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 > 核动力卫星
目录
No. 1
  核动力卫星 【nuclear powered satellite】【】使用核电源的人造地球卫星。核电源具有适应能力强,运行阻力小等特点,适用于某些军用卫星和行星探测器。但由于卫星坠毁时会对大气和地球造成污染,核电源的使用会受到安全上的限制。卫星用的核电源有两类:放射性同位素温差发电器和核反应堆电源。前者功率较小,为几十至几百瓦;后者功率较大,可达数千瓦至数十千瓦。美国在1965年发射的一颗军用卫星中,用反应堆温差发电器作为电源,由于电源调节器出现故障仅工作43天。以钚 238放射性同位素作热源的同位素温差发电器,曾用于“子午仪”号导航卫星、“林肯”号试验卫星和“雨云”号卫星;苏联在1967~1982年共发射了24颗核动力卫星,都属于海洋监视卫星。在外行星探测中,由于空间探测器远离太阳,难以利用太阳电池发电,必须采用核电源。
核动力卫星【nuclear powered satellite】
基本简介
  使用核电源的。核电源工作寿命长,性能可靠,能提供较大的功率。它与太阳电池电源相比,适应环境能力强,由于在卫星外部没有伸展开的大面积太阳电池翼,在低轨道飞行时大气阻力较小。在空间战中使用核电源能提高卫星的生存能力。核电源适用于某些军用卫星和行星探测器。由于卫星坠毁时会对大气和地球造成污染,的使用受到安全上的限制。卫星用的核电源有两类:放射性同位素温差发电器和核反应堆电源。前者功率较小,为几十至几百瓦;后者功率较大,可达数千瓦至数十千瓦。
历史事件
  美国在1965年发射的一颗中,用反应堆温差发电器作为电源,由于电源调节器出现故障仅工作43天。以钚 238放射性同位素作热源的同位素温差发电器,曾用于、“林肯”号试验卫星和。这些卫星经过长时间的空间运行后,放射性同位素衰变殆尽,再入大气层烧毁。美国在1964年4月发射“子午仪”号导航卫星时,因发射失败卫星所携带的放射性同位素源被烧毁,钚238散布在大气层中并扩散至全球。后来改用特种石墨作同位素源外壳,以防烧毁。1968年5月“雨云”号气象卫星发射失败时,核电源落入圣巴巴拉海峡,后被打捞上来。
  苏联在1967~1982年共发射了24颗核动力卫星。卫星带有以浓缩铀 235为燃料的热离子反应堆,功率为5~10千瓦。它们在200多公里的低轨道上工作,完成任务后核反应堆舱段与卫星体分离,并小型火箭推到大约1000公里的轨道,可运行600年。1978年1月24日,苏联“宇宙”954号核动力卫星发生故障,核反应堆舱段未能升高而自然陨落,未燃尽的带有放射性的卫星碎片散落在加拿大境内,造成严重污染。1983年1月“宇宙”1402号核动力卫星发生类似故障,核反应堆舱段在南大西洋上空再入大气层时完全烧毁。 1982年8月30日,苏联发射宇宙1402号核动力海洋监视卫星,与同年10月2日发射的宇宙1412号,组成在同一轨道面上飞行成对
  工作的双基站雷达卫星。该雷达系统的发射机和接收机分别安装在这两颗卫星上,其目的是可减少地面的杂乱回波,并易于探测较小的舰艇目标。该卫星可实施全天候侦察。它由三个部分构成:(1)由末级火箭壳体和星载电子设备组成的舱段;(2)大孔径监视雷达舱段;(3)为星载雷达和无线电设备供电的核能源部分。
  在外行星探测中,由于空间探测器远离太阳,难以利用太阳电池发电,必须采用核电源。美国在,“先驱者”10号、11号探测器,“旅行者”1号、2号探测器,木星和土星探测器中,都使用了同位素温差发电器作为电源。
百科辞典
  hedongli weixing
  核动力卫星
  nuclear powered satellite
    使用核电源的人造地球卫星。核电源工作寿命长,性能可靠,能提供较大的功率。它与太阳电池电源相比,适应环境能力强,由于在卫星外部没有伸展开的大面积太阳电池翼,在低轨道飞行时大气阻力较小。在空间战中使用核电源能提高卫星的生存能力。核电源适用于某些军用卫星和行星探测器。由于卫星坠毁时会对大气和地球造成污染,核电源的使用受到安全上的限制。卫星用的核电源有两类:放射性同位素温差发电器和核反应堆电源。前者功率较小,为几十至几百瓦;后者功率较大,可达数千瓦至数十千瓦。
    美国在1965年发射的一颗军用卫星中,用反应堆温差发电器作为电源,由于电源调节器出现故障仅工作43天。以钚 238放射性同位素作热源的同位素温差发电器,曾用于“子午仪”号导航卫星、“林肯”号试验卫星和“雨云”号卫星。这些卫星经过长时间的空间运行后,放射性同位素衰变殆尽,再入大气层烧毁。美国在1964年4月发射“子午仪”号导航卫星时,因发射失败卫星所携带的放射性同位素源被烧毁,钚238散布在大气层中并扩散至全球。后来改用特种石墨作同位素源外壳,以防烧毁。1968年5月“雨云”号气象卫星发射失败时,核电源落入圣巴巴拉海峡,后被打捞上来。
    苏联在1967~1982年共发射了24颗核动力卫星,都属于海洋监视卫星。卫星带有以浓缩铀 235为燃料的热离子反应堆,功率为5~10千瓦。它们在200多公里的低轨道上工作,完成任务后核反应堆舱段与卫星体分离,并小型火箭推到大约1000公里的轨道,可运行600年。1978年1月24日,苏联“宇宙”954号核动力卫星发生故障,核反应堆舱段未能升高而自然陨落,未燃尽的带有放射性的卫星碎片散落在加拿大境内,造成严重污染。1983年1月“宇宙”1402号核动力卫星发生类似故障,核反应堆舱段在南大西洋上空再入大气层时完全烧毁。
    在外行星探测中,由于空间探测器远离太阳,难以利用太阳电池发电,必须采用核电源。美国在“海盗”号探测器,“先驱者”10号、11号探测器,“旅行者”1号、2号探测器,木星和土星探测器中,都使用了同位素温差发电器作为电源。
     (朱毅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