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 : 健康 > 昆虫疾病
目录
No. 1
  昆虫疾病就是昆虫感染的疾病。
  要想成功的饲养某种昆虫,首先要过防病这一关,否则昆虫会因染病大批死亡。饲养昆虫时,先要对引进的虫源预备饲养1-2代,检查虫源是否携带病原体。其次饲养人员对可能在饲养过程中昆虫发生交叉感染的疾病应有相应的预防措施。然后正式饲养才能开始。饲养人员对饲养对象的观察要耐心、细致,对饲养中昆虫的某些表现需特别注意,如行为异常、生长异常、发育与蜕皮异常、生殖异常、消化排泄系统失调、虫体有特殊气味、虫体外表的改变、体躯上的伤口、肿胀以及其他可观察到的病症等。
  1.感染真菌病昆虫的特征
  感染真菌后的昆虫最显著的特征是虫体内或体表出现菌丝。在感染的初期昆虫表现出一般特征,如停食、衰弱和迷向。寄主通常改变颜色,在真菌侵入处的表皮上出现暗色斑。以后,被寄生的昆虫渐渐死去,死后不久的虫体内充满产抱菌丝,或体表覆盖菌丝。
  如在昆虫体表覆盖白色孢子粉者,可能是白僵菌感染;绿色孢子覆盖的昆虫,可能是绿僵菌感染;浅黄绿色抱子是黄曲霉,带有浅黄色抱子的是粉状拟青霉。然而上述真菌中有的菌株,可能不产生这种颜色特征,在琼脂培养基上通常也不产生色素。除颜色外,寄主死亡的状态也可作为一个特征。例如,苍蝇或蝗虫被虫霉菌感染,寄主牢固地附着在基质上,或散落在地上。虫体质地均匀程度也是一个鉴定特征,例如是否有孔洞,是否乳酪状、硬化等。
  2.感染细菌病昆虫的特征
  通常由于肠道是细菌最初侵染的器官,首先出现的病症与饲料和同化作用有关。食欲降低、停食、腹泻、肠道麻痹和呕吐,是一些细菌初期感染的特征。以后病虫可呈现迟钝(不活泼),出现痉挛,行为失调;出现一般性麻痹,并伴随败血症而死亡。有一些昆虫感染后,可出现向高处移动或躲藏在叶下等行为的变化。某些细菌可使虫尸出现特殊的颜色,例如,虫体红色,说明存在赛氏黏质菌。蜜蜂幼虫感染蜂疫芽抱杆菌后,变黄色或灰色,而感染了幼虫芽抱杆菌的蜜蜂幼虫,变成暗褐色;日本金龟子幼虫尾部感染了乳状芽抱杆菌后,变白色,别的细菌大多在感染后使寄主变成黑褐色。这些颜色是由于细菌腐解虫体所引起的。
  3.感染病毒病昆虫的特征
  受病毒感染的昆虫可以表现形态学、生理学和行为方面的症状。症状严重程度和类型,随病毒和有关寄主而不同。鳞翅目幼虫被核多角体病毒感染后可以表现出行为异常,如向植株顶部迁移,并在该处停止取食和变衰弱,虫体组织解体然后死亡,血腔内的包含体大量释出。老熟病虫化蛹后蛹体有类似的症状。叶蜂幼虫受npv感染后可以呈现暗白色、黄色的褪色反应(特别是在第三到第四背板),其食欲丧失,变迟钝。常常以肛门排出褐色或牛奶状液。沼泽大蚊的幼虫随病害的发展而变亮,最后变成白垩色。鳞翅目幼虫受胞质多角体病毒感染后,一般生长迟缓。随着病害的发展,感病的中肠可使体壁呈灰黄白色或微白色。再往下发展,多角体常常被吐出或随粪便排出。感病幼虫的外皮不断裂,和核多角体感染后相似。
  颗粒体病毒的有关症状没有什么特殊,并且不同种类的昆虫症状有所不同。通常起初的症状是颜色变白,随之丧失食欲。可以出现体壁的斑驳化,多数情况下腹部外表渐渐变灰白色或牛奶黄色,这是脂肪体受感染的缘故。当感病组织分解时,释放大量的荚膜,血淋巴变浑浊和牛奶状。有的昆虫,虫体死后内部组织液化,当真皮受感染时,外皮变得非常脆,与核多角体病的症状相似。然而,真皮如果未感染,外皮就依然比较坚固。受虹彩病毒感染的幼虫,可以从感病组织的乳白色、彩虹色、蓝色、绿色或褐色上加以辨认。.其他非包含体病毒的症状似乎只限于它们的寄主和病毒的类型。例如,遗传给果蝇的“西格马病毒”使果蝇对二氧化碳敏感。用慢性或急性瘫痪病毒感染的蜜蜂显示的症状是颤动,以及功能协调丧失。蜜蜂幼虫因囊胞病毒死时细胞沿底部伸长,头部比虫体其余部分黑一些。
  4.感染原生动物病昆虫的特征
  昆虫遭受原生动物感染后,很少有特殊的症状。大多数呈现一般症状,其中包括个体小、畸形、迟钝、蜕皮困难、取食减少、平衡失调和产生白色粪便排泄物,寄主出现体表透明,上表皮常有白色不透明的或膨胀区。而另一些昆虫被原生动物感染后,表现在它们的体壁上出现黑斑。然而,在多数情况下,衰弱或死亡是昆虫感染原生动物后的基本特征,必须进一步用显微镜加以证实。
  5.感染立克次氏体病昆虫的特征
  虱子被普氏立克次氏体和斑疹伤寒立克次氏体感染后不出现初期的症状,但在感染的过程中,肠壁遭到不可恢复的损害。在死亡前的几小时,由于吸进的人体的血液进入虱子的血腔,虱子变为微红色。跳蚤感染麻疹伤寒立克次氏体后,行动迟缓并且死亡。但不变红。在饲养中因饥饿、窒息、高温、溺水、损伤、中毒和其他化学试剂所导致的症状归因于非传染性疾病,应通过具体分析确定致病原因。
百科大全 Wikipedia Daquan
  昆虫疾病
  insect diseases
    昆虫疾病(inseet diseases)分传染性和
  非传染性两类,前者由各种昆虫病原微生物里引起的
  疾病;后者是由机械损伤、中毒、营养和代谢失调、发
  育紊乱、肿瘤以及遗传等因素造成的疾病。昆虫的传
  染病发生较普遍,已受到重视。
  侵染和传播方式昆虫病原体一般通过口、肛门、
  气门、生殖孔等处侵入;也有不少病原体可穿过表皮
  或经卵传染。其感染途径可概括为:①接触传染,即
  病原体与虫体接触而直接侵入体内;②伤口传染,即
  病原体从昆虫的相互咬食、天敌刺咬或机械伤口侵入
  虫体;③食入传染,即病原体通过昆虫取食而侵入;
  ④胚胎传染,即病原体侵入雌虫生殖系统,并侵入正
  在母体内发育的卵。
  疾病的传播方式有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前者是
  病原体己存在于昆虫母体内,虫卵形成时将病原体包
  入,或产出时污染卵面,甚至整合到母体的细胞结构
  中,使孵出的幼虫、蛹、成虫也都连续地带有病原体。
  病原体随寄主世代相传;后者是由一个虫态的病虫将
  病原体传到同一虫态或同时并存的下一代相同虫态的
  健虫,也包括不同种的个体间传播。
  诊断昆虫疾病诊断的目的是准确判断疾病类型,
  为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提供依据。诊断中,首先
  接触到的是昆虫的病征和症状。病征表示形态或解剖
  系统的异常,体色、附器或体躯结构的改变。症状表
  示任何行为及功能的异常;如不正常的动作,对刺激
  反应不正常,发育停滞,消化障碍(泻痢、呕吐、食欲
  差),不能交配,不能产卵,呼吸率及心率不齐,早期
  死亡等;综合症状表示:一组症状同时存在或某些症
  状的特殊组合,或一种特殊疾病顺序发生的症状。诊
  断的步骤分为病史和病情的收集、病虫体躯检查、实
  验室检验及资料分析与断症。
  病史和病情的收集首先正确鉴定病虫学名,如
  一时未能定出学名,必须将成虫标本保存好备查;正
  确诊断疾病与正确鉴定虫名在诊断中有同等意义。如
  果是益虫,应尽可能确定其品种或品系名称;由于品系
  不同感病程度往往有差异。还应记录病虫的采集地与
  环境概况及日期、病虫寄主名称、采集人、当时病虫
  数量及感病程度、感病虫态。采集病虫时应同时采回
  正常活虫,采回或送检病虫的同时,即应记录病情,尽
  可能包括一般病征及症状。如有多头病虫,应记录到
  疾病发展的早期、中期和后期。
  病虫体躯检查体躯检查主要是形态解剖及生理
  或功能的检验。检查病虫体躯,应对健虫有所认识,首
  先检查体态、体色、体斑、体表覆盖物、气味等。如
  可能与正常活虫对比则更有助于诊断的进行。记录轻
  病及重病、濒死及死后的变化以作进一步诊断的参考。
  如有多个标本则可做系统的解剖检查;检查皮肤及附
  器、消化系统、排泄系统、循环系统(包括血淋巴)、内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