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诗人: 辛弃疾 Xin Qiji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
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娥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
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
|
诗人: 欧阳修 Ouyang Xiu
卷绣帘、梧桐秋院落,一霎雨添新绿。 对小池闲立残妆浅,向晚水纹如縠。 凝远目。 恨人去寂寂,凤枕孤难宿。 倚阑不足。 看燕拂风帘,蝶翻露草,两两长相逐。 双眉促。 可惜年华婉娩,西风初弄庭菊。 况伊家年少,多情未已难拘束。 那堪更趁凉景,追寻甚处垂杨曲。 佳期过尽,但不说归来,多应忘了,云屏去时祝。 |
|
诗人: 辛弃疾 Xin Qiji
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 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 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 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
|
诗人: 姜夔 Jiang Kui
向秋来、渐疏班扇,雨声时过金井。 堂虚已放新凉入,湘竹最宜欹枕。 闲记省。 又还是、斜河旧约今再整。 天风夜冷。 自织锦人归,乘槎客去,此意有谁领。 空赢得,今古三星炯炯。 银波相望千顷。 柳州老矣犹儿戏,瓜果为伊三请。 云路迥。 漫说道、年年野鹊曾并影。 无人与问。 但浊酒相呼,疏帘自卷,微月照清饮。 |
|
请鉴赏:
|
|
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本名《摸鱼子》。双调,一百十六字,押仄声韵。 |
|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 词篇名。南宋辛弃疾作。题为“淳熙己亥(1179年),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通过对春意阑珊、美人迟暮的感伤描写,隐喻南宋小朝廷的衰落,抒发了自己受投降派排斥,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为作者的词代表作之一。 |
|
摸鱼儿:词牌名。唐教坊曲名,本为歌咏捕鱼的民歌。
又名《山鬼谣》,《陂塘柳》,《双蕖怨》,《摸鱼子》,《买陂塘》、《迈陂塘》、《双蕖怨》。唐教坊曲。宋词以晁氏《琴趣外篇》所收为最早,兹以取为准则。一百一十六字,前片六仄韵,后片七仄韵。前第四、后第五韵,定十字一气贯注,有作上三、下七,亦有以一字领下四言一句,五言一句者,可以不论。双结倒数第三句第一字皆领格,宜用去声。
【定格】
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韵)。
中平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韵)。
平仄仄(韵),仄中仄、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平中仄(韵)。
仄仄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仄平仄(韵)。
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韵),平平平仄平仄(韵)。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中平平仄(韵)。
平仄仄(韵),仄中仄、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平中仄(韵)。
仄仄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仄平仄(韵)。 |
|
【摸鱼儿•雁丘词】其一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译文:
天啊!请问世间的各位!爱情究竟是什么?竟会要令这两只飞雁以生死来相对待? 南飞北归遥远的路程都比翼双飞,任它多少的冬寒夏暑,依旧恩爱相依为命。 比翼双飞虽然快乐,但离别才真的是楚痛难受。眼前的这一刻,才知道这痴情的双雁竟比人间痴情的男女还要更是痴情!
相依相伴,形影不离的情侣已逝,真情的雁儿心里应该知道,此去,自己形孤影单,万里前程路渺茫,每年寒暑飞万里越千山晨风暮雪,失去一生的至爱,形单影只,即使荀且活下去又有什麼意义呢?
在这汾水一带,当年本是汉武帝巡幸处,帝王游幸欢乐的地方,每当武帝出巡,作仪仗的音乐是排萧与建鼓合奏,乐工们坐在鼓车中演奏,乐声响彻云霄。可是现在已经一片荒凉,平林漠漠,荒烟如织。
汉武帝已死了,招魂已经无济于事。女山神因思君而抂再悲啼,而死者依然不会再归来! 双飞雁生死相许的深情连上天也嫉妒,殉情的大雁决不会和一般的莺儿燕子一样,死后化为一坏尘土。千秋万古后,也会有像我和我的朋友们一样的“钟於情”的骚人墨客,来寻访这小小的雁丘坟,纵情高歌,尽情的喝酒,来祭奠这一对爱侣的亡灵。
【鉴赏】
这是一首咏物词,词前小序为:“乙丑岁赴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皆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丘,时同行有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辞》。”旧时作无宫商,今改定之。“可见,这是词人为雁殉情而死的事所感动,才挥笔写下了这首词,寄托自己对殉情者的哀思。
“乙丑”即金宗泰和五年(1205)。“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一个“问”字破空而来,为殉情者发问,实际也是对殉情者的赞美。“直教生死相许”则是对“情是何物”的震撼人心的回答。古人认为,情至极处,“生者不以死,死者不以生”。“生死相许”是对至情至爱的盛赞,这“直教”二字,则声如巨雷,惊天地,泣鬼神。“天南地北”二句写雁的生活。“双飞客”即为雁。大雁秋南下而春北归,双飞双宿,形影不离,经寒冬,历酷暑,多像人间的那一对痴男怨女。无论是团聚,还是离别都仿佛眼前,刻骨铭心。“君应”四句揣想雁的心情。“君”指殉情的雁。侥幸脱网后,想未来之路万里千山,层云暮雪,形孤影单,再无爱侣同趣共苦,生有何乐呢?不如共赴黄泉吧,这里对殉情雁的心理世界做了形象的描写,使读者的热血不由不沸腾起来。
过片后借助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衬托大雁殉情后的凄苦,“横汾”三句写葬雁的地方。“雁丘”所在之处。汉代帝王曾来巡游,但现在这里却箫鼓绝响,只余烟树,一派凄冷,“横汾”横渡汾水。汉武帝《秋风辞》有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秋风辞》有“箫鼓鸣兮发棹歌”“平楚,如言平林。”“招魂”二句意为雁死不能复生,山鬼枉自哀啼。“招魂楚些”意为用“楚些”招魂。语出《楚辞招魂》,它的句尾用“些”字,故言“楚些”。“何嗟及”即嗟何及。《诗经·王风》中有“何嗟及矣,元词本此。”“山鬼啼风雨”本自《楚辞·九歌·山愿》“杳冥冥兮羌书晦,东风飘兮神买雨。”这里作者把写景同抒情融为一体,用凄凉的景物衬托雁的悲苦生活,表达词人对殉情大雁的哀悼与惋惜。“天也妒”二句,写雁的殉情将使它不像莺、燕那样死葬黄土,不为人知;它的声名会惹起上天的忌妒。这是词人对殉情大雁的礼赞。“千秋”四句,写雁丘将永远受到后人的凭吊。
总之,这首词紧紧围绕“情”字,以雁拟人,谱写了一曲凄恻动人的恋情悲歌,表达了词人对殉情者的哀思,对至情至爱的讴歌。
《摸鱼儿》其二
泰和中,大名民家小儿女,有以私情不如意赴水者,官为踪迹之,无见也。其后踏藕者得二尸水中,衣服仍可验,其事乃白。是岁此陂荷花开,无不并蒂者。沁水梁国用,时为录事判官,为李用章内翰言如此。此曲以乐府《双蕖怨》命篇。“咀五色之灵芝,香生九窍;咽三危之瑞露,春动七情”,韩偓《香奁集》中自序语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
双花脉脉娇相向,只是旧家儿女。天已许。
甚不教、白头生死鸳鸯浦?
夕阳无语。
算谢客烟中,湘妃江上,未是断肠处。
香奁梦,好在灵芝瑞露。
人间俯仰今古。
海柘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
相思树,流年度,无端又被西风误。
兰舟少住。
怕载酒重来,红衣半落,狼藉卧风雨。
【鉴赏】
作者在小序中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凄切哀婉的爱情故事。泰和年间,河北大名府有两个青年男女,彼此相恋却遭家人反对,固而愤而投河自尽。后来人们才发现他们在水中的尸体。由于这一爱情悲剧,后来那年的荷花全都并蒂而开,为此鸣情。故事哀婉,令人动情。这首词就是作者闻听此事后,抒发感想,向为争取爱情自由而牺牲的青年男女表示同情,显示作者比较进步开明的思想。本词与上首《雁丘河》同为姊妹篇。
全词写爱情悲剧,直言其人其事。上片写莲花并蒂的奇观,由此揭开故事的源头。“问莲根”三句,起首一个“问”字引起人们的注意。“丝”谐“思”,意为为情而殉身的青年男女,沉于荷塘,仍藕接丝连,爱情之思永存。“莲心”实指人心,相爱却只能同死,其冤其恨,可想而知。这样的起句,表现作者闻听此事后,按捺不住内心的情感,情绪激动,要询问,要责问,要斥问,为什么竟发生如此之事?所感之深,所触之大一语可见。“双花”等两句形象表明这对痴情男女至死不渝的爱情。“天已许”两句,更表现作者愤怒的心情。他们的爱情感动的连苍天都允许了,让他们化作并蒂莲,生死相依,为什么仍有人不让他们偕老白头?这一问,感情更为强烈,矛头直指禁锢男女爱情自由的封建礼教,表现作者进步的爱情观。“夕阳无语”四句,面对词人义正言辞的责问,没有人能回答,只见夕阳也在沉思,为苦命的鸯鸯哀悼。面对此情此景,就算是谢灵运所写的伤感之词,娥皇、女英这样湘妃投江自殉的悲境,都赶不上这青年男女殉情给人们带来的哀伤。“谢客”指谢灵运,善写伤感之词,造伤感之境。“湘妃”,传说中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后舜南巡死于途中,二妃寻而不得,遂投湘水而死,后世称她们为湘妃。以这两个典故,引古喻今,抑古扬今,更加衬托出作者对这样事的悲伤。“未是断肠处”,谢客的伤词不是,湘妃投江也不是,那么答案就在不言中了。
下片更是大赞这对青年男女的爱情精神。“香奁梦”两句引用小序中韩偓《香奁集》自序语,用灵芝、瑞露这样的仙物来映衬他们爱情的纯洁神圣。
“人间”后三句,叹惜这样的爱情却在俯仰之间,成为陈迹。但接下来的“海枯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却盛赞他们爱情的坚贞,任凭海枯石烂金不损,他们对世道的怨恨;就连黄土掩身也不灭其迹。“相思树”,等三句更确切地表明作者的进步立场。虽然这对青年男女的爱情被顽固西风(指顽固守旧的封建势力)所误,但他们的爱情却长存人间。因而又有下句“兰舟少住”等四句。依者心绪难宁,固而乘舟少住,凭吊这对青年男女用生命结成的并蒂莲花。作者知道,顽固的旧势力不会善罢甘休,若不及时凭吊,恐怕以后再来,就会“红衣半落”,甚至于“狼藉卧风雨”了。同情之深,珍爱之切,掬之可出。结尾一句,以词人的料想推断更揭示出世道的黑暗,使全词更添悲剧色彩。
此词最突出的就是以情见长,情之真,意之切,纯情流露。全词句句有情,充满对青年男女爱情不幸的同情,充满对顽固守旧势力的愤怒,使词充满各种感情。此词运用的手法富杂多变,或议论,或抒情,或写景,或叙事,相互交杂,而却皆有归所,更增添作者所抒发的爱情故事的悲剧色彩。 |
|
摸鱼儿
辛弃疾
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到,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风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释:
⑴消 :经受
⑵落红:落花
⑶算只有殷勤:想来只有檐下蛛网还殷勤地沾惹飞絮,留住春色。
⑷长门:汉代宫殿名,武帝皇后失宠后被幽闭于此,司马相如《长门赋序》:“孝武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万,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以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幸。”
⑸脉脉:绵长深厚貌。
⑹君:指善妒之人。
⑺玉环飞燕:杨玉环、赵飞燕,皆貌美善妒。
⑻危楼:高楼上的栏杆。
译文:
再也经受不起几次风雨,美好的春季又急匆匆过去了。爱惜春天,尚且还经常担忧花儿会开得太早而凋谢太快,那么,何况如今面对这无数红花落地的残春败落景象。我劝说春光:你暂且留下来吧,听说芳草已生遍天涯,会遮住你的归路,你还能到哪里去呢?怨恨春不回答,竟自默默地归去了。只有屋檐下的蜘蛛仍在整天殷勤地吐丝结网,沾网住漫天飞舞的柳絮,想保留一点春的痕迹。
汉武帝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定准的重逢佳期又被耽搁了。陈皇后的美貌曾经也遭人嫉妒,纵然用千金重价买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满腹情意该向谁倾诉?请你们不要得意忘形,青春挥霍无度,你们没有看见杨玉环、赵飞燕早都变成尘土了吗?忧国而不能参政,只能做个闲官的心情愁苦极了!不要去高楼上凭栏远眺,夕阳正落在暮霭笼罩的柳树梢上,长夜即将来临,望之使人断肠。
赏析:
道是休去倚危栏,休倚危栏时闲愁已是教人断肠。春已逝,美人迟暮,而忧国之心亦是无处可诉,只有自我劝慰将怨意化为凄婉,虽是缠绵婉约曲,亦有郁愤英气含而不露。
“词意殊怨,然姿态飞动,极沉郁顿挫之致。”(《白雨斋词诗》)
【注释】
1.同官王正之:据楼钥《攻媿集》卷九十九《王正之墓志铭》,王正之淳熙六年任湖北转运判官,故称"同官"。
2.消:消受,经受。
3.苏轼《点绛唇》词:"归不去,凤楼何处?芳草迷归路。"
4.长门事五句:《长门赋序》:"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上,陈皇后复得亲幸。"这里是说由于有人妒忌,即使千金买来《长门赋》也没用,愁苦之情仍然无法得到安慰。
5.玉环:杨贵妃的小名,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安禄山叛变后,赐死于马嵬坡。飞燕:汉成帝宠爱的妃子,后来废为庶人,自杀。两人皆以善妒著名。
【鉴赏】
此词作于淳熙六年(1179)。作者在此借春意阑珊和美人遭妒来暗喻自己政治上的不得意。词里面的玉环、飞燕,似是用来指朝中当权的主和派。辛弃疾在淳熙己亥前之两三年内,转徙频繁,均未能久于其任。他曾在《论盗贼札子》里说:"生平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这与"蛾眉曾有人妒"语意正同。作者本来是要积极建功立业的,被调到湖北去管钱粮,已不合他的要求;再调到湖南,还是管钱粮,当然更是失望。他心里明白朝廷的这种调动就是不让恢复派抬头。一想到国家前途的暗淡,自不免要发出"烟柳断肠"的哀叹。《鹤林玉露》云此词:"词意殊怨。斜阳烟柳之句,其与'未须愁日暮,天际乍轻阴'者异矣。便在汉唐时,宁不贾种豆种桃之祸哉。愚闻寿皇见此词颇不悦。"词里所流露的哀怨确是对朝廷表示不满的情绪。
【简析】
本篇作于淳熙六年(1179)春。时辛弃疾四十岁,南归至此已有十七年之久了。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作者满以为扶危救亡的壮志能得施展,收复失地的策略将被采纳。然而,事与愿违。不仅如此,作者反而因此遭致排挤打击,不得重用,接连四年,改官六次。这次,他由湖北转运副使调官湖南。这一调转,并非奔赴 他日夜向往的国防前线,而是照样去担任主管钱粮的小官。现实与他恢复失地的志愿相去愈来愈遥远了。行前,同僚王正之在山亭摆下酒席为他送别,作者见景生情,借这首词抒写了他长期积郁于胸的苦闷之情。
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失宠女人的苦闷,实际上却抒发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屡遭排挤打击的沉重心情。词中对南宋小朝廷的昏庸腐朽,对投降派的得意猖獗表示强烈不满。
上片写惜春、怨春、留春的复杂情感。词以"更能消"三字起笔,在读者心头提出了"春事将阑",还能经受得起几番风雨摧残这样一个大问题。表面上,"更能消"一句是就春天而发,实际上却是就南宋的政治形势而言的。本来,宋室南渡以后,曾多次出现过有利于爱国抗金、恢复中原的大好形势,但是,由于朝廷的昏庸腐败,投降派的猖狂破坏,使抗战派失意受压,结果抗金的大好时机白白丧失了。这中间虽有几次北伐,结果均以签订屈膝投降的"和"而告终。北伐的失败,反过来又成为投降派贩卖妥协投降路线的口实。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匆匆春又归去",就是这一形势的形象化写照,抗金复国的大好春天已经化为乌有了。这是第一层。但是,作者是怎样留恋着这大好春光呵!"惜春长怕花开早"。然而,现实是无情的:"何况落红无数!"这两句一起一落,表现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落红",就是落花,是春天逝去的象征。同时,它又象征着南宋国事衰微,也寄寓了作者光阴虚掷,事业无成的感叹。这是第二层。面对春天的消失,作者并未束手无策。相反,出于爱国的义愤,他大声疾呼:"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这一句,实际是向南宋王朝提出忠告,它形象地说明:只有坚持抗金复国才是唯一出路,否则连退路也没了。这两句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明知春天的归去是无可挽回的大自然的规律,但却强行挽留。词里,表面上写的是"惜春",实际上却反映了作者恢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急切心情,反映了作者对投降派的憎恨。这是第三层。从"怨春不语"到上片结尾是第四层。尽管作者发出强烈的呼唤与严重的警告,但"春",却不予回答。春色难留,势在必然;但春光无语,却出人意外。所以难免要产生强烈的"怨"恨。然而怨恨又有何用!在无可奈何之际,词人又怎能不羡慕"画檐蛛网"?即使能象"蛛网"那样留下一点点象征春天的"飞絮",也是心灵中莫大的慰藉了。这四句把"惜春"、"留春"、"怨春"等复杂感情交织在一起,以小小的"飞絮"作结。上片四层之中,层层有起伏,层层有波澜,层层有顿挫,巧妙地体现出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心情。
下片借陈阿娇的故事,写爱国深情无处倾吐的苦闷。这一片可分三个层次,表现三个不同的内容。从"长门事"至"脉脉此情谁诉"是第一层。这是词中的重点。作者以陈皇后长门失宠自比,揭示自己虽忠而见疑,屡遭谗毁,不得重用和壮志难酬的不幸遭遇。"君莫舞"三句是第二层,作者以杨玉环、赵飞燕的悲剧结局比喻当权误国、暂时得志的奸佞小人,向投降派提出警告"闲愁最苦"至篇终是第三层,以烟柳斜阳的凄迷景象,象征南宋王朝昏庸 腐朽,日落西山,岌岌可危的现实。
这首词有着鲜明的艺术特点。一是通过比兴手法,创造象征性的形象来表现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时局的关切。拟人化的手法与典故的运用也都恰到好处。第二是继承屈原《离骚》的优良传统,用男女之情来反映现实的政治斗争。第三是缠绵曲折,沉郁顿挫,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词风。表面看,这首词写得"婉约",实际上却极哀怨,极沉痛,写得沉郁悲壮,曲折尽致。
《摸鱼儿》
辛弃疾
望飞来、半空鸥鹭。须臾动地鼙鼓。截江组练驱山去,鏖战未收貔虎。朝又暮。诮惯得、吴儿不怕蛟龙怒。风波平步。看红旆惊飞,跳鱼直上,蹙踏浪花舞。凭谁问,万里长鲸吞吐。人间儿戏千弩。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马素车东去。堪恨处。人道是、子胥冤愤终千古。功名自误。谩教得陶朱,五湖西子,一舸弄烟雨。 |
张炎《摸鱼儿》 Zhang Yan, "Mo Yuer" |
张炎《摸鱼儿-高爱山隐居》 其一
爱吾庐,傍湖千顷,苍茫一片清润
晴岚暖翠融融处,花影倒窥天镜
沙浦迥
看野水涵波,隔柳横孤艇
眠鸥未醒
甚占得莼乡,都无人见,斜照起春瞑
还重省
岂料山中秦晋,桃源今度难认
林间即是长生路,一笑原非捷径
深更静
待散发吹箫,跨鹤天风冷
凭高露饮
正碧落尘空,光摇半碧,月在万松顶
《摸鱼儿》(别处梅)张炎 其二
向天涯、水流云散,依依往事非旧。
西湖见说鸥飞去,知有海翁来否。
风雨后。
甚客里逢春,尚记花间酒。
空嗟皓首。
对茂苑残红,携歌占地,相趁小垂手。
归时候,花径青红尚有,好游何事诗瘦。
龟蒙未肯寻幽兴,曾恋志和渔叟。
吟啸久。
爱如此清奇,岁晚忘年友。
呼船渡口。
叹西出阳关,故人何处,愁在渭城柳。 |
朱嗣发《摸鱼儿》 Zhu heir hair "Mo Yuer" |
对西风、鬓摇烟碧,参差前事流水。
紫丝罗带鸳鸯结,的的镜盟钗誓。
浑不记、漫手织回文,几度欲心碎。
安花著蒂。
奈雨覆云翻,情宽分窄,石上玉簪脆。
朱楼外,愁压空云欲坠。
月痕犹照无寐。
阴睛也只随天意,枉了玉消香碎。
君且醉。
君不见、长门青草春风泪。
一时左计。
悔不早荆钗,暮天修竹,头白倚寒翠。
【简析】
朱嗣发是宋末遗民。这是一首弃妇词,写一位女子与情人结合、遭弃和后悔的过程。
开篇三句:“对西风、鬓摇烟碧,参差前事流水”,写一位女子对着瑟瑟的秋风,鬓发蓬乱,满腹心事。意在说明:这个女子的遭遇很不幸,内心异常矛盾和苦痛。此刻,她浸入对往事的追忆,品尝着爱情幻灭的苦涩的滋味。
“紫丝罗带鸳鸯结,的的镜盟钗誓”,女子回忆她和情人情投意合时的情景。男子给她系上佩戴鸳鸯结丝带,表示他们的缕缕柔情;山盟海誓永不分开。“镜盟”,借徐德言与乐昌公主事,表示夫妻决不离异。“钗誓”,典自陈鸿《长恨传》唐玄宗和杨贵妃“定情之夕,授金钗钿合以固之。”的的“,非常明确的意思。
“浑不记,漫手织回文,几度欲心碎。”笔锋一转,男子负心绝情前秦时苏蕙苦苦思念丈夫窦滔,织锦用来写首尾都能诵读的诗寄到远方,回文、织锦之典,用来指寄给丈夫的书信。女子“手织回文”,寄给情人而不得消息,依然伤悲而已。
上承定情,负誓,“安花著蒂。奈雨覆云翻,情宽分窄,石上玉簪脆”,女方从男方漠然反应中看出事情已无可挽回,努力将是徒劳而已。爱情的花朵已经凋落,流不焉再有情。“雨覆云翻”,句出自杜甫《贫交行》“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比喻男子的态度没有恒常。女子一片真心,付之东流,两人的爱情无法再维持下去了,最终走上了不可挽回的绝路。
这几句表明了女子的愿望,但男子态度无情无义,终于走上像玉簪一样摧折。“朱楼外,愁压空云欲坠。月痕犹照无寐。”女子站在楼头,思绪万千。朱楼外,天空中沉沉云雾,被她心头沉重的愁绪压得似乎要坠落下来似的。以云衬愁,哪知愁比云更厚更重。夜幕降临,月突破云的包围,洒下银色的光辉,使她久久不能安眠。几点愁肠,几处苦痛。
“阴睛也只随天意,枉了玉消香碎”,“阴情”偏取“阴”义,意表爱情生活的不幸。嗟叹重拾,觉悟顿生。既然天意如此,也只好顺从天意,尽管为此而“玉消香碎”即忧郁憔悴至死,也不是枉活一场?
“君且醉。君不见、长门青草春风泪。”想得通了,心胸顿觉豁达。“长门青草”,本于五代薛昭蕴《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和韦庄《小重山》“绕庭芳草绿,倚长门”,又借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幽居于长门宫事以自喻。“春风泪”王安石《明妃曲》“泪湿春风鬓脚垂”。春风指面,杜甫在《咏怀古迹》中有句“画图识得春风面。这几句是女子的自我宽慰。宠辱皆是过眼烟云,终究是一场空。何必为云而耗神呢?
“一时左计。悔不早荆钗,暮天修竹,头白倚寒翠。”“左计”,意谓失算。“荆钗”,《烈女传》讲:“梁鸿妻孟光,荆钗布裙。”表示妇女的服饰朴素。杜甫《佳人》诗:“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赞颂妇女生活清贫寂寞而品质忠贞高尚。
这首词词人借弃妇之恨,寄托亡国之思。词中用典甚多,但很精切。上片叙往事,叙事清晰形象;下片写愁绪,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弃妇女之情、恨、悟浑然一体,于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
|
摸鱼儿
辛弃疾
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到,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风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释:
⑴消 :经受
⑵落红:落花
⑶算只有殷勤:想来只有檐下蛛网还殷勤地沾惹飞絮,留住春色。
⑷长门:汉代宫殿名,武帝皇后失宠后被幽闭于此,司马相如《长门赋序》:“孝武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万,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以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幸。”
⑸脉脉:绵长深厚貌。
⑹君:指善妒之人。
⑺玉环飞燕:杨玉环、赵飞燕,皆貌美善妒。
⑻危楼:高楼上的栏杆。
译文:
再也经受不起几次风雨,美好的春季又急匆匆过去了。爱惜春天,尚且还经常担忧花儿会开得太早而凋谢太快,那么,何况如今面对这无数红花落地的残春败落景象。我劝说春光:你暂且留下来吧,听说芳草已生遍天涯,会遮住你的归路,你还能到哪里去呢?怨恨春不回答,竟自默默地归去了。只有屋檐下的蜘蛛仍在整天殷勤地吐丝结网,沾网住漫天飞舞的柳絮,想保留一点春的痕迹。
汉武帝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定准的重逢佳期又被耽搁了。陈皇后的美貌曾经也遭人嫉妒,纵然用千金重价买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满腹情意该向谁倾诉?请你们不要得意忘形,青春挥霍无度,你们没有看见杨玉环、赵飞燕早都变成尘土了吗?忧国而不能参政,只能做个闲官的心情愁苦极了!不要去高楼上凭栏远眺,夕阳正落在暮霭笼罩的柳树梢上,长夜即将来临,望之使人断肠。
赏析:
道是休去倚危栏,休倚危栏时闲愁已是教人断肠。春已逝,美人迟暮,而忧国之心亦是无处可诉,只有自我劝慰将怨意化为凄婉,虽是缠绵婉约曲,亦有郁愤英气含而不露。
“词意殊怨,然姿态飞动,极沉郁顿挫之致。”(《白雨斋词诗》)
【注释】
1.同官王正之:据楼钥《攻媿集》卷九十九《王正之墓志铭》,王正之淳熙六年任湖北转运判官,故称"同官"。
2.消:消受,经受。
3.苏轼《点绛唇》词:"归不去,凤楼何处?芳草迷归路。"
4.长门事五句:《长门赋序》:"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上,陈皇后复得亲幸。"这里是说由于有人妒忌,即使千金买来《长门赋》也没用,愁苦之情仍然无法得到安慰。
5.玉环:杨贵妃的小名,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安禄山叛变后,赐死于马嵬坡。飞燕:汉成帝宠爱的妃子,后来废为庶人,自杀。两人皆以善妒著名。
【鉴赏】
此词作于淳熙六年(1179)。作者在此借春意阑珊和美人遭妒来暗喻自己政治上的不得意。词里面的玉环、飞燕,似是用来指朝中当权的主和派。辛弃疾在淳熙己亥前之两三年内,转徙频繁,均未能久于其任。他曾在《论盗贼札子》里说:"生平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这与"蛾眉曾有人妒"语意正同。作者本来是要积极建功立业的,被调到湖北去管钱粮,已不合他的要求;再调到湖南,还是管钱粮,当然更是失望。他心里明白朝廷的这种调动就是不让恢复派抬头。一想到国家前途的暗淡,自不免要发出"烟柳断肠"的哀叹。《鹤林玉露》云此词:"词意殊怨。斜阳烟柳之句,其与'未须愁日暮,天际乍轻阴'者异矣。便在汉唐时,宁不贾种豆种桃之祸哉。愚闻寿皇见此词颇不悦。"词里所流露的哀怨确是对朝廷表示不满的情绪。
【简析】
本篇作于淳熙六年(1179)春。时辛弃疾四十岁,南归至此已有十七年之久了。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作者满以为扶危救亡的壮志能得施展,收复失地的策略将被采纳。然而,事与愿违。不仅如此,作者反而因此遭致排挤打击,不得重用,接连四年,改官六次。这次,他由湖北转运副使调官湖南。这一调转,并非奔赴 他日夜向往的国防前线,而是照样去担任主管钱粮的小官。现实与他恢复失地的志愿相去愈来愈遥远了。行前,同僚王正之在山亭摆下酒席为他送别,作者见景生情,借这首词抒写了他长期积郁于胸的苦闷之情。
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失宠女人的苦闷,实际上却抒发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屡遭排挤打击的沉重心情。词中对南宋小朝廷的昏庸腐朽,对投降派的得意猖獗表示强烈不满。
上片写惜春、怨春、留春的复杂情感。词以"更能消"三字起笔,在读者心头提出了"春事将阑",还能经受得起几番风雨摧残这样一个大问题。表面上,"更能消"一句是就春天而发,实际上却是就南宋的政治形势而言的。本来,宋室南渡以后,曾多次出现过有利于爱国抗金、恢复中原的大好形势,但是,由于朝廷的昏庸腐败,投降派的猖狂破坏,使抗战派失意受压,结果抗金的大好时机白白丧失了。这中间虽有几次北伐,结果均以签订屈膝投降的"和"而告终。北伐的失败,反过来又成为投降派贩卖妥协投降路线的口实。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匆匆春又归去",就是这一形势的形象化写照,抗金复国的大好春天已经化为乌有了。这是第一层。但是,作者是怎样留恋着这大好春光呵!"惜春长怕花开早"。然而,现实是无情的:"何况落红无数!"这两句一起一落,表现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落红",就是落花,是春天逝去的象征。同时,它又象征着南宋国事衰微,也寄寓了作者光阴虚掷,事业无成的感叹。这是第二层。面对春天的消失,作者并未束手无策。相反,出于爱国的义愤,他大声疾呼:"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这一句,实际是向南宋王朝提出忠告,它形象地说明:只有坚持抗金复国才是唯一出路,否则连退路也没了。这两句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明知春天的归去是无可挽回的大自然的规律,但却强行挽留。词里,表面上写的是"惜春",实际上却反映了作者恢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急切心情,反映了作者对投降派的憎恨。这是第三层。从"怨春不语"到上片结尾是第四层。尽管作者发出强烈的呼唤与严重的警告,但"春",却不予回答。春色难留,势在必然;但春光无语,却出人意外。所以难免要产生强烈的"怨"恨。然而怨恨又有何用!在无可奈何之际,词人又怎能不羡慕"画檐蛛网"?即使能象"蛛网"那样留下一点点象征春天的"飞絮",也是心灵中莫大的慰藉了。这四句把"惜春"、"留春"、"怨春"等复杂感情交织在一起,以小小的"飞絮"作结。上片四层之中,层层有起伏,层层有波澜,层层有顿挫,巧妙地体现出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心情。
下片借陈阿娇的故事,写爱国深情无处倾吐的苦闷。这一片可分三个层次,表现三个不同的内容。从"长门事"至"脉脉此情谁诉"是第一层。这是词中的重点。作者以陈皇后长门失宠自比,揭示自己虽忠而见疑,屡遭谗毁,不得重用和壮志难酬的不幸遭遇。"君莫舞"三句是第二层,作者以杨玉环、赵飞燕的悲剧结局比喻当权误国、暂时得志的奸佞小人,向投降派提出警告"闲愁最苦"至篇终是第三层,以烟柳斜阳的凄迷景象,象征南宋王朝昏庸 腐朽,日落西山,岌岌可危的现实。
这首词有着鲜明的艺术特点。一是通过比兴手法,创造象征性的形象来表现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时局的关切。拟人化的手法与典故的运用也都恰到好处。第二是继承屈原《离骚》的优良传统,用男女之情来反映现实的政治斗争。第三是缠绵曲折,沉郁顿挫,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词风。表面看,这首词写得"婉约",实际上却极哀怨,极沉痛,写得沉郁悲壮,曲折尽致。
【简析二】
这是辛弃疾四十岁时,也就是宋孝宗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暮春写的词。辛弃疾自1162年渡淮水来归南宋,十七年中,他的抗击金军、恢复中原的爱国主张,始终没有被南宋朝廷所采纳。南宋朝廷不把他放在抗战前线的重要位置上,只是任命他作闲职官员和地方官吏,使他在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的任所转来转去,大材小用。这一次,又把他从湖北漕运副使任上调到湖南继续当漕运副使。漕运副使是掌管粮运的官职,对辛弃疾来说,作这种官当然不能施展他的大志和抱负。何况如今又把他从湖北调往距离前线更远的湖南后方去,更加使他失望。这次调动任职,使辛弃疾意识到:这是南宋朝廷不让抗战派抬头的一种表示。不让抗战派抬头,关系到辛弃疾个人,事情尚小;关系到国家民族,那问题就大了。当时女真统治者的军队屡次南下犯境,南宋朝廷中的主和派采取妥协投降的错误政策。他们不仅忘了“徽钦之辱”,而且忍心把中原沦陷区广大人民长期置于女真族统治之下,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收复山河的大计,已为纳金币、送礼物的投降政策所代替。辛弃疾目睹这种状况,满怀悲愤。他空有收复河山的壮志,而多年来一直无法实现。所以这次调离湖北,同僚置酒为他饯行的时候,他写了这首《摸鱼儿》词,抒发他胸中的郁闷和愤慨。这首词内容包括:第一,对国家前途的忧虑;第二,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和哀怨;第三,南宋当权者的不满。
以下对这首词作简单的解释:
上片起句“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其意是:如今已是暮春天气,那里禁得起再有几番风雨的袭击?这显然不是单纯地谈春光流逝的问题。而是另有所指的。
“惜春长怕花开早”二句,作者揭示自己惜春的心理活动:由于怕春去花落,他甚至于害怕春天的花开得太早,因为开得早也就谢得早,这是对惜春心理的深入一层的描写。
“春且住”三句,由于怕春去,他对它招手,对它呼喊:春啊,你停下脚步,别走啊!但是春还是悄悄地溜走了。想召唤它归来,又听说春草铺到了遥远的天边,遮断了春的归路,春是回不来了。因此产生“怨春不语”的感情。就是说心里怨恨没有把春留住,有话难以说出口来。
“算只有”三句,意思是:看来最殷勤的只有那檐下的蜘蛛,它为了留春,一天到晚不停地抽丝结网,用网儿来网住那飞去的柳絮。
下片一开始就用汉武帝陈皇后失宠的典故,来比拟自己的失意。自“长门事”至“脉脉此情谁诉”一段文字,说明“蛾眉见妒”,自古就有先例。陈皇后之被打人冷宫——长门宫,是因为有人在忌妒她。她后来拿出黄金,买得司马相如的一篇“长门赋”,希望用它来打动汉武帝的心。但是她所期待的“佳期”,仍属渺茫。这种复杂痛苦的心情,对什么人去诉说呢?“君莫舞”二句的“舞”字,包含着高兴的意思。“君”,是指那些忌妒别人来邀宠的人。意思是说:你不要太得意忘形了,你没见杨玉环和赵飞燕后来不是都死于非命吗?安禄山攻破长安后,在兵乱中,唐玄宗被迫把杨玉环缢死于马嵬坡。赵飞燕是汉成帝的皇后,后来被废黜为庶人,终于自杀。“皆尘土”,用《赵飞燕外传》附《伶玄自叙》中的语意。伶玄妾樊通德能讲赵飞燕姊妹故事,伶玄对她说:“斯人(指赵氏姊妹)俱灰灭矣,当时疲精力驰骛嗜欲蛊惑之事,宁知终归荒田野草乎!”
“闲愁最苦”三句是结句。闲愁,作者指自己精神上的郁闷。危栏,是高处的栏杆。意思是:不要用凭高望远的方法来排除郁闷,因为那快要落山的斜阳,正照着那被暮霭笼罩着的杨柳,远远望去,是一片迷蒙。这样的暮景,反而会使人见景伤情,以至于销魂断肠的。
这首词上片主要写春意阑珊,下片主要写美人迟暮。有些选本以为这首词是作者借春意阑珊来衬托自己的哀怨。这恐怕理解得还不完全对。这首词中当然写到作者个人遭遇的感慨,但更重要的,是他以含蓄的笔墨,写出他对南宋朝廷暗淡前途的担忧。作者把个人感慨纳入国事之中。春意阑珊,实兼指国家大事,并非像一般词人作品中常常出现的绮怨和闲愁。
上片第二句“匆匆春又归去”的“春”字,可以说是这首词中的“词眼”。接下去作者以春去作为这首词的主题和总线,有条不紊地安排上、下片的内容,把他那满怀感慨曲折地表达出来。他写“风雨”,写“落红”,写“草迷归路”,……读者不妨运用联想,这“风雨”,难道不是象征金军的进犯么?这“落红”,难道不是象征南宋朝廷外交、军事各方面的失败,以致失地辱国、造成欲偏安江左而不可得的局面么?“草迷归路”,难道不是象征奸佞当权,蔽塞贤路,致使一些有雄才大略的爱国志士,不能发挥其所长,起抗战救国的作用么?然后作者以蜘蛛自比。蜘蛛是微小的动物,它为了要挽留春光,施展出它的全部力量。在“画檐蛛网”句上,加“算只有殷勤”一句,意义更加突出。这正如晋朝的著名画家顾恺之为裴楷画像,像画好后,画家又在颊上添几根胡子,观者顿觉画像神情生动起来。(《晋书·顾恺之传》:“恺之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算只有殷勤”一句,也能起“颊上加三毛”的作用。尤其是“殷勤”二字,突出地表达作者对国家的耿耿忠心。这两句还说明,辛弃疾虽有殷勤的报国之心,无奈官小权小,不能起重大的作用。
上片以写景为主,以写眼前的景物为主。下片的“长门事”、“玉环”、“飞燕”,则都是写古代的历史事实。两者看起来好像不相联续,其实不然。作者用古代宫中几个女子的事迹,进一步抒发其“蛾眉见妒”的感慨,这和当时现实不是没有联系的。而从“蛾眉见妒”这件事上,又说明这不只是辛弃疾个人仕途得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宋廷兴衰的前途,它和这首词的春去的主题不是脱节,而是相辅相成的。作者在过片处推开来写,在艺术技巧上说,正起峰断云连的作用。
下片的结句更加值得注意:它甩开咏史,又回到写景上来。“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二句,最耐人寻味。
以景语作结,是词家惯用的技巧。因为以景语作结,会有含蓄不尽的韵味。
除此之外,这两句结语还有以下各种作用:
第一,它刻画出暮春景色的特点。暮春三月,宋代女诗人李清照曾用“绿肥红瘦”四字刻画它的特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红瘦”,是说花谢;“绿肥”,是说树荫浓密。辛弃疾在这首词里,他不说斜阳正照在花枝上,却说正照在烟柳上,这是用另一种笔法来写“绿肥红瘦”的暮春景色。而且“烟柳断肠”,还和上片的“落红无数”、春意阑珊这个内容相呼应。如果说,上片的“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是开,是纵;那么下片结句的“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是合,是收。一开一合、一纵一收之间,显得结构严密,章法井然。
第二,“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是暮色苍茫中的景象。这是作者在词的结尾处着意运用的重笔,旨在点出南宋朝廷日薄西山、前途暗淡的趋势。它和这首词春去的主题也是紧密相联的。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辛幼安(即辛弃疾)晚春词云:‘更能消几番风雨?……’词意殊怨。‘斜阳烟柳’之句,其与‘未须愁日暮,天际乍轻阴’者异矣。……闻寿皇(宋孝宗)见此词颇不悦。”可见这首词流露出来的对国事、对朝廷的观点,都是很强烈的。
词是抒情的文学,它的特点是婉约含蓄。前人说过:“词贵阴柔之美”。晚唐五代的花间词,就是如此。花间词是词中的婉约派。这一派词的内容大都是写儿女恋情和闲愁绮怨,而且是供酒边尊前娱宾遣兴之用。到了宋代,词坛上除了婉约派外,又出现了豪放派。豪放派的代表作家如苏轼、辛弃疾,都是把词作为抒写自己的性情、抱负、胸襟、学问的工具的。内容变了,风格跟着也变了。比如辛弃疾代表作中有一首《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是抒写作者抗战的理想与愿望的,它的内容和形式,都和婉约派词迥然有别。在《花间集》中,是找不到这样的作品的。
拿《破阵子》和这首《摸鱼儿》比较,两者内容相似,而形式上,也就是表现手法上,又有区别。《破阵子》比较显,《摸鱼儿》比较隐;《破阵子》比较直,《摸鱼儿》比较曲。《摸鱼儿》的表现手法,比较接近婉约派。它完全运用比、兴的手法来表达词的内容,而不直接说明词的内容。这说明,辛弃疾虽然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但是一个大作家,他的词风是多种多样的。尽管《摸鱼儿》词采用婉约的表达形式,并未完全掩盖它的内容。读这首《摸鱼儿》时,读者会感觉到在那一层婉约含蓄的外衣之内,有一颗火热的心在跳动,这就是辛弃疾学蜘蛛那样,为国家殷勤织网的一颗耿耿忠心。
总起来说,这首《摸鱼儿》的内容是热烈的,而外表是婉约的。使热烈的内容与婉约的外表和谐地统一在一首词里,这说明了辛弃疾这位大作家的才能。似乎可以用“肝肠似火,色貌如花”八个字,来作为这首《摸鱼儿》词的评语。
《摸鱼儿》
辛弃疾
望飞来、半空鸥鹭。须臾动地鼙鼓。截江组练驱山去,鏖战未收貔虎。朝又暮。诮惯得、吴儿不怕蛟龙怒。风波平步。看红旆惊飞,跳鱼直上,蹙踏浪花舞。凭谁问,万里长鲸吞吐。人间儿戏千弩。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马素车东去。堪恨处。人道是、子胥冤愤终千古。功名自误。谩教得陶朱,五湖西子,一舸弄烟雨。 |
|
|
|
括摸鱼儿 | 摸鱼儿荼 | 摸鱼儿梅 | 摸鱼儿莼 | 摸鱼儿大 | 摸鱼儿又 | 浑水摸鱼儿 | 摸鱼儿·海棠 | 摸鱼儿重九 | 摸鱼儿海棠 | 摸鱼儿尘梅 | 摸鱼儿太湖 | 摸鱼儿艮岳 | 摸鱼儿灯花 | 摸鱼儿春光 | 摸鱼儿春暮 | 摸鱼儿和韵 | 摸鱼儿柳絮 | 摸鱼儿守岁 | 摸鱼儿湖上 | 摸鱼儿·买陂塘 | 摸鱼儿赠友人 | 摸鱼儿别处梅 | 摸鱼儿答二隐 | 摸鱼儿寿虚谷 | 摸鱼儿·东皋寓居 | 摸鱼儿为赵窝寿 | 摸鱼儿壬子初度 | 摸鱼儿生日自述 | 摸鱼儿东皋寓居 | 摸鱼儿用实之韵 | 摸鱼儿送张总领 | 摸鱼儿忆刘改之 | 摸鱼儿赋云束楼 | 摸鱼儿寿王城山 | 摸鱼儿己卯元夕 | 摸鱼儿西湖送春 | 摸鱼儿寿叶制相 | 摸鱼儿甲午送春 | 摸鱼儿寿吴枧州 | 摸鱼儿仲宣楼赋 | 摸鱼儿重过西湖 | 摸鱼儿寿贾师宪 | 摸鱼儿登凤凰台 | 摸鱼儿大宋食供 | 摸鱼儿次韵送别 | 摸鱼儿高爱山隐居 | 摸鱼儿过东平有感 | 摸鱼儿为赵懒窝寿 | 摸鱼儿和辛幼安韵 | 摸鱼儿咏小园晚春 | 摸鱼儿和谢李同年 | 摸鱼儿寿觉非居士 | 摸鱼儿郫县宴同官 | 摸鱼儿·对茱萸一年一度 |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 摸鱼儿·对西风鬓摇烟碧 | 摸鱼儿·问莲根有丝多少 | 摸鱼儿·问世间情是何物 | 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 | 摸鱼儿·酒边留同年徐云屋 | 摸鱼儿·送王子文知太平州 | 摸鱼儿·楼桑村汉昭烈庙 | 摸鱼儿(忆刘改之) | 摸鱼儿(又) | 摸鱼儿(春光) | 摸鱼儿(艮岳) | 摸鱼儿(登凤凰台) | 摸鱼儿(寿吴枧州) | 摸鱼儿(仲宣楼赋) | 摸鱼儿(太湖) | 摸鱼儿(重过西湖) | 摸鱼儿(尘梅) | 摸鱼儿(寿贾师宪) | 摸鱼儿(次韵送别) | 摸鱼儿(灯花) | 摸鱼儿(为赵懒窝寿) | 摸鱼儿(梅) | 摸鱼儿(用实之韵) | 摸鱼儿(为赵_窝寿) | 摸鱼儿(寿觉非居士) | 摸鱼儿(郫县宴同官) | 摸鱼儿(和辛幼安韵) | 摸鱼儿(送张总领) | 摸鱼儿(生日自述) | 摸鱼儿(荼_) | 摸鱼儿(壬子初度) | 摸鱼儿(寿王城山) | 摸鱼儿(过东平有感) | 摸鱼儿(莼) | 摸鱼儿(答二隐) | 摸鱼儿(柳絮) | 摸鱼儿(高爱山隐居) | 摸鱼儿(别处梅) | 摸鱼儿(己卯元夕) | 摸鱼儿(赠友人) | 摸鱼儿(守岁) | 摸鱼儿(赋云束楼) | 摸鱼儿(咏小园晚春) | 摸鱼儿(寿虚谷) | 摸鱼儿(西湖送春) | 摸鱼儿(寿叶制相) | 摸鱼儿(和谢李同年) | 摸鱼儿(和韵) | 摸鱼儿(春暮) | 摸鱼儿(甲午送春) | 摸鱼儿(湖上) | 摸鱼儿·春日西湖泛舟 | 摸鱼儿(重九) | 摸鱼儿(东皋寓居) | 摸鱼儿(海棠) | 摸鱼儿高嘉定生日泰叔 | 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 | 摸鱼儿春日西湖泛舟 | 摸鱼儿九日登姑苏台 | 摸鱼儿辛巳自寿年五十 | 摸鱼儿水东桃花下赋 | 摸鱼儿和中齐端午韵 | 摸鱼儿和巽吾留别韵 | 摸鱼儿宝祐甲寅春赋 | 摸鱼儿送上元主簿回府 | 摸鱼儿为卞南仲赋月溪 |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 摸鱼儿黄时中入郡幕 | 摸鱼儿送陈太史东归 | 摸鱼儿题甘露寺多景楼 | 摸鱼儿用前韵调敬德 | 摸鱼儿甲申客路闻鹃 | 摸鱼儿杨教之齐安任 | 摸鱼儿紫云山房拟赋莼 | 摸鱼儿送汪水云之湘 | 摸鱼儿(摸鱼子、买陂塘、迈陂塘、安庆模) | 摸鱼儿(和中齐端午韵) | 摸鱼儿(闽漕王幼学作碧湾丹嶂堂,歌此词,以墨本见寄,依韵和之) | 摸鱼儿(为遗蜕山中桃花作,寄冯云月) | 摸鱼儿(水东桃花下赋) | 摸鱼儿(黄时中入郡幕) | 摸鱼儿(寿王尉·癸未冬至后五日) | 摸鱼儿(己酉重登陆起潜皆山楼,正对惠山) | 摸鱼儿(春雪客中寄白香岩、王信父) | 摸鱼儿(为卞南仲赋月溪) | 摸鱼儿(甲申客路闻鹃) | 摸鱼儿(寿柴守,八月二十七日生,正是夫子绂麟之日) | 摸鱼儿(肯堂欲惠书不果,借萧彦和梅花韵见意) | 摸鱼儿(送陈太史东归) | 摸鱼儿(送汪水云之湘) | 摸鱼儿(今岁海棠迟开半月,然 | 摸鱼儿(辛巳自寿年五十) | 摸鱼儿(题甘露寺多景楼) | 摸鱼儿(过期思稼轩之居,漕留饮于秋水观,赋一词谢之) | 摸鱼儿(用前韵调敬德) | 摸鱼儿(寓澄江,喜魏叔皋至) | 摸鱼儿(紫云山房拟赋莼) | 摸鱼儿(寿周耐轩府尹,是岁起义仓) | 摸鱼儿(杨教之齐安任) | 摸鱼儿(送上元主簿回府) | 摸鱼儿(送邵瓜坡赴含山尉,且坚后约) | 摸鱼儿(送窦制干赴漕趁班) | 摸鱼儿(和陈次贾仲宣楼韵) | 摸鱼儿(九日登平山和赵子固帅机) | 摸鱼儿(荷花归耕堂用时父韵) | 摸鱼儿(饯黄侍郎畴若劝酒) | 摸鱼儿和柳山悟和尚与李同年嘉龙韵 | 摸鱼儿(高嘉定生日泰叔) | 摸鱼儿(玉林君为遗蜕山中桃花赋也。花与主人,何幸如之,用韵和谢) | 摸鱼儿(寿傅枢阁中李夫人) | 摸鱼儿(九日登姑苏台) | 摸鱼儿(和巽吾留别韵) | 摸鱼儿(辛巳冬和中斋梅词) | 摸鱼儿(和柳山悟和尚与李同年嘉龙韵) | 摸鱼儿(怀云崖陈乘车东甫,时游湘潭) | 摸鱼儿(邵清溪赋,效颦谩作) | 摸鱼儿(今岁海棠迟开半月,然一夕如雪,无饮余者,赋此寄恨。) | 摸鱼儿(酒边留同年徐云屋三首) | 摸鱼儿(宝祐甲寅春赋) | 摸鱼儿(丙午归田,严滩褚孺奇席上赋) | 摸鱼儿(随湖南安抚赵德修自长沙回至澛港,值其生日) | 摸鱼儿(景定庚申会使君陈碧栖) | 摸鱼儿(两岩有石状怪甚,取离骚九歌名曰山鬼,因赋摸鱼儿,改名山鬼谣) | 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 |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 摸鱼儿寿王尉癸未冬至后五日 | 摸鱼儿摸鱼子买陂塘迈陂塘安庆模 | 摸鱼儿今岁海棠迟开半月然 | 摸鱼儿寿柴守八月二十七日生正是夫子绂麟之日 | 摸鱼儿景定庚申会使君陈碧栖 | 摸鱼儿丙午归田严滩褚孺奇席上赋 | 摸鱼儿送窦制干赴漕趁班 | 摸鱼儿和陈次贾仲宣楼韵 | 摸鱼儿随湖南安抚赵德修自长沙回至澛港值其生日 | 摸鱼儿酒边留同年徐云屋三首 | 摸鱼儿今岁海棠迟开半月然一夕如雪无饮余者赋此寄恨 | 摸鱼儿辛巳冬和中斋梅词 | 摸鱼儿怀云崖陈乘车东甫时游湘潭 | 摸鱼儿邵清溪赋效颦谩作 | 摸鱼儿九日登平山和赵子固帅机 | 摸鱼儿送邵瓜坡赴含山尉且坚后约 | 摸鱼儿荷花归耕堂用时父韵 | 摸鱼儿玉林君为遗蜕山中桃花赋也花与主人何幸如之用韵和谢 | 摸鱼儿寿傅枢阁中李夫人 | | | 更多结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