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 : 中草药 : 蜂学 : 维管植物 > 杉木
目录
No. 1
  杉树的木材。
No. 2
  shān mù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amb.) hook)
  裸子植物,杉科。常绿乔木树种;树冠高大,尖塔形;株高可达35米,胸径可达2米以上。树皮灰褐色,纵向浅裂,易剥成长条状,大枝平展;内皮红褐色;小枝对生或轮生。边材浅黄褐色,心材浅红褐至暗红褐色。叶披针形,革质,长2.5-6.5厘米,先端急尖,下面沿中脉两侧有白色气孔带。球果卵圆形,长2.5-5厘米,径3-4厘米;苞鳞三角状卵形,先端刺状尖头;种鳞小,先端3裂,腹面生3粒种子。
  本种分布于秦岭以南,海拔2000米以下山坡和丘陵常见树种。是我国重要的材用树种之一。
  杉木树干通直,高大,木材纹理直,材质轻软,结构细致,不开裂,耐腐蚀,为优良用材,是我国南方资源最丰富的木材树种之一。
  杉木生长迅速,作为速生林已被大面积造林。
  【别名】杉、杉树、正杉、刺杉、天蜈蚣、千把刀
  【来源】为杉科杉属植物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amb.) hook.,以根、树皮、球果、木材、叶和杉节入药。四季可采,鲜用或晒干备用。
  【性味归经】辛,微温。
  【功能主治】祛风止痛,散瘀止血。用于慢性气管炎,胃痛,风湿关节痛;外用治跌打损伤,烧烫伤,外伤出血,过敏性皮炎。
  【用法用量】根、皮,均为0.5~1两,球果1~3两;外用适量,皮研粉外敷,或皮叶煎水洗,烧烫伤用杉木炭研粉调油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杉木播种育苗技术
  播种
  播种前要精选种子和消毒。种子消毒可用0.5%的高锰酸钾或1%漂白粉液浸30分钟,或用0.15%—0.3%的福尔马林液浸15分钟,倒去药液,封盖一小时后播种。播种季节以惊蛰到春分为宜。播种方法以条播为好,即按18cm—25cm的距离开沟,沟深1cm,宽2 cm—3 cm左右,将沟用木板压实,把种子均匀撒在沟中,每亩播种子10公斤左右,然后再用细土覆盖种子,厚度以不见种子为宜,覆土后再盖草。
  管理
  播种后约一个月,种子先后发芽出土,就要分次揭去盖草,每一次揭去三分之一左右,隔3—5天再去揭去三分之一,3—5天后再揭去三分之一。揭苗后应采取遮荫措施,透光度保持30%—40%,立秋后应适时拆去遮荫棚。刚出土的幼苗要注意防治杉木猝倒病。
  杉木猝倒病防治,用1%—2%有硫酸亚铁溶液,每亩喷洒150斤,连续喷洒4次—7次,每隔7天一次。每次喷洒完后要立即用清水清洗幼苗,以防幼苗产生药害。也可用0.3%漂白粉、1%波尔多液或0.1%—0.5%敌克松喷洒苗木。
  杉苗全部出土后要及时除草松土,整个苗期要除草8次—10次,同时要适时追施速效性肥料,雨后及时清沟排渍,干旱季节及时浇水和抗旱保苗,并分次做好间苗工作。
  杉苗达到二级苗以上壮苗的标准是:茎直而粗,顶芽饱满(菊花头),针叶紫红或灰绿,充分木质化,根系发达,侧须根较多无损伤。苗高大于16cm,根径大于0.3cm,根系长大于15cm,大于5cm的侧根数在10条以上。
No. 3
  杉木
  (《唐本草》)
  【异名】杉材(《本草经集注》)。
  【来源】为杉科植物杉的心材及树枝。
  【植物形态】杉(《南方草木状》),又名:柀(《尔雅》),沙木、檠木(《纲目》),沙树、正杉、正木、刺杉、广叶杉、泡杉。
  常绿乔木,高20~25米,有尖塔形的树冠。外皮鳞片状,淡褐色,内皮红色;枝平伸,短而广展。叶线状披针形,长2.5~6厘米,先端锐渐尖,基部下延于枝上而扭转,边缘有细锯齿,上面光绿,下面有阔白粉带2条。花单性,同株;雄花序圆柱状,基部有覆瓦状鳞片数枚,每花由多数雄蕊组成,每1雄蕊有3个倒垂、1室的花药,生于鳞片状的药隔的下缘;雌花单生或3~4朵簇生枝梢,球状,每1鳞片有倒垂的胚珠3颗。球果圆卵形,长2.5~5厘米,鳞片革质,淡褐色,顶锐尖。种子有狭翅。花期春夏。
  我国东南部、中部和西南部均有分布。
  本植物的根(杉木根)、树皮(杉皮)、枝干结节(杉木节)、叶(杉叶)、种子(杉子)及木材中的油脂(杉木油)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化学成分】木材、枝叶均含挥发油,油的主要成分为雪松醇等。
  【性味】辛,微温。
  ①《别录》:"微温,无毒。"
  ②《日华子本草》:"味辛。"
  ③《本草汇言》:"辛苦,气温,无毒。"
  【归经】入脾、胃经。
  ①《本草经疏》:"入足阳明经。"
  ②《本草再新》:"入脾、肺二经。"
  【功用主治】辟秽,止痛,散湿毒,下逆气。治漆疮,风湿毒疮,脚气,奔豚,心腹胀痛。
  ①《别录》:"主疗漆疮。"
  ②《唐本草》:"水煮汁,浸捋脚气肿满;服之疗心腹胀痛,去恶气。"
  ③《日华子本草》:"治风毒奔豚,霍乱上气,煎汤服并淋洗。"
  ④《本草蒙筌》:"煎服主心腹胀痛,及卒暴心痛;淋洗疗风疹痒疮。"
  ⑤《本经逢原》:"薄片煮汤,熏洗臁疮。"
  ⑥《岭南采药录》:"煅灰,治声嘶喉痛,跌打驳骨。"
  ⑦《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枝:顺气,消腹肿,痰滞。治肺痈,小儿阴肿。"
  【用法与用量】外用:煎水熏洗或烧存性研末调敷。内服:煎汤,1~2两;或煅存性研末。
  【宜忌】《本草从新》:"稍挟虚者忌用。"
  【选方】①治遍身风湿毒疮,或痒或痛,或干或湿:真杉木片八两。煎汤浸洗。(《本草汇言》)
  ②治小儿阴肿赤痛,日夜啼叫,数日退皮,愈而复作:老杉木烧灰,入腻粉,清油调敷。(《世医得效方》)
  ③治脚气,肿硬疼痛:蓖麻叶半斤,水葓一斤,杉木半斤,川椒三合,柳蠹蚛半斤,蒴藋一斤,白杨树皮半斤。上药,细锉和匀。每用药半斤,以水三斗,煮取二斗,去滓,看冷暖,用蘸脚。每蘸了,如有汗出,切宜避风。(《圣惠方》淋蘸方)
  ④治奔琢瘕疝冲筑,胀闷疼痛:真杉木片二两,吴茱萸,青皮、小茴香、橘核各八钱,干姜五钱。煎汁饮。(《圣惠方》)
  ⑤治平人无故腹胀,卒然成蛊:真杉木片二两,牛膝、木瓜、槟榔各一两。煮汤淋洗,三、四次。(《本草汇言》)
  ⑥治霍乱:黄杉木劈开作片一握,以水浓煎一盏,服之。(《斗门方》)
  ⑦治肺塑失音,杉木烧灰,入碗中,以小碗覆之,用汤淋下,去碗饮水,不愈再作,音出乃止。(《濒湖集简方》)
  ⑧治阳痿:干杉木桩五钱(杉木放水中浸泡,越久越好),猪脚三至四两。用清水约150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渣,日分二次温服,猪御可一次吃完。(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临床应用】治疗烧伤
  取杉木烧灰存性,研极细末,用花生油或麻油调成糊状外敷,每日1次。治疗轻度烧伤20例,均在1周左右治愈,且不留疤痕。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树高可达30~40米, 胸径可达2~3米。从幼苗到大树单轴分枝,主干通直圆满。侧枝轮生,向外横展,幼树冠尖塔形,大树树冠圆锥形。叶螺旋状互生,侧枝之叶基部扭成2列,线状披针形,先端尖而稍硬,长3~6厘米,边缘有细齿,上面中脉两侧的气孔线较下面的为少。雄球花簇生枝顶;雌球花单生,或2~3朵簇生枝顶,卵圆形,苞鳞与珠鳞结合而生,苞鳞大,珠鳞先端3裂,腹面具3胚珠。球果近球形或圆卵形,长2.5~5厘米,径3~5厘米,苞鳞大,革质,扁平,三角状宽卵形,先端尖,边缘有细齿,宿存;种鳞形小,较种子短,生于苞鳞腹面下部,每种鳞具3枚扁平种子;种子扁平,长6-8毫米,褐色,两侧有窄翅,子叶2枚。
地理分布
  杉木是我国分布较广的用材树种,东至浙江、福建沿海山地及台湾山区,西至云南东部、四川盆地西缘及安宁河流域,南自广东中部和广西中南部,北至秦岭南麓、桐柏山、大别山。在这个范围内有大面积的杉木人工纯林,也与马尾松、毛竹及其它阔叶树种组成的混交林。杉木垂直分布的上限因风土不同而有差异,如在大别山区为海拔700m以下,福建山区1000m以下,大理2500m以下。我省主要主要分布在800以下的丘陵山地。整个杉木分布区可分为 3个带。北带相当于植被区划的北亚热带,属杉木分布的北部边缘;在适宜的立地条件下,20年生杉木林年平均生长量每公顷可达6.0~7.5立方米。中带相当于中亚热带,其东部和中部都是杉木的中心产区,如贵州东南部、 湖南西南部、广西北部、广东北部、江西南部、福建北部、浙江南部等是历史上杉木的著名产地,20年生的林分平均年生长量每公顷可达9~11立方米,而一些小面积丰产林,则可达15~30立方米。南带相当于南亚热带,属杉木分布的南部边缘。这里杉木生长较差,每公顷只4~8立方米。与杉木同属的另一个种称台湾杉木(C.konishii),分布于中国台湾。
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杉木分布区内的年平均温度为15~20℃,1月平均温度1~2℃,极端最低温度-17℃,极端最高温度40℃,年降水量800~2000毫米。但杉木生长最适宜的气候条件为:年平均气温16~19℃,极端最低气温-9℃以上,年平均降水量1300~1800毫米,且需分配均匀,无旱季或旱季不超过3个月。杉木较喜光,但幼时稍能耐侧方蔽荫。 对土壤的要求较高,最适宜肥沃、深厚、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而嫌土壤瘠薄、板结及排水不良。产区主要土类为黄壤、红壤在边缘地区为黄棕壤、砖红壤性红壤等,以黄壤条件较好。由酸性和中性基岩,特别是由板岩、页岩、沙页岩、片麻岩、花岗岩或由坡积、崩积母质发育来的土壤,只要富含腐殖质、深厚、湿润而排水良好,均属上等土壤条件。矿岩类、碳酸盐岩类及残积母质发育来的土壤,因土壤浅薄及保水保肥能力弱,第四纪红粘土、下蜀系黄土等因缺少有机质、土壤粘重板结,均不适于杉木生长。从局部地形看,山洼、谷地及阴坡等地方,一般日照短,湿度大,温差小,风力弱,土壤深厚肥沃,是杉木生长的适宜环境;而山脊、山坡的上部、阳坡,因日照长,温差大,湿度小,风力强,土壤肥力低,杉木生长差。从较大范围的地形而言,连绵的群山和丘陵与孤山相比,前者气候较湿润,土壤也较肥沃,更适合于杉木生长。中国一些著名的杉木产区,和杉木的一些高产林分,几乎都分布于群山山地,如南岭山地、雪峰山区等。 杉木的耐寒性大于其耐旱力。故对杉木生长和分布起限制作用的主要因素首先是水湿条件,其次才是温度条件。杉木为速生树种之一。
生长发育特点
  孤立木一般 4~7年、林木迟至7~10年以后开花结实,20~35年结实量最大,种子质量最好。每年3月开花,10~11月球果成熟。每1~4年有一个种子丰年。主干端直,顶端优势明显。树干生长甚速,在其速生阶段(4~15年),树高年生长量可达100~150厘米以上,直径1~2厘米以上。20~30年可采伐利用;个别速生丰产林15年即可成材。每年3~4月抽枝发叶,至11~12月结束生长。主梢生长在一年中有两次高峰,第1次5~6月,第2次9~10月。直径生长也有两次高峰,与树高生长大体一致。树干的形状取决于立地条件及林分密度。立地条件差及稀疏林木或孤立木的树干较粗矮尖削;而立地条件好、林分较密的树干修直圆满。萌芽能力很强,从苗期开始,即以根颈部分发生萌蘖,抽出新条,幼树尤为明显,常形成多干丛生。采伐后的伐根能萌发大量新条,萌芽更新可以持续2~3代。杉木为浅根性树种,无明显主根,侧根发达,再生能力强,但穿透力弱。成年林木根系可深达2米,水平根幅大于树冠1倍左右。林分生长发育可分4个阶段:①幼树阶段(2~4年生):栽后一二年为恢复期,而后根系大量分生,主梢生长逐渐旺盛,树冠开始扩展,初具树形。②速生阶段(5~15年生):树高直径生长进入旺盛时期,根系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幼林开始郁闭,林木间产生争夺肥、水、光的矛盾,出现自然整枝(林木)和分化。③干材阶段(15~20年生):材积生长迅速,心材比例增加,树高直径生长减慢,自然整枝强烈,被压木大量出现并被淘汰,显现出空间与营养面积不足。④成熟阶段(25~30年生):树高生长下降,材积生长趋于平稳而达到数量成熟,心材比例显著增加,材质致密坚实,此时即可采伐利用。
中药效用
  【别名】杉、杉树、正杉、刺杉、天蜈蚣、千把刀
  【来源】为杉科杉属植物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amb.) Hook.,以根、树皮、球果、木材、叶和杉节入药。四季可采,鲜用或晒干备用。
  【性味归经】辛,微温。
  【功能主治】祛风止痛,散瘀止血。用于慢性气管炎,胃痛,风湿关节痛;外用治跌打损伤,烧烫伤,外伤出血,过敏性皮炎。
  【用法用量】根、皮,均为0.5~1两,球果1~3两;外用适量,皮研粉外敷,或皮叶煎水洗,烧烫伤用杉木炭研粉调油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杉木播种育苗技术播种
  播种前要精选种子和消毒。种子消毒可用0.5%的高锰酸钾或1%漂白粉液浸30分钟,或用0.15%—0.3%的福尔马林液浸15分钟,倒去药液,封盖一小时后播种。播种季节以惊蛰到春分为宜。播种方法以条播为好,即按18cm—25cm的距离开沟,沟深1cm,宽2 cm—3 cm左右,将沟用木板压实,把种子均匀撒在沟中,每亩播种子10公斤左右,然后再用细土覆盖种子,厚度以不见种子为宜,覆土后再盖草。
  管理
  播种后约一个月,种子先后发芽出土,就要分次揭去盖草,每一次揭去三分之一左右,隔3—5天再去揭去三分之一,3—5天后再揭去三分之一。揭苗后应采取遮荫措施,透光度保持30%—40%,立秋后应适时拆去遮荫棚。刚出土的幼苗要注意防治杉木猝倒病。
  杉木猝倒病防治,用1%—2%有硫酸亚铁溶液,每亩喷洒150斤,连续喷洒4次—7次,每隔7天一次。每次喷洒完后要立即用清水清洗幼苗,以防幼苗产生药害。也可用0.3%漂白粉、1%波尔多液或0.1%—0.5%敌克松喷洒苗木。
  杉苗全部出土后要及时除草松土,整个苗期要除草8次—10次,同时要适时追施速效性肥料,雨后及时清沟排渍,干旱季节及时浇水和抗旱保苗,并分次做好间苗工作。
  杉苗达到二级苗以上壮苗的标准是:茎直而粗,顶芽饱满(菊花头),针叶紫红或灰绿,充分木质化,根系发达,侧须根较多无损伤。苗高大于16cm,根径大于0.3cm,根系长大于15cm,大于5cm的侧根数在10条以上。
  杉木品种
  水杉(大丰杉木基地)
  池杉(盐城湿地池杉种植基地)
  中山杉(南京中山杉植物基地)
  冷杉(辽宁林场)
  落羽杉|松|(落羽杉培育基地)
花木百科
  杉木介绍
  杉木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科属:
  杉科
  别名:
  形态特征:
  杉木为常绿乔木,树冠呈尖塔形。叶螺旋状排列,披针形,线状披针形。球果1-3个集生枝顶,苞鳞大,与珠鳞合生。杉木是华南主要材用树种,亦是裸子植物重要树种之一。
  分布与习性:
  长江中下游至华南,中性,喜温湿气候及酸性土,速生
  繁殖与栽培:
  暂无
  应用:
  树冠圆锥形:园景树,造林绿化
百科大全
  shamu
  杉木
  Cunnin□hamia lanceolata
    杉科(Taxodiaceae)杉木属常绿乔木。 又名刺杉、沙木。杉木属有2种2栽培变种,主产中国。越南也有分布。
    中国栽培和利用杉木的历史悠久。公元前2世纪《尔雅·释木》记载有“□,□”。东晋郭璞注:“□似松,生江南,可以为船及棺材,作柱埋之不腐。”□(音衫),通“杉”,在唐、宋时,已用“杉”字。
    形态特征 树高可达30~40米, 胸径可达2~3米。从幼苗到大树单轴分枝,主干通直圆满。侧枝轮生,向外横展,幼树冠尖塔形,大树树冠圆锥形。叶螺旋状互生,侧枝之叶基部扭成2列,线状披针形,先端尖而稍硬。雄球花簇生枝顶;雌球花单生,或2~3朵簇生枝顶。球果近球形或圆卵形,长2.5~5厘米,径3~5厘米,苞鳞大,革质,宿存。种鳞较种子短,每种鳞具3枚扁平种子,两侧有窄翅,子叶2枚(见图)。
    地理分布 杉木分布遍及中国整个亚热带,栽培区域达16个省(自治区)。东自浙江、福建及台湾山区,西至云南、四川盆地西缘及安宁河流域,南自广东中部和广西中南部,北至秦岭南麓、桐柏山、大别山,约相当于东经102°~122°、北纬22°~34°之间的广大地区都有分布。杉木垂直分布的幅度随纬度和地形而变化。中心产区主要分布于海拔800~1000米以下丘陵山地;南部和西部山区(或高原)的分布较高,在峨眉山达海拔1800米,云南东部会泽达海拔2900米;东部及北部的分布较低,一般在海拔600~800米以下,个别地区则可达到1000米左右。
    整个杉木分布区可分为 3个带。北带相当于植被区划的北亚热带,属杉木分布的北部边缘;在适宜的立地条件下,20年生杉木林年平均生长量每公顷可达6.0~7.5 立方米。中带相当于中亚热带,其东部和中部都是杉木的中心产区,如贵州东南部、 湖南西南部、广西北部、广东北部、江西南部、福建北部、浙江南部等是历史上杉木的著名产地,20年生的林分平均年生长量每公顷可达9~11立方米,而一些小面积丰产林,则可达15~30立方米。 南带相当于南亚热带,属杉木分布的南部边缘。这里杉木生长较差,每公顷只4~8立方米。
    与杉木同属的另一个种称台湾杉木(C.konishii),分布于中国台湾。
    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杉木分布区内的年平均温度为15~20℃,1月平均温度1~2℃,极端最低温度-17℃,极端最高温度40℃,年降水量800~2000毫米。但杉木生长最适宜的气候条件为:年平均气温16~19℃,极端最低气温-9℃以上,年平均降水量1300~1800毫米,且需分配均匀,无旱季或旱季不超过3个月。杉木较喜光,但幼时稍能耐侧方蔽荫。 对土壤的要求较高,最适宜肥沃、深厚、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而嫌土壤瘠薄、板结及排水不良。产区主要土类为黄壤、红壤在边缘地区为黄棕壤、砖红壤性红壤等,以黄壤条件较好。由酸性和中性基岩,特别是由板岩、页岩、沙页岩、片麻岩、花岗岩或由坡积、崩积母质发育来的土壤,只要富含腐殖质、深厚、 湿润而排水良好,均属上等土壤条件。 矿岩类、碳酸盐岩类及残积母质发育来的土壤,因土壤浅薄及保水保肥能力弱,第四纪红粘土、下蜀系黄土等因缺少有机质、土壤粘重板结,均不适于杉木生长。从局部地形看,山洼、谷地及阴坡等地方,一般日照短,湿度大,温差小,风力弱,土壤深厚肥沃,是杉木生长的适宜环境;而山脊、山坡的上部、阳坡,因日照长,温差大,湿度小,风力强,土壤肥力低,杉木生长差。从较大范围的地形而言,连绵的群山和丘陵与孤山相比,前者气候较湿润,土壤也较肥沃,更适合于杉木生长。中国一些著名的杉木产区,和杉木的一些高产林分,几乎都分布于群山山地,如南岭
英文解释
  1. :  Chinese Fir Wood or twig,  China fir,  cedar
  2. n.:  cedarwood,  deal,  fir,  cedar wood
近义词
杉木村
杉木乡
杉木社区, 杉木居委会
包含词
杉木乡紫杉木冷杉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