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诗人: 杨万里 Yang Wanli
鲈出鲈卿芦叶前,垂虹亭上不论钱。 买来玉尺如何短,铸出银梭直是圆。 白质黑章三四点,细鳞巨口一双鲜。 秋风想见真风味,秪是春风已迥然。 |
松江所产的鲈鱼 Songjiang perch produced by |
松江 所产的鲈鱼。以四鳃著名,也称四鳃鲈。肉嫩味美。《后汉书·方术传下·左慈》:“ 操 从容顾众宾客曰:‘今日高会,珍羞略备,所少 吴 松江 鱸鱼耳。’”《太平御览》卷九三七引 唐 杜宝 《大业拾遗录》:“六年, 吴郡 献 松江 鱸鱼乾膾,鱸鱼肉白如雪,不腥,所谓金虀玉鱠,东南之佳味也。”亦省称“ 松江鱸 ”、“ 松鱸 ”。 金 党怀英 《黄弥守画吴江新霁图》诗:“中流水肥鱼逆上,受网应有 松 鱸鲜。” 清 王士禛 《午食得鲈》诗:“蜃虀鴈醢百不爱,缕鱠爱斫 松江 鱸。” |
|
别名四鳃鲈、花鼓鱼、媳妇鱼,拉丁名trachidermus fasciatus,英文名rough-skinned sculpin。 |
|
松江鲈鱼是中国四大淡水名鱼之一,并非仅限于松江 所产,据记载,以前我国沿海广泛分布,但松江府的最为有名,被乾隆御赐为“江南第一名鱼”!是招待贵宾的佳肴,1972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华时来到上海,周恩来总理亲批的菜单里,有松江四鳃鲈鱼;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来上海,少了份口福,因为无法找到这种鱼。 |
|
鲈形目杜父鱼科 |
习性与特征 Habits and characteristics |
以四鳃著名,也称四鳃鲈。肉嫩味美。
身体前部平扁,向后渐变为侧扁。口大,端位,前颌骨能伸缩。背部灰褐色,腹部灰白。体侧具4条暗褐色带,吻侧和眼下各具条暗带。第一背鳍前部和尾鳍基各部具1个暗斑。头部背面,体上侧以及各鳍均具黑色细斑。胸鳍大,圆形。腹鳍胸位,尾鳍后缘稍圆。在繁殖季节,成鱼头侧鳃盖膜上各有2条桔红色斜带,似4片鳃叶外露,由此得名“四鳃鲈”。
营底栖生活,昼伏夜出。捕食浮游动物、鱼、虾等。在淡水水域生长,幼鱼在4月下旬至6月上旬溯河,以5月为最盛。成鱼11月至翌年2月降海。2月中旬至3月中旬繁殖。繁殖后雌鱼离去,雄鱼留在巢内护卵。初孵仔鱼全长5.3~6.3毫米,1龄即达性成熟。 |
|
分布于东海沿岸9个省市自治区,史书记载以松江秀野桥下所产最负盛名,所以得名“松江鲈”。 |
|
《中国鱼类志》、《东海鱼类志》、《后汉书·方术传下·左慈》:“ 操 从容顾众宾客曰:‘今日高会,珍羞略备,所少 吴 松江 鲈鱼耳。’”《太平御览》卷九三七引 唐 杜宝 《大业拾遗录》:“六年, 吴郡 献 松江 鲈鱼乾脍,鲈鱼肉白如雪,不腥,所谓金虀玉鱠,东南之佳味也。”亦省称“ 松江鲈 ”、“ 松鲈 ”。 金 党怀英 《黄弥守画吴江新霁图》诗:“中流水肥鱼逆上,受网应有 松 鲈鲜。” 清 王士秅 《午食得鲈》诗:“蜃虀鴈醢百不爱,缕鱠爱斫 松江 鲈。” |
|
【物种名称】松江鲈鱼
【中文别名】四鳃鲈(上海、松江)、花花娘子、花鼓鱼(崇明、苏北)、老婆鱼、老虎鱼、新娘鱼、媳妇鱼,媳妇头(山东、辽宁)等。
【拉丁学名】Trachidermus fasciatus
【英文名称】Rough-skinned sculpin
【科属分类】鲈形目、杜父鱼科(Cottidae)、松江鲈鱼属(Trachidermus)。 |
外形特征 Shape characteristics |
松江鲈头及体前部宽且平扁,向后渐细且侧扁。头大,头背面的棘和棱被皮肤所盖。口大,端位。上、下颌,犁骨和颚骨均有绒毛状细牙。眼上侧位,眼间距较狭下凹。前鳃盖骨后缘有四棘,上棘最大,端部呈钩状,翘向后上方。鳃孔宽大。前鳃盖骨后缘游离突起似一鳃孔,故又称四鳃鲈。体裸露无鳞,后缘游离突起似一鳃孔,故又称四鳃鲈。体裸露无鳞,有粒状和细刺状的皮质突起。背鳍2个,在基部稍相连,起点在胸鳍腋部上方,后端近尾鳍基部。臀鳍长,无鳍棘。胸鳍宽大,椭圆形。腹鳍腹位,狭小,基部相互靠近。尾鳍截形,后缘稍圆。奇特的鳃盖 体背侧黄褐色、灰褐色,腹侧黄白。其体色可随环境和生理状态发生变化。体侧具4条暗褐色横带,吻侧和眼下各具1条暗带。成鱼头侧前鳃盖骨后缘为桔红色,在鳃盖膜上各有2条桔红色斜带,繁殖期尤为鲜艳。臀鳍基底具一纵行的桔黄色条纹。腹鳍灰白色,其余各鳍均黄褐色,并有几行黑褐色的斑条。第一背鳍前部、胸鳍和尾鳍基部各具1黑褐色斑块。 在繁殖季节,成鱼头侧鳃盖膜上各有2条桔红色斜带,似4片鳃叶外露,由此得名“四鳃鲈”。
两性外形略有区别:雄鱼头部宽大,吻圆钝,具尿殖乳突,体色较深;雌鱼头部狭长,吻稍尖,无尿殖乳突,体色较浅。
松江鲈鱼重不到二两,长不足五寸,外形有点象塘鳢鱼,鱼头大而宽扁,头的长度要占到整个体长的三分之一。嘴巴宽大,满口毛糙细齿。鲈鱼鳃盖骨后方长有4枚尖棘,向后延伸一小截肉质软膜,称鳃盖膜。膜的上面左右各印染着两条鲜艳夺目的桔红色条纹,很象外面长着的鳃片。人们以为,鲈鱼里面长有两个鳃,外面也有两个鳃,就称它为“四鳃鲈”。松江鲈鱼貌不惊人,甚至于有点丑陋,但它的肉质洁白似雪,肥嫩鲜美,少刺无腥,食之能口舌留香,回味不尽,而且营养价值极高,为野生鱼类之首。李时珍《本草纲目》称:“松江鲈鱼,补五脏,益筋骨,和肠胃,益肝肾,治水气,安胎补中,多食宜人。” |
|
松江鲈鱼是中国四大淡水名鱼之一,并非仅限于松江 所产,据记载,以前我国沿海广泛分布,但松江府的最为有名,被乾隆御赐为“江南第一名鱼”!是招待贵宾的佳肴,1972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华时来到上海,周恩来总理亲批的菜单里,有松江四鳃鲈鱼;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来上海,少了份口福,因为无法找到这种鱼。
分布于东海沿岸9个省市自治区,史书记载以松江秀野桥下所产最负盛名,所以得名“松江鲈”。《中国鱼类志》、《东海鱼类志》、《后汉书·方术传下·左慈》:“ 操 从容顾众宾客曰:‘今日高会,珍羞略备,所少 吴 松江 鲈鱼耳。’”《太平御览》卷九三七引 唐 杜宝 《大业拾遗录》:“六年, 吴郡 献 松江 鲈鱼乾脍,鲈鱼肉白如雪,不腥,所谓金虀玉鱠,东南之佳味也。”亦省称“ 松江鲈 ”、“ 松鲈 ”。 金 党怀英 《黄弥守画吴江新霁图》诗:“中流水肥鱼逆上,受网应有 松 鲈鲜。” 清 王士禛 《午食得鲈》诗:“蜃虀鴈醢百不爱,缕鱠爱斫松江鲈。” |
|
在淡水水域生长,幼鱼在4月下旬至6月上旬溯河,以5月为最盛。成鱼11月至翌年2月降海。鲈鱼是洄游鱼,每年春天,幼鱼从长江口游到内河生长育肥;到秋季,性成熟后,再游到长江口海水与淡水交界处产卵,繁殖后代,周而复始。 |
|
营底栖生活,昼伏夜出。捕食浮游动物、鱼、虾等。 |
生长繁殖 Growth and reproduction |
2月中旬至3月中旬繁殖。繁殖后雌鱼离去,雄鱼留在巢内护卵。初孵仔鱼全长5.3~6.3毫米,1龄即达性成熟。 |
|
松江鲈鱼原来并不少见,在50年代 ,秋季汛期时,捕获量可达万斤。松江上点年纪的人可能都尝过四鳃鲈。鲈鱼是洄游鱼,每年春天,幼鱼从长江口游到内河生长育肥;到秋季,性成熟后,再游到长江口海水与淡水交界处产卵,繁殖后代,周而复始。后来因为不断地造闸建坝,破坏了鲈鱼的洄游线路;加上不断增加的水源污染,影响了鲈鱼的生存环境,松江鲈鱼产量越来越少,到70年代基本上捕不到鲈鱼了。为此,松江水产部门和上海科研单位合作进行人工试养,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攻克难关。但是我们有足够的信心,随着科研的深入,中外闻名的松江鲈鱼一定会成为老百姓饭桌上的菜肴。 |
|
历史上有很多关于松江鲈鱼的记载,熟知《三国演义》的读者一定知道这样一段故事:有一天,曹操大宴宾客,高朋满座,佳肴琳琅。曹操指着满桌的菜说,今天盛情邀请大家来,山珍海味不少,但还是有点遗憾,就是缺少了松江鲈鱼这道名菜。这时,有个叫左慈人的说,丞相不必担心,让在下马上变出一条来,说着,就让人端来一只盆子,果真从盆中“钓”出了一条松江鲈鱼,引得满座宾客惊叹不已。
《晋书·张翰传》记载了这样的故事:张翰在洛阳为官,见秋风起,就想起了家乡的莼菜和鲈鱼,为此他弃官而归。“莼鲈之思”成了思念家乡的成语。
隋炀皇帝游江南时,品尝了松江鲈鱼,赞不绝口,说它如此精美可口,真是“东南佳味也”。乾隆皇帝游江南时当然也绝不会放过吃鲈鱼的机会,待他细细地吃完后,龙颜大悦,欣然评价为“江南第一名菜”。连皇帝都说好的菜,还能不好吗,松江鲈鱼因此而身价倍增。
松江鲈鱼也实在是名不虚传,历代名人凡品尝过松江鲈鱼的没有一个不说好的。唐、宋文人杜甫、白居易、韦应物、罗隐、苏东坡、陆游等或作文,或咏诗,赞赏松江鲈鱼。其中苏东坡的《后赤壁赋》中“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的记述,因其文章在社会上的广泛流传,使松江鲈鱼蜚声士林。 |
|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松江鲈鱼的保护”这一项目,荣幸地得到了世界自然资金会(WWF)的资金资助,通达汇丰银行实施。 |
|
松江鲈鱼的制作材料:
主料:鲈鱼500克
辅料:冬笋50克,鸡胸脯肉50克,火腿50克
调料:花生油30克,香油5克,料酒10克,淀粉(玉米)5克,盐3克,大葱5克,姜2克
制作步骤:
1. 将鲈鱼宰杀洗净,片出鱼肉切成丁;
2. 冬笋去皮切丁下入开水锅内氽熟;
3. 葱、姜切末;
4. 淀粉放碗内加水调成湿淀粉待用;
5. 火腿切末;
6. 炒锅注油烧热,下入葱姜末爆香,捞去葱姜,放入鱼丁、笋丁略炒,加入料酒、鸡汤、精盐烧开;
7. 用湿淀粉勾芡,淋入香油,撒入鸡肉末、火腿末即可。 |
|
鲈鱼:鲈鱼忌与牛羊油、奶酷和中药荆芥同食。 |
百科大全 Wikipedia Encyclopedia |
Songjiang luyu
松江鲈鱼
Trachidermus fasciatus; Songjiang sculpin
□形目杜父鱼科松江鲈属的唯一种(见图松江鲈鱼外形)。鳃盖膜橙红色,与鳃孔相似,乍看似有四鳃,故亦称“四鳃鲈”。为小型鱼类,长约150毫米,体重不超过100克;体延长,前部平扁,尾部稍侧扁;头宽大,棘和棱为皮所盖;眼小,上侧位;口宽大,端位;鳃孔宽大;体无鳞,有粒状或细刺状皮质突起;体黄褐色,体侧具5~6暗色横带,鳃盖膜和臀鳍基底红色。分布很广,中国沿海北自渤海,南至江浙及福建、台湾海峡。日本、朝鲜亦有分布。
松江鲈鱼在淡水中生长肥育,栖息于清洁流水的底层,日间潜伏,夜晚活动,捕食虾类和小鱼。1年性成熟。在松江等地区,亲鱼于每年11月开始向河口洄游,再由河口移向浅海。洄游开始时,性腺尚未达成熟阶段,在洄游进入海水而逐渐成熟。降海洄游时雄鱼较早,雌鱼稍晚。一般雄鱼先达产卵场,钻入牡蛎壳堆成的洞穴中,等待雌鱼前来产卵。繁殖后雌鱼离去;雄鱼具有护卵习性,留守洞穴保护卵块,逗留一段时间后再游向近岸。松江鲈鱼繁殖期间不摄食,经过降海洄游与繁殖之后亲鱼非常瘦弱。繁殖后的亲鱼移向沿海近处索饵。松江鲈鱼的产卵场在潮间带。黄海南部的砺牙礁是松江鲈鱼的一个产卵场,产卵期为2月中旬至3月中旬。胚胎发育约经26天孵化为仔鱼,雌鱼的怀卵量5100~12800粒,卵粘性,相互粘结成块状,卵块呈淡黄色、橘黄色或橘红色。松江鲈鱼的幼鱼从4月中旬开始向近岸移动,5月中旬出现高峰,6月份以后逐渐减少,溯河进入淡水成长。幼鱼生长迅速,2个月平均长度增加3.2倍。幼鱼主食浮游动物。鲜嫩味美,以松江县所产为最著名。
(金鑫波) |
|
松江鲈, 松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