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显示地图 |
|
|
毕节学院投诉电话贵州省旅游投诉电话:0851-6818436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毕节学院是2005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正式建立的一所全日制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位于黔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毕节地区行署所在地—毕节市。毕节地区是198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的试验区。毕节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喀斯特王国,山海苍莽,气势磅礴,峡深流急,风光绮丽。有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等评为“中国最美的地方”和被誉为“溶洞之王”的织金洞,宏伟壮观、流金溢彩;有全国著名的三大高原淡水湖之一的威宁草海,浪绿波金,珍禽云集;有被称为地球上最大“天然花园”的百里杜鹃,群芳竞艳,灿若织锦;有“鬼斧神工、天设地造”之称的“岩溶百科全书”九洞天,洞内有洞,天外有天。
毕节学院依托毕节试验区得天独厚的人文和自然资源优势,形成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学院占地面积835亩,校舍建筑面积12万﹐,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500万元,即将投入使用的图书馆1.3万﹐、文科教学楼1.1万﹐,在建“绣山”实验楼3.2万﹐、学生公寓1.3万﹐、学生食堂1.2万﹐,即将开工建设5000座体育馆1万﹐。有馆藏图书48万余册及清华同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等电子图书资源。学院的基础物理实验室、基础化学实验室、基础生物实验室、基础计算机实验室、英语语言实验室、gis实验室已通过了省级合格评估,有校园网、多媒体教室、多功能演播厅等现代教育设备。
学院现有在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4200人,教职工571,其中专任教师361人,教授、副教授120人,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毕节地区地管专家和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3人,外国籍教师4人。学院现有14个教学系(部),有思想政治教育、汉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生物科学、物理学、体育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建筑工程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工程、采矿技术等35个本专科专业。
学院正以豪迈的气魄迎接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朝着文、理、工、农、教育、管理等多科性、综合性方向发展,力争在二十一世纪中叶成为一所水平较高、特色鲜明的区域性综合大学。 |
|
学校最新照片毕节学院
毕节学院是2005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节教育学院合并组建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其前身系1938年成立的贵州省省立毕节师范学校,地处时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倡导,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
学校现任党委书记陈永祥,院长张学立。
学校有主校区和阳山校区,主校区分为东、西两区,校园占地面积807亩,校舍建筑面积17.9万㎡,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437.24万元,有馆藏图书51万册及清华同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等电子图书资源,建有校园网、多媒体教室、多功能演播厅等现代教育设备及基础物理实验室、基础计算机实验室、英语语言实验室、GIS实验室等省级评估合格实验室。设有经济管理系、中国语言文学系、外国语言文学系、教育科学系、艺术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环境与生命科学系、体育系、计算机科学系、城市建设与土木工程系、采矿系、农业生物技术工程系、马列主义教学部、成教部等16个教学系(部),开设有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政治教育、汉语言文学、英语、小学教育、学前教育、音乐学、美术学、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数学与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地理科学、应用化学等20个本科专业,建筑工程技术、设施农业技术、采矿技术等21个专科专业。有教职工700余人,其中教师449人,正高职称教师18人,副高职称教师99人,博士1人、硕士124人,攻读博士、硕士学位92人,外籍教师2人, 教师中有贵州省省管专家1人、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1人、贵州省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毕节地区突出贡献人才、地管专家、毕节地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3人,有3人受聘担任省内高校硕士研究生导师,有客座教授、兼职教授30余人。
目前,学校有来自重庆、四川、贵州、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山东、山西、河南、河北、辽宁、黑龙江、安徽、江苏、江西、陕西、云南、甘肃、新疆、广西等21个省、区、市的各级各类学生10000余人,其中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5969人。建成了融“奖、贷、助、补、减、免”等途径为一体,整合了国家、社会和学校力量的贫困生助学保障体系,设有“光华奖学金”、“绣山贫困学生助学金”等十余项各类奖助学金。“多彩贵州•闪亮校园”、学生社团活动等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学校学生在全省乃至全国性的大学生英语口语大赛、数学建模大赛、外语和计算机国家等级考试,以及艺术、体育等项目竞赛中屡获佳绩。
毕节学院毕节试验区研究院(含岩溶山区生态建设研究所)系省人文社科基地,有解放军艺术学院原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申万胜将军等任名誉院长的乌蒙书画院和彝学研究院(含彝文古籍研究所)、逻辑与应用逻辑研究所、黔西北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所等15个科研院所,“毕节学院北大光华管理讲座”为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在校外开设的第一个品牌讲座,有《无机化学》等3门省级精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等12门校级精品课程、《毕节学院逻辑改革创新》等11个校级教改项目和3名校级教学名师,逻辑学、汉语言文字学、基础数学、化学和生态学等五个学科为校级重点学科,教师获省教改项目和教学成果奖十余项,学校承担了国家科技部重大攻关项目“贵州毕节试验区生态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国家星火计划项目“毕节试验区农村科技信息网络平台及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国家软科学项目“毕节试验区跨越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教育部、国家语委项目“古彝文整理及计算机输入软件”等具有毕节试验区特色的国家级、省部级、地厅级科研项目百余项,科研经费逐年增长,科研成果一年跃上一个新台阶。
毕节学院秉承70年的办学历史,积累了丰厚的办学经验,依托毕节地区得天独厚的人文和自然资源优势,学校党委、行政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扎实进取、开拓创新,紧紧围绕重点工作,逐步推行目标管理,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在喀斯特地区生态建设研究、地方民族文化研究、特殊教育等特色学科建设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为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
办学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足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以高素质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大力加强科研工作,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办学实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同类院校中水平较高,有鲜明特色的地方综合性院校,成为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高素质创新人才和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发展目标定位 :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使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建成文、理、教育为主,工、经、管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教学型、地方性、综合性本科高等院校。在此基础上,把学校建设成为教学质量优良、特色鲜明、部分学科在省内具有先进水平、在西南地区教学型院校中有一定影响的综合性地方院校,成为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窗口,在二十一世纪中叶成为一所在同类院校中水平较高、特色鲜明的区域综合性大学。
类型定位:教学型院校。
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探索、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保留专科教育,办好成人教育。
人才培养定位: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应用型专门人才。
学校定位:充分发挥学科专业的综合性优势,着力夯实基础学科专业,大力发展应用学科专业,积极发展新兴、边缘和交叉学科专业,加强学科专业群建设,重点扶持与毕节试验区支柱产业紧密相关的学科专业,逐步形成以基础学科为基点、应用学科为主导、重点学科为标志的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实现文、理、教育为主,工、经、管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学科专业的综合性优势。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毕节试验区,辐射贵州,面向全国,把学校建设成为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高素质创新人才和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站在新的起点和历史征程上,毕节学院按照国家有关领导人的批示:“将毕节学院确定为西部开发扶贫办学的教育试验地”,积极创新,锐意进取,充分发挥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职能,到2010年,全日制普通在校生达到10000人,其中本科生达到6000人,建成文、理、教育为主,工、经、管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教学型、地方性、综合性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努力把学校办成人民满意的大学。
毕节学院,一所圆梦大学、治学成才的圣殿,是毕节试验区和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培养的摇篮,更是莘莘学子的理想家园。 |
|
| 贵州 | 毕节 | 大学 | 领导 | 教授 | 中国画 | 书画 | 摄影师 | | 书记 | 美术家 | 人物 | 爱心 | 艺术 | 美术 | 金沙 | 院长 | | 农民企业家 | 更多结果... |
|
|
| 毕节学院学报 | 贵州省毕节学院 | 《毕节学院学报》 | | 毕节学院大学生助残志愿者协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