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属 > 普氏野马
目录
物种名称 Species name
  普氏野马
又名 Aka
  野马
拉丁学名 Latin name
  equus przewalskii
英文名称 English name
  wild horse 、przewalski's horse
保护级别 Level of protection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科属分类 Classification of families and genera
  哺乳纲、奇蹄目、马科 、马属。
整体概述 General overview
  大型有蹄类,体长220-280厘米,肩高120厘米以上,体重200多千克。头部长大,颈粗,其耳比驴耳短,蹄宽圆。整体外形象马,但额部无长毛,颈鬃短而直立。夏毛浅棕色,两侧及四肢内侧色淡,腹部乳黄色;冬毛略长而粗,色变浅,两颊有赤褐色长毛。
  栖息于缓坡上的山地草原、荒漠及水草条件略好的沙漠、戈壁。野马性机警,善奔驰;一般由强壮的雄马为首领结成5-20只马群,营游移生活。多在晨昏沿固定的路线到泉、溪边饮水。喜食芨芨草、梭梭、芦苇等,冬天能刨开积雪觅食枯草。6月份发情交配,次年4-5月份产仔,每胎1仔,幼驹出生后几小时就能随群奔跑。
  普氏野马原分布于我国新疆北部准葛尔盆地北塔山及甘肃、内蒙古交界的马鬃山一带。最后一次发现野马是在1957年,估计野生种群已经灭绝,目前还有一定数量的野马生活在人工圈养或半散放状态下。80年代末期以来,野马从欧洲引回我国新疆奇台、甘肃武威半散放养殖,为野马重返大自然而进行科学实验和研究工作。
普氏野马的历史 Przewalskii history
  野马的记载始见于《穆天子传》:周穆王西游东归时,西王母送周穆王“野马野牛四十,守犬七十,乃献食马”。《本草纲目》则有“野马似家马而小,出塞外,取其皮可裘,食其肉云如家马肉”。据记载,西周时人们已开始捕杀野马,充当食物和礼物。到元代成吉思汗率兵西征经准噶尔盆地,杀害野马已视为衡量是否是壮士的重要的标准。契丹族诗人耶律楚材“千群野马杂山羊,壮士弯弓损奇兽”的诗名便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普氏野马原产于我国新疆的准噶尔盆地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干旱荒漠草原地带,因此又被称为准噶尔野马或蒙古野马。它的体型健硕,体长约2.8米,高1米以上,体重约为300公斤。体毛为棕黄色,向腹部渐渐变为黄白色,腰背中央有一条黑褐色的脊中线。鬃毛短硬,呈暗棕色,逆生直立,不似家马垂于颈部的两侧。从比例上来说,头部较大而短钝,脖颈短粗,口鼻部尖削,牙齿粗大,耳比家马小而略尖。额发极短或缺如,不似家马具有长长的额毛。腿比家马的短而粗,腿内侧毛色发灰,蹄型比家马小,高而圆。尾基着生短毛,尾巴粗长几乎垂至地面,尾形呈束状,不似家马自始至终都是长毛。此外,普氏野马的染色体为66个,比家马多出一对。
普氏野马的习性 Przewalskii habits
  野生的普氏野马生活在开阔的戈壁荒漠或沙漠地带,三五只或十余只成群游荡。群体中的个体之间在进食之后常互相清理皮肤,一般呈相反方向站立,然后将头伸到同伴的侧身,轻轻地啃拭对方的耆甲、肩部、背侧、臀部等。有趣的是,双方啃拭的都是同一个部位,当一方改变部位时,另一方立即相应地改变,配合十分默契而完善。有时也进行自身的护理,包括打滚、自我刷拭和驱散蚊蝇等,特别是在沙地上。休息和睡眠有站立、腹卧和侧卧等3种姿势,但警惕性很高,稍有动静便处于应激状态。感觉灵敏,警惕性高,奔跑能力强,昼夜活动,但以夜晚为多,以荒漠上的棱棱草、芦苇、红柳等为食,饮水量也很大。叫声的种类也很多,争斗开始时发出声调尖而单一的吼叫;失群时发出声音洪亮而高亢的呼唤信号;感到某种满足时,就发出轻微的喉音;当反感时则发出尖而细的声音。更多的情况是打响鼻,表达的情感也十分复杂,大多为恐吓对方,也有时是由于鼻腔内有异物、蚊蝇干扰、异味刺激或感冒患病等因素引起的。
  普氏野马一年四季均可发情,但以春夏季为主。雌兽的发情周期为28~22天,持续时间为5~7天。发情时表现为精神兴奋,食欲减退,烦躁不安,起卧不定,互相嗅闻等。
  为了争夺领群的地位,雄马之间则昂首静立,两眼凝视,耳朵朝向前方,而后嘶叫、前蹄刨地、打响鼻、低头小跑,鼻孔喷出粗气,接近以后就互嗅抿耳,怒目而视,举弹前蹄,发出尖锐而短促的吼叫,继而竖起前身扭打在一起,其争斗的残酷性和凶悍程度比家马要强烈得多。雌马之间也有一定的攻击行为,主要是地位较高的经常表现出护食和阻止其他雌马与雄马交配。
  交配前,雄马和雌马互相嗅闻会阴部和外生殖器,然后雌马将臀部朝向雄马,雄马则轻咬雌马的颈部或膝部,促使雌马前进,然后进行爬跨,经过3~7次骨盆冲动完成射精。健壮的雄马可以在30分钟之内与2匹雌兽连续交配8次之多。雌马的怀孕期大约为307~348天,翌年5~6月产仔。幼仔刚出生时为浅土黄色,2小时后即可吃奶。3岁左右性成熟,寿命为30岁左右。
野外普氏野马的灭绝与放养 The extinction of wild przewalskii and stocking
  1878年,沙俄军官普热瓦尔斯基率领探险队先后3次进入准葛尔盆地奇台至巴里坤的丘沙河、滴水泉一带捕获、采集野马标本,并于1881年由沙俄学者波利亚科夫正式定名为“普氏野马”。由于普氏野马生活于极其艰苦的荒漠戈壁,缺乏食物,水源不足,还有低温和暴风雪的侵袭。而人类的捕杀和对其栖息地的破坏,更加速了它消亡的进程。在近1个世纪的时间里,野马的分布区急剧缩小,数量锐减,在自然界濒临灭绝。蒙古西部在1947年曾经捕捉到过1只,当时送到乌克兰的动物园饲养,此后就再也没有发现过普氏野马
  我国于1957年曾在甘肃肃北县的野马泉和明水之间捕到过1只,1969年在新疆尚有人在准噶尔盆地看到过有8匹野马组成的小群。1971年,当地的猎人看到过单匹的野马。20世纪80年代初,还有人在东准噶尔盆地乌伦古河和克拉美山之间的地域发现了野马的踪迹,但没有确凿的证据。后来,新疆也时常传来发现野马的消息,不过经证实,所看到的都是野驴。我国对野马的存亡十分关注,1974年、1981年和1982年,由中国科学院、新疆大学等单位先后组织考察队,深入到准噶尔荒漠、乌伦古河、克拉麦里山、北塔山等野马产地考察,并结合航空调查,力求找到野马,结果令人失望。现在大多数人认为,如果自然界还有残存的野马,其数量也少到不能形成种群,因而不足以保证一个物种的生存,所以野生的普氏野马很可能已经在自然界消失。
  20个世纪60年代,蒙古国首先宣布野生野马灭绝,而国内新疆作为普氏野马的故乡,也由于俄、德、法等国的探险队不断大规模捕猎,并将28匹马驹偷运出境,加之国内大批捕杀,到20世纪70年代,新疆普氏野马也基本宣布消失。到1985年,分布于美、英、荷兰等112个国家和地区的存活野马仅有700多匹,而且是圈养和栏养的。1986年8月14日,中国林业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组成专门机构,负责“野马还乡”工作,并在准噶尔盆地南缘、新疆吉木萨尔县建成占地9000亩全亚洲最大的野马饲养繁殖中心。随着18匹野马先后从英、美、德等国的运回,野马故乡结束了无野马的历史。
  部分普氏野马后来进化成现在的家马。也就是说部分家马的祖先是普氏野马
英文名称 English name
  wild horse 、Przewalski's horse
英文解释
  1. n.:  e.przewalskii,  equus przewalskii,  wild horse,  przewalski's horse
近义词
蒙古野马, 野马
包含词
普氏野马场普氏野马的习性普氏野马的历史
普氏野马繁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