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欧洲货币体系(european monetary system, ems) |
欧洲货币体系概述 European Monetary System Overview |
1992年9月下旬,欧洲外汇市场弥漫着一种恶战的气氛,一方是以德国中央银行为首的欧洲货币体系成员国的中央银行,立志要保护马克兑英镑、意大利里拉等的汇率,不断在外汇市场抛马克买英镑和里拉,另一方是外汇市场的投机势力,似乎联合着要与中央银行对着干,抛英镑和里拉买马克。在外汇市场的激烈厮杀中,中央银行先后抛出200多亿美元的马克,全部被市场投机者吃进。最后,这场较量以欧洲中央银行无力维持马克与英镑、里拉的固定汇率范围而败北、英镑和里拉被迫脱离欧洲货币体系而告终。许多大的风险资本投资集团都在这一个月赚了数千万美元,最多的赚了近十亿美元。其实,欧洲货币体系的这场危机的种子是从欧洲货币体系产生的这一天起就埋下的。
1979年3月,在德国总理和法国总统的倡议下,欧洲经济共同体的8个成员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丹麦、爱尔兰、卢森堡和荷兰)决定建立欧洲货币体系(european monetary system, ems),将各国货币的汇率与对方固定,共同对美元浮动。在欧洲货币体系成立后的10年内,它的内部固定汇率不断在调整,使它的汇率体制得以生存。1989年6月,西班牙宣布加入欧洲货币体系,1990年10月,英国也宣布加入,使欧洲货币体系的成员国扩大到10个。
欧洲货币体系内部的汇率制并非完全固定的,成员国之间货币汇率有一个可波动的范围。每一成员国的货币都与欧洲货币单位(ecu)定出一个中心汇率,这个汇率在市场上的上下波动幅度为正负2.5%,对英镑来说是6%。由于马克是欧洲货币体系中最强的货币,马克又是国际外汇市场上最主要的交易货币之一,人们便常常把欧洲货币体系成员国货币与马克汇率的波动,作为中央银行干预的标志。以下是1992年12月17日,各成员国货币与马克汇率上下波动的界限,超过上下两个界限,有关国家的中央银行就必须干预。由于英镑和里拉已在9月16日退出,它们与马克的汇率波幅要在它们重新回到欧洲货币体系时再定。
欧洲货币体系成员国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方法是,每个成员国把黄金和美元储备的20%交给欧洲货币合作基金,同时换回相应数量的欧洲货币单位。如果某个成员国的中央银行需要对本国货币与马克的汇率进行干预,它就可以用手中的欧洲货币单位,或其他形式的国际储备金向另一个成员国中央银行购买本国货币,从而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
根据规定,成员国之间任何两种货币的汇率波动超出规定范围的话,这两国的中央银行都有义务进行干预,干预所需的费用也应共同负担。但实际情形并不一定如此。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当某成员国货币与马克的汇率接近上限或下限时,该国中央银行就往往要引起警觉,或直接进行干预。而德国就没有义务进行干预。因此,中央银行要转移干预的负担也是可以的,转移的方式也有多种。 |
欧洲货币体系的形成 The formation of the European Monetary System |
1950年欧洲支付同盟成立,这是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开始。
1957年3月,《罗马条约》,决定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
1958年,《欧洲货币协定》以代替欧洲支付同盟。
1969年12月在海牙举行的欧共体首脑会议决定筹建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
1970年10月,《魏尔纳报告》公布,它为实现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规定了一个十年的过渡时期,分为三个阶段实现联盟的目标。
1971年3月达成协议,决定正式实施货币联盟计划。
1972年初,欧共体部长理事会才着手推行货币联盟措施。
1978年4月,在哥本哈根召开的欧共体首脑会议上,提出了建立欧洲货币体系(european monetary system, ems)的动议。
同年12月5日欧共体各国首脑在布鲁塞尔达成协议,决定于1979年1月1日建立欧洲货币体系,后因原联邦德国和法国在农产品贸易补偿制度上发生争执,延迟到同年3月13日才正式成立。 |
欧洲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European Monetary System |
欧洲货币体系实质上是一个固定的可调整的汇率制度。它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欧洲货币单位(european currency unit, ecu)
(二)建立稳定汇率的机制(exchange rate mechanism, erm)
1.平价网体系(grid parity system)
2.货币篮体系(basket parity system)
3.干预办法
(三)建立欧洲货币基金(european monetary fund, emf) |
欧洲货币体系取得的成就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European Monetary System |
1. 它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美元的霸主地位;
2. 由于欧洲货币体系的平价网体系稳定了汇率,对欧共体国家经济和贸易发展方面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3. 欧洲货币单位的使用在各个范围内不断扩大,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元和德国马克的最主要的储备资产。 |
欧洲货币体系存在的问题 European Monetary System Problems |
1. 欧洲货币体系各主要成员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2. 欧洲货币体系汇率机制存在局限性
3. 欧洲货币单位确定的本身就孕育着矛盾
4. 欧洲货币基金未能建立 |
欧洲货币体系危机 European Monetary System crisis |
欧洲货币体系于1978年12月5日欧洲理事会决定创建,1979年3月13日正式成立,其实质是一个固定的可调整的汇率制度。它的运行机制有二个基本要素:一是货币蓝子——欧洲货币单位(ecu);二是格子体系—— 汇率制度。欧洲货币单位是当时欧共体12个成员国货币共同组成的一篮子货币,各成员国货币在其中所占的比重大小是由他们各自的经济实力决定的。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制度以欧洲货币单位为中心,让成员国的货币与欧洲货币单位挂钩,然后再通过欧洲货币单位使成员国的货币确定双边固定汇率。这种汇率制度被称之为格子体系,或平价网。
欧洲货币单位确定的本身就孕育着一定的矛盾。欧共体成员国的实力不是固定不变的,一旦变化到一定程度,就要求对各成员国货币的权数进行调整。虽规定每隔五年权数变动一次,但若未能及时发现实力的变化或者发现了未能及时发现实力的变化或者发现了未能及时调整,通过市场自发地进行调整就会使欧洲货币体系爆发危机。1992年9月中旬在欧洲货币市场上发生的一场自二战后最严重的货币危机,其根本原因就是德国实力的增强打破了欧共体内部力量的均衡。当时德国经济实力因东西德统一而大大增强,尽管德国马克在欧洲货币单位中用马克表示的份额不交,但由于马克对美元汇率升高,马克在欧洲货币单位中的相对份额也不断提高。因为欧洲货币单位是欧共体成员国商品劳务交往和资本流动的记帐单位,马克价值的变化或者说德国货币政策不仅能左右德国的宏观经济,而且对欧共体其它成员的宏观经济也会产生更大的影响。而英国和意大利经济则一直不景气,增长缓慢,失业增加,他们需要实行低利率政策,以降低企业借款成本,让企业增加投资,扩大就业,增加产量,并刺激居民消费以振作经济。但当时德国在东西德统一后,财政上出现了巨额赤字,政府担心由此引发通货膨胀,引起习惯于低通膨胀的德国人不满,爆发政治和社会问题。因此,通货膨胀率仅为3.5%的德国非但拒绝上次七国首脑会议要求其降息的要求,反而在92年7月把贴现率升为8.75%。这样,过高的德国利息率引起了外汇市场出现抛售英镑、里拉而抢购马克的风潮,致使里拉和英镑汇率大跌,这是92年欧洲货币危机的直接原因。
对德国利率提高首先作出反应的是北欧的芬兰。芬兰马克与德国马克自动挂钩,德国提高利率后,芬兰人纷纷把芬兰马克换成德国马克,到九月芬兰马克对德国马克的汇率持续下跌。芬兰央行为维持比价不得不抛售德国马克购买芬兰马克,但芬兰马克仍不泻不,芬兰央行的德国马克有限,在9月8日芬兰政府突然宣布芬兰马克德国马克脱钩,自由浮动。
芬兰马克与德国马克的脱钩成为这场货币危机的导火索
当时英法政府就深感问题的严重性而向德政府建议降低利率,但德国认为芬兰马克脱钩微不足道,拒绝了英法政府的建议,德国央行行长施莱辛格在9月11日公开宣布,德国绝不会降低利率。货币市场的投机者获得这个消息后就把投机的目标肆无忌惮地转向不断坚挺的德国马克。9月12日,欧洲货币体系内一直是软货币的意大利里拉告急,汇率一路下挫,跌到了欧洲货币体系汇率机制中里拉对马克汇率的最大下限。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意政府曾在7日和9日先后2次提高银行贴现率,从12%提高到15%,同时还向外汇市场抛售马克和法郎,但也未能使局外缓和。9月13日意政府不得不宣布里拉贬值,将其比价下调3.5%,而欧洲货币体系的另外10种货币将升值3.5%,这是自1987年1月12日以来欧洲货币体系比价的第一次调整。
到了此时,德国政府才出于维持欧洲货币体系的运行而作出细微的让步,于9月14日正式宣布贴现率降低半个百分点,由8.75%降到8.25%,这是德国五年来的第一次降息。德国的这一举运受到美英法的高赞赏,但为时过晚,一场更大的风暴在英国的外汇市场上刮起。就在德国宣布降息的第二天,英镑汇率一路下跌,英镑与马克的比价冲破了三道防线达到1英镑等于2.78马克。英镑的狂跌使英国政府乱了阵脚,于16日清晨宣布提高银行利率2个百分点,几小时后又宣布提高3个百分点,把利率由10%提高到15%。一天2次提高利率在英国近代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英国作出这种反常之举的目的是要吸引国外短期资本流入,增加对英镑的需求以稳定英镑的汇率。但是,市场的变化是微妙的,一旦信心动摇,大势已成,汇率变动趋势就难以遏阻了。
英镑狂跌,宣布退出欧洲货币体系
从1992年9月15日到16日,各国央行注入上百亿英镑的资金支持英镑,但也无济于事。16日英镑与马克的比价又由前一天的1英镑等于2.78马克跌至1英镑等于2.64马克,英镑与美元的比价也跌到1英镑等于1.738美元的最低水平。在一切机关用尽之后,9月16日晚上,英国财政大臣拉蒙特宣布英国退出欧洲货币体系并降低利息率3个百分点,17日上午又把利率降低2个百分点,恢复到原来10%的水平。
意大利里拉在13日贬值之后,仅隔了3天又一次在外汇市场上处于危机,马克对里拉的比价再次超过了重新调整后的汇率下浮的界限,意政府为了挽救里拉下跌花了价值为40万亿里拉的外汇储备终未奏效,只好宣布里拉退出欧洲货币体系,让其自由浮动。
欧共体财政官员召开了长达六小时的紧急会议后宣布同意英意两国暂时脱离欧洲货币体系,西班牙比赛塔贬值5%。从1987年1月到1992年9月,五年多时间内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只进行过一次调整,而在92年9月13日至16日,三天之内就进行了二次调整,可见这次欧洲货币危机的严重性。
直到1992年9月20,法国公民投票通过了其中心思想是把在文化政治上仍有很大差别的国家建立成一个近似欧洲合众国的政治实体,其成员国不仅要使用同一种货币,而且还得奉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的《马斯特赫条约》,才使欧洲货币风暴暂时平息下来,英镑、里拉趋向贬值后的均衡的状态。
欧洲货币危机的教训
这场货币危机有不少深刻的教训,仅就确保香港金融市场稳定而言,也有重要的启示,这就是要加强国际货币金融政策的协调和配合。西欧金融九月风暴,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欧共体主要工业国家货币金融政策的不协调。当时德国在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马克坚挺的情形下,还偏执于本国利益,不顾英意两国经济一直不景气,而为了他们本国经济发展要降低利率的要求,不仅拒绝了七国首脑会议要求其降息的呼吁,反而提高利率。在芬兰马克被迫与德国马克脱钩的情况下,还意识不到维持欧洲货币体系运行机制的迫切性,甚至公然宣布其绝不会降低利息率。等到外汇市场风暴骤起,才宣布将其贴现率降低半个百分点,但这只能给外汇市场上的投机者以这样的预期,即他们认为德国过去提高利率是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现在降低利率仅仅是对通货膨胀的让步。当然,这场危机的过错不能全部归罪于德国,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在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今天,尽管各国间各种经济矛盾日益加剧,但任何国家都不能一意孤行,各国只能在合作与协调中才能求得稳定的发展。世界正在朝着国际合作与政策协调的方向发展,这一趋势现在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所谓政策协调就是要对某些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共同的调整,对相互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进行联合的干预,以达到互助互利的目的。这主要是由于各国经济政策的溢出效应(spill-overeffect),即一国所采取的政策往往会影响其它国家的经济运行。由此,各国采取协调的经济政策就会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而各行其是,往往会产生不利的后果 |
百科大全 Wikipedia Encyclopedia |
Ouzhou Huobi Tixi
欧洲货币体系
European Monetary System,EMS
欧洲共同体国家为加强成员国政治经济合作而建立的货币集团。旨在防止美元危机冲击,发展共同体成员国之间经济交往,以及在欧洲建立一个稳定的货币区,以推动欧洲经济发展和货币一体化进程。1979年3月13日正式生效。
产生 70年代,美国经济衰落,对外贸易状况急剧恶化,1971年8月宣布美元停止兑换黄金,同年12月和1973年2月美元又先后两次贬值,分别为7.89%和10%,引起西方外汇市场的极度混乱。各国货币无法维持对美元的固定汇率,纷纷实行浮动汇率,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崩溃。当时,欧洲共同体多数国家为了保持货币联系,促进经济往来,决定共同体成员国之间的货币仍实行固定汇率,规定一个固定比例,波动幅度不超过2.25%,对美元及其他货币实行联合浮动汇率。开始参加的国家有8个,即联邦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丹麦等6个共同体成员国,以及瑞典、挪威两个联系国。英国虽然加入了共同体,但因英镑不稳,继续实行单独浮动;爱尔兰和意大利也基于同样原因未能参加。1977年美元再次爆发严重危机,造成欧洲货币汇率的剧烈波动,直接影响联合浮动制的稳定。面对这种形势,共同体国家决定进一步加强合作。筹建欧洲货币体系首先由欧共体执委会主席R.詹金斯于1977年10月17日在佛罗伦萨大学所作的关于重新发起经济和货币联盟的演说中提出,之后,执委会着手拟定重新发起货币联盟的提纲,1978年7月在不来梅召开的欧共体首脑会议和同年 12月在布鲁塞尔召开的欧共体理事会上进行协商,通过了关于建立欧洲货币体系的决议。比利时、丹麦、卢森堡、联邦德国、荷兰和法国当即同意参加欧洲货币体系;意大利和爱尔兰于同年12月宣布加入;英国暂不参加,但同意实行保证英镑对其他欧共体国家的货币保持稳定汇率的政策。欧洲货币体系原定1979年1月1日实行,但由于法国与联邦德国等成员国之间在农产品价格的货币补偿金额问题上发生争执而延期。后经反复磋商、相互让步,才使决议于1979年3月13日开始生效。
主要内容 ①创设欧洲货币单位,这是一个“货币篮子”(即一国在确定其货币汇率时,选择若干个国家的货币作为一组货币,与其挂钩,并以此作为计算和调整本国货币汇率的标准,这种被选用的一组货币被称为“一篮子”货币),无现钞但具备货币的各种职能,是欧共体国家之间信贷计价、结算支付的计算单位,也是成员国外汇储备的一部分。这是欧洲货币体系的核心,是由欧共体成员国货币加权合成的。每种货币所占权重主要根据各成员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在欧共体内贸易额所占比重加权计算而定。欧共体委员会每天根据市场行情编制欧洲货币单位牌价。初期,欧洲货币单位与欧洲记帐单位相同,各成员国货币所占的比重,在欧洲货币体系实施后6个月内进行确定,之后,每隔5年调整一次;在5年期间,如果某种货币(包括英镑)的加权数实际发生了25%的变化时,也可以要求调整。②规定在成员国货币之间实行固定汇率制,对非成员国货币实行浮动汇率制。但在成员国货币之间规定有中心汇率和围绕中心汇率波动幅度的上下限各2.25%;对意大利里拉的波动幅度上下限允许扩大到6%。如果某种货币的波动幅度超过了规定的限度,有关国家就要采取措施加以纠正。③准备建立欧洲货币基金,以加强干预市场和提供信贷的力量。这是欧洲货币体系拟用以取代欧洲货币合作基金而建立的贷款机构。按照计划,它独立于各成员国政府,由欧共体各成员国中央银行行长委员会管理,向成员国提供贷款,干预市场和稳定成员国货币的中心汇率,保证各成员国国际收支平衡。根据建立欧洲货币体系的决议,各成员国应缴纳其黄金、外汇储备的20%作为欧洲货币基金,总额初定为250亿欧洲货币单位,其中140亿用于短期信贷,110亿用于中期财政信贷。每个成员国都有一定的贷款配额。由于各成员国意见不一,建立欧洲货币基金的计划尚未实现。
除1979年欧洲货币体系建立时参加的 8个欧共体成员国外,1989年6月19日西班牙正式加入,截至1991年3月底,在欧共体12国中,尚未加入该体系的有英国、希腊和葡萄牙。欧洲货币体系对稳定成员国货币汇率、抵消美元波动的影响、加强欧共体内部贸易往来,以及进一步发展和推进欧洲经济一体化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赵一新) |
|
- : EMS European Monetary System
|
|
欧洲货币体系危机 | 欧洲货币体系概述 | 欧洲货币体系的形成 | 欧洲货币体系产生的历史背景 | 欧洲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 | 欧洲货币体系取得的成就 | 欧洲货币体系存在的问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