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地图 |
|
|
桑耶寺投诉电话 拉萨市旅游投诉电话:0891-6650808 0891-6324691
西藏旅游投诉电话:0891-6834193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从泽当沿雅鲁藏布江至扎囊县,那里江阔水深,便于舟渡,以前,人们过江只能靠牛皮船摆渡,如今用上了机动船,连汽车也可搭船过江,过江以北的海不日山上便是著名的桑耶寺所在,南岸便是敏珠林寺。
桑耶寺始建于公元762年,是藏传佛教史上第一座佛法僧俱全的寺庙,历史上著名的古印度佛教与汉地佛教教义之争便发生在这里。桑耶寺是以古代印度婆罗王朝在摩揭陀所建的乌达波寺为蓝本而建造的,经过历代增修扩建,占地面积为4900多平方米,规模宏伟。
历史上著名的印度佛教与汉地佛教教义之争便发生在这里。桑耶寺是以古代印度婆罗王朝在摩揭陀所建的乌达波寺为蓝本而建造的。主殿建成以后,历代增修扩建,占地面积为4900多平方米,规模宏伟。
整个建筑群完全按照佛经中的大千世界布局:宏伟的乌策大殿代表世界中心须弥山;太阳、月亮两殿象征宇宙中的日、月两轮;乌策大殿四角的四座佛塔代表四大天王;大殿周围均匀分布有四大殿、八小殿,表示四咸海中的四大部洲和八小洲;环绕寺庙的圆形围墙象征世界外围的铁围山。建筑群占地面积11万余平方米。乌策大殿门口有一“兴佛盟誓”碑。多吉德殿大门外右侧有一吐蕃石碑,高3.8米,座高0.8米,碑文为古藏文(汉文为“吐蕃金石录”)。主殿门前有石狮一对,狮高1.2米、宽0.47米、高0.76米,石座为方形,上雕有方形莲花纹。
寺内还有一对汉白玉石象,高1.05米,造型古朴、线条柔美,富有唐代雕刻之风,是该寺现存石雕艺术的珍品。寺内还有一口大铜钟,钟高1.1米,直径0.55米,钟上铸有古藏文,十分罕见。据《贤者喜宴》载,此铜钟是西藏地区所铸的第一口钟。桑耶寺主殿回廊及配殿均有年代久远的精美壁画。 |
|
素有“西藏第一座寺庙”美称的桑耶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南扎囊县雅鲁藏布江北岸的扎玛山麓,距离泽当镇38公里,是藏传佛教史上第一座佛、法、僧三宝俱全的寺庙。乘拉萨往泽当的便车,在桑耶渡口下车,需时3小时。亦可从泽当坐车到桑耶渡口,渡口距离泽当约30公里。下车后乘机动船横渡雅鲁藏布江。
桑耶寺建造年代大约是公元8世纪中叶, 吐蕃王朝第5代赞普赤松德赞时期,是藏传佛教历史上第一座“佛、法、僧”三宝俱全的寺庙,偏居于雅鲁藏布江北岸海布日神山脚下。
第5代赞普赤松德赞为唐朝金城公主之子,据说其出生后还曾围绕着他上演了一出藏族版本的《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可正所谓少时蹉跎日后却必成大器——赤松德赞后来成为一代明君,在藏族历史上被称为”师君三尊”之一。
公元754年赤松德赞执政,为巩固政权设计除掉了崇苯的大臣,并大力在雪域高原弘扬佛法抑制苯教。为此,他曾经先后两次延请“外国专家”——从印度迎请了高僧寂护,从乌杖那国请来了密宗大师莲花生入藏传经,使佛教由此开始在雪域高原扎下根来。
桑耶寺于公元762年开始兴建。寺院选址于藏王赤松德赞的出生地,藏王赤德祖赞的冬宫附近。由莲花生大师主持桑耶的建设,建筑仍保持寂护大师的原设计,赤松德赞亲自主持了奠基。
寺院于公元779年建成后,赤松德赞邀请印度、汉地、于阗等地僧人住寺讲经弘法,为寺庙做了许多工作。剃度七名贵族子弟出家为僧为其中之一,这七人因而成为西藏第一批真正的住寺僧人。剃度为僧的数年后,这七人都被委任为讲经的规范师,被后人奉为西藏藏传佛教的先驱者,声名显赫于佛教界和西藏的历史,史称“桑耶七觉士”。赤松德赞弘佛抑苯,并宣布吐蕃全民信仰佛教。
这个名字的由来还很有意思。据说,为了满足一下国王急于见到寺庙建好后景象的迫切之心,莲花生大师再展神功,在自己的手心变幻出了寺院的幻影,赤松德赞惊呼一声:“桑耶” (“出手意料”的意思),于是该寺也就因国王一声惊语而被命名为桑耶寺。不过,比起前面那些繁琐的名字来,藏王的这声惊呼倒还容易上口一些。赞普赤松德赞除了惊呼出一个寺名以外还让7名贵族子弟出家为僧,这7人因而成为西藏第一批真正的住寺僧人,史称”桑耶七觉士”,被后人奉为西藏藏传佛教的先驱者,声名显赫于佛教界和西藏的历史。
桑耶寺以其殿塔林立,楼阁高阔,规模宏大,融合了藏、汉、印三种风格而造型完美的建筑和题材广博,技艺高超,绘塑精湛的壁画造像,以及众多木雕石刻、唐嘎等文物瑰宝而驰名于世。桑耶寺周围绿树成荫,河渠萦绕,是国家级雅砻风景名胜区的主要景区之一。 |
|
桑耶寺-藏文意为"无边寺"、"存想寺"或"超出想象寺院",因藏王赤松德赞创建时融合了藏、汉、印三种建筑风格,所以被称为"三样寺"。位于扎朗县雅鲁藏布江北岸的桑耶镇近内,始建于公元八世纪中叶,是藏族文物古迹中历史悠久的著名寺院,也是有正规僧人的第一座完整的寺院。寺院内珍藏着西藏自吐蕃王朝以来各个时期的历史、宗教、建筑、壁画、雕塑等多方面的遗产,集西藏古代文明之大成。《贤者喜宴》中曾赞道:"此寺是难以想象之建筑,此世间无以伦比之寺院"。赤松德赞为了吸取父王赤德祖赞禁止苯教宏扬佛教而遭到暗害身亡的教训,为了利用佛教来巩固王室的统治和权益,赤松德赞用各种办法除去了崇拜苯教的大臣,接着又先后从印度迎请著名佛学家寂护和著名佛教密宗大师莲花生来藏传播佛法,并决定兴建桑耶寺。桑耶寺地点由莲花生选定,结构布局由寂护设计,赤松德赞亲自奠基动
整个寺院的布局,是按照佛经中的"大千世界"的结构布局设计而成,是依照密宗的曼陀罗建造的:乌孜大殿代表世界中心须弥山,大殿周围的四大殿表示四咸海中的四大部洲和八小洲,太阳、月亮殿象征宇宙中的日、月两殿,寺庙围墙象征世界外围的铁围山;主殿四周又建红、白、绿、黑四塔,以镇服一切凶神邪魔,防止天灾人祸的发生。围墙四面各设一座大门,东大门为正门。寺院建成后,莲花生在这里剃度第一批藏人出家为僧,号称"七觉士"。此寺因而成为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三宝齐全的佛教寺院。
桑耶寺建筑规模宏大,大小殿塔鳞次栉比,其中以金碧辉煌的"乌孜"大殿为主体,代表释迦牟尼出生、成佛、讲法、捏盘的红、白、绿、黑四塔和代表佛教中四大洲、八小洲的十二座神殿为辅体,组成一个宏大而完整的建筑群,总面积约25000平方米。乌孜大殿是桑耶寺的中心主殿,面积达6000余平方米。大殿正门南侧墙边有石碑一方,据传说为赤松德赞所立,碑上有古藏文,反映了赤松德赞的兴佛的情况。大门门廊上的额仿上,悬有一口唐式挂钟,钟上铸有古藏文,据有关资料记载,此钟为虔诚的佛教徒赤松德赞的第三妃所献。
大殿坐西朝东,高三层,式样别致。大殿和甬道回廊里均绘满了各种题材的壁画。除了一些你在其他寺庙里也能看到的传统的宗教绘画外,在桑耶寺乌孜大殿内围墙中层廊道上有著名的“西藏史”壁画,画中记载了从远古传说的罗刹女与神猴结合繁衍藏族开始,一直到宗喀巴创立格鲁派,止于9世达赖业绩。壁画长92米,洋洋洒洒,恢弘壮丽,被誉为西藏的“绘画史记”。此外在乌孜大殿1层和2层有“桑耶寺史记”,2层的南侧有“莲花生传记”等精美的壁画。
每层殿堂的空间很高,一般5.5米到6米之间。乌孜大殿的建筑风格十分独特,大殿底层采用藏式建筑风格,中层采用汉式建筑风格,上层采用印度建筑风格。各层的壁画和塑像也都按照各自的方式进行绘画和雕塑。这种融藏、汉、印合壁的建筑格调,在建筑史上是非常罕见的。大殿内壁画内容十分丰富,题材广泛,题材除其它寺庙常见者外,还有“西藏史画”、“桑耶史画”、“莲花生传”、“舞蹈杂技”等等,其中“西藏史画”自远古传说的罗萨女与神猴成婚,繁衍西藏最早人类画起,直至九世达赖喇嘛的业绩。整个画面长达92米,被誉为西藏史记,在古今中外壁画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
|
第五代赞普赤松德赞为唐朝金城公主之子,据说其出生后还曾围绕着他上演了一出藏族版本的《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可正所谓少时蹉跎日后却必成大器--赤松德赞后来在藏族历史上被称为“师君三尊”之一。
公元754年赤松德赞执政以后为巩固政权的需要,设计除掉了崇苯的大臣,大力在雪域高原弘扬佛法抑制苯教。为此,他曾经先后两次延请“外国专家”一从印度迎请了高僧寂护,从乌杖那国请来了密宗大师莲花生入藏传经,使佛教由此开始在雪域高原扎下了根来。
赤松德赞后又授命寂护建造西藏历史上第一座寺庙桑耶寺,但建寺过程中却屡建屡垮,原因据说是此地妖气很盛,鬼魔横行。想来寂护大师大概属于书卷气较重空有满腹经纶那类“文化人”,对于这些邪魔外道就好像是“秀才遇上了兵”,一点儿招也没有。看着寺庙老是建不起来,英明的赤松德赞国王那个急的,慌忙就把精通密宗咒术擅长降魔伏妖的莲花生请来帮忙,估计是病急乱投医,国王就当大师是一柔道黑带高手使了。不过大师也拽的厉害,和邪魔外道们飞沙走石一顿开打,其间自然免不了在四处空中来水里去的(要不然现在桑耶和山南一带怎么会留下那么多“战斗遗址”),街边混混们玩真的哪儿玩得过武林正派,何况还是一“外援”,最后终于邪不压正,妖魔们被一顿暴扁打的是鼻青睑肿落花流水,最后有的是流落异乡,逃到了偏僻的藏东崇山峻岭中;有的是“阵前起义”,被大师招安改编成“政府军”--成了佛教的护法神。
桑耶寺的由来还有一段故事。桑耶寺,藏文意为“吉祥永固天成桑耶大伽蓝”,又或者“无边寺”、“超出意想寺”、“三样寺”等名称,但一般总称为“桑耶寺”。相传,赤松德赞请来莲花生大师为其建寺传法后,为了满足一下国王急于见到寺庙建好后景象的迫切之心,莲花生施展法术,在自己的手心变幻出了寺院的幻影,赤松德赞见此景大惊,惊呼:“桑耶!”(“出乎意料”的意思)于是该寺得名“桑耶寺”。 |
|
参观需时:2-3小时
除了大殿里的有些地方,在整个“铁围山”环绕的寺庙里,大部分地方是可以拍摄的,当然为稳妥起见,最好能征询一下在场的僧侣,不用担心,他们即使拒绝你也是满面笑容的。拍摄桑耶独特的圆形造型的最佳地点在桑耶寺前面的海布日神山上,体力不好的话就不用爬上山顶,在山腰一座佛塔处就可以了,当然由于树木葱笼,你看到的寺庙圆形造型不如在山顶上的那么清晰。
佛门圣地,最是清静不过。要是和来朝圣的老乡住在一个房间里,你会发现自己都市里养成的警惕之心在他(她)们真挚的笑容下是多么的可笑和可怜。把你的担心和包裹都放在房里吧,尽管放心出去玩。
乘拉萨往泽当的便车,在桑耶渡口下车,需时3小时。亦可从泽当坐车到桑耶渡口,渡口距离泽当约30公里。下车后乘机动船横渡雅鲁藏布江。上岸后可坐货车到桑耶寺门口。这里的船家及司机有时会多要钱,上车和上船前应问清楚收费。离开时,可循原路折返桑耶渡口,在路边等候来往拉萨或泽当的便车及长途汽车。 |
|
【桑耶寺】 西藏建造的第一座僧伽组织的佛教寺院。位于西藏札囊县雅鲁藏布江北岸,临近吐蕃赞普冬宫所在地扎玛宫。由赤松德赞亲自主持奠基修建,赐名为“贝扎玛桑耶敏久尔伦吉主贝祖拉康”,意译为吉祥红岩思量无际不变顿成神殿。据《桑耶寺志》记载,桑耶寺系“卯年奠基,至卯年竣工”;《布敦佛教史》作“丁卯年奠基,己卯年竣工”,历时十二年。其他史籍对建寺时间说法各异,大致在8世纪后半期。
印度佛教僧人寂护和莲花生仿印度的奥坦陀布黎寺形制,设计修建此寺。主殿三层象征须弥山;四方有四殿,象征四大洲;四殿又各有两配殿,象征八小洲;主殿之南北两处又各建一殿,象征日、月二轮;主殿四角建有白、青、绿、红四色舍利塔,象征四大天王;外有垣墙围绕,象征铁围山。以佛教对世界结构的想象,具体化为寺院建筑的形式,这种建筑艺术,对西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主殿为金顶三层楼阁,内部结构分别具有藏(下)、汉(中)和印度(上)三种建筑式样和雕塑风格,因此也有“三样寺”之称。这一特点反映了当时汉族地区和印度佛教势力并存和在文化上彼此吸收的历史事实。主殿内有塑像七十八尊,佛教画图十四幅,其他殿堂内的塑像和壁画也很多。该寺的建成,象征极力扶植佛教的吐蕃王室在与维护本教地位的旧贵族之间长期斗争的初步胜利,意味着吐蕃王室权力的加强。建寺后,由寂护任堪布,迎请高僧讲经传法,并剃度七名贵族子弟出家,史称“七觉士”,为吐蕃社会建立僧伽制度之始。随后王室又规定了对寺院和僧人的供养,制订教戒法规,更在寺内建立兴佛证盟碑,以誓文确定佛教的主导地位。建寺后不久即在寺内建立译场,由来自印度和汉地的高僧和藏族译师共同翻译大量的显密经籍,译经事业甚为发达。据说《丹噶目录》即编制于这一时期。
由于该寺是最早传播旧密法的寺院,藏传佛教宁玛派兴起后,该寺属宁玛派。后因萨迦派曾出资修复,寺政又由萨迦派掌管一部分。该寺原有多种造型的殿堂和佛塔,但因多次火灾及年久失修,许多殿宇已荡然无存,目前仅存建筑主体及遗址二十余处。(孙文景) |
|
Sangyesi
桑耶寺
西藏建造的第一座僧伽组织的佛教寺院。位于西藏札囊县雅鲁藏布江北岸,临近吐蕃赞普冬宫所在地扎玛宫。由赤松德赞亲自主持奠基修建,赐名为“贝扎玛桑耶敏久尔伦吉主贝祖拉康”,意译为吉祥红岩思量无际不变顿成神殿。据《桑耶寺志》记载,桑耶寺系“卯年奠基,至卯年竣工”;《布敦佛教史》作“丁卯年奠基,己卯年竣工”,历时十二年。其他史籍对建寺时间说法各异,大致在8世纪后半期。
印度佛教僧人寂护和莲花生仿印度的奥坦陀布黎寺形制,设计修建此寺。主殿三层象征须弥山;四方有四殿,象征四大洲;四殿又各有两配殿,象征八小洲;主殿之南北两处又各建一殿,象征日、月二轮;主殿四角建有白、青、绿、红四色舍利塔,象征四大天王;外有垣墙围绕,象征铁围山。以佛教对世界结构的想象,具体化为寺院建筑的形式,这种建筑艺术,对西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主殿为金顶三层楼阁,内部结构分别具有藏(下)、汉(中)和印度(上)三种建筑式样和雕塑风格,因此也有“三样寺”之称。这一特点反映了当时汉族地区和印度佛教势力并存和在文化上彼此吸收的历史事实。主殿内有塑像七十八尊,佛教画图十四幅,其他殿堂内的塑像和壁画也很多。该寺的建成,象征极力扶植佛教的吐蕃王室在与维护本教地位的旧贵族之间长期斗争的初步胜利,意味着吐蕃王室权力的加强。建寺后,由寂护任堪布,迎请高僧讲经传法,并剃度七名贵族子弟出家,史称“七觉士”,为吐蕃社会建立僧伽制度之始。随后王室又规定了对寺院和僧人的供养,制订教戒法规,更在寺内建立兴佛证盟碑,以誓文确定佛教的主导地位。建寺后不久即在寺内建立译场,由来自印度和汉地的高僧和藏族译师共同翻译大量的显密经籍,译经事业甚为发达。据说《丹噶目录》即编制于这一时期。
由于该寺是最早传播旧密法的寺院,藏传佛教宁玛派兴起后,该寺属宁玛派。后因萨迦派曾出资修复,寺政又由萨迦派掌管一部分。该寺原有多种造型的殿堂和佛塔,但因多次火灾及年久失修,许多殿宇已荡然无存,目前仅存建筑主体及遗址二十余处。
(孙文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