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 > 日本扁鲨
  中文名称 日本扁鲨
  拉丁名称 squatina japonica bleeker
  英文名称 japanese monkfish, japanese angel shark, canopy sh
  分类 脊椎动物门、软骨鱼纲、扁鲨目、琵琶鲨科、琵琶鲨属
  形态特征
  体平扁,延长,普通体长1米以内,大者可达1.5米。头宽扁,头长小于头宽,约为全长的1/5,头侧具薄膜突起;尾颇宽,向后渐狭,尾柄下侧具一皮褶,伸达尾基后方,尾长比头和躯干稍长。吻宽短,广圆,稍突出于正是颌前方,前缘中部略凹入,腹面在上颌上方具深沟。眼小,卵圆形,背位,无瞬褶;眼间隔比喷水孔间隔为小。鼻孔小,位于吻端两侧,外鼻瓣简单,薄膜状,后缘细裂不显著里鼻瓣具2个平扁须状突起,在外侧者较宽大,边缘薄膜状,细裂;在里侧者狭小,口亚前位。浅弧形,口宽比喷水孔外侧音质距离稍大,上下唇褶都很发达。下颌外侧后方具一深沟。上下颌牙同型,基底宽大,齿头狭尖,边缘光滑,三角形,向后延伸;3行在使用,上下颌每侧每行9~10牙。喷水孔比眼稍大,横椭圆形;喷水孔至眼的距离与眼径相等(幼体),或大与眼径1.5倍(成体);鳃孔5个,很宽大,侧腹位,下部转入于腹面,最后一个位于胸鳍基底前方。在喷水孔间隔中间具圆形的内淋巴管孔一对。
  背鳍2个,几同型同大,外缘斜直,上角圆形,后缘平直或圆凸,下角圆钝;第一背鳍起点距腹鳍基底后端比距第二背鳍起点稍近或相等;第二背鳍起点距第一背鳍基底比第二背鳍外缘长为小(幼体),约相等或稍大(成体)。尾鳍宽短,帚形,上叶比下叶大,前缘斜直,后缘凹入;下叶前、中、后部连合,边缘斜直,与上叶连接。腹鳍颇宽大,起点距胸鳍基底为其基底长2/3,前缘圆凸,后缘斜直,外角圆钝,里角延长尖突;鳍脚宽扁,向后狭小,后端钝尖。胸鳍很宽大,前缘圆形凹入,前端成一角状突出,外缘和后缘构成一直角,里缘圆凸。鳞细小,基部宽大,齿头尖锐,背面正中线上自头后至尾鳍基具一纵行粗大结刺;眼前、眼上、眼后的鳞较大;雄性成体胸鳍外缘与后缘的边区,具一大群钩刺,刺头向后或向里,在腹鳍前缘边区具一大群小钩刺。胸鳍和腹鳍腹面外侧各具鳞一纵条,尾部腹面除前端外,均具细鳞。
  体锈褐色,隐具暗色和白色斑点,胸鳍、背鳍和尾鳍基部无大黑斑。腹面各鳍边缘灰褐色,余无白色。
  分布范围 于黄海、渤海和东海,朝鲜和日本沿海也有分布。
  生活习性 常浅埋于泥沙中,头部露出,静待鱼类到来,起而捕之。身体常分泌大量粘液,以去除泥沙。行动滞缓,不善游泳。食鱼类、甲壳类和软体动物。
  生长繁殖 卵胎生。胎儿具很大卵黄囊,卵黄管粗短,每产10多仔。
  经济价值 为黄海和东海次要经济鱼类,在黄海产量较大,为渔业捕捞对象之一。东海产量较少,为底曳网兼捕鱼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