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 : 文艺创作 : 摄影 : 家具 : 家居建材 > 格调
目录
格调 Class
作者: 保罗·福塞尔 Paul Fussell
  阅读有许多种标准,有趣是其中之一。经过许多年的阅读,似乎越来越重视一本书的趣味。书架上的书那么多,取哪一本读呢?除非你有严肃的心情,否则不会去碰那些大部头的经典。它们的分量过重,令人望而生畏。不过也有一类书,谈的是严肃问题,读来却意趣盎然。比如谈论社会等级问题,不可谓不严肃,这是个想起来就会个人绝望的话题,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曾经产生了大批激进思想家,对他们思想的传播则导致了无数次和战乱。但是我想推介给读者的这本书,谈的也是阶级话题,揭示的道理也很深刻(至少我这样认为),但读起来却充满乐趣,有如饮一杯陈年佳酿的红酒,它的锋利包裹在厚实的趣味之中。


  Class, A Guide Through the American Status System (1983)
No. 2
  ①指不同作家或不同作品的艺术特点的综合表现~高稚。②〈书〉指人的风格或品格。
No. 3
  先定格调
No. 4
  格调豪放
No. 5
  这部影片低级庸俗,格调不高
No. 6
  格调高雅
No. 7
  人的风格或品格
No. 8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唐诗纪事·秦韬玉》
No. 9
  格式;式样
No. 10
  山势和水势在这里别是一种格调,变化而又和谐。——《雨中登泰山》
No. 11
  品格;风范。 唐 蒋防 《霍小玉传》:“故 霍王 小女名 小玉 ……昨遣某求一好儿郎格调相称者。” 魏巍 《东方》第一部第四章:“她那特殊的细心、机敏与果断……都流露着指挥员英武的格调。”
No. 12
  风貌,景象。 唐 张乔 《宿刘温书斋》诗:“不掩盈窗月,天然格调高。” 宋 陈亮 《点绛唇·咏梅月》词:“君知否?雨僝云僽,格调还依旧。” 李健吾 《雨中登泰山》:“山势和水势在这里别是一种格调,变化而又和谐。”
诗歌的格律声调 Metrical Tone Poems
  诗歌的格律声调。亦泛指作品的艺术风格。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五:“句句言情,篇篇见意。奉劳歌伴,先定格调,后听芜词。” 元 刘壎 《隐居通议·诗歌五》:“今详格调句法,甚类生前之作。”《金瓶梅词话》第十一回:“高低紧慢按宫商,轻重疾徐依格调。” 清 戴名世 《<野香亭诗集>序》:“即有一二能者,不过指摘声病,讲求格调。”
本意
  指不同作家或作品的艺术特点综合表现;也指人的风格或品格。
  格调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某种存在。其实,再高、再隐秘的格调通常都得以某种形式体现出来。比如说,在客厅里放一个假山,做一个喷泉,可能是农民企业家的格调。在客厅里布置一个大鱼缸,那是中产阶级的消遣。再比如某些讲格调的人衣食住行都讲究名牌……
  而比尔·盖茨在客厅里以一个水族宫当背景,养的是濒临绝种、很难侍候的一条鲸鲨,这种做法最需要财力、智慧和想象力,并不单纯是露富的一种手段。这是世界首富的格调。不论格调的形式如何体现,有一点是肯定的:人在创造“格调”,“格调”又反过来“创造”某个群体。
  一个人格调的高低与其富裕程度和所受教育的程度未必成正比。格调,有时不过是一种框架,不去理会概念上的格调,反而可以从容自在地生活,反而可能活出真正的格调来。所谓洒脱者,应该是那种既可以升格也容易降调的人。
  格调是指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美学品格和思想情操,是艺术家艺术造诣、文学修养、审美理想和思想品格的总汇体现。艺术作品的格调有雅俗之分。格调不仅取决于作者的思想境界,同时也取决于作者所能达到的艺术境界。高格调一般不仅要表现深刻的思想,健康的内容还要求艺术家要有精湛的艺术表现力。从创作角度来看,格调是艺术家思想境界和艺术境界的最高体现,从欣赏角度来看,它是艺术批评的重要标准之一。
《格调》杂志
  Class 《格调
  2000年前后《格调》走红的时候,甚至产生了“看《格调》的人最没格调”这样酸溜溜的说辞,更多的人则是把它当成了格调指南,《格调》指出的穷人的品位,鄙视之;上层阶层的品位则推崇之。《格调》的策划人石涛因此表示,“它本是对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批判书,谁也没想到在中国的出版,竟然成为相当一部分人所推崇的生活方式的样本,这确实是一种误读”。同样道理,本来是法国一公司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准备的“宣传副册”的《优雅》,也因为被当作跟法国相关的时尚符号,在2005年莫名其妙地热销。
  《格调》作者保罗· 福塞尔恐怕没有想到,自己这本研究社会阶层的作品在中国成了大卖的时尚品位手册,石涛也说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销售成绩。实际上,保罗·福塞尔在书中提供的关于阶层区分的细节,并非来自严谨的社会调查,而是来自他个人的生活经验以及影视、文学作品提供的想象,这其实是站不住脚的。而中国读者以此作为衡量品位生活的依据,就更显得荒谬了。
  《格调》的成功,在于呼应了中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心理危机,那就是逐渐富起来的中国人开始关注生活品质的问题了,却不知道什么才叫有格调有品位;《格调》的出现及时地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而作者所罗列的诸多细节,又很具可操作性。它对中国新兴阶层的刺激也是前所未有的,曾有人看了《格调》之后再也不去打保龄球,因为《格调》中说,玩保龄球是城市贫民的爱好。
百科辞典
  gediao
  格调
  idiom
    艺术作品所具有的美学品格和思想情调,是艺术家艺术造诣、文化修养、审美理想和思想情操在作品中的总汇体现。
    格调高低首先取决于创作立意,清代张庚曾言:“盖画品高下,不在乎迹,在乎意。”对生活中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判断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创作格调的高低。一般来讲,进步的世界观、积极的人生观、健康的审美理想以及创作上的社会责任感是创作高格调的美术作品的基础和前提。所以中国历史上一直十分强调作者的思想品质对创作的直接影响,有“人品不高,用墨无法”之说。画品与人品,美与善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上是统一的。
    俗与雅是衡量作品格调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一件作品如果只是迎合市俗的一般嗜好,或是以奇巧炫人耳目,仅仅满足于某种官能刺激,这样的作品就会被贬斥为庸俗浅薄;如果作品在思想内容和形式风格上不但为人们所乐于接受,并且能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使人的感情得到净化,思想得到提高,这样的作品就会被社会誉为格调高雅纯正。
    艺术创作是以审美方式反映生活、影响人心的,这样,作品的格调就不但取决于作者的思想境界,同时也取决于作者所能达到的艺术境界,就是说作品的格调高低既要看表现了什么,同时也要看如何表现和表现得如何。内容不健康的作品自然谈不上高格调,健康的内容如果缺少完美的表现形式,缺少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艺术格调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格调与风格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二者都是艺术家在创作中艺术个性的集中体现。风格更多地体现在艺术家基于个人的生活感受和艺术气质,在运用富有个性的艺术语言时所形成的不同于他人的艺术风貌,而格调则是这种个人的艺术风貌所具有的美学品格,多指渗透在作品中的意蕴和情调。独特的艺术风貌只有与崇高的艺术格调统一起来,才会产生优秀的作品。形式再新颖,风格再独特,如果情调不健康,也会直接削弱作品的艺术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格调较之风格有着更为重要的实践意义。从创作角度看,它是作者思想境界和艺术境界的最高体现;从欣赏角度看,它是艺术批评的重要的标准之一。
    格调同风格一样,具有时代的、民族的和阶级的属性,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阶级在艺术格调的追求与批评上有着不尽相同的倾向和标准。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在风格多样化的基础上,强调作品的社会功能,提倡作品的格调的不断提高,使文艺作品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有益的作用。
     (杜哲森)
    
英文解释
  1. :  Class
  2. n.:  pattern,  style,  tone,  form,  literary or artistic style,  one's style of work as well as one's moral quality
法文解释
  1. n.  style
近义词
音色, 音品, 音质, 音调, 声音
盛况, 壮丽的展示, 气派, 某物的, 宏伟壮观的景象, 风度
相关词
书斋随笔东方建筑蓝色中国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