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狸属 : 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 斑林狸
目录
No. 1
  斑林狸
  别 名 斑灵狸、虎灵猫、彪
  学 名 prionodon pardicolor
  英文名 spotted linsang
  灵猫科 viverridae
  分 布 云南、四川、贵州、广东、广西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体型较小,体长37~38厘米,体重400~600克。面部狭长,吻鼻部前突。全身被黄褐色柔软而致密的短毛;背部较暗,由颈至肩有两条黑纹;背和体侧有许多棕黑色大毛斑。尾长接近体长,呈圆柱状,有9~11个黑色尾环。趾垫发达,爪能伸缩。
  斑林狸为典型喜湿热的林栖兽类,多于夜间在林缘、灌木和高草丛下单独活动。善爬树,在地面、树上均可捕食。食物为鼠类、鸟、蛙和昆虫,有时也到村寨盗食家禽。每年4~5月份产仔。目前数量已十分稀少。
  属于灵猫科
  英文名:prionodon pardicolor
  藏名音译:日匈布差
  别 名:点斑灵狸、虎灵描、彪
  学 名:prionodon pardicolor
  主要特征:体型较小,体长37~38厘米,尾长25cm,体重400~600克。面部狭长,吻鼻部前突。全身被黄褐色柔软而致密的短毛;背部较暗,由颈至肩有两条黑纹;背和体侧有许多棕黑色大毛斑。尾长接近体长,呈圆柱状,有9~11个黑色尾环。趾垫发达,爪能伸缩。
  分布:云南、四川、贵州、广东、广西、西藏(吉隆、聂拉木、亚东、洛扎、察隅和门隅、珞渝等地)。
  习性及生境:栖息地海拔高度为2000m以下。斑林狸为典型喜湿热的林栖兽类,常活动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稀树林灌丛、蒿草丛地带。多于夜间在林缘、灌木和高草丛下单独活动。善爬树,在地面、树上均可捕食。食物为鼠类、鸟、蛙和昆虫,有时也到村寨盗食家禽。每年4~5月份产仔。
  保护意义:皮板厚而绒密,柔软华丽,毛皮珍贵,因而遭到无节制的捕猎,加之开发建设使水域污染,数量已很稀少,亟需加强保护。
  现状:目前数量已十分稀少,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基本资料
  中文名:斑林狸
  别名: 斑灵狸、斑灵猫、点斑灵狸
  学名: Prionodon pardicolor
  藏名音译:日匈布差
  英文名 spotted linsang
  分布:地理分布:分布在东南亚,我国西南部。分布广但数量少。 云
  保护级别: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分类地位
  动物界 Fauna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 哺乳纲 Mammalia → 真兽亚纲 Tberia → 食肉目 Carnivora → 猫型亚目 Feliformia → 灵猫科 Viverridae → 林狸属 Priondon → 斑林狸 Priondon paridicolor
形态特征
  体形较小,体长约为40厘米,体重仅有0.5千克左右。面部狭长,吻鼻部向前突出,脑颅高而圆,并且隆起,体毛为淡褐色或黄褐色,背部颜色较深,有一些圆形、卵圆形或方形的黑色大斑块,是它的主要特征之一。头部和颈部有条纹,腹部淡黄色,四肢上的斑点较小,尾巴很长,呈圆柱形,上面有黑白相间的9—11个环纹,最后几个较暗的环常较细而密集,尾尖多呈淡白色。前后足的第一趾都很小,其余4趾的趾垫发达,其侧方还有皮瓣式的爪鞘保护能伸缩的爪。但不论雄兽还是雌兽,都没有大灵猫和小灵猫那样的香腺。
分布情况
  斑林狸在国外分布于印度阿萨姆,尼泊尔,缅甸北部,老挝,越南,泰国等地,共分化为2个亚种,我国只有1个亚种,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湖南、广东、江西、广西、西藏(吉隆、聂拉木、亚东、洛扎、察隅和门隅、珞渝等地)。
生活习性
  斑林狸为典型喜湿热的林栖兽类,大多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阔叶林的林缘灌丛、亚热带稀树灌丛或这高草丛的附近,营巢于树洞或地面,用树枝或树叶筑巢,亦有穴居者。常夜间和晨昏时单独活动,没有见到有合群现象,以蛙、小鸟、鼠和昆虫等为食,有时也到村庄附近捕食家禽。它们善爬树,在地面、树上均可捕食。产仔大约在每年的4—5月份。
种群现状
  由于斑林狸体斑醒目,毛质柔软,毛皮是上好的制裘原料,曾大量遭捕杀,现在数量稀少,被列入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意义
  皮板厚而绒密,柔软华丽,毛皮珍贵,因而遭到无节制的捕猎,加之开发建设使水域污染,数量已很稀少,亟需加强保护。
英文解释
  1. lat.:  Prionodon pardico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