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学名:ixeris chinensis (thunb.) nakai
英文名:china ixeris
分类:菊科(compositae),苦荬菜属
别名: 苦菜、兔儿菜、兔仔菜、小金英、鹅仔菜、燕儿尾、陶来音—伊达日阿(蒙古族名) |
|
多年生草本,高10—30cm,全体无毛,有乳汁。茎少数或多数簇生,直立或斜生。基生叶莲座状,条状披针形、倒披针形或条形,长7—20厘米,宽0.5—2厘米,先端尖或钝,基部渐狭成柄,全缘或疏具小牙齿,或呈不规则分裂,灰绿色。
花茎直立,高20—40厘米,上有1—3叶,无柄抱茎,全缘或有稀疏浅齿,与基生叶形似而较短。头状花序多数,排列成稀疏的伞房状,总苞圆筒状或长卵形,长7—9mm,宽2—3mm,外层的总苞片小,6-8,内层的较长,7—8,全为舌状花,黄色、淡黄色、白色或变淡紫色。瘦果红棕色,狭披针形,稍扁,长4—6mm,有长约3毫米的喙,具10条等形的纵肋,冠毛白色。 |
|
地理分布: 山苦荬分布于我国北部、东部、南部及西南部,原苏联、朝鲜、日本、越南也有。
生物生态特征: 山苦荬为多年生中旱生草本,它的适应性较强,广泛地分布于海拔500—4000m的山坡草地乃至平原的路边,农田或荒地上,为一种常见的杂草。
本种耐旱也较耐寒,在北方干旱地区的固定,半固定沙丘及其他沙质地上也见有生长。它在海拔3300—4000m高寒的青藏高原亦可适应。在我国东北和内蒙古等地区,返青较早,而在晚秋季霜冻后亦可短期存活。山苦荬为根蘖型草本。以种子和根蘖进行繁殖,但以营养繁殖为主,在内蒙古地区一般4月上、中旬返青,4—5月为营养期,5—6月为开花期,6—7月结实,其后为果后营养期,10月上旬枯黄。 |
|
嫩根和叶可食用,也可作饲料。全草入药。
饲用价值: 山苦荬属中等牧草。茎叶柔嫩多汁,在青鲜时绵羊、山羊喜食。据牧民反映,它于春季对小畜有抓膘作用。牛、马也少量采食,但干枯后不能利用。此外,它还是养猪、养兔、养禽的良好饲料。它的营养价值也较高,据分析,在花果期含有较高的粗蛋白质和较低量的粗纤维。在各种氨基酸的含量中,以赖氨酸、苏氨酸、缬氨酸的含量较高。100克全草中含维生素c7018毫克。
药用价值:能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排脓。主治阑尾炎,肠炎、痢疾,疮疖痛肿等症。 |
|
山苦荬
(《广西药植名录》)
【异名】七托莲、小苦麦菜(《广西药植名录》),苦菜、黄鼠草、小苦苣、活血草、隐血丹、小苦荬(《陕西中草药》)。
【来源】为菊科植物山苦荬的全草。
【植物形态】山苦荬
多年生草本,高20~40厘米。具细弱的匍茎或根状茎。叶多着生于基部,线状披针形或篦状披针形,长7~20厘米,宽1.5~8厘米,先端钝或尖,边缘具稀疏的羽状齿裂或不裂;基部窄狭成柄;茎生叶仅1~2枚,无柄,微抱茎。头状花序排列成稀松的伞房状的圆锥花丛;总苞长约8毫米,外层苞片很小,卵圆形,内层苞片线状披针形,先端尖或钝;舌状花黄色或白色,舌片先端5齿裂;雄蕊5,花药黑色;子房下位,花柱上部有细毛,柱头2裂,黑色。瘦果狭披针形;长约4毫米,具嘴,两面有纵棱10条,成熟后红棕色;冠毛1层,色白细软。花期4~5月。
生长于田间。分布我国北部、东部、南部各地。
【采集】早春采收。
【功用主治】①《广西药植名录》:"止泻,消肿。治蛇伤,尿结石。"
②《陕西中草药》:"清热解毒,泻肺火,凉血,止血,止痛,调经,活血,化腐生肌。治无名肿毒,阴囊湿疹,肺炎,跌打损伤,骨折。"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3钱。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