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牌名 : 宋词 : 饮食 > 摸鱼儿
目录
《摸鱼儿 Mo Yuer》
诗人: 辛弃疾 Xin Qiji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
  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娥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
  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摸鱼儿 Mo Yuer》
诗人: 欧阳修 Ouyang Xiu

  卷绣帘、梧桐秋院落,一霎雨添新绿。
  对小池闲立残妆浅,向晚水纹如縠。
  凝远目。
  恨人去寂寂,凤枕孤难宿。
  倚阑不足。
  看燕拂风帘,蝶翻露草,两两长相逐。
  
  双眉促。
  可惜年华婉娩,西风初弄庭菊。
  况伊家年少,多情未已难拘束。
  那堪更趁凉景,追寻甚处垂杨曲。
  佳期过尽,但不说归来,多应忘了,云屏去时祝。
《摸鱼儿 Mo Yuer》
诗人: 辛弃疾 Xin Qiji

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
  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
  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
  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摸鱼儿 Mo Yuer》
诗人: 姜夔 Jiang Kui

  向秋来、渐疏班扇,雨声时过金井。
  堂虚已放新凉入,湘竹最宜欹枕。
  闲记省。
  又还是、斜河旧约今再整。
  天风夜冷。
  自织锦人归,乘槎客去,此意有谁领。
  
  空赢得,今古三星炯炯。
  银波相望千顷。
  柳州老矣犹儿戏,瓜果为伊三请。
  云路迥。
  漫说道、年年野鹊曾并影。
  无人与问。
  但浊酒相呼,疏帘自卷,微月照清饮。
  
更多诗歌...
请鉴赏:

  刘克庄 Liu Kezhuang:摸鱼儿 Mo Yuer
  元好问 Yuan Haowen:摸鱼儿 Mo Yuer
  元好问 Yuan Haowen:摸鱼儿 Mo Yuer
  王沂孙 Wang Yisun:摸鱼儿 Mo Yuer
  王沂孙 Wang Yisun:摸鱼儿 Mo Yuer
  张继先 Zhang Jixian:摸鱼儿 Mo Yuer
  赵善括 Zhao Shankuo:摸鱼儿 Mo Yuer
  程垓 Cheng Gai:摸鱼儿 Mo Yuer
  姜夔 Jiang Kui:摸鱼儿 Mo Yuer
  黄机 Huang Ji:摸鱼儿 Mo Yuer
  葛长庚 Ge Changgeng:摸鱼儿 Mo Yuer
  葛长庚 Ge Changgeng:摸鱼儿 Mo Yuer
  吴潜 Wu Qian:摸鱼儿 Mo Yuer
  赵崇嶓 Zhao Chongbo:摸鱼儿 Mo Yuer
  何梦桂 He Menggui:摸鱼儿 Mo Yuer
  何梦桂 He Menggui:摸鱼儿 Mo Yuer
  刘辰翁 Liu Chenweng:摸鱼儿 Mo Yuer
  刘辰翁 Liu Chenweng:摸鱼儿 Mo Yuer
  刘辰翁 Liu Chenweng:摸鱼儿 Mo Yuer
  刘辰翁 Liu Chenweng:摸鱼儿 Mo Yuer
  翁孟寅 Weng Mengyin:摸鱼儿 Mo Yuer
  施枢 Shi Shu:摸鱼儿 Mo Yuer
  王同祖 Wang Tongzu:摸鱼儿 Mo Yuer
  叶阊 She Chang:摸鱼儿 Mo Yuer
  朱嗣发 Zhu Sifa:摸鱼儿 Mo Yuer
  韦居安 Wei Juan:摸鱼儿 Mo Yuer
  莫仑 Mo Lun:摸鱼儿 Mo Yuer
  徐一初 Xu Yichu:摸鱼儿 Mo Yuer
  辛弃疾 Xin Qiji:摸鱼儿 Mo Yuer
  李演 Li Yan:摸鱼儿 Mo Yuer
  辛弃疾 Xin Qiji:摸鱼儿 Mo Yuer
  姜夔 Jiang Kui:摸鱼儿 Mo Yuer
  张榘 Zhang Ju:摸鱼儿 Mo Yuer
  赵崇 Zhao Chong:摸鱼儿 Mo Yuer
  王迈 Wang Mai:摸鱼儿 Mo Yuer
  章谦亨 Zhang Qianheng:摸鱼儿 Mo Yuer
  黄升 Huang Sheng:摸鱼儿 Mo Yuer
  王梦应 Wang Mengying:摸鱼儿 Mo Yuer
  王易简 Wang Yijian:摸鱼儿 Mo Yuer
  无名氏 Mo Mingshi:摸鱼儿 Mo Yuer
mō yú ér mō yú ér
  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本名《摸鱼子》。双调,一百十六字,押仄声韵。
No. 7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 词篇名。南宋辛弃疾作。题为“淳熙己亥(1179年),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通过对春意阑珊、美人迟暮的感伤描写,隐喻南宋小朝廷的衰落,抒发了自己受投降派排斥,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为作者的词代表作之一。
相关简介
  摸鱼儿:词牌名。唐教坊曲名,本为歌咏捕鱼的民歌。
  又名《山鬼谣》,《陂塘柳》,《双蕖怨》,《摸鱼子》,《买陂塘》、《迈陂塘》、《双蕖怨》。唐教坊曲。宋词以晁氏《琴趣外篇》所收为最早,兹以取为准则。一百一十六字,前片六仄韵,后片七仄韵。前第四、后第五韵,定十字一气贯注,有作上三、下七,亦有以一字领下四言一句,五言一句者,可以不论。双结倒数第三句第一字皆领格,宜用去声。
  【定格】
  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韵)。
  中平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韵)。
  平仄仄(韵),仄中仄、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平中仄(韵)。
  仄仄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仄平仄(韵)。
  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韵),平平平仄平仄(韵)。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中平平仄(韵)。
  平仄仄(韵),仄中仄、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平中仄(韵)。
  仄仄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仄平仄(韵)。
元好问《摸鱼儿》 Yuan "Mo Yuer"
  【摸鱼儿•雁丘词】其一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译文:
  天啊!请问世间的各位!爱情究竟是什么?竟会要令这两只飞雁以生死来相对待? 南飞北归遥远的路程都比翼双飞,任它多少的冬寒夏暑,依旧恩爱相依为命。 比翼双飞虽然快乐,但离别才真的是楚痛难受。眼前的这一刻,才知道这痴情的双雁竟比人间痴情的男女还要更是痴情!
  相依相伴,形影不离的情侣已逝,真情的雁儿心里应该知道,此去,自己形孤影单,万里前程路渺茫,每年寒暑飞万里越千山晨风暮雪,失去一生的至爱,形单影只,即使荀且活下去又有什麼意义呢?
  在这汾水一带,当年本是汉武帝巡幸处,帝王游幸欢乐的地方,每当武帝出巡,作仪仗的音乐是排萧与建鼓合奏,乐工们坐在鼓车中演奏,乐声响彻云霄。可是现在已经一片荒凉,平林漠漠,荒烟如织。
  汉武帝已死了,招魂已经无济于事。女山神因思君而抂再悲啼,而死者依然不会再归来! 双飞雁生死相许的深情连上天也嫉妒,殉情的大雁决不会和一般的莺儿燕子一样,死后化为一坏尘土。千秋万古后,也会有像我和我的朋友们一样的“钟於情”的骚人墨客,来寻访这小小的雁丘坟,纵情高歌,尽情的喝酒,来祭奠这一对爱侣的亡灵。
  【鉴赏】
  这是一首咏物词,词前小序为:“乙丑岁赴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皆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丘,时同行有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辞》。”旧时作无宫商,今改定之。“可见,这是词人为雁殉情而死的事所感动,才挥笔写下了这首词,寄托自己对殉情者的哀思。
  “乙丑”即金宗泰和五年(1205)。“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一个“问”字破空而来,为殉情者发问,实际也是对殉情者的赞美。“直教生死相许”则是对“情是何物”的震撼人心的回答。古人认为,情至极处,“生者不以死,死者不以生”。“生死相许”是对至情至爱的盛赞,这“直教”二字,则声如巨雷,惊天地,泣鬼神。“天南地北”二句写雁的生活。“双飞客”即为雁。大雁秋南下而春北归,双飞双宿,形影不离,经寒冬,历酷暑,多像人间的那一对痴男怨女。无论是团聚,还是离别都仿佛眼前,刻骨铭心。“君应”四句揣想雁的心情。“君”指殉情的雁。侥幸脱网后,想未来之路万里千山,层云暮雪,形孤影单,再无爱侣同趣共苦,生有何乐呢?不如共赴黄泉吧,这里对殉情雁的心理世界做了形象的描写,使读者的热血不由不沸腾起来。
  过片后借助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衬托大雁殉情后的凄苦,“横汾”三句写葬雁的地方。“雁丘”所在之处。汉代帝王曾来巡游,但现在这里却箫鼓绝响,只余烟树,一派凄冷,“横汾”横渡汾水。汉武帝《秋风辞》有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秋风辞》有“箫鼓鸣兮发棹歌”“平楚,如言平林。”“招魂”二句意为雁死不能复生,山鬼枉自哀啼。“招魂楚些”意为用“楚些”招魂。语出《楚辞招魂》,它的句尾用“些”字,故言“楚些”。“何嗟及”即嗟何及。《诗经·王风》中有“何嗟及矣,元词本此。”“山鬼啼风雨”本自《楚辞·九歌·山愿》“杳冥冥兮羌书晦,东风飘兮神买雨。”这里作者把写景同抒情融为一体,用凄凉的景物衬托雁的悲苦生活,表达词人对殉情大雁的哀悼与惋惜。“天也妒”二句,写雁的殉情将使它不像莺、燕那样死葬黄土,不为人知;它的声名会惹起上天的忌妒。这是词人对殉情大雁的礼赞。“千秋”四句,写雁丘将永远受到后人的凭吊。
  总之,这首词紧紧围绕“情”字,以雁拟人,谱写了一曲凄恻动人的恋情悲歌,表达了词人对殉情者的哀思,对至情至爱的讴歌。
  《摸鱼儿》其二
  泰和中,大名民家小儿女,有以私情不如意赴水者,官为踪迹之,无见也。其后踏藕者得二尸水中,衣服仍可验,其事乃白。是岁此陂荷花开,无不并蒂者。沁水梁国用,时为录事判官,为李用章内翰言如此。此曲以乐府《双蕖怨》命篇。“咀五色之灵芝,香生九窍;咽三危之瑞露,春动七情”,韩偓《香奁集》中自序语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
  双花脉脉娇相向,只是旧家儿女。天已许。
  甚不教、白头生死鸳鸯浦?
  夕阳无语。
  算谢客烟中,湘妃江上,未是断肠处。
  香奁梦,好在灵芝瑞露。
  人间俯仰今古。
  海柘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
  相思树,流年度,无端又被西风误。
  兰舟少住。
  怕载酒重来,红衣半落,狼藉卧风雨。
  【鉴赏】 
  作者在小序中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凄切哀婉的爱情故事。泰和年间,河北大名府有两个青年男女,彼此相恋却遭家人反对,固而愤而投河自尽。后来人们才发现他们在水中的尸体。由于这一爱情悲剧,后来那年的荷花全都并蒂而开,为此鸣情。故事哀婉,令人动情。这首词就是作者闻听此事后,抒发感想,向为争取爱情自由而牺牲的青年男女表示同情,显示作者比较进步开明的思想。本词与上首《雁丘河》同为姊妹篇。
  全词写爱情悲剧,直言其人其事。上片写莲花并蒂的奇观,由此揭开故事的源头。“问莲根”三句,起首一个“问”字引起人们的注意。“丝”谐“思”,意为为情而殉身的青年男女,沉于荷塘,仍藕接丝连,爱情之思永存。“莲心”实指人心,相爱却只能同死,其冤其恨,可想而知。这样的起句,表现作者闻听此事后,按捺不住内心的情感,情绪激动,要询问,要责问,要斥问,为什么竟发生如此之事?所感之深,所触之大一语可见。“双花”等两句形象表明这对痴情男女至死不渝的爱情。“天已许”两句,更表现作者愤怒的心情。他们的爱情感动的连苍天都允许了,让他们化作并蒂莲,生死相依,为什么仍有人不让他们偕老白头?这一问,感情更为强烈,矛头直指禁锢男女爱情自由的封建礼教,表现作者进步的爱情观。“夕阳无语”四句,面对词人义正言辞的责问,没有人能回答,只见夕阳也在沉思,为苦命的鸯鸯哀悼。面对此情此景,就算是谢灵运所写的伤感之词,娥皇、女英这样湘妃投江自殉的悲境,都赶不上这青年男女殉情给人们带来的哀伤。“谢客”指谢灵运,善写伤感之词,造伤感之境。“湘妃”,传说中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后舜南巡死于途中,二妃寻而不得,遂投湘水而死,后世称她们为湘妃。以这两个典故,引古喻今,抑古扬今,更加衬托出作者对这样事的悲伤。“未是断肠处”,谢客的伤词不是,湘妃投江也不是,那么答案就在不言中了。
  下片更是大赞这对青年男女的爱情精神。“香奁梦”两句引用小序中韩偓《香奁集》自序语,用灵芝、瑞露这样的仙物来映衬他们爱情的纯洁神圣。
  “人间”后三句,叹惜这样的爱情却在俯仰之间,成为陈迹。但接下来的“海枯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却盛赞他们爱情的坚贞,任凭海枯石烂金不损,他们对世道的怨恨;就连黄土掩身也不灭其迹。“相思树”,等三句更确切地表明作者的进步立场。虽然这对青年男女的爱情被顽固西风(指顽固守旧的封建势力)所误,但他们的爱情却长存人间。因而又有下句“兰舟少住”等四句。依者心绪难宁,固而乘舟少住,凭吊这对青年男女用生命结成的并蒂莲花。作者知道,顽固的旧势力不会善罢甘休,若不及时凭吊,恐怕以后再来,就会“红衣半落”,甚至于“狼藉卧风雨”了。同情之深,珍爱之切,掬之可出。结尾一句,以词人的料想推断更揭示出世道的黑暗,使全词更添悲剧色彩。
  此词最突出的就是以情见长,情之真,意之切,纯情流露。全词句句有情,充满对青年男女爱情不幸的同情,充满对顽固守旧势力的愤怒,使词充满各种感情。此词运用的手法富杂多变,或议论,或抒情,或写景,或叙事,相互交杂,而却皆有归所,更增添作者所抒发的爱情故事的悲剧色彩。
辛弃疾《摸鱼儿》 Ji "Mo Yuer"
  摸鱼儿
  辛弃疾
  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到,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风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释:
  ⑴消 :经受
  ⑵落红:落花
  ⑶算只有殷勤:想来只有檐下蛛网还殷勤地沾惹飞絮,留住春色。
  ⑷长门:汉代宫殿名,武帝皇后失宠后被幽闭于此,司马相如《长门赋序》:“孝武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万,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以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幸。”
  ⑸脉脉:绵长深厚貌。
  ⑹君:指善妒之人。
  ⑺玉环飞燕:杨玉环、赵飞燕,皆貌美善妒。
  ⑻危楼:高楼上的栏杆。
  译文:
  再也经受不起几次风雨,美好的春季又急匆匆过去了。爱惜春天,尚且还经常担忧花儿会开得太早而凋谢太快,那么,何况如今面对这无数红花落地的残春败落景象。我劝说春光:你暂且留下来吧,听说芳草已生遍天涯,会遮住你的归路,你还能到哪里去呢?怨恨春不回答,竟自默默地归去了。只有屋檐下的蜘蛛仍在整天殷勤地吐丝结网,沾网住漫天飞舞的柳絮,想保留一点春的痕迹。
  汉武帝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定准的重逢佳期又被耽搁了。陈皇后的美貌曾经也遭人嫉妒,纵然用千金重价买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满腹情意该向谁倾诉?请你们不要得意忘形,青春挥霍无度,你们没有看见杨玉环、赵飞燕早都变成尘土了吗?忧国而不能参政,只能做个闲官的心情愁苦极了!不要去高楼上凭栏远眺,夕阳正落在暮霭笼罩的柳树梢上,长夜即将来临,望之使人断肠。
  赏析:
  道是休去倚危栏,休倚危栏时闲愁已是教人断肠。春已逝,美人迟暮,而忧国之心亦是无处可诉,只有自我劝慰将怨意化为凄婉,虽是缠绵婉约曲,亦有郁愤英气含而不露。
  “词意殊怨,然姿态飞动,极沉郁顿挫之致。”(《白雨斋词诗》)
  【注释】
  1.同官王正之:据楼钥《攻媿集》卷九十九《王正之墓志铭》,王正之淳熙六年任湖北转运判官,故称"同官"。
  2.消:消受,经受。
  3.苏轼《点绛唇》词:"归不去,凤楼何处?芳草迷归路。"
  4.长门事五句:《长门赋序》:"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上,陈皇后复得亲幸。"这里是说由于有人妒忌,即使千金买来《长门赋》也没用,愁苦之情仍然无法得到安慰。
  5.玉环:杨贵妃的小名,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安禄山叛变后,赐死于马嵬坡。飞燕:汉成帝宠爱的妃子,后来废为庶人,自杀。两人皆以善妒著名。
  【鉴赏】
  此词作于淳熙六年(1179)。作者在此借春意阑珊和美人遭妒来暗喻自己政治上的不得意。词里面的玉环、飞燕,似是用来指朝中当权的主和派。辛弃疾在淳熙己亥前之两三年内,转徙频繁,均未能久于其任。他曾在《论盗贼札子》里说:"生平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这与"蛾眉曾有人妒"语意正同。作者本来是要积极建功立业的,被调到湖北去管钱粮,已不合他的要求;再调到湖南,还是管钱粮,当然更是失望。他心里明白朝廷的这种调动就是不让恢复派抬头。一想到国家前途的暗淡,自不免要发出"烟柳断肠"的哀叹。《鹤林玉露》云此词:"词意殊怨。斜阳烟柳之句,其与'未须愁日暮,天际乍轻阴'者异矣。便在汉唐时,宁不贾种豆种桃之祸哉。愚闻寿皇见此词颇不悦。"词里所流露的哀怨确是对朝廷表示不满的情绪。
  【简析】
  本篇作于淳熙六年(1179)春。时辛弃疾四十岁,南归至此已有十七年之久了。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作者满以为扶危救亡的壮志能得施展,收复失地的策略将被采纳。然而,事与愿违。不仅如此,作者反而因此遭致排挤打击,不得重用,接连四年,改官六次。这次,他由湖北转运副使调官湖南。这一调转,并非奔赴 他日夜向往的国防前线,而是照样去担任主管钱粮的小官。现实与他恢复失地的志愿相去愈来愈遥远了。行前,同僚王正之在山亭摆下酒席为他送别,作者见景生情,借这首词抒写了他长期积郁于胸的苦闷之情。
  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失宠女人的苦闷,实际上却抒发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屡遭排挤打击的沉重心情。词中对南宋小朝廷的昏庸腐朽,对投降派的得意猖獗表示强烈不满。
  上片写惜春、怨春、留春的复杂情感。词以"更能消"三字起笔,在读者心头提出了"春事将阑",还能经受得起几番风雨摧残这样一个大问题。表面上,"更能消"一句是就春天而发,实际上却是就南宋的政治形势而言的。本来,宋室南渡以后,曾多次出现过有利于爱国抗金、恢复中原的大好形势,但是,由于朝廷的昏庸腐败,投降派的猖狂破坏,使抗战派失意受压,结果抗金的大好时机白白丧失了。这中间虽有几次北伐,结果均以签订屈膝投降的"和"而告终。北伐的失败,反过来又成为投降派贩卖妥协投降路线的口实。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匆匆春又归去",就是这一形势的形象化写照,抗金复国的大好春天已经化为乌有了。这是第一层。但是,作者是怎样留恋着这大好春光呵!"惜春长怕花开早"。然而,现实是无情的:"何况落红无数!"这两句一起一落,表现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落红",就是落花,是春天逝去的象征。同时,它又象征着南宋国事衰微,也寄寓了作者光阴虚掷,事业无成的感叹。这是第二层。面对春天的消失,作者并未束手无策。相反,出于爱国的义愤,他大声疾呼:"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这一句,实际是向南宋王朝提出忠告,它形象地说明:只有坚持抗金复国才是唯一出路,否则连退路也没了。这两句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明知春天的归去是无可挽回的大自然的规律,但却强行挽留。词里,表面上写的是"惜春",实际上却反映了作者恢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急切心情,反映了作者对投降派的憎恨。这是第三层。从"怨春不语"到上片结尾是第四层。尽管作者发出强烈的呼唤与严重的警告,但"春",却不予回答。春色难留,势在必然;但春光无语,却出人意外。所以难免要产生强烈的"怨"恨。然而怨恨又有何用!在无可奈何之际,词人又怎能不羡慕"画檐蛛网"?即使能象"蛛网"那样留下一点点象征春天的"飞絮",也是心灵中莫大的慰藉了。这四句把"惜春"、"留春"、"怨春"等复杂感情交织在一起,以小小的"飞絮"作结。上片四层之中,层层有起伏,层层有波澜,层层有顿挫,巧妙地体现出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心情。
  下片借陈阿娇的故事,写爱国深情无处倾吐的苦闷。这一片可分三个层次,表现三个不同的内容。从"长门事"至"脉脉此情谁诉"是第一层。这是词中的重点。作者以陈皇后长门失宠自比,揭示自己虽忠而见疑,屡遭谗毁,不得重用和壮志难酬的不幸遭遇。"君莫舞"三句是第二层,作者以杨玉环、赵飞燕的悲剧结局比喻当权误国、暂时得志的奸佞小人,向投降派提出警告"闲愁最苦"至篇终是第三层,以烟柳斜阳的凄迷景象,象征南宋王朝昏庸 腐朽,日落西山,岌岌可危的现实。
  这首词有着鲜明的艺术特点。一是通过比兴手法,创造象征性的形象来表现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时局的关切。拟人化的手法与典故的运用也都恰到好处。第二是继承屈原《离骚》的优良传统,用男女之情来反映现实的政治斗争。第三是缠绵曲折,沉郁顿挫,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词风。表面看,这首词写得"婉约",实际上却极哀怨,极沉痛,写得沉郁悲壮,曲折尽致。
  《摸鱼儿
  辛弃疾
  望飞来、半空鸥鹭。须臾动地鼙鼓。截江组练驱山去,鏖战未收貔虎。朝又暮。诮惯得、吴儿不怕蛟龙怒。风波平步。看红旆惊飞,跳鱼直上,蹙踏浪花舞。凭谁问,万里长鲸吞吐。人间儿戏千弩。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马素车东去。堪恨处。人道是、子胥冤愤终千古。功名自误。谩教得陶朱,五湖西子,一舸弄烟雨。
张炎《摸鱼儿》 Zhang Yan, "Mo Yuer"
  张炎《摸鱼儿-高爱山隐居》 其一
  爱吾庐,傍湖千顷,苍茫一片清润
  晴岚暖翠融融处,花影倒窥天镜
  沙浦迥
  看野水涵波,隔柳横孤艇
  眠鸥未醒
  甚占得莼乡,都无人见,斜照起春瞑
  还重省
  岂料山中秦晋,桃源今度难认
  林间即是长生路,一笑原非捷径
  深更静
  待散发吹箫,跨鹤天风冷
  凭高露饮
  正碧落尘空,光摇半碧,月在万松顶
  《摸鱼儿》(别处梅)张炎 其二
  向天涯、水流云散,依依往事非旧。
  西湖见说鸥飞去,知有海翁来否。
  风雨后。
  甚客里逢春,尚记花间酒。
  空嗟皓首。
  对茂苑残红,携歌占地,相趁小垂手。
  归时候,花径青红尚有,好游何事诗瘦。
  龟蒙未肯寻幽兴,曾恋志和渔叟。
  吟啸久。
  爱如此清奇,岁晚忘年友。
  呼船渡口。
  叹西出阳关,故人何处,愁在渭城柳。
朱嗣发《摸鱼儿》 Zhu heir hair "Mo Yuer"
  对西风、鬓摇烟碧,参差前事流水。
  紫丝罗带鸳鸯结,的的镜盟钗誓。
  浑不记、漫手织回文,几度欲心碎。
  安花著蒂。
  奈雨覆云翻,情宽分窄,石上玉簪脆。
  朱楼外,愁压空云欲坠。
  月痕犹照无寐。
  阴睛也只随天意,枉了玉消香碎。
  君且醉。
  君不见、长门青草春风泪。
  一时左计。
  悔不早荆钗,暮天修竹,头白倚寒翠。
  【简析】
  朱嗣发是宋末遗民。这是一首弃妇词,写一位女子与情人结合、遭弃和后悔的过程。
  开篇三句:“对西风、鬓摇烟碧,参差前事流水”,写一位女子对着瑟瑟的秋风,鬓发蓬乱,满腹心事。意在说明:这个女子的遭遇很不幸,内心异常矛盾和苦痛。此刻,她浸入对往事的追忆,品尝着爱情幻灭的苦涩的滋味。
  “紫丝罗带鸳鸯结,的的镜盟钗誓”,女子回忆她和情人情投意合时的情景。男子给她系上佩戴鸳鸯结丝带,表示他们的缕缕柔情;山盟海誓永不分开。“镜盟”,借徐德言与乐昌公主事,表示夫妻决不离异。“钗誓”,典自陈鸿《长恨传》唐玄宗和杨贵妃“定情之夕,授金钗钿合以固之。”的的“,非常明确的意思。
  “浑不记,漫手织回文,几度欲心碎。”笔锋一转,男子负心绝情前秦时苏蕙苦苦思念丈夫窦滔,织锦用来写首尾都能诵读的诗寄到远方,回文、织锦之典,用来指寄给丈夫的书信。女子“手织回文”,寄给情人而不得消息,依然伤悲而已。
  上承定情,负誓,“安花著蒂。奈雨覆云翻,情宽分窄,石上玉簪脆”,女方从男方漠然反应中看出事情已无可挽回,努力将是徒劳而已。爱情的花朵已经凋落,流不焉再有情。“雨覆云翻”,句出自杜甫《贫交行》“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比喻男子的态度没有恒常。女子一片真心,付之东流,两人的爱情无法再维持下去了,最终走上了不可挽回的绝路。
  这几句表明了女子的愿望,但男子态度无情无义,终于走上像玉簪一样摧折。“朱楼外,愁压空云欲坠。月痕犹照无寐。”女子站在楼头,思绪万千。朱楼外,天空中沉沉云雾,被她心头沉重的愁绪压得似乎要坠落下来似的。以云衬愁,哪知愁比云更厚更重。夜幕降临,月突破云的包围,洒下银色的光辉,使她久久不能安眠。几点愁肠,几处苦痛。
  “阴睛也只随天意,枉了玉消香碎”,“阴情”偏取“阴”义,意表爱情生活的不幸。嗟叹重拾,觉悟顿生。既然天意如此,也只好顺从天意,尽管为此而“玉消香碎”即忧郁憔悴至死,也不是枉活一场?
  “君且醉。君不见、长门青草春风泪。”想得通了,心胸顿觉豁达。“长门青草”,本于五代薛昭蕴《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和韦庄《小重山》“绕庭芳草绿,倚长门”,又借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幽居于长门宫事以自喻。“春风泪”王安石《明妃曲》“泪湿春风鬓脚垂”。春风指面,杜甫在《咏怀古迹》中有句“画图识得春风面。这几句是女子的自我宽慰。宠辱皆是过眼烟云,终究是一场空。何必为云而耗神呢?
  “一时左计。悔不早荆钗,暮天修竹,头白倚寒翠。”“左计”,意谓失算。“荆钗”,《烈女传》讲:“梁鸿妻孟光,荆钗布裙。”表示妇女的服饰朴素。杜甫《佳人》诗:“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赞颂妇女生活清贫寂寞而品质忠贞高尚。
  这首词词人借弃妇之恨,寄托亡国之思。词中用典甚多,但很精切。上片叙往事,叙事清晰形象;下片写愁绪,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弃妇女之情、恨、悟浑然一体,于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辛弃疾《摸鱼儿》 Ji "Mo Yuer"
  摸鱼儿
  辛弃疾
  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到,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风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释:
  ⑴消 :经受
  ⑵落红:落花
  ⑶算只有殷勤:想来只有檐下蛛网还殷勤地沾惹飞絮,留住春色。
  ⑷长门:汉代宫殿名,武帝皇后失宠后被幽闭于此,司马相如《长门赋序》:“孝武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万,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以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幸。”
  ⑸脉脉:绵长深厚貌。
  ⑹君:指善妒之人。
  ⑺玉环飞燕:杨玉环、赵飞燕,皆貌美善妒。
  ⑻危楼:高楼上的栏杆。
  译文:
  再也经受不起几次风雨,美好的春季又急匆匆过去了。爱惜春天,尚且还经常担忧花儿会开得太早而凋谢太快,那么,何况如今面对这无数红花落地的残春败落景象。我劝说春光:你暂且留下来吧,听说芳草已生遍天涯,会遮住你的归路,你还能到哪里去呢?怨恨春不回答,竟自默默地归去了。只有屋檐下的蜘蛛仍在整天殷勤地吐丝结网,沾网住漫天飞舞的柳絮,想保留一点春的痕迹。
  汉武帝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定准的重逢佳期又被耽搁了。陈皇后的美貌曾经也遭人嫉妒,纵然用千金重价买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满腹情意该向谁倾诉?请你们不要得意忘形,青春挥霍无度,你们没有看见杨玉环、赵飞燕早都变成尘土了吗?忧国而不能参政,只能做个闲官的心情愁苦极了!不要去高楼上凭栏远眺,夕阳正落在暮霭笼罩的柳树梢上,长夜即将来临,望之使人断肠。
  赏析:
  道是休去倚危栏,休倚危栏时闲愁已是教人断肠。春已逝,美人迟暮,而忧国之心亦是无处可诉,只有自我劝慰将怨意化为凄婉,虽是缠绵婉约曲,亦有郁愤英气含而不露。
  “词意殊怨,然姿态飞动,极沉郁顿挫之致。”(《白雨斋词诗》)
  【注释】
  1.同官王正之:据楼钥《攻媿集》卷九十九《王正之墓志铭》,王正之淳熙六年任湖北转运判官,故称"同官"。
  2.消:消受,经受。
  3.苏轼《点绛唇》词:"归不去,凤楼何处?芳草迷归路。"
  4.长门事五句:《长门赋序》:"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上,陈皇后复得亲幸。"这里是说由于有人妒忌,即使千金买来《长门赋》也没用,愁苦之情仍然无法得到安慰。
  5.玉环:杨贵妃的小名,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安禄山叛变后,赐死于马嵬坡。飞燕:汉成帝宠爱的妃子,后来废为庶人,自杀。两人皆以善妒著名。
  【鉴赏】
  此词作于淳熙六年(1179)。作者在此借春意阑珊和美人遭妒来暗喻自己政治上的不得意。词里面的玉环、飞燕,似是用来指朝中当权的主和派。辛弃疾在淳熙己亥前之两三年内,转徙频繁,均未能久于其任。他曾在《论盗贼札子》里说:"生平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这与"蛾眉曾有人妒"语意正同。作者本来是要积极建功立业的,被调到湖北去管钱粮,已不合他的要求;再调到湖南,还是管钱粮,当然更是失望。他心里明白朝廷的这种调动就是不让恢复派抬头。一想到国家前途的暗淡,自不免要发出"烟柳断肠"的哀叹。《鹤林玉露》云此词:"词意殊怨。斜阳烟柳之句,其与'未须愁日暮,天际乍轻阴'者异矣。便在汉唐时,宁不贾种豆种桃之祸哉。愚闻寿皇见此词颇不悦。"词里所流露的哀怨确是对朝廷表示不满的情绪。
  【简析】
  本篇作于淳熙六年(1179)春。时辛弃疾四十岁,南归至此已有十七年之久了。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作者满以为扶危救亡的壮志能得施展,收复失地的策略将被采纳。然而,事与愿违。不仅如此,作者反而因此遭致排挤打击,不得重用,接连四年,改官六次。这次,他由湖北转运副使调官湖南。这一调转,并非奔赴 他日夜向往的国防前线,而是照样去担任主管钱粮的小官。现实与他恢复失地的志愿相去愈来愈遥远了。行前,同僚王正之在山亭摆下酒席为他送别,作者见景生情,借这首词抒写了他长期积郁于胸的苦闷之情。
  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失宠女人的苦闷,实际上却抒发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屡遭排挤打击的沉重心情。词中对南宋小朝廷的昏庸腐朽,对投降派的得意猖獗表示强烈不满。
  上片写惜春、怨春、留春的复杂情感。词以"更能消"三字起笔,在读者心头提出了"春事将阑",还能经受得起几番风雨摧残这样一个大问题。表面上,"更能消"一句是就春天而发,实际上却是就南宋的政治形势而言的。本来,宋室南渡以后,曾多次出现过有利于爱国抗金、恢复中原的大好形势,但是,由于朝廷的昏庸腐败,投降派的猖狂破坏,使抗战派失意受压,结果抗金的大好时机白白丧失了。这中间虽有几次北伐,结果均以签订屈膝投降的"和"而告终。北伐的失败,反过来又成为投降派贩卖妥协投降路线的口实。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匆匆春又归去",就是这一形势的形象化写照,抗金复国的大好春天已经化为乌有了。这是第一层。但是,作者是怎样留恋着这大好春光呵!"惜春长怕花开早"。然而,现实是无情的:"何况落红无数!"这两句一起一落,表现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落红",就是落花,是春天逝去的象征。同时,它又象征着南宋国事衰微,也寄寓了作者光阴虚掷,事业无成的感叹。这是第二层。面对春天的消失,作者并未束手无策。相反,出于爱国的义愤,他大声疾呼:"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这一句,实际是向南宋王朝提出忠告,它形象地说明:只有坚持抗金复国才是唯一出路,否则连退路也没了。这两句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明知春天的归去是无可挽回的大自然的规律,但却强行挽留。词里,表面上写的是"惜春",实际上却反映了作者恢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急切心情,反映了作者对投降派的憎恨。这是第三层。从"怨春不语"到上片结尾是第四层。尽管作者发出强烈的呼唤与严重的警告,但"春",却不予回答。春色难留,势在必然;但春光无语,却出人意外。所以难免要产生强烈的"怨"恨。然而怨恨又有何用!在无可奈何之际,词人又怎能不羡慕"画檐蛛网"?即使能象"蛛网"那样留下一点点象征春天的"飞絮",也是心灵中莫大的慰藉了。这四句把"惜春"、"留春"、"怨春"等复杂感情交织在一起,以小小的"飞絮"作结。上片四层之中,层层有起伏,层层有波澜,层层有顿挫,巧妙地体现出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心情。
  下片借陈阿娇的故事,写爱国深情无处倾吐的苦闷。这一片可分三个层次,表现三个不同的内容。从"长门事"至"脉脉此情谁诉"是第一层。这是词中的重点。作者以陈皇后长门失宠自比,揭示自己虽忠而见疑,屡遭谗毁,不得重用和壮志难酬的不幸遭遇。"君莫舞"三句是第二层,作者以杨玉环、赵飞燕的悲剧结局比喻当权误国、暂时得志的奸佞小人,向投降派提出警告"闲愁最苦"至篇终是第三层,以烟柳斜阳的凄迷景象,象征南宋王朝昏庸 腐朽,日落西山,岌岌可危的现实。
  这首词有着鲜明的艺术特点。一是通过比兴手法,创造象征性的形象来表现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时局的关切。拟人化的手法与典故的运用也都恰到好处。第二是继承屈原《离骚》的优良传统,用男女之情来反映现实的政治斗争。第三是缠绵曲折,沉郁顿挫,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词风。表面看,这首词写得"婉约",实际上却极哀怨,极沉痛,写得沉郁悲壮,曲折尽致。
  【简析二】
  这是辛弃疾四十岁时,也就是宋孝宗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暮春写的词。辛弃疾自1162年渡淮水来归南宋,十七年中,他的抗击金军、恢复中原的爱国主张,始终没有被南宋朝廷所采纳。南宋朝廷不把他放在抗战前线的重要位置上,只是任命他作闲职官员和地方官吏,使他在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的任所转来转去,大材小用。这一次,又把他从湖北漕运副使任上调到湖南继续当漕运副使。漕运副使是掌管粮运的官职,对辛弃疾来说,作这种官当然不能施展他的大志和抱负。何况如今又把他从湖北调往距离前线更远的湖南后方去,更加使他失望。这次调动任职,使辛弃疾意识到:这是南宋朝廷不让抗战派抬头的一种表示。不让抗战派抬头,关系到辛弃疾个人,事情尚小;关系到国家民族,那问题就大了。当时女真统治者的军队屡次南下犯境,南宋朝廷中的主和派采取妥协投降的错误政策。他们不仅忘了“徽钦之辱”,而且忍心把中原沦陷区广大人民长期置于女真族统治之下,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收复山河的大计,已为纳金币、送礼物的投降政策所代替。辛弃疾目睹这种状况,满怀悲愤。他空有收复河山的壮志,而多年来一直无法实现。所以这次调离湖北,同僚置酒为他饯行的时候,他写了这首《摸鱼儿》词,抒发他胸中的郁闷和愤慨。这首词内容包括:第一,对国家前途的忧虑;第二,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和哀怨;第三,南宋当权者的不满。
  以下对这首词作简单的解释:
  上片起句“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其意是:如今已是暮春天气,那里禁得起再有几番风雨的袭击?这显然不是单纯地谈春光流逝的问题。而是另有所指的。
  “惜春长怕花开早”二句,作者揭示自己惜春的心理活动:由于怕春去花落,他甚至于害怕春天的花开得太早,因为开得早也就谢得早,这是对惜春心理的深入一层的描写。
  “春且住”三句,由于怕春去,他对它招手,对它呼喊:春啊,你停下脚步,别走啊!但是春还是悄悄地溜走了。想召唤它归来,又听说春草铺到了遥远的天边,遮断了春的归路,春是回不来了。因此产生“怨春不语”的感情。就是说心里怨恨没有把春留住,有话难以说出口来。
  “算只有”三句,意思是:看来最殷勤的只有那檐下的蜘蛛,它为了留春,一天到晚不停地抽丝结网,用网儿来网住那飞去的柳絮。
  下片一开始就用汉武帝陈皇后失宠的典故,来比拟自己的失意。自“长门事”至“脉脉此情谁诉”一段文字,说明“蛾眉见妒”,自古就有先例。陈皇后之被打人冷宫——长门宫,是因为有人在忌妒她。她后来拿出黄金,买得司马相如的一篇“长门赋”,希望用它来打动汉武帝的心。但是她所期待的“佳期”,仍属渺茫。这种复杂痛苦的心情,对什么人去诉说呢?“君莫舞”二句的“舞”字,包含着高兴的意思。“君”,是指那些忌妒别人来邀宠的人。意思是说:你不要太得意忘形了,你没见杨玉环和赵飞燕后来不是都死于非命吗?安禄山攻破长安后,在兵乱中,唐玄宗被迫把杨玉环缢死于马嵬坡。赵飞燕是汉成帝的皇后,后来被废黜为庶人,终于自杀。“皆尘土”,用《赵飞燕外传》附《伶玄自叙》中的语意。伶玄妾樊通德能讲赵飞燕姊妹故事,伶玄对她说:“斯人(指赵氏姊妹)俱灰灭矣,当时疲精力驰骛嗜欲蛊惑之事,宁知终归荒田野草乎!”
  “闲愁最苦”三句是结句。闲愁,作者指自己精神上的郁闷。危栏,是高处的栏杆。意思是:不要用凭高望远的方法来排除郁闷,因为那快要落山的斜阳,正照着那被暮霭笼罩着的杨柳,远远望去,是一片迷蒙。这样的暮景,反而会使人见景伤情,以至于销魂断肠的。
  这首词上片主要写春意阑珊,下片主要写美人迟暮。有些选本以为这首词是作者借春意阑珊来衬托自己的哀怨。这恐怕理解得还不完全对。这首词中当然写到作者个人遭遇的感慨,但更重要的,是他以含蓄的笔墨,写出他对南宋朝廷暗淡前途的担忧。作者把个人感慨纳入国事之中。春意阑珊,实兼指国家大事,并非像一般词人作品中常常出现的绮怨和闲愁。
  上片第二句“匆匆春又归去”的“春”字,可以说是这首词中的“词眼”。接下去作者以春去作为这首词的主题和总线,有条不紊地安排上、下片的内容,把他那满怀感慨曲折地表达出来。他写“风雨”,写“落红”,写“草迷归路”,……读者不妨运用联想,这“风雨”,难道不是象征金军的进犯么?这“落红”,难道不是象征南宋朝廷外交、军事各方面的失败,以致失地辱国、造成欲偏安江左而不可得的局面么?“草迷归路”,难道不是象征奸佞当权,蔽塞贤路,致使一些有雄才大略的爱国志士,不能发挥其所长,起抗战救国的作用么?然后作者以蜘蛛自比。蜘蛛是微小的动物,它为了要挽留春光,施展出它的全部力量。在“画檐蛛网”句上,加“算只有殷勤”一句,意义更加突出。这正如晋朝的著名画家顾恺之为裴楷画像,像画好后,画家又在颊上添几根胡子,观者顿觉画像神情生动起来。(《晋书·顾恺之传》:“恺之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算只有殷勤”一句,也能起“颊上加三毛”的作用。尤其是“殷勤”二字,突出地表达作者对国家的耿耿忠心。这两句还说明,辛弃疾虽有殷勤的报国之心,无奈官小权小,不能起重大的作用。
  上片以写景为主,以写眼前的景物为主。下片的“长门事”、“玉环”、“飞燕”,则都是写古代的历史事实。两者看起来好像不相联续,其实不然。作者用古代宫中几个女子的事迹,进一步抒发其“蛾眉见妒”的感慨,这和当时现实不是没有联系的。而从“蛾眉见妒”这件事上,又说明这不只是辛弃疾个人仕途得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宋廷兴衰的前途,它和这首词的春去的主题不是脱节,而是相辅相成的。作者在过片处推开来写,在艺术技巧上说,正起峰断云连的作用。
  下片的结句更加值得注意:它甩开咏史,又回到写景上来。“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二句,最耐人寻味。
  以景语作结,是词家惯用的技巧。因为以景语作结,会有含蓄不尽的韵味。
  除此之外,这两句结语还有以下各种作用:
  第一,它刻画出暮春景色的特点。暮春三月,宋代女诗人李清照曾用“绿肥红瘦”四字刻画它的特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红瘦”,是说花谢;“绿肥”,是说树荫浓密。辛弃疾在这首词里,他不说斜阳正照在花枝上,却说正照在烟柳上,这是用另一种笔法来写“绿肥红瘦”的暮春景色。而且“烟柳断肠”,还和上片的“落红无数”、春意阑珊这个内容相呼应。如果说,上片的“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是开,是纵;那么下片结句的“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是合,是收。一开一合、一纵一收之间,显得结构严密,章法井然。
  第二,“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是暮色苍茫中的景象。这是作者在词的结尾处着意运用的重笔,旨在点出南宋朝廷日薄西山、前途暗淡的趋势。它和这首词春去的主题也是紧密相联的。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辛幼安(即辛弃疾)晚春词云:‘更能消几番风雨?……’词意殊怨。‘斜阳烟柳’之句,其与‘未须愁日暮,天际乍轻阴’者异矣。……闻寿皇(宋孝宗)见此词颇不悦。”可见这首词流露出来的对国事、对朝廷的观点,都是很强烈的。
  词是抒情的文学,它的特点是婉约含蓄。前人说过:“词贵阴柔之美”。晚唐五代的花间词,就是如此。花间词是词中的婉约派。这一派词的内容大都是写儿女恋情和闲愁绮怨,而且是供酒边尊前娱宾遣兴之用。到了宋代,词坛上除了婉约派外,又出现了豪放派。豪放派的代表作家如苏轼、辛弃疾,都是把词作为抒写自己的性情、抱负、胸襟、学问的工具的。内容变了,风格跟着也变了。比如辛弃疾代表作中有一首《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是抒写作者抗战的理想与愿望的,它的内容和形式,都和婉约派词迥然有别。在《花间集》中,是找不到这样的作品的。
  拿《破阵子》和这首《摸鱼儿》比较,两者内容相似,而形式上,也就是表现手法上,又有区别。《破阵子》比较显,《摸鱼儿》比较隐;《破阵子》比较直,《摸鱼儿》比较曲。《摸鱼儿》的表现手法,比较接近婉约派。它完全运用比、兴的手法来表达词的内容,而不直接说明词的内容。这说明,辛弃疾虽然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但是一个大作家,他的词风是多种多样的。尽管《摸鱼儿》词采用婉约的表达形式,并未完全掩盖它的内容。读这首《摸鱼儿》时,读者会感觉到在那一层婉约含蓄的外衣之内,有一颗火热的心在跳动,这就是辛弃疾学蜘蛛那样,为国家殷勤织网的一颗耿耿忠心。
  总起来说,这首《摸鱼儿》的内容是热烈的,而外表是婉约的。使热烈的内容与婉约的外表和谐地统一在一首词里,这说明了辛弃疾这位大作家的才能。似乎可以用“肝肠似火,色貌如花”八个字,来作为这首《摸鱼儿》词的评语。
  《摸鱼儿
  辛弃疾
  望飞来、半空鸥鹭。须臾动地鼙鼓。截江组练驱山去,鏖战未收貔虎。朝又暮。诮惯得、吴儿不怕蛟龙怒。风波平步。看红旆惊飞,跳鱼直上,蹙踏浪花舞。凭谁问,万里长鲸吞吐。人间儿戏千弩。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马素车东去。堪恨处。人道是、子胥冤愤终千古。功名自误。谩教得陶朱,五湖西子,一舸弄烟雨。
相关词
独立音乐诗词文学古典文学宋词
包含词
括摸鱼儿摸鱼儿荼
摸鱼儿梅摸鱼儿莼
摸鱼儿大摸鱼儿又
浑水摸鱼儿摸鱼儿·海棠
摸鱼儿重九摸鱼儿海棠
摸鱼儿尘梅摸鱼儿太湖
摸鱼儿艮岳摸鱼儿灯花
摸鱼儿春光摸鱼儿春暮
摸鱼儿和韵摸鱼儿柳絮
摸鱼儿守岁摸鱼儿湖上
摸鱼儿·买陂塘摸鱼儿赠友人
摸鱼儿别处梅摸鱼儿答二隐
摸鱼儿寿虚谷摸鱼儿·东皋寓居
摸鱼儿为赵窝寿摸鱼儿壬子初度
摸鱼儿生日自述摸鱼儿东皋寓居
摸鱼儿用实之韵摸鱼儿送张总领
摸鱼儿忆刘改之摸鱼儿赋云束楼
摸鱼儿寿王城山摸鱼儿己卯元夕
摸鱼儿西湖送春摸鱼儿寿叶制相
摸鱼儿甲午送春摸鱼儿寿吴枧州
摸鱼儿仲宣楼赋摸鱼儿重过西湖
摸鱼儿寿贾师宪摸鱼儿登凤凰台
摸鱼儿大宋食供摸鱼儿次韵送别
摸鱼儿高爱山隐居摸鱼儿过东平有感
摸鱼儿为赵懒窝寿摸鱼儿和辛幼安韵
摸鱼儿咏小园晚春摸鱼儿和谢李同年
摸鱼儿寿觉非居士摸鱼儿郫县宴同官
摸鱼儿·对茱萸一年一度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摸鱼儿·对西风鬓摇烟碧摸鱼儿·问莲根有丝多少
摸鱼儿·问世间情是何物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
摸鱼儿·酒边留同年徐云屋摸鱼儿·送王子文知太平州
摸鱼儿·楼桑村汉昭烈庙摸鱼儿(忆刘改之)
摸鱼儿(又)摸鱼儿(春光)
摸鱼儿(艮岳)摸鱼儿(登凤凰台)
摸鱼儿(寿吴枧州)摸鱼儿(仲宣楼赋)
摸鱼儿(太湖)摸鱼儿(重过西湖)
摸鱼儿(尘梅)摸鱼儿(寿贾师宪)
摸鱼儿(次韵送别)摸鱼儿(灯花)
摸鱼儿(为赵懒窝寿)摸鱼儿(梅)
摸鱼儿(用实之韵)摸鱼儿(为赵_窝寿)
摸鱼儿(寿觉非居士)摸鱼儿(郫县宴同官)
摸鱼儿(和辛幼安韵)摸鱼儿(送张总领)
摸鱼儿(生日自述)摸鱼儿(荼_)
摸鱼儿(壬子初度)摸鱼儿(寿王城山)
摸鱼儿(过东平有感)摸鱼儿(莼)
摸鱼儿(答二隐)摸鱼儿(柳絮)
摸鱼儿(高爱山隐居)摸鱼儿(别处梅)
摸鱼儿(己卯元夕)摸鱼儿(赠友人)
摸鱼儿(守岁)摸鱼儿(赋云束楼)
摸鱼儿(咏小园晚春)摸鱼儿(寿虚谷)
摸鱼儿(西湖送春)摸鱼儿(寿叶制相)
摸鱼儿(和谢李同年)摸鱼儿(和韵)
摸鱼儿(春暮)摸鱼儿(甲午送春)
摸鱼儿(湖上)摸鱼儿·春日西湖泛舟
摸鱼儿(重九)摸鱼儿(东皋寓居)
摸鱼儿(海棠)摸鱼儿高嘉定生日泰叔
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摸鱼儿春日西湖泛舟
摸鱼儿九日登姑苏台摸鱼儿辛巳自寿年五十
摸鱼儿水东桃花下赋摸鱼儿和中齐端午韵
摸鱼儿和巽吾留别韵摸鱼儿宝祐甲寅春赋
摸鱼儿送上元主簿回府摸鱼儿为卞南仲赋月溪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摸鱼儿黄时中入郡幕
摸鱼儿送陈太史东归摸鱼儿题甘露寺多景楼
摸鱼儿用前韵调敬德摸鱼儿甲申客路闻鹃
摸鱼儿杨教之齐安任摸鱼儿紫云山房拟赋莼
摸鱼儿送汪水云之湘摸鱼儿(摸鱼子、买陂塘、迈陂塘、安庆模)
摸鱼儿(和中齐端午韵)摸鱼儿(闽漕王幼学作碧湾丹嶂堂,歌此词,以墨本见寄,依韵和之)
摸鱼儿(为遗蜕山中桃花作,寄冯云月)摸鱼儿(水东桃花下赋)
摸鱼儿(黄时中入郡幕)摸鱼儿(寿王尉·癸未冬至后五日)
摸鱼儿(己酉重登陆起潜皆山楼,正对惠山)摸鱼儿(春雪客中寄白香岩、王信父)
摸鱼儿(为卞南仲赋月溪)摸鱼儿(甲申客路闻鹃)
摸鱼儿(寿柴守,八月二十七日生,正是夫子绂麟之日)摸鱼儿(肯堂欲惠书不果,借萧彦和梅花韵见意)
摸鱼儿(送陈太史东归)摸鱼儿(送汪水云之湘)
摸鱼儿(今岁海棠迟开半月,然摸鱼儿(辛巳自寿年五十)
摸鱼儿(题甘露寺多景楼)摸鱼儿(过期思稼轩之居,漕留饮于秋水观,赋一词谢之)
摸鱼儿(用前韵调敬德)摸鱼儿(寓澄江,喜魏叔皋至)
摸鱼儿(紫云山房拟赋莼)摸鱼儿(寿周耐轩府尹,是岁起义仓)
摸鱼儿(杨教之齐安任)摸鱼儿(送上元主簿回府)
摸鱼儿(送邵瓜坡赴含山尉,且坚后约)摸鱼儿(送窦制干赴漕趁班)
摸鱼儿(和陈次贾仲宣楼韵)摸鱼儿(九日登平山和赵子固帅机)
摸鱼儿(荷花归耕堂用时父韵)摸鱼儿(饯黄侍郎畴若劝酒)
摸鱼儿和柳山悟和尚与李同年嘉龙韵摸鱼儿(高嘉定生日泰叔)
摸鱼儿(玉林君为遗蜕山中桃花赋也。花与主人,何幸如之,用韵和谢)摸鱼儿(寿傅枢阁中李夫人)
摸鱼儿(九日登姑苏台)摸鱼儿(和巽吾留别韵)
摸鱼儿(辛巳冬和中斋梅词)摸鱼儿(和柳山悟和尚与李同年嘉龙韵)
摸鱼儿(怀云崖陈乘车东甫,时游湘潭)摸鱼儿(邵清溪赋,效颦谩作)
摸鱼儿(今岁海棠迟开半月,然一夕如雪,无饮余者,赋此寄恨。)摸鱼儿(酒边留同年徐云屋三首)
摸鱼儿(宝祐甲寅春赋)摸鱼儿(丙午归田,严滩褚孺奇席上赋)
摸鱼儿(随湖南安抚赵德修自长沙回至澛港,值其生日)摸鱼儿(景定庚申会使君陈碧栖)
摸鱼儿(两岩有石状怪甚,取离骚九歌名曰山鬼,因赋摸鱼儿,改名山鬼谣)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摸鱼儿寿王尉癸未冬至后五日
摸鱼儿摸鱼子买陂塘迈陂塘安庆模摸鱼儿今岁海棠迟开半月然
摸鱼儿寿柴守八月二十七日生正是夫子绂麟之日摸鱼儿景定庚申会使君陈碧栖
摸鱼儿丙午归田严滩褚孺奇席上赋摸鱼儿送窦制干赴漕趁班
摸鱼儿和陈次贾仲宣楼韵摸鱼儿随湖南安抚赵德修自长沙回至澛港值其生日
摸鱼儿酒边留同年徐云屋三首摸鱼儿今岁海棠迟开半月然一夕如雪无饮余者赋此寄恨
摸鱼儿辛巳冬和中斋梅词摸鱼儿怀云崖陈乘车东甫时游湘潭
摸鱼儿邵清溪赋效颦谩作摸鱼儿九日登平山和赵子固帅机
摸鱼儿送邵瓜坡赴含山尉且坚后约摸鱼儿荷花归耕堂用时父韵
摸鱼儿玉林君为遗蜕山中桃花赋也花与主人何幸如之用韵和谢摸鱼儿寿傅枢阁中李夫人
更多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