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地图 |
|
|
托林寺投诉电话 拉萨市旅游投诉电话:0891-6650808 0891-6324691
西藏旅游投诉电话:0891-6834193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托林寺位于阿里扎达县境内,象泉河旁边,是11世纪初由古格王益西沃修建而成的。由于古格王朝的大力兴佛,托林寺便逐渐成为当时的佛教中心,其规模和形制都仿照前藏的桑耶寺所建。几百多年以来,托林寺虽然历经各种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但至今仍是殿宇林立,佛塔高耸。
据传,10世纪末时,已出家的古格王意西沃(原名阔热,后出家取法名意西沃,将王位让与其弟,实仍大权独揽,后人习惯上仍称其为王),为请阿底峡大师来阿里传教,要修一座寺院。为确定修寺地址,古格王请教阿底峡,阿底峡便派一弟子来阿里。据说,其弟子将敲锐钹的法器磐槐向空中抛掷,槌落下的地方就是托林寺的寺址。而检落地之声“托丁”则使其地得名,托林源于“托丁”,是年久发生音转而来。“托”为“高空”之意,“丁”为“飞翔”之意,托林寺亦即飞翔寺,也可以解释为“盘旋在空中的寺”。
托林寺是公元996年由古格王益西沃倡建,作为古格高僧、藏传佛教后弘期著名译师仁钦桑布译经授徒的场所。1036年,古格益西沃及其兄弟强曲沃迎请阿底峡尊者进藏,驻锡托林寺讲经著书,弘传佛法。宗喀巴的弟子古格·昂旺扎巴对该寺进行过大规模的重建。藏传佛教后弘期的许多高僧都曾在此留下足迹。
或许大家已经留心到古格壁画中的阿底峡和仁钦桑布的画像。1036年,曾任印度那烂陀寺、超岩寺首座的高僧阿底峡历经10载的颠簸,来到阿里的时候已经将近60岁。阿底峡来到阿里驻锡托林寺后,由古格的大译师仁钦桑布等担任翻译广译众经。此间,阿底峡撰写了著名的佛教著作《菩提道灯论》和《密咒幻镜解说》。三年后,阿底峡启程返回印度的途中,在普兰被僧人仲敦巴迎往西藏腹地弘扬佛法,圆寂于拉萨远郊的聂塘。1076 年,古格宗教界在托林寺举行了纪念阿底峡圆寂大法会,卫藏以及西康地区的僧侣们万里跋涉前往参加,史称“火龙年大法会”,成为当时藏传佛教盛事。阿底峡大师的驻锡和火龙年大法会的召开,使托林寺萤声全藏,成为中世纪西藏的名寺。
接下来介绍的是仁钦桑布,他是藏传佛教后弘期初著名的
大译师,生于古格的宁旺特那地方,13岁从耶歇桑出家,17岁时被古格王室派往克什米尔、印度等留学,前后出国3次,历时十余年。相传,他曾先后跟75位班智达学法,回来邀请了许多印度僧人到古格,并与他们合作译经。他所译过的显教经典有17部经、33部论,密教有但特罗108部,其中包括《密集》、《龙树和佛智二释》、《摄真实经》、《庆喜藏释》等重要的密籍。藏传佛教史记载;仁钦桑布把密宗提高到与佛家理论相结合的高度,因而称他 及以后其他译师所译的密籍为“新密教”,而称此前包括吐蕃时期所译密籍为“旧密咒”。
古拙的托林寺坐落在象泉河南岸的陡崖式高台上一片始如泥荒的高地。历史上,托林寺的建造和对佛法的弘扬,像燎原的星火,向阿里和吐蕃广大地区传播。托林寺海拔3600米,和拉萨差不多高。气温适宜的象泉河谷是经营农业的理想之地,此等自然条件在阿里只有普兰可以媲美。托林寺原规模较大,有3座大殿、10座中小殿,虽后来寺院建筑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在废墟的一侧还保留有完好的几个院落和三座殿堂及一座佛塔。
我们先参观的是朗巴朗则拉康,意译为遍知如来殿,是一座坛城式建筑。年代最早,造型典雅、结构奇特。虽然殿堂顶部已全部不存,塑像、壁画也毁坏殆尽,但保留下来的墙垣和四角塔仍可看出原有的早期建筑结构和风格。中间的正方殿象征须弥山,四周的小殿象征四大部洲,东南西北的佛塔代表四大天王,整个结构与西藏腹地著名的桑耶寺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托林寺的建筑小巧密集,加之地处土林峡谷之中,又别有一番壮丽。
中心方殿和4座小殿组成中心的小“亚”字形,外圈由4大殿和14座小殿组成,分别供奉佛、菩萨、度母、罗汉等塑像。整组殿堂总体长53.5米,南北宽48.5米,基本上保留了吐蕃时期的一些特征,但又有所变化。外围的南、北、西3大殿和周围殿堂均有转经复道环绕一周,中心组殿和周围殿堂之间也形成了较大的转经复道,这是一种典型的吐蕃时期佛殿结构形制。据说,是仿照桑耶寺,而桑耶寺又是以印度的飞行寺为蓝本,故叫“托 林”,是空中飞翔永不坠落之意。
现在我们进入的是杜康,意为集会殿,是托林寺仅存的2座完整的殿堂之一。它呈“凸”字形,门向东,殿堂面积490平方米,门框、门楣雕有兽面、吉祥天、卷草纹、联珠纹、莲花纹、莲瓣纹,殿内天花板绘的图案有飞天、狮、龙、风、孔雀、莲花、卷草、摩褐鱼、迦陵频迦、如意云团、四出密环如意、棱形几何纹;壁画有佛、 菩萨、佛母、度母、金刚、高僧大德。西壁东侧上部的一组古格王室人员并坐一排结印礼佛,外邦僧俗人等或坐或立,整个场景和人物形象、服饰都与古格故城几个殿堂的礼佛图或供佛图有许多共同点3东壁两侧的十六金刚舞女图极为精彩,图中舞女或举 手过顶,或合掌胸前,上着短袖紧身衣,双乳袒耸腹部微露,下着曳地长裙,赤足踏舞体态轻盈,这种壁画在西藏其他寺院实属少见。
我们进入的是拉康嘎波,它呈矩形,门框、楣雕饰有忍冬卷草纹,缠枝莲花纹。殿内北壁正中主供释迦牟尼像,高螺髻圆面大耳,着袒右肩袈裟,结跏趺坐,两侧各塑一泥佛塔;东西壁前塑像为无量寿佛、观音、萨迦班智达;南壁门两侧塑像为红、蓝愤怒金刚;壁画满绘佛母、度母。尊胜佛母,额生一眼,头梳高髻戴花冠,三面八背;白度母,头戴花髻冠高耸发髻,双耳坠着大环,上身袒露斜披络腋,左手持一朵曲颈莲花,右手掌向外,双脚盘坐在盛开的莲座上,形象典雅优美;绿度母左手拿着一朵莲花,左腿单盘,右腿向下舒展,脚踏在一朵莲花上,据说她能解脱八种苦难,所以又称救八难度母。
我们不断看到的托林寺内的壁画,有一种狂放之美,无论是线条还是色彩,都使人感到一种震慑。男人的雄伟,女人的抚媚,尽其手法夸张。如那杜康殿中的16位袒胸露乳的金刚舞女,细腰、丰乳、肥臀,体态婀娜,神情优雅,长裙飘逸悬垂,有极浓的艺术魅力。
最后,我们来参观一下托林寺的三宝:一是麋鹿角,有说是阿底峡从印度带来的,也有说是当年佛祖讲经地的一只麋鹿角;二是象牙质的五佛冠,据说是托林寺第一任活佛戴用而留传后世,每任托林寺活佛在佛事活动中都戴此冠;三是一块黑色的大卵石,上面凹进一个清晰的脚印,深入石内寸许,掌纹很清楚,据说这是阿底峡留下的脚印。
由于古格王朝大力兴佛,托林寺便逐渐成为当时的佛教中心,其规模和形制都仿照前藏的桑耶寺所建。900多年来,托林寺虽历经各种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但至今仍是殿宇林立,佛塔高耸。
托林寺自创建到今,出现过许多高僧大德。公元15世纪,古格阿旺扎巴坐法台时改宗为格鲁派;1618年,迎请班禅罗桑却结坚赞到托林寺传法;公元17世纪,达赖格桑嘉措把托林寺改为色拉寺色吉扎仓下属分院,并派遣赤钦阿旺(1677。1739年)为托林寺法台,此后从色拉寺每3年轮换法台及随从(15人)已成定制。现定员18个喇嘛,现有2名喇嘛和2名管理员。每年藏历正月三至二十一日,举行“色措大法会”,从17日开始跳3天的金刚神舞,二十日进行赛马。 |
|
托林寺坐落于中国西南部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扎达县城西北的象泉河畔,始建于北宋时期,是古格王国(公元10~17世纪)在阿里地区建造的第一座佛寺。1996年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几百年以来,托林寺虽然历经各种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但至今仍是殿宇林立,佛塔高耸。
托林寺始建于公元996年,由古格王国国王益西沃和佛经翻译大师仁青桑布仿照前藏的桑耶寺设计建造。托林,意为飞翔空中永不坠落。由于古格王朝的大力兴佛,托林寺便逐渐成为当时的佛教中心。
佛寺的建筑布局呈带形,包括殿堂、僧舍和塔林三部分。主要建筑有迦萨殿、白殿(尼姑殿)、佛塔、罗汉殿、弥勒佛殿、护法殿、集会殿(祖拉康殿)、色康殿、阿底峡传经殿以及转经房、拉让、僧舍等。主体建筑为迦萨殿,大殿分为内、外圈,内圈包括中心大殿和4座小殿,中心大殿呈四方形,供有主体坛城和如来佛像,四周有回廊与4座分殿相连。外圈包括16座殿堂,中间殿堂有转经道。外圈的四角还建有4座高13米的红砖塔。白殿位于集会殿的东北部,殿内墙壁上绘有许多精美的壁画。塔林分为两组,每组塔群中各有3条长塔,每条长塔由数十座或上百座形制相同的小塔串连而成,极为壮观。
托林寺融合了印度、尼泊尔以及西藏本地的建筑风格,是研究当地建筑、雕塑、绘画艺术等方面的珍贵实物资料。
托林寺,意为“飞翔寺”。寺周地势平坦,原多僧舍,现为民居。寺庙南以土山为屏,北临朗钦藏布,殿堂、佛塔、塔墙、僧舍如星散布,远眺气势非凡。
托林寺是阿里地区的著名寺庙,11世纪初由古格王国第一代王德祖衮的长子益西沃始建,作为古格高僧、西藏佛教后弘期著名译师仁钦桑布(958~1055)译经授徒的场所。1036年,古格王沃德及其兄绛曲沃从印度迎请曾任那烂陀寺、超岩寺首座阿底峡(982~1054)进藏,住锡托林寺讲经著述,弘传佛法,寺庙也随之扩建,初具规模。1076年(藏历之火龙年),在古格王赞德支持下,在托林寺召开了法轮大会,当时卫、藏、康等地区均有高僧前往参加,史称“火龙年大法会”,汉文史书称“丙辰法会”,成为西藏佛教盛事。由于阿底峡大师的住锡和火龙年大法会的召开,使托林寺蜚声全藏,成为中世纪西藏名寺。 |
|
托林寺原有建筑规模较大,包括朗巴朗则拉康、拉康嘎波、杜康等三座大殿,巴尔祖拉康、玛尼拉康、吐几拉康、乃举拉康、强巴拉康、贡康、却巴康等近十座中小殿,以及堪布(寺院住持)私邸、僧舍、经堂、佛塔、塔墙等建筑。由于历史原因,寺院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保存较好的只有三大殿和一座佛塔。
朗巴朗则拉康:意为“遍知如来殿”。在三大殿中年代最早,形制也最多奇特。殿堂整体呈多棱“亚”字形,实际上是一座大型的坛城(曼荼罗)。门向东偏北,面积2594.75平方米(东西长53.5米,南北宽48.5米)。中心方殿象征须弥山,四向的四组小殿分别代表四大部洲,四角高耸的四小塔代表朗则拉康,主供遍知者如来;四面分别紧接多吉生巴拉康、仁钦久乃拉康、堆友主巴拉康、朗堆太益拉康四座小座,这五座“十”字相连的殿堂组成中心的小“亚”字形,外圈则由四大殿、十四小殿组成,分别供奉佛、菩萨、度母、罗汉等塑像。这组殿堂基本保留着西藏吐蕃时期佛殿建筑的一些特征,亦又有所变化。外围的南、北、西三大殿均有转经复道环绕,中心殿堂和周围佛殿之间也形居一个大的转经复道,这是一种典型的吐蕃时期佛殿结构形制。据说是仿照桑耶寺建造(而桑耶寺又是以印度飞行寺为蓝本),将桑耶寺庞大建筑群体浓缩于一幢建筑中,堪称西藏古代建筑艺术的上乘之作。
托林寺自建朗巴则拉康后,其声名远播,15世纪初叶和末叶,拉达克王所巴德和次旺朗杰曾先后两次派人测绘此殿,仿其后,第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又将此殿作为独特完整的寺庙建筑蓝本入拉萨大昭寺中廊墙壁上,使其原貌得以展现。
杜康:即集会殿。位于朗巴朗则拉康南60米处。门向东,由门廊和殿堂两部分组成。殿堂面积489.6平方米(东西长25.5米,南北宽19.2米),有方柱36根。殿门框、楣雕饰有兽面、吉祥天、卷草纹、莲珠纹、缠枝莲花纹、莲瓣纹等图案;殿内天花板遍绘飞天、狮、龙、凤、孔雀、摩羯鱼、莲花、卷草、缠枝什花、如意云团、菱形几何纹等图案。殿内遍绘各种壁画,以各类佛、菩萨、佛母、度母、金刚、高僧大德为主体,周围夹绘各种小像,最为精美的为“僧俗礼佛图”和“十六金刚舞女图”。僧俗礼佛图:位于西壁东侧下部。图中高僧和古格王室男女施主并坐一排,结印礼佛,下部绘外邦僧俗人等或坐或立,参加礼佛活动;十六金刚舞女图:位于门廊东壁两侧。图中舞女舞姿各种异,或举手过顶或合掌胸前,面容娇美,腰肢细软,体态轻盈,上着短袖紧身衣,双乳袒耸,腹部微露,下着曳地长裙,赤足踏舞。所用线条为游丝描,流畅精细;设色轻淡柔和,若陷若现,这种绘画技法的人物壁画在西藏极为少见。此外,殿内壁上有关该寺发展演变的文字,对于研究古格王朝历史有着很高的价值。
拉康嘎波:意为“白殿”。位于杜康东北125米处。门向南,平面略呈矩形,此壁正中稍向后凸出部分为供佛座。殿门外原有门廊,现余两厢墙壁。殿门框、楣分内外三层分别雕饰忍冬卷草纹、缠枝莲花纹图案。殿内有柱42根,柱头及替木雕饰莲瓣纹和忍冬卷叶纹;天花板彩绘莲花、卷草、缠枝什花、如意云团等十余种图案,用色用线极不讲究,显得草率粗拙。殿内原有塑像15尊,北壁正中主供释迦牟尼佛塑像:高螺髻,圆面大耳,着右袒式大衣,结跏趺坐,除螺髻为蓝色外,遍体施金妆,头光两侧各绘一座泥塑佛塔;释迦牟尼像两侧原供奉药师八如来塑像;东西壁前原供有无量寿佛、观音菩萨、萨迦班智达等塑像4尊,南壁门两侧原供有红、蓝二忿怒金刚塑像,今已不存。殿内四壁遍绘壁画,以塑像背光或各类佛母、度母像最为精美。
托林寺周围现存各种大小佛塔83座、塔墙2道,大部分集中在寺院西北侧的平地上。佛塔内有大量模制的小泥像和小泥塔,泥像中有佛、菩萨、度母、天王等,属13世纪以前精品。
托林寺有寺藏“三宝”:一是麋鹿角,有说是阿底峡从印度带来的,也有说是当年佛祖讲经地的一只麋鹿角;二是象牙质的五佛冠(象征着五智如来的宝冠),据说是托林寺第一任堪布戴用而流传后世,该寺每任堪布在佛事活动中都戴此冠;三是一块黑色的大镟石,上面凹进一个清晰的脚步印,深入石内寸许,掌纹很清晰,据说这是阿底峡尊者留下的脚印。
托林寺自创建到今,出现过许多高大僧大德。早期属于宁玛派,后皈依噶举派。15世纪古格阿旺扎巴任法台时改宗格鲁派,1618年迎请第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坚赞到托林寺传法;17世纪第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1708~1757)将托林寺改为色拉寺色吉扎仓下属分寺,并派遣赤钦阿旺(1677~1739)为托林寺法台,此后从色拉寺每三年轮换法台及随从(15人)已成定制。寺内主供佛为“堆松桑杰”,主护汉神是“贡布”和“白登拉姆”。1950年以前有僧侣60人,最后一任堪布名“阿旺扎西”;现规定喇嘛18人,仅有2人。每年藏历元月3~21日举行“色措大法会”,从17日开始跳3天的金刚神舞,20日进行赛马,热闹异常。
托林寺有属寺25座,分别属于萨迦派(5座)、噶举派(3座)、格鲁派(17座),遍布阿里三围(古代西藏行政区阿里划为三部分,即:普兰雪围、芒隅草围、札达崖围)。该寺不仅是古格王国(都城在札达县境。10世纪初,吐蕃王室后裔吉德尼玛衮因吐蕃奴隶平民起久及王权内部纷争被迫逃至西部阿里,其后代在西部建立了古格、拉达克和普兰三个割据王朝。古格王国是吐蕃王朝灭亡后的分裂时期里势力较为强大的地方王朝。其王统大约延续至15世纪)最重要的大寺院,也是西藏闻名的古寺,西藏佛教后弘期上路弘法的许多高僧都曾活动于此,古格王国的不少重大佛事也都在此举行,托林寺的资料对于研究古格王国历史和西藏佛教史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土林环抱的托林寺为西藏名寺,是古格王子益西沃于11世纪初创建,位于扎达县城西北隅,距离武装部招待所约300米,徒步即可到达。托林,意为“飞翔空中永不坠落”。 |
|
在藏族历史上,托林寺的地位举足轻重。著名的益西沃、阿底峡、仁钦桑布等人物的故事都以托林寺为背景展开,它凝结了印度、尼泊尔和拉达克的工匠的心血,也是三地的建筑和佛像风格的集大成者。完好时的托林寺由迦萨殿、白殿、十八罗汉殿、米勒佛殿、护法神殿阿底峡殿、仁钦桑布译师殿以及众多僧舍、佛塔林构成,规模宏大,而今已很难从遗存的断墙残塔窥见当初的规模格局了。
古格开国之时,已确定尊崇佛教。当时的藏地佛教虽开始复兴但却仍然混乱。第二代古格王意希沃拨乱反正,兴建托林寺。其后请来的印度高僧阿底峡弘法,以此寺为驻锡地。阿底峡带动了西藏佛教的复兴,托林寺也因而逐渐成为当时的藏传佛教中心。据说,周围的废墟里,至今还有许多遗物。托林寺的建筑风格和壁画明显直接受尼泊尔和印度的影响,是各地的建筑和佛像风格的集大成者。印度高僧阿底峡曾在这里讲经著述,弘传佛法。此后,许多高僧相继在此留下足迹。
有900多年历史的托林寺历经了各种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最为严重。近年来不断重修,主殿已恢复原样,可以看出其设计布局基本是依照桑耶寺的样子。主体建筑象征须弥山,四面的高塔象征四大护法金刚,殿内供奉了许多镏金佛像。幸运的是,虽然建筑有损坏,但是由于在文革期间被当作粮仓,大殿保存的很完好,里面的壁画仍栩栩如生,令人赞叹不已。建议你最好带上手电欣赏,因为殿内灯光比较暗淡。
因处于土林的峡谷中,红墙与土林相映生辉又别具一番壮丽。每每有人摇动经筒,沿土林间的小道绕托林寺转经。此番情景也让人生出许多感慨。
托林寺旁的象泉河谷里,有一列长达数百米的上百座佛塔遗迹。另外,在河谷观看扎达土林壮观迷人的日出和日落也是难得的享受。 |
|
阿里托林寺 | 托林寺坛城殿 | 中国寺观壁画典藏·西藏阿里托林寺壁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