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 心理性疲劳
目录
No. 1
  在我们周围的同事中,有不少人因工作压力太大而感到身心疲惫,有时候也容易使人的情绪变得很急躁。
  精神心理因素、不良情绪以及遇到不顺心之事等原因,引起生活工作效能降低的这种亚健康状态,就是心理性疲劳。其表现以精神心理为主:疲乏、厌倦、精神萎靡不振、健忘、失眠、心烦意乱、头晕。有的甚至早上起床后,还没有开始工作就感觉到心烦、无精打采、什么事情都不想做,对工作抵触厌倦。仅靠休息不可能缓解和消除疲劳。
  此类疲劳多发于白领、公务员等人群中的那些特别敬业、特别看重职场升迁的人士,还有就是失恋者。
  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要认真分析,找准诱发心理性疲劳的主要原因。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疲劳感就会明显缓解或消除。另外,还要注意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遇事多向前看,心情要尽量舒畅,做到“遇高兴的事不要过于乐,遇困难的事不要过于忧”。
No. 2
  1.在我们周围的同事中,有不少人因工作压力太大而感到身心疲惫,有时候也容易使人的情绪变得很急躁。
  精神心理因素、不良情绪以及遇到不顺心之事等原因,引起生活工作效能降低的这种亚健康状态,就是心理性疲劳。其表现以精神心理为主:疲乏、厌倦、精神萎靡不振、健忘、失眠、心烦意乱、头晕。有的甚至早上起床后,还没有开始工作就感觉到心烦、无精打采、什么事情都不想做,对工作抵触厌倦。仅靠休息不可能缓解和消除疲劳。
  此类疲劳多发于白领、公务员等人群中的那些特别敬业、特别看重职场升迁的人士,还有就是失恋者。
  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要认真分析,找准诱发心理性疲劳的主要原因。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疲劳感就会明显缓解或消除。另外,还要注意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遇事多向前看,心情要尽量舒畅,做到“遇高兴的事不要过于乐,遇困难的事不要过于忧”。
  2.所谓心理性疲劳,它与因连续工作而致使肌体能量消耗的生理疲劳不同,它是指人长期从事一些单调、机械的工作活动,伴随着肌体生化方面的变化,中枢局部神经细胞由于持续紧张而出现抑制,致使人对工作对生活的热情和兴趣明显降低,直至产生厌倦情绪。心理疲劳常常带有主观体验的性质,并不完全是客观生理指标变化的反映。对于产生心理疲劳的人,轻者出现厌恶、逃避工作、学习、生活的症状,重者还可出现抑郁症、神经衰弱、强迫行为以及诸如开始吸烟、酗酒等生活习惯改变的现象。
  产生心理疲劳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精神紧张和学习、工作过量。由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及高度的竞争性,很多人尤其是青年人害怕在竞争中失败,由此导致了心理的紧张与疲劳,此外,繁杂的信息轰击、住房拥挤、噪音、工作条件恶劣、疾病、家庭不和、人际关系紧张、事业遭到挫折等等,也都是诱发心理疲劳的重要因素。
  要解除心理疲劳,人对自我要有一个客观正确的估计和要求,不能对自己要求过高过急,凡事要讲求一个适度,根本办不到的事不要硬拚蛮干,避免长期超负荷运转。
  3.有些孩子在放学回家后常常对父母说“累了”或“累得不想动了”。孩子们所说的“累”,是在紧张学习之后产生的一种疲劳感,而这种疲劳,一种是属于生理性疲劳,另一种则属于心理上的疲劳。
  生理性疲劳,一般是由于生理上的超负荷而引起的,比如孩子参加了消耗体力的劳动或踢了一场足球赛,都会感到疲劳,不过,由于孩子们精力旺盛,能在短暂的休息之后很快消除疲劳,恢复体力。
  心理性疲劳,一般是由于心理上的弦绷得太紧而导致的,它不仅会引起人的生理疲劳,还会导致孩子对学习的厌倦情绪,严重的还可能发展成心理变态,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所以,一旦发现孩子经常处于疲劳状态时,应分析一下到底是生理性疲劳还是心理性疲劳。专家认为,有心理性疲劳的孩子常有以下几种表现:
  不想上学,不愿见老师,甚至每到上学前就喊“肚子疼”“头痛”等。
  不愿做作业,一提作业就发怵,一看书就犯困,不愿翻书本。
  即使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注意力也常常不能集中。有的孩子虽然也在看书,却看不进去,记不住书中的话。
  不愿大人过问学习上的事,对父母的询问常保持沉默,有时表现烦躁,常转移话题。
  上课时打不起精神,但在课后却十分活跃,表现为玩不够。
  如果发现孩子的“累”属于心理性疲劳,家长也不必惊慌,可采取以下方法进行矫正。
  要减轻孩子的精神压力。家长对孩子要有全面了解和正确估计,对孩子的学习不能单纯从分数的高低来衡量,要看孩子原有的学习基础、每次考试试题的难易及孩子临场发挥等诸方面因素。对孩子的成绩要作纵向比较,即自己和自己比,过去和现在比。
  是要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让孩子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善于从失败中总结经验。
  在对孩子严格要求的同时,要融进家长对子女的一片慈爱之心。力求鼓励多于斥责,切不可简单粗暴,致使孩子丧失学习的信心。
  家长在课外辅导中要有针对性,并使方法多样化。比如,孩子对作文感到困难,并不是他缺乏课外读物,而是没有亲身感受可写。这就需要家长多带孩子外出活动,增加接触自然和社会的机会,并且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观察和积累素材,从而形成自己的感受。当他们为获得知识而感到有内容可写,处于一个愉快的学习氛围时,就会感到有无穷乐趣,这时心理上的疲劳症状一定会消除。
  4.心理学家认为,疲劳是人体对外界压力的自然反应,是健康状态已处在警戒线的信号,身体已经用红灯在警告我们了。例如,情绪紧张焦虑可导致出汗、心悸、呼吸急促等现象;情感打击会使人感到沮丧,劳心的工作会使人感到精疲力竭。这些不良情绪还会引起内分泌失调、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能量过度耗损以至使人无法正常地工作和生活。
  心理性疲劳最为复杂,它与各种不愉快的情绪或心情密切相关,休息不能消除这种疲劳,只有在心情舒畅时疲劳才会减轻或消失。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长期超负荷运行形成慢性疲劳,精神压力过大也是重要原因。不幸的是,这种疲劳往往被人忽视。心理性疲劳最明显的表现莫过于失眠或在噩梦中惊醒,辗转不眠甚至彻夜不眠等。
  现代社会的发展,正在使体力疲劳下降,而心理因素引起的精神疲劳呈现上升趋势。负面情绪可以影响人的免疫系统,导致人的抗病能力下降。情绪上的挫折(如短跑选手因起跑不好而烦恼)常可引起疲劳。精神疲劳即是由脑力工作(如创造性的写作)引起的厌恶感或不适感。疲劳综合征患者在发病前或发病同时伴有精神病的概率较高,因此认为精神因素对该病起了病因学作用。据统计,疲劳综合征患者同时患有抑郁者占40%~47%,焦虑者占32%,躯体化障碍者占15%。疲劳综合征患者同时符合某个或多个精神疾病诊断者占72%。
  心理调整法是治疗心理性疲劳的良方。要不断纠正自己因循守旧的意识和故步自封的想法及做法,树立自信心,增强尝试新事物的勇气。怡然处世为人,树立人际关系的新观念。遇到困难与挫折时,要尽量克服悲观失望的消极情绪,保持在逆境中生存的乐观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