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 :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 小鸨
目录
物种信息
  中文学名: 小鸨
  中文目名: 鹤形目
  中文科名: 鸨科
  中文属名: 小鸨
  同物异名: otis tetrax linnaeus, 1758,
  中文俗名: 地鵯
  拉丁文目名: gruiformes
  拉丁文科名: otidae
  拉丁文属名: tetrax
  拉丁文种名: tetrax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linnaeus, 1758
  英文俗名: little bustard
形态
  大型鸟类,但体形比大鸨小,体长为40一45厘米,体重525—910克。雄鸟在夏季上体为灰黄褐色,具黑色的细斑。颊部和喉部为石板灰色,颈部为黑色,但具有一条白色的横带和“v”字形的斜带,斜带在上,横带在下,是它与其他鸨类区别的主要特征之一。其余下体均为白色。飞羽主要为白色,外侧飞羽的尖端和羽缘为黑色,飞翔时极为明显。雌鸟的颊部没有灰色,颈部也不是黑色,而与背部和整个上体同为黄褐色,并具有黑色斑纹。雄鸟的冬羽则与雌鸟的羽色相似。虹膜为亮黄色,嘴灰黑色,灰绿色或蓝灰色,脚和趾为黄色、绿黄色或黄褐色。
分布
  分布范围: 仅分布于新疆并在此繁殖,见于天山博格达峰北麓琵琶柴荒漠,准噶尔盆地南缘莫索弯梭梭荒漠及六运湖边梭梭荒漠,尔泰西南部福海荒漠。在新疆西部喀什、桑珠、叶城、塔什库干等 地有繁殖及迁徙记录。四川南充(迷鸟)。国外见于印度、欧洲。 共分化为2个亚种,我国仅有东方亚种,分布于新疆天山、帕米尔高原、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以西地区,为夏候鸟。
习性
  小鸨栖息于平原草地、牧场、开阔的麦田、谷地以及半荒漠地区,有时也出现在有稀疏树木、灌丛的平草地和荒漠地区。常成群活动,特别是在冬季。性情胆小而机警,发觉有危险时立刻跑开或隐藏起来。不用在地面上助跑即可直接起飞,飞行时两个翅膀煽动很快,常常发出振翅的声响,飞行快而直,离地较高。主要以昆虫和各种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也吃各种植物的嫩叶、幼芽、种子、草籽和果实等。
  叫声:求偶叫声为干涩、持久的prrrt声。飞行时第四枚初级飞羽能出哨音。
繁殖
  繁殖期为5—6月,营巢于偏僻而开阔的原野草地上。巢多筑于草丛中的地上。通常利用地上天然凹坑,或由亲鸟自己刨一个坑,里面在铺垫一些枯草。每窝产卵3一5枚。卵的形状为椭圆形,颜色为橄榄绿色,被有细小的暗褐色斑点。雌鸟孵卵。孵化期为20一21天,雏鸟为早成性。
种群现状
  小鸨在全球范围内不仅分布区域明显缩小,种群数量也急剧下降。作为繁殖鸟,它目前已从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希腊,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绝迹了。在目前还有分布的一些国家如摩洛哥、葡萄牙、西班牙、法国、意大利、土耳其、伊朗和俄罗斯等,种群数量也日趋下降。我国新疆的种群数量亦很稀少。
濒危等级
  cites濒危等级: 附录i
  生效年代: 1997
  iucn濒危等级: 稀有
  生效年代: 1996
  iucn濒危等级: lr/nt
  生效年代: 2003年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一级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未定
  生效年代: 1996
濒危因素
  栖息地破坏:草原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使小鸨丧失适宜的栖息地。
  环境污染:农业机械和农药的使用,直接威胁繁殖期的小鸨、幼鸨及鸨卵。
  种内生物学特点:由于小鸨营巢于地面,卵极易受到人和其它动物的破坏,增加了卵的巢内损失,引起了数量减少。