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写作 > 模棱两可
目录
模棱两可 Ambiguous
拼音: mó léng liǎng kě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解释: 模棱:含糊,不明确;两可: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指不表示明确的态度,或没有明确的主张。

资料来源: 《旧唐书·苏味道传》:“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

例子: 他害怕事情一旦变化,他将有不测大祸,所以跪在地上回答了一句~的话。(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章)

mó léng liǎng kě mó léng liǎng kě
  可作两种解释;既不肯定也不否定
No. 3
  官僚主义的模棱两可和含糊其词的大杂烩
No. 4
  形容对事情的双方不置可否,是非不分。《明史·余珊传》:“坚白异同,模棱两可,是盖大奸似忠,大诈似信。” 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三五:“他觉得在 文采 的理论政策的渊博学问之下,就不敢坚持一个一定的主张,就不得不采取些模棱两可、含混的语句了。” 魏巍 《东方》第一部第七章:“新任的支部书记……怕得罪人,在支部发生争论时,常常是模棱两可,摇摆不定。”亦作“ 模棱两端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粤东纪事》:“ 祁宫保 模棱两端,怕事之极。”
典故
  唐朝前期著名诗人苏味道,仕途顺利,官运亨通,仅做宰相前后长达数年之久。但他在位并没做出什么突出成绩来。他老于世故,处事圆滑,他常对人说:“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摸稜(léng)(同棱)以持两端可矣。”意思是:处理事情,不要决断得太清楚,太明白,要是这样处理错了,必会遭到追究和指责。只要模棱两可,哪边都抓不着(小辫子)就行了。当时,人们根据他这种为人处世的特点,给他取了一个绰号,叫“苏摸稜”。
  “模棱两可”说明人在处理问题时,含糊其辞,不明确表态,不置可否。
英文解释
  1. n.:  ambiguity,  amphibology,  cut both ways,  betwixt and between,  yea and nay,  double-talk,  Ambiguous
近义词
高深莫测, 偶一为之, 文不加点, 语焉不详, 依违两可, 言之不详, 非此非彼, 居中
反义词
力透纸背, 后来居上, 合适而准确, 大笔如椽, 不厌其烦, 不厌其详, 下不为例, 下马看花, 入木三分, 四平八稳, 笔力千钧, 纤介不遗, 纤悉不遗, 纤悉无遗, 细大不捐, 细大无遗, 点石成金, 画龙点睛, 鞭辟入里, 鞭辟近里, 铁画银钩, 银钩铁画, 适可而止, 恰如其分, 恰到好处
相关词
形式逻辑逻辑
包含词
模棱两可的不模棱两可模棱两可的话
说模棱两可的话模棱两可的语言模棱两可的答复
模棱两可的文章模棱两可的官腔模棱两可的遁辞
模棱两可的言辞模棱两可的意思模棱两可的题目
模棱两可的回答意义模棱两可的消除模棱两可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