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地图 目录 德里 (印地语:दिल्ली,乌尔都语:دہلی 或 دلّی,旁遮普语:ਦਿੱਲੀ)为仅次于孟买的印度第二大城市,人口1300万,官方语言为印地语、旁遮普语和乌尔都语。该城市位于北印度,地处亚穆纳河(Yamuna River)沿岸。其政治地位为直属联邦政府的直辖区,全称为“德里 国家首都辖区”(National Capital Territory of Delhi)。根据1991年印度议会的一项修正案,德里 获得了本级议会有限的立法权限。德里 大都会包括3个直辖市,即德里 、新德里 和德里 坎登门(Delhi Cantonment),下辖214个村。
作为古印度历代首都和自北印度到恒河平原(Gangetic Plains)古老贸易路线的主要城市,德里 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众多的古迹、遗迹和遗址。旧城区曾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为莫卧儿帝国的首都,印度摆脱英国殖民统治以后新德里 成为联邦首都,自此德里 渐渐发展为大都会,汇集印度各族人民。德里 也和世界其他大城市一样,随着城市的扩张,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堵塞和资源短缺等问题;印度独立以后德里 城市的快速发展,居民的收入迅速提高,但随之而来就是使得德里 丧失了原有文化特质。
辞源
“德里 ”(Delhi)一词的来源众说纷纭,大多数的观点认为曾有一位叫“Dhillu”的人统治过这一地区。有些历史学家认为“Dilli”为“dehali”的传讹;“dehali”——印度斯坦语即“起点、开端”之意,故“德里 ”同样被认为与印度特征事物的开端,如印度河-恒河平原。另外一种理论认为,“德里 ”的原名为“Dhillika”,古印度语(Prakrit)“dhili”一词常指位置(方位名词),“dhili”渐渐演变为地名“Dilli”。
历史
据考古发现,德里 及其邻近地区在约200万年以前有人类出现。有人认为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所述的潘达瓦家族(Pandavas)的都城因陀罗普拉沙(Indraprastha)位于德里 ,自孔雀王朝(前4世纪)开始定居人口增加,现已发掘7个古城遗址。图玛拉(Tomara)拉其普特王朝于736年建立了拉尔科特城(Lal Kot);1180年,阿杰米尔(Ajmer)的查哈曼(Chahaman)拉其普特王占领拉尔科特城,将其更名为其拉拉伊皮妥拉(Qila Rai Pithora);1192年,查哈曼王普里特维拉贾三世(Prithviraj III)败于阿富汗穆罕默德·喀乌里Mohammad Ghauri。1206年,Slave Dynasty第一位统治者Qutb-ud-din Aybak建立德里 苏丹国(Delhi Sultanate)。
交通
德里 的交通一如城市的面貌,新旧德里 的交通有着鲜明的对比。
旧德里 位于城市的北侧,以狭窄拥挤的街道为主。而市区南侧的新德里 干净整洁,平坦的柏油马路呈放射状发散出去。Connaught Place是新德里 的交通枢纽,多条重要马路都在这里交汇。
德里 在2007年开通运营了3条地铁线路,分别为东西走向的1、2号线和南北走向的3号线,并且有多条线路正在规划与施工。对于游客而言,串联起总统府、Connaught Place(请注意地铁站名为其旧名Rajiv Chowk)、New Delhi Railway Station和Old Delhi的3好像(黄色线路)最为实用。票价根据路程远近在Rs2~Rs8之间。
位于德里 的英迪拉·甘地国际机场为南亚第二繁忙的机场,以印度前总理英迪拉·甘地的名字命名。
文化
胡马庸墓(八角之屋)
1857年之后的暴动,导致最后一位皇帝Bahadur Shah II为英人所废,结束了莫卧尔王朝,开始为英殖民地。
莲花寺(巴哈伊Baha I house of worship)
是一种由回教演化而来的宗教。起源于伊朗,二位圣者是巴伯和巴哈欧拉,经典是隐言经。以精神为中心,启发人们的善心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中心思想是 “人类一家,世界和平”,台湾译成 “大同教”,3月是斋戒月。
古达明纳塔(Qutb minar)
建于西元1192年,是回教徒的叫拜楼,此处是回教徒在德里 建的第一座清真寺。
印度门
纪念二次大战中死亡的9万名印度士兵,类似凯旋门。
其他
友好城市:美国芝加哥 伦敦德里 (Londonderry),爱尔兰人称为德里 (Derry,爱尔兰语:Doire / Doire Cholm Chille),是北爱尔兰西北部城市、德里 郡郡治,距离爱尔兰共和国边境很近。2001年人口83,652人,是北爱尔兰第二大城市 ,爱尔兰岛的第4大城。其中77.8%为天主教背景,20.8%为新教背景。
该市的绰号称为“处女城”(Maiden City),因为在1690年围城(siege of Derry)期间其城墙从未被炮弹穿破。它也是欧洲仅有的城墙未被攻破过的城市之一。被城墙包围的老城位于福伊尔河的西岸,今天的城市跨越河流两岸,西岸称为Cityside,东岸称为Waterside,由2座桥梁连接。该市拥有一个机场和海港。 印度前首都德里 分为旧德里 和新德里 两部分,新德里 为于南部,与旧城隔着一座德里 门。新旧德里 犹如两个贫富悬殊的邻居,住在同一块土地上。旧德里 街道狭窄,二三德里 位置层高的残旧建筑、牛车、单车、电车充斥在横街窄巷里。相反,新德里 到处街道宽阔,翠绿的树间着清活的街道,是印度整个国家的经济行政中心。新、旧德里 的总人口为1130万(1997)。
德里 是全国铁路和公路交通中心之一,有国内民用机场和帕拉姆国际机场。
市内多寺庙、古建筑物和纪念碑。库杜布塔全用石头砌成,塔高约75.56米。红堡呈八角型,城墙全有红砂石砌成,堡内有许多宫殿、花园,军营和其他建筑物。供电用大理石和珍贵石料砌成,柱上,壁上卷可人物,花卉,栩栩如生,窗棂为镂空的整块大理石,镶嵌各色宝石。觐见宫是平顶大殿,有60根红砂石柱。枢密宫较小,有白色大理石亭子一座。主要的现代工业集中在德里 的西部。德里 大学在市区北部。
名胜与风光
康诺特广场:该广场是新德里 的中心点,系商业、旅游与交通中心。它是一个圆形大广场,各式商店、游览局、航空公司及各邦政府经营的物产经销处都设在这里,热闹非凡。广场中央有个小公园,供疲倦的行人休憩。广场西南的国会街上,银行、广播电台及政府机构林立。
天象观测所:靠近康诺特广场,建于1725年,系斋浦尔的天文学家摩词拉迦﹒迦伊﹒辛所造。如茵的草地上有6座用花草织成几何图形的日晷,可测知日月的运行。
开放时间:日出至晚上10时。不收入场费。
国会大厦:位于国会街尽头,总统府的东边,是现代德里 的象征。在宽广的草地上,圆形的列柱成排,呈现优雅格调。
印度总统府:位于印度门以西宽广的拉杰巴特街旁的一座小山岗上,原为英国殖民时代的总督府,后改为总统府。它融合了印度传统式样与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建筑式样,面积约2 万平方米,内有340个宫室,227根画柱、35个凉亭、37个喷泉、3000多米长的长廊,外加长400米、宽180米的莫卧儿试样的大庭院。每年一月外开放,部分办公室也对游人开放。
每年1月26日的印度共和纪念日时,有阅兵和民俗技术表演。
印度门:位于拉杰巴特街东端,外形及像法国的凯旋门,实际年第一次世界大战阵亡的印度将士而建的,又名“印度战士纪念碑”。印度门高48.7米,宽21.3米,拱门高42米,顶端有一个直径3.5米的圆石盆,时已占大有等。每逢重大节日,盆内装满灯油,夜间燃起一米多高的火焰。印度门的壁上刻着9万多个印度和英国官兵的名字,他们都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的烈士们。有卫兵在此战岗。
胡马雍陵:系印度著名的伊斯兰教建筑群,为莫卧儿帝国第二代王胡马雍及其王妃的陵墓。1565年由胡马雍的遗孀下令建造,1572年阿克巴大帝执政时落成。陵墓坐落在一个布局造中的花园里,墙四面各开有一个高大的门。陵墓所在的寝宫行如四瓣开放的花朵,宏丽壮观,全部用红砂岩砌成,并以内前的白色大理石花纹图装饰。寝宫上方有低矮的穹顶。这座陵园的设计与建造充分体现出交融在一起的印度、波斯建筑风格,终日笼罩于烟雾中,更增一股神秘感。据说,别致大方得太急令也吸取了他的某些设计式样。如今这座古老的伊斯兰教建筑已成为印度著名的文化名胜景观,游人如鲫。
开放时间:日出至日没。平日收费,星期五免费。
旧德里 城
旧德里 城是1648年由莫卧儿帝国的第五代帝王沙杰汗兴建,占地11平方千米,街道纵横交错,弯曲狭窄。砌最繁盛的街道为旧市街,四旧德里 精华所在,各种商店和市场排列在街道两侧,商品琳琅满目,传统的镶嵌宝石、象牙雕刻等工艺品更是引人入胜。寺庙、清真寺元到处可见,城东北角著名的红堡及许许多多名胜古迹,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来此观光游览。
甘地陵:位于红堡东南方,在亚穆纳河畔,是印度国脚甘地的陵园。莫汉大斯﹒卡拉姆昌德﹒甘地是以女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系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著名领袖,为印度的独立贡献了一生,1948年1月30日被一个印度教徒枪杀。这座陵园就是为纪念甘地而修建的。甘地棺冢由几块黑色大理石砌成,放置在凹形陵园中央的平台上,每天都有人到甘地墓凭吊,缅怀他的不巧业绩。
库杜布塔:印度著名伊斯兰建筑。坐落在新德里 南部,1199年兴建,1230年落成。该他号称“印度其大奇迹”之一,处于一片绿荫葱茏的林木之中。塔高75.56米,呈平顶圆锥体,地层高达29米,是印度最高的塔。塔呈赭红色,用红砂石砌成。全塔由精致的坏性阳台及支撑它们的钟乳石圈分为5层,每层外形各不相同。第一层是24个交叠的三角形和半圆形柱子,第二层是半圆形,第三层是三角形,第四、五层主要用白色大理石建造,中间夹有红砂石,这两层是14-15世纪重建的。塔身上镌刻着古老阿拉伯文《古兰经》经文和各种花纹图案,每层的花翁恶不相同,但都极为精巧。在塔底层的大门上刻有一句名言:“谁在地上为真主修造清真寺,真主就在天国为他建造同样的寓所。”该塔由下而上,个层高度缩小,节秦逐层急促,塔身收分很大,密排着竖向棱线,造成强烈上升的动势,给人以雄伟壮观之感。关于塔的来历,历史学家众说纷纭。从塔的石壁上的刻文看,此塔是德里 最后一个印度教统治者乔汉为其王后建造。这位王后希望每天都能登高望远,看到神圣的亚穆纳河。1199 年穆斯林将军、印度次大陆第一位穆斯林皇帝库杜布﹒丁﹒伊巴克为纪念伊斯兰教击败印度教的最终胜利将其改建为伊斯兰风格,至14 世纪中叶才最后完工,并以当时著名苏菲派圣徒库杜布﹒丁﹒巴赫提亚尔(1187-1232)的名字命名。由此可见此塔是印度教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交融相汇的建筑物。塔内有397级被磨损的石价,盘旋而上直登塔顶悬台(塔内无电梯,要步行),从这里可眺望新德里 和就得立即亚穆纳河的秀丽景色。现在已禁止游人登塔,人们只能在塔外欣赏的英婆。
开放时间:日出至日落。
红堡:是印度享誉世界的古老伊斯兰文化建筑名胜,坐落在德里 旧城东比部、亚穆纳河西岸。传闻它是莫卧儿王朝第五代国王沙杰汗因爱妻泰姬玛哈逝世,在故都(阿格拉)处处触景伤情而迁都德里 后,仿照著名的阿格拉堡设计建造的。1638年动工,1647年建成,动员了全国人力物力,历时近10年,耗资9000万卢比,为印度最大王宫。
红堡正名为“红色城堡”,是一座用赭红砂石建成的壮丽宫殿群。呈不规则八角形,南方长915米,东西宽548米,高33.5米。城堡上竖立着用上等白大理石课程的小塔,并用黄金、钻石和宝石镶嵌装饰,后又添加多色马赛克,并将每块宝石精心加工后再嵌入大理石板的凹槽中,最后抛光,便这更加平滑光亮。此外,城堡上还有美丽的亭阁、阳台和透雕的大理石窗户。全堡有5坐门,二大三小,西边的正门拉合尔门高12.05米,门上建有八角形尖圆楼房和望楼。
红堡内所有内殿都是用大理石和其他名贵石料砌成。殿间柱间壁上有花卉人物的浮雕,用整块大理石镂空的窗棂上,镶嵌着各色宝石,灿烂夺目。堡内觐见宫是昔日国王亲理朝政之地。这是一座山面敝开的殿守,只有东墙上原有用宝石镶嵌拼成的色彩绚丽的图案,1857年民族大起义时被洗劫。宫殿内墙中央有一个壁龛,前面是国王的大理石宝座,高约3米,上面刻有花鸟、树木等浮雕,雕工细腻。堡内最豪华的白大理石宫殿叫枢密宫,是国王于大巨商议国家大事之地,素有“人间天堂”之称,全部用白色大理石建造。三面是方形组成的拱门,一面为透雕方形窗户,外形像一座雕饰华美的凉亭。宫内原有一座世界闻名的“孔雀王座”,长约2米,宽1米多,用11.7万克黄金制成,上面镶嵌钻石、翡翠、青玉和其他宝石,下部镶嵌着黄玉,背部是一棵用各种宝石雕成的树,树上站着一只用彩色宝石嵌成的孔雀。底座有12块翡翠色石头。台阶用银子铸造。如今,这个王座已不复存在,只有王座上方的墙上还能看到当年沙杰汗国王下令雕刻的波斯文诗句:“如果说天上有天堂,天堂就在这里。”树密宫北面是一座三室相连的宫殿,为国王寝室、祈祷室和谈话室。在寝室与祈祷室之间,有一面大理石屏,上面有黄金镶嵌着月亮和星星,四周装饰着各种宝石。堡内共中央的娱乐宫,被称为“沙杰汗后宫的天上宝石”,宫中有一个专为国王消暑、聆听流水声而修建的白色大理石喷水池。此外包内还有美丽的珍珠清真寺等建筑,至今都保存完好。傍晚的红包更加壮丽,它那赭红色的庄严色调,在落日的余晖中更是鲜明耀眼,仿佛是一团炽热的火焰在燃烧。
晚上有声光幻影表演,讲述印度古代的事迹。
贾玛清真寺:印度最大的清真寺,驰名世界的伊斯兰教建筑。坐落在的丽古城东北角、德里 皇宫西部斜对面。该寺建于1644-1658年,寺址上原有一座佛寺,被穆斯林占领后改建为清真寺。寺址广阔,墙壁、顶棚、地面都采用了精工细雕的白石,用铅灌缝,十分坚固。全寺没有用一点木料。寺面有13个石头壁龛,讲经台也是石头做的。寺中央原有一眼高约15米、粗约4米的巨大金属柱,由7重金属合金制成。柱身上有一块仅两拇指大小的地方及其光亮,而且不惧刀枪。大寺周围有4个庭院。其中北面庭院有一座红砂石建造,高耸入云的宣礼尖塔,它定位雪白大理石,上面的苹果形装饰系纯金打制而成,及其奢侈。塔内的坏梯款的可溶下大象,传说修建时确实用大象运石到顶端。在大寺的西部庭院有一座只修建了1/3的宣礼塔,体积甚大,宽阔的环梯可溶3攀登,在当时被称为世界奇迹。上述的大金属柱、宣礼塔因历经数百年沧桑已无踪迹,现在的寺院已非原貌。远远望去,高大巍峨的大寺坐落在一片高大的平台上,宽大的使转台接通向地面。人口处于礼拜大殿之间唯一宽敞的露天庭院,庭院东、南、北三面环意试样异常美丽、高贵的待定游廊,每面开有一道门,门外有通向下边的台阶。庭院西面为礼拜大殿,大殿正墙上有11个壁龛式的大门,正中为一块白色大理石板砌成的米海拉布,其上游用黑色大理石嵌入的“麦加”二字,庄严肃穆。大殿顶部有3座巍然耸立的白色大理石穹顶,中间的最高达,两侧的略为低小,通体洁白,其中有杂以黑大理石条纹,黑白相映,雅致大方,优美醒目。大殿两角有两两座高耸入云的宣礼尖塔,形象魁伟雄壮。这座大寺采用了红砂石和白色、黑色大理石石料,不仅四周平台用红砂石筑成,而且庭院内也以红砂石铺地,式轴镶以黑色大理石。红、白、黑三色相互搭配,错落有致,给人以和谐的美感。大寺的建筑风格一致引起伊斯兰建筑师们的重视,因为它具有传统的伊斯兰建筑形式,布局也极为独特,礼拜堂较小,庭院相当大。这样既可以接纳众多穆斯林,也可以在天气晴朗时在户外作礼拜。大寺的作用还在于,它不仅为全城提供了一个庄严的礼拜场所,还为国家提供了一个举行全国盛典的中心场所。大寺已成为来德里 游览观光的人们的必到之处。游览大寺有两个最好的是辰:一为清晨旭日东升之时,金色的阳光普照全寺,整座寺院的色彩异常美丽,令人赞叹不已;二为月光明媚的夜晚,玉色殿宇沉浸在银色月光之中,显得格外宁静、柔和、美丽。
①德里 中央直辖区。印度的行政区。在北方邦、哈里亚纳邦和拉贾斯坦邦之间。面积1,483平方公里。人口937万(1991)。包括印度首都新德里 (新城)与沙贾汉纳巴德(旧城)。铁路、公路与航空枢纽。②印度德里 直辖区的城市。在亚穆纳河西岸。习惯上常把新德里 和军营包括在内。人口571.3万(1981),其中新德里 271.9万。约公元前100年,拉贾迪里重建此地,因而得名。1648年沙贾汉命名为沙贾汉纳巴德,即现在的旧城。1912—1931年为英属印度首府,1931年起首府迁至新德里 。工商业中心。工业有棉纺织、毛纺织、化学、木材加工、炼铁、印刷和食品加工等,电子产品居全国重要地位。手工艺品有宝石、金银细工和象牙雕刻等。铁路、公路与航空交通枢纽。多寺院与古代建筑,尤以库特高塔与红堡最著名。有德里 大学。 Deli
德里
Delhi
印度北部重要城市。一称沙贾□纳巴德或老德里 。位于德里 中央直属区亚穆纳河西岸,西傍德里 山脉。面积241平方公里,习惯上又常把新德里 和德里 兵营包括在内。1981年人口571.3万,其中新德里 271.9万。市内平坦低洼,排水不畅。1月平均气温14.0℃,5~6月34.0℃,最高温可达41℃以上,年降水量715毫米,其中7~9月的季风雨占全年降水量66%。
地当印度河流域去恒河流域的要道,在交通、战略上居重要位置,自古即为印度重镇。开发历史可上溯到3000多年前史诗《摩诃婆罗多》中所称的因陀罗普罗斯塔城。公元前 1世纪孔雀王朝的拉贾□迪卢重建此城,并命以己名,遂转成今名。公元1206年德里 苏丹和1526年莫卧儿帝国先后于此建都,并建红堡(见彩图印度德里 红堡的城楼)。1638 年沙□贾□改建此城,并建豪华的贾玛清真寺,将德里 命名为沙贾□纳巴德。1857~1859年英国殖民者把“英属印度”首都迁至加尔各答。1912~1931年还都德里 。1931年迁新德里 。人口增长迅速,1901年人口仅约20万,1941年也只70万;印度独立后,大批移民从巴基斯坦涌入,至1961年迁入的人口即超出100万。1971年增至364.7万,成为印度第三大城市。
德里 素以制造传统的工艺品著称,有金银器皿、手饰、宝石和象牙雕刻以及棉毛纺织品、衣服、乐器和制革等产品。独立后发展成一个中小规模的制造工业中心,有电子和机械产品、精密仪器和汽车部件、各种机床和电器设备等,尤以电子产品占全国重要地位。此外还有钢铁、化学、木材加工、食品加工和印刷等工业。印度北部的零售与批发商业中心,在各类商品中有服装、干果、香料、草药、毛皮、皮革、羊毛和自行车、机器配件、钢铁等。印度储备银行和其他银行所在地,也是地方保险业和股票经营之地。全国铁路和公路交通中心之一。有国内民用机场和帕拉姆国际机场。
市内多寺庙、古建筑物和纪念碑。库特高塔(1193~1220年建)全用石头砌成,塔高约72.5米。红堡呈八角型,城墙全由红砂石砌成,堡内有许多宫殿、花园、军营和其他建筑物,宫殿用大理石和珍贵石料砌成,柱上、壁上镌刻人物、花卉栩栩如生,窗棂为镂空的整块大理石,嵌镶各色宝石;觐见宫是平顶大殿,有60根红砂石柱;枢密宫较小,有白色大理石亭子一座。现代的国会大厦是中亚式建筑,呈圆盘形,四周绕以白色圆柱,柱头和屋檐全为印度艺术风格。主要的现代工业集中在德里 的西部。德里 大学在市区北部。新德里 是德里 的南延部分。
(胡士铎)
n.: delhi, Derry, Londonderry 伦敦德里 德里村 旅游 印度 地标 尼泊尔 村镇 新德里 国际机场 英迪拉·甘地 苏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