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著名足球记者、评论员,1968年生于新疆,1990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成都商报》体育部主任,现就职于《足球》报,任专题部主任。出版书籍:足球评论文集《手起刀不落》、《左一刀 右一刀》,爱情小说《你是我的敌人》。 |
|
李承鹏
著名足球记者、评论员,1968年生于新疆,1990年毕业于 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成都商报》体育部主任,现就职于《足球》报,任专题部主任。
出生于新疆哈密(因为其父是下放到新疆的文艺兵),8岁随父母至成都。
1986年就读于四川师大中文系,毕业后到一机关报社工作。几年后,升任该报主编。因为写一评论被批评,“觉得机关报纸不适合”,辞职到《成都商报》,开始写作体育评论。曾参与主创《21世纪体育报》,二进《足球报》被称为中国体育媒体大转会事件之一。
其自述:
拔刀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西门吹雪的,杀人就成为一种艺术;一种是杀猪匠的,乱七八糟一通猛砍,状极难看。
写字也有两种方式:一种文字可以链接出更多的想象力,它是解药;另一种则是负责摧残你的想象力的。它是毒药、泄药。
好的文字与不好的文字的区别在于,前者应该登在书刊报纸上,后者应该登在手纸上。有趣的是,现在的字太多写在手纸上了。
我想说的是:足球评论与足球比赛一样,它本身应该是好看的,有激情的,有想想力的,不可捉摸的,它应该像罗纳尔蒂尼奥打入英格兰大门的那枚入球——“多年以后,希曼还在苦思冥想:这个球究竟是传还是射?”
离青春越来越远,离腐朽越来越近。这是一个缺乏想象力的时代,我们穿行在钢筋水泥之间,游走于惊恐失意之间,以肋骨为弦,以十指为弓,米兰-昆德拉说:“人生,就是从一扇窗到另一扇窗”;我说:“生活,就是从一种无聊到另一种无聊”。
唯有足球,还可以生产有聊,还可以让我们在某一个晚上突然两眼放光,让我们肌肉痉挛,让我们把荷尔蒙嚣张地散发到空气中去。
幸好有足球,我从中挣钱,也从中挣到乐趣,虽然这种乐趣正随着手纸发行量的增多而有减少的危险,但我还是觉得,杀猪匠永远成不了西门吹雪,或小李飞刀。
只因有李·李承鹏 |
|
1968年出生在新疆的哈密,(其父是下放到新疆的文艺兵),8岁时随父母迁回成都。1990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到一机关报社工作。几年后,升任该报主编。因为写一评论被批评,“觉得机关报纸不适合”,辞职到《成都商报》,开始写作体育评论,曾任《成都商报》体育部主任,后进入《足球报》工作,任专题部主任,成为知名的足球评论员。曾参与主创《21世纪体育报》,二进《足球报》被称为中国体育媒体大转会事件之一。
其实李承鹏很简单,就那么一点可怜的经历,也没有什么家庭背景,他能到现在的程度,完全靠自己的奋斗。李承鹏是学中文出身,写字肯定没有问题,但能写体育评论,尤其是足球评论,并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大家的认可,就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了。足球虽然只是一种体育运动,但它有很多技术术语,很多的技战术变化,要把它分析透对一个从事体育专业的人也许并不难,但外行人就不容易了。李承鹏最初是个外行,但他最终成了很有权威的内行,你看李承鹏博客,一定能从中得到某种启发。他把自己多年总结的经验写成了一本书《手起刀不落-大眼看足球》。发现他的文字能力很强,不但能写体育评论,写文艺评论也不在话下,他写了很多自己对时下娱乐圈的看法,还得到很多电视栏目的邀请去做佳宾,不是去谈足球,而是去谈娱乐圈的是是非非。也许很多写评论人思维的逻辑性很强,能够应对一些比较混乱的局面,在对某一个话题展开评论的时候,能充分调动自己的语言能力,达到妙笔生花的效果。
李承鹏自己看自己:
你如何看待中国球评?
中国球评人生存得很尴尬,属于四面都不讨好。不过我还是认为这个团体的存在非常必要,当然必要,如果没有这一群人在勇敢地站出来评论是非的话,有好多事情都不能彻底地显露出来。
球评黄金期是什么时候?
从1995年到2004年,球评做得很好,很尖锐也很幽默。而现在,中国整个体育界,特别是中国足球正式开始沦陷了,附属的评论也当然开始沦陷。
哪家媒体为球评做出贡献?
贡献最杰出的媒体是《足球报》和《南方体育》,这两家媒体格外看重评论,给了评论足够的空间。《体坛周报》虽然新闻快捷,但是对行业整体发展没大的建树。
你心目中最好的球评人?
在中国这个圈子里,靠嘴说的,最好的人是黄健翔;靠笔写的,最好的我始终认为是我自己。另外,张晓舟、龚晓跃以及董路等等十来个在中国体育评论界有名有号的人都是极其出色的。人品、文品都非常好,我都挺喜欢的!
球评队伍素质如何?
我坚持认为这个队伍的整体素质很好!我为这8000人的队伍感到骄傲!
你认为球评的道路(和西方比)是宽阔还是狭窄?
肯定比西方宽!不要以为西方的就会更好,我告诉你中国的发展肯定好得多,原因很简单,因为西方评论界总是结合人生之类的谈,深奥得很,严肃得很,根本不懂得玩。中国评论懂得玩出艺术,中国体育评论的发展只要注意“写人性,说人性”,肯定就可以发展得很好。
同行的评价:
《手起刀不落》跋:“大眼”李承鹏
——刘建宏
李承鹏有双大眼睛,叫人过目不忘,它几乎占据了那张秀气面孔的1/3,以至于他母亲生下他时,被吓了一跳,以为自己的孩子出了什么差错。往后,眼睛就成了李承鹏的某种标志。等到他小有名气的时候,大家也忘不了给他的名字加上一个前缀——大眼贼。
不过,我认识李承鹏的文字却先于认识他本人。那是一种特点鲜明的文字,惟其与众不同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知道在我的同行里有这么一号人物。
其实,我们都是足球记者,早晚都有熟悉的一天,但这样的熟悉方式还是有些不同。而等到真的认识了,才发现土他的文字和本人有着巨大的差别。生活里的李承鹏有些腼腆,甚至还有点羞涩,决不像他的文章那么恣肆;至于谈吐,说实话还有点让我失望,比起他神采飞扬的文字,他的表达能力并不怎么出色。
通过攀谈,我得知我们居然同岁,论生日,我还长他一个月。这更有效地拉近了我们的心理距离,彼此不同绕什么弯子,只管谈一点大家都熟悉的背景,大家都有兴趣的话题。
李承鹏是一名资深的体育记者,特别需要声明的是我并没有滥用“资深”这个字眼,因为现在有些记者没有干上两三年就迫不及待地想拥有这样的称号,实在是太功利了点。而据我所知,从90年代初,李承鹏就已经在体育领域里耕耘了。
讲耕耘可能有点美化,其实是混口饭吃,因为那个时候,体育记者是不被重视的,另据资格更老的体育记者回忆,“那个时候全国的专职体育记者坐在一起吃饭,还凑不够一桌,哪像现在,足球记者有如蝗虫一般”。
中国的体育记者,特别是足球记者非常幸运,因为如果没有职业联赛,我们的境遇可能是所有记者里最不堪入目的,幸亏有了中国足球的改革,于是足球记者一下子成了最让羡慕的一个职业。
但中也必须承认,在这样繁荣的背后,记者队伍正出现分流。一部分记者正在逐步沦为某些球队和俱乐部的“御用文人”,他们从俱乐部那里获得资助,甚至直接领取薪水、补助,然后不遗余力地为之鼓噪、呐喊,而他们所用的词汇还是那么圣洁、无私,还有一部分记者可能是无法从俱乐部那里获得好处,于是退而求其次,坚决地和球员打成一片,他们吃喝在一起,甚至连嫖赌也形影不离。这样他们可以从球员那里搞到点或真或假的消息。
针对前两者,李承鹏曾经有这样的论断,我更想成为一个“求道派”。
在中国想做一个求道派注定是痛苦的,如鲁迅。在中国足球里想做一个求道派也轻松不得。求道意味着你必须能够受得住寂寞,在花天酒地的诱惑里坚守属于自己的本真。求道意味着不停地被人误解,有时候是球员,有时候是教练,有时候是同行,有时候甚至是读者。求道更意味着艰辛,没有求道的本领而强求总归是要碰壁的,我记得在成都一家茶社里,我们一边聆听着秋雨绵绵,一边交流着彼此的感受,李承鹏幽幽地说:每周我都要保持着20万的阅读量绝对值得饮佩,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李承鹏对待写作的态度可见一斑。
这也就决定了李承鹏文章的一个特色,旁征博引,气势凌人。于是喜欢他文字的会说,李承鹏不愧巨笔如椽,不喜欢他的人也会说,这其中隐隐有卖弄的嫌疑。
但不论如何,李承鹏和其他一批同时代的足球文字记者开创了中国足球报道的一个新领域。这样的文字倒退10年简直无法想明象。
在一天天的积累里,有一天李承鹏发现自己的文字数量之多已经可以单独结集,于是决定冒着名人出书的恶名,也炮制一本自己的册子。
我接到了为其写跋的任务,作为朋友自然乐意效劳。但是,我首先想到的却是一位美国同行——《纽约时报》的记者席汉。他曾经是《纽约时报》报道越战的主力,不仅身在前线,心里也全部反了进去,他的刻苦和忘我终于使他成为了越南问题专家,以至于日后他不惜请假并失去了在《纽约时报》的工作,专心致志地写出了一本关于越南和越战的专著,出版后好评如潮,被誉为关于那场战争最好的总结。
我以为中国的足球记者还缺乏这种给历史下定义的勇气和能力。但是越是如此越需要去尝试,我愿意把李承鹏的努力算做是这样的尝试的一部分。
中国足球这几年的进步有目共睹,但它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的暴露在我们面前,如何疗治值得所有有良知、有忧患意识的人共同思索。特别是那些和中国足球一同成长的记者更应该有所贡献。
在这个时候,李承鹏愿意把自己的文字依照时间的顺序依次拿出来,让我们看看一个足球记者眼中的中国足球是如休演变的,一个足球记者又是如何在复杂的中国足球的环境里逐步成长的,理当是中国足球的一件幸事。尽管其中他、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和理解并不能够和其他人取得一致,尽管他也可能犯错误。
如果今后多几本这样的书,并且是不同的作者,那么我们在这样的汇总里就应该可以得到中国足球大约的全貌。进而对中国足球这几年的变化有真正接近事实的评价和判断,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良莠不分,清浊混杂。把历史记录下来是为了将来更好的总结。
1999年初的一天,为了给节目组购买一些足球书籍,我走进了一家伦敦的书店。在这里我不疑难问题间窥到了足球王国的另一种财富,人家足球书籍种类的繁多、印刷的精美、装帧的考究,无一不出乎我们的意料。我深深感受到和人家相比,我们足球文化在贫瘠、足球历史毕竟短暂。那时我也曾想到,作为记者的我们不应该总是生产快餐之类的垃圾,百应该多一点禁得住时间考验的作品,也只有这样的作品才有资格入选书籍。
我期待着能够早点看到李承鹏的第一本足球文集。
《左一刀,右一刀》序:我们是否还有勇气
——张斌
在足球记者当中,“大眼贼”李承鹏是很特殊的一位,与他相识几年时间,对他更多的印象还是来源于他的文字。《中国足球资论》一篇文章至今令我难以忘怀,“大眼贼”应该算是足球记者当中比较有文化的,这绝对不是在骂人,同行的心里自然有数。我自己干电视不过十年,总的感觉是文字能力日渐低下,让我为他人作序真是有些吃力。但后来一想“大眼贼”与我等都是同龄之人,有些感受还是非常一致的,写出来就算是同龄人之间相互帮衬吧,也好让前辈和后来者日后能够了解在过去的七年当中,我们这些热血青年的所思所做。
“大眼贼”当记者也该有10年的时间了。他是有“文学青年”的底子,而我更像一个“电视体育新闻青年”。我们都是幸运儿,因为我们在最有精力和热情的时候赶上了我们喜爱的足球在中国要向现代化迈进。“大眼贼”向我解释了他书名的含义,一切都符合“大眼贼”的风格和我们这代人的特点。面对书名,我的脑子里闪现的是一幅色调阴暗的版面,举刀的人脸上不是兴奋的表情,而是扭曲,也许我的感觉太夸张了,但那的确是我最真实的感受。中国足球和我们服务的媒体为我们搭建了巨大的舞台,让我们比前辈更畅快地在创造,在享受新闻动作自身能够带来的一切快感。我们一直在自诩勇气十足,愿意为了原则放弃很多东西。我们曾经不怕失去今后说话的权利,只是为了说句大家都想说的真话。那时的感觉是何等的豪迈,那时经历的每一个夜晚我都会终生难忘。
职业化改革已是“七年之痒”,当年的热情在消减,在别人看来理性的成分在增加,这就是成熟吧,我们越来越知道什么应该坚持,什么应该放弃。热情在等待中慢慢地消磨,勇气更深地埋藏在心底。两年前的激情澎湃如若在今日肯定招人嘲笑,这是历史的必然吗?今后肯定会找到答案。我们曾经幼稚,曾经坚信我们手中有了真理就可以无所畏惧,一切丑恶的东西都会惧怕得要死,其实你自己比丑恶脆弱很多。你自己的声音在你所经历的时代是那样的微弱。年龄在一年一年的增长,心境的变化越来越明晰,十年之后,中国足球和我们这些“六八式”都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不知道。我怕等待换来的是迷失,我怕被后来者指为迂腐。每个人都只能属于自己的时代,活在同龄人共同创造的情景之中。今后我们也许连手握尖刀解剖中国足球这个标本的机会都没有了,但我依然希望一份勇气能永存心间,老哥儿几个千万别剩下在一起靠回忆来享受着昔日的勇气的份。不该放弃的,我们永远不要放弃。
李承鹏博客论战
一向以说话大胆刻薄,评论辛辣又入木三分而闻名的《足球》报著名记者李承鹏2006年卷入一场和山东球迷、山东媒体以及山东鲁能足球俱乐部的论战中。
事件的导火索依然是现在火得一塌糊涂的博客。2006年3月26日下午,在2006年中超第三轮的一场比赛中,中超夺冠热门球队山东鲁能队在客场1比5惨败给了上海联城队。
赛后,李承鹏在自己的新浪网博客上写了一篇名为《鲁能,你的名字叫“崩溃”》的文章。
博客惹事球迷开骂
在这篇博客文章中,李承鹏表达了自己对鲁能惨败的不理解,“1比5,一个几乎要背叛我们正常逻辑的比分,如果你眼神不好,还会以为是山东鲁能5比1胜上海联城”。
李承鹏还在文章中说:“一支精神缺失的球队是没有大作为的,一支从不承认自己缺点的团队是变态的团队。”以及“为什么历史上屡屡堕落如斯,济南人喜欢客气地言必称‘老师’,齐鲁文化也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基发地,但正是这样温文尔雅的东西最终因不愿直面现实导致一次又一次的大溃败!”
这篇博客几乎是立刻引发了轩然大波,山东球迷、媒体以及俱乐部先后向这位大眼球评员“宣战”!
先是有相当一部分自称山东球迷的网友,在李承鹏博客文章中跟帖评论说,“中国儒家文化或者齐鲁文化关足球什么事”,“你(李承鹏)凭什么批评,这是咱家自己的孩子,有什么事我们自己会批评,孩子自己也会改正”。
更多气愤的山东球迷,用赤裸裸的话语破口大骂。甚至有言辞激烈的如“李承鹏在哪,我要左一刀右一刀捅死他”。
山东当地媒体《济南时报》引用了《鲁能,你的名字叫“崩溃”》一文。这让论战直接在更大的范围内展开。
大眼反击鲁能插手
李承鹏并不示弱!
2006年3月28日,他连写了两篇博客文章,标题依然生猛,其一为《我来道歉并追究来了,向孔夫子及孙二娘们》,第二是《求您了,来点幽默好吗?》。骂战进一步升级!
在这两篇博客里,李承鹏的风格一如既往地犀利,并且就《济南时报》引用自己的博客文章而索要稿费,“是谁允许‘老师’你转用我的文章的,‘老师’啊,您这么有儒家传统,怎么会未经许可就拿别人东西呢?你走大街上把卖糖葫芦的东西拿走还不给钱,免费吃了别人卖的糖葫芦还甩脸子给人看,离孔夫子挺远,离孙二娘却很近了”。
2006年3月29日,鲁能足球俱乐部也插手了。
据30日出版的《济南时报》报道,29日下午,鲁能俱乐部常务副总经理韩公政在面对媒体时表示:“一些媒体记者在报道中已经超出了体育本身,他们文章中所涉及的内容甚至严重伤害了我们俱乐部、我们山东球迷的感情,更伤害了我们齐鲁的儒家文化和中华文化。对于这名记者的做派,我们正在通过某种渠道和方式向他本人讨个说法。”
韩公政还代表俱乐部发表《六点声明》,要求李承鹏赔礼道歉。
媒体卷入又起波澜
《济南时报》在3月30日的报纸中,除了刊登鲁能俱乐部的《六点声明》,还由该报记者王智新撰写了一篇《王智新PK李承鹏》,公开在平面媒体上同李承鹏论战。
王智新的文章中说:“鲁能泰山在这场比赛中的精神匮乏,绝不是山东人民精神匮乏。一个有相当偶然性的比分,就导出诸多‘文化’、‘历史’层面的问题实在有些牵强,让人觉得驴唇马嘴的同时也缺乏足够的说服力。鲁能泰山踢得糟糕,并不能证明山东人不行或是山东文化落后;鲁能泰山踢得好,并不能证明山东人行或是山东文化先进。足球就是足球,别动不动就上纲上线扯到‘精神’、‘文化’、‘历史’上去。”
在此期间,李承鹏写了一篇恶搞且自嘲的博客《李大眼,你就招了吧》,还发了一篇名为《这世界上最不缺的白烨老师》的博客。
在后一篇文章中,李承鹏对《济南时报》现任总编辑尹波以前当体育部主任时写的一篇评论《泰山输出了希望》(鲁能的前身是泰山队)进行了调侃,并且把尹波说成是“讨好俱乐部的写手”、“尹波撒谎了,所以他‘白烨’了”、“是不是行政地位偏高的老同志们都爱这样(指尹不承认写过《泰山输出了希望》一文)”。
在此文中,李承鹏表示,这场论战实际上就是他与尹波及其部下之间的口水战。
水落石出时报造假?
在2006年4月2日李承鹏更新的博客《我接受鲁能常务副总韩公政对我的封杀》中,讽刺鲁能“一个国有企业背景极重的足球俱乐部居然因为一场网络论争发表‘官方声明’,而且还要‘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
谁料峰回路转,4月3日,李承鹏再次更新了自己的博客,暗示了此前《济南时报》造了假新闻:韩公政给我打了个电话,表示鲁能从来没有发表《六点声明》来封杀李承鹏以及《足球》报,而且从来没有就俱乐部对闹得沸沸扬扬的这场口水事件发表过官方态度。
在这篇博客末尾,李承鹏表示这次论战就此结束。
在整个论战过程中,李承鹏的博客评论功能时开时关。据李承鹏讲,这是因为他觉得老有人半夜集中式地上他的博客谩骂他,符合“报社编辑上夜班”的时间,所以他就在这些“夜班编辑”上班时关闭评论功能,下班时再打开,“我只是想玩一下,让他们累一点,让他们在上了夜班后还得早上爬起来刷屏。既然他们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那总该有身笨力气吧”。
李承鹏-对簿公堂
李承鹏
《我来和李承鹏逗会闷子——揭鸟人下半截序(一)》、《小说家拯救不了中国足球队》、等博文于2008年6月在体坛网首页成为热点后,引来《足球》评论员李承鹏极度不满。李承鹏认为博文作者马德兴、冉雄飞诋毁了他的名誉,将其2人及体坛周报社主办的体坛网一并告上法庭,索赔9万元精神损失费。成华区人民法院已于2008年7月3日受理此案,8月7日上午9时开庭。
遭博文围攻“主谋”是《体坛周报》?
“因为我不小心说出了《体坛周报》的秘密,便招来被骂之苦。”李承鹏说,他在博客中说道,《体坛周报》不仅在哀悼日全国独一份地使用了鲜红报头,且利用赈灾之名搞促销忽悠读者。次日《体坛周报》宣布每份报纸的报款将捐两毛钱给灾区,可是读者拿到手后才发现每份报纸减少了8个版,其成本正好是两毛钱。李承鹏认为,正是他发现了这一秘密并将其说出来,才招来马德兴、冉雄飞等人的围攻。
李承鹏称,2008年6月8日左右,他在体坛网显眼位置处突然发现多篇针对他的博文,如马德兴的《我来和李承鹏逗会闷子——揭鸟人下半截序(一)》、《小说家拯救不了中国足球队》,以及冉雄飞的《一个体坛记者给李承鹏的回击》等,且这些博文还是以专题形式系统性地在网页上公开发布。他说,自己和马德兴等人在网上的交锋主要是对中国足球持有不同的观点,可以相互攻击,但不能胡乱造谣,为此他感到十分气愤。
李承鹏:有证据证明对方诽谤
“这个官司我肯定能赢。”他信心十足地告诉记者,这些博文内容对他进行公开诋毁,说他从1994年开始,每年找全兴俱乐部拿走1/3的“招待费”(约10万元左右)。另外,博文还讲他在某地嫖娼时被警方抓获,以及向原鲁能泰山俱乐部总经理董罡索要红包不成,而将其逼下课等事。李承鹏表示,这些事纯属子虚乌有,而这些博文却在体坛网上显著位置放了20多天,阅读者甚众。李承鹏认为这是《体坛周报》集体对他的诽谤和侮辱,“这些事我想做也做不到啊!”李承鹏无奈地说,博文中说他嫖娼被抓的时间,那时他正和妻子在一起,怎么可能有分身术。他称与董罡只见过一两次面,哪来的机会向他索要红包?将董罡逼下课之事更是无中生有。“多起造谣诽谤事件,我都有足够证据证明此事与己无关。”
被告方:不想搭理蓄意炒作行为
马德兴称不知道被李承鹏起诉一事,因此也没有去思考下一步要怎么对应。冉雄飞则在电话中说,博文确实是自己写的,那是他对李承鹏先骂马德兴的回应。“博文在体坛网上发表,是对李承鹏过去言行的真实揭露,其他网友发帖是我控制不了的。”冉雄飞承认已得知自己被起诉,但现在还没收到法院传票,至于到时是否出庭要看情况再决定。冉雄飞认为,李承鹏起诉体坛网和自己以及马德兴,明显是蓄意炒作,想引起公众的注意,因此不想搭理他。对于如何应对李承鹏的诉讼,冉雄飞称目前还没走到这一步,也没有开始着手准备。
李承鹏七次封杀
“央视的工作人员向我证实了足协这次确实把我封杀了,他们让央视体育节目不能再请我作嘉宾进入直播室,并称这不叫封杀,只能叫‘保证中国足球舆论和谐’。这是我当足球记者18年来,被足协第七次封杀。以前被封杀我很难受,现在被封杀我把它当作一个娱乐事件看待……”《足球》报体育评论员李承鹏第一时间告诉记者他被足协封杀的消息。
从第一次封杀到第七次封杀,李承鹏都记忆犹新,他说要不是经历了这些次封杀,他也不可能像现在这么“红”。
李承鹏
第一次被封杀:边数电线杆边掉眼泪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1996年9月1日。甲A联赛某轮山东泰山主场对四川全兴的比赛中,当值主裁判有利于主队的一些关键性判罚让濒临降级的客队遭受了惨痛失败。当时,我是一个足球周刊的执行主编,被邀请去电视台做解说,我觉得这个裁判太黑了,回来就写了两篇千字评论,一篇是《斩断黑手》,还有一篇是《改革改到哪里去》,矛头直指中国足协和黑心裁判。”
这两篇文章登在了《四川体育报•足球风》头版头条。报纸刚一上市便在成都街头一抢而空。当时中国足协副主席张吉龙看到文章后很不高兴,找到四川省体委领导,几天后,有关部门对我做出了“停职反省、深刻检查、回家待命、以观后效”的处理决定。
第二次被封杀:甲A甲B都不能采访
“那是1999年的事,就是我写了关于舒畅、李蕾蕾他们要求退出国奥的事情。当时是《无锡日报》的记者胡建明爆出了这样的消息,然后我们几个记者进行采访,果然有这样的事情。但是当时正好是奥运会预选赛期间,足协领导非要说我们写的是假新闻,并且向全国各家媒体发了所谓的声明。”
“当时整整封杀了我半年,所有中国足协主办的比赛,甲A、甲B之类的比赛都不让我进行采访。至于心情,虽然不像第一次被封杀那样,都不敢跟家里人说,但还是挺害怕的,其实说实话,前三次被封杀,我都还是挺在乎的。”
第三次封杀:深刻检讨写了好几篇
“1999年。当时我已经是《成都商报》体育部的主任,我底下有个责编,他的同学在足协工作,经常能给我的责编透露一下足协的内部消息。有一次,这个在足协工作的人给我的责编透露说国家体育总局下了红头文件,说足协副主席王俊生下课了。当时责编就写了一篇稿,我把这篇稿子压了三天,第四天把稿子发出来了。结果,稿子一出,足协就说这个新闻是假新闻,我被第三次封杀。”
第四次被封杀:泄密事件和我没关系
“2001年,《足球》报有一个泄密事件惊动足坛,其实这件事情和我没有关系。当时,《足球》报是我和李响跑最核心的新闻,她得到一部分资源,我得到一部分资源,编辑就把我俩的资源整合,写成一篇稿子。当时国家队主教练米卢告诉李响一个消息,李响写了,但足协认为这是泄密的行为,而且因为我和李响一直合写稿子,所以就把我俩一起封杀了。但这次封杀时间并不长,因为足协有些官员的家属很爱看我写的文章,觉得写得好玩,他们就从中帮忙,说我的好话,后来就很快解禁了。”
第五次被封杀:国外写稿都得用化名
“转眼到了2003年,《足球》报有个记者写了一篇文章,说国资委不能让国有资产的公司搞足球。当时,我正在西班牙跟随国奥采访,突然国奥主教练沈祥福拿着一份传真对我说,你看,刚刚足协来的传真说你们报纸被封杀了,不能让你们采访了。不过,在国外采访,还是比较幸运,因为国外的工作人员根本不懂什么叫封杀,在国外是没有这种情况发生的,所以我还照常跟着采访,只不过用化名写稿。后来,足协还开了新闻发布会说我们《足球》报写了假新闻,要封杀我们的记者,当时,几乎全国的报纸和网站都在力挺我们。最滑稽的是,每次被封杀的事情事实证明都是真的。”
第六次被封杀:批评稿件惹恼朱广沪
“我批评朱广沪的稿子,他看了不高兴了,后来见到我就当没看见,反正就是不理我。不过对这个我是真的一点都不在乎,圈内的人都知道,我本来就不是一个靠采访吃饭的人,我从来都不会想着让哪个教练或是哪个队员私底下跟我说点什么,能写出个什么独家新闻,所以我根本就不在乎这个人不理我,或者那个人不理我。你不理我,喜欢我的人还会理的,所以每一篇稿子,在得罪一部分人的时候,肯定也会赢得一部分人,所以他们搞这种封杀根本就不可能真正封住我,这也是我到后来根本不在乎被封杀,反而把这个看作是一种荣誉的原因。”
第七次被封杀:封杀央视的后续行动
“央视的工作人员向我证实了足协这次确实把我封杀了。首先,《足球之夜》是不可能在奥运会之前做这样的谈话类直播节目了;其次,我在央视做节目引来中超公司的不满,他们给央视和我的单位《足球》报都打过招呼,说他们有一些压力,就不让央视邀请包括我在内的激进派嘉宾进入直播室,并称这不叫封杀,只能叫“保证中国足球舆论和谐”。这次封杀应该跟《足球之夜》我给谢亚龙打不及格有关,是足协封杀央视的后续行动。”
李承鹏封笔从此不再谈国足
在国奥0:2输给比利时队,晋级无望后,知名足球评论员李承鹏2008年8月12日凌晨在自己的博客中“宣布”——从此不再写中国足球!
虽然“大眼”此举说是要兑现自己的“承诺”,但连一位长年写中国足球的记者、评论员如今都发出这样的“声明”,这难道不是中国足球的悲哀吗?
李承鹏此前曾在个人博客中豪言国奥必进前八,并且列出了五点理由作出了详尽的分析。他为了表达对国奥队坚定的“信心”,更是许下“如中国男足不进前八,我从此不写中国足球”的豪言。随着“9人国奥”(谭望嵩和郑智在比赛中被红牌直接罚下)第二场小组赛兵败沈阳,最后一场击败小罗领衔的巴西国奥几乎是“痴人说梦”,李承鹏只有用这篇“封笔声明”为力挺国奥付出“代价”了。文中,他还是忍不住抛出了几个问题责问谢亚龙主席以及中国足协,尽管这些问题是得不到相关人员回答的。
不过球迷也大可不必为李承鹏之举惊讶,中国足球也不会因为谁而“挂靴”,毕竟男足的振兴之路还是我们的期待,尽管那个时刻还遥远!
李承鹏个人魅力
1.在中国足球界最能骂中国足协的是李承鹏
2.在中国足球界最会骂中国足球的是李承鹏
3.在中国足球界最喜欢中国足球的是李承鹏
4.在中国足球界文笔最风采的球评是李承鹏
李承鹏语录摘录:
★ 中国足球之所以永远上不去,就是永远不承认外人先进的大脑,而只管亲吻亲戚的屁股。
★ 什么叫“白领”就是那钱领了也是“白领”就算打三份工辛辛苦苦干20年到头还是白白把领了的钱去交按揭交手机费交女朋友交医药费。
★ 广告公司对付消费者的原理和夏天抓青蛙一样,用强光手电筒往野地里一照,青蛙见着光全傻了,以为来者为天人,蹲那儿一动不动,然后第二天就被人下了火锅。
★ “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我最烦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人了。
★ 中国足协可能是预备役征兵办,可能是联合国人文形象大使,可能是专业堂会承办商,可能是抗日诗歌爱好协会,可能是扫黄打非办公室,但就不是足球管理机构。
★ 马拉多纳带球时可以做到一步一趟,高峰可以两步一趟,郝海东可以三步一趟……李毅可以六步一趟,然后就带出底线了。
★ 无关足球,中国足协申办世界杯纯属足协政绩工程。多年后,长官会满怀自豪向人民介绍,“这是当年我下令建造的世界杯球场”。这和多年后酒店经理向各路游客介绍,“这是当年我命令封存的李宇春厕所”——属于一回事。但前者...
★ 这是个缺乏想像力的时代,我们穿行在钢筋水泥之间,游走于惊恐失意之间;幸好有足球,我从中挣钱,也从中挣到乐趣。
★ X主席一直在“蠢蠢欲动”,这个成语真好,只有蠢之又蠢,才会动。
★ 什么是最好的分组和最好的赛程?是不是把马尔代夫文莱东帝汶分过来,我们在高原屯积重兵练着,直等哪天觉得自己练出状态了,就打个电话下山说“你们来吧”,那就不是打比赛...
★ 高喊‘一定要出线’的中国足协,其实没那么关心能否‘出线’了。它只关心谁来‘出钱’。‘出线足球’堕落成‘出钱足球’,这才是中国足球最大悲哀。
★ 让中国足球入选2007最不靠谱奖。
★ 中国国奥也是“梦八”,梦想着进前八。
李承鹏博客网址:http://blog.sina.com.cn/lichengpeng |
|
- n.: Li Chengpen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