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预防 : 抗寄生虫病药 > 抗疟药
目录
No. 1
  引起人类疟疾的原虫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蛋形疟原虫(引起间日疟,都是48小时发作一次)、三日疟原虫(引起三日疟,72小时发作一次)及恶性疟原虫(引起恶性疟,每48小时发作一次或呈弛张热)。
  疟原虫生活史可分为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个阶段,前者在雌性按蚊体内进行,后者在人体内进行。人体内的无性生殖又分原发性红细胞外期(以下简称原发性红外期)、继发性红细胞外期(以下简称继发性红外期)、红细胞内期(以下简称红内期)等阶段。各种抗疟药通过影响疟原虫生活史的不同发育阶段而发挥其抗疟效果。
  (1)原发性红外期 受疟原虫感染的按蚊叮咬者,孢子体随其唾液注入人体血液,侵入实质细胞,进行裂殖,经6~12日成熟,形成大量裂殖子,逸出肝细胞并进入红细胞。此期发生在进入红细胞之前,并不发生临床症状,是疟疾的潜伏期。应用对此期有效的药物,如乙氨嘧啶等即有预防作用。
  (2)继发性红外期 一部分孢子进入肝细胞后缓慢或暂不发育,称休眠体。休眠体经4~6个月后陆续增殖分裂,成为继发性红外期,是疟疾复发的根源。已知恶性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无此期,用氯喹、奎宁等治疗后不再复发;间日疟原虫及蛋形疟原虫有此期,因此常出现复发。伯氨喹、扑疟隆等药能作用于此期,故将它们与氯喹配合应用,可以根治间日疟。
  (3)红内期 进入红细胞的裂殖子发育成滋荞体,再变为裂殖体,最后裂殖体成熟释放出大量裂殖子而重新侵入其他红细胞,重复其裂殖增殖。大量裂殖子逸出红细胞时引起疟疾症状发作。能杀灭裂殖体的药物如氯喹、奎宁,可以控制疟疾症状。
  红细胞内的裂殖增殖,经3~5代后,由于人体内情况对裂殖子增殖不利,于是部分红细胞内的裂殖子分化为雌雄配子体。当按蚊吸血时,它们即进入蚊体进行有性生殖,最后形成孢子体而引起传播与流行。由于配子体是疟疾流行、传播的根源,因此应用杀灭或抑制配子体的药物,如扑疟喹、伯氨喹、乙氨嘧啶等,可以防止疟疾传播。
  近年来,中、南美洲及东南亚地区相继出现具有抗药性的疟原虫株,其中恶性疟原虫抗氯喹株的增多使问题更为严重。疟原虫对氯喹、乙胺嘧啶比较容易产生抗药性,其次是奎宁和伯喹。实验结果表明,耐乙胺嘧啶的疟原虫,其二氢叶酸还原酶大量增加或与乙胺嘧啶的结合力明显降低,使乙胺嘧啶对疟原虫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为防止抗药性现象的产生,临床现提倡联合用药,即联用不同作用点的抗疟药,使疟原虫的不同代谢环节受到药物的干扰。例如联用乙胺嘧啶(或甲氧苄氨嘧啶)和磺胺类(或砜类如氨苯砜),前者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后者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两者合用,对疟原虫的叶酸代谢产生双重阻断作用,因而使其核酸合成受抑制,细胞核不能分裂繁殖。
  抗疟药-1 疟疾
  疟疾是世界上流行最广、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热带寄生虫传染病。WHO(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报告指出,全球近25亿人生活在疟区,临床病例数达3亿~5亿人,年死亡人数超过300万,其中一半为5岁以下儿童,其中非洲死亡人数占70%。由于厄尔尼诺现象的周期性发生,全球气候的明显变暖,疟疾正以难以想像的高速度蔓延。疟疾的流行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防治疟疾成为这些国家消除贫困的主要内容。WHO把遏制疟疾列为21世纪前10年首要的医学问题,并决心每年新增10亿美元防治疟疾。
  抗疟药-2 青蒿素的研制
  20世纪60年代越南战争期间,越南热带丛林疟疾的流行是中、越战士非战斗性减员严重。我国科技工作者经过艰苦努力,终于研制出了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是世界抗疟药史上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我国研究人员采用国际通用标准对青蒿素栓、青蒿琥酯、蒿甲醚和双氢青蒿素4个一类新药6种制剂进行了严格系统的临床研究,时间长达10年之久。研究证实,青蒿素类药可作为治疗凶险型疟疾的首选药,并证实青蒿素类药对恶性疟配子体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目前该类药物已在几个个国家注册成功,产生了越来越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另外,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青蒿素对肿瘤细胞有神奇的杀伤作用。
  抗疟药-3 抗疟药的联合应用
  目前尚无一种药物对疟原虫生活史的各个环节都有作用,临床一般采用联合用药。
  表-1 抗疟药的临床应用
  适用情况 选用药物
  各型疟疾 急性发作 氯喹+伯喹
   脑型恶性疟 奎宁+青蒿素
   耐氯喹恶性疟 奎宁+青蒿素
   病因性 预防用药 乙胺嘧啶
  休止期 乙胺嘧啶+伯喹
百科大全
  抗疟药
    能抑制和根治疟原虫,控制症状发作的一类药物。根据抗疟药对疟原虫生活史的作用环节及实际应用,将其分为三类:①主要用于预防的抗疟药,如*乙氨嘧啶、磺胺类和砜类,于一定剂量下,对恶性疟及间日疟某些株的原发性红外期(此期不发生临床症状)有一定杀灭作用;②主要用于控制症状的抗疟药,如氯喹、奎宁等,能控制临床症状的发作,也可用于临床性预防。③主要用于控制复发和传播的抗疟药,如伯氨喹,对继发性红外期则有根治作用。
    
药品大全
  药品名称
  (包括商品名、通用名) 抗疟药 用法用量 药理作用 很早以前人们就知道奎宁可以治疗红斑狼疮,后来又相继发现其他抗疟药也可用于这些疾病。治疗皮肤病常用的抗疟药有氯喹(chloroquine),羟氯喹(hydroxychloroquine)和米帕林(mepacrine)。这三种药物主要作为抗炎剂,尤其对胶原血管病和光敏感性疾病有效。羟氯喹单独服用可治疗狼疮,但对于单独服用羟氯喹无效的病人可将羟氯喹与米帕林联合应用。【作用机制】抗疟药的作用机制是有争议的,有免疫学方面和抗炎效果两种;较可信的作用机制有:磷酯酶儿的抑制,溶酶体影响的范围(如pH的增加;膜稳定性、溶酶体酶类的释放抑制和活性);吞噬作用的抑制;过氧化物生成的抑制;细胞内pH在胞质空泡内的增加,导致自身免疫CD4+T细胞刺激的减少;抗体生成的抑制以及抗氧化剂活性。氯喹和羟氯喹与卟啉类结合从而促进它们在尿中的清除。使用抗疟药时,因其能结合黑色素和其他色素,故偶见视网膜毒性作用。
  适应症 羟氯喹可用于治疗盘状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迟发性皮肤卟啉症和多形性日光疹。抗疟药还可用于治疗肉样瘤病、嗜酸性筋膜炎、日光性荨麻疹、环形肉芽肿和某些脂膜炎。抗疟药常用剂量为:羟氯喹0.2g/d,分2次服;米帕林0.1g/d;氯喹0.25g/d。通常,先使用羟氯喹,若在4~6周没有改善,则加服米帕林,或单独使用氯喹。对体重较轻的个体应调整剂量,氯喹为每日≤3mg/kg;羟氯喹为每日≤6.5mg/kg。抗疟药可与局部糖皮质激素和遮光剂联合用药选择用于广泛性皮肤狼疮。据报道要得到圆满的临床效果需连续治疗数月。 患迟发性皮肤卟啉症的病人,通常要进行静脉切开术治疗,要求给予不同剂量的氯喹或羟氯喹。因使用常规剂量时发生头痛、恶心、发热、转氨酶升高以及尿中大量的卟啉排泄物。有儿组剂量方案:①使用氯喹0.125g,2次/周;②3次静脉切开术,随后每天给予氯喹0.25g达7d;③1次静脉切开术,随后每天给予氯喹0.259达3d。 不良反应 氯喹和羟氯喹所致视网膜病发生率较低,所给予的剂量应当在上面提及的范围之内。对正常肾功能病人使用该类药物不得超过10年。米帕林不易引起视网膜病。最好每6个月或每年检查视力1次。有文献报道,妊娠前须停用羟氯喹6个月。每日剂量在0.1g以上可能引起粒细胞缺乏症。治疗开始时每月应检查肝功能和全血计数,整个治疗中至少每3个月检查1次。
  制剂 注意事项
英文解释
  1. :  antimalarial drug
  2. n.:  antimalarial
相关词
医学药理学抗寄生虫病药主要控制症状的药物百科大全控制疟疾症状的抗疟药药品大全药品
预防疟疾的抗疟药中国药典2005版抗阿米巴病药中国药典2000版更多结果...
包含词
抗疟药-甲类抗疟药-乙类预防疟疾的抗疟药
抗疟药联合应用的药物防止疟疾复发的抗疟药控制疟疾症状的抗疟药
分类详情
张开抗疟药-甲类张开抗疟药-乙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