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地图 |
|
|
山东轻工业学院联系方式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西部新城大学科技园.
邮编250353 山东轻工业学院投诉电话 济南市旅游投诉电话:0531-87937762
山东省旅游投诉电话:0531-82963423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山东轻工业学院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历史文化名城—济南,是山东省省属普通高等学校。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面向全国招生。
学校占地2320亩,校舍建筑面积67.1万平米;现有普通教育在校生17000余人(含历下学院),教职工130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550余人,具有博士、硕士学 位的教师近600人。教师中有双聘院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以及全国、全省优秀教师、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一大批杰出人 才。近年来,学校还聘请100多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带头作用。
学校现设12个二级学院,1个教学部,1个教学中心以及金融职业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本科专业46个,涵盖工学、理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学等5个学科门类,涉及23个一级学科,其中工学、理学、人文科学3个主干学科门类分别覆盖8个、7个和4个一级学科,都具有硕士学位授予点。 已形成了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布局。
学校是国务院批准的硕士学位及工程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具有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良好条件。学校现有硕士点19个,涉及工学、理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4个学科门类,并具有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和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现已拥有制浆造纸工程、发酵工程、皮革化学与工程和设计艺术学等4个省级重点学科,有制浆造纸科学与技术和功能与工程材料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有与德国巴伐利亚州共建的中德啤酒技术中心,有与晨鸣纸业集团、华泰纸业集团、泰安玻纤集团共建的3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本着双赢的原则,校企联合共建了生物工程研发中心、皮革化学品研究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等一批产学研合作平台。学校办学条件优良,基础设施齐全,拥有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先进的多媒体教室和数字化语音室,50多个教学实验室(中心),仪器设备总值1.1亿元。图书馆藏书160余万册,中 外文期刊1600余种,可提供数据库检索、cernet和internet检索服务,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学校始终坚持质量立校战略,按照“以育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立校”的思想,力求在教学工作中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重创新”的人才培养观,保 证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校全面修订了以“凸显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发展”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进行按学科大类(或学院)培养、二次挑选专业、双学位、辅修专业 、个性学分等试点工作,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建立了完整的课堂教学、科学实验、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综合教学体系,健全了教学全程质量保证和 监控体系以及院(部)级教学评价体系,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英语、计算机、数学等基础课程教学,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同时,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省属高校前列。
学校十分重视科研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科研工作上层次、上水平。目前学校建立了39个研究所和研究中心,这些研究机构积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大力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在制浆造纸、酿造、皮革、陶瓷玻璃、轻工机械、食品饮料、农产品加工、精细化学品、资源环境、艺术设计等领域均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为促进相关行业技术进步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十五”期间,学校承担国家级(含教育部)研究课题47项,省部级课题150余项,获得国 家和省部级奖励60余项,仅2005年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一、二等奖全省共5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全省高校共38项),申请到省自然科学基金11项(全省排名第二),科研经费总额达4千多万元。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德国杜门斯啤酒学院、澳大利亚格林菲斯大学、英国丹迪大学、芬兰埃伯大学、韩国釜庆大学、美国佐治亚大学等国外大学和研究所在 合作研究、人才培养方面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不断邀请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并选派校内专家出国进行学术交流。学校还不定期选送优秀毕业生出国留学,攻读硕士 学位。
学校一贯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实践创新能力和个性的培养,校园文化建设和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多彩。全校共有54个社团组织,各类活动十分活跃,每年一届的大学生科技 文化艺术节、创建优良学风班活动、社团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拓展与提高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培养了大批优秀学生。近年来,学生作品在全国、全省大 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比赛中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00余项,其中获国家级奖 励16项。
山东轻工业学院已经培养出数万名毕业生,为山东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山东轻工业昂首走在全国同行业最前列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目前,学校正在大力推进改革发展进程,积 极加快新校区建设,一座环境优美、设施完备的崭新的校园已经呈现在世人面前。2005年9月,首批近万名学生入住新校区,成为济南市大学科技园内首家入住的高校;2006年7月 ,学校将实现整体搬迁。学校正全力将新校区建设成既传承传统文化,又体现现代价值观念和取向,集智能化、园林化、生态化、人文化于一体的现代化开放式校园。
“十一五”期间,山东轻工业学院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培养高素质人 才为目标,大力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学科领校、开放活校”战略,努力将学校建成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向着建设成一所以工为主,以 轻工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内知名高水平工业大学的目标坚实挺进。 |
|
历史沿革与发展变迁 山东轻工业学院成立于1978年,前身是1948年由解放军胶东军区军工部建立的胶东工业学校。学校1982年成为国家首批学士学位授权单位,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05年获准为工程硕士培养单位,2006年成为同等学力人员在职申请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基础设施与办学条件 学校占地面积2162.45亩,校舍建筑面积75.33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859万元;图书馆藏书211.65万册。学校建有山东教育与科研网济南城域网西部大学科技园网络节点,校园网贯通了整个校园乃至学生宿舍,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学科专业及办学规模 学校现设54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所设专业涉及工学、理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医学等7个门类。有1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硕士点,并有4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10个学科专业接受同等学力人员在职申请硕士学位。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17000人。
师资队伍素质与结构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方略,建立了一支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中青年教师为骨干,以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为主体的勇于探索、乐于奉献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专任教师979人,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人员654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418人,其中教授118人。学校有双聘院士3人,“泰山学者”岗位特聘教授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者15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人,全国和山东省优秀教师15人,山东省教学名师3人。另外,学校从国内外重点大学和科研院所聘请了100余名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部分教师被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聘为客座教授。
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 学校始终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规范教学管理,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术声誉不断提高。学校2007年顺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成绩。在近两届省级教学成果评选中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1门,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近五年,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开展课外科技活动,与教师合作在多种学术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部分文章被SCI收录。在“挑战杯”、数学建模等竞赛中,获国家级、省级奖402项。
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 学校坚持实施“学科领校”方略,建立了省、校两级重点学科(实验室)为骨干的学科体系,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依托优势学科平台强化专业建设,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攻关。现有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校企合作省级技术研发中心5个。近五年来,学校承担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186项,获国家级奖励5项、省部级奖励35项,国家授权专利35项,出版专著和教材181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3200篇,其中被 SCI、EI和ISTP收录的论文639余篇。
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校实行“开放活校”方略,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先后与英国南安普敦大学、英国布赖顿大学、德国伊尔姆瑙理工大学、芬兰埃博大学、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加拿大北大西洋学院等10多个国家的30多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并分别与加拿大北大西洋学院及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合作举办了中外联合办学项目。
毕业生就业与创业 近五年,毕业生年底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并在山东省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评估中获得“优秀”。毕业生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企业家,被新闻媒体称之为极富特色的“轻院老总现象”。目前山东省轻工行业的技术和管理骨干绝大多数毕业于山东轻工业学院。已评选的30名“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十大成功创业者(基层就业标兵)”中,我校毕业生占5名,列全省高校第一位。
经过60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积极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秉承“崇实尚能”校园文化精神,发挥学科优势,与山东轻工业互动共进。学校已成为山东轻工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被誉为“山东轻工业人才的摇篮”。学校正在全面推进“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学科领校、开放活校”办学方略,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工业大学而努力奋斗。(数据资料截至2009年3月) |
|
山东轻工业学院外国语学院 | 山东轻工业学院数理学院 | 山东轻工业学院艺术学院 | 山东轻工业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山东轻工业学院金融职业学院 | 山东轻工业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 山东轻工业学院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 | 山东轻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 山东轻工业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 山东轻工业学院化学工程学院 | 山东轻工业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山东轻工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 山东轻工业学院电子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 | 山东轻工业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