淀在湾底的泥里。工厂所选的催化剂氯化汞和硫酸汞本身虽然也有毒,但毒性不很强。然而它们在海底泥里能够通过一种叫甲基钴氨素的细菌作用变成毒性十分强烈的甲基汞。甲基汞每年能以1%速率释放出来,对上层海水形成二次污染,长期生活在这里的鱼虾贝类最易被甲基汞所污染,据测定水俣湾里的海产品含有汞的量已超过可食用量的50倍,居民长期食用此种含汞的海产品,自然就成为甲基汞的受害者。一旦甲基汞进入人体就会迅速溶解在人的脂肪里,并且大部分聚集在人的脑部,粘着在神经细胞上,使细胞中的核糖酸减少,引起细胞分裂死亡。
  科学试验证实,人体血液中汞的安全浓度为1微克/10毫升,当到达5-10微克/10毫升时,就会出现明显中毒症状。经计算,如果一个人每天食用200克含汞0.5毫克/公斤的鱼,人体所摄入的汞量恰好在此安全范围内。然而,经测定水俣湾的海产品汞的含量高达每公斤几十毫克,已大大超标,此外,人们每天还要搭配其他食品,其中也可能含有一定量的汞,这样全天摄入的总量就更是大大超过安全限度标准了。
  水俣病是直接由汞对海洋环境污染造成的公害,迄今已在很多地方发现类似的污染中毒事件,同时还发现其他一些重金属如镉、钴、铜、锌、铬等,以及非金属砷,它们的许多化学性质都与汞相近,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惕,而另一种“骨痛病”的发生,经长期跟踪调查研究,最终确认这是一种重金属镉污染所致。
  水俣病的遗传性也很强,孕妇吃了被甲基汞污染的海产品后,可能引起婴儿患先天性水俣病,就连一些健康者(可能是受害轻微,无明显病症)的后代也难逃恶运。许多先天性水俣病患儿,都存在运动和语言方面的障碍,其病状酷似小儿麻痹症,这说明要消除水俣病的影响绝非易事。由此,环境科学家认为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污染是环境中的一颗“定时炸弹”,当外界条件适应时,就可能导致过早爆炸。例如在缺氧的条件下,一些厌氧生物可以把无机金属甲基化。尤其近20年来大量污染物无节制的排放,已使一些港湾和近岸沉积物的吸附容量趋于饱和,随时可能引爆这颗化学污染“定时炸弹”。
发病机理
  为什么甲基汞会致毒呢?因为甲基汞具有脂溶性、原形蓄积和高神经毒3项特性。首先甲基汞进入胃与胃酸作用,产生氯化甲基汞,经肠道几乎全部吸收进入血液(无机汞只有5%被吸收);然后在红细胞内与血红蛋白中的巯基结合,随血液输送到各器官。人类为了保护自己的大脑,为防止病毒入侵,专设了血脑屏障。但氯化甲基汞是稀客,为血脑屏障不识,故能顺利通过,进入脑细胞,还能透过胎盘,进入胎儿脑中。脑细胞富含类脂质,而脂溶性的甲基汞对类脂质具有很高的亲和力。所以很容易蓄积在脑细胞内。甲基汞分子结构CH3-Hg-Cl中的C-Hg键结合得很牢固,不易断开,在细胞中呈原形蓄积,以整个分子损害脑细胞,这种损害的表现具有进行性和不可恢复性。因此,水俣病是环境污染中有毒微量元素造成的最严重的公害病之一。
治疗
  1:依地酸二钠钙,每日一克稀释后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用药三天,停药四天为一疗程,一般应用2~4个疗程。
  2:促排灵(二乙烯三胺五乙酸三钠钙),每日0.5~1克,稀释后静脉滴注或肌注,疗程与依地酸二钠钙相同,但效果较依地酸二钠钙为好。
  3:青霉胺,每次0.3克,每日3次,连服3天,停药4天为一疗程,共三个疗程;驱效果较上述二药为差。
  【 事件】
  1953~1956年发生在日本熊本县水俣市的公害事件。1953年发现首例怪病,症状初始是口齿不清、步态不稳、面部痴呆;进而耳聋眼瞎、全身麻木;最后神经失常、身体弯弓高叫而死。1955年5月又出现了50多例。经调查分析,是由于含甲基汞的工业废水持续排入水俣湾和不知火海水体,通过食物链和生物浓缩后使生物(如鱼和介壳类动物)中毒,人食用有毒生物后,由于摄入甲基汞而引起发病。这种病因最早发现在水俣湾而命名为“水俣病”。据1972年日本环境厅统计,水俣湾和潟县阿贺野川下游有中毒患者283人,其中60人死亡。
百科大全
  水俣病
  minamata disease
  有机汞慢性中毒的公害病。1953年与1965年两次在日本发生。均是含有机汞工业废水污染水域后形成剧毒的甲基汞,经富集作用使鱼贝类体内浓度猛增,通过食物链进入生物及人体内所致。婴儿水俣病是因甲基汞通过胎盘或母乳进入儿体所致,患儿在生后不久即出现不同程度的瘫痪和智力障碍,轻者表现为生长缓慢,其毛发、血、尿中甲基汞含量均高。尿内含汞量如>0.02mg/L,一般可证明为此病。
英文解释
  1. :  minamata disease
包含词
水俣病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水俣病患者及其世界
熊本县水俣病诉讼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