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 民间验方 : 医学 > 急性胆囊炎
目录
No. 1
  急性胆囊炎的典型表现是进食油腻食物后,右上腹强烈绞痛,阵发性加重,常伴有右肩背部痛、 恶心、呕吐、发热寒战等等,严重时还有全身黄疸。检查时右上腹部有压痛,常可以摸到肿大的胆 囊。查血常规发现血液中白细胞明显升高,行胆囊超声检查常会发现胆囊增大,壁增厚,胆囊内结石。
  急性胆囊炎的主要病因有三点:1.胆囊结石或蛔虫阻塞胆囊管2.致病细菌侵入3.化学刺激等。 这些因素引起胆囊管梗阻,胆囊内压升高,胆囊粘膜层充血水肿渗出增多,此时为急性单纯性胆囊 炎;进一步胆囊全层炎症,产生脓液,便发展为急性化脓性胆囊炎;如果不及时治疗胆囊壁可能会 坏死穿孔,胆汁流入腹腔,导致胆汁性腹膜炎。
  病情较轻的急性胆囊炎主要进行保守治疗,主要包括禁食、输液、抗生素等等。病情危重或 出现其他并发症时则宜手术治疗。一般的手术方法是直接切除胆囊,但病情危重,患者体质不能耐 受复杂手术时也可暂时不切除胆囊,而行胆囊造口术,防止胆囊坏死穿孔,待到患者情况好转后再 次手术切除胆囊。
  胆囊切除后由于散失了胆汁储备功能,一次进食较多油腻性食物将会导致消化不良腹泻,因此患 者应注意规律清淡饮食,同时也应注意定期复查。
  补充:
  急性胆囊炎是胆囊的急性化脓性炎症,80%伴有胆囊结石,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引起本病的常见原因包括:1.结石在胆囊管嵌顿引起梗阻、胆囊内胆汁郁积,浓缩的胆盐损害胆囊粘膜引起炎症。2.细菌感染,常见的致病菌为大肠杆菌,产气杆菌,绿脓杆菌等,大多从胆道逆行而来。3.化学刺激:高浓度胆汁酸盐刺激胆囊粘膜 引起急性炎症。近年来,随着国人的饮食习惯的改变和高龄化,城市人的胆囊结石发病率明显升高,故急性胆囊炎以城市居民为多,成年人发病率高,老年人发病率更高,肥胖女性发病率高,据统计女:男为2:1。本病急性症状反复发作可转为慢性胆囊炎。目前本病外科治疗治愈率高。病情轻的单纯性胆囊炎可选用药物治疗;对于化脓性或坏疽性胆囊炎应及时手术治疗,避免并发症发生。
  临床表现
  1.突发性右上腹持续性绞痛,向右肩胛下区放射,伴有恶心、呕吐。 2.发冷、发热、纳差、腹胀。 3.10%病人可有轻度黄疸。 4.过去曾有类似病史,脂餐饮食易诱发。胆囊结石引起者,夜间发病为一特点。 5.右上腹肌紧张,压痛或反跳痛,莫菲(Murphy)征阳性。30%-50%病人可触及肿大胆囊有压痛。
  诊断依据
  1.白细胞总数>10×10的9次方/L核左移。 2.腹部X线摄片胆囊区可见阳性结石。 3.B超检查示胆囊增大,壁厚>3.5mm,内有强光团伴声影。 4.静脉胆道造影胆囊不显影。 5.CT或MR显示胆囊结石。
  治疗原则
  1.低脂饮食或禁食,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 平衡失调。 2.抗感染。 3.解痉止痛。 4.利胆。 5.病情危重者可酌情应用激素。 6.手术治疗:手术指征有:药物治疗无效、症状加重者;有寒战、高热、白细胞20×10的9次方/L以上,胆囊肿大,明显压痛者;胆囊坏疽穿孔或有腹膜炎者;老年病人,症状重,可能发生穿孔者。手术方法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开腹胆囊切除术;胆囊造瘘术。
  用药原则
  1.症状轻者口服33%硫酸镁、颠茄合剂,联合应用抗生素, 2.症状严重者,加静滴灭滴灵或头孢类抗生素如菌必治西力欣等加强支持疗法。 3.禁食、输液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辅助检查
  以“A”项检查为主,“A”项查后不能确诊或疑有其他并发病时加选“B”项检查。
  疗效评价
  1.治愈:经药物或于手术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切口愈合,无并发症。 2.好转:经药物或胆囊造瘘后急性症状缓解。 3.未愈:治疗后症状体征未改善。
  急性胆囊炎的饮食
   急性胆囊炎、胆绞痛多是胆囊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引起发病的原因多由于结石嵌顿于胆囊颈部或胆囊管内,里面浓缩的胆汁排不出去,使胆囊胀大,这种浓胆汁对胆囊壁产生强烈的化学刺激,在这基础上较易并发细菌感染。
  由于细菌的侵袭,胆囊壁水肿发炎,又可引起胆囊壁的血液供应障碍,从而进一步使胆囊炎症急恶化。饱餐、吃过多油腻食物、劳累等均可诱发急性发作。因此为抑制胆囊收缩在急性期应禁食,静脉补给各种营养素。
  当可以进食时应食用纯碳水化合物的流食,内容包括米汤、果汁、果冻、藕粉、杏仁茶等。应禁食一切脂肪和刺激性的食物。待病情逐渐缓解可给低脂肪半流食或低脂肪软饭,少食多餐,并继续限制含脂肪多的食物。
  凡患有急性胆囊炎者,宜吃下列食物:
  西瓜
  能清热、除烦、利尿、解毒,适宜胆结石和胆囊炎者食用。西瓜上市后,可每日吃西瓜1~2千克。也可留下西瓜皮,又名西瓜翠衣,晒干后水煎代茶饮。
  玉米
  为健康和长寿食品,它对胆囊炎、胆结石、黄疸型 肝炎 等有辅助 食疗 作用,故慢性胆囊疾病患者宜常食之。
  急性胆囊炎患者的注意事项
  急性胆囊炎患者的注意事项-急性胆囊炎专题
  急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右上腹疼、恶心、呕吐和发热等。急性胆囊炎会引起右上腹疼痛,一开始疼痛与胆绞痛非常相似,但急性胆囊炎引起的腹痛其持续的时间往往较长,作呼吸和改变体位常常能使疼痛加重,因此病人多喜欢向右侧静卧,以减轻腹疼。
  有些病人会有恶心和呕吐,但呕吐一般并不剧烈。大多数病人还伴有发热,体温通常在38.0℃~38.5℃之间,高热和寒战并不多见。少数病人还有眼白和皮肤轻度发黄。
  当医生检查病人的腹部时,可以发现右上腹部有压痛,并有腹肌紧张,大约在1/3的病人中还能摸到肿大的胆囊。化验病人的血液,会发现多数人血中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白细胞增多。b超检查可发现胆囊肿大、囊壁增厚,并可见结石堵在胆囊的颈部。
  急性胆囊炎患者的注意事项-忌食下列物品。
  鸡蛋:性平,味甘,虽有滋阴润燥,养血补益作用,但胆囊疾病之人应当忌食。唐代食医孟诜曾说:"鸡子动风气,不可多食。"《随息居饮食谱》亦云:"多食动风阻气,……疸、痞满、肝郁,皆不可食。"
  现代医学认为,鸡蛋(尤其是鸡蛋黄)含胆固醇量极高,而胆结石形成的因素之一包括胆固醇代谢失调,故应忌食含高胆固醇食品。除鸡蛋外,其他禽蛋,包括鸭蛋、鹅蛋、鹌鹑蛋等,皆不宜多食。
  羊肉:为温补性食物。汉代名医张仲景曾说:"有宿热者不可食之。"《医学入门》中也认为"素有痰火之人"不宜服食。胆囊炎胆结石之人多为胆经湿热偏盛,羊肉温补,故不宜食。
No. 2
  急性胆囊炎
  【辨证】湿热内蕴,肝气郁结。
  【治法】清热利胆,理气通降。
  【方名】大黄雪金汤。
  【组成】生大黄10克,积雪草20克,金铃子12克,郁金10克,山楂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陈树庄方。
概述
  急性胆囊炎acute cholecystitis的典型表现是进食油腻食物后,右上腹强烈绞痛,阵发性加重,常伴有右肩背部痛、 恶心、呕吐、发热寒战等等,严重时还有全身黄疸。检查时右上腹部有压痛,常可以摸到肿大的胆 囊。查血常规发现血液中白细胞明显升高,行胆囊超声检查常会发现胆囊增大,壁增厚,胆囊内结石。急性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的主要病因有三点:1.胆囊结石或蛔虫阻塞胆囊管2.致病细菌侵入3.化学刺激等。 这些因素引起胆囊管梗阻,胆囊内压升高,胆囊粘膜层充血水肿渗出增多,此时为急性单纯性胆囊 炎;进一步胆囊全层炎症,产生脓液,便发展为急性化脓性胆囊炎;如果不及时治疗胆囊壁可能会 坏死穿孔,胆汁流入腹腔,导致胆汁性腹膜炎。
  病情较轻的急性胆囊炎主要进行保守治疗,主要包括禁食、输液、抗生素等等。病情危重或 出现其他并发症时则宜手术治疗。一般的手术方法是直接切除胆囊,但病情危重,患者体质不能耐 受复杂手术时也可暂时不切除胆囊,而行胆囊造口术,防止胆囊坏死穿孔,待到患者情况好转后再 次手术切除胆囊。
  胆囊切除后由于散失了胆汁储备功能,一次进食较多油腻性食物将会导致消化不良腹泻,因此患 者应注意规律清淡饮食,同时也应注意定期复查。
  补充:
  急性胆囊炎是胆囊的急性化脓性炎症,80%伴有胆囊结石,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引起本病的常见原因包括:1.结石在胆囊管嵌顿引起梗阻、胆囊内胆汁郁积,浓缩的胆盐损害胆囊粘膜引起炎症。2.细菌感染,常见的致病菌为大肠杆菌,产气杆菌,绿脓杆菌等,大多从胆道逆行而来。3.化学刺激:高浓度胆汁酸盐刺激胆囊粘膜 引起急性炎症。近年来,随着国人的饮食习惯的改变和高龄化,城市人的胆囊结石发病率明显升高,故急性胆囊炎以城市居民为多,成年人发病率高,老年人发病率更高,肥胖女性发病率高,据统计女:男为2:1。本病急性症状反复发作可转为慢性胆囊炎。目前本病外科治疗治愈率高。病情轻的单纯性胆囊炎可选用药物治疗;对于化脓性或坏疽性胆囊炎应及时手术治疗,避免并发症发生。
急性胆囊炎的病因
  引起急性胆囊炎的常见原因包括:
  1、结石在胆囊管嵌顿:引起梗阻、胆囊内胆汁郁积,浓缩的胆盐损害胆囊粘膜引起炎症。
  2、细菌感染:常见的致病菌为大肠杆菌,产气杆菌,绿脓杆菌等,大多从胆道逆行而来。
  3、化学刺激:高浓度胆汁酸盐刺激胆囊粘膜 引起急性炎症。
临床表现
  1.突发性右上腹持续性绞痛,向右肩胛下区放射,伴有恶心、呕吐。 2.发冷、发热、纳差、腹胀。 3.10%病人可有轻度黄疸。 4.过去曾有类似病史,脂餐饮食易诱发。胆囊结石引起者,夜间发病为一特点。 5.右上腹肌紧张,压痛或反跳痛,莫菲(Murphy)征阳性。30%-50%病人可触及肿大胆囊有压痛。
急性胆囊炎分类
  (1)单纯性胆囊炎:常常多见于炎症发生的早期,此时胆囊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入囊粘膜。
  (2)急性化脓性胆囊炎:胆囊粘膜高度水肿,细菌感染及胆囊积脓淤血。
  (3)坏疽性胆囊炎:除了急性炎症外,主要由于胆囊的循环障碍引起出血及胆囊组织坏死。
  (4)胆囊穿孔:由于胆囊坏死,囊壁穿孔,常见穿孔在胆囊底部血管分开较少的部位,穿孔后的脓性胆汁污染整个胆道而引起胆汁性腹膜炎及肝内、外胆道炎等。
诊断依据
  1.白细胞总数>10×10的9次方/L核左移。 2.腹部X线摄片胆囊区可见阳性结石。 3.B超检查示胆囊增大,壁厚>3.5mm,内有强光团伴声影。 4.静脉胆道造影胆囊不显影。 5.CT或MR显示胆囊结石。
  诊断要点
  (一)在病史中常有因食油腻食物后诱发史,和过去有经常反复发作史。
  (二)腹痛:位于右上腹,突然发作,为剧烈绞痛,或持续疼痛阵发性加剧,可放射至右肩背部。同时伴有发热、恶心、呕吐等。
  (三)右上腹部胆囊区有程度不同的压痛,叩击痛和肌紧张。有时可扪到肿大的胆囊。可伴有轻度黄疸。
  (四)白细胞计数常增高,中性白细胞也增高。如总数超过每立方毫米20000时,应考虑总胆管内感染严重或有积脓,甚至胆囊有坏死或穿孔的可能。
  (五)若同时出现寒战、高热、黄疸,应考虑胆管炎。急性梗阻性化脓胆管炎,必须早期认识,争取及早手术治疗,因为它可能引起危重的中毒性休克。总胆管完全梗阻时,大便可呈白陶土色。
治疗原则
  1.低脂饮食或禁食,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 平衡失调。 2.抗感染。 3.解痉止痛。 4.利胆。 5.病情危重者可酌情应用激素。 6.手术治疗:手术指征有:药物治疗无效、症状加重者;有寒战、高热、白细胞20×10的9次方/L以上,胆囊肿大,明显压痛者;胆囊坏疽穿孔或有腹膜炎者;老年病人,症状重,可能发生穿孔者。手术方法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开腹胆囊切除术;胆囊造瘘术。
用药原则
  1.症状轻者口服33%硫酸镁、颠茄合剂,联合应用抗生素, 2.症状严重者,加静滴灭滴灵或头孢类抗生素如菌必治西力欣等加强支持疗法。 3.禁食、输液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辅助检查
  以“A”项检查为主,“A”项查后不能确诊或疑有其他并发病时加选“B”项检查。
疗效评价
  1.治愈:经药物或于手术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切口愈合,无并发症。 2.好转:经药物或胆囊造瘘后急性症状缓解。 3.未愈:治疗后症状体征未改善。
急性胆囊炎的饮食
  急性胆囊炎、胆绞痛多是胆囊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引起发病的原因多由于结石嵌顿于胆囊颈部或胆囊管内,里面浓缩的胆汁排不出去,使胆囊胀大,这种浓胆汁对胆囊壁产生强烈的化学刺激,在这基础上较易并发细菌感染。
  由于细菌的侵袭,胆囊壁水肿发炎,又可引起胆囊壁的血液供应障碍,从而进一步使胆囊炎症急恶化。饱餐、吃过多油腻食物、劳累等均可诱发急性发作。因此为抑制胆囊收缩在急性期应禁食,静脉补给各种营养素。
  当可以进食时应食用纯碳水化合物的流食,内容包括米汤、果汁、果冻、藕粉、杏仁茶等。应禁食一切脂肪和刺激性的食物。待病情逐渐缓解可给低脂肪半流食或低脂肪软饭,少食多餐,并继续限制含脂肪多的食物。
  凡患有急性胆囊炎者,宜吃下列食物:
  西瓜
  能清热、除烦、利尿、解毒,适宜胆结石和胆囊炎者食用。西瓜上市后,可每日吃西瓜1~2千克。也可留下西瓜皮,又名西瓜翠衣,晒干后水煎代茶饮。
  玉米
  为健康和长寿食品,它对胆囊炎、胆结石、黄疸型 肝炎 等有辅助 食疗 作用,故慢性胆囊疾病患者宜常食之。
急性胆囊炎患者的注意事项
  急性胆囊炎患者的注意事项-急性胆囊炎专题
  急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右上腹疼、恶心、呕吐和发热等。急性胆囊炎会引起右上腹疼痛,一开始疼痛与胆绞痛非常相似,但急性胆囊炎引起的腹痛其持续的时间往往较长,作呼吸和改变体位常常能使疼痛加重,因此病人多喜欢向右侧静卧,以减轻腹疼。
  有些病人会有恶心和呕吐,但呕吐一般并不剧烈。大多数病人还伴有发热,体温通常在38.0℃~38.5℃之间,高热和寒战并不多见。少数病人还有眼白和皮肤轻度发黄。
  当医生检查病人的腹部时,可以发现右上腹部有压痛,并有腹肌紧张,大约在1/3的病人中还能摸到肿大的胆囊。化验病人的血液,会发现多数人血中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白细胞增多。B超检查可发现胆囊肿大、囊壁增厚,并可见结石堵在胆囊的颈部。
  急性胆囊炎患者的注意事项-忌食下列物品。
  鸡蛋:性平,味甘,虽有滋阴润燥,养血补益作用,但胆囊疾病之人应当忌食。唐代食医孟诜曾说:"鸡子动风气,不可多食。"《随息居饮食谱》亦云:"多食动风阻气,……疸、痞满、肝郁,皆不可食。"
  现代医学认为,鸡蛋(尤其是鸡蛋黄)含胆固醇量极高,而胆结石形成的因素之一包括胆固醇代谢失调,故应忌食含高胆固醇食品。除鸡蛋外,其他禽蛋,包括鸭蛋、鹅蛋、鹌鹑蛋等,皆不宜多食。
  羊肉:为温补性食物。汉代名医张仲景曾说:"有宿热者不可食之。"《医学入门》中也认为"素有痰火之人"不宜服食。胆囊炎胆结石之人多为胆经湿热偏盛,羊肉温补,故不宜食。
  妊娠合并急性胆囊炎
  妊娠期急性胆囊炎的发病率仅次于急性阑尾炎。国外报道妊娠期急性胆囊炎的发病率为0.8%,70%合并胆石病。妊娠期在孕激素的作用下,胆囊及胆道平滑肌松弛致使胆囊排空缓慢及胆汁淤积;雌激素降低胆囊粘膜对钠的调节,使胆囊粘膜吸收水分能力下降而影响胆囊浓缩功能;加之胆汁中胆固醇成分增多,胆汁酸盐及磷脂分泌减少,有利于形成胆结石。妊娠是胆囊结石的重要诱因。
  小儿急性胆囊炎应急措施:
  1。卧床休息,暂禁食;
  2。腹痛时可口服阿托品或普鲁苯辛等药物或肌注安定、强痛定或杜冷丁等止痛药;
  3。及早治疗原发病,有感染灶者,应用抗菌素,防止炎症扩散;
  4。待病情好转以后,可进食流质食物,但不可吃脂肪类和油腻类的食物。
  急性胆囊炎患儿的诊断要点:
   1.有典型的阵发性腹绞痛发作及右上腹压痛、肌紧张征象。
  2.血白细胞总数剧增,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3.B型超声检查,胆囊增大,囊壁增厚,可能可看到结石的影像。
  典型的急性胆囊炎临床上较容易诊断,一些轻症病例或发病早期容易误诊,因临床上能引起右上腹疼痛的疾病很多。比如,急性病毒性肝炎,急性胰腺炎,急性阑尾炎,胆道蛔虫,消化性溃疡穿孔,以及右心衰竭等疾病常与急性胆囊炎相混淆。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急性胆囊炎
  英文名称:
  药物疗法:解痉镇痛;抗生素;手术治疗;庆大霉素;氯霉素;先锋霉素;氨苄青霉素;胆囊切除术;胆囊造口术
  【概述】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起病是由于结石阻塞胆囊管,造成胆囊内胆汁滞留,继发细菌感染而引起急性炎症。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胆囊管常无阻塞。多数病人的病因不清楚。常发生在创伤,或与胆系无关的一些腹部手术后。
  【诊断】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B超检查即可得到确诊。B超检查能显示胆囊体积增大,胆囊壁增厚,厚度常超过3mm,在85~90%的病人中能显示结石影。在诊断有疑问时,可应用同位素99mTc-IDA作胆系扫描和照相,在造影片上常显示胆管,胆囊因胆囊管阻塞而不显示,从而确定急性胆囊炎的诊断。此法正确率可达95%以上。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诊断比较困难。诊断的关键在于创伤或腹部手术后出现上述急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时,要想到该病的可能性,对少数由产气杆菌引起的急性气肿性胆囊炎中,摄胆囊区平片,可发现胆囊壁和腔内均有气体存在。【治疗措施】
  对症状较轻微的急性单纯性胆囊炎,可考虑先用非手术疗法控制炎症,待进一步查明病情后进行择期手术。对较重的急性化脓性或坏疽性胆囊炎或胆囊穿孔,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但必须作好术前准备,包括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失调,以及应用抗生素等。非手术疗法对大多数(约80~85%)早期急性胆囊炎的病人有效。此法包括解痉镇痛,抗生素的应用,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以及全身的支持疗法。在非手术疗法治疗期间,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症状和体征有发展,应及时改为手术治疗。特别是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病情变化较快,更应注意。据统计约1/4的急性胆囊炎病人将发展成胆囊坏疽或穿孔。对于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病人,由于病情发展较快,一般不采用非手术疗法,宜在作好术前准备后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关于急性胆囊炎应用抗生素的问题,由于胆囊管已阻塞,抗生素不能随胆汁进入胆囊,对胆囊内的感染不能起到预期的控制作用,胆囊炎症的屜和併发症的发生与否,并不受抗生系应用的影响。但是抗生素的应用可在血中达到一定的药物治疗浓度,可减少胆囊炎所造成的全身性感染,以及能有效地减少手术后感染性併发症的发生。对发热和白细胞计数较高者,特别是对一些老年人,或伴有糖尿病和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等有高度感染易感性的病人,全身抗生素的应用仍非常必要。一般应用于广谱抗生素,如庆大霉素、氯霉素、先锋霉素或氨苄青霉素等,并常联合应用。 手术治疗:目前对于手术时机的选择还存在着争论,一般认为应采用早期手术。早期手术不等于急诊手术,而是病人在入院后经过一段时期的非手术治疗和术前准备,并同时应用B超和同位素检查进一步确定诊断后,在发病时间不超过72小时的前提下进行手术。早期手术并不增加手术的死亡率和并发症率。对非手术治疗有效的病人可采用延期手术(或称晚期手术),一般在6个星期之后进行。 手术方法有两种,一种为胆囊切除术,在急性期胆囊周围组织水肿,解剖关系常不清楚,操作必须细心,此免误伤胆管和邻近重要组织。有条件时,应用术中胆管造影以发现胆管结石和可能存在的胆管畸形。另一种手术为胆囊造口术,主要应用于一些老年病人,一般情况较差或伴有严重的心肺疾病,估计不能耐受胆囊切除手术者,有时在急性期胆囊周围解剖不清而致手术操作困难者,也可先作胆囊造口术。胆囊造口手术可在局麻下进行,其目的是采用简单的方法引流胆囊炎症,使病人渡过危险期,待其情况稳定后,一般于胆囊造口术后3个月,再作胆囊切除以根治病灶。对胆囊炎併发急性胆管炎者,除作胆囊切除术外,还须同时作胆总管切开探查和T管引流。 随着老年入群中阻石症的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急性胆囊炎
  疾病编码:
    575.002
  归属系统:
    感染性疾病
  药疗方案:
    一般治疗:卧床休息,轻者给予清淡流汁饮食,重者禁食、 胃肠减压、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解痉镇痛剂:明确诊断者可用哌替啶(度冷丁)50mg或阿托品0.5mg,和维生素K3 10mg联合注射治疗。抗生素:常选氨苄西林、头孢菌素与氨基糖苷类或甲硝唑联用,可根据胆汁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调整治疗。手术治疗:行胆囊切除术是根本治疗。
  手术治疗的指征:寒战、发热、白细胞计数在20×109/L以上;黄疸加重;胆囊肿大而张力高;局部有腹膜刺激征;并发重症急性胰腺炎;60岁以上老年病人容易发生严重并发症,应及早手术处理。
  治疗包括静脉补充液体和电解质、禁食并作鼻胃管吸引术。一旦怀疑本病,即应开始给予静脉抗生素治疗。胆囊切除术几乎对所有的胆囊炎和胆绞痛患者有效。当诊断明确且患者一般状况良好时,可在发病的第1天或第2天进行早期手术;如果合并其他疾病(通常是心肺系统疾病)尚需治疗以减少手术的危险性,胆囊切除术也可延期进行,但要继续进行治疗;若急性胆囊炎缓解,则胆囊切除术可延至6周后进行;如果腹痛进行性加重,并出现白细胞增高和发热,怀疑并发胆囊积脓、坏疽或穿孔时,应紧急进行手术治疗。对手术风险非常大的病例,经皮胆囊造口引流术是另一选择。
  无结石的急性胆囊炎(急性非胆石性胆囊炎),往往发生于创伤、手术、烧伤、败血症或危重病的成人和儿童,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长期胃肠道外营养也可导致胆汁淤积和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对危重且并发败血症的患者应提高警戒。危重病例可能无法提供症状,体格检查和实验检查可能是非特异性的,立即作出诊断是重要的,因为临床病程呈暴发性,常伴有坏疽和穿孔。超声波、胆囊扫描检查和CT有助于诊断。疾病存在时,应立即给予经皮胆囊造口或外科治疗。
  胆囊切除术后,一部分患者会出现新的或复发性胆绞痛样疼痛,其发病机制及临床病程尚未完全了解。目前认为,终端胆管及扩约肌的Vater壶腹的结构和功能紊乱引起的乳头狭窄使胆汁流和/或胰液分泌受阻而引起腹痛。乳头狭窄可发生于胆囊切除术前或术后。极少数患者可能因为以前的炎症或手术损伤而引起的扩约肌区的乳头纤维化。在其余扩约肌功能紊乱的患者,虽然其扩约肌功能失调的症状呈周期性出现,但未见明显的结构异常改变。无论是乳头狭窄还是扩约肌功能紊乱的患者常出现周期性胆绞痛样疼痛,并伴有血清胆红素和肝酶水平暂时升高,提示胆汁淤积,或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升高。此外,直接的胰腺管和胆管造影可显示胆道树,有时是胰腺管扩张。内镜下导管检查可测得扩约肌压力增高。因此,逆行性胰胆管造影和扩约肌测压可能对诊断是最有用的。在某些患者还可发现一些小的残留结石。对有客观发现而不是只有疼痛的患者,行扩约肌切开术是有效的。乳头肌功能紊乱所致的发作性疼痛可能是促使进行胆囊切除术的主要原因,而且亦可能是术后继续疼痛的原因。
包含词
小儿急性胆囊炎妊娠合并急性胆囊炎胆石症伴急性胆囊炎
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胆总管结石伴急性胆囊炎胆管结石伴急性胆囊炎
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胆石症伴急性胆囊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