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地图 | | | 广安凉滩联系方式地址:广安区广兴镇地界。
邮编:628000广安凉滩投诉电话广安市旅游投诉电话:0826-96927
四川省旅游投诉电话:028—86657308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广安凉滩节庆活动云童舞
云童舞在华蓥山区已流传1200多年。它是由两个男童捧着香盘、宝灯,左右飘舞,有节有序,有板有眼,随佛教信徒组织的架香一道,边走边舞,去华蓥山宝鼎朝山拜佛。1956年,经岳池县文化部门抢救整理、修改创新,搬上舞台。是年,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民间文艺会演,荣获优秀奖。
连响舞
连响舞系歌舞者用长约1米的小竹棍,两端穿长孔,装置小铜钱于孔内,表演时用小竹棍敲击人体各个部位。因敲击竹棍时连连发响,故名。它既可以个人单独歌舞,也可以几十人集体表演。
华蓥山抬幺妹
滑杆抬幺妹在华蓥山区已流传100多年。据民间传说,早在唐至德年间(公元756—758年),华蓥山高登山、宝鼎相继建立寺庙,历代香火旺盛,朝拜者络绎不绝。当时,未出嫁的女子(华蓥山区俗称幺妹)是不能出门的,更不能上山朝拜,煞是寂寞。华蓥山麓一张姓大户,有一对长得如花似玉的女儿,父母视其为掌上明珠,呵爱备至。但她们看见那些香客自由地上宝鼎朝拜,心儿早就飞上了山,由于封建桎梏,只好在闺中惆怅,半年下来,美若天仙的她们竟已面色腊黄、病得很重,找来多个高医诊治均不见效。她们给母亲说了老实话,要想上山去拜佛观光。母亲将她们的想法给父亲讲了,父亲急得无法。恰巧一李姓秀才到她们家听说了此事,略加思索便说:“这有何难?2月19日后,你们出点钱,举办一个比赛,将乡里想上山去拜佛观光的幺妹都抬上去,这不就遂意了吗?”张大爷听了此话,找来有威望的族人商量,决定举办“滑杆抬幺妹,祈求五谷丰”比赛,每年3月初举行。这样,每年三月,这个地区都要举行比赛,年轻汉子将漂亮的幺妹抬上华蓥山,拜佛观景,夺得第一、二、三名的不但能获大奖,而且绝大多数被幺妹看中,选为郎君。此活动后因朝代更迭、战乱兵荒,慢慢疏于举办,有时也偶尔举办一次,故得以流传下来。
广安建区设市以来,华蓥市多次举办“滑杆抬幺妹民俗趣味体育比赛”,以展示华蓥儿女风采,活跃山区人民文化生活,打造华蓥山,发展华蓥旅游业。每次比赛,数十位幺妹及滑杆参赛,颇为壮观,参观者数万人,热闹非凡。
岳池灯戏
灯戏是流传在嘉陵江与渠江一带广大农村的地方剧种。始于秦汉,受民间的求福、消灾、祈雨、送鬼、求神等庆典活动“跳端公”风俗的影响产生并演变而成,常与法师的“庆坛”等一道进行。因演员不多,四五人均可,最多也不过十来人;道具简单,场地易寻,院坝、晒场、沙滩等平地都行;反映民间生活,表现乡土风情,深受民众喜爱。因演出时晚上用油灯照明,故名灯戏。岳池县川剧团1988年赴京演出的灯戏《包公照镜子》、《秀才买缸》、《周文献鸡》、《幺妹嫁给谁》、《搭车》、《办移交》、《丈母娘上轿》等,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汉生、国务委员宋平、国防部长张爱萍、文化部副部长高占祥及戏剧家曹禺等高度赞扬。
坐歌堂
在广安山区乡村,有一个古老的风俗,那就是少男少女通过媒妁之言,相亲、开庚、选日期后,女方在男方迎娶前一天要办洒席,称为花筵酒。晚上,女方新娘要坐歌堂。
在院坝中随意摆上几张桌子,放上几盘糖果、瓜子、花生、葫豆,侧边放一缸老荫茶。女方的手帕朋友、四邻亲友、细娃儿、小妹崽,大家随意坐着站着,闹闹热热,打打吵吵,恭贺新娘出嫁。
伴着闪烁的星星和一轮明月,先起哄叫新娘唱嫁歌。新娘在羞得无法推辞时,就清唱起来,其内容不外乎是告别父母亲友,或者歌颂父母的养育之恩,舍不得离开等。如流传在肖溪、石笋、龙台一带的谢父母歌唱到“一谢父母多辛苦,趁早摸黑盘大奴。奴今要舍父母去,怎不叫奴落泪珠。二唱父母心地好,自己喝稀干留到。干的拿给奴家吃,肥足树苗长得高。三唱父母心地善,父母恩情高如山。如今难舍父母去,叫奴怎不泪涟涟……”唱了感谢父母恩情的歌后,就唱友情、爱情的歌了,唱到谁时,谁就向桌上丢钱,名曰“压箱钱”。直唱到月落三更,才慢慢散去。
川东农家文化节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于孝宗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被免去夔州(今重庆奉节)通判,去驻汉中的四川宣抚使王炎手下当幕僚,经梁山(梁平)、邻水、广安,过岳池时被农村一片繁忙和欢乐的景象所感,写下《岳池农家》(后收入《剑南诗稿》):“春深农家耕未足,原头叱叱两黄犊。泥融无块水初浑,雨细有痕秧正绿。绿秧分时风日美,时平未有差科起。买花西舍喜成婚,持酒东邻贺生子。谁言农家不入时,小故画得城中眉。一双素手无人识,空村相唤看丝。农家农家乐复乐,不比市朝争夺恶。宦游所得真几何?我已三年废东作。”诗人把农家的喜乐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兴起,为让城里人尽享农家欢乐,弘扬优秀传统民间艺术,岳池县委、县政府决定每两年开展一次农家文化展示活动。首次活动于2002年9月27日至29日在岳池县城举行。整个活动自始至终充满着川东民间文化艺术的氛围。民间艺术游行表演,荟萃岳池民间艺术精华。由九条彩龙开道,五个高亭、二十二个高台、二百名腰鼓队从文体广场出发,经建设路、大东街、南街、银城南路、九龙大街,处处体现出岳池特有的民间文化风情。
岳池灯戏
灯戏,是源于川东北的地方剧种,它是由广大劳动人民创建,经长期发展不断完善和丰富的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瑰宝,也是一代又一代的无数民间艺人心血与智慧的结晶。
远自秦汉以来,生活在嘉陵江与渠江流域的巴人,由于交通闭塞与文化经济的落后,流行着不少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社会风俗。家人病重,要请巫婆跳神,患了疟疾,就要驱逐“摆了鬼”;死了亲人,就叫端公“庆坛”;遇到大旱,要向龙王求雨……在这些风俗中,巫婆、巫师大叫大唱大跳,还会伴以乐器,壮大声势,吓唬人们。受这些风俗的影响,缺少科学知识的巴人,他们或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为了消除疲乏,或在丰收之后表现欢乐的喜悦,或遇天灾人祸倾诉悲痛,或于委屈与压抑时而泄愤,或遭莫大打击难受而呐喊,最初三两个人在一起又吼又叫,又唱又跳,以表现喜、怒、哀、乐。后来发展成为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根据经历的眼见的听说的故事,自编自唱成带情节性的“剧”。所以最早的灯戏,往往与端公“庆坛”、“送鬼”等活动相伴进行,带有盼福、消灾、驱邪、驱鬼、求神等的成份。到了元代这种唱曲比较流行。明代戏剧发展,灯戏也随之由唱变成演出,不但有唱,还伴有动作与乐器,同时渐渐与端公的活动分离而单独进行。随着时间的演变与人类社会的进步,才逐渐发展完善成今天这种样子。
灯戏始为自编自演,忙时生产,闲时进行,多为业余性质,或只在农村流动演出。限于乡村的条件,所以这种灯戏要适合农村的情况,从规模、道具、演出场地等方面要求不高。场地不需要大的舞台,堂屋、院坝、草坪、河滩等,只要有一块能容纳三五个人的活动平地即可。观众可以从四面欣赏演出的节目。
晚上演出,如果有明月高悬,就不需要另外照明。如果是月去夜黑,只需点照油灯。随着时间的演变与灯戏的发展,演出人员逐步形成有一定表演水平的队伍。到明清时候,灯戏更加时兴,不管是创作的剧目,还是道具、服装,都有一定的进步。规模也有所扩大。照明的灯也比较讲究了。这灯分主灯与台灯,主灯比较大,不但可以为演出照明,还可显现演出班子的标记,装饰着各具特色的图像,有的甚至绘上灯班的节目,起着广告的作用。而台灯则挂在场地的一角,一般有四盏,分挂在四角,这四角的灯是固定的。除此而外,也有八盏、十六盏、二十四盏的,还可以挂更多,而且形式多种多样。灯的多少是根据演出的规模与观看的人数来确定的。这些灯可以因演员的需要而移动,灯戏因在灯的照明下演出故名。
灯戏的道具,也随着时间的推进而变化。最早没有什么专门服装,后来才按照剧情的需要而设。如古代戏就配以简单的古装。乐器开始也是盆、盘、碗等可以击出声音的用具,后来才逐步变为二胡、唢呐、锣、鼓等。
灯戏的规模不大,因戏中角色只有两三个,所以最早一般一两人,后来剧目增加,到了明清,其他戏剧的兴起与发展,也促进了灯戏的繁荣,增加到五六人,最多也只有十余人。一般为男性,女角由男的装扮。解放后才有女性作演员参加演出。
灯戏的内容丰富多彩,以反映民众现实生活为主,也有反映过去时代的。不少题材是赞扬劳动人民勤劳、智慧、勇敢、善良,鞭挞贪官污吏的贪婪、刻薄、吝啬、愚蠢、昏庸、残忍。也有对清官的褒扬。灯戏歌颂真善美,痛斥假恶丑,表达劳动人民对自由平等幸福的渴望。戏词多为四句一组,唱多白少,演员唱一句,乐队伴一句,有时加进帮腔,一唱一合,相应成趣。最早剧情简单,一个剧目只有那么一个情节,后来才由小幕单场发展到大幕多场,演出风格也由单一粗犷豪放逐步演变风趣、幽默、含蓄耐人寻味。剧目也由单一的变为多种,后来分正灯、地灯、浪浪灯三大类别。
灯戏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在民间享有一定的声誉。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岳池县川剧团派出演员到外地和群众中学习灯戏艺术,排演了一系列剧目,先后到重庆、成都、北京等地演出。在重庆演出了《收姜维》、《阳河堂》、《大脚夫人》等和一些折子戏、大幕戏等十多场,曾轰动一时,重庆广播电台多次播放录音。到成都演出后,享誉蓉城,四川电视台播放了《幺妹嫁给谁》、《丈母娘上轿》等戏的录像。1988年5月,应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戏剧评论》编辑部及全国戏曲现代研究会邀请,赴京在长安、吉祥、中南海等剧场演出岳池灯戏《包公照镜子》、《周文献鸡》、《秀才买缸》、《浪漫幺妹嫁给谁》、《搭错车》、《丈母娘上轿》等剧目共八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汉生等领导和曹禹等专家及新加坡、日本等十多个国家的外宾莅临观赏。《人民日报》等二十余家报刊、电台、电视台报道了演出盛况。岳池灯戏受到了领导和专家学者的好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院士、柏林汉堡大学教授恩特·舒马赫说:“我正在撰写专著《世界戏剧之林》,一定把岳池灯戏作为很有特色的剧种向全世界推荐。”日本、新加坡驻华大使热情相邀,希望岳池灯戏走上他们的舞台。
嘉陵江龙舟旅游文化节
端午节划龙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活动,“文革”时期被作为“四旧”予以破除。粉碎四人帮后,武胜县于1980年恢复了这一传统节日活动。当时的内容仅限于渡江游泳、划龙舟、智擒活鸭等水上活动。后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渐把水上活动与陆上的商展活动结合起来,使这一传统节日的活动内容变得更加丰富。1999年,县委、县政府做出决定,每两年举办一次嘉陵江龙舟旅游文化节。龙舟旅游文化节除保留原有的水上传统项目外,还增加了商贸展销、招商引资、文艺演出、歌手大赛、赛诗会、文学讲座、群文理论研讨、燃放烟花、玩龙舞狮、街头游乐等十余项活动,时间也由过去的一天延长到三至五天。目前武胜龙舟节已历十八届,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为川内外众多旅游观光者所瞩目。
古尔邦节
又叫宰牲节,是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等十个民族的宗教节日,也是回族的大年和维吾尔族及哈萨克族的新年。相传,安拉为验证圣祖易卜拉欣对真主的忠诚,命他宰杀其子伊斯玛仪勒,回历年十二月十日,当易卜拉欣遵命举刀欲砍时,安拉派特使牵一只羊赶到,命以宰羊代子。于是,在伊斯兰教徒中形成了每年要宰牛、羊、骆驼等牲畜献祭的习俗。每逢这天,人们宰牲和准备节日食品,信教群众还要沐浴礼拜。近年来,武胜回民为庆祝古尔邦节,每年都要在清真寺内开展宰牲献祭和沐浴礼拜活动,场面生动热闹。广安凉滩最佳旅游时间广安市地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热量充足,雨量丰沛,空气湿度大,日照少,霜期短,风力小。年平均气温17.1℃,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6℃,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7.8℃。多年大于或等于10℃以上的年积温5600℃,无霜期306-328天。
广安凉滩美食独具广安特色的腌腊制品小块腊肉、板鸭、盐皮蛋、御临榨菜令人食后难忘;鸳鸯蒸饺、欧抄手、味不同凉粉、烘糕、油麻元、焦饼等风味小吃及清蒸肘子、清蒸丸子、牛皮豆干、麻辣牛肉干、糟蛋、坛子肉、怪味鸡块、广安排骨等特色菜给餐桌增加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岳池特曲、金广安、豪士啤酒、龙女白酒、华翠特曲及华蓥山矿泉水,将会使游客的餐趣更浓;岳池米粉、黄龙香米、九龙挂面将祝客加餐;蕨菜、薇菜、苦竹笋、蕨根粉条等绿色食品将给游人留下永恒的记忆;黄花梨、白市柚、邻水脐橙、同兴广柑等特色水果给饭后的贵客打上深深的烙印。在各旅游景点及农家乐,游人还能品味以邓家菜为代表的川东农家菜肴的独特风味。
邓家菜即是邓小平的家庭招待客人的菜谱,独具川东风味。主要特点是菜肴丰富,经济实惠,凉、炒、炖、蒸、烩齐全,老少皆宜。主要菜品有八个:粉条或莴笋丝垫底的麻辣“凉拌瘦肉片(丝)”,拌有海带、芋头或白薯所蒸的“八宝蛋”;糯米加糖垫底所蒸的“夹沙肉”、豆豉打底所蒸宝肋肉——“胻”;干咸菜蒸肉条——“扣”;猪肉拌湿豆粉用菜油炸后煮成汤的“酥肉”;略煮后切成片加蒜苗、辣椒炒成的“回锅肉”;用豆类或萝卜等炖成的“排骨汤”。故又名八大碗。另加时鲜蔬菜、豆腐若干。有汤有炒,各具风味。最后一道陈年咸菜,既是增加食欲的兴奋剂,又可一改油腻的口味。
广安名特小吃丰富,颇具特色。岳池米粉分羊肉、牛肉、鸡肉、鳝鱼、肥肠、炖鸡、豌豆等多种,色、香、味俱全,颇受好评。鸳鸯蒸饺、欧抄手、红鼻子抄手味道独特。岳池味不同凉粉令人食而不忘。烘糕、油麻元、焦饼甜而不腻,芳香扑鼻。糟蛋既有醪糟的纯味,又具鸭蛋的特点,蛋黄尤其爽口。珍珠粥、竹筒饭、桐叶粑清香宜人,营养丰富,是不可不食的佳品。广安凉滩住宿广安地处华蓥山及嘉陵江、渠江两岸,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是休闲游乐的好地方。住宿方便,宾馆饭店近50家多集中市县中心,位于广安市区的世纪大饭店、天府饭店、广安大酒店及华蓥市星星宾馆、岳池金穗大厦等,给游客提供各种档次的温馨住宿。各农家乐及山庄住宿设备颇具川东特色,使人回归自然,好梦长存。广安凉滩购物广安名优特产:有黄龙香米、板桥五香豆豉、竹席、草席、奎阁特曲、广安烘糕、椒盐桃片、武胜麻辣牛肉、中华猕猴桃等。广安凉滩玩法参观、旅游、
广安凉滩沿着渠江溯流而上至中游广安区广兴镇地界。只见浩浩渠江上,铁锁金龙,一个电站将渠水拦腰截断。电站的碑亭上、门额上赫然写着“凉滩电站”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这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我们的好老乡邓小平同志在1984年3月30日为鼓励家乡建设时,欣然命名而题的。进入电站,一排排苍翠挺拔的笔柏,一株株含苞待放的迎春花,无不寄托着凉滩人对小平同志的缕缕情思。“全国部门绿化400佳”。“四川省标准化水电站”。“省级卫生先进单位”。“广安市文明单位”.....一块块闪光的奖牌,该是凉滩人回报小平、缅怀小平的最佳方式。凉滩,昔日荒凉的乱石滩。80年代初,饱经“电荒”之苦的广安人民将焦渴的目光盯住了渠江中游这个荒滩。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几经周折,荒滩还是那荒滩,江水还是那江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过,广安几代人梦寐以求的夙愿终于成为现实。装机容量3500千瓦、总投资15m万元的凉滩电站终于破土动工。一支由县机关干部:水利工程技术人员、解放军指战员。工人。农民组成的建设大军踏上了这片未开垦的处女地。1985年3月,5月,两台机组分别试运行,发电成功。1984年3月30日,当小平同志闻讯家乡人民截断渠江,建设电站时,高兴地写下了“凉滩电站”四个大字。在小平同志的关怀、鼓舞下。凉滩人抓住机遇求发展,1997年又在凉滩新建了装机容量1600千瓦的贯流式冲沙闸电站,进行二次创业。自建站16年来,电站共完成发电量7.4亿千瓦时,安全运行4960天,实现产值5.4千万元,创社会效益25亿元,为广安人民致富奔小康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 | 广安凉滩位于广安的东北部,距市区约74公里,与达州市渠县交界,始建于明末清初,由于建筑时代各异,故形成了纷繁、错杂。别具一格的建筑特色,总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也许是看久了城市鳞次栉比的高楼,看惯了瓷砖,阳台、雨棚,听厌了机器声和车声,当古老的肖溪镇骤然出现在人们面前时,就有一种为之一振的感觉。
广安凉滩保存完整的主要有老街、新街、半边街,也最为有建筑特色之美。老街是其主要街道,始建于明末清初年,古称“龙凤州”,人称“肖家溪场”。位于响水溪西岸,面临响水溪,全长450余米,以前陆路交通不发达,主要的贸易市场便是街口的水码头。传说每到夜晚,船只便聚集在这里,点燃的油灯高高地挂在船舷上,随风括摇晃晃,星星点点地铺洒在水面上,好看极了。行进在老街上,很有一种古老、原始、劲朴之感。
这街用板石铺砌而成,街道中间较为宽阔。最宽处可达8米,窄处只有2米,让人称奇的是街沿几乎和街道一样宽,小贩们就在街沿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小摊,有配钥匙的,有开饭店的,有卖鞋子的等等,与那些把摊摆在街中间的乡镇有着明显的差别。老街沿街房子全都是瓦房,由圆木大柱子支撑而立,且每根圆柱于的正下方都砌上了一块四四方方的石头,因为年代的久远,石头已悄然变色,其上雕刻的花纹、图案也开始脱落,变得模糊不清。
这些住房分一楼一底和平房,多进式和单体式类型,左右街沿一排宽敞的长廊,无论雨雪暑夏,行人均可遮风避日,“雨不湿足,暑能避日”是其建筑的又一特色,据说这种风格在清末民初年间较为风行,但是现在许多场镇都已改变容颜,其房也销声匿迹。该镇原供销社内有一处老房子,可以说是这种风格的集中体现,木墙,木栏,木楼,木窗,站在木楼的内阁外观看肖溪镇可见一片瓦连着另一片瓦,全是清一色的瓦的世界,稀稀落落的烟囱耸立其间,仿佛在述说着一个遥远的故事。
这种景致与在城市高楼处看到的景致是绝对不同的。曾经的“农业学大寨”等标语口号依然还在,可见历史的烟云,这里已经没有人居住了,那些石阶上已赫然布满了青青苔丝。肖溪古镇的另一个很有建筑特色的则是新街,新街位于响水溪北岸,正北方向150余米,东北方向180余米,建于解放初年。街房多系民国时期肖溪富家人修建,故名新街,现有街房40余间,均为砖木结构,一楼一底和二楼一底,穿逗梁架,悬山式屋顶,进入房内,可看见二层楼梯,呈螺旋式状,屋顶则用俗称“亮瓦”的琉璃瓦安装,整个室内就凭此采光。由于光线不足,故室内显得幽暗,白天进去,往往也必须照明,其淳朴、古;日之味十分浓郁,这种建筑据说是欧式建筑法,再结合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故形成了中西合壁的建筑特色。这里的人家相邻为伴,想必十分融洽,与城市里的生活方式全然不同。
城市人一进屋就顺手将门关上,在一个“盒子”里生活,而这里的大门仿佛是永远敞开着的,似乎可以随意进出。他们之间的情谊也许像这里的瓦房一样早已经得住风雨的考验。把老街和新街相连接的是一座叫维新桥的桥,建于清代,由板石铺砌而成,桥下流水瀑瀑,述说着悠悠古镇的风土人情。
肖溪镇又一个具有建筑特色的是半边街,长约300余米,街面较为狭窄,宽1米多,主要由一级一级石阶组成,街沿两房因自然山势而错落布局,其中寓玉宫,建于清代,仅存的左右厢房,现已建成粮仓,仓顶和底均用木质匾额拼装,计约百余块,额上有不少文字,文字清秀端正,不知出于谁人之手。同样让人称奇的是门前的那些古老的石板上也刻满了大大小小的文字,有人的名字,有古体诗词。据说,曾有不少的专家来此研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