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 教育 : 临床心理学 : 中药材 > 心理健康
目录
[英文]
  mental health
No. 2
  个体能够适应和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
[简介]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
  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标准的。不过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的标准具体与客观。
  国外学者们对心理健康的标准作了一些表述。例如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作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情况。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麦灵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是要有效率,也不仅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 而是需要三者具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 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马斯乐认为心理健康的人要具备下列品质:( l)对现实具有有效率的知觉;(2)具有自发而不流俗的思想;(3)既能悦纳本身, 也能悦纳他人;(4)在环境中能保持独立,欣赏宁静。(5)注意哲学与道德的理论;(6)对于平常事物,甚至每天的例行工作,能经常保持兴趣;(7)能与少数人建立深厚的感情,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8)具有民主态度,创造性的观念和幽默感;(9)能经受欢乐与受伤的体验。
  我们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间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
  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人们掌握了人的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现在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这样定义的:
  一、具有充分的适应力;
  二、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
  三、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四、不脱离现实环境;
  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六、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八、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九、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十、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心理健康包括
  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国际疾病分类体系,把智力发育不全或阻滞视为一种心理障碍和变态行为。
  善于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者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更重要的是情绪稳定性好。
  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
  健康的意志有如下特点:目的明确合理,自觉性高;善于分析情况,意志果断;意志坚韧,有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强;自制力好,既有现实目标的坚定性,又能克制干扰目标实现的愿望、动机、情绪和行为,不放纵任性。
  人际关系和谐
  其表现:一是乐于与人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己的朋友;二是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三是能客观评价别人,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四是交往中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
  能动的适应和改造环境,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
  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健全人格。人格完整健康的主要标志是:
  ①人格的各个结构要素都不存在明显缺陷与偏差;
  ②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
  ③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的支配自己的行为;
  ④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特征。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的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的关系
  不少人认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两个没有关系的概念。实际上,这是不正确的。在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心理健康每时每刻都在影响人的生理健康。如果一个人性格孤僻,心理长期处于一种抑郁状态,就会影响内激素分泌,使人的抵抗力降低,疾病就会乘虚而入。一个原本身体健康的人,如果老是怀疑自己得了什么疾病,就会整天郁郁寡欢,最后导致真的一病不起。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方面应该注意合理饮食和身体锻炼,另一方面更要陶冶自己的情操,开阔自己的心胸,避免长时间处在紧张的情绪状态中。如果感到自己的心情持续不快时,要及时进行心理自我调试,必要时到心理门诊或心理咨询中心接受帮助,以确保心理和生理的全面健康。
  随着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所处的社会也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工业化、现代化、社会化、一体化程度在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时间越来越宝贵,人越来越为效益所趋使;自主的、创造性的劳动和高级的智力劳动越来越多;人们的活动范围在不断拓展,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多,处理微妙复杂的人际关系为每个人所不可避免;各种各样的竞争强度也越来越巨大,人与人之间的收入、社会地位等差异越来越显著。
  生活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和扑朔迷离的大环境里,就要求人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来适应时代与社会的要求。现在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越来越关注自己及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亲友的心理健康状态。
  人是自然万物的灵长,是自然的杰作。人有极高的潜能。我们人人都具有像体育运动员邓亚萍、郎平那样的灵敏准确的感觉与反应,那样的承受能力;像小品喜剧演员赵本山、洛桑那样的充满着极大的活力与幽默;像电视节目主持人王雪纯、大专辩论会上优秀的辩手那样流畅的语言能力;像思想家孔子、科学家爱因斯坦那样的思辨能力;像文学家郭沫若那样的想象能力;像能记住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位数的人那样的记忆能力;像恋爱中的少男少女那样的精神涣发、乐观;像健康教练马华那样的健美;像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运动员那样的毅力;像百岁长寿老人那样健康,无病;像生活中的李兰文那样服装整洁。像慈父、慈母对待子女那样是建设性的、是善的;
  人本来可以是无压抑的人,是不受其内在的压抑驱使而自我决定其行动的人。如果他想喝酒就喝,并且喝的有滋有味。他并不是必须经常喝酒,不喝酒就难受的人。也不是不能喝酒的人,一喝酒就难受的人;
  人本来可以是心想事成的人,是应付自如的人。他没有犹豫,马上可以决断。他每一言行都是理智高效的。是用一只手也可以战胜世界的人。如果他想考大学就能一心一意地复习,考上大学,并且能考上一个名牌大学……。
  我们每一个人本应心理健康如上所述,但由于我们在生命历程中所受到的心理伤害。生活中的所谓正常人,其实并不在人的最佳状态,只是处于人的最佳状态与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我们实际离自然赋予我们的能力有很大的差距。
  在现实生活中,所谓的正常人有许多人整天愁眉苦脸、心烦意乱、以安眠药渡日,长期在苦闷绝望中挣扎、煎熬,甚至走向自杀的绝路;有许多人终日以酒为伴、沾酒就醉,打人骂人;有许多人与人敌对、冲突、诉讼、犯罪;有许多人常常感冒,患高血压、关节炎等非器质性疾病,甚至身患绝症、早亡;有许多人无能、失意、潦倒、贫穷;有许多人学生学习不好;有许多人苦恼于性问题;有许多人不能和人正常的交往融洽相处,整日疑神疑鬼;许多家庭因成员的精神病而搞的苦恼万分;许多夫妻不和、争吵、打闹、离婚……。
  让我们运用心理科学保持我们自己和亲戚朋友的心理健康,以较好的身心状态工作、生活,享受人生。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对此定义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具体表现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除此定义表述外,人们还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解释。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心理健康是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说,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与绝大多数人相比,其心理功能是正常的,无心理疾病;二是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顺应环境,能有效的富有建设性发展完善个人生活。基于以上观点,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二、什么是心理健康
  有专家预测:21世纪心理疾病将严重危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对许多国家的调查研究证明, 在全世界的人口中,每时每刻都有1/3左右的人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在我国,最新一次全国4~16岁少年儿童心理健康调查发现,我国儿童的心理和行为 问题的发生率高达13.9%。有关部门还对中、小学生做了一次抽样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生中有2/5左右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些数据表明,青少 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疾病较成人更为严重。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变革必然冲击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而种种社会矛盾、人际关 系的矛盾、成人社会的诸多心理冲突等,必然突出地从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中反映出来。稚嫩的心灵承受着几代人给予的压力,社会变革中的断层和种种羁绊,束缚着 孩子们的心灵和手脚,这一切不能不让人为之担忧。然而,只要我们及早加以重视和预防,现在开始努力也不迟,重要的是为父母、为师长者要切实了解我们的孩 子,帮助他们走出心灵的"迷津"。
  (一) 什么是心理健康
  1930年国际心理卫生委员会的成立宗旨是:"完全 从事于慈善的、科学的、文艺的、教育的活动。尤其关心世界各国人民的心理健康,保持和增进心理疾病、心理缺陷的研究、治疗和预防,以期增进全人类的幸福。 "这一宗旨为世界各国的有志之士所接受,因此心理健康逐步被提到和生理健康一样重要的位置,使心理卫生工作的目标从提高精神病人的治疗效果,扩大到强调精 神疾患的预防和塑造健全人格等各个方面。这样,保持心理健康就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追求,而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也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及虚弱现象。"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中可以看 出,与我们传统的理解有明显区别的是:它包涵了三个基本要素:⑴躯体健康;⑵心理健康;⑶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社会适应能力是国际上公认的心理健康首要 标准,全面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大部分,两者密切相关,缺一不可,无法分割。这是健康概念的精髓。
  (二) 心理健康的标准(中学生)
  一个人的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那么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呢?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和密特尔曼(mittelman)曾提出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10条标准:
  1、是否有充分的安全感。
  2、是否对自己有较充分的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行为。
  3、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目标能否切合实际。
  4、能否与周围环境事物保持良好的的接触。
  5、能否保持自我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能否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否保持适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否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9、能否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有限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10、能否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中国大陆的学者王登峰等根据各方面的研究结果,归纳起来,提出了有关心理健康的几条指标: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具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绪和优缺点能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 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 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识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的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 卑;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得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会面临 的心理危机。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 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作用。他能为他人所理解。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在生活小集体中能融为一体,乐群性强,既能 在与挚友间相聚之时共欢乐,也能在独处沉思之时而无孤独之感。在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如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如猜疑、嫉 妒、敌视等),因而在社会生活中是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感。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总是自别于集体,与周围的环境和人们格格不入。
  3、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和学习。
     心理健康的人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他们在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从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满足 和激励,把工作看作是乐趣而不是负担。他能把工作中积累的各种有用的信息,知识和技能贮存起来,便于随时提取使用,以解决可能遇到的新问题,能够克服各种 困难,使自己的行为更有效率,工作更有成效。
  4、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够主动地去适应现实,进一步地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
     对周围事物和环境能作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他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 的信心,对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现实,不敢面对现实,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现实的挑战,总是抱 怨自己"生不逢时",或者责备社会环境对自己不公而怨天忧人,因而无法适应现实环境。
  5、 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总是占据优势的,虽然也会有悲、忧、愁、怒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但一般不会长久。他能适当地表达和控制 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逊不卑,自尊自重,在社会交往中既不妄也不畏缩恐惧,对于无法得到的东西不过于贪求,争取在社会规范允许 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对于自己能得到的一切感到满意,心情总是开朗的、乐观的。
  6、 人格和谐完整。
  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结构包括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动机、兴趣、人生观等各方面能平衡发展,人格在人的整体的精神面貌中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 现出来。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对外界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能够与社会的步调合拍,也能与集体融为一 体。
  7、 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智力是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操作能力的综合。一个人智力低下的话,也不能算心理健康
  8、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在人的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对应的不同的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与同年龄段大多数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一般而言我们可参照上述标准检视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严格意义上的心理健康则要求助于临床心理学家的测查与诊断,不能随意给自己和他人胡乱下结论。
  1 忧郁由于种种原因,青少年会出现闷闷不乐,愁眉苦脸,沉默寡言的现象。 如果长时期地处于这种状态,就应当予以充分重视。
  2 陕隘即斤斤计较,心胸太狭窄,不能容人也不理解别人。对小事也耿耿于怀,爱钻牛角尖。
  3 嫉妒当别人比自己好时,表现出不自然、不舒服甚至怀有敌意,更有甚者竟用打击、中伤手段来发泄内心的嫉妒。 --成长中七种不健康心理
  4 惊恐对环境和事物有恐怖感,如怕针、怕暗、怕鬼怪。轻者心跳厉害、手发抖,重者睡不着觉、失眠、梦中惊叫等。
  5 残暴有点小事自己不快,便向别人发泄,摔摔打打骂骂咧咧,有的则以戏弄别人为自己开心,对别人冷嘲热讽,没有温暖之心。
  6 敏感即神经过敏,多疑,常常把别人无意中的话,不相干的动作当做对自己的轻视或嘲笑,为此而喜怒无常,情绪变化很大。
  7 自卑对自己缺乏信心,以为在各方面都不如人家,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总把自己看得比别人低一等,抬不起头来。这种自卑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情绪,对自己都缺乏情趣,压抑感太强。
[名词解释]
  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 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英语翻译更倾向于翻译为 psychological health
[简介]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
  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标准的。不过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的标准具体与客观。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人们掌握了人的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心理健康包括
  现在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这样定义的:
  一、具有充分的适应力;
  二、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
  三、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四、不脱离现实环境;
  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六、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八、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九、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十、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的关系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及虚弱现象。"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中可以看 出,与我们传统的理解有明显区别的是:它包涵了三个基本要素:⑴躯体健康;⑵心理健康;⑶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社会适应能力是国际上公认的心理健康首要 标准,全面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大部分,两者密切相关,缺一不可,无法分割。这是健康概念的精髓。
  不少人认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两个没有关系的概念。实际上,这是不正确的。在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心理健康每时每刻都在影响人的生理健康。如果一个人性格孤僻,心理长期处于一种抑郁状态,就会影响内激素分泌,使人的抵抗力降低,疾病就会乘虚而入。一个原本身体健康的人,如果老是怀疑自己得了什么疾病,就会整天郁郁寡欢,最后导致真的一病不起。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方面应该注意合理饮食和身体锻炼,另一方面更要陶冶自己的情操,开阔自己的心胸,避免长时间处在紧张的情绪状态中。如果感到自己的心情持续不快时,要及时进行心理自我调试,必要时到心理门诊或心理咨询中心接受帮助,以确保心理和生理的全面健康。
  随着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所处的社会也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工业化、现代化、社会化、一体化程度在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时间越来越宝贵,人越来越为效益所趋使;自主的、创造性的劳动和高级的智力劳动越来越多;人们的活动范围在不断拓展,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多,处理微妙复杂的人际关系为每个人所不可避免;各种各样的竞争强度也越来越巨大,人与人之间的收入、社会地位等差异越来越显著。
  在现实生活中,所谓的正常人有许多人整天愁眉苦脸、心烦意乱、以安眠药渡日,长期在苦闷绝望中挣扎、煎熬,甚至走向自杀的绝路;有许多人终日以酒为伴、沾酒就醉,打人骂人;有许多人与人敌对、冲突、诉讼、犯罪;有许多人常常感冒,患高血压、关节炎等非器质性疾病,甚至身患绝症、早亡;有许多人无能、失意、潦倒、贫穷;有许多人学生学习不好;有许多人苦恼于性问题;有许多人不能和人正常的交往融洽相处,整日疑神疑鬼;许多家庭因成员的精神病而搞的苦恼万分;许多夫妻不和、争吵、打闹、离婚……。
  我们每一个人本应心理健康如上所述,但由于我们在生命历程中所受到的心理伤害。生活中的所谓正常人,其实并不在人的最佳状态,只是处于人的最佳状态与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我们实际离自然赋予我们的能力有很大的差距。
  生活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和扑朔迷离的大环境里,就要求人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来适应时代与社会的要求。现在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越来越关注自己及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亲友的心理健康状态。
  让我们运用心理科学保持我们自己和亲戚朋友的心理健康,以较好的身心状态工作、生活,享受人生。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1)智力标准。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心理健康条件,良好的智力水平是一切社会人学业成功、事业有成的心理基础。用IQ值来表示。智商≥90为正常,上不封顶,下<70为智力落后。智力不正常的人心理不可能健康,但是IQ不能说明一个人的成就,IQ高也不能保证心理健康。因此,IQ高的人不要幸灾乐祸。
  (2)情绪标准。情绪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所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情绪稳定,而且还得心情愉快才是情绪健康的标志,且情绪的变化应由适当的原因引起,还要与情绪反应的程度相适宜。
  (3)意志标准:是指人自觉地确定活动目标,支配自己行动,克服重重困难,以实现预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是成功做任何事情的阶梯,如果做事过于优柔寡断、徘徊不前、思前想后,或不计后果、草率等都是意志不健康的表现。
  (4)社会适应标准:较好的社会适应性主要包括①具有较好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②能建立积极而和谐的人际关系,能适应周围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既治病也致病,所以,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身心健康之必须;③处理和应付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能力。如作出决定、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情绪控制、心理换位、人际沟通等能力。
  (5)“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基本相符。研究证明,不能有效地面对现实、处理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是导致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所以要面对现实、把握现实,主动适应现实。
  (6)心理活动特点应符合年龄、性别特点。人的一生要经历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每个年龄阶段都有该年龄阶段的特点。
  (7)注意力集中度。注意力是一切活动取得成功的心理保证。如果一个人缺乏注意集中和保持稳定的能力,就不能很好完成有目的的活动,如儿童多动症,成人的焦虑抑郁症等都会存在注意力问题。一般5~7岁可连续注意时间约为15分钟;7~10岁为20分钟;10~12岁为25分钟;12岁以上为30分钟,甚至更多。
  (8)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使人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健康人格就是宽容、悦纳、善待他人,不斤斤计较、怨天尤人、百般挑剔,而是要有自知知明,能正确评价自我。即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9)在不违背大家的利益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独特的个性特征。
  (10)在不违背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和法规的情况下,对个人的基本需求能作恰当的满足。
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
  有专家预测:21世纪心理疾病将严重危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对许多国家的调查研究证明, 在全世界的人口中,每时每刻都有1/3左右的人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在我国,最新一次全国4~16岁少年儿童心理健康调查发现,我国儿童的心理和行为 问题的发生率高达13.9%。有关部门还对中、小学生做了一次抽样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生中有2/5左右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些数据表明,青少 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疾病较成人更为严重。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变革必然冲击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而种种社会矛盾、人际关 系的矛盾、成人社会的诸多心理冲突等,必然突出地从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中反映出来。稚嫩的心灵承受着几代人给予的压力,社会变革中的断层和种种羁绊,束缚着 孩子们的心灵和手脚,这一切不能不让人为之担忧。然而,只要我们及早加以重视和预防,现在开始努力也不迟,重要的是为父母、为师长者要切实了解我们的孩 子,帮助他们走出心灵的"迷津"。
  心理健康的标准(中学生)
  一个人的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那么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呢?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和密特尔曼(MITTELMAN)曾提出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10条标准:
  1、是否有充分的安全感。
  2、是否对自己有较充分的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行为。
  3、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目标能否切合实际。
  4、能否与周围环境事物保持良好的的接触。
  5、能否保持自我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能否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否保持适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否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9、能否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有限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10、能否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中国大陆的学者王登峰等根据各方面的研究结果,归纳起来,提出了有关心理健康的几条指标: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具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绪和优缺点能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 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 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识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的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 卑;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得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会面临 的心理危机。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 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作用。他能为他人所理解。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在生活小集体中能融为一体,乐群性强,既能 在与挚友间相聚之时共欢乐,也能在独处沉思之时而无孤独之感。在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如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如猜疑、嫉 妒、敌视等),因而在社会生活中是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感。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总是自别于集体,与周围的环境和人们格格不入。
  3、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和学习。
  心理健康的人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他们在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从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满足 和激励,把工作看作是乐趣而不是负担。他能把工作中积累的各种有用的信息,知识和技能贮存起来,便于随时提取使用,以解决可能遇到的新问题,能够克服各种 困难,使自己的行为更有效率,工作更有成效。
  4、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够主动地去适应现实,进一步地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
  对周围事物和环境能作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他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 的信心,对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现实,不敢面对现实,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现实的挑战,总是抱 怨自己"生不逢时",或者责备社会环境对自己不公而怨天忧人,因而无法适应现实环境。
  5、 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总是占据优势的,虽然也会有悲、忧、愁、怒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但一般不会长久。他能适当地表达和控制 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逊不卑,自尊自重,在社会交往中既不妄也不畏缩恐惧,对于无法得到的东西不过于贪求,争取在社会规范允许 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对于自己能得到的一切感到满意,心情总是开朗的、乐观的。
  6、 人格和谐完整。
  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结构包括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动机、兴趣、人生观等各方面能平衡发展,人格在人的整体的精神面貌中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 现出来。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对外界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能够与社会的步调合拍,也能与集体融为一 体。
  7、 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智力是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操作能力的综合。一个人智力低下的话,也不能算心理健康
  8、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在人的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对应的不同的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与同年龄段大多数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一般而言我们可参照上述标准检视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严格意义上的心理健康则要求助于临床心理学家的测查与诊断,不能随意给自己和他人胡乱下结论。
  关于心理健康标准,各国专家有不同的理论依据和具体标准,而我国根据国情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最新国内的研究结果,我们认为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应包括以下相互联系的八个方面:
  一、 智力正常
  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然和社会,头脑清醒,能以积极正确的态度面对现实的问题、困难和矛盾,既不回避也不空想。智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与想象力以及各种操作能力等等。
  二、情绪反应适度
  情感表现乐观而稳定,心胸开阔,对一切充满了希望,既不为琐事耿耿于怀,也不冲动莽撞,能保持平常心,以愉悦的情绪去感染人。
  三、意志品质健全
  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有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自制力,既不刚愎自用,也不盲从寡 断;在实践中注意培养自己的果断与力,经得起挫折与磨难的考验。
  四、自我意识正确,
  有自知之明 在集体中自信、自尊、自重,少有自卑之心,也不傲视他人;对自己的优缺点有正确的评价与要求;在实践中不断开发自己的潜力以实现自己的理想与人生价值。
  五、个性结构日趋完善
  个性是一个人经常的、本质的和别人相区别的心理特点的总和。它包括心理倾向性如需要、 动机、兴趣、 意志、人生观等),个性心理特征(如能力、气质、性格等)。人的生活条件、 受文化教育影响、从事的生产与社会实践越是优越、丰富、完善,人的个性结构的日益完善也就有了保证。目前整个教育系统都在进行着全面的改(革),重视把青少年从以往的应试教育转向全面的素质教育,这就为人的个性结构的日趋完善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六、良好的人际交往
  乐于和善于与人交往,能和大多数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重视友谊也不拒绝别人的关心与帮助。与人相处时积极态度(如热情、坦诚、尊重、信任、宽容、融洽)多于消极态度(如忌妒、冷漠、怀疑、小性、计较);在新环境中能很快地适应,与他人打成一片。
  七、行为得体,
  生活态度积极 珍惜一切学习与工作的机会,行为上表现出独立自主,不以他人的好恶作为个人行为的依据,既不盲从,也不受诱 惑,能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八、反应适度
  对外界事物的反应和活动效率是积极、主动而富有成效。不冲动、毛躁、也不敷衍塞责。
异常心理
  心理异常的实质,就是异常心理的原因、机理和心理结构问题。心理异常是大脑的结构或机能失调或者人对客观现实反映的紊乱和歪曲,既反映了个人自我概念和某些能力的异常,也反映为社会人际关系和个人生活上的适应障碍。
  但是要清晰地判别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目前最常用的区分标准主要有如下几种:
  自我评价标准:如果自己认为有心理问题,这个人的心理当然不会完全正常,但一般不可能存在大问题。心理基本上正常的人,完全可以察觉到自己心理活动和自己以前的差别、自己的心理表现和别人的差别等等。这种自我评价在精神科叫自知力。
  心理测验标准:心理测验通过有代表性的取样、成立常模样本、检测信度、检测效度和方法的标准化,才能形成测评量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专家的主观看法,但是,心理测验也存在误差,目前并不能代替医生的诊断。
  病因病理学分类标准:这种标准最客观,是将心理问题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的医学标准。如果一个人身上表现的某种心理现象或行为可以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依据,则认为此人有精神疾病。其心理表现则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原因则归结为脑功能失调。
  外部评价标准:人的心理活动总是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大家都认为某个人有问题,一般就是正确的。即使旁边人没有看出来,专业人员也可以通过各种表现判断当事人是不是有问题。
  社会适应性标准: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维持着生理心理的平衡状态,人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因此,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亦即其行为符合社会常模,是适应性行为。如果由于器质的或功能的缺陷使得个体能力受损,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致使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应的时候,则认为此人有心理异常
  1 忧郁 由于种种原因,青少年会出现闷闷不乐,愁眉苦脸,沉默寡言的现象。 如果长时期地处于这种状态,就应当予以充分重视。
  2 陕隘 即斤斤计较,心胸太狭窄,不能容人也不理解别人。对小事也耿耿于怀,爱钻牛角尖。
  3 嫉妒 当别人比自己好时,表现出不自然、不舒服甚至怀有敌意,更有甚者竟用打击、中伤手段来发泄内心的嫉妒。 --成长中七种不健康心理
  4 惊恐 对环境和事物有恐怖感,如怕针、怕暗、怕鬼怪。轻者心跳厉害、手发抖,重者睡不着觉、失眠、梦中惊叫等。
  5 残暴 有点小事自己不快,便向别人发泄,摔摔打打骂骂咧咧,有的则以戏弄别人为自己开心,对别人冷嘲热讽,没有温暖之心。
  6 敏感 即神经过敏,多疑,常常把别人无意中的话,不相干的动作当做对自己的轻视或嘲笑,为此而喜怒无常,情绪变化很大。
  7 自卑 对自己缺乏信心,以为在各方面都不如人家,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总把自己看得比别人低一等,抬不起头来。这种自卑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情绪,对自己都缺乏情趣,压抑感太强。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每年自杀未遂的达1000万人以上;造成功能残缺最大的前10位疾病中有五个属于精神障碍;推算中国神经精神疾病负担到2020年将上升至疾病总负担的四分之一。 在中国,目前保守估计,大概有有1.9亿人在一生中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据调查, 13亿人口中有各种精神障碍和心理障碍患者达1600多万,1.5亿青少年人群中受情绪和压力困扰的青少年就有3000万。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吴瑞华研究员认为,缺乏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才是造成我国自杀率相对较高的原因之一。心理咨询与压力管理专家郝滨老师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当您遇到生活中的困扰,准备选择一位心理咨询师走入咨询室时,应选择具有心理学、医学或教育学等相关教育背景、接受过专业训练,有长期丰富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经验,阅历比较丰富,得到专业心理治疗协会或社会认可的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与治疗行业中有着众多的流派,其中最常见的有“精神分析疗法”、“心理动力学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现实疗法”、“行为疗法”、“交互疗法”、“格式塔疗法”及“理性情绪疗法”等。据美国心理咨询协会的统计,现已记录在册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疗法已有300种之多,而且还在不断增加。美国心理学家朗敦(Perry Landon)认为,所有这些疗法可大抵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认知领悟”(insights)疗法,旨在通过改变提高人的认知方式来缓解其心理困惑和障碍。另一类是“行为矫正”(behavioral modification)疗法,旨在以建立新的条件反射来矫正人的不良行为方式。其实,在具体实践中,人们常常是两者兼用,互为补充的。
我国政府为青少年所做努力
  为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配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我单位在总结北京市西城区、东城区等全国部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区(实验校)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在北京师范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系专家教授的指导下,在北京市西城区教委心理咨询室的大力支持下,本着解决中学生心理问题,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为学校和家庭分担心理健康教育压力,营造健康、和谐的学校、家庭和社会氛围的拍摄宗旨,针对时下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采用电视手段,组织拍摄了18集电视系列片《放飞心灵?青少年心理健康透视》。
  为适应学校教学周期(实际授课时间约为15周)和授课时间(45分钟),本套电视片分为18集(含3集教师心理健康指导),每集25分钟。该片对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每周播出一集,每集播出后可留出20分钟作为课堂提问和讨论时间。
  根据A.C.尼尔森和央视索福瑞做出的最新收视调查报告显示,在同类型节目中,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和北京电视台的《生活广角》栏目在收视率与受众评价方面居于领先地位。根据对其节目形式和内容的研究,结合当今观众特别是中学生的收视习惯,本片在拍摄形式上以案例为核心,由主持人和专家针对事件进行访谈,做到事件与评论并存,感性与理性并重,同时配合相关资料和情景再现,以最大限度保证节目收视效果和传播效果。
  《放飞心灵--青少年心理健康透视》电视片VCD光盘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指导,学苑音像出版社出版。
  第1集 《我的翅膀长硬了?》学生如何处理和父母之间的关系
  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孩子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变得越来越重要,学生需要家长了解自己对于一个事件的感受和想法,家长也需要对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上进行指导。而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和家长之间普遍存在沟通困难现象。本片通过再现一个家长的心路历程,从中使孩子知道父母的心声和不易,再通过专家的点评,让学生和家长了解并掌握双方有效沟通的技巧。
  第2集 《老师为什么不喜欢我》学生如何处理和学校老师之间的关系
  一般情形下,学生若喜欢哪个老师,通常就喜欢上他的课,成绩因此也比较好,否则反之。针对此现象,本片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展开和分析,力求解决学生和老师之间在相处中出现的问题。
  第3集 《主动伸出友谊之手》学生如何处理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
  通过短片的内容和专家的点评,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在陌生环境中和他人相处,指导学生如何在熟识环境下和他人交往,从而树立学生正确的交际观和友谊观。
  第4集 《我的假期我做主》学生如何安排假期生活
  什么样的假期才算是有意义的假期?如何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假期生活?如何兑现自己的假期计划?本片通过事例和专家的讲解将给出答案。
  第5集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给学生带来的利与弊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网络越来越影响到了人们的学习与生活。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来益处的同时也给学生们带来了种种弊端。本片通过两名学生对网络的不同使用,真实演绎了网络给我们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的利与弊,从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并使用网络,自觉规避网络带来的危害。
  第6集 《走好网路》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通过在学校的调查,让学生认识到上网的目的和上网时间安排的合理性。使学生、家长了解上网学生的心理,从而使学生正确的使用网络,使家长正确的指导学生上网。
  目的:使学生能够建立正确的上网目标,正确的使用网络、合理安排上网时间。
  第7集 《如何规划人生》高中生自我认识和人生规划的培养
  高中阶段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逐渐形成时期,高中生对自我和未来的人生还没有深刻的认识。本集通过展现三名同学毕业后各自不同的发展道路和将要面临的问题,讲述了加强自我认识和初步构建人生规划的重要性,同时通过现场测试,帮助同学们拟定自己今后的职业规划,使学生在高中时期先期建立良好的人生规划并为之努力学习。
  第8集 《面对社会不良现象你该怎么办?》社会影响
  现在社会的影响逐渐渗透进了学校,给学生带来了很多影响,有好的也有坏的。本集分析了社会上哪些方面给学生带来了影响以及产生这种不良影响的原因,教育学生从自身来避免社会给他们带来的危害,并鼓励同学们要积极参加到社会公益活动中去,从社会中多汲取有益的影响。目的:引导学生自我调整,避免社会的不良影响,让老师、同学去关爱他们,正确地参加到有益的社会活动中去。
  第9集 《大考之年》大考
  通过案例分析,主持人、学生和专家的现场互动,分析学生面对大考(中考、高考)时的紧张心理,帮助学生调整情绪,以良好稳定的心态迎接大考。
  第10集 《萌动的感情》异性交往
  本集由一个女生在高考前被母亲发现喜欢一名男生开始,邀请专家共同探讨学生的异性交往并提供一些原则和方法,引导学生客观正确地看待异性交往以及早恋问题。
  第11集 《我的心情怎么了》情绪调节
  本集由一份学生自杀报告引出情绪调节的问题,通过嘉宾与主持人对话、案例穿插和心理咨询室的实景拍摄,说明心理咨询的指导作用,同时教给同学们一些简单适用的情绪调节方法。
  第12集 《名牌的诱惑》攀比
  本集通过在校园的随机调查,引出关于穿戴名牌以及相互攀比的问题,并通过事例的穿插以及专家的分析,探讨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攀比现象,并分析出现的原因,从而正确引导学生的消费心理。
  第13集 《我为什么学习》你为什么学习
  意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由此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本集以学生陆源近一段时期学习成绩起伏较大的现象为切入点,由心理咨询教师对此寻找和分析原因,启发学生发现自己可能存在的“转移学习目的”现象,进行随访调查,分析错误的学习目的,引导正确的学习目的。展示在正确学习目的指导下各科学习各有乐趣。举例说明树立近期学习目标的重要。再次强调学习是一个不断需要和满足需要的过程,人们需要终身学习。
  第14集 《寻找适合我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
  本集由三名学生的学习困境引入展开,由心理咨询老师对之进行学习类型测试并得出他们所属的不同学习类型,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具体指导,同时辅以专家介绍的有效学习方法,使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类型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
  第15集 《爸妈,有话好好说》家庭环境应对
  女生灵灵对朋友敏感猜疑和强迫,使朋友逐渐与她远离,也给灵灵带来噩梦。旨在使学生意识到良好的家庭环境对自身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更加由此学会积极地去改善和应对。心理教师寻找到深层的家庭不和睦原因。子女面对家庭不和睦,有几种应对选择,结合案例分析它们分别是对是错。
  《放飞心灵特别版--教师心理健康关注》(上、中、下)集
  教师是传道、授业和解惑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然而当前教师往往面临着职业倦怠、生活压力、社会评价、人际关系、职业认知和事业困惑等多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三集旨在通过谈话节目,针对以上问题由资深教授学者为教师答疑解惑,使他们认识到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要
附录:历史人人们对心理健康的看法
  让我门看看历史上学者们对心理健康的定义:
  例如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作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情况。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麦灵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是要有效率,也不仅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 而是需要三者具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 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马斯乐认为心理健康的人要具备下列品质:( l)对现实具有有效率的知觉;(2)具有自发而不流俗的思想;(3)既能悦纳本身, 也能悦纳他人;(4)在环境中能保持独立,欣赏宁静。(5)注意哲学与道德的理论;(6)对于平常事物,甚至每天的例行工作,能经常保持兴趣;(7)能与少数人建立深厚的感情,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8)具有民主态度,创造性的观念和幽默感;(9)能经受欢乐与受伤的体验。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对此定义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具体表现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除此定义表述外,人们还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解释。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心理健康是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说,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与绝大多数人相比,其心理功能是正常的,无心理疾病;二是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顺应环境,能有效的富有建设性发展完善个人生活。基于以上观点,学者门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间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
  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国际疾病分类体系,把智力发育不全或阻滞视为一种心理障碍和变态行为。
  善于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者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更重要的是情绪稳定性好。
  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
  健康的意志有如下特点:目的明确合理,自觉性高;善于分析情况,意志果断;意志坚韧,有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强;自制力好,既有现实目标的坚定性,又能克制干扰目标实现的愿望、动机、情绪和行为,不放纵任性。
  人际关系和谐
  其表现:一是乐于与人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己的朋友;二是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三是能客观评价别人,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四是交往中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 能动的适应和改造环境,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
  人格完整健康的主要标志是:
  ①人格的各个结构要素都不存在明显缺陷与偏差;
  ②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
  ③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的支配自己的行为;
  ④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特征。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的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心理健康的途径
  (1)自我肯定。人要不断地否定和肯定自己才能进步,而否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向肯定方向发展,自我肯定,保持坚定的信念,往往是事业成功的关键。
  (2)抛弃自卑。自卑需要三个条件:一是缺乏成功的体验;二是缺乏客观公正的评估;三是自我评估偏颇。要抛弃自卑,首先要战胜自我,为自己树立一个目标,要有坚强的信念,相信自己的能力,同时要对自己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估。
  (3)增强自信。
  (4)心理调节和情绪调节
经济百科
  心理健康:人们具有的许多问题明显地取决于他们对消极事件的解释,而不在于消极事件本身。在问题出于归因的情况下,归因训练对心理健康是有帮助的。归因训练的一个办法是引导个体改变对失败因果的知觉,把稳定的、内在的原因改变到外在的、不稳定的原因。归因训练的另一个方法是引导个体把原因归于可控的、不稳定的、内在的因素,如努力。
百科大全
  心理健康
  mental health
  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个体在内
  外环境允许的条件一「保持最佳的心理
  状态。就个体的心理状态而言,心理
  健康指个体在一般适应能力,自我满
  足能力,人际间各种角色的扮演,智
  慧能力,对他人的积极态度,创造性,
  自主性,成熟性,对自己有利的态度、
  情绪与动机的自我控制等方面达到正
  常或良好水平。关于心理健康的正常
  状态,一般有四种意义:正常即健康
  状态,以有无心理疾病为判断标准;
  正常即平均状态,从统计学角度强调
  正常和异常之间的程度变化,处于正
  态分布中间范围的属于正常;正常即
  理想状态,正常是用来评价行为而非
  描述行为:正常即适应过程,将正常
  看作是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心理健
  康的人能不断学习有效的技巧以应付
  紧张状态。
  (许常涛撰刘协和审)
英文解释
  1. n.:  mental health
相关词
医学百科大全学者作家文学家名人精神卫生生活
老年痴呆老年疾病保健图书健康百科性心理心理学性学
精神病精神疾病学术用语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师心理疾病儿童健康情绪管理
类型性格身心健康更多结果...
包含词
心理健康课心理健康周
心理健康节心理健康片
心理健康管理心理健康导引
心理健康法则心理健康协会
婚姻心理健康警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标准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港湾
心理健康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学
小学生心理健康中学生心理健康
青少年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与辅导
大学生心理健康细节决定心理健康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养生135招
老年心理健康指南心理健康完全手册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干部心理健康读本
青年心理健康指导阳光工程心理健康
军人心理健康标准双重心理健康标准
心理健康阳光教育罗杰斯心理健康观
心理健康实用手册老年心理健康金钥匙
女性心理健康智慧书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维护
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教程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心理健康知识与案例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理论与实务
大学生心理健康理论与实践中国员工心理健康工程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实用的101个心理健康法则
新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与实训心理健康等于亿万财富
新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新农民心理健康指南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下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重庆大学心理健康协会
心理健康爱好者协会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
华中农业大学心理健康协会公务员心理健康自助
南京财经大学心理健康协会大学生心理与心理健康
专家谈儿童心理健康青少年心理健康自助手册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论心理健康:女性的幸福之本
心理健康枕边书全集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上册)
心理调适与心理健康全集别拿心理健康不当回事儿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大学生心理健康(修订本)
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周大学生心理健康自助手册
525心理健康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2版)
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互动40课家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探索
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指南社会角色与心理健康
女性心理健康枕边书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教程
大学生心理健康向导习得无助与心理健康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学生心理健康检测系统
职场心理健康大讲堂青少年心理健康大讲堂
人生心理健康大讲堂初中生心理健康自助读本
高中生心理健康自助读本凤城心理健康研究中心
黄冈静远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教师心理健康保健与调适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程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
聚集新课堂心理健康教育老年人心理健康枕边书
学生心理健康枕边书男性心理健康必修课
泉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网人一生要懂得的心理健康全集
杭州师范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21世纪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心理健康与成功人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安民警职业心理健康与训练
心中的百合(公安民警心理健康小常识)行为问题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黑龙江省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规划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心理健康教学大纲
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自我维护技巧正在成长:青少年心理健康自助完全手册
华南农业大学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改变自己:心理健康自我训练
阳光满园——教师心理健康与维护幼儿心理健康活动24例(5-6岁大班)
公安民警心理健康工作主干工程研究美术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
军事医学心理学(军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武汉理工大学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吉首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
华侨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心灵港湾/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南
警务人员心理健康教育与实训抚州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警察积极心理健康自我训练手册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中心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调查海淀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成立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的通知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意见
民族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与调适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障碍防治
小学生心理健康自助读本--低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自助读本--中高年级
身边的心理学:青年心理健康读本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能力拓展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柳州师专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
青岛滨海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中南大学数学院心理健康协会
汕头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特殊作业军人心理健康教育指南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作与管理阳光满园教师心理健康与维护
幼儿心理健康活动24例(5岁大班)健康长寿的福音:老年人心理健康枕边书
关爱女性:女性心理健康枕边书男性心理健康必修课:男人那几天
青少年心理必读:学生心理健康枕边书河南省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心理健康与咨询丛书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咨询心理健康与咨询丛书中老年心理健康与咨询
心理健康与咨询丛书儿童心理健康与咨询心理健康与咨询丛书心理测验
健康长寿的福音老年人心理健康枕边书男性心理健康必修课男人那几天
关爱女性女性心理健康枕边书青少年心理必读学生心理健康枕边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