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 : 中草药 : 槟榔属 > 槟榔
目录
·《郑域 Zheng Yu: 槟榔 Betel nut》·No. 2·bīng láng bīng láng
·No. 4·No. 5·No. 6
·No. 7·特征与特性 Features and characteristics·分布状况 Distribution
·栽培技术 Cultivation techniques·采收与加工 Harvesting and processing·作用 Action
·来源 Source·采集 Collection·药材 Medicinal material
·毒性 Toxicity·炮制 Processing·性味 Taste
·归经 Meridian·功用主治 Attending the function·电影《槟榔》 Movie "betel"
·No. 22·中药规格等级 Chinese specification levels·食用 Edible
·毒性 Toxicity·性味 Taste·植物概况 Plant Overview
·作用 Action·槟榔的传说 Legend of betel nut·医书考证 Medical books research
·电影《槟榔》 Movie "betel"·中国药典2000版 Chinese Pharmacopoeia 2000·中国药典2005版 Chinese Pharmacopoeia 2005 edition
·花木百科 Flowers encyclopedia·百科大全 Wikipedia Encyclopedia·英文解释
·法文解释·近义词·相关词
·包含词·更多结果...
《槟榔 Betel nut》
诗人: 郑域 Zheng Yu

  海角人烟百万家,蛮风未变事堪嗟。
  果堆羊豕乌青榄,菜饤丁香紫白茄。
  杨枣实酸薄纳子,山荼无叶木棉花。
  一般气味真难学,日啖槟榔当啜茶。
No. 2
  单子叶植物,棕榈科。常绿乔木。树干不分枝,基部略膨大。叶羽状。花和果实都有香气。中国广东、云南、台湾等地有栽培。是热带药用植物。果皮俗称“大腹皮”,种子叫“槟榔子”,能杀虫、助消化。
bīng láng bīng láng
  一种常绿乔木( Areca cathecu ),树干很高,羽状复叶。果实可以吃,也供药用,能助消化,又有驱除绦虫的作用。生长在热带地方
No. 4
  这种植物的果实
No. 5
  木名。棕榈科常绿乔木,产于热带。羽状复叶。 晋 嵇含 《南方草木状·槟榔》:“檳榔树,高十餘丈,皮似青桐,节如桂竹……实大如桃李。” 清 吴伟业 《滇池饶吹》诗之一:“谁唱太平 滇海 曲,檳榔花发去年红。”
No. 6
  指槟榔树的果实。可供药用,有消食、驱虫等功效。《南史·刘穆之传》:“﹝ 穆之 ﹞食毕求檳榔。 江 氏兄弟戏之曰:‘檳榔消食,君乃常飢,何忽须此?’”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一》:“觉胸间嘈杂不可耐,乃以檳榔末取石榴根东引者,煎汤调服之。暴下如倾,得虫数斗。”《红楼梦》第六四回:“妹妹有檳榔赏我一口吃。”
No. 7
  学名∶槟榔(areca catectu l.)
  别名∶槟榔玉、槟门、槟楠、尖槟
  科属∶棕榈科palmae,槟榔属areca l.
特征与特性 Features and characteristics
  (一)植物特征 树干笔直,圆柱形不分枝,胸径10~15厘米,高10~13米以上。茎干有明显的环状叶痕,幼龄树干呈绿色,随树龄的增长逐渐变为灰白色。叶丛生茎顶,羽状复叶,长1.3~2米,叶柄三棱形,环包茎干。小叶长披针形,表面平滑无毛。肉穗花序,佛焰苞黄绿色;花单性,雌雄同株,花被6;雄花2列,互生于花序小穗顶端,花小而多,约2000余朵;雌花着生于花序小穗基部,花大而少,约250~550朵。雄花有退化雄蕊6枚,花桂3枚,子房上位,一室。坚果,卵圆形;种子1粒,圆锥形。
  (二)生物学特性 槟榔生长在热带季风雨林中,形成了一种喜温、好肥的习性。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5~20℃。16℃时落叶;5~6℃时落果;3℃时叶色变黄,果实发黑脱落;-10℃以下植株严重死亡。一般在海拔低的地区生长较好。其喜湿而忌积水,雨量充沛且分布均匀则对生长有利。一般年降雨量在1200毫米以上的地区都能生长。空气相对湿度高(80%左右)又长期稳定对生长有利。一般幼苗期荫蔽度宜50%~60%,至成龄树应全光照。槟榔经济生命长短,土壤是关键。喜欢生长于土层厚、表土黑色、有机质丰富的砂质壤土,底土为红壤或黄壤最为理想。其一般定植后7~8年开花结果,20~30年为盛果期,寿命最高可达100年以上。果实采收后种子有果内后熟的特性。黄色成熟果实发芽率64.3%。果实失水即降低发芽率。在室内催芽,日均温26.41℃,日温变化平均差1.8℃,发芽率98%。
分布状况 Distribution
  主要分布在中非和东南亚,如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马来半岛、新几内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缅甸、泰国、越南、柬埔寨等国。我国引种栽培已有1500年的历史,广东、台湾两省栽培较多,广西、云南、福建等省(区)也有栽培。
栽培技术 Cultivation techniques
  1.选地与整地 宜选无低温地区和潮湿疏松肥沃的土壤。坡变较大的可开行距3米的等高环山梯田。梯田面向坡内倾斜角15°左右。定植前1~2个月按株距2米挖穴。让土壤充分风化。穴宽50厘米,深40厘米,每穴施土杂肥或厩肥10千克作基肥,同时回表土至满穴。另外,可在行间种速生快长的飞机草或豆科植物作临时荫蔽,有抑杂草生和保土壤湿度作用。
  2.繁殖方法
  (1)选种 母树应选择15~30年生,结果正常无病虫害,单株结果不少于300个,果托不少于3托,叶片8片以上,茎干上部节间较短的植株。一般选第二、第三托的果实作种适宜。成熟的果实以卵形、椭圆形为好,果熟时呈金黄色为最佳。
  (2)催芽 产区多采用堆积催芽法。果实采下后晒1~2天,果皮剪去1/4。然后在选好的地上堆种,一般堆种厚度20厘米以下,若种子多应每隔1~1.2米留一条人行小道,以便淋水、检查等管理工作。堆好后,盖上一层稻草保温,经15~20日后每7~8日检查1次发芽情况,同时拣出发芽种子育苗。苗床日平均温度低于36.1℃。日最高温度低于36.5为宜。若超过上述温度时就可能烂果。
  (3)育苗
  ①营养袋育苗 营养袋为长25厘米、宽18厘米的塑料薄膜制成。袋下有4个小孔以便通气透水。营养土按1:1的表土与腐熟牛粪混匀,占袋4/5,再装入河沙至满袋,以免表面土板结,每袋放1粒种子,淋透水,保持湿润。
  ②苗床育苗 选近水源土质疏松肥沃砂质壤土或壤土为育苗地,经犁翻耙平施下厩肥或塘泥作基肥与土壤拌匀做畦,畦长4~5米,宽1米左右,高12~15厘米,并在畦面铺一层4厘米的细沙。按20厘米×30厘米株行距挖穴,每穴1粒种子。待第一片小叶展开时施稀薄人粪尿或硫酸铵,每月1~2次,年除草及培土3~4次。
  ③定植 槟榔苗生长约1年,高50~60厘米,5~6片叶便可定植。海南以春季2~3月或秋季8~10月,云南以5~6月,温暖多雨时节定植。最好选阴天定植,定植前1~2天浇透水。定植时去营养袋,盖草、淋足定根水,保持荫蔽和土壤湿润。
  3.田间管理
  (1)幼龄树每年除草2~4次,并进行培土。
  (2)追肥以有机肥为主,配施化肥。幼龄期3年内每季度施肥1次,在树冠外围挖穴或开沟,按四个方向交替施肥。每次每株施人粪尿约5千克或硫酸铵25~50千克,混合绿肥5千克,并覆土浇水。3龄以后呈开花结果前每年春、秋季各施肥1次,每次每株施绿肥或厩肥10千克,混合硫酸铵100~150克、过磷酸钙150~250克。开花结果树每年3月及10月各施肥1次,每次每株施绿肥或厩肥10千克,加入尿素100~150克、过磷酸钙250~500克、氯化钾100~150克。
  (3)排灌 槟榔喜潮湿环境,但不要积水,以防烂根。
  (4)荫蔽 定植后3年为槟榔幼龄期,需荫蔽以保湿。间作物可选灌木药材,但要增施肥料,保证其茁壮成长。
  4.病虫害及其防治
  (1)叶斑病 主要有以下几种:叶点霉叶斑病(phylio-sticta arecae diedecke.),多毛孢属叶斑病
  (2)果腐病 (hyalodendron sp.)和(fusarium sp.)引起青果蒂褐色腐烂,导致落果。防治同上。
  (3)果穗枯萎病 (colletotri 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为害果穗、果实。防治方法:清除落果落叶,集中烧毁。幼果、青果期间用炭疽福美、多霉灵喷雾防治。
  (4)根腐病 (phytophthora sp.)为害苗。防治方法:控制土壤湿度;发生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800~1000倍液灌根;发现病株即时拔除并用石灰消毒病穴。
  (5)红脉穗螟(tirathaba rufivena walker.)是槟榔主要害虫。防治方法:清园,春季3、4月结合施肥施3%呋喃丹颗粒剂0.25千克/株,施在根际挖深约10厘米半环沟,并覆土压实,或于4、5月和8、9月喷药两次,药剂用bt乳剂100倍液加3%苦楝油或bt乳剂100倍液加10%可百可乳油10毫克/升喷雾。
采收与加工 Harvesting and processing
  1.采收 一般采收分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1~12月采收青果加工成榔干。以采收长椭圆形或椭圆形,茎部带宿萼,剖开内有未成熟瘦长形种子的青果加工成榔干品质为佳。第二时期,3~6月采收熟果加工榔玉。以采收圆形或卵形橙黄或鲜红熟果,剖开内有饱满种子的成熟果实加工成榔玉为佳品。
  2.加工
  (1)榔玉 将成熟果实晒1~2天,然后放在烤灶内用干柴火慢慢地烤干,约7~10天取出待冷,砸果取榔玉再晒1~2天即可。一般100千克鲜果可加工成榔玉17~19千克。
  (2)榔干 采下青果去枝,然后置果实于锅内加水煮沸约30分钟,捞出凉干,再将果实放置于烤灶内用湿柴文火烘烤。约烤2~3天翻炒1次,连翻两次便可。约8~10天用木棒从上面直插底层,如一插便入,说明底层已干,此时取出即成榔玉。一般100千克鲜果可烤得20~25千克。
  (3)大腹皮 将成熟果实纵剖成半,剥下果皮,晒干,打松干燥即得。
  (4)槟榔花 取尚未开放的雄花干燥而成。以土黄色或淡绿色为佳品。
作用 Action
  种子可入药,有杀虫、破积、下气、行水的功效,是我国名贵的“四大南药”之一。主治虫积,食积、气滞、痢疾、驱蛔、外治青光眼,嚼吃起兴奋作用。
  槟榔果实中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和有益物质,如脂肪、槟榔油、生物碱、儿茶素、胆碱等成分。槟榔具有独特的御瘴功能,是历代医家治病的药果,又有“洗瘴丹”的别名。因为瘴疠之症,一般都同饮食不规律、气滞积结有关,而槟榔却能下气、消食、祛痰,所以在药用性能上被人们广泛关注。
  草药名: 槟榔(betel nut)
   常用的驱虫药。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干燥成熟种子。主产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及中国的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槟榔味苦、辛,性温 。归胃、大肠经。功效杀虫,消积,下气,行水。主治虫积,如蛔虫、绦虫、蛲虫、姜片虫等,食积气滞,脘腹胀痛,水肿,脚气,疟疾等病证。现代药理实验证明,槟榔有驱虫、抗病毒和真菌等作用。
来源 Source
  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种子。
采集 Collection
  冬、春果实成熟时采收。摘下果实,将果皮剥下,取其种子,晒干。
药材 Medicinal material
  干燥种子呈圆锥形或扁圆球形,高1.5~3厘米,基部直径2~3厘米,表面淡黄棕色或黄棕色,粗糙,有颜色较浅的网形凹纹,并偶有银色斑片状的内果皮附着。
毒性 Toxicity
  过量槟榔碱引起流涎、呕吐、利尿、昏睡及惊厥。如系内服引起者可用过锰酸钾溶液洗胃,并注射阿托品。
炮制 Processing
  槟榔:拣去杂质,以清水浸泡,按气温情况换水,至泡透为止,捞起,切片,晾干。
  炒槟榔:取槟榔片置锅中,文火炒至微微变色,取出,放凉。
  焦槟榔:用武火把槟榔片炒至焦黄色时,喷洒清水,取出,放凉。
性味 Taste
  苦辛,温。
归经 Meridian
  入脾、胃、大肠经。
功用主治 Attending the function
  杀虫,破积,下气,行水。治虫积、食滞,脘腹胀痛,泻痢后重,疟疾,水肿,脚气,痰癖,症结。
电影《槟榔》 Movie "betel"
  中文片名:槟榔
  英文片名: betelnut
  导演:杨恒
  剧本:杨恒
  制片人:杨恒
  主演:田力
   梁玉
   吴明
   代旗
  剪辑:田坤
  出品:xiangxi film bridge
  电影类型:剧情
  音乐:吴军
  片长: 112分钟
  剧情简介
  这是关于俩不良青少年无聊生活故事。与其他青春电影不同,影片《槟榔》没有阳光灿烂的青春故事,也没有热情的爱情故事,有的只是没有未来的青春肖像画。
  偷摩托车、抢小孩子钱、打群架、幼稚的恋爱,俩青少年的夏日生活让导演杨恒拍摄出的画面仿佛像风景画一样。影片里划船的场面仿佛在回忆午后的夏天。还有看不出未来的他们,仿佛在休假一样悠闲。这是导演强调平和而不是绝望的重点。
  看看影片里与男友分手后坐船离去的女友吧,一副犯困的样子,让人感觉对导演杨恒来说故事本身好像没那么重要,反而连接故事的点更加显得重要。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这部《槟榔》的确是个独特风格的青春电影。
  导演简介
  导演杨恒是湖南湘西土家族人,1994年毕业于湖南广播电视大学,2001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专业,2002年开始写剧本并拍摄独立电影。他曾拍过短片《凹凸》、《车厢》、《遗忘的瞬间》,《槟榔》是他的处女作长篇电影。
No. 22
  槟榔
  (李当之《药录》)
  【异名】仁频(《上林赋》),宾门(李当之《药录》),宾门药饯(《南方草木状》),白槟榔(《药性论》),橄榄子(《食疗本草》),槟榔仁(《外台》),洗瘴丹(侯宁极《药谱》),大腹子(《岭表录异》),大腹槟榔(《本草图经》),槟榔子(《纲目》),马金南(《花镜》),青仔(《中国树木分类学》),槟榔玉、榔玉(《中药志》)。
  【来源】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种子。
  【植物形态】槟榔
  乔木,高10~18米,不分枝,叶脱落后形成明显的环纹。叶在顶端丛生;羽状复叶,长1.3~2米,光滑,叶轴3棱形,小叶披针状线形或线形,长30~70厘米,宽2.5~6厘米,基部较狭,先端小叶愈合,有不规则分裂。花序着生于最下一叶的叶基部,有佛焰苞状大苞片,长倒卵形,长达40厘米,光滑,花序多分枝;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小,多数,无柄,紧贴分枝上部,通常单生,很少对生,花萼3,厚而细小,花瓣3,卵状长圆形,长5~6毫米,雄蕊6,花丝短小,花药基着,退化雌蕊3,丝状;雌花较大而少,无柄,着生于花序轴或分枝基部,花萼3,长圆状卵形,长12~15毫米。坚果卵圆形或长圆形,长5~6厘米,花萼和花瓣宿存,熟时红色。每年二次开花,花期3~8月,冬花不结果。果期12月至翌年2月。
  分布广西、云南、福建、台湾、广东等地。
  本植物的雄花蕾(槟榔花)、未成熟的果实(枣槟榔)、果皮(大腹皮)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冬、春果实成熟时采收。摘下果实,将果皮剥下,取其种子,晒干。
  【药材】干燥种子呈圆锥形或扁圆球形,高1.5~3厘米,基部直径2~3厘米,表面淡黄棕色或黄棕色,粗糙,有颜色较浅的网形凹纹,并偶有银色斑片状的内果皮附着。基部中央有圆形凹陷的珠孔,其旁有淡色的疤痕状的种脐。质坚实,纵剖面可见外缘的棕色种皮向内褶入,与乳白色的胚乳交错,形成大理石样花纹。基部珠孔内侧有小形的胚,常呈棕色,干枯皱缩不显。气无,味涩而微苦。以果大体重、坚实、不破裂者为佳。
  主产广东、云南、台湾、广西、福建。国外以印度尼西亚、印度、斯里兰卡,菲律宾等地产量最多。
  【化学成分】槟榔含生物碱0.3~0.6%,缩合鞣质15%,脂肪14%及槟榔红色素。生物碱主为槟榔碱,含量0.1~0.5%;其余有槟榔次碱、去甲基槟榔次碱、去甲基槟榔碱、槟榔副碱、高槟榔碱等。生槟榔含生物碱量比制品为高。
  槟榔内胚乳含儿茶精、花白素及其聚合物。
  槟榔含脂肪油14%,槟榔油的组成脂肪酸为:月桂酸19.5%,肉豆蔻酸46.2%,棕榈酸12.7%:,硬脂酸1.6%,癸酸0.3%,油酸6.2%,亚油酸5.4%,十二碳烯酸0.3%,十四碳烯酸7.2%。槟榔所含自由氨基酸中脯氨酸超过15%,酪氨酸、苯丙氨酸和精氨酸超过10%,槟榔成熟则非蛋白氮含量减少。
  【药理作用】①驱虫作用
  槟榔碱是有效的驱虫成分。对猪肉绦虫有较强的瘫痪作用,使全虫各部都瘫痪,对牛肉绦虫则仅能使头部和未成熟节片完全瘫痪,而对中段和后段的孕卵节片则影响不大。体外试验对鼠蛲虫也有麻痹作用。槟榔碱对蛔虫也可使之中毒而对钩虫则无影响。槟榔与雄黄、肉桂、阿魏混合的煎剂给小鼠灌服,对血吸虫的感染有一定的预防效果,但与萱草根、黄连及广木香一起用于治疗小鼠血吸虫病则无效。
  ②抗真菌、病毒作用
  水浸液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煎剂和水浸剂对流感病毒甲型某些株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抗病毒作用可能与其中所含鞣质有关。
  ③对胆碱受体的作用
  槟榔碱的作用与毛果芸香碱相似,可兴奋M-胆碱受体引起腺体分泌增加,特别是唾液分泌增加,滴眼时可使瞳孔缩小,另外可增加肠蠕动、收缩支气管、减慢心率,并可引起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兔应用后引起冠状动脉收缩。1%溶液用于青光眼可降低眼压,但作用持续较短,且对角膜有明显的刺激性。由于增加畅蠕动,促使被麻痹的绦虫排出。也能兴奋N-胆碱受体,表现为兴奋骨骼肌、神经节及颈动脉体等。对中枢神经系统也有拟胆碱作用,猫静脉注射小量槟榔碱可引起皮层惊醒反应,阿托品司减少或阻断这一作用。
  ④其他作用
  小鼠皮下注射槟榔碱可抑制其一般活动,对氯丙嗪引起活动减少及记忆力损害则可改善。已证明槟榔中含有对人的致癌质。平时嚼食槟榔者有味觉减退,食欲增进,牙齿易动摇,腹泻少,咽痛者也少并可治腹痛,可能是由于其中含有大量鞣质之故。此外食槟榔者肠寄生虫少,口渴的感觉少,可能与槟榔碱的作用有关。
  【毒性】过量槟榔碱引起流涎、呕吐、利尿、昏睡及惊厥。如系内服引起者可用过锰酸钾溶液洗胃,并注射阿托品。
  【炮制】槟榔:拣去杂质,以清水浸泡,按气温情况换水,至泡透为止,捞起,切片,晾干。或取拣净的槟榔打碎如豆粒大,亦可。炒槟榔:取槟榔片置锅中,文火炒至微微变色,取出,放凉。焦槟榔:用武火把槟榔片炒至焦黄色时,喷洒清水,取出,放凉。
  ①《雷公炮炙论》:"欲使槟榔,先以刀刮去底,细切,勿经火,恐无力效。若熟使,不如不用。"
  ②《本草述》:"槟榔急治生用,经火则无力。缓治略炒或醋煮过。"
  【性味】苦辛,温。
  ①《别录》:"味辛,温,无毒。"
  ②《纲目》:"苦辛,温,涩,无毒。"
  【归经】入脾、胃、大肠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胃、大肠二经。"
  ②《本草汇言》:"入手太阴、阳明,足阳明经。"
  ③《本草新编》:"入脾、胃,大肠、肺四经。"
  ④《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
  【功用主治】杀虫,破积,下气,行水。治虫积、食滞,脘腹胀痛,泻痢后重,疟疾,水肿,脚气,痰癖,癥结。
  ①《别录》:"主消谷逐水,除痰癖;杀三虫,疗寸白。"
  ②《药性论》:"宣利五脏六腑壅滞,破坚满气,下水肿。治心痛,风血积聚。"
  ③《唐本草》:"主腹胀,生捣末服,利水谷。敷疮,生肌肉止痛。烧为灰,主口吻白疮。"
  ④《脚气论》:"治脚气壅毒,水气浮肿。"
  ⑤《海药本草》:"主奔豚诸气,五膈气,风冷气,宿食不消。"
  ⑥《日华子本草》:"除一切风,下一切气,通关节,利九窍,补五劳七伤,健脾调中,除烦,破癥结,下五膈气。"
  ⑦《医学启原》:"治后重。"
  ⑧王好古:"治冲脉为病,气逆里急。"
  ⑨《纲目》:"治泻痢后重,心腹诸痛,大小便气秘,痰气喘急。疗诸疟,御瘴疠。"
  ⑩《本草通玄》:"止疟疗疝。"
  ⑾《随息居饮食谱》:"宣滞破坚,定痛和中,通肠逐水,制肥甘之毒。且能坚齿,解口气。"
  ⑿《现代实用中药》:"驱除姜片虫、绦虫,兼有健胃、收敛及泻下作用。"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钱(如单味驱虫,可用至2~3两);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研末凋敷。
  【宜忌】气虚下陷慎服。
  ①《食疗本草》:"多食发热。"
  ②《本草经疏》:"病属气虚者忌之。脾胃虚,虽有积滞者不宜用;心腹痛无留结及非虫攻咬者不宜用;症非山岚瘴气者不宜用。凡病属阴阳两虚、中气不足,而非肠胃壅滞、宿食胀满者,悉在所忌。"
  ③《本经逢原》:"凡泻后、疟后虚痢,切不可用也。"
  【选方】①治寸白虫:槟榔二七枚。治下筛。引水二升半,先煮其皮,取一升半,去滓纳末,频服暖卧,虫出。出不尽,更合服,取瘥止。宿勿食,服之。(《千金方》)
  ②治诸虫在脏腑久不瘥者:槟榔半两(炮)为末。每服二钱,以葱蜜煎汤调服一钱。(《圣惠方》)
  ③治食积满闷成痰涎呕吐者:槟榔、半夏、砂仁、萝卜子、麦芽、干姜、白术各二钱。水煎服。(《方脉正宗》)
  ④治脾胃两虚,水谷不能以时消化,腹中为胀满痛者:槟榔二两,白术三两,麦芽二两,砂仁一两。俱炒燥为末。每早服三钱,白汤调服。(《方脉正宗》)
  ⑤治心脾疼:高良姜、槟榔等分(各炒)。上为细末。米饮调下。(《百一选方》)
  ⑥治伤寒发汗或下后痞满,或成寒实结胸,气塞不通:槟榔二个(一生一煨)。细末。酒二盏,煎一盏四,分作两服,温饮之。兼治蛔厥,心腹刺痛。(《伤寒总病论》槟榔散)
  ⑦治大小便不通,亦治肠胃有湿,大便秘涩:槟榔至大者半枚。用麦门冬煎水磨一钱,重汤烫热服之。(《普济方》槟榔散。《纲目》以本方治"血淋作痛")
  ⑧治干霍乱,上气冲急,欲闷绝,大小便不通:槟榔七枚。锉,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童子小便半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日再。(《圣济总录》槟榔汤)
  ⑨治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日夜无度:芍药一两,当归五钱,大黄、黄芩、黄连、木香各一钱半,槟榔一钱。为末。每服三、五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如未止,再服,不后重则止。(《素问病机保命集》导气汤)
  ⑩治脾、肺、肾三脏受伤,水气不化,积为肿满,渐成喘急,不能偃卧者:槟榔三钱,白芍药(炒)、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各二钱,肉桂一钱。水煎服。(《方脉正宗》)
  ⑾治五淋:赤芍药一两,槟榔一个(面裹煨)。上为末。每服一钱,水煎,空心服。(《博济方》)
  ⑿治脚气冲心:白槟榔一个(鸡心大者)。为末。用童子小便、生姜汁、温酒共半盏调,只作一服,无时服。(《简要济众方》)
  ⒀治脚气累发,渐成水肿不消:大腹子。滚汤磨汁半盏,食前服,日二次。服二月。(《本草汇言》)
  ⒁治痰涎:槟榔为末。白汤点(服)一钱。(《御药院方》)
  ⒂治醋心:槟榔四两,橘皮二两。细捣为散。空心,生蜜汤下方寸匕。(《梅师集验方》)
  ⒃治乌癞:大腹生者二枚,如无生者,干者亦得,用皮全者,勿令伤动。以酒一升浸,缓火熬令酒尽药干,捣罗为末,炼腊月猪膏,调和如膏敷之。(《圣济总录》大腹子膏)
  ⒄治小儿头疮,积年不瘥:槟榔水磨,以纸衬,晒干,以生油调涂之。(《圣惠方》)
  ⒅治口吻生白疮:槟榔二枚。烧灰细研,敷疮上。(《圣惠方》)
  ⒆治聤耳出脓:槟榔研末吹之。(《鲍氏小儿方》)
  ⒇治丹毒从脐上起黄肿:槟榔,为末,醋调涂。(《续本事方》)
  (22)治金疮:白槟榔、黄连少许,为末敷之。(《经验方》)
  (23)治阴毛生虱:槟榔煎水洗。(《本草备要》)
  (24)腰痛:用槟榔为末,酒送服一钱。
  (25)小便涩痛:用面煨槟榔、赤芍药各半两为还想,每取三钱,以灯心水煎好,空心服下。一天服二次。
  【临床应用】①治疗绦虫病
  槟榔对猪肉绦虫,治愈率多在90%以上。但也有报告8例仅治愈4例(50%),认为与药质不良,制法不当有关。对短小绦虫的疗效,文献报告不一:报告的少致病例(1~6例)都获治愈;8例治愈6例(75%);32例的排虫率为37.5%,而大便虫卵的阴转率为82.8%。但亦有报告14例仅治愈3例;治疗儿童8例次均属无效。对阔节裂头绦虫,报告虽均为个别病例,但均获治愈。对牛肉绦虫,疗效较差,治愈率一般在30~50%之间,如与南瓜子合并应用,则疗效可大大提高,治愈率达90~95%或以上;然亦有报告治疗23例,结果见虫头驱出者5例,驱出大部虫体(未见虫头驱出)者14例,无效4例。实践证明:槟榔与南瓜子对绦虫均有使之瘫痪的作用,但槟榔主要作用于绦虫的头节和未成熟节片(即前段),南瓜子主要作用于中段与后段的孕卵节片,两者合用,可以提高治疗效果。用法:一般采用煎剂口服。常用量为60~100克,但也有用至120克或更多的。有人认为:超出有效剂量范围之外的增加剂量,并不能提高疗效。煎剂的制备,一般是将槟榔切碎,先用热水300~500毫升浸泡数小时,而后用温火煎成200毫升左右,于清晨空腹时1次服下。服药前1日晚禁食或进少量流质饮食。服药后可视具体情况在半至2小时左右服硫酸镁20~30克。合并应用南瓜子的,则先服南瓜子粉80~125克,待半至2小时左右再服槟榔煎剂,而后再服硫酸镁。服药完毕至排虫时间由半小时至致数小时不等。治愈病例大多只服药1次。但亦有少数需服药2次或2次以上的。根据临床观察,新鲜槟榔较放置已久的效力大;槟榔煎煮前用水浸泡数小时,较即时煎者疗效高;服用泻剂较不服泻剂的效果佳;槟榔煎剂采用十二指肠管注入法较口服法效果好而副作用少。槟榔与南瓜子合并应用,不但对牛肉绦虫效果显著,而且对短小绦虫亦可提高疗效。副作用有恶心、呕吐、腹痛及头昏、心慌,亦有引起呕血或肠阻塞者。经验认为,服药后保持安静,或煎剂冷服,或用2.5%明胶液滴定去除槟榔煎剂中的鞣酸,可以减少恶心、呕吐等副作用。此外,槟榔与阿的平联合治疗牛肉绦虫可提高疗效;槟榔与南瓜子、石榴皮联合治疗猪肉绦虫、短小绦虫亦有较好效果。
  ②治疗姜片虫病
  治愈率自47.2~90%以上不等。一般服药后1~3小时即可排出虫体。最快者为15~40分钟。药物制备与用法大体与治疗绦虫病相同。除采用单味煎剂外,尚有配合乌梅、甘草使用的。如配合黑丑研末内服,其疗效优于单味煎剂。
  ③治疗鞭虫病
  槟榔切片或打碎,取100克,加水500毫升浸渍12小时以上,再煎至100~200毫升,分成2~3等份于清晨空腹时分次眼下,以防呕吐。服药前1日先服硫酸镁20~30克,服药后经3小时不泻者可再服硫酸镁1次。也有主张服药前后不服泻剂的。服药1次无效者,5日后可再服1次。根据20例大使复查结果,其中转阴者占13例。另报告2例均治愈。
  ④治疗蛲虫病
  报告的少数病例(3例)均获治愈,而多数病例(71例儿童),治愈率仅占38%,且反应较多;更有报告24例儿童治疗结果无1例治愈。用法:成人用3~4两;儿童5~7岁用25~30克。水煎清晨空腹1次服,3日后再服1次。
  ⑤治疗钩虫病
  报告的疗效很不一致。有效率一般在55%或以上,最高的达91%,低的为32%。认为槟榔煎剂对于四氧乙烯无效病例更有卓效。用槟榔子制备煎剂才能奏效,用槟榔片则无效。但也有不少报告指出,无论槟榔子或片、煎剂,对于驱除钩虫均无效果或效果极差。槟榔用量一般为100~125克。槟榔煎浓加糖调味可防止发生恶心、呕吐等副作用。肝脏有实质病变,盱功能减退时不宜服用。
  ⑥治疗蛔虫病
  有效率为40~68%。大多数于服药后24小时内排虫。用法:以新鲜槟榔切片作煎剂,14岁以上用60~90克,10~13岁50克,7~9岁40克。煎液可1次服完,或分3次于半小时内服完。据观察,1次服的效果较分次服者为佳,但易引起呕吐。服药后数小时服用硫酸镁1剂,可提高疗效。
  ⑦治疗青光眼
  用槟榔片制成1:1滴眼液,每5分钟滴1次,共6次;随后30分钟1次,共3次;以后按病情每2小时滴1次。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后,每日滴2~3次,每次1~2滴,以防复发。对急慢性青光眼有缩瞳、降眼压作用。控制眼压效果较毛果芸香碱为优,而缩瞳作用比毛果芸香碱维持时间短。刺激性较毛果芸香碱稍大,一般点药后均有轻度疼痛和结膜充血,几分钟后可完全消失。
  【名家论述】①《用药心法》:"槟榔,苦以破滞,辛以散邪,专破滞气下行。"
  ②《本草约言》:"槟榔,入胸腹破滞气而不停,入肠胃逐痰癖而直下,能调诸药下行,逐水攻脚气。治利取其坠也,非取其破气也,故兼木香用之,然后可耳。一云能杀寸白虫,非杀虫也,以其性下坠,能逐虫下行也。"
  ③《本草蒙筌》:"槟榔,久服则损真气,多服则泻至高之气,较诸枳壳、青皮,此尤甚也。"
  ④《纲目》:"按罗大经《鹤林玉露》云,岭南人以槟榔代茶御瘴,其功有四:一曰醒能使之醉,盖食之久,则熏然颊赤,若饮酒然,苏东坡所谓'红潮登颊醉槟榔'也。二曰醉能使之醒,盖酒后嚼之,则宽气下痰,余酲顿解,朱晦庵所谓槟榔收得为祛痰'也。三曰饥能使之饱,四日饱能使之饥。盖空腹食之,则充然气盛如饱,饱后食之,则饮食快然易消。"
  ⑤《本草经疏》:"槟榔,入手、足阳明经。夫足阳明为水谷之海,手阳明为传导之言,二经相为贯输,以运化精微者也。二经病则水谷不能以时消化,羁留而生痰癖,或湿热停久,则变生诸虫,此药辛能散结破滞,苦能下泄杀虫,故主如上诸证也。甄权宣利五脏六腑壅滞,破胸中气,下水肿,治心痛积聚;日华子下一切气,通关节,利九窍,健脾调中,破癥结;李珣主奔豚气,五膈气,风冷气,脚气,宿食不消,皆取其辛温走散,破气坠积,能下肠胃有形之物耳。"
  ⑥《本草汇言》:"槟榔,主治诸气,祛瘴气、破滞气、开郁气、下痰气、去积气、解蛊气、消谷气、逐水气、散脚气、杀虫气、通上气、宽中气、泄下气之药也。方龙潭曰:如巅顶至高不清而为头痛寒热,下焦后重之气不利而为积痢肠澼,或胸痛引背,两胁胠满而喘逆不通,或气痞痰结、水谷不运而关格臌胀,或水壅皮肤、肢体肿胀而行动即喘;如奔豚脚气之下而上升,如五膈五噎之上而不下;或寸白虫结于肠胃之中,或疮痍癣癞流延于肌膜之外,种种病因,因于水谷不能以时消化,羁留而至疾者,此药宜行通达,使气可散,血可行,食可消,痰可流,水可化,积可解矣。"
  ⑦《本草正》:"槟榔,本草言其破气极速,较枳壳、青皮尤甚。若然,则广南之人朝夕笑噬而无伤,又岂破气极速者。总之,此物性温而辛,故能醒脾利气,味甘兼涩,故能固脾壮气,是诚行中有留之剂,观《鹤林玉露》云,饥能使之饱,饱能使之饥,醉能使之醒,醒能使之醉。于此四句详之,可得其性矣。"
  ⑧《医林纂要》:"槟榔全无辛味,惟合浮留藤叶及蜃灰嚼之,则有辛味,本草言味辛,误也。又入口甚涩,涩与酸同,实有补肺敛气之功,人第知其下气破气,而不知其顺气敛气,逐邪乃以安正也。又回味甚甘,则亦能和能补矣。"
中药规格等级 Chinese specification levels
  现行槟榔规格标准如下:
  一等 干货。呈扁圆形或圆锥形。表面淡黄色或棕色。质坚实。断面有灰白色与红棕色交错的大理石花纹。味涩微苦。每1000g 160个以内。无枯心、破碎、杂质、虫蛀、霉变。
  二等 干货。呈扁圆形或圆锥形。表面淡黄色或棕黄色。质坚实。断面有灰白色与红棕色交错的大理石样花纹。味涩微苦。每1000g 160个以上,间有破碎、枯心不超过5%;轻度虫蛀水超过3%。无杂质、霉变。
食用 Edible
  槟榔果可以食用,沾卤水咀嚼,初次咀嚼者会面红、胸闷,属于正常现象
毒性 Toxicity
  槟榔本身有致癌性,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已于2003年8月发表专论公布“槟榔果实本身即是第一类致癌物”,亦即槟榔果实即使不加添加物,也有致癌风险。
  过量槟榔碱引起流涎、呕吐、利尿、昏睡及惊厥,甚至胸闷,出汗,头昏致休克,不可吞食,.如系内服引起者可用高锰酸钾溶液洗胃,并注射阿托品。
  害处
  根据医学上的统计,嚼食槟榔与口腔癌有密切的关系。例如:
  1.台湾的口腔癌患者80%以上有嚼食槟榔的习惯。
  2.口腔癌的发生率因近年来嚼食槟榔人口的增加而逐年上升。
  3.嚼食槟榔的人罹患口腔癌的机率比一般人高20倍。
  由此可见,嚼槟榔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影响很大。
  其次,乱吐槟榔汁与残渣,不仅会影响市容,且有碍观瞻,有些不肖的槟榔业者,常用尽各种花招来招揽客人,尤其是『槟榔西施』到处可见,对于儿童们的身心健康与社会的善良风俗,都有不良的影响。
  再者,由于贩卖槟榔的利润很高,有些人就在并不适合种植槟榔的山坡地大肆种植,而造成水土流失,当台风来时,很容易产生土石流,造成人民生命与财产的损失。
  (一)常见之危害:
  嚼食槟榔,除了使牙齿变黑、磨损、动摇、牙龈萎缩造成牙周病,口腔黏膜下纤维化及口腔黏膜白斑症外,还会导致口腔癌。据调查,百分之八十八的口腔癌患者有嚼食槟榔的习惯。
  (二)严重之健康危害:
  1.槟榔诱发的癌症前期病变:
  (1)口腔黏膜下纤维化:
  常见于颊黏膜,其次为颚区。口腔黏膜会有烧灼感,溃疡、变白,最后造成张口及吞咽困难。其中有部分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的病人,会变成口腔癌。
  (2)口腔黏膜白斑症:
  常见于颊黏膜、舌、口底及唇角。黏膜白斑会慢慢由清白变混白,其中亦有一部份白斑病人会变成口腔癌。
  2.口腔癌:
  槟榔俗称菁仔,其成份中的「槟榔素」具有致癌性。其添加的「石灰」则为助癌剂。世界卫生组织经回顾嚼槟榔与癌症之相关文献,所作之结论:
  (1)烟草伴同槟榔一起嚼食确定为人类致癌原因。
  (2)抽烟且嚼食槟榔,易导致口腔癌及咽喉癌。
  为了您的健康请勿嚼槟榔,如吸烟者更须戒除,因为两者合并使用,更容易引起口腔癌、喉癌、咽癌和食道癌,且吸烟、嚼槟榔又合并喝酒,则有更加乘的致癌效果。
  3.牙齿之伤害
  因嚼食动作频繁,超出正常负荷,造成牙齿咬耗(磨损),以及牙床动摇。
  嚼食槟榔的人口急剧的在成长,在台湾估计已超过260万人;嚼食槟榔者之平均年龄层亦有逐渐下降之趋势;而嚼食槟榔之普遍性也从低社会经济地位和劳动阶级人口,扩展到白领阶级高知识分子。槟榔为「红唇族」的最爱,农民眼中的「绿色黄金」,但它却是台湾人民健康和水资源的最大杀手。根据统计台湾5万多公顷的槟榔园(相当2个台北市大),除每年造成水资源损失约40亿公吨及严重破坏林地外,国人一年花费在吃槟榔的金额更高达900多亿,相当于半条高速公路之造价,相当惊人。更可怕的是它的致癌和促癌作用,更使得国人之口腔癌,跃升为十大癌症死亡原因之列。因此如何推动槟榔防治工作,减少国人嚼食槟榔之嗜好,亦成为卫生单位的工作重点之一。
  ·生理的危害:除可能罹患口腔疾病、口腔癌外,食用过量会产生中毒症状,轻则兴奋、眼神呆滞、全身发抖、走路不稳、行为怪异或粗暴;重则导致急性精神病,包括听幻、自我膨胀、被迫狂想、谵妄乱神等。
  ·经济的危害:随地吐槟榔汁,会被取缔罚锾;食用槟榔价钱昂贵,增加支出负担;医疗费用。
  ·社交的危害:吃久了,牙齿变黑、嘴巴变红,外观相当不雅。
  ·环境的污染:随地吐槟榔汁不但污染环境有碍观瞻,吐出槟榔汁中的细菌会随风飘散,吸入大众的肺里。
  ·水土保持: 由于槟榔树属浅根性,大量面积种植,会严重破坏水土保持。
性味 Taste
  苦辛,温。
  性状
  为类圆形。表面有灰白色与棕色交错得大理石纹理。质坚脆易碎。气微,味涩而苦。
  归经入脾、胃、大肠经。功用主治杀虫,破积,下气,行水。治虫积、食滞,脘腹胀痛,泻痢后重,疟疾,水肿,脚气,痰癖,症结。考证出自李当之《药录
  1.《南方草木状》:槟榔,树高十余丈,皮似青桐,节如桂竹,下本不大,上枝不小,调直亭亭,千万若一,森秀无柯。端顶有叶,叶似甘蕉,条派(脉)开破,仰望眇眇,如插丛蕉于竹杪;风至独动,似举羽扇之扫天。叶下系数房,房缀数十实,实大如桃李,天生棘重累其下,所以御卫其实也。味苦涩。剖其皮,鬻其肤,熟如贯之,坚如干枣,以扶留藤、古贲灰并食,则滑美,下气消谷。出林邑。
  2.《雷公炮炙论》:凡使槟榔,取好存坐稳、心坚、文如流水碎破、内文如锦文者妙。半白半黑并心虚者,不入药用。
  3.陶弘景:槟榔有三、四种:出交州,形小而味甘;广州以南者,形大而味涩;核亦有大者名猪槟榔;作药皆用之。又小者,俗人呼为槟榔孙,亦可食。
  4.《纲目》:大腹子出岭表、滇南,即槟榔中一种腹大形扁而味涩者,不似槟榔尖长味良耳,所谓猪槟榔者是矣。盖亦土产之异,今人不甚分别。按刘恂《岭表录》云,交、广生者,非舶上槟榔,皆大腹子也、彼中悉呼为槟榔,白嫩及老,采实啖之,以扶留藤、瓦屋子灰同食之,以祛瘴疠,收其皮入药,皮外黑色,皮内皆筋丝如椰子皮。又《云南记》云,大腹槟榔每枝有三、二百颗,青时剖之,以一片蒌叶及蛤粉卷和食之,即减涩味。观此一说,则大腹子与槟榔可通用,但力比槟榔稍劣耳。
  5.《本草新编》:槟榔,味辛、苦,气温,降,阴中阳也,无毒。入脾、胃、大肠、肺四经。消水谷,除痰癖,止心痛,杀三虫,治后重如神,坠诸气极下,专破滞气下行。若服之过多,反泻胸中至高之气。善消瘴气,两粤人至今噬之如始。古人疑其耗损真气,劝人调胃,而戒食槟榔。此亦有见之言,然而非通论也。岭南烟瘴之地,其蛇虫毒瓦斯,借炎蒸势氛,吞吐于山巅水溪,而山岚水瘴之气,合而侵人,有立时而饱闷晕眩者。非槟榔口噬,又何以迅解乎。天地之道,有一毒,必生一物以相救。槟榔感天地至正之气,即生于两粤之间,原所以救两粤之人也。电影《槟榔》中文片名:槟榔
  英文片名: Betelnut
  导演:杨恒
  剧本:杨恒
  制片人:杨恒
  主演:田力
  梁玉
  吴明
  代旗
  剪辑:田坤
  出品:Xiangxi Film Bridge
  电影类型:剧情
  音乐:吴军
  片长: 112分钟
  剧情简介
   这是关于俩不良青少年无聊生活故事。与其他青春电影不同,影片《槟榔》没有阳光灿烂的青春故事,也没有热情的爱情故事,有的只是没有未来的青春肖像画。
  偷摩托车、抢小孩子钱、打群架、幼稚的恋爱,俩青少年的夏日生活让导演杨恒拍摄出的画面仿佛像风景画一样。影片里划船的场面仿佛在回忆午后的夏天。还有看不出未来的他们,仿佛在休假一样悠闲。这是导演强调平和而不是绝望的重点。
  看看影片里与男友分手后坐船离去的女友吧,一副犯困的样子,让人感觉对导演杨恒来说故事本身好像没那么重要,反而连接故事的点更加显得重要。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这部《槟榔》的确是个独特风格的青春电影。
  导演简介
  导演杨恒是湖南湘西土家族人,1994年毕业于湖南广播电视大学,2001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专业,2002年开始写剧本并拍摄独立电影。他曾拍过短片《凹凸》、《车厢》、《遗忘的瞬间》,《槟榔》是他的处女作长篇电影。槟榔的传说槟榔,在云南 傣族人民的心中,是吉祥幸福的象征,无论男女老幼都喜欢嚼槟榔,并用它招待客人。殊不知,槟榔不仅好吃,还有着一定的药用价值。在傣家山寨,至今还流传着一个迷人的槟榔故事。
  相传在很早的时候,傣家有个美丽善良的姑娘,名叫兰香,她能歌善舞、勤劳贤惠,寨里的小伙子都格外喜欢她,但姑娘偏偏爱上了“象脚鼓”跳得最好的岩峰。俩人相亲相爱,就像蝴蝶离不开花朵。
  可是,在这甜蜜的日子里,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兰香姑娘的肚皮一天天鼓了起来。于是,风言风语弥漫了整个山寨,心上人也离开了她。兰香的阿爹又气又难过,摘来一串槟榔让兰香咽下,让她死了清静。兰香有口难言,一狠心将槟榔嚼碎,吞进肚里。人们都面面相觑地等待着兰香死辰的到来,只见兰香痛苦地捂着肚子,爬到了树林里。可是,不到一刻钟功夫,兰香却奇迹般地从树林里走了出来,肚子也消了下去。原来她吐出了一条长蛇一般的虫子,根本没有怀孕。人们都知道错怪了兰香,也明白槟榔原来还是一味驱虫良药。
  槟榔有一定的医疗功效,是传统的一味中药。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槟榔治泻痢后重,心腹诸痛,大小便气秘、痰气喘急,疗诸疟。御瘴疠。”又据《名医别录》记载,槟榔“可杀肚虫,医脚气。”故我国民间有不少应用槟榔治肚中虫病的验方。
植物概况 Plant Overview
  草药名: 槟榔(betel nut)
  常用的驱虫药。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干燥成熟种子。主产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及中国的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槟榔味苦、辛,性温 。归胃、大肠经。功效杀虫,消积,下气,行水。主治虫积,如蛔虫、绦虫、蛲虫、姜片虫等,食积气滞,脘腹胀痛,水肿,脚气,疟疾等病证。现代药理实验证明,槟榔有驱虫、抗病毒、治痛风和抗真菌等作用。
  有人吃了老打咯.属正常现像.
  还有刚吃会产生胸闷,脸红,属于正常反映
  来源 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种子。
  采集
  冬、春果实成熟时采收。摘下果实,将果皮剥下,取其种子,晒干。
  药材
  干燥种子呈圆锥形或扁圆球形,高1.5~3厘米,基部直径2~3厘米,表面淡黄棕色或黄棕色,粗糙,有颜色较浅的网形凹纹,并偶有银色斑片状的内果皮附着。
  食用
  槟榔果可以食用,沾卤水咀嚼,初次咀嚼者会面红、胸闷,属于正常现象
  毒性
  过量槟榔碱引起流涎、呕吐、利尿、昏睡及惊厥,甚至胸闷,出汗,头昏致休克,不可吞食,.如系内服引起者可用高锰酸钾溶液洗胃,并注射阿托品。
  害处
  乱吐槟榔汁与残渣,不仅会影响市容,且有碍观瞻,有些不肖的槟榔业者,常用尽各种花招来招揽客人,尤其是『槟榔西施』到处可见,对于儿童们的身心健康与社会的善良风俗,都有不良的影响。
  再者,由于贩卖槟榔的利润很高,有些人就在并不适合种植槟榔的山坡地大肆种植,而造成水土流失,当台风来时,很容易产生土石流,造成人民生命与财产的损失。
  常见之危害:
  嚼食槟榔,除了使牙齿变黑、磨损、动摇、牙龈萎缩造成牙周病,口腔黏膜下纤维化及口腔黏膜白斑症外,还会导致口腔癌。据调查,百分之八十八的口腔癌患者有嚼食槟榔的习惯。
  嚼食槟榔的人口急剧的在成长,在台湾估计已超过260万人;嚼食槟榔者之平均年龄层亦有逐渐下降之趋势;而嚼食槟榔之普遍性也从低社会经济地位和劳动阶级人口,扩展到白领阶级高知识分子。槟榔为「红唇族」的最爱,农民眼中的「绿色黄金」,但它却是台湾人民健康和水资源的最大杀手。根据统计台湾5万多公顷的槟榔园(相当2个台北市大),除每年造成水资源损失约40亿公吨及严重破坏林地外,国人一年花费在吃槟榔的金额更高达900多亿,相当于半条高速公路之造价,相当惊人。更可怕的是它的致癌和促癌作用,更使得国人之口腔癌,跃升为十大癌症死亡原因之列。因此如何推动槟榔防治工作,减少国人嚼食槟榔之嗜好,亦成为卫生单位的工作重点之一。
  ·生理的危害:除可能罹患口腔疾病、口腔癌外,食用过量会产生中毒症状,轻则兴奋、眼神呆滞、全身发抖、走路不稳、行为怪异或粗暴;重则导致急性精神病,包括听幻、自我膨胀、被迫狂想、谵妄乱神等。
  ·经济的危害:随地吐槟榔汁,会被取缔罚锾;食用槟榔价钱昂贵,增加支出负担;医疗费用。
  ·社交的危害:吃久了,牙齿变黑、嘴巴变红,外观相当不雅。
  ·环境的污染:随地吐槟榔汁不但污染环境有碍观瞻,吐出槟榔汁中的细菌会随风飘散,吸入大众的肺里。
  ·水土保持: 由于槟榔树属浅根性,大量面积种植,会严重破坏水土保持。
  炮制
  槟榔:拣去杂质,以清水浸泡,按气温情况换水,至泡透为止,捞起,切片,晾干。
  炒槟榔:取槟榔片置锅中,文火炒至微微变色,取出,放凉。
  焦槟榔:用武火把槟榔片炒至焦黄色时,喷洒清水,取出,放凉。
  性味
  苦辛,温。
  性状
  为类圆形。表面有灰白色与棕色交错得大理石纹理。质坚脆易碎。气微,味涩而苦。
  归经入脾、胃、大肠经。
  功用主治
  杀虫,破积,下气,行水。治虫积、食滞,脘腹胀痛,泻痢后重,疟疾,水肿,脚气,痰癖,症结。
  规格标准
  一等 干货。呈扁圆形或圆锥形。表面淡黄色或棕色。质坚实。断面有灰白色与红棕色交错的大理石花纹。味涩微苦。每1000g 160个以内。无枯心、破碎、杂质、虫蛀、霉变。
  二等 干货。呈扁圆形或圆锥形。表面淡黄色或棕黄色。质坚实。断面有灰白色与红棕色交错的大理石样花纹。味涩微苦。每1000g 160个以上,间有破碎、枯心不超过5%;轻度虫蛀水超过3%。无杂质、霉变。
作用 Action
  种子可入药,有杀虫、破积、下气、行水的功效,是我国名贵的“四大南药”之一。主治虫积,食积、气滞、痢疾、驱蛔、外治青光眼,嚼吃起兴奋作用。
  槟榔果实中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和有益物质,如脂肪、槟榔油、生物碱、儿茶素、胆碱等成分。槟榔具有独特的御瘴功能,是历代医家治病的药果,又有“洗瘴丹”的别名。因为瘴疠之症,一般都同饮食不规律、气滞积结有关,而槟榔却能下气、消食、祛痰,所以在药用性能上被人们广泛关注。
  对痛风的治疗:研究发现槟榔碱对痛风也有较好疗效,但切不可过多口嚼槟榔治疗痛风,因其有效成分,口嚼不但无法吸收,过多咀嚼还会对人体有害。目前槟榔中药制剂已经非常成熟,痛风患者可以考虑。
槟榔的传说 Legend of betel nut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六国、平定中原后, 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把统一的目光放到了南边的百越之地,就是现在的广东和广西。关于此次战争,秦军五十万大军在兵力上占绝对优势,在装备上更是要远远超过百越部落军队,但是战争的过程却令秦军感到了战前从未想到的艰苦和压力:粮草难运,和南方炎热的气候对于大部分出生在北方的秦军士兵极不适应,百越军在首领“译吁宋”的率领下与秦军进行了惨烈的激战,在秦与百越的战争中,最难解决的是进攻南越秦军的粮食供应问题,于是秦始皇令史棣“凿灵渠,筑陡门”沟通湘江与漓江,以通粮道。
  这期间,双方形成了对峙局面,而且一对峙就是3、4年时间。大致在公元前218年左右秦始皇还曾经历过一次感人的爱情故事!事情是这样发生的:
  由于“灵渠”和“陡门”的建造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加上当时的炎热的气候,秦军士兵多为北方人,大部分都为现在陕西、山西、河南等地人,很不适应这种气候,导致士兵阵营中瘟疫横行。百越军看到如此情形,一不敢正面与秦军冲突,怕自已的军队也染瘟疫;二又不能坐而不攻,要想出两全其美的对策才行!于是“译吁宋”找出当地有名的既种槟榔又采药的民女小月,让她混入敌方的军营去探军情,因槟榔有药效功能,辟瘟开胃解油性,嚼后可防瘟疫,用槟榔做为潜入敌方的突破点是最好的办法,小月就装了一船的槟榔和草药,分批发给秦军在筑“陡门”工程的士兵,后来瘟疫很快就解除了。
  秦军副帅“赵佗”把此事上报给了秦始皇,始皇帝听后大喜,说要见见此奇女子,当他见到槟榔美女小月时,即刻被眼前这位女子惊呆了,他顿时觉得此女很像小时候认识的一位女孩,再看她脖子上挂着一串槟榔子,他想起来了,这不是其幼时他在赵国邯郸沦为人质时结识的采药女“阿房”么?那时她也是挂着这一串槟榔子,秦始皇深情的对小月说道:“我是你的阿政呐!”小月听到后,她也失声叫了起来:“阿政!”此时此刻,往事一幕幕浮现在眼前,当时她不顾父亲的反对,悉心照顾常被打得遍体鳞伤的阿政,为其熬药疗伤,他们两小无猜,互生情愫,结为初恋。后嬴政返回了秦国,两人再也没有见过,之后“阿房”改名为小月来到此处种槟榔为业,想不到今在此重逢了。
  这些天来秦始皇带阿房女去筑“陡门”的漓江口游玩,两人谈天说地,真是无所不谈,当嬴政谈到要实现中国统一时,提出了想立阿房女为妃,再接收岭南的百越之地。阿房心想,与其战事无休止地延续,还不如双方做一次合解,阿房女机智的对秦始皇说出了她想法:她说只要皇帝平息了这场战争,就可以立她为妃,另外加上一个条件,就是秦军武将“屠睢”必须处以极刑,因为“屠睢”在此役中对当地抵抗的人大开杀戒,必须以死谢罪,这样她可以回去向“译吁宋”交待!秦始皇听了也觉得不错,他也给出了一个条件:以后百越之地必须由大秦帝国派人统治。于是阿房女回去和首领“译吁宋”商量对策,最终双方达成此次的协议,“屠睢”被推出斩首,始皇帝派“赵佗”做为南越国第一代王,岭南列入中国统一的版图。
  此次的“凿灵渠,筑陡门”,加强了对珠江流域的控制,完善了中华大地的基本版图;史料记载秦军在此次战争后的部队全部留在两广,这些秦人与当地人融合,成为了现在的两广老百姓祖先的一支,世世代代守护着灵渠以及三十六座“陡门”。从此以后,当地人民便把“陡门”边的那片槟榔树保护起来,以后各家婚嫁时,男女双方都会以槟榔果作为定亲的信物,后来的黎族“放槟榔”婚俗也相传是由此而来的。
医书考证 Medical books research
  出自李当之《药录》
  1.《南方草木状》:槟榔,树高十余丈,皮似青桐,节如桂竹,下本不大,上枝不小,调直亭亭,千万若一,森秀无柯。端顶有叶,叶似甘蕉,条派(脉)开破,仰望眇眇,如插丛蕉于竹杪;风至独动,似举羽扇之扫天。叶下系数房,房缀数十实,实大如桃李,天生棘重累其下,所以御卫其实也。味苦涩。剖其皮,鬻其肤,熟如贯之,坚如干枣,以扶留藤、古贲灰并食,则滑美,下气消谷。出林邑。
  2.《雷公炮炙论》:凡使槟榔,取好存坐稳、心坚、文如流水碎破、内文如锦文者妙。半白半黑并心虚者,不入药用。
  3.陶弘景:槟榔有三、四种:出交州,形小而味甘;广州以南者,形大而味涩;核亦有大者名猪槟榔;作药皆用之。又小者,俗人呼为槟榔孙,亦可食。
  4.《纲目》:大腹子出岭表、滇南,即槟榔中一种腹大形扁而味涩者,不似槟榔尖长味良耳,所谓猪槟榔者是矣。盖亦土产之异,今人不甚分别。按刘恂《岭表录》云,交、广生者,非舶上槟榔,皆大腹子也、彼中悉呼为槟榔,白嫩及老,采实啖之,以扶留藤、瓦屋子灰同食之,以祛瘴疠,收其皮入药,皮外黑色,皮内皆筋丝如椰子皮。又《云南记》云,大腹槟榔每枝有三、二百颗,青时剖之,以一片蒌叶及蛤粉卷和食之,即减涩味。观此一说,则大腹子与槟榔可通用,但力比槟榔稍劣耳。
  5.《本草新编》:槟榔,味辛、苦,气温,降,阴中阳也,无毒。入脾、胃、大肠、肺四经。消水谷,除痰癖,止心痛,杀三虫,治后重如神,坠诸气极下,专破滞气下行。若服之过多,反泻胸中至高之气。善消瘴气,两粤人至今噬之如始。古人疑其耗损真气,劝人调胃,而戒食槟榔。此亦有见之言,然而非通论也。岭南烟瘴之地,其蛇虫毒瓦斯,借炎蒸势氛,吞吐于山巅水溪,而山岚水瘴之气,合而侵人,有立时而饱闷晕眩者。非槟榔口噬,又何以迅解乎。天地之道,有一毒,必生一物以相救。槟榔感天地至正之气,即生于两粤之间,原所以救两粤之人也。
电影《槟榔》 Movie "betel"
  中文片名:槟榔
  英文片名: Betelnut
  导演:杨恒
  剧本:杨恒
  制片人:杨恒
  主演:田力
  梁玉
  吴明
  代旗
  剪辑:田坤
  出品:Xiangxi Film Bridge
  电影类型:剧情
  音乐:吴军
  片长: 112分钟
  剧情简介
   这是关于俩不良青少年无聊生活故事。与其他青春电影不同,影片《槟榔》没有阳光灿烂的青春故事,也没有热情的爱情故事,有的只是没有未来的青春肖像画。
  偷摩托车、抢小孩子钱、打群架、幼稚的恋爱,俩青少年的夏日生活让导演杨恒拍摄出的画面仿佛像风景画一样。影片里划船的场面仿佛在回忆午后的夏天。还有看不出未来的他们,仿佛在休假一样悠闲。这是导演强调平和而不是绝望的重点。
  看看影片里与男友分手后坐船离去的女友吧,一副犯困的样子,让人感觉对导演杨恒来说故事本身好像没那么重要,反而连接故事的点更加显得重要。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这部《槟榔》的确是个独特风格的青春电影。
  导演简介
  导演杨恒是湖南湘西土家族人,1994年毕业于湖南广播电视大学,2001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专业,2002年开始写剧本并拍摄独立电影。他曾拍过短片《凹凸》、《车厢》、《遗忘的瞬间》,《槟榔》是他的处女作长篇电影。
  槟榔有一定的医疗功效,是传统的一味中药。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槟榔治泻痢后重,心腹诸痛,大小便气秘、痰气喘急,疗诸疟。御瘴疠。”又据《名医别录》记载,槟榔“可杀肚虫,医脚气。”故我国民间有不少应用槟榔治肚中虫病的验方。
中国药典2000版 Chinese Pharmacopoeia 2000
  槟榔
  拼音名:Binglang
  英文名:SEMENARECAE
  书页号:2000年版一部-299
  本品为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catechuL.的干燥成熟种子。春末至秋初采收成熟
  果实,用水煮后,干燥,除去果皮,取出种子,干燥。
  【性状】本品呈扁球形或圆锥形,高1.5~3.5cm,底部直径1.5~3cm。表面淡黄
  棕色或淡红棕色,具稍凹下的网状沟纹,底部中心有圆形凹陷的珠孔,其旁有1明显疤
  痕状种脐。质坚硬,不易破碎,断面可见棕色种皮与白色胚乳相间的大理石样花纹。气
  微,味涩、微苦。
  【鉴别】(1)本品横切面:种皮组织分内、外层,外层为数列切向延长的扁平石
  细胞,内含红棕色物,石细胞形状、大小不一,常有细胞间隙;内层为数列薄壁细胞,
  含棕红色物,并散有少数维管束。外胚乳较狭窄,种皮内层与外胚乳常插入内胚乳中,
  形成错入组织;内胚乳细胞白色,多角形,壁厚,纹孔大,含油滴及糊粉粒。
  (2)取本品粉末8g,加浓氨试液4ml,加氯仿50ml,超声处理10分钟,滤过,残渣用
  氯仿10ml洗涤1次,合并氯仿液,置于分液漏斗中,加稀盐酸5ml及水20ml,振摇,分
  取酸水层,用氯仿10ml洗涤1次,弃去氯仿液,加浓氨试液调节pH值约9,用氯仿振摇提取
  2次,每次10ml,合并氯仿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
  槟榔对照药材,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
  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醋酸乙酯-浓氨试液(7.5:
  7.5:0.2)为展开剂,置氨蒸气预饱和的展开缸内,展开,取出,热风吹干,喷以稀碘化
  铋钾试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橘红色斑点。
  【检查】水分照水分测定法(附录ⅨH第一法)测定,不得过10.0%。
  【含量测定】取本品粗粉约8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加乙醚80ml,振摇
  后加氨试液4ml,振摇10分钟,加无水硫酸钠10g,振摇5分钟,静置俟沉淀,分取乙醚液,
  置分液漏斗中,残渣用乙醚洗涤3次,每次10ml,合并醚液,加滑石粉0.5g,振摇3分
  钟,加水2.5ml,振摇3分钟,静置,至上层醚液澄清时,分取醚液,水层用少量乙醚洗
  涤,合并醚液,低温蒸发至约20ml,移置分液漏斗中,精密加入硫酸滴定液(0.01mol/L)
  20ml,振摇提取,静置俟分层,分取醚层,醚层用水振摇洗涤3次,每次5ml,合并洗液
  与酸液,滤过,滤器用水洗涤,合并洗液与酸液,加甲基红指示液数滴,用氢氧化钠滴定
  液(0.02mol/L)滴定。每1ml硫酸滴定液(0.01mol/L)相当于3.104mg的槟榔碱(C8H13NO2)。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醚溶性生物碱以槟榔碱(C8H13NO2)计,不得少于0.30%。
  【炮制】槟榔除去杂质,浸泡,润透,切薄片,阴干。
  炒槟榔槟榔片,照清炒法(附录ⅡD)炒至微黄色。
  【性味与归经】苦、辛,温。归胃、大肠经。
  【功能与主治】杀虫消积,降气,行水,截疟。用于绦虫、蛔虫、姜片虫病,虫
  积腹痛,积滞泻痢,里急后重,水肿脚气,疟疾。
  【用法与用量】3~9g;驱绦虫、姜片虫30~60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中国药典2005版 Chinese Pharmacopoeia 2005 edition
  名称:
  槟榔
  汉语拼音:
  Binglang
  英文名:
  SEMEN ARECAE
  基原:
  本品为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 L.的干燥成熟种子。春末至秋初采收成熟果实,用水煮后,干燥,除去果皮,取出种子,干燥。
  性状:
  本品呈扇球形或圆锥形,高1.5-3.5cm,底部直径1.5-3cm。表面淡黄棕色或淡红棕色,具稍凹下的网状沟纹,底部中心有圆形凹陷的珠孔,其旁有1明显疤痕状种脐。质坚硬,不易破碎,断面可见棕色种皮与白色胚乳相间的大理石样花纹。气微,昧涩、微苦。
  鉴别:
  (1)本品横切面:种皮组织分内、外层,外层为数列切向延长的扁平石细胞,内含红棕色物,石细胞形状、大小不一,常有细胞间隙;内层为数列薄壁细胞,含棕红色物,并散有少数维管束。外胚乳较狭窄,种皮内层与外胚乳常插入内胚乳中,形成错入组织;内胚乳细胞白色,多角形,壁厚,纹孔大,含油滴及糊粉粒。
  (2)取本品粉末8g,加浓氨试液4ml,加三氯甲烷50ml,超声处理10分钟,滤过,残渣用三氯甲烷10ml洗涤1次,合并三氯甲烷液,置于分液漏斗中,加稀盐酸5ml及水20ml,振摇,分取酸水层,用三氯甲烷10ml洗涤1次,弃去三氯甲烷液,加浓氨试液调节pH值约9,用三氯甲烷振摇提取2次,每次10ml,合并三氯甲烷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摈榔对照药材,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乙酸乙酯-浓氨试液(7.5:7.5:0.2)为展开剂,置氨蒸气预饱和的展开缸内,展开,取出,热风吹干,喷以稀碘化铋钾试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橘红色斑点。
  检查:
  水分 照水分测定法(附录Ⅸ H第一法)测定,不得过10.0%。
  含量测定:
  取本品粗粉约8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加乙醚80ml,振摇后加氨试液4ml,振摇10分钟,加无水硫酸钠10g,振摇5分钟,静置俟沉淀,分取乙醚液,置分液漏斗中,残渣用乙醚洗涤3次,每次10ml,合并醚液,加滑石粉0.5g,振摇3分钟,加水2.5ml,振摇3分钟,静置,至上层醚液澄清时,分取醚液,水层用少量已醚洗涤,合并醚液,低温蒸发至约20ml,移置分液漏斗中,精密加入硫酸滴定液(0.01mol/L)20ml,振摇提取,静置俟分层,分取醚层,醚层用水振摇洗涤3次,每次5ml,合并洗液与酸液,滤过,滤器用水洗涤,合并洗液与酸液,加甲基红指示液数滴,用氢氧化钠滴定液(0.02mol/L)滴定。每1ml硫酸滴定液(0.01mol/L)相当于3.104mg的槟榔碱(C8H13NO2)。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醚溶性生物碱以槟榔碱(C8H13NO2)计,不得少于0.30%。
  炮制方法:
  槟榔 除去杂质,浸泡,润透,切薄片,阴干。
  炒槟榔槟榔片,照清炒法(附录Ⅱ D)炒至微黄色。
  性味:
  苦、辛,温。
  归经:
  归胃、大肠经。
  功效:
  杀虫消积,降气,行水,截疟。
  主治:
  用于绦虫、蛔虫、姜片虫病,虫积腹痛,积滞泻痢,里急后重,水肿脚气,疟疾。
  用法用量:
  3-9g;驱绦虫、姜片虫30-60g。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中西药分类:
  中药(药材及饮片)
花木百科 Flowers encyclopedia
  槟榔介绍
  槟榔 (Areca catechu)
  科属:
  棕榈科 槟榔
  别名:
  大白槟、槟榔子、槟门
  形态特征:
  形态干挺直,无分枝。羽状复叶,簇生枝端,小叶片多数,狭长披针形。肉穗花序。花白色,有香气。坚果长圆形,橙红色。花期3-8月,果期12月-翌年5月。
  分布与习性:
  原产地与分布广布于亚洲热带及美洲热带、亚热带、澳大利亚。习性喜高温高湿的热带气候,不耐寒,一般气温16度就有落叶现象,5度会受冻害,最适生长温度为24-26度。雨量要求充沛而分布均匀,年雨量以2.000毫米左右为宜。
  繁殖与栽培:
  要求土层深厚、保水力强,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的冲积土或壤土,在沙质壤土中亦能适应。
  应用:
  用途槟榔是典型的热带风光树种之一。若配植于水边,倒影清秀;植于桥头,线条构图简洁,是热带优良的绿化树种;未熟果实,热带地区人民多作咀嚼料。种子可入药。
  图片:
百科大全 Wikipedia Encyclopedia
  binglang
  槟榔
  betel nut
    主要有效成分是一种植物碱,名槟榔素,0.1%~0.5%,有驱除绦虫及姜片虫的作用。能使绦虫头部及前段瘫痪。对猪肉绦虫及短小绦虫的治愈率很高,对牛肉绦虫疗效较低,若与南瓜子合用则疗效增加。
    
英文解释
  1. :  Areca Seed,  semen arecae,  areca catechu,  areca nut
  2. n.:  Betel nut,  betel palm,  tropical Asian plant whose leaf is chewed with the betel-nut,  betel
法文解释
  1. n.  aréquier (Areca catechu); arec, noix de bétel
近义词
梹榔, 槟榔玉, 槟门, 槟楠, 尖槟, 仁频, 宾门, 宾门药饯, 白槟榔, 橄榄子, 槟榔仁, 洗瘴丹, 大腹子, 大腹槟榔, 槟榔子, 马金南, 青仔, 榔玉
相关词
饮食食谱烹任食品湖南特产万宁岭头村
湘潭县胖哥易俗河海南湘潭
包含词
槟榔屿槟榔科马槟榔槟榔属槟榔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