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拼音: qiāo zhū gàng
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解释: 比喻利用别人的弱点或以某事为借口来讹诈。
资料来源: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7回:“兄弟敲竹杠,也算会敲的了,难道这里头还有竹杠不成?”
例子: 《木刻纪程》是用原木版印的,因为版面不平,被印刷厂大~,上当不浅。★鲁迅《书信集·致郑振铎》
谜语: 渔鼓艺人打鼓帮
|
|
| 利用他人的弱点或找借口来索取财物或抬高价格你怎么敲竹杠敲到我头上来了? |
qiāo zhú gàng qiāo zhú gàng |
| 利用别人的短处或不利地位,从中渔利 |
|
| 布置得花花绿绿的小客栈,房客明明知道到那里就要被敲竹杠 |
|
| 利用别人的弱点或借某种口实索取财物,或抬高价格。《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兄弟敲竹槓,也算会敲的了,难道这里头还有竹槓不成?”亦作“ 敲竹杠 ”。 鲁迅 《书信集·致郑振铎》:“《木刻纪程》是用原木版印的,因为版面不平,被印刷厂大敲竹杠,上当不浅。” 丁西林 《三块钱国币》:“这样的三间破房子,一个月要四十块钱的房租。打仗以前,连四块钱都没有人要,简直是硬敲竹杠!” |
|
| 见“ 敲竹槓 ”。 |
|
| 比喻利用别人的弱点或以某种口实为借口来索取财物。 |
|
qiāo zhú gàng
利用他人的弱点或找借口来索取财物或抬高价格:你怎么敲竹杠敲到我头上来了?
比喻利用别人的弱点或以某事为借口来讹诈。
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7回:“兄弟敲竹杠,也算会敲的了,难道这里头还有竹杠不成?”
“敲竹杠”一词的来历
清朝末年,鸦片走私十分严重,走私贩子为躲避关卡检查,挖空心思藏匿鸦片。水上走私的贩子把毒品密藏在竹制的船篙里,随船从水路运往各地。一天,一艘商船驶至浙江绍兴码头,缉私官带人上船检查,查遍了船舱的每个角落也没发现鸦片。这时,一个师爷吸着长烟筒,漫不经心地走到船艄,信手在撑船的竹篙上敲烟灰,敲得竹篙“嘟嘟”直响,别人没有反应,船主却吓得面色大变,知道师爷已看透了秘密,慌忙把这位师爷请到后舱,掏出大把的银子悄悄塞给他,请他关照,不要再敲竹篙了。师爷得到银子便没说什么,随缉私人员下船去了。此后,“敲竹杠”便成了讹诈财物的代名词,并一直沿用下来。
“敲竹杠”的来源,还有一种说法:四川山区,有钱人进山烧香时乘坐着一种用竹杆做的滑杆,滑杆由人抬着。走到半山腰抬滑杆的人就敲着滑杠,要求加工钱,否则就不抬人,乘坐滑杆的只好加钱。
还有一说:清朝末年,市场上小额的买卖,以铜钱作为单位,店家接钱后便丢在用竹杠做的钱筒里,晚上结账时再倒出来,谓之“盘钱”,又称之为“盘点”。当时上海城里有家店铺,老板很不老实,陌生顾客进门,往往随意提价。每当伙计在接待顾客时,店主就敲竹杠一下,示意提价。 |
|
- : Fleece
- vt.: soak
|
|
- v. faire payer trop cher un article en profitant de l'ignorance de l'acheteur, extorquer de l'argent par menace ou chantage
|
|
| 巧取豪夺, 敲诈勒索, 敲榨勒索, 巧偷豪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