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因木质白如狗骨,故名。又因叶有五刺,如猫形,也称猫儿刺。中医以叶入药,称功劳叶。 |
亦作"枸榾" Also as "Citrus medica scrap of wood" |
亦作“ 枸榾 ”。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因木质白如狗骨,故名。又因叶有五刺,如猫形,也称猫儿刺。中医以叶入药,称功劳叶。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三·枸骨》:“枸骨树如女贞,肌理甚白。叶长二三寸,青翠而厚硬,有五刺角,四时不凋。五月开细白花,结实如女贞及菝葜子。” 清 方以智 《通雅·植物》:“枸榾,今之猫刺也。 顾野王 曰:‘枸榾木中箭。’谓其有刺。” |
|
学名:llex cornuta lindl
英文名:horny holly
科名:冬青科 aquifoliaceae
别名:鸟不宿
形态: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树皮灰白色。叶四方形有尖硬刺齿,硬革质,绿色,光亮,背面淡绿。聚伞花序,黄绿色,簇生于2年生小枝叶腋内,花期4-5月。核果球形,熟时鲜红,果期10-11月。
产地:产南京、江宁、镇江、宜兴、无锡、苏州、上海等地,生于山坡谷地灌木丛中;现各地庭园常有栽培;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各省。
用途: 叶、果实和根都供药用,叶能治肺结核潮热和咯血,果实常用于白带过多和慢性腹泻,根常用治风湿痛和黄疽肝炎;种子含油,可制肥皂;树皮可作染料。叶含皂苷、鞣质、苦味质等;树皮含生物碱等。装饰应用可在庭院作绿篱栽培,也可盆栽,陈设于厅堂,放在几架上,因有刺勿让儿童触摸,以免受伤。
习性:
水:耐干旱。
肥:每年冬季施入基肥。
土:喜肥沃的酸性土壤,不耐盐碱。
温:较耐寒,长江流域可露地越冬,能耐-5℃的短暂低温。
光:喜阳光,也能耐阴。
繁殖:扦插繁殖为主。梅雨季节实行嫩枝扦插,成活率较高。
枸骨其实原产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后来才传入欧洲,它是冬青科的常绿灌木或小乔木,还有“鸟不宿”、“老鼠刺”、“猫儿刺”等别名。枸骨高可达3至4米,树皮灰白色,枝伸展而密生,尤为奇特的是其叶先端有3个尖硬的刺齿,中间一个常向外卷,茎部平截,两侧各有尖刺1至2个,甚是“刀戟森严”。枸骨雄雌异株,4月开花,花形较小,呈淡绿色,簇生在2年生枝上,到了10月下旬至翌年1月,球形核果逐渐成熟,由绿而红,莹然若宝珠,散点满树,十分可爱。
枸骨喜欢阳光充足、气候温暖及排水良好的酸性肥沃土壤,耐寒性较差,生长得缓慢,要多施磷肥,才能果密色鲜。枸骨的果实很吸引鸟雀啄食,因而在果期要加以遮盖保护,夏季还要将盆移置阴处。枸骨的繁殖多采用播种法和扦插法,其中由于其种皮坚硬,种胚休眠,秋季采下的成熟种子需在潮湿低温条件下贮藏至翌年春天播种。
枸骨枝叶繁茂,叶形奇特,尤其是秋后红果累累,鲜艳美丽,是观叶观果兼优的花卉品种。(来源:《中国花卉报》2002-12-07) |
|
学名:Ilex cornuta Lindl.
英文名:Horny Holly
科名:冬青科 Aquifoliaceae
属名:冬青属
别名:鸟不宿
释名:猫儿刺。
气味:微基、凉、无毒.
主治:木皮浸酒服,补腰脚令健,会圳烧灰淋汁或煎膏,涂白癜风。
形态:常绿小乔木或灌木,高3~8米。树皮灰白色,平滑不裂,小枝粗壮,当年生枝具纵脊,无毛。枝开展而密生,形成阔圆形树冠。 叶片厚革质,两型,四方状圆形而宽三角形,先端有硬针刺的齿,或长圆形,倒卵状长圆形而全缘,但先端仍具硬针刺,长(3~)4~8厘米,宽2~4厘米先端尖刺状急尖或短渐尖,基部圆形或截形,全缘或波状,每边具1~3(~5)硬针刺,上面有光泽,侧脉5~6对;叶柄长2~8毫米,被微毛。 花序簇生叶腋,每枝具单花;花4数;雄花花梗长5~6毫米,无毛,花萼直径2.5毫米,裂片膜质,宽三角形,背疏柔毛,花冠直径7毫米,花瓣长垣状卵形,基部稍结合,雄蕊与花冠等长;雌花花梗长8~9毫米,结果后长到1.3~1.5厘米,雌花的花萼跟花冠似雄花,子房长圆状卵形,柱头盘状。 核果球形,红色直径8~10毫米;分核4粒,表面具皱洼穴,背部有1纵沟或部分有沟,内果皮骨质。 花期4~5月,果期9月
产地:产南京、江宁、镇江、宜兴、无锡、苏州、上海等地,生于山坡谷地灌木丛中;现各地庭园常有栽培;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各省。
用途: 叶、果实和根都供药用,叶能治肺结核潮热和咯血,果实常用于白带过多和慢性腹泻,根常用治风湿痛和黄疽肝炎;种子含油,可制肥皂;树皮可作染料。叶含皂苷、鞣质、苦味质等;树皮含生物碱等。装饰应用可在庭院作绿篱栽培,也可盆栽,陈设于厅堂,放在几架上,因有刺勿让儿童触摸,以免受伤。
习性:
水:耐干旱。
肥:每年冬季施入基肥。
土:喜肥沃的酸性土壤,不耐盐碱。
温:较耐寒,长江流域可露地越冬,能耐-5℃的短暂低温。
光:喜阳光,也能耐阴。
繁殖:扦插繁殖为主。梅雨季节实行嫩枝扦插,成活率较高。
枸骨其实原产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后来才传入欧洲,它是冬青科的常绿灌木或小乔木,还有“鸟不宿”、“老虎刺”、“猫儿刺”等别名。枸骨高可达3至4米,树皮灰白色,枝伸展而密生,尤为奇特的是其叶先端有3个尖硬的刺齿,中间一个常向外卷,茎部平截,两侧各有尖刺1至2个,甚是“刀戟森严”。枸骨雄雌异株,4月开花,花形较小,呈淡绿色,簇生在2年生枝上,到了10月下旬至翌年1月,球形核果逐渐成熟,由绿而红,莹然若宝珠,散点满树,十分可爱。
枸骨喜欢阳光充足、气候温暖及排水良好的酸性肥沃土壤,耐寒性较差,生长得缓慢,要多施磷肥,才能果密色鲜。枸骨的果实很吸引鸟雀啄食,因而在果期要加以遮盖保护,夏季还要将盆移置阴处。枸骨的繁殖多采用播种法和扦插法,其中由于其种皮坚硬,种胚休眠,秋季采下的成熟种子需在潮湿低温条件下贮藏至翌年春天播种。
枸骨枝叶繁茂,叶形奇特,尤其是秋后红果累累,鲜艳美丽,是观叶观果兼优的花卉品种。(来源:《中国花卉报》2002-12-07) |
|
枸骨介绍
枸骨 (llex cornuta Lindl)
科属:
冬青科
别名:
形态特征: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约3米;树皮灰白色,平滑。叶革质,长椭圆状四方形,长4—9厘米,宽2—4厘米,顶端有3枚尖硬刺齿,中央的刺齿反曲,基部两侧各有1—2刺齿,有时全缘,基部圆形,边缘硬骨质。花小,黄绿色,簇生于二年生枝条上。果实圆球形,成熟时鲜红色;分核4。花期4—5月,果熟期9—10月。
分布与习性:
产南京、江宁、镇江、宜兴、无锡、苏州、上海等地,生于山坡谷地灌木丛中;现各地庭园常有栽培;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各省。
繁殖与栽培:
两性繁殖
应用:
叶、果实和根都供药用,叶能治肺结核潮热和咯血,果实常用于白带过多和慢性腹泻,根常用治风湿痛和黄疽肝炎;种子含油,可制肥皂;树皮可作染料。叶含皂苷、鞣质、苦味质等;树皮含生物碱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