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书 名: 心肺复苏
作 者:(美国)JosephP Ornato 译者:李春盛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2月
ISBN: 9787117108621
开本: 16开
定价: 94.00 元 |
|
心肺复苏是横跨许多不同专业和医学学科之间的一门学科。许多组织机构,例如美国心脏协会、加拿大心脏和卒中基金会、欧洲复苏理事会和国际复苏联盟,几乎每5年制订出版复苏指南。《心肺复苏》中的许多作者是这些组织机构的现任成员,并在这些国际指南的制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心肺复苏》旨在为医师、护士、急救人员和院内院外急救反应队伍的其他成员就心肺复苏的科学和实践提供最新的信息。与美国心脏协会编写的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或高级心脏生命支持教科书不同,《心肺复苏》更深层次地探讨了目前临床复苏的生理学问题。 《心肺复苏》的大部分篇幅是将复苏的生理学和原理应用到临床推荐的实用复苏技巧和专业技术中,集中了国际复苏界的许多前辈和明星团队的智慧,就如何更好地开展比较困难的复苏作出决策,使院内院外复苏团队成员获得最大的收益。《心肺复苏》对近年来复苏学领域重要的并将对未来指南制订产生影响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汇总,最后还围绕成人和儿童复苏的伦理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 |
|
第1章 心肺复苏科学史
第2章 猝死的流行病学
第3章 心源性猝死的预防
第4章 心脏停搏时通气的生理学
第5章 复苏中的通气管理
第6章 气道梗阻的处理
第7章 缓慢性心脏停搏的病因学、电生理学、心肌能量力学和治疗
第8章 无脉电活动
第9章 胸外按压技术
第10章 心肺复苏设备与技术
第11章 心肺复苏术的成年训练:什么在发挥作用?
第12章 体外除颤
第13章 公众普及除颤
第14章 心脏停搏的起搏治疗
第15章 心脏停搏治疗过程中的治疗性低体温
第16章 经皮心肺旁路——复苏的辅助措施
第17章 心肺复苏的给药原则
第18章 药物复苏治疗
第19章 血管活性药物在心脏停搏中的使用
第20章 缓冲剂治疗
第2l章 抗心律失常药物与心脏复苏
第22章 电解质紊乱与心肺复苏
第23章 孕产妇与心脏停搏
第24章 淹溺后心肺复苏
第25章 雷击伤患者的心肺复苏及早期处理
第26章 低体温性心脏停搏
第27章 创伤后心肺复苏
第28章 复苏中的监测技术
第29章 复苏后心肌功能障碍
第30章 心肺复苏后的大脑功能异常
第31章 小儿心肺复苏
第32章 院内复苏
第33章 院外心肺复苏的成功体系
第34章 心肺复苏动物模型
第35章 急诊医学中涉及的临床试验设计
第36章 心肺复苏展望
索引
…… |
|
疾病名称:
心肺复苏
疾病编码:
归属系统:
心血管系统
药疗方案:
心肺复苏(CPR,9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在本世纪60年代以前,CPR还局限在医院里,但近20年来,尤其是近10年来,心肺复苏已风靡全球,走出了医院,来到了社会,被广大民众所接受。专家们认为,一个城市、地区心肺复苏的普及率越高,往往表明该城市地区的文明程度越高。我国近年来,无论是医疗卫生部门还是社会团体都在积极推行心肺复苏,其结果使不少垂危 、濒死病人的生命被挽救回来。
当代心肺复苏的创始人,美国匹兹堡大学国际复苏研究中心主任彼得?沙法教授对中国在大力开展心肺复苏普及工作十分赞赏。他与本书主编的多次交谈讨论中一致认为,要提高心跳呼吸聚停抢救的成功率,使那些年富力强,应该继续为社会做出贡献的病人从死亡边缘中挽救回来,最关键的因素是提高广大民众的急救技能,掌握心肺复苏的方法,以在紧急时立即采用。
二、身体内没有“氧库”
生理学家早就指出,人体对于氧气的需求是很高的,尤其是娇嫩的脑组织、勤劳的心肌。如果体内血液循环停止,就意味着血液供应中断,而脑的剩余氧气仅够脑细胞用10秒钟,心脏的剩余氧只够心脏心缩跳动几下。
心脏的工作维系着生命,为挽救生命,必须恢复业已中断的心跳和呼吸,暂时用人工的力量使心脏挤出血液,维持血液循环;使肺脏一呼一吸,吐放二氧化碳,吸进氧气。这样,含氧的血液在全身循环,灌注着组织细胞。在这个人工维持的心跳呼吸的过程中,也在刺激或称“唤起”心跳呼吸自行恢复功能。
“唤起”自主心跳和呼吸的可能性是大大地存在着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急症,是意外伤害,是倾刻间造成的停顿状态,并非疾病已发展到不可救药,只要抢救方法正确,争分夺秒,挽救生命是可能的。
三、关键是一个“急”字
前面已讲过身体内没有氧库,脑细胞在常温下如果缺血缺氧4分钟以上,就会受到损伤,超过10分钟,脑细胞损伤十分严重,几乎是“不可逆”即“无法恢复”的。这样,即使侥幸被救活,智力也将受到极大影响,甚至成为没有任何意识的“植物人”。所以国内外专家们几乎众口一词地提示我们:循环停止4分钟内实施正确的CPR效果好;4~6分钟予以CPR者,部分有效;6~10分钟行CPR者,少有复苏者;超过10分钟者,几乎无成功可能。
由此可见,遇到心跳呼吸停止的病人,在医生到达之前,我们要抓住宝贵时间,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此时“时间就是生命”表达最为准确。 心肺复苏分为心复苏——恢复心跳,肺复苏——恢复呼吸。下面分别给以介绍。
心脏复苏术即是恢复心跳的方法。用人工的力量来帮助心脏跳动,最终达到自主心跳的目的。心复苏术过去只提到心脏挤压(按摩)的方法。这里要强调的是在挤压前,还应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即胸外叩击。为了说明这一抢救措施,有必要先简单地介绍一下正常的血液循环的知识。
一、血液循环的概念
心血管系统是由心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组成。心脏是血液流动的动力泵,动脉将心脏排出的血液送往全身,营养组织细胞。动脉血(除肺动脉外)内血氧含量高,呈鲜红色。动脉又分为大、中、小动脉,管壁由收缩性较强的平滑肌纤维组成,可以协调心脏将血液一浪一浪地输送到毛细血管网。
静脉收集来自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网的血液,送回心脏,静脉也分为大、中、小静脉。静脉血(除肺静脉外)含二氧化碳较多,呈暗红色。静脉自下而上回流靠静脉瓣和肌肉收缩的作用。
毛细血管处于动静脉之间,管壁最薄,管径最小,遍布全身,是微循环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物质和气体交换的场所。
维持全身血液的川流不息的主要动力来自心脏正常的工作。心脏有规律地收缩,在舒张时,血液汇集至心脏;收缩时,血液被挤向动脉全身。因为种种病因引起心脏收缩舒张功能严重紊乱,出现一种称为“心室纤维性颤动”的心律失常时,生命岌岌可危。
二、心室颤动——心复苏的信号
正常时心跳节律整齐,强弱一致,均匀地不休止地跳动。心脏一般近似本人拳头大小,一昼夜能排出7吨多重的血液。心脏总共只有200多克,它能做这么大的功,原因之一也应归功于心脏传导系统。
当心肌和心脏传导系统发生严重病变时,心脏就会发生节律紊乱,心房心室“各自为政”,心肌纤维跳动失去节律。这时的心脏没有收缩舒张功能,出现一种称为心室纤颤(简称室颤)的现象。人在临终前心脏往往处在“室颤”这一阶段,稍一拖延心脏就彻底停止跳动。室颤时在心电图上可以看到弯弯曲曲的图形,临床上只能靠经验来判断。室颤到心跳停止之间非常短暂,胸前叩击就是消除室颤的一种简便方法。
三、胸外叩击法
在某些严重伤病和意外发生时,病人呼吸微弱,面色苍白青紫,大叫一声,全身抽动,口吐白沫,神志不清,这就很可能是发生了室颤。一般急性心肌梗塞、药物中毒、触电、淹溺病人可以见到。
怀疑病人发生室颤时,立即将手握成拳状,在胸骨中下段,距胸壁15~25厘米,较为有力地叩击1~2下。
相当于100~200焦耳的直流电,有时可以起到除颤的作用,使病人恢复心跳和神志。叩击无效则不再进行,随即进行胸外心脏挤压。
室颤一般是用除颤器去除,这在装备良好的救护车和医院里是不难做到的,称“非同步电击除颤”。在家庭中,拳头的叩击有时也能发挥奇特的除颤作用。
心复苏术——胸外心脏挤压
目前国内对胸外心脏挤压还有“心脏按摩”、“心脏按压”的叫法。我们认为,用胸外心脏挤压或简称心脏挤压最为确切、形象,容易使人理解,而“按摩”手法上与心脏挤压大相径庭。
任何原因导致的心脏跳动停止,首先要进行的就是心脏挤压术。室颤时最初除颤后随之进行的也是胸外心脏挤压术。这在CPR技术中是关键的一环。
一、胸外心挤压的意义
胸外心脏挤压,顾名思义是在胸廓外用人工的力量通过胸壁间接地压迫心脏,从而使心脏被动收缩和舒张,挤压血液到血管维持血液循环。尽管心脏深居胸腔内,但是心包紧靠着胸骨和肋骨后方。如果我们在胸骨肋骨表面施加较大的力量,使胸肋骨下陷3~4厘米,这种外力就能使胸肋骨下方的心脏受到挤压,达到使心脏被动心缩的目的。在挤压心脏时,心脏的血液被挤向大动脉内,然后送到全身;放松挤压时,下陷的胸骨、肋骨又恢复到原来位置,心脏被动舒张,同时胸腔容积增大,胸腔负压增加,吸引静脉血回流到心脏,使心室内流满了血液,然后再挤压,再放松,反复进行,维持血液循环。
大量的实践经验和研究表明,只要胸外挤压心脏及时,方法正确,同时配合有效的口对口吹气(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挤压效果并不比开胸直接进行心脏挤压的效果差。所以,人人应力争学会这种简单有效的使心脏复跳的救命方法。
二、病人的体位
进行胸外心脏挤压的病人应取平卧位。根据当时的情况,不要乱加搬动,可以尽量就近就便。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平卧的具体情况。我们发觉在家庭争救中,常常是“卧不恰当”,如病人平卧在沙发床、弹簧床、棕床上。病人卧在柔软的物体上,直接影响了胸外心脏挤压的效果。因此,必须将病人尽可能在平卧在“硬”物体上,如地板上、木板床上,或背部垫上木板,这样才能使心脏挤压行之有效。
三、胸外心脏挤压的方法
救护人站(或跪)在病人一侧,左手放在胸骨中下段,这个部位相当于两乳头连线正中间。有口诀曰“中指对凹膛,当胸一手掌”,即指将手的中指对着病人颈部下方的凹陷处(相当于天突穴位),手放在胸廓的正中处,手掌的根部正好是挤压的部位。另一只手压在左手上以助其加压。双手重叠再凭借救护人体重的力量,有节奏地冲击性地进行挤压 ,使胸廓下陷3~5厘米,然后放松,反复进行,每分钟挤压60~80次,坚持挤压到心脏恢复自主跳动。挤压速度可根据情况(小儿、老年人,运用上述速度无效)提高到每分钟100次左右,有时可见效。目前,有一种胸外心脏挤压器又叫心脏泵,逐渐代替了徒手心脏挤压的功能。
应该注意的是,进行挤压时不是整个手掌施压,而是手掌的掌根部用力,并局限在胸骨下段,不可范围过大,以免压断肋骨,刺伤心肺或扩展到肝脾的破裂损伤。
当胸外心脏挤压有效时,可摸到脉搏的搏动,尤其是颈动脉搏动,随挤压节律出现。当感觉病人的脉搏已恢复,表明心复苏成功,可停止进行心脏挤压,否则继续进行。
心脏挤压常与口对口人工呼吸同时进行,每吹一口气,做5次心脏挤压。如一人操作,可先吹两口气,再体积10次心脏挤压。
对儿童进行心肺复苏时,心脏挤压只用一只手,婴幼儿只用两个手指。用力要轻,深度2.5~3.0厘米即可(婴幼儿15~2.0)。每分钟挤压100次。与人工呼吸同时进行者,每吹2口气,挤压15次,挤压部位在胸骨中段。
当胸外心脏挤无效还可送医院做开胸心脏挤压术,但在送院途口不得停止胸外心脏挤压。
口对口吹气,就是口对口人工呼吸。当病人呼吸停止,而心跳也随之停止或还有微弱的跳动,用人工的方法帮助病人进行呼吸活动,达到气体交换的目的。口对口人工呼吸常用在溺水、触电、煤气中毒、缢死呼吸停止的现场。等医生到来时,取而代之以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人工呼吸对挽救以上病人的生命是举足轻重的,否则即使心跳恢复了,呼吸不恢复,心跳也不能持久。所以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心脏挤压和建立人工呼吸缺一不可。
一、呼吸的过程
呼吸过程,我们可从呼吸通路和呼吸内容两个方面来了解。
呼吸通路确切讲应包括整个呼吸系统。鼻腔(也包括口腔)是呼吸系统的大门,然后是咽喉。咽喉是气管和食管的叉路口,气体和食物在此分道扬镳,各奔前程。再往下是喉,然后是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咽喉到气管任何部位的梗阻都可以引起呼吸停止。 气管连同它无数细微分支,非常像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因而在医学上称之为支气管树。但它是一棵根向上、树枝朝下的空心树。左右支气管像这棵树的两个大分枝,经过几级分支到末端为肺泡。
肺泡,是无数个像葡萄珠一样的空泡,组成了肺脏。肺泡与终末支气管相通,是直接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充满气体的肺泡使肺脏柔软而有弹性。肺泡与肺泡之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的壁与毛细血管壁紧密相接,壁上有微小的孔隙使气体交换来去自由。进入肺脏的氧气由肺泡入毛细血管;组织细胞呼出的二氧化碳从毛细血管到达肺泡。呼吸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肺脏经过“吐故纳新”后,血液携带着新鲜氧气流遍全身,供应细胞的需要,进行极其重要的生命活动。
二、口对口吹气的方法
本世纪60年代之前,人工呼吸大多采用间接压迫肺脏的方法,如俯卧压胸人工呼吸法,但效果很差,现已不用。近20年来,国内外大力推广口对口吹气式人工呼吸法。事实证明,这种方法简便易学,效果可靠。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步骤之一:病人仰卧,头后仰,颈下可垫一软枕或下颌向前上推,也可抬颈压额,这样使咽喉部、气道在一条水平线上,易吹进气去。同时迅速清除病人口鼻内的污泥、土块、痰、涕、呕吐物,使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用嘴对嘴吸出阻塞的痰和异物。解开病人的领带、衣扣,包括女性的胸罩,充分暴露胸部。
步骤之二:救护人员深吸一口气,捏住病人鼻孔,嘴对嘴将气吹入,然后观察病人胸廓的起伏,每分钟吹气12~16次。如果口腔有严重外伤或牙关紧闭,可对鼻孔吹气即口对鼻人工呼吸。救护者吹气力量的大小依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以吹气后胸廓略有起伏为宜。
怀疑有传染病的人可在唇间覆盖一块干净纱布。口对口吹气应连续进行,直至病人恢复自主呼吸或确诊已死亡者方可停止。
有条件者实行面罩人工呼吸法及气管插管加压人工呼吸法,因为这是最有效的人工呼吸法,一般由医务人员实施。
三、心脏挤压与人工呼吸协调进行
心肺复苏术包括心脏挤压和人工呼吸两方面,缺一不可。人工呼吸吸入的氧气要通过心脏挤压形成的血液循环流经全身各处。含氧较多的血滋润着心肌和脑组织,减轻或消除心跳呼吸停止对心脑的损害,进而使其复苏。
在现场,如为两人进行抢救,则一人负责心脏复苏,一人负责肺复苏。具体步骤为一人做5~10次心脏挤压(60~80次/分钟频率),另一人吹一口气(12~16次/分钟频率),同时或交替进行。但要注意正吹气时避免做心脏挤压的压下动作,以免影响胸廓的起伏。
如现场只有一人救护,也可以按两人步骤进行,吹一口气,做5~10次心脏挤压,交替进行,效果也很好,只是单人操作容易疲劳。
现在也有一些书籍中提到心肺复苏只有一人操作时,可做两次口对口吹气,然后做15次心脏挤压。实践和研究表明两种方法是同样有效的。
无论是什么情况,如果单一采用挤压或吹气,对于心跳呼吸骤停病人是无效的。这里要强调的是:心脏挤压与口对口吹气必须同时协调进行。
对VF当最初电击去颤失败时,第一线的药物为肾上腺素(1mg/10ml即每3~5分钟0.1mg/ml),给药后30~60秒重新观察心律。如VF或VT持续,在再次给药前连续3次电击复律。以上顺序在持续VF或VT时可重复。在间歇给肾上腺素,连续电击复律时外加药物的价值是不足取的。利多卡因1~1.5mg/kg快速静给,3~5分钟重复一次,总剂量3mg/kg。在快速静脉给药后作用立即开始,但需持续滴注以维持治疗量的血浓度。高龄和肝功能减退者可使利多卡因的代谢功能不全,应给低负荷量。VF或VT用了肾上腺素、电击去颤和利多卡因均无效,或在点滴利多卡因时复发,可用溴苄胺静注(负荷量每15分钟5mg/kg随之以电击去颤)。第二次剂量为10mg/kg 5分钟内快速静推(总最大负荷剂量为30mg/kg)。
在顽固性VF或VT,可用普鲁卡因酰胺30mg/min,总剂量可达17mg/kg,可能需要较快滴注但无成文规定。
因洋地黄中毒引起VF或VT用其他药物无效者,可用苯妥英钠治疗,剂量为100mg,直至总剂量1g,加入0.9%Nac1溶液以≤50mg/min速度缓慢静注。
硫酸镁在随机临床试验中无效,在已知或疑有镁缺少者(如酒精中毒)快速静给镁1~2g可能有助于病人。
心跳骤停的病人重碳酸钠不再推荐为最初的治疗药物,因为它可导致矛盾性脑和心脏酸中毒,高渗透性、高钠血症或碱血症,且可抑制血液中O2的释放。应先试其他措施(如电击去颤、人工呼吸、心脏挤压、药物),除非心脏停搏是因先前存在酸中毒,高钾血症或三环类抗抑郁药物过量伴复杂的室性心动过速时。在重硫酸钠应用后,需每5分钟监护动脉pH。在无高钾血症、低钙血症或钙拮抗剂毒性反应时不再推荐应用氯化钙,因为循环中高浓度钙可有不利作用。如有需要,10%氯化钙2ml(100mg/ml=1.36mEq/m)以≤1ml/min静推。也可用其他Ca制剂如葡庚糖酸钙3ml (0.9mEq/ml),葡萄糖酸钙6ml(0.45mEq/ml)。需注意洋地黄中毒是心脏骤停的潜在原因。 |
|
呼吸、心跳骤停时采取的急救措施(包括人工呼吸和心脏按摩)。具有复苏意义的主要是由急性心肌梗塞、突发性心律失常以及意外事故(如溺水、电击、中毒、窒息、车祸、外伤、冻僵、药物过敏、手术、麻醉等)所引起的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由于复苏对象发生危险时多半不在医院,因而现场复苏成为挽救生命的唯一方式和希望所在。一般而论,在心跳停止4分钟内能实施心肺复苏并在8分钟内获得进一步医治者,救愈率可达45%或更高;超过6分钟者,大脑多已发生不可逆转的损害,复苏存活的可能性微小。国外将心肺复苏时限定为4~5分钟,在某些情况下(如冻僵、溺水)复苏时限可延长。心跳停止是临床上最紧急的情况,主要征象是脉搏和神志消失。一经查明(通常只需十多秒),应立刻施以心肺复苏:①口对口人工呼吸。病人仰卧,头稍后仰,清除口内分泌物,保持呼吸道畅通。救护者捏闭病人鼻孔,深吸气后对病人口部用力吹入,见胸廓起伏为有效。如此重复,每分钟约12次。②胸外心脏按摩:让病人平卧在硬板上,救护者双掌重叠,以后根据部压迫病人胸骨下部(剑突以上),每次按压应使胸骨下陷3~4厘米,然后放松(但掌根不应离开胸壁),使胸骨自行复位,按摩有效时见周围动脉(如颈动脉、股动脉)搏动,按压频率约60次/分。有时于胸部一次拳击亦可恢复心跳。胸外按压的心排血量仅为正常的40%左右,故按压不可稍停,一般不超过10秒。当心肺复苏初见成效后(心跳呼吸暂时恢复),应迅即将病人送往医院作进一步救治(输血、输液、维持呼吸、抗心律失常、纠正酸中毒、防治脑水肿等),切勿掉以轻心。 |
|
心肺复苏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ion,CPR
心搏呼吸骤停是临床上最紧急危重的情况,对此采取急救措施恢复已中断的呼吸和循环功能称为心肺复苏。其最终目的不仅是建立呼吸和循环,主要是维持脑细胞功能,使其不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故又称“心肺脑复苏”(cardiopulmonary cerebra resuscitation,CPCR),脑复苏是衡量心肺复苏成败的关键,而意识能否恢复是脑复苏的重要指标。 |
|
心肌梗塞 | 美国心脏学会 | 口对口人工呼吸 | 心脏停搏 | cpr | 改良手法 | Sellick手法 | 注射器 | 急救 | 医学 | 科学 | 仪器 | 医疗器械 | 心肺移植 | |
|
|
心肺复苏器 | 心肺复苏机 | 心肺复苏术 | 心肺复苏法 | 心肺复苏模型 | 小儿心肺复苏 | 心肺复苏模拟人 | 徒手心肺复苏术 | 萨博心肺复苏器 | 萨勃心肺复苏器 | 心肺复苏术抢救 | 心肺复苏训练模拟人 | 心肺复苏的发展争论与展望 | 高级心肺复苏模拟人 | 全自动心肺复苏模拟人 | 电脑心肺复苏模拟人 | 心肺复苏教学实训室 | 第六代高级心肺复苏训练模拟人 | 2000国际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