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曼德尔森1953年10月21日出生于英国。祖父是工党要人的曼德尔森,在牛津获得了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三个学位。青年时代他因不满工党政府支持越战而一度脱离该党阵营,直到越战结束后才回到工党,成为英国青年议会的领袖。
1994年布莱尔与现任英国首相布朗争夺工党主席之位。起初曼德尔森还游走在这两位好友之间。后来,在工党竞选时,他选择了效忠布莱尔。他化名“鲍比”隐于市,帮助布莱尔制定竞选计划。曼德尔森由此彻底得罪布朗,背了个“背叛”的名声,而换来了布莱尔胜选后他在英国内阁的一席之地。 1996年1月至1997年5月间,其致力于工党竞选,出版了著名的《布莱尔的革命》一书。1997年5月~1998年6月,他效力于英国内阁。2004年11月曼德尔森成为欧盟贸易委员。从此,他开始跟中国过招。
2005年2月,曼德尔森首次来华。这距离他上任才3个月。作为贸易专员,他深知中国与欧盟关系的重要性,欧盟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而中国则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所以作为上任后的第一次中国之行,他显得小心翼翼。但是,他不忘作为贸易专员的责任,在中国朋友面前大声叫卖,“买更多的欧洲产品吧,它们非常好。”他说,欧盟和中国是世界上两个正在崛起的强大角色,它们只有通过建立紧密的关系互相受益。我相信中国有兴趣跟欧洲建立伙伴关系。在谈到知识产权等敏感问题时,他表示,“我希望能跟中国一起致力于这个问题,推动进行更好的立法。这是中国的利益所在。因为中国正在建立一个创新型的社会,它想要吸引更多的外国技术。”
2005年6月10日,他第二次访问中国,就中欧纺织品贸易争端与中方展开协商。经过同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10个小时的谈判后,中欧终于达成了“最后一分钟协议”,在纺织品贸易摩擦上“化干戈为玉帛”。
2006年6月6日曼德尔森又来华。但跟2005年相比,态度已有所不同。他说:“中国不断激增的贸易顺差是不可持续的。”曼德尔森表示,欧盟对华贸易逆差以每小时1500万欧元的速度增长,其对中国的出口额还比不上中国对瑞士的出口额,“这些数字将加剧西方国家日益增长的保护主义压力。”这与美国官员的观点一致。曼德尔森之前还表示,如果中国不对欧洲开放更多的市场,就将对中国采取进一步的反倾销行动,甚至会诉诸世界贸易组织。他甚至说,中国的贸易顺差是政治原因而不是经济原因造成的,所以需要用政治的手段来解决。
2006年11月上旬,是他当年的第二次来华,这次说话明显强硬。曼德尔森强硬地批评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他不仅点名批评中央电视台侵权,还宣布要在中国建立50个知识产权投诉中心;他虽与中方签订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合作谅解备忘录,却又以中国在此还有很大漏洞为由,拒绝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在11月26日的国际食品安全高层论坛上,曼德尔森更是显得非常不客气。
有分析人士认为,刚刚接手这一工作时,曼德尔森尚不是个对中国很强硬的人。但由于欧盟内部某些国家施加的强大压力,导致了曼德尔森的精神越来越紧张,口气越来越强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