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 : 中草药 > 桑蠹虫
目录
No. 1
  桑蠹虫
  【桑蠹虫的功效介绍】:
  桑蠹虫 (《别录》)
  【异名】蝤蛴(《诗经》),蝎、桑蠹、蛣崛(《尔雅》),桑蝎(《千金方》),桑虫(《本草图经》),蛀虫(《纲目》),桑蚕(《景岳全书》),铁炮虫(《动物学大辞典》),老母虫(《四川中药志》)。
  【来源】为天牛科昆虫星天牛、桑天牛或其他近缘昆虫的幼虫。
  动物形态详天牛条。
  【采集】冬季于桑、柳、柑橘等树干中捕取,捕得后,用酒醉死,晒干或炕干。
  【药材】干燥的虫体,呈长筒形而略扁,乳白色或淡黄色。
  嘴部颜色较深,黄褐至黑褐色。
  胸部3节,前胸较膨大,无足,腹部10节。
  虫体外表常较粗糙,折断面呈黄白色。
  以粗壮、干燥、完整者、为佳。
  产于四川;其他地区亦有。
  【炮制】拣净杂质,和糯米八锅同炒,至米焦黑为度。
  取出,筛去米,放凉,贮存干燥处。
  【性味】甘,平,有毒。
  ①《别录》:味甘,无毒。
  ②《纲目》:甘,温,无毒。
  ③《玉楸药解》:味苦,气平。
  【归经】①《玉楸药解》:入手少阴心、足厥阴肝经。
  ②《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经。
  【功用主治-桑蠹虫的功效】活血,祛瘀,通经。
  治劳伤瘀血,血滞经闭,腰脊疼痛,崩漏,带下。
  ①《别录》:主心暴痛,金疮内生不足。
  ②《本草拾遗》:桑蠹,去气,补不足,治小儿乳霍。
  ③《日华子本草》:治胸下坚满,障翳瘀膜,风疹。
  ④《纲目》:治小儿惊风,口疮,风疳;妇人崩中,漏下赤白,堕胎下血,产后下痢:柳蠹虫,功同桑蠹。
  ⑤《握灵本草》:治痘疮倒靥用之。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2钱;或入丸、散。
  【宜忌】孕妇忌服。
  【选方】①治崩中漏下赤白:桑蝎烧灰,温酒服方寸匕,日二。
  (《千金方》) ②治堕胎下血不止:桑木中蝎虫,烧末,酒服方寸匕,日二。
  (《普济方》) ③治痘疮不发及痈疽不溃:桑蠹虫一、二条,捣,黄酒冲服。
  (《本草推陈》)
  【名家论述】①《景岳全书·疽疹诠》:桑虫用以发痘,尝遍考《本草》、痘疹诸书,皆所不载,及审其性质,不过为阴寒湿毒之虫耳。
  惟其有毒,所以亦能发痘;惟其寒湿,所以最能败脾。
  且发痘者,不从血气而从毒药,痘虽起而中则败矣,此与揠苗者何异。
  矧以湿毒侵脾,稚弱何堪,故每见多服桑虫者,毒发则唇肤俱裂,脾败则泄泻不止。
  前之既覆,后可见矣。
  ②《本经逢原》:桑蠹虫,治痘疮毒盛白陷不能起发者,用以绞汁和白酒酿服之即起。
  但皮薄脚散及泄泻畏食者服之,每致驳裂而成不救.不可不慎。
No. 2
  桑蠹虫
  (《别录》)
  【异名】蝤蛴(《诗经》),蝎、桑蠹、蛣崛(《尔雅》),桑蝎(《千金方》),桑虫(《本草图经》),蛀虫(《纲目》),桑蚕(《景岳全书》),铁炮虫(《动物学大辞典》),老母虫(《四川中药志》)。
  【来源】为天牛科昆虫星天牛、桑天牛或其他近缘昆虫的幼虫。动物形态详"天牛"条。
  【采集】冬季于桑、柳、柑橘等树干中捕取,捕得后,用酒醉死,晒干或炕干。
  【药材】干燥的虫体,呈长筒形而略扁,乳白色或淡黄色。嘴部颜色较深,黄褐至黑褐色。胸部3节,前胸较膨大,无足,腹部10节。虫体外表常较粗糙,折断面呈黄白色。以粗壮、干燥、完整者、为佳。
  产于四川;其他地区亦有。
  【炮制】拣净杂质,和糯米八锅同炒,至米焦黑为度。取出,筛去米,放凉,贮存干燥处。
  【性味】甘,平,有毒。
  ①《别录》:"味甘,无毒。"
  ②《纲目》:"甘,温,无毒。"
  ③《玉楸药解》:"味苦,气平。"
  【归经】①《玉楸药解》:"入手少阴心、足厥阴肝经。"
  ②《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经。"
  【功用主治】活血,祛瘀,通经。治劳伤瘀血,血滞经闭,腰脊疼痛,崩漏,带下。
  ①《别录》:"主心暴痛,金疮内生不足。"
  ②《本草拾遗》:"桑蠹,去气,补不足,治小儿乳霍。"
  ③《日华子本草》:"治胸下坚满,障翳瘀膜,风疹。"
  ④《纲目》:"治小儿惊风,口疮,风疳;妇人崩中,漏下赤白,堕胎下血,产后下痢:""柳蠹虫,功同桑蠹。"
  ⑤《握灵本草》:"治痘疮倒靥用之。"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2钱;或入丸、散。
  【宜忌】孕妇忌服。
  【选方】①治崩中漏下赤白:桑蝎烧灰,温酒服方寸匕,日二。(《千金方》)
  ②治堕胎下血不止:桑木中蝎虫,烧末,酒服方寸匕,日二。(《普济方》)
  ③治痘疮不发及痈疽不溃:桑蠹虫一、二条,捣,黄酒冲服。(《本草推陈》)
  【名家论述】①《景岳全书·疽疹诠》:"桑虫用以发痘,尝遍考《本草》、痘疹诸书,皆所不载,及审其性质,不过为阴寒湿毒之虫耳。惟其有毒,所以亦能发痘;惟其寒湿,所以最能败脾。且发痘者,不从血气而从毒药,痘虽起而中则败矣,此与揠苗者何异。矧以湿毒侵脾,稚弱何堪,故每见多服桑虫者,毒发则唇肤俱裂,脾败则泄泻不止。前之既覆,后可见矣。"
  ②《本经逢原》:"桑蠹虫,治痘疮毒盛白陷不能起发者,用以绞汁和白酒酿服之即起。但皮薄脚散及泄泻畏食者服之,每致驳裂而成不救.不可不慎。"
No. 3
  桑蠹虫
  【桑蠹虫的功效介绍】:
  桑蠹虫 (《别录》)
  【异名】蝤蛴(《诗经》),蝎、桑蠹、蛣崛(《尔雅》),桑蝎(《千金方》),桑虫(《本草图经》),蛀虫(《纲目》),桑蚕(《景岳全书》),铁炮虫(《动物学大辞典》),老母虫(《四川中药志》)。
  【考证】出自《名医别录》
  1.《纲目》:似蚕而在木中食木者为蝎。似蚕而在树上食叶者为ZHU;似ZHU而小,行则首尾相就屈而后伸者为尺蠖;似尺蠖而青小者,为螟蛉。三虫皆不能穴本,至夏惧羽化为蛾,惟穴木之蠹,宜入药用。各木性味,良毒不同,而蠹亦随所居所食而异,未可一概用也。古方用蠹,多取桑、柳、构木者,亦各有义焉。
  2.《本经逢原》:桑蠹虫,色白带黄,而腹中无秽,挼之无水者为真。若头硬而腹中不净者,即杂树蠹
  【来源】为天牛科昆虫星天牛、桑天牛或其他近缘昆虫的幼虫。
  动物形态详天牛条。
  【采集】冬季于桑、柳、柑橘等树干中捕取,捕得后,用酒醉死,晒干或炕干。
  【药材】干燥的虫体,呈长筒形而略扁,乳白色或淡黄色。
  嘴部颜色较深,黄褐至黑褐色。
  胸部3节,前胸较膨大,无足,腹部10节。
  虫体外表常较粗糙,折断面呈黄白色。
  以粗壮、干燥、完整者、为佳。
  产于四川;其他地区亦有。
  【炮制】拣净杂质,和糯米八锅同炒,至米焦黑为度。
  取出,筛去米,放凉,贮存干燥处。
  【性味】甘,平,有毒。
  ①《别录》:味甘,无毒。
  ②《纲目》:甘,温,无毒。
  ③《玉楸药解》:味苦,气平。
  【归经】①《玉楸药解》:入手少阴心、足厥阴肝经。
  ②《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经。
  【功用主治-桑蠹虫的功效】活血,祛瘀,通经。
  治劳伤瘀血,血滞经闭,腰脊疼痛,崩漏,带下。
  ①《别录》:主心暴痛,金疮内生不足。
  ②《本草拾遗》:桑蠹,去气,补不足,治小儿乳霍。
  ③《日华子本草》:治胸下坚满,障翳瘀膜,风疹。
  ④《纲目》:治小儿惊风,口疮,风疳;妇人崩中,漏下赤白,堕胎下血,产后下痢:柳蠹虫,功同桑蠹。
  ⑤《握灵本草》:治痘疮倒靥用之。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2钱;或入丸、散。
  【宜忌】孕妇忌服。
  【选方】①治崩中漏下赤白:桑蝎烧灰,温酒服方寸匕,日二。
  (《千金方》) ②治堕胎下血不止:桑木中蝎虫,烧末,酒服方寸匕,日二。
  (《普济方》) ③治痘疮不发及痈疽不溃:桑蠹虫一、二条,捣,黄酒冲服。
  (《本草推陈》)
  【名家论述】①《景岳全书·疽疹诠》:桑虫用以发痘,尝遍考《本草》、痘疹诸书,皆所不载,及审其性质,不过为阴寒湿毒之虫耳。
  惟其有毒,所以亦能发痘;惟其寒湿,所以最能败脾。
  且发痘者,不从血气而从毒药,痘虽起而中则败矣,此与揠苗者何异。
  矧以湿毒侵脾,稚弱何堪,故每见多服桑虫者,毒发则唇肤俱裂,脾败则泄泻不止。
  前之既覆,后可见矣。
  ②《本经逢原》:桑蠹虫,治痘疮毒盛白陷不能起发者,用以绞汁和白酒酿服之即起。
  但皮薄脚散及泄泻畏食者服之,每致驳裂而成不救.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