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不同朝代的三次战争,第一次是唐军与高句丽、百济军的作战;后两次是中日两国在朝鲜半岛的正面交锋的两次大战。
唐代平壤之战:
唐龙朔元年(661年)至二年,在唐与高句丽、百济的战争中,唐军攻打高句丽平壤的作战。
显庆五年(660年),唐军击灭百济,高宗李治欲乘胜进军高句丽,遂于十二月十六日命左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坝江道行军大总管,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左骁卫将军刘伯英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蒲州刺史程名振为镂方道总管,领兵分道进击高句丽。龙朔元年正月十九日,唐招募黄河南北、淮南67州兵,共4.4万余人,到平壤、镂方行营。二十二日,以鸿胪卿萧嗣业为扶余道行军总管,率回纥等诸部兵趋平壤。四月十六日,唐高宗又任命任雅相为坝江道行军总管,契苾何力为辽东道行军总管,苏定方为平壤道行军总管,与萧嗣业及诸胡兵共35军,水陆分道并进。七月,苏定方在坝江(今朝鲜大同江)击败高句丽,其后屡战屡胜,进围平壤。九月,盖苏文遣其子男生率精兵数万守鸭绿水,唐军不得渡。契苾何力到达时,正遇天寒江水结冰封冻,契苾何力遂率部履冰过河,鼓噪而进,高句丽军溃奔数十里,被斩3万人,余众皆降,唯男生只身逃归。恰巧此时高宗诏令班师,契苾何力引军退还。二年二月十八日,左骁卫将军、沃沮道总管庞孝泰与高句丽战于蛇水,大败,庞孝泰和他的13个儿子皆战死。苏定方包围平壤久攻不下,又值大雪,遂解围而还。
第一次中日平壤之战:明万历二十一年 ( 1593 )中国和朝鲜两国联军在平壤围歼日军的攻坚战。万历二十年日本太政大臣丰臣秀吉发兵进攻朝鲜,侵占平壤。明廷应朝鲜国王李昖请求,命李如松为提督,率兵4万余援朝。次年一月初六,中、朝联军5万余人进围平壤 。日将小西行长率兵2.4万余凭坚据守 。李如松采用三面围攻,东面设伏的作战部署攻城。初八拂晓,乔装朝军助攻城南门的副将祖承训部卸装露明军衣甲,日军大惊,急速调兵堵截。主攻城西门的副将杨元、李如柏乘机攻入西门。激战至中午,三面城破,小西行长率残部连夜过大同江东逃,沿途又遭联军伏兵击杀。此战毙日军万余人,迫使日军退缩东南沿海一隅,从而扭转了朝鲜战局。
第二次中日平壤之战:19世纪90年代,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渐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过渡,争夺殖民地和分割世界领土的斗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日本为了推行称霸世界的既定国策,把侵略矛头对准了邻近的朝鲜和中国,在1894年发动了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战争,史称甲午战争。平壤之战就是战争初期中日两国之间在朝鲜平壤地区进行的一次重要战斗。
日本对朝鲜和中国的侵略野心由来已久。从1868年明治维新后,就把朝鲜和中国东北作为扩张的首要目标。1882年,日本攫取了在朝鲜的驻兵权。1885年又胁迫清政府签订《天津会议专条》,规定朝鲜如有重大事件,中日两国有同等派兵权,为后来大规模进兵朝鲜、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依据。此后,日本加紧进行侵华准备。1887年,参谋本部拟定《征讨清国策》。1893年决定成立战时大本营,完成了侵略中、朝的战争准备。
1894年1月,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朝派兵帮助镇压。1894年6月4日,中国决定派兵入朝。日本认为发动侵略战争时机已到,于6月5日正式成立大本营,并派兵进入朝鲜。6月9日至12日,清军2000余人在聂士成、叶志超率领下进驻离汉城70多公里的牙山地区,而日军早在10日就已强行进驻汉城。到6月16日,进入朝鲜的日军已达5000人。中日两国军队形成对峙,形势一触即发。
但是,清政府内部以慈禧太后、李鸿章为代表的当权派,面对日本的侵略、挑衅,一味避战求和,希望通过列强调停,和日本达成妥协。日本则利用清政府的求和方针与列强的“调停”,从容地作好了军事部署。7月23日,日军占领朝鲜王宫,组织傀儡政权,迫使朝鲜傀儡政权向中国宣战。7月25日,日本军舰不宣而战,在丰岛海面突然袭击中国护航舰只和运兵船,挑起了中日战争。7月29日,日军进犯牙山、成欢,叶志超弃守牙山,逃奔平壤,聂士成部也因众寡悬殊,败退公州,和叶志超合军撤至平壤。
8月1日,中日双方互相宣战。但是,清政府并没有坚决抗击的决心,采取的是消极抵抗的方针。掌握实权的李鸿章命令陆军可守则守,不可则退;命令海军保船制敌,“不得出大洋浪战”。正是在这一消极应战的方针影响下,增援朝鲜战场的四路清军直至8月上旬才到达平壤。叶志超部8月下旬也到达平壤。此时驻扎平壤的各路清军共2万余人,逃将叶志超被任命为各路清军的总指挥,组织防御。
平壤是朝鲜旧都,山环水抱,城墙高大坚固。共有城门六座:南为朱雀门,西南为静海门,西北为七星门,北为玄武门,东为长庆门,东南为大同门。玄武门跨牡丹台山修筑。
由于牡丹台紧靠城墙,因而成了守卫平壤的关键。
清军的部署是:城北由左宝贵所部奉军、丰升阿所部盛军防守;城西由叶志超所部牙山军防守;城南由卫汝贵所部盛军及马玉昆所部毅军之一部防守;城东南由马玉昆所部毅军防守。叶志超坐镇城内,居中调度。
日军方面在打败牙山、成欢清军后,即准备北攻平壤。9日2日,在朝日军第五师团长陆军中将野津道贤决定将1.5万日军分作四路进攻平壤。具体部署是:陆军少将大岛义昌率5000日军由汉城出发,沿大道指向平壤东南,从正面进攻;野津道贯率兵5000渡大同江下游,进攻平壤西南;陆军少将立见尚文率兵2000渡大同江进攻平壤东北,称“朔宁支队”。
陆军大佐佐藤正率兵3000自元山登陆(称“元山支队”),攻平壤北部,截断清军后路。四路分进合击,定于9月15日包围平壤,发动总攻。
9月13日,四路日军均已逼近平壤,元山支队进至顺安,切断了清军退往义州的后路。14日晨,元山、朔宁两支队一齐发起攻击,攻占城北山顶清军营垒数座。左宝贵亲自督队争夺,未能成功,只得率部退入城内。当晚,叶志超见城北形势危急,主张弃城逃跑,遭到左宝贵等将领的反对。左宝贵派亲军监视叶志超,防止其逃跑。
15日晨,日军按计划发动总攻。大同江东岸的日军混成第九旅团在大岛义昌率领下分三路进攻平壤城东南。扼守大同江东岸的马玉昆部奋力抵抗,与进攻之敌展开肉搏,自晨至午后,终于打退了日军的进攻。北路战斗更加激烈。日军于当天拂晓再次发起进攻,左宝贵亲自登玄武口指挥。战至上午,日军先后攻破玄武门外的五座堡垒,并向玄武门猛烈突击。左宝贵为表示誓与平壤共存亡的决心,身穿黄马褂,继续指挥,中炮阵亡。日军于中午占领玄武门。在此紧急关头,作为主帅的叶志超不是部署力量加强防守,而是让部将在城头竖起白旗投降,并下令撤军。当时东西两路清军已将进攻之敌击溃,正准备乘胜出击,接到撤军命令后只得率部回城。
当晚,叶志超乘夜暗率守军仓惶逃出平壤。日军于城北山隘堵截,打死打伤清军2000余人,俘虏数百人。清军退至顺安时,又遭日军拦击,损失惨重。16日,叶志超等逃至安州,然后又往义州逃跑。至24日,清军全部退过鸭绿江,撤至境内。
日军随之占领朝鲜全境,并将战火烧到中国境内。平壤之战前后不过两天,清军即竖白旗乞降,撤出平壤,使敌仅以伤亡600余人的代价即占领平壤并进而占领朝鲜全境,这一战争结果完全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前敌主帅昏聩无能造成的。从战略上看,清政府执行消极抵抗政策,没有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勇气和决心,一味坚持保守方针,致使2万清军株守平壤,坐待敌人进攻。从作战指挥上看,清军更是无所作为。在战争已经开始,敌人进攻在即的时候,清政府任命成欢逃将叶志超为各军总统,作为前敌主帅。叶志超庸懦怯敌,既不敢驱军南下,主动歼敌,也没有保卫平壤的决心,一经接仗,精神先溃,再次率先逃跑,致使军心大乱,在撤退过程中多次被日军截击,死伤枕籍。平壤之战失败,叶志超确应负主要责任。至于日军方面,早将清军底牌摸清,故能按原定计划稳步推进,凭借优势火力和组织完善、训练有素的军队打败清军。 |
|
Pingrang zhi Zhan
平壤之战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中国和朝鲜两国联军在平壤围歼日军的攻坚战。万历二十年,日本太政大臣丰臣秀吉发兵进攻朝鲜,侵占平壤。明廷应朝鲜国王李□的请求,命李如松为提督,率兵4万余援朝抗日。次年一月初六,中、朝联军5万余进围平壤。日将小西行长率军2.4万余凭坚据守。 李如松采用三面围攻、东面设伏的作战部署,令游击吴惟忠率部佯攻城北牡丹峰,副将祖承训率部乔装朝军偕同朝军李镒部助攻城南含球门,副将杨元、李如柏率部主攻城西门。初八拂晓,联军攻城。祖承训部卸装露明军衣甲,日军大惊,急速调兵堵截。杨元、李如柏乘机攻入西门。激战至中午,三面城破,小西行长率残部连夜过大同江东逃,沿途又遭联军伏兵击杀。此战,毙日军万余,迫使日军退缩东南沿海一隅,从而扭转了朝鲜战局。
(司今)
|
|
平壤之战(1593)
Pyong'yang, Battle of, 1593
平壤之战
又败,残兵遁走龙山。
此役,中朝联军歼灭日军万余,收复
黄海、平安、京畿、江原四道,迫日军退缩
朝鲜东南沿海,扭转了朝鲜战局。
(吴耀阳)
PingrQng zhi Zhan
平壤之战(x593)(P yong、yang,Battle。£
1593)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中国和
朝鲜(今朝鲜、韩国)联军在平壤(今属朝
鲜)围歼侵朝日军的攻坚战。
万历二十年四月,日本太政大臣丰臣
秀吉命将领小西行长和加藤清正率兵进犯
朝鲜。日军由朝鲜釜山登陆,占领王京汉城
(今属韩国)及平壤等地。明廷应朝鲜国王
李晗之请,遣游击史儒率师至平壤与日军
作战,兵败,史儒战死;副总兵祖承训赴援
又败。八月,明廷命兵部右侍郎宋应昌经略
备楼军务;一卜月,命李如松提督蓟辽、保
定、山东军务,充防海御楼总兵,干十二月
率兵3万余渡鸭绿江赴朝抗击日军。时小西
行长率兵2.4万据守平壤,以此为北进营
垒。李如松决计集中中朝联军5万,围歼平
壤日军、以壮军威。二十一年正月初六,李
如松依据平壤东临江、西枕山的地形特点
及双方兵力对比,采取三面围攻、一面设伏
的作战部署:令游击吴惟忠部佯攻城北牡
丹峰,副总兵祖承训部乔装朝军,与朝军李
锰部助攻城南含球门,副总兵杨元、李如柏
部主攻城西门,参将李宁、查大受潜伏大同
江以东,副总兵张爵、伶养正屯兵城西听
遣。初七日晨,吴惟忠受令率先向牡丹峰发
起攻击,以慑日军。是夜,李如柏部击退袭
营日军。八日黎明,联军开始总攻。李如松
临阵指挥攻击城南,日军悉力拒守,炮矢如
雨,联军攻势受阴.。祖承训乃令将士卸装,
露出明军衣甲,日军大惊,迅速从城西调兵
堵击。位于小西门的杨元部和位于大西门
的李如柏部乘机发炮,并多路攀垣登城,与
日军厮杀。李如松座骑被击毙,易马指挥。
吴惟忠再次率部向牡丹峰发动攻势,虽受
伤,犹奋呼督战。牵制了城北日军。联军激
战至中午,三面破城。日军退守内城,乘夜
履冰过大同江东逃。初九凌晨,遭联军伏击
|
|
平壤之战(1894)
Pyong'yang, Battle of, 1894
Pingrang zhi Zhan
平壤之战(1894)(Pyong,yang,Battle。f,
1894)中日甲午战争中,中日双方陆军
在朝鲜平壤进行的一次重要作战。
丰岛海战后,中日两国政府于1894年
(清光绪二十年)8月1白同时宣战。清政府
为增援先期入朝清军,先后调遣总兵卫汝
贵部盛军、马玉昆部毅军、左宝贵部奉军和
副都统丰升阿部奉天、吉林练军人朝。8月
上旬,各部抵达平壤,加上从成欢败退下来
的直隶提督叶志超部芦榆防军,总兵力达
1.3万人,拥有野炮4门、山炮2门、快炮
6门。叶志超奉命总统诸部。平壤为朝鲜平
安道首府,位于大同江西岸,是朝鲜北部水
陆交通枢纽。日军在成欢获胜后,为彻底击
败在朝清军,陆军第l集团军分兵四路,北
攻平壤。日军总兵力为1.6万人,拥有各种
火炮约30门。9月14日,日军完成对平壤
的包围。次日晨,从三个方向发起攻击。少
将大岛义昌率混成第9旅向驻守平壤城东
南、大同江沿岸的盛军、毅军阵地进攻;少
将立见尚文率朔宁支队、上校佐藤正率元
山支队向玄武门外牡丹台左宝贵部奉军堡
垒进攻,为主攻方向;中将野津道贯率第5
师主力进攻大同江北、平壤城西北方向叶
志超部芦榆防军阵地。激烈的战斗持续到
午间,日军第5师主力因遭清军顽强反击,
伤亡较大,遂停止进攻。防守大同江沿岸的
——卫汝贵、马玉良所部清军,互
相配合,英勇作战,在船桥里
附近击退日军混成第9旅的多
次进攻,毙伤日军430余名。
混成第9旅旅长大岛义昌少将
亦被击伤。城北战事更为激
烈,奉军在牡丹台山地与日军
激战,山顶数垒先后失守,遂
退守玄武门。日军居高临下,
集中炮火轰击玄武门,左宝贵
中炮身亡,玄武门失守,清军
退至内城。口一}志超乃率部乘雨
夜弃城沿义州大道北逃。途中
遭日军伏击,人马自相践踏,
伤亡甚众,至26日,残部北渡
鸭绿江退人中国境内。
平壤之战日军死伤705
人,清军阵亡2 000余人,被俘
683人,以清军的惨败而告结
束。日军在占领朝鲜后,不久
便把战火烧到中国境内。
(刘申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