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旧寺庙名 Beijing old temple name |
北京 旧寺庙名。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东西庙》:“西庙曰 护国寺 ,在皇城西北 定府大街 正西……谨按《日下旧闻考》: 护国寺 元 曰 崇国寺 , 明 曰 大隆善护国寺 ,今只曰 护国寺 ,乃 元 丞相 脱克脱 之故宅。” |
|
护国寺投诉电话滁州市旅游投诉电话:0550-3021964
安徽省旅游投诉电话:0551-2821763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护国寺位于天长市区南端,占地五十余亩,建筑面积近五千余平方米,始建于清同治年间,是全国千座经典寺庙之一,现为省级重点开放寺庙。护国寺是一座园林式庙宇,有“袖珍九华”之美誉。寺内殿阁错落,亭台参差,花木繁茂,绿草如茵,环境幽雅,景色秀丽,是皖东地区著名的宗教旅游胜地。 |
|
护国寺联系方式地址:六盘水市盘县
电话:0858-9005101
邮编:561603护国寺投诉电话六盘水市旅游投诉电话:0858-8238126
贵州省旅游投诉电话:0851-6818436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护国寺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水塘镇的丹霞山上,距县城17公里。丹霞山海拔1888米,石灰岩地貌,溶洞遍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宜于林木生长,古有“林海”之称,为在然的动、植物园。
护国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初为道教“玄帝宫”。天启二年(1662年)毁于战乱,建殿道人不知所往。天启四年,海玉又名“不昧”,俗姓金安徽人,原为明朝将军。经其苦心经营十余年,寺宇初具规模,是为丹霞山开山之祖。崇祯十一年(1638年),大地理学家,旅游探险家徐霞客亲临丹霞山考察。在影修和尚的陪同下,徐霞客考察了此地的山川、河流、人文、交通等情况,并将这些资料一一载入《徐霞客游记》,大大提高了丹霞山在全国的知明度。
清乾隆四十六年常怡大和尚在此初开戒坛;光绪三十年光一大和尚继之开坛传戒,弘扬佛法;光绪三十二年圣融大和尚在京得光绪皇帝御赐全部藏经、袈裟、玉印、金钵。光绪皇帝还御封“黔之盘州丹霞山为西南护国丛林”,由此得名“护国寺”。光绪年间、果倧、常向曾兼任贵阳黔灵山寺、昆明筇竹寺、宜良法明寺的方丈,可谓盛极一时。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修园大和尚丹霞开坛传戒。同时还举行了49天的水陆大斋,以超度前方抗日阵亡将士。此次佛事,有虚云、印光等13个省7个市的65位大德高僧参加,为丹霞山寺以来最盛大的佛事活动。
1949年后有众多在护国寺出家的僧人任全国各寺的住持、方丈。其中著名者为洗尘法师,出于丹霞山,后任缅华佛教会创办人,后到美国纽约创建纽约妙觉寺,现为该寺住持。时人称誉护国寺有“高僧倍出”之说。
1958年丹霞林区遭到乱砍监伐。1964年,护国寺不慎失火,殿宇被毁。虽然庙宇无存,但是,当地信众及四方游客上山敬香礼佛依然如故。1981年,当闻法师卓锡于丹霞山,与弟子演慧共同出资重建殿堂。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建成瓦屋三间,供奉佛像,依靠香客游人的捐助勉强度日。1983年,常闻师徒调往水星寺,丹霞山又陷入无人管理的状态,房舍悉皆毁坏。1985年4月,县政协委员董均荣居士在县政协六届二次会议期间,提交了《修复丹霞山名胜古迹,发展县旅游事业》的让案,倡议修复丹霞山护国寺,得到政府的重视,予以批准重建,并于1986年中秋节正式奠基。
经过几年的建设,护国寺现有山门、弥勒殿、大雄宝殿、玉佛殿、千手观音殿、斋堂、观音堂等建筑。中国佛教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亲笔提写了“丹霞山”、“护国寺”及“大雄宝殿”等匾额。现寺内还有进一步建设丹霞山的计划,在几年之内要逐一解决交通、照明、饮水等方面的问题。
护国寺中除珍藏有光绪皇帝御赐之物外,还有赵以炯、翁同和等人的题匾、楹联、书画等。纽约妙觉寺住持洗尘法师捐助寺内计有玉佛、贴金弥勒佛、地藏菩萨、千手观音及法器等多种。另藏历次传戒所用的黄铜“金刚光明宝戒宏范印”及具有千年历史的《贝叶经》、《贵州省盘县丹霞山莲花峰千佛戒同戒录》等。护国寺的名胜古迹有:
丹霞山玉佛寺。护国寺玉佛殿内供坐式玉佛一尊,卧式玉佛一尊,有“玉佛林”之称。这些玉佛为国内及缅甸、美国佛教界所馈赠,神态安祥,妙相庄严,堪称佛雕中的精品。
隆普墓塔。隆普在大师同丹霞山第十二代法嗣,圆寂后全寺僧众为其立墓塔一座,高五层,塔前有《隆普生平事略碑》。墓塔座下为灵柩停放处,以五面料石起供,修成地下秘室。柩前置大锅一口,盛香油三百余斤,油内置灯芯,加油燃灯后即行封闭,名为“长明灯”。此灯须年年添油。“文革”中墓塔被炸毁,现已修复。
观日楼。民国十五、六年,了凡和尚在中殿水池上修建观日楼,高五层,上悬“南天胜景”匾额。现在筹资予以重建,仍名“观音楼”,登楼可观日出日落的壮丽景色。
梓木洞。位于丹霞山脚,洞长四百多米,钟乳琳琅,怪石嵯峨。现已在洞口修建了石级,引进照明线路,正进一步扩建中`。 |
|
强烈呼吁佛门内外重修护国寺,如今已空无一人,唯一小庙尚存。
北京护国寺位于西城西四牌楼之北,护国寺街西口内路北,农历每月逢七、八有庙会。
护国寺为北京名刹,始建于元代。明代刘侗、于奕正著《帝京景物略》云:“大隆善护国寺,都人呼崇国寺者,寺初名也。都人好语讹语,名初名。寺始至元,皇庆修之,延佑修之,至正又修之。元故有南北二崇国寺,此其北也。我宣德已酉,赐名隆善。成化壬辰,加护国名。正德壬申,敕西番大庆法王领占班丹、大觉法王着肖藏卜等居此,寺则大作。中殿三、旁殿八,最后景命殿。殿旁塔二,曰佛舍利塔。”寺前后五进。院中碑刻甚多,其中著名者为赵孟頫书《皇庆元年崇教大师演公碑》和危素撰并书《至正二十四年隆安选公传戒碑》等。寺内除供奉佛教诸佛祖外,还有元丞相脱脱夫妇塑像和辅佐明成祖朱棣建有殊勋的姚广孝影堂。另有葡萄园数亩,可见其规模之大。
清末唐晏著《天咫偶闻》云:“隆善护国寺,俗称护国寺,即元之崇国寺。赵松雪书演公碑,危太仆书选公传戒碑皆在殿东阶下。月七、八有庙市,与隆福寺埒,而宏敞过之。”
护国寺庙会与隆福寺庙会齐名,即所谓“东西二庙”之西庙。《京都竹枝词》云:“东西两庙货真全,一日能消百万钱,多少贵人间至此,衣香犹带御炉烟”。
解放初期,随着社会的安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护国寺庙会又兴旺一些时间,对私营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以后,摊贩们大都集中到隆福寺长期营业了。一九五七年时,每届庙会时还有少数小摊贩在庙中摆摊售货,逛庙者寥寥无几。以后庙中建筑逐渐为一些单位占用,大部分建筑被拆除,改建为楼房,庙中原建筑仅存三间金刚殿和后殿的几间西配殿。如果硬要寻觅护国寺庙会的痕迹,只有人民剧场对面的小吃店和花厂子,尽管解放以后都改建为楼房,但这两家还是由护国寺庙会延续下来的。
后来又对遗存的金刚殿进行过修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当年护国寺
护国寺大街是以寺庙而得名的,庙的全称是“敕建大护国隆善寺”。老北京人习惯叫护国寺,而隆善寺反而不叫了。东城有条隆福寺街,它的庙名是“敕建大护国隆福寺”,老北京们把隆福寺叫出来了,“护国”两字不提了。当年护国寺庙宇早已损毁,整个庙的规模框架还存在,逐渐变成城内的集市——庙会。我的记忆,庙会在上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末是鼎盛时期,消失于上世纪50年代后期。60多年前的护国寺庙会甚是热闹,现在还能回想起当年的景象。
护国寺庙会山门(南门)不开,游人出入走东西角门,进入后就可见一座叫金刚殿的佛殿。当年的山门及角门,于上世纪50年代初拆除,盖起了楼房,为北京市钟表眼镜公司。后边的金刚殿当做库房用,此楼如今还在。山门内是前院,最南边有一茶汤摊儿,字号“年糕李”。这个摊儿不小,前边一溜儿是售货案子,后面有几张方桌,供顾客吃食休息。往北走,有扒糕、凉粉、油炸灌肠、卤煮丸子等卖各种北京风味的摊儿。
在西边靠墙的地方,有个卖粘瓷药和擦铜药的地摊儿,此人五十多岁上下年纪,嘴里不停地吆喝着“粘瓷的,擦铜的”。粘瓷药是比火柴棍粗点儿的红黄色小棍,每根五六厘米长。如果瓷碗或瓷盘子摔坏了,将破处用火烤热,然后抹上棍药,两处粘合,冷却后即可粘牢,可继续使用。那年代,百姓们打破的碗盘儿舍不得扔掉,粘上凑合再用。擦铜药是黄药面,专擦铜质器皿,如家具的铜什件,用此药面蘸点食醋,擦出的铜活锃光瓦亮。粘瓷药和擦铜药当时都相当便宜,经济实用。
前院靠东边墙是卖山货摊位,锅碗瓢盆、叉把扫帚、大笤帚、筐箩簸箕,各种炊具,日用杂品,一应俱全。
由金刚殿东西山墙往北分成东西两路,各摊位都支起蓝白布棚,卖什么的都有。东路南头儿有一卖香面的,支着蓝布棚子,香面是用各种香味木料,如檀香木,制成粉末状,装入布袋,带在身上或放置家中,散发香味儿,传统的香面就是当时中国式的“香水”。售货人员一边用锉状工具加工香面,嘴里一边在唱,这是吆喝的一种形式,每一段六句,合辙押韵,很是好听。往北有卖木梳的,各种木质的、牛角的大小各式梳子、篦子,应有尽有。
还有一布鞋摊儿,按季节售货,春秋夹鞋,夏天布凉鞋,冬季棉鞋,北京人喜穿的骆驼鞍毛窝、老头儿乐,各色布料具备,都是按百姓需要供应。
还有一个点痦子摊儿。一张方桌,后桌腿绑两根竹竿,上挂一块方形白布,画着两个男女大头像,两个大白脸,画有五官眉眼,在各个不同部位点着黑点儿,表示痦子。过去年间,人们很迷信,痦子长在什么部位不好,如不除掉就不吉利、要倒霉。点痦子摊儿的主人招呼大伙儿用他的药来点上,声称药到必除,必有好运到来。当年还真有不少人上当。还有些零碎小吃食,如卖棉花糖的,他们都不定地方。
在西路,有一卖鞋面儿的,五颜六色,各种面料,花色品种齐全。那年月,百姓家大部分自己做鞋穿,自己纳鞋底,买块面料,配制成鞋。
有一布摊儿,周姓兄弟俩经营。各色棉布、花布有数十种,那时百姓是自做成衣,所用面料都是粗布、蓝布、细白布,有月白、灰、浅毛蓝等颜色。这种摊儿不备绫罗绸缎高档货,都是平民百姓所需。
挨着有个卖花儿的摊儿,是绒花、绢花、纸花。业主姓崔,制作各种头戴花、瓶插花,品种繁多。百姓们当时虽穷,逢年过节,有个喜庆日子,妇女们还是喜欢头上戴朵花儿,价钱不贵,透着喜兴。
金刚殿后是中院,卖艺表演的多。靠西南边是用绳子和白布圈起的一个场子,演出评剧。北京人叫小戏棚子。零打钱,每唱一段或一折,伙计拿着小笸箩到观众中要钱,你给三分二分,一两毛钱都行,便宜,但戏的质量不高。
戏棚对过是宝三跤场,当年宝三正在中年,跤摔得漂亮而帅气,看角力能看出掼跤的艺术性。他还耍中幡,一丈多高的大竹竿,挂上幡旗,很有重量,耍起来的花样很吃功夫。在很远就能看见中幡飘摆,铜铃铛响,煞是威风。有时摔跤的人很多,那都是帮场的业余爱好者,自己不取报酬。
东南角儿有练武术把式场子,卖艺人名叫蓝剑舒,四十来岁,专练方便大铲,就是戏曲舞台上鲁智深用的那个一头是月牙儿,一头是方形铲的兵器。据他本人说在上世纪30年代初上海拍的无声电影《火烧红莲寺》中的大和尚,就是他扮演的,影片中使用的兵器就是庙会上表演的那个大铲。
这个场地有一阶段由爷儿三个练把式,并带耍狗熊,人称“狗熊程”。父亲带着姐弟二人卖艺,姐弟能打拳、顶碗,黑熊站立行走,翻跟头,头
项转钢叉。解放后,这一家都参加了中国杂技团,驯熊节目也保留下来。
东头靠北边有小酒摊儿,卖零散白酒,旁边有个卖炸鸡蛋角(荷包蛋)的。再旁边是炸灌肠的,北京炸灌肠就是淀粉加红曲做成坨状上锅蒸熟,晾凉后切成碎块再用煮猪肉的汤油煎炸,外焦里嫩,加上咸蒜汁食用,很好吃。现在还有卖这种小吃的,但远不如当年庙会上的味道。
中院大殿早已坍塌倒坏,在殿台基上放着不少大木料,都是大殿当年所用,经过多年风吹雨淋,已经老旧,但质地不朽,还在那儿直挺地躺着。说明这是些上好木材。当年这里是摆小人书摊儿的地方,琳琅满目,中国古典文学绘画出的《三国演义》、《红楼梦》,还有《大五义》、《小五义》、《水浒》、《聊斋》、《西游记》等。当时放映的电影片儿,后印成小人书,看小人书和看电影一样,只是不会动没声音罢了。这里是孩子们的天地,一分钱看一本,看半天也用不了一毛钱。
东路最北头儿,到东后山门,门里靠东边是相声场子。庙会上只此一家,领头人叫孙宝才,艺名“大狗熊”,其他演员有赵玉贵、罗荣寿、赵春田、黄鹤来等。他们相声、双簧都表演,孙宝才以演双簧前脸为主,现在北京能演双簧的人不多了,就是有演出,大多还是孙宝才的路数。说相声时,孙宝才以捧哏为主。当年他们这个场子很受观众欢迎,每说一段之后零打钱,给多少都行,不给也行。
西路北头儿,到西后山门,靠西有北殿,上挂横匾“瑞芝堂”,是当年管理庙会的喇嘛住房。护国寺原为喇嘛庙,但当时喇嘛不多。我所知道王喇嘛是主管,另一姓薛的喇嘛,其他还有几位记不得了。瑞芝堂门前有一块空地,能摆十几张方桌,作为茶馆,是由喇嘛经营的,供逛庙会游人喝茶歇脚。这个茶馆在庙会期间很红火。
东西后山门中间有大殿一座,高大巍峨,还未坍倒,阁扇门窗齐整,虽经多年风雨老旧,气势依然,内无佛像,堆放杂物,凌乱不堪。这个大殿的后面就是塔院了。
塔院有小山门,门前有小石狮一对,东西各有角门,这个山门长期关闭,游人均走角门。山门前东西各有庙墙的豁口,也成为后门儿,东后门可到棉花胡同,西后门可通百花深处胡同。
东后门内靠北边有卖弹弓弩弓的摊位,靠南有一卖胡盐的。胡盐就是食用大盐用锅炒后再加工成细面儿,供人们刷牙用。那年月百姓们刷牙就用盐,能用牙粉的就很不错了,用牙膏那是以后若干年的事了。这个摊案上摆放铜牌儿,上有黑字“洪商”,摊主是位白胡髯老者,个儿不高,吆喝“买胡盐来!”声音脆亮,至今我还记忆清楚。
西后门内路北有一间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北屋,门楣挂着“明音斋”的小匾,是卖京胡琴的。老夫妻二人,老头儿自制胡琴售卖。那间小房既售货又是车间,既是卧室又是厨房。
塔院东角门内,有一唱京剧的场子,艺人名叫“大妖怪”。当年此人四十多岁,留着背头,穿长袍,头戴“苏州撅”,就是戏曲舞台彩旦丑婆子戴的那个头面。脸上涂成白色,龇牙咧嘴,逗人发笑。“大妖怪”拉得一手好京胡琴,相当熟练,他拉各种京剧曲牌,水平不低。每开场时,他必拉曲牌《夜深
沉》,以便招徕观众。
“大妖怪”姓刘,当年他太太也在场唱戏,青衣旦角、老生都能唱。还有票友帮场,不要报酬,只为过戏瘾。记得有位姓杨的票友,高个儿,长脸膛,唱老生,日久观众称他为大杨,帮场时间很长,经常见到他。“大妖怪”在庙会最后萧条的时候,就不知去向了。
塔院西角门内,有个变中国古典戏法儿的。四面观众,能变出各样戏法,常演节目有仙人摘豆、平地抠碗、罗圈当当、长绳摘环等。观众在一米的近距离,看不出什么破绽来,堪称绝技。
塔院正中大殿和东西偏殿还完好,在大殿前有位说唱竹板书《刘公案》的,艺名“小蜜蜂”,以说为主,唱的不多。四十多岁,沙哑的嗓音,很受些老太太们的欢迎。
说竹板书的南边,也就是院中间,是卖茶汤的摊子,大铜壶一把,是个招牌,以茶汤、油炒面儿、藕粉为主,也卖年糕之类的小吃。据我所知,护国寺庙会上只有两家卖茶汤年糕的摊儿,前院是“年糕李”,后院就是这一家儿。
塔院大殿东西各有一小门,通往殿后院儿。这里比较荒凉,较之前院游人也少,虽也有大殿,但东西没有配殿。靠南边一溜几家卖羊霜肠的,煮熟后卖,热气腾腾,在冷天儿来碗热羊霜肠,连汤带水又暖和又解饿,好吃不贵,经济实惠。靠西边有一拉硬弓的场子,练武者三十多岁,身强体壮,能同时开5张弓,有时候也表演打弹弓。练拉弓不要钱,主要是卖“大力丸”。
塔院后院西墙有一随墙大门,出去往西走太平胡同就到新街口南大街了。
护国寺庙会不是每天都有,每月按农历计,逢七、八是护国寺。到上世纪40年代末,土地庙、花市庙会撤消,两天庙会就挪到护国寺。护国寺庙会到上世纪50年代中期逐渐萧条。公私合营之后,有的庙会摊主被吸收到商业或企业中,卖扒糕的、卖炸灌肠的并入护国寺小吃店。
庙会看着不外乎是有买有卖,艺人卖艺,平头百姓购物娱乐之处,实际上有许多文化内涵,土生土长的民间文化,底蕴积厚。吃穿用玩儿,都是文化,质朴无华,和百姓紧密相连,故而使庙会撂地的玩艺儿,多少年流传下来。在现今的浮躁社会中,北京城的老人们盼想着那些纯朴文化的回归。
护国寺庙会
护国寺与隆福寺、白塔寺、土地庙、花市等五大庙会由来已久。清康熙年间是五大庙会鼎盛时期,甚至原有的报国寺等大型庙会竟被其取代。
护国寺原为旧历逢七、逢八开放;自民国十一年(1922年)改为阳历逢七、逢八开放。每届庙会期“凡珠玉、绫罗、衣服、饮食、古玩、字画、花鸟、鱼虫以及寻常日用之物,星卜杂技之流,无所不有。”(《燕京岁时记》)因此,城乡游人摩肩接踵,甚至在定阜大街一带清王府邸居住的贵族妇女也来此光顾。
护国寺庙会从兴起至解放前,约有三百年的历史。历经沧桑,情况逐渐变迁,因时而异。现仅介绍晚清时护国寺庙会的几个片断。
前清时,弥勒殿相当于厂甸庙会的火神庙。所售之物主要有三项:一是零星古董,诸如:朝珠、手串、小铜佛、铜镜、鼻烟壶之类;二是花梨、紫檀、镶有大理石心的罗甸的硬木家俱;三是练武、狩猎用的腰刀、剑、弩、铜吹筒等物。当时翎子张的腰刀摊,颇引人注目。
天王殿未塌前,殿内有辛记等的玉器摊、首饰摊(多是两把头上的装饰品)十多个。经常有“衣香犹带御炉烟”的贵族妇女到此猎奇。“值当意之物,一诺千金,不吝其价。” 殿外附近的摊子则卖些仿古文玩。(工艺品)烧料的烟壶儿、烟袋嘴儿、帽正儿、仿大明宣德的青花盖碗等,摆的满目琳□,美不胜收。尤其是云林斋的字画与这些文玩一配,显得格外风雅。另外,德丰斋、冰玉斋的京装绢扇,作工精细,一直受到妇女们的青睬。那时,旗族妇女梳着大两把头走在街上,手执这种团形绢扇遮着太阳,别有一番风度。
殿廊下,有古今中外的书籍、字帖、拓本,有时市面上买不到的“孤本”、“珍本”,这里有时倒能碰上,而且价钱不太高。因此,也吸引了一些文人墨客。 东西碑亭历来是书亭、画亭。这里不但有慈善家施舍治病偏方;还有善信弟子散发《玉历至宝钞》、《灶王经》、《太阳经》一类的善书,春节期间,这里挂满了《富贵有余》、《耗子成家》的年画,任人选购。
碑亭前,有百本张,同乐堂等卖唱本。他们把一些木刻、石印版的唱本夹在粗小线上,然后将小线拉在亭柱上,以招来主顾。后来,又出现了一些外乡人背着蓝布包袱到此卖唱本的。他们多是席地而坐,边唱边卖。有的拿一副竹板,有的只捡两块瓦片,敲打起来,唱什么《继母娘打孩子》:“光绪坐龙楼,福如水长流,四海民安乐,禾谷根苗收。有一件新闻事,出在了景阳州。”唱几句吆唤两声“一个大一本,两大一本!”如果没人买就又接着唱下去:“离城四十里,地名叫刘家沟,此人姓周,名叫周振楼。年少好行善,补路把桥修,修下了二儿,一个女娇流。”如一旦有人买,马上停下来,招待主顾。这种生意获利极微,故自称为“要饭的买卖。”
庙会上的戏曲、杂耍生活气息很浓,通俗易懂,形式多样,为群众所喜闻乐见,但有个别节目未免有些低级、庸俗。晚清,西庙曾出现过驯兽表演,所谓“看海豹”。出现过大型马戏、杂技。但主要还是以撂地玩艺儿场子为多。当时有仓儿、王麻子的两个相声场子,以即兴表演,临时抓哏为特长招徕听众,由于内容不太文明,所以听众多系男人,妇女自觉地不去观赏,偶有妇女站脚,他们便说:“老太太,我们这儿不说人话,请您上那边看耍狗熊的去吧!”鸭蛋刘的戏法是叫座的买卖,那时讲究演什么吞长虫、吞宝剑、吞针、吞火、掏肠子埋起来,然后树个大旗杆等惊险、离奇的节目。
当时,还有许多用白土子或大白在地上画个圈当场子的,谓之“画锅”。最吸引人的是大个王的太平歌词。他不是光唱《庄公劝善》、《韩信算卦》之类的传统段子,还自编与时事有关的新段子,如:《义和团火攻西什库》、《抢当铺》等 最招小孩喜欢的是拉大画儿,也叫西湖景。有的搭起布棚,挂一张大画儿,不能拉,里头有个男扮女装的人,边唱边扭。镜子是鱼鳞玻璃,往里一瞧,仿佛有十好几个人。也有的在竹架上设大木箱,内设“八大篇”,外设活动走线,拴着锣鼓,卖艺的一拉,“此不□咚仓”,叫作“元年儿领空”,不论什么画面,都是那一套死词儿,除了《小寡妇上坟》就是《刘大人私访》,通常在开始时,先拉个序幕:“往里瞧,这第一片,来到了苏州大街你观上一观,一条大街长十里,招牌幌儿挂在两边,钱庄、当铺两对过儿,茶楼酒馆紧相连。路南有座美人书寓,画栋雕□好门面,楼上坐着听书的客,跑堂的过来又把茶端,有几个倌人会弹唱,怀抱着琵琶定准弦,开口唱得是马头调儿,然后改了太平年。有张生来游寺,小小的红娘把信传。这么张玩艺瞧了个到,哎……(七不□咚仓),拉起一张您再慢慢观哪!哎……(七不□咚仓)
在这里做买卖、耍手艺的采用各种新奇的办法,招徕顾客。卖料烟袋嘴的手持小铁锤“用力”往货样子上砸,边砸边向过往游人喊道:“咱这货就是结实,不怕砸、不怕打……”偶一失手打碎了,他便找撤说:“我为的是叫大家看看这茬儿……” 卖剪刀的为证实货的钢口好,竟用一把样品刀往燧石上打,打的啪啪冒火星儿,大喊:“您瞧瞧咱这刀的钢口!” 卖布头的以天津口调大声吆唤道:“买来吧买来吧! 天津卫,刚下火车的!关了门儿的货底子……”卖首饰的拿着一只镯子喊道:“买过的知道,戴过的认得!露出铜来给我拿回来……”更有甚者,粘盘子、粘碗的李九儿,用学驴叫、狗叫、群狗打架的办法招引游人。
晚清,在这里卖野药的极多,经营方式也很特殊。有个老头,头戴毡帽盔儿,帽下掖一块纸,当帽沿儿,拉着一头脖子上带有铜铃的小黑驴儿,驮着一些药匣子,下边挂着大字布围:“天元堂黑驴眼药”。人少时采取游动贩卖的方式边走边卖,如果人多拥挤,就在配殿廊底下停下来,而且把患者表示鸣谢,给他挂的布匾亮出来。从远处望去,好像土地庙。仁义堂孟家则拉个练武的场子,卖“百补增力丸”先耍一场飞叉,等把人招得里三层外三层的时候,他才开始卖药,喊道:“千方容易得;一效最难求!”金回回是在塔院出摊卖膏药,他与那些拉场子卖艺,自称:“小弟是从镇江来”的卖药者迥然不同。他是在现场升起火来,坐上油锅熬药,往一块块红布上摊,公开“修合”。招人围观。自称是:“修合众人见,存心有天知!” 还有一种卖虫子药的,搭个兰布棚,内设大长案子,摆出百八十瓶用酒精泡着的人体寄生虫,大半是人们所说的“混屎虫”(蛔虫)。据卖药的说,这都是吃了他的药打下来的。除了卖成药的还有卖草药的,什么旱三七、苦果、龙爪□等,屡见不鲜。 小孩转糖抓彩也是这里常见的买卖,尤其是春节,特别兴旺。
在二院西配殿廊下,挂着一副绢裱大画,上端书三个大字“道德心”。下边画出十五个大格,每格各画《西游记》一景,如:《高老庄》、《流沙河》、《五庄观》、《盘丝洞》、《宝象国》等,每景标志着得糖若干块,多的百块,少的数块。缝一布袋,内装小竹牌,标有西游各景,让人们抓了后对号领奖。做买卖的还要以唱代替吆唤。例如:“三道儿钱,三月三;唐僧取经上西天,路过九妖十八洞,好难过的火焰山。”以吸引一些小孩来抓彩。这种转彩的相对说来,比较公道。有的仅仅摆一小筐,筐上插两根竹竿,架一铁丝,穿着许多小纸片,上面已用白矾水写好“得糖××块”,多者百块,少者数块。抓彩的可任意撕一纸片,往水盆里一放,就可以看到得奖数目。
还有的小贩摆出各种奖品,诸如玩具、茶壶、茶碗之类的用具或食品。在木桩子上挂一圆盘,一拨可转,上边设指针,盘上画成格子,每格标出奖品名称。一个大钱拨一回,转盘,停后,指针指在哪个格的线上,即可得到所标奖品。如轮盘停后,指针正指线外,则什么奖也不得,只象征性的给两块冰糖子儿。谓之“没白没票”。最缺德的莫过于搞投球人格的,一些耍手彩儿的小贩们专蒙骗小孩。他们用木板钉一小橱,后背双层,成一斜坡,内有拦钉,从上口可将玻璃球投入,任其滑下,下边设若干格子,每格设不同奖品,如:皮球、转花筒、口杯、不等。另空三格,谓之“白票”。凡参加此项转彩的,几乎百分之百地落入空格。这时,便有与之同伙的假充游人,到此转彩投球,每投五个球,就有三个球落入大彩,以引诱顾客再次上当受骗。
至于套圈,大约是民国以后的玩艺儿。其大致可为两类。一种是远距离的摊子,摆的东西十分阔气,近处有各种泥娃娃,中间的是纸烟,磁火柴盒、镜子,后边是玩具大鞍车,最后是几个至十几个一落的饭碗(只套上最上边的就算数),让顾客在一米以外的地方去套。再一类则是小摊子光套纸烟,所有的纸烟一合一合地就摆在人们的脚下,旁边立一牌,上书“不准哈腰”,叫人们站直去套。这样,藤圈有弹力,往往套上了还要折回来,人们往往可望而不可及。
清代,庙会上常见的儿童玩具都是民间手工制品,但别有一种艺术风格。例如:哗楞棒儿、货郎鼓儿、婆婆车、击木、长虫变八卦、小孩钻罐子、七巧图、□官图、万花筒、吹筒箭、泥骰子,骨牌、小弩弓、宝盒、苍蝇笼、鸽子窝、琉璃泡儿、西湖景、瓦锅子、屁帘风筝、大鞍车、排子车、小沙燕、布老虎、胖小子、泥人、泥马、模子、假胡须、鬼脸儿、大头和尚度柳翠、木刀、木枪等。春天、有专门卖屎□螂拉车(纸糊小轿车)、屎□螂人的。春节期间是玩具行业的旺季。例如:三尺至五尺的大糖葫芦,用小糖子一刷,上边插上小彩旗。从两个风轮(也叫轱辘),到五十个风轮以上的风车;大小不等的扑扑登儿、琉璃喇叭、空竹、地轴儿……
清末民初,庙会上常见的“又吃又玩又哄孩”的儿童零食,花样极多。用小“蒲包”装的小炸食。每包有像手指肚大小的桃、石榴、苹果形的炸食十数枚。 用玻璃管装大米花,两头包裹彩纸,谓之“霸王鞭”。
此外,用杏干泥压成的酸“皮带”、以山里红泥压成的带画的果丹皮、玉米花、大米花合成的米花球、米花糕。糖块更是多样化。螺丝糖、桂花(三角、菱形)糖、冰糖子、薄荷凉糖、沙板糖、梨膏、变色球、泡泡糖等。春深时节,小青水杏上市,用一根小细秫□棍裹些小糖子,谓之“蜜”,与青杏一起卖给小孩们,谓之“杏儿醮蜜”。夏天,用杏干汤、酸枣汤泡了“淀儿粉”,谓之“玻璃粉”、“桃脯”。冬天,用次山里红不去核煮成“胡子糕”;比较高级些的是,煮玫瑰枣儿和用大红干、柿饼、藕片泡成的果子干。这后两者,也受成人们喜爱,成为北京特有的食品。
护国寺西廊下北口太平胡同为狗市。专卖哈巴狗,也叫“狮子狗”、“巴儿狗”,它比一般养的“笨狗”个头小,身长约一尺左右,短腿长毛、大眼、嘴盔子很短,两耳下垂。颜色有黄、黑、黑白花、黑黄白三色的。脖上系一小铜铃,驯顺可爱。饲养人还教会它许多玩艺儿,如就地打滚、跳跃起来用嘴接食物、用前腿作揖欢迎客人等等。前清时有值几两至数十两银子一只的。民国以后,有值银元几元至数百元一只的。买主多系富人。
另外,护国寺庙里庙外(护国寺前街)有奇卉、悦容等十多个花厂。专售鲜花,春日以果木为胜;夏日以茉莉为胜;秋日以桂、菊为胜。冬日以水仙为胜。庙门前及西门内陈列鲜花甚多,香气袭人。确是“生香不断四时花”。
护国寺小吃店
以清真京味小吃以庙会经典品种为主。经过多年的发展品种也有变化。日常经营的品种有各种黏货。有各种细馅元宵,清真汤圆,艾窝窝,豆面糕,芝麻年糕,果料年糕,豌豆黄等,炸货有蜜麻花,开口笑,薄脆,焦圈,流食有豆汁,面茶,小豆粥,杂碎汤,鲜豆浆,杏仁豆腐,莲子粥等。该店制作的豌豆黄,艾窝窝,豆面糕,果料糕,蜜麻花,蜜三刀,焦圈,糖火烧,豆馅烧饼,糖油酥,咸麻酱烧饼等,干稀、甜咸,蒸炸煮饺烙等近百个品种。
面茶是护国寺清真小吃的特色品种之一。过去一般在下午售卖。有诗说:“午梦初醒热面茶,干姜麻酱总须加。” 喝面茶很讲究吃法,吃时不用筷、勺等餐具,而是一手端碗沿着碗边转圈喝,非老北京人恐怕无此吃法的。为什么要用这种吃法呢?这与品尝面茶的风味有关。
馓子麻花是护国寺清真小吃的精品。工艺流程繁杂。先将矾、碱、红糖、糖桂花放在盆内用温水溶化,再将面粉倒入和均匀,和好后挫长条盘起来饧一会儿,然后揪成40克一个的小剂。将麻仁用开水拌起来,将小剂粘上拌好的麻仁,挫成10厘米长的小条码在盘中,码3至4层再饧着。饧好后,拿起两小条用手挫成均匀的长绳条2根,对头折两个来回成8根,两头捏在一起,成两头尖、当中大的枣核形或扇形状,用油炸熟即成。炸时锅内花生油五成热,拿着馓子麻花的捏头处,将坯子下入油锅来回摆动使其定型,待坯子稍硬挺后,整个入油中炸,炸成棕黄色即成。馓子麻花的质量特点是颜色棕黄,质地酥脆,香甜可口。
北京人喝豆汁儿,始于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前后。有种说法:“北京豆汁儿,旗人的命根儿”不无道理。豆汁儿最初是清宫御膳的一种饮料。虽“味儿”个别,但有保健的功效。夏天可消渴解暑,冬季能清热温阳,四季喝它,益于开胃健脾、去毒除燥。喝豆汁儿有讲究,得配上焦圈、咸菜丝儿。人们说,豆汁儿是“味在食外”的特色小吃。为了保持特色,自五十年代至今护国寺小吃店坚持经营不断档。一些国外侨胞,港澳同胞来特地到护国寺小吃店一品豆汁,感受浓郁的北京地方风情。1997年8月份在原国内贸易部、中国烹饪协会等组织的首届“中华名小吃”认定活动,护国寺小吃的豆汁儿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 |
|
护国寺位于四川成都郫县北门外崇兴乡护国村。
根据其观音殿前现存的两棵树龄逾700年的罗汉松可知该寺至少建于元代以前。寺内原有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铸铜钟一口,高约4.5尺,周长约1丈。民国20年移于县政府警报楼上。1958年被县印刷厂砸毁,用以掉换字模。
现在寺院空置,房屋年久失修,亟待各方有能力的善士予以关怀维护。
相关图片 |
|
浙江省岱山县护国寺
位于岱山县岱东镇北二村。 |
|
护国寺位居浙江省温州市景山公园内,原为温州著名古刹,启兴于唐之贞元,鼎盛于后梁乾化。历经南宋绍兴,以至明之嘉靖,梵宇巍峨,僧众精勤,香火炽盛。山深林密,曲径迂回,风光秀丽,为四大古刹丛林之冠。明末崇祯,毁于兵燹,岁成废墟。清之顺治,有居士周天镜等延僧全真重建,迨至道光秀川,续建落成,规模宏伟,蔚然大观。民国以还屡见兴衰。
护国寺溯及既往,高僧辈出。如:唐之广钦、鸿莒,五代鸿楚、鸿梁,宋之处严、希妙,清之全真、秀川,以至民国之能明、则愿、钦云、万定、芝峰、静贤,皆为僧家之翘楚,佛国之栋梁。通宗明教,著书立说,兴建学院,培育僧才,四方学子接踵而至。缘因后山之莲华峰,地势险要,为群山之制高点,白鹿城之屏障,战略上为兵家必争之要地。所以战乱时期,寺宇屡为军营所占用。游人路阻,香客绝迹,号角声起于丛林,寺僧星散于他方。致使佛教四众无比浩叹!际此国家昌盛,时节升平,中枢决策贤明,万众生机勃发。
太平盛世,宗教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平民百姓精神生活的一部分。2002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重修护国寺。2003年护国寺修建工程正式动工,历时六年,护国寺的主体工程全部完工。 |
|
|
|
护国寺18号 | 护国寺村 | 护国寺小 | 护国寺月 | 护国寺街 | 护国寺路 | 护国寺宾馆 | 护国寺社区 | 敕封护国寺 | 天长护国寺 | 界首护国寺 | 护国寺小吃 | 教王护国寺 | 夜宿护国寺 | 川府护国寺 | 护国寺西巷 | 东岳护国寺 | 护国寺金刚殿 | 护国寺小吃店 | 送僧归护国寺 | 送赠归护国寺 | 界首镇护国寺 | 北京护国寺宾馆 | 护国寺感应塔碑 | 护国寺秋吟八首 | 护国寺中医医院 | 保定博野护国寺 | 护国寺次韵婺州韵 | 护国寺月北小吃店 | 北京市护国寺宾馆 | 北京市护国寺中医医院 | 赠护国寺山上宏道者 | 北京市护国寺中医院 | 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 |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 | 荆南内护国寺启真诚禅师语录 | 外大父丞相初登科为雒县主簿经摄{左土右白}窑镇税官留诗护国寺中令狐监征录以见寄谨再拜追和而记其后 | 外大父丞相初登科为雒县主簿经摄垍窑镇税官留诗护国寺中令狐监征录以见寄谨再拜追和而记其后 | 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西夏碑) | 北京中医药大学医院现更名为北京市护国寺中医院 | 北京市护国寺中医院原北京中医药大学医院 | 窑镇税官留诗护国寺中令狐监征录以见寄谨再拜追和而记其后 | 外大父丞相初登科为雒县主簿经摄左土右白窑镇税官留诗护国寺中令狐监征录以见寄谨再拜追和而记其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