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理化 >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目录
No. 1
  实验室简介
  --------------------------------------------------------------------------------
  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是1987年由国家计委批准,并投资在武汉理工大学建设的新材料领域中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主管部门为国家科技部。实验室现有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拥有一批先进的材料合成与加工装备,以及现代化的材料结构分析、表征与性能测试设备,设备总价值约8900万人民币(相当于约1100万美元)。
  实验室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发展新一代材料复合与加工新技术,特别是低维复合技术,包括纳米复合技术及薄膜复合技术;
  2. 基于材料复合与加工新技术,发展新型结构与功能材料,特别是国防建设配套关键新材料、信息功能材料和新能源材料;
  3. 材料基础研究与材料设计,特别是多组分、多尺度材料的复合原理与设计。
  实验室面向国内外开放,现有固定研究人员52人,客座研究人员25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包括留学生)256人。
  围绕上述研究领域,实验室承担了一批国家重大项目,包括:高技术“863”项目、重大和重点自然科学基础项目、国家攻关和军工项目,并取得了一批优秀的科研成果,平均每年发表论文约120篇,其中一半以上被sci、ei收录和引用,近五年以来获国际奖两项,国家和省部级奖19项,授权专利10项,一批高技术成果已经或正在实现产业化。
  实验室重视国内外学术交流,尤其注重与国际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强—强联合。在原位复合技术领域,与俄罗斯科学院结构宏观动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所及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工学院建立了合作关系;在梯度复合技术领域,与日本东北大学、日本航空宇宙技术研究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在纳米材料与技术方面与美国rutgers大学纳米材料研究中心建立了合作关系。
  实验室建设目标:在所研究的领域,逐步将实验室建设成为从事基础和高技术研究的基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基地;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基地;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基地。
实验室简介
  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是1987年由国家计委批准,并投资在武汉理工大学建设的新材料领域中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主管部门为国家科技部。实验室现有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拥有一批先进的材料合成与加工装备,以及现代化的材料结构分析、表征与性能测试设备。
组织结构
  研究部
  1、原位复合技术与新材料研究室
  2、梯度复合技术与新材料研究室
  3、纳米复合技术与新材料研究室
  (1)、纳米生物医用材料
  (2)、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技术与新材料
  (3)、金属-非金属纳米复合技术与新材料
  (4)、纳米半导体光催化材料
  4、燃料电池研究室
  5、高性能热电材料研究室
  6、信息功能材料研究室
  (1)、新型功能材料与器件
  (2)、薄膜材料与器件及材料的外场复合技术
  (3)、智能材料与结构系统
  (4)、稀土功能材料
  7、高性能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研究室
  8、计算机材料学与设计研究室
  9、其他新材料探索研究室
  (1)、新型化合物陶瓷及其与金属的复合材料
  (2)、自旋电子学材料与器件
  技术部
  材料加工与制备实验室
  材料结构分析、表征实验
  材料性能评价实验室
  事务部
  秘书室
  行政管理室
实验室主要研究领域
  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发展新一代材料复合与加工新技术,特别是低维复合技术,包括纳米复合技术及薄膜复合技术;
  2. 基于材料复合与加工新技术,发展新型结构与功能材料,特别是国防建设配套关键新材料、信息功能材料和新能源材料;
  3. 材料基础研究与材料设计,特别是多组分、多尺度材料的复合原理与设计。
  围绕上述研究领域,实验室承担了一批国家重大项目,包括:高技术“863”项目、重大和重点自然科学基础项目、国家攻关和军工项目,并取得了一批优秀的科研成果,平均每年发表论文约120篇,其中一半以上被SCI、EI收录和引用,近五年以来获国际奖两项,国家和省部级奖19项,授权专利10项,一批高技术成果已经或正在实现产业化。
实验室对外交流
  实验室面向国内外开放,现有固定研究人员52人,客座研究人员25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包括留学生)256人。
  实验室重视国内外学术交流,尤其注重与国际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强—强联合。在原位复合技术领域,与俄罗斯科学院结构宏观动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所及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工学院建立了合作关系;在梯度复合技术领域,与日本东北大学、日本航空宇宙技术研究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在纳米材料与技术方面与美国Rutgers大学纳米材料研究中心建立了合作关系。
实验室建设目标
  在所研究的领域,逐步将实验室建设成为从事基础和高技术研究的基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基地;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基地;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基地。
获奖项目
  1、陶瓷-金属梯度材料设计理论
  2、新型大功率PTC元件
  3、半导体陶瓷制冷材料与器件的研制
  4、非均质材料显微结构-性能关系预测理论研究
  5、反应合成与加工材料基础研究
  6、透红外氟化物及硫卤玻璃的基础研究
  7、谐振腔型微波等离子化学气相沉积金刚石膜技术研究
  8、电子相互作用与谱的Xa理论研究
  9、自蔓延高温合成瞬间冲压快速制备复相陶瓷新技术
  10、陶瓷—金属梯度材料设计理论
  11、陶瓷复合涂层吸水箱面板
  12、中远红外光纤用硫卤玻璃和锗硅酸盐玻璃的基础研究
  13、提拉法大容量磁悬浮冷坩埚晶体生长新技术
  14、无团聚亚微米 a-Al2O3粉及微晶刚玉瓷球制备新技术
  15、非氧化物玻璃的形成、性能与结构研究
  16、TiC-Ni系统复合材料的增强增韧机理及其应用研究
  17、高性能稀土—铁超磁致伸缩单晶制备技术
  18、自蔓延燃烧还原反应技术制备二硼化钛陶瓷粉料的工业应用与开发
  19、玻璃的形成、性能及结构的关系研究
  20、SHS技术特别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